中国茶叶楹联

发布时间 : 2020-05-03
茶叶 西安茶叶

茶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茶叶楹联”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中国茶叶楹联”相关知识!

中国茶叶,源远流长。茶联又称对联,乃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技夺目鲜花。现将常见内容广泛,意义深刻,集录如下: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曼在镇江焦山别峰庵求学时就曾写过茶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将名茶好水,青山美景融人茶联。

在家乡,郑燮用方言俚语写过茶联使乡亲们读来感到格外亲切,其中写道: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这种粗茶、菜根的清贫生活,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写照,使人看了,既感到贴切,又富含情趣。

悬挂茶联古代如此,近代又何尝不是这样,仅以杭州的为例在正门上,就有这样一副茶联: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这里既说明了以茶留客,又说出了用茶清心和飘飘欲仙的感受。

北京前门,大茶馆门楼的茶联:大碗茶广交九洲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以茶联谊的本色,而且还进一步阐明茶馆的经营宗旨。

杭州藕香居茶室的茶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君山银针是著名的历史名茶,其茶联:柳井有水好作饮,君山无处不宜茶。

吸引游客五岳山茶联: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走,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水泉。

成都望江楼茶联,作者清代何绍基: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

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茶联: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春茶比酒浓。

成都早年间有家茶酒铺,联曰: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这副茶酒联,奇特、贴切,茶酒客人前往,结果经营日盛。

几种历史悠久名茶综合联: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四海咸来不速客,一当相聚知音人。

为爱情香频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

菜在街面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飘香屋内外,味醇一杯中。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甘泉天际流,香茗雾中飘。

欲买先品味,方识雾中茶。

茶经网扩展阅读

中国茶道指南与中国茶叶冲泡


传统的中国茶道常常在中式婚礼等正式场合举行,但也欢迎客人进入家中。

收集传统中国茶道所需的所有工具:茶壶,滤茶器,水壶(炉顶或电炉),茶壶,酿造托盘,深盘或碗,茶巾,水,茶叶(未袋装),茶叶,茶叶架,钳子,狭窄的杯子,茶杯,以及可乐的茶点,如李子干和开心果。

准备中国茶具

准备中国茶具,加热水壶。然后,将茶壶,一口杯茶和普通茶杯放入碗中,倒入热水,使茶具升温。然后,从碗中取出茶壶和杯子。如果杯子太热而无法用手操作,可以使用钳子来处理杯子。

茶的鉴赏是关键

在传统的中国茶道中,茶(传统的乌龙茶)被传递给参与者,以检查和欣赏它的外观,香气和质量。

喝茶的时间

要制作中国茶,请使用茶叶架从茶叶罐中舀取松散的茶叶。

开始泡茶

使用茶叶架,将茶叶倒入茶壶。这一步被称为“黑龙进入宫殿”。茶和水的量将根据茶的类型,质量和茶壶的大小而变化,但通常每6盎司水可以配一茶匙茶叶。

在沏茶泡茶的时候,将水烧热,在制作中国茶时,将水加热到适当的温度是很重要的。将冷却,泉水或瓶装水加热至以下温度:

白茶和绿茶:172°-185°F黑茶:210°F乌龙茶:185°-212°F普洱茶:212°F避免蒸馏,软水或硬水

接下来,将茶壶放入碗中,在水壶上方的肩部长度处将水壶抬起,然后将加热的水倒入茶壶中直至其溢出。

倒水后,舀掉多余的气泡或茶叶,然后将盖子放在茶壶上。将热水倒在茶壶上,以确保茶壶内外的温度相同。

享受茶的香味

将煮好的茶倒入茶壶里。使用茶壶,用茶叶填充茶壶。

为了简化这个过程,或者那些茶具没有杯子的人,你可以选择将茶叶直接从茶壶倒入普通的茶杯中,不要使用茶壶和杯子。

绿茶:30秒至3分钟红茶:3至5分钟乌龙茶:30秒至10分钟

几乎完成......

