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里的心思

发布时间 : 2020-05-28
抹茶里有茶的成分吗 茶里带花的茶有哪些 黑茶里有虫

抹茶里有茶的成分吗。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里的心思”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里的心思”相关知识!

茶叶在水中,须几经翻腾,几经辗转,才能在水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时,尘埃落定般恬静自若。

这时一杯茶的心思,就像一个人。

而泡茶品茶的你,历练了如茶叶般上下沉浮之后,亦如一杯茶。

茶如明镜,镜子里面是茶水,亦是人的心思。

此刻,轻轻一吹,茶水里顿时只是圈圈涟漪以及微微颤动的茶叶。

仿佛先前的镜像只是一场梦,风来了,便无影无踪,无迹可寻。

此时的茶水,平易近人又略无其事,毫无怨言地担起解渴的使命。

许多年后,当觉得工作的价值小于自身的价值、浮躁不安时,便想起那些夏日的大叶茶。

这时会泡一杯茶,看茶叶在杯中忽上忽下,深深浅浅地在杯中划着轨迹,直至最后沉淀在最深处。人的心思这时变得如茶一样透明清亮。

一杯茶的时间有多长?

由淡涩到浓醇,再淡泊至平平淡淡。

一种心思有多长?

从心潮起伏到淡定自若。

茶叶的一生有多长?

在杯里反反复复地起伏不定,踩满足迹,时光荏苒后再沉默而微笑地沉淀在杯底。

每一片茶叶,绿茶普洱或大叶茶,无论是精细的紫砂壶或粗糙的土陶罐,最终都将深深落入,最微笑平静的底里。

茶文化精选阅读

唐诗里的酒,唐诗里的茶,唐诗里的快意人生


唐诗里的酒,唐诗里的茶,唐诗里的快意人生

唐朝是诗歌的天堂,而酒是诗人的最爱,用“诗酒人生”来形容唐朝文人的生活十分贴切。“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三杯传草圣”的张旭,甚至“诗圣”杜甫等一大批当时的文化名流都是无酒不欢的性情中人。据说杜甫的饮酒诗占他诗歌总量的百分之二十,比李白都多。

唐人写诗,可谓是“诗中有酒”、“酒中有诗”: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流露着潇洒随性;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宁愿典当衣服也要每天饮酒;孟浩然“列筵邀酒伴,刻烛限诗成”可见饮酒赋诗已成为唐朝文人聚会的一种风雅爱好。

除了诗人,唐朝人饮酒之风是盛行于整个社会的,酒已经俨然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无论是富庶的江南还是遥远的边塞,“酒肆”、“酒家”兴盛一时,到处都有随风飘扬的酒旗吸引着人们去开怀畅饮。

唐代的酒种类丰富,档次较高的就是葡萄酒了,“酿成十日酒,味敌五云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无不透露着对葡萄酒的溢美之辞。史料记载唐太宗在破高昌时获得酿酒珍品马乳葡萄,才将葡萄酒的酿造方法从西域引进回来,而五云浆是传说中的极品美酒,用五云浆来形容葡萄酒,可见其芳香美味了。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光想想这画面就让人陶醉了。据说郁金香是一种香草,有浓烈的香味,古时用来浸酒,用郁金香浸过的酒,呈金黄色,芳香扑鼻。这真是一种神奇的香草,既可以用来给女性染制明艳芬芳的“郁金裙”,还可以调制出馥郁养眼的美酒,可惜现代已找不到这种香草了。

当然,葡萄酒这类的高档酒是普通百姓无福消受的,人们普遍常饮的酒是大米酿成的黄酒,又分为浊酒和清酒。浊酒类似于醪糟,常有细细的米滓浮在酒面上,看上去好像浮着许多蚂蚁,所以唐诗在描写酒时常用到“蚁”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冻醪初漉嫩如春,轻蚁漂漂杂蕊尘”写的就是浊酒。而清酒则是相对品质更高的酒,“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虽说有些文学意味的夸张,但也足以证明清酒的昂贵。