将所有茶倒入茶壶中。接下来,将茶倒入茶壶里。然后,将茶从气嘴转移到茶杯中。

最后喝茶的时间到了

终于到了喝茶的时候了。良好的礼仪要求茶饮者用双手扶着杯子,在喝一口之前享受茶的香气。杯子应该喝三口。第一口应该是一小口,第二口是最大的主口,第三口是享受回味并倒空杯子。一旦茶叶被冲泡几次,用钳子将用过的茶叶拉出并放入碗中。然后向使用茶叶的客人展示用过的茶叶。

中国茶叶的起源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叶传外史


唐代,日本派遣了一批批遣唐使到中国,另方面,中国高僧鉴真则率领众多徒弟东渡日本传播佛学与中国文化,因此,唐代是中国茶叶和饮茶习俗传日的重要时期。又据王辑五《中国日本交通史》载:茶道亦为宋文化移植于日本者之一,当奈良时期(公元710-783年),茶已传入日本,维仅供药用。中国茶叶输入欧洲,文献记载是在十六世纪,据1914年威廉斯所著《中国》书中记述:茶的输入西方各国,起初是很慢的,据一些文献记载系由荷兰人于1591年带来欧洲。该书还说到,英国有名的日记作家彼普斯在1660年9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我曾遣人取一杯茶中国饮料来,这是我从未饮过的。起初,荷兰商人在中国收购茶叶是由厦门出口。茶字的厦门话读音是荻,所以荷兰文把茶称为THEE,就是源于茶的厦门话音译而成。后来,英文把茶称为TEA,也是仿照厦门话茶字读音而来。1917年考林编著《中国百科全书》说:伦敦第一间茶室是1657年创设。每磅茶叶价格大约六英镑至十英镑。中国茶树移植锡兰岛(今斯里兰卡)是在1839年。1763年,瑞典著名植物学家林耐获得西方商船主带去的一株活茶树,他欣喜地在自己的植物学著作中增添了新的内容。此事被载于罗伯特所写《到中国的西方旅行家》一书中。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次远航中国进行贸易,其所购买的中国商品中,有从福建采购的大量红茶和绿茶,这是中国茶叶第一次直接由中国输入美国。

中国茶叶近代历史


鸦片战争与中国茶有关

1669年为止,荷兰的东方公司一直垄断着中国到欧洲的茶叶贸易,直到1684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办事处。当时的欧洲,茶叶是媲美宝石的奢侈品和贵族交际必需品,中国是世界唯一能生产茶叶并种植茶叶的国家,茶叶超过瓷器和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到英国(欧洲)货物的90%以上!而当时的中国闭关锁国,只允许广州十三行等才能经营对外进出贸易,并制定法规,禁止英国等地的纺织品进入中国。

由此,这个时期,中国对世界的贸易是纯粹意义上的超级顺差:中国出口的茶叶,换来了世界各地的真金白银,而中国人根本对外国的上商品不感兴趣,进口额几乎为零。

当时的英国忍不下去了,他们想到了一种一旦让消费者尝到味道就自觉自愿地敢于铤而走险的商品鸦片!由此,大量的鸦片造成上瘾的中国人冒着杀头的危险,拼命进口、走私,白花花的银子流入了外国人的口袋,鸦片的超额利润顺利地扭转着中英中欧之间的贸易顺差。

直到1839年6月,林则徐收缴并烧毁英国商人的2万箱走私鸦片,最终造成了后来的鸦片战争,以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屈辱历史。

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是因为中国的茶叶!

很多人崇拜美国,崇拜他们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我想说,是中国的茶叶成就了他们的独立,否则,这场独立战争会拖后很多年,甚至不会爆发。

1647年,荷兰人在美国的新英格兰的13个殖民地的沿海大城市做起茶叶生意,非常红火,美国也爆发了茶文化的消费高潮。纽约、费城、波士顿的杰出人物纷纷参加茶会。

当时纽约等大城市的茶叶的主要是走私进口的。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看到茶叶买卖在美国有利可图,就从英国公司那里得到茶叶进口的独家经营权,并在1767年对包括美洲殖民地的进口茶叶增加新的新税种,这直接导致了当地人士的不满。

1773年12月16日,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亲属等几十名武装人员化妆乘印第安人,在波士顿冲上三搜试图靠岸的英国货轮,把342箱茶叶倾倒在了大海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从此以后,英美之间的矛盾升级,武装冲突频繁,引发了日后的独立战争。