相对于饮酒的潇洒豪放,品茶是斯文雅趣的事。“茶道”一词就源于唐朝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酒和茶都是唐朝诗人的心头好,据说白居易就是“茶铛酒杓不相离”。而我国第一部研究茶的著作《茶经》就出自唐朝陆羽之手,唐朝是全民好茶,而且已经规模化种植茶叶了。

唐朝饮茶大都制成饼状,饮用时碾碎,越细越好,“酒嫩倾金叶,茶新碾玉尘”、“碾成黄金粉,青嫩如松花”的诗句里就可以知道茶粉之细,所以唐朝的茶已经是茶汤了。而他们饮茶也不是泡,而是煮,对水的火候要求十分严格,分为“一沸”、“二沸”、“三沸”,三沸之后“水老,不可食也”。白居易“汤添勺水煎鱼眼”和皮日休“煎作连珠沸”就分别描述了一沸和二沸的情景。同时唐朝人饮茶还要加入盐、胡椒等调味品调味,整个煎茶的程序之繁琐、工艺之考究,令我们现代人叹为观止。

“万里桥边多酒家”、“寒食深炉一碗茶”是唐朝生活的真实写照,太平盛世、繁华共享,唐诗里的酒、唐诗里的茶,都是盛唐气象中平凡人们的快意人生。

泡在茶里的故乡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泡在茶里的故乡》内容,感谢阅读!

一直不喝茶,朋友拿来一些后,没事打开闻,有一股茶香,似乎夹着花香,没细想,对自己说是茉莉花茶。

深夜读书,偶有困意,想起搁置已久的茶,于是信手也冲上一杯,只闻着花香,却看不见花瓣,无由喜欢起茶里的花来。

绒毛一样的茶开在茶杯里,颜色很好,形状更好,都优雅地沉或浮在杯中。

茶喝得多了,居然养成一种喝茶的脾气,一筒茶叶下去大半。但终究没看见茶里的花。

一日终于见到黄黄的一小片,十分惊喜,我且看着那茶里的花了。因我没见过茉莉,小小的那片,以为就是它。泡在杯里,握着杯,细细地看它。在我的杯底,我突然发现,我对它是误解了,那儿有一小棵并不是茉莉的花,它是桂花。

我茅塞顿开,想起在乡下的少年来。父亲总在门前种些树,其中有很小的一棵,很珍贵地种在菜园中间,父亲并不告诉是什么,只是不允许我们动它。只不过是夹在众多树苗中不同的一棵,渐渐就把它忘记了。

那树长得很慢,我们在杨柳或长大的法国梧桐上爬上爬下的时候,园中那一棵还不及人高。

有一年暑假从百里外的中学回家,发现那树仍然倔强地活着,而那些长大的树,父亲已砍做它用,伤心之余,对于仅剩的这一棵,全心等着它长大,盼着它存留一点旧时记忆。

等秋天农忙再回去时,境况已大大不同了。因为是夜里,晒谷场上只闻着扑鼻的花香,在母亲絮絮的问答里,并未在意。白天起床,只觉着那一晚的夜也是香的。走出去看时,那园中的一棵,已不同寻常地开起了小小的花,白白的,我才知道了它是香的,长得慢而珍贵的,才知道那是桂花。

记得父亲凝神说,这花可以做茶,做酒,做月饼。便明白了在父亲那里,只有桂花树才可以活得这般持久……

出门很多年了,见了许多花,再没闻过那么浓的花香。乡愁越来越浓时,园中的那一棵印象越来越淡,不知道它是否还在。

自己实在长得太大了,因为我记得,喝茶一直是大人的事。而我也喝起茶来了。这茶又让我想起少年时的许多事,甚而我知道,我回不了乡下的童年去。

今年春节仍在他乡,喝一口好茶,想一回老家。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泡在茶里的故乡》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中国邮票里的茶世界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种植茶树的国家,有着数千年的饮茶历史,并已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中国无论是大陆的邮政部门还是港澳台地区的邮政部门,都先后发行过许多与茶有关的邮资票品。