中国茶叶专著介绍


茶叶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有关专家考证,文中的“荼”就是古人对“茶”的称呼。

伴随着茶业的兴起,很多学者相继对茶展开了研究,并且陆续出现了一些有关茶的书籍。《茶经》是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对中国种茶业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之后,随着《茶谱》《茶论》《茶序》《茶录》等茶专著的逐步问世,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茶文化。到了宋元时期,我国开始盛行饮茶。而明清时期,人们已经把品茶当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神农发现茶具有解毒作用以后,历代学者对茶的祛病保健功效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唐代著名的医家李成绩在他所写的《新修本草》中说到茶叶:“茶,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良姜。”《本草拾遗》一书中记载:“茶叶,破热气,除瘴气,剁大小肠。”又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宋代医学家陈承在其所著的书中说:“茶,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唐宋年间,有关茶的保健治病方剂发展得也很快,《食疗本草》《太平圣惠方》《千金要方》《和剂局方》等医书皆对当时的茶药做了相关记载,可见当时社会上已经普遍用茶来进行保健和治病了。

纵观中国茶叶历史变迁


纵观中国茶叶史,中国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作酒及饮料几个阶段:以下让我们来切身体验一下茶叶历史的变迁。

茶叶的传说:传说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

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中草药和蔬菜、茶叶的发现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

起初人们将大的茶叶放在水中煮,茶汤用作药用,嫩叶则作为蔬菜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慢慢得成为一种珍贵的食品,只为皇家御用。

茶、酒的替代品、茶文化的萌芽茶的珍贵,自然而然,茶成为一种奢侈的饮品,有钱人士仅用它来宴请上宾。逐渐的,茶慢慢发展成为了酒的替代品。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养廉示俭的事例。

茶、饮料、茶文化的形成/兴盛?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茶的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如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尝一瓯茗“《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来两瓯茗“《食后》),晚茶(“晚送一瓯茶”《管闲事》)。

许多著名的诗词歌赋出现于那个时代。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书《茶经》也出于同期。同时,作茶的技术也随之而日益进步,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茶成为了人们间交流的纽带,友谊的桥梁。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吟诗作乐,享受好时光。

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茶叶的健康价值。茶,成为了和谐与温馨的象征。

中国茶叶的寻梦之路


早年间在欧洲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被涂抹上了许多神秘色彩的古老国度,其古老的历史漫长得似乎无边无际;她的遥远就好像天边一样的感觉。那里出产传说之中的金羊毛,那里的人聪明绝顶,他们把普通的泥巴烧制成精美绝伦的瓷器;那里有种虫子能够吐出彩色的丝线;那里的地下到处都埋藏着金子和银子;那里的人彬彬有礼,他们的学者创造了玄妙深邃的哲学理论;还有让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功夫总之,中国是一个就像天堂一样美妙的国家。

但是到中国去的道路却是遥远而艰难,波涛汹涌的大海使航船受到阻隔,大海的怒涛将探险者的船队倾覆。而陆上的道路又处处布满了危险和陷阱。把中国与他们隔开来的是与欧洲大陆连接在一起的亚洲腹地,茫茫草原在那里时不时地闪耀出神秘莫测的鬼魅光芒。

偏见使欧洲人这样看待世界:于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实现了政治统一的地中海地区、远较西方更早完成政治和文化统一的中国、希腊、埃及,还有亚洲的另一个文明古国印度,这些国家和地区属于开化的世界,是被文明的阳光普照的光明世界。但是这些文明的绿洲并没能够联结起来,她们被草原的世界阻隔了。几乎从纪元初叶开始,在漫长的年代里,当欧洲人把目光投向东方的时候,投向亚洲腹地那片茫茫草原的时候,心里总是怀着忐忑不安和恐怖的感情。这是因为每隔若干时间,从那里的草原深处就会有一支骑兵构成的洪流冲杀出来。

中国的神秘身影总是若隐若现地在大洋的彼岸吸引和诱惑着人们,或者是一块图案新奇的丝绸,或者是精美绝伦的瓷器,或者是散发着异香的茶叶,总是时时勾起欧洲人对中国的无限向往。

生活在亚洲草原的各个民族,在对他们缺少认识的欧洲人看来相互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在他们的历史书籍中对蒙古人的描写可以与相距九百年的匈奴人互相交换。亚洲草原冲出来的铁骑就像雪崩似的不可抗拒他们通过教科书把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传给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于是出产丝绸的地方,烧制瓷器的国家,种植茶叶的国度,就只能成为欧洲人心目中一种神话般的向往。