1997年,原国家邮电部发行《茶》特种邮票一套四枚,第一枚为“茶树”,邮票上的这株茶树就是位于云南邦崴村,它高11.8米,树围约9米,树龄已逾千年,充分证明了“茶树原产于中国”“饮茶源于中国”这一论点;第二枚“茶圣”,主图是竖立于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院内的陆羽铜像,唐代陆羽着有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被后人尊称为“茶圣”;第三枚“茶器”,是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供奉的镏金银茶碾等茶具;第四枚“茶会”,是明代画家文征明创作的《惠山茶会图》(局部)。茶会是我国古代文人雅会的常见形式,也是诗人吟咏、画家作画的重要题材,表现了他们以茶会友、亲和礼让,以及追求自然清静、返璞归真的境界。

品茶离不开茶具,我国茶具的历史悠久,样式多彩。至明、清朝时,饮茶盛行“景瓷”“宜陶”为贵。1994年我国发行的《宜兴紫砂陶套票》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展示了素有“陶之古都、茶之绿洲”美誉的江苏宜兴的名产茶具—紫砂壶中的四款精品,分别是明代的三足圆壶,清代的四足方壶、八卦束竹壶和现代提臂壶。这些茶壶不但造型美观、优雅宜人,而且壶体上不乏名人诗、书、画、印,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经典力作。

台湾邮政也多次发行有关中国古代茶具的邮票,如1993年发行《古代法琅器邮票》中的“干隆花鸟壶杯盘”和“干隆菊花把壶”。1989年发行的《宜兴紫砂茶壶》套票,分别为宜兴紫砂茶壶、曼生十八式黄泥壶、束柴三友壶和黎皮朱泥壶。1991年还发行有《故宫名壶》邮票一套五枚,分别为明代青花壶和莹白壶,清代的山水壶、灵芝方壶和加彩方壶。

香港和澳门发行的茶具邮票融入了当地的饮茶习俗和地方茶文化色彩。2001年,香港邮政发行的《香港茗艺》邮票一套四枚,介绍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分别为泡功夫茶、调港式奶茶、港式饮茶特色和茗艺之乐,这套邮票还能发出浓浓的茉莉花茶香味,是首套香味茶邮票。

1996年澳门发行《中国传统茶楼》邮票一套四枚(方连),小型张一枚,将茶楼内的特色饮食和茶客神态描绘得惟妙惟萧,展现了昔日港澳等地的茶楼风光。2000年,澳门还发行有《茶艺》套票和小型张,该套票展示了喝茶(龙井)、饮茶(寿眉)、叹茶(红茶)和泡茶(普洱)特色,小型张“乌龙茶艺”的主图为醉茶轩茶馆,内有一副楹联“引茶会友,把盏谈心”,主题鲜明,寓意深远。

此外还有我国1981年发行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邮票中的第十二枚《妙玉奉茶》,2000年发行的《古代科技》特种邮资片中的第四枚《农林桑茶》等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我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容。

唐代茶诗里的茶文化


说起茶诗妙品,首推唐诗。诗人们咏茶叶、品茶香,赞茗之高洁、记茶会之盛况,也歌唱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李白有《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酒芳津,采服润肌骨。此诗浪漫飘逸,读来若闻氤氲仙气,别有一番神韵在。

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中第三首描写品茗题诗之乐,也出手不凡: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词。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此诗写于汴梁(开封)禹王台,诗人于鸟语花香的春日夕阳之下,边啜茗品香,边凭栏写诗,茶助灵感,诗兴与茶趣融为一体,高雅之至!