15世纪哥伦布完成了举世壮举对美洲大陆的发现。西班牙探险家的成功深深地刺激了欧洲人,整个欧洲因此而冲动起来,许许多多的人被卷进空前的地理大探险大发现的热潮中。正是被这种热潮鼓舞着,俄国人迈开了向东扩张的步伐。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俄罗斯的国境线就像一条贪婪的巨蟒,不停地向东移动,吞噬着它所看到的一切。

世界的情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的俄罗斯很快强大起来,蒙古人重新回到了亚洲草原。接着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是:强大起来的俄罗斯人循着蒙古人退却的足迹一步步向东扩张,向着以往让他们感到心惊胆战的亚洲草原的纵深地带挺进。这时候中国神话就像一位从云端飘落下来的仙女,她就站在亚洲大陆的另一端,似乎可以看到她迷人的微笑了。

冷兵器时代的厮杀声终于消失在历史的深处,军事手段与经济活动就像新时代的两只翅膀,而且经济推进所经历的时间更长,活动的范围更广也更深入。同时整个世界对于商业的热情与日俱增,商品经济的河流正在迅速形成许多湖泊和浩大的海洋。由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的一场信风正在从欧洲刮起,其势浩荡无比!

滔滔商海之上俄罗斯人驾驶着贸易之舟向着东方,向着他们向往已久的中国驶来。早就做好了充分心理准备的俄国人信心十足地驾船行驶。但是与俄国人相比,中国方面无论是商人还是政府都显得准备不足。一切都在悄然之间发生着变化,商业正以它铁一般的规律运行着。新疆域的开拓者与商旅们的喧嚣声打破了西伯利亚和蒙古草原的寂静。东来西往的商旅取代了荷枪实弹的军队,友好的交往代替了战争。沉寂了许多个世纪的亚洲草原迅速变得热闹和繁华起来。

自此往后将近三百年间,商旅的驼队在茫茫的亚洲荒野上踏出一条条道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商道纵横交错;载着中国茶叶、瓷器和丝绸的庞大驼队从草原上走过,运银锭的牛车和官方派出的外交使团的身影从草原上经过,强盗们的暗影就像幽灵似地闪过,直到火车的汽笛响彻草原的上空俄罗斯商人、中国商人,官方的、私家的商行,各种各样的角色争相登场亮相,在亚洲腹地广袤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活剧。老一代商人的足迹消失了,新一代的商人重又活跃在古老的商路上。昔日蛮荒的草原成为波涛汹涌的商品经济的海洋。茶叶、丝绸、瓷器以及其它数也数不清的日用百货,像流水般地在草原上淌过,物资的河流滋润着蒙古草原、西伯利亚的茫茫大地。

历史一页页翻过去。这期间,新兴的俄罗斯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已经成为国土横跨欧亚大陆的真正的大国和强国。在彼得大帝的手里俄罗斯奇迹般地完成了由内陆国家向海洋大国蜕变的过程,从而以全新的面貌成功地登上了世界近代史的舞台。

然而在东方,在中国,时间却似乎是停滞了、凝固了。大清帝国的封建王朝在超稳定的轨道上缓慢运行,越来越显出其神态的老迈和行动的蹒跚。

一场长达两个半世纪的中俄双边贸易的活剧一幕又一幕地上演着。一条穿越整个欧罗巴和亚细亚大陆,把俄罗斯与中国连接起来的国际商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她就是伟大的茶叶之路!

中国茶叶发展史


茶作为饮料是中国人的一项重大发现。原始社会人类在采集和渔猎时,在品尝百草滋味的过程中发现了它。按照这一说法,茶的利用最早是从咀嚼鲜叶开始的。东汉(25~220)时期的《神农本草》中就记述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为茶的古体字--笔者注)以解之的传说。由此可以推断,原始农业开始也就是茶利用的开始,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不过,茶正式有文字记载,却是公元前200年。秦汉年间的字书《尔雅》,称茶为槚。而到汉代,在司马相如(前179~前117)的凡将篇中,称茶为荈。在文字记载中,茶的别名还有荼、蔎、茗等很多种。公元350年左右晋常璩所着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漆、荼、蜜皆纳贡之。周武王伐纣,是在公元前1066年,这就是说早在3000多年前,在巴蜀(今四川)一带已用当地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了。而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还提到:安南(今四川乐山)、武阳(今四川彭山县),皆出名荼。用文字记录人类活动,往往是后于事实本身很长时期,因此可以推论,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云贵高原的川、滇、黔相邻地带已有茶的栽培和加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制和饮用茶叶的国家。

唐陆羽(733~804)着述了《茶经》,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它总结了唐以前茶叶生产和饮用的经验。《茶经八之出》中论述了全国茶叶产地为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等8道43州,相当于现今的13个省,即现在的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广东、贵州、陕西、河南等都已有茶的栽培。《茶经三之造》讲述茶的制造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这就是说,当时是一种蒸青制法的团饼茶。当然除蒸青饼茶外,也有一些地方(如郎州,今湖南常德)出现了炒青绿茶制法(见刘禹锡西山芷若试茶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名茶。据唐《国史补》所载:剑南有蒙顶石花、小方、散芽,列为第一。此外湖州有顾渚紫笋,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白露,寿州有霍山黄芽等。

在此期间,中国的茶种也正式向外传播。唐德宗贞元21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学佛,回国时带回茶种,植于日本贺滋县(今池上茶园),这也是日本种茶之开始。

宋代(960~1279)茶叶在民间广泛流行,已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正如王安石的《临川集卷七十议茶法》所载: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当时的产茶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淮南一带。其中以四川产茶最多;其次是江南路、淮南路、荆湖路、两浙路;而福建路产茶最少,但品质特好。到南宋时,产茶已有66个州(宋史食货志)。宋代的茶叶主要分为片、散2种。片茶就是饼茶和团茶;但也有散茶,不过数量较少。

元代(1206~1368)茶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淮南及两广一带,其主产区有江西行中书省,湖广行中书省(包括两湖至广西、广东、贵州及四川南境,全国产量约10万吨)。元代茶类分为蜡面茶、末茶、茗茶3种,前2种即继承宋代的片茶制法,后一种就是现在的蒸青散叶茶。当时的散叶茶,因鲜叶原料不同,分芽茶和叶茶2类。芽茶的鲜叶原料较幼嫩,叶茶相对较粗老。如当时的名茶探春、先春等属芽茶,雨前则属叶茶。

明代(1368~1644)茶的产区又进一步扩大。着名的产区有:浙江杭州的龙井、天台的雁岩、扩苍的大盘、绍兴的日铸、长兴的罗界和福建的武夷、湖南的宝庆、云南的五华、江苏的虎丘及天池、安徽的休宁及霍山的大蜀等。明代在茶叶制法上由蒸变炒,这种干热制法炒青茶的出现大大发展了茶的香气,是制茶技术上一大进步。由于炒青散茶的发展,在以后还相继出现了红茶、黄茶、黑茶和直接晒干或烘干的白茶。

清代(1616~1911),由于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对外贸易的刺激,促使种茶范围扩大,面积、产量剧增。特别是大规模地经营茶叶,为前所未有。据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年)载:闽诸郡皆产茶,以武夷为最,清明后,谷雨前,江右采茶者万余人。反映了当时茶叶生产的盛况。

综合各地方志的记述,清代产茶的主要省份(产茶县占该省50%以上)有: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苏、安徽等13省。河南(东南部)和陕西(南部)2省,也有悠久的产茶历史和一定的种茶面积。此外,甘肃的文县、山东的莒县(1935年志)和文登(1897年志)等县都曾为产茶地。

在茶的类别方面,在福建安溪、建瓯、崇安等地乌龙茶生产形成了规模。至此,6大茶类(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和乌龙茶)均已创造出来,而且在制茶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每一种茶类中,又因产地、品种、采制方法的差异,出现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地方名茶,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黄山毛峰、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闽红工夫、祁门红茶、君山银针、六堡茶、温州黄汤、恩施玉露、洞庭碧螺春、白毫银针等。

清代的茶叶生产,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后,确存在茶区的盲目拓展和产量畸形增加的情况。1886年,全国茶叶产量达25万吨,出口13.4万吨,总产值5000万~6000万元,占世界第一位。但在此以后,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国外植茶业的兴起,加之国内战乱频繁,茶叶生产一蹶不振,出口量逐渐减低,产区面积也相应缩小,茶叶产量只有4.1万吨,出口0.9万吨。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府重视,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使衰落的茶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从1950年至2006年,茶园总面积(不包括台湾省)从16.8万公顷扩展到145万公顷;茶叶产量从6.52万吨增加到102万吨;茶叶出口量从1.96万吨提高到28.7万吨。分别比1950年增长7.6倍、14.6倍和13.6倍。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三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