白居易咏茶诗数量最多,流传至今尚有70余首,最受推崇的是《茶山境会亭欢宴》一诗,写绝了风云际会品茶斗胜的景象: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茶名)齐尝各斗新。

在白氏咏茶诗中,茶与酒常常出现在同一篇中,如看风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自题新昌居止》);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时(《和杨同州寒食坑会》)等。

说起白氏的好茶,据说与当时朝廷曾下禁酒令、一时长安酒贵有关。其实诗人的爱茶另有一种高远的精神寄托,其茶诗或与闲适相伴、或与伤感为伍,常以茶宣泄沉郁,茶水浇开其胸中的块垒。但白氏毕竟是位胸怀天下的人民诗人,在困境中不失中国文人能屈能伸的清醒,他在《何处堪避暑》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以茶陶冶性情,欲从忧愤中寻出一条新路来。

三碗茶里的哲思


从习茶以来,听过许多关于三碗茶的故事或者民俗。在这些民俗或者故事当中,我们总能悟出点道理来。或许,这也是品茶所得吧。

在许多地区都存在关于三碗茶的习俗。在云南滇西,在一对夫妻生活走到尽头后,一定要为他们摆放上三碗茶。第一碗是甜茶,寓意着曾经的甜蜜日子;第二碗是苦得张不开嘴的苦茶,寓意着生活中的磕磕绊绊;第三碗则是一杯再普通不过的白开水,又名回味茶,它的滋味是夫妻双方共同创造出来了。这三碗茶告诫着每一对夫妻应当互相珍惜,日子再苦,只要携手前行,总会有甜蜜的。

湖州春节时,有客人到家里拜年时也要依次端上三碗茶。第一碗是甜茶,祝福客人一年甜到头;第二碗是熏豆茶。喝完熏豆茶后便可以享用丰富的美味佳肴了;第三碗为清茶,可以为客人饭后解腻。三道茶,不仅符合礼节,还暗藏科学原理呢。

五代的百丈和尚在法眼文益门下悟道,后来开示大众:“百丈有三诀:吃茶、珍重、歇。拟议更思量,知君犹未彻。”有僧问如宝禅师:“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禅茶一味。对于佛门而言,饮茶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它并不高雅,却藏有禅味。饭后三碗茶的故事告诉我们粗茶淡饭也是生活,平淡最是真,饭后一碗茶即是幸福。

一个故事,一个民俗,都有其潜在的哲理。其来源于生活,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茶里的咸源自一滴眼泪 茶里苦源自一生辛劳


在家乡,解渴的水都称之为茶。

泡上茶叶是茶,白开水也是茶,加点红糖叫糖茶,添点生姜叫姜茶,就连开水壶都称茶瓶。茶是农人在田间地头的上乘佳饮,渴了、累了都要来几口。

抢收小麦的日子,我们会在清晨出发时带上一个烫有“劳动竞赛一等奖”的搪瓷缸和一盆满满的茶水放在麦田中央,说好只有割到麦田中间时才可以喝。秋老虎发威时,那一盆凉白开很快被晒成温水,可丝毫不减大家抢收的激情。父母的激情源自丰收的喜悦,而我只是指望着能够早点喝上那盆中的茶。

遗憾的是我至今都不知那茶的滋味。年少的我身体单薄,从来没有坚持到麦田中央。总是第一个宣布投降,然后找个理由灰溜溜地回家。当我长大时,借助机械的力量,收麦只需一根烟的功夫。这个遗憾注定无法弥补了。

麦田中劳作中的农人没有心境去品味茶的滋味,喝茶的唯一目的就是解渴。印象中父亲喝茶是仰面朝天,看得见那茶入口后在喉结处拐个弯,顺着食道,咕咚咕咚就落到胃中,片刻水杯便见底。没有啧啧品味,没有叹一声好茶,更没有赋诗一首的冲动,而是继续挥舞手中的镰刀。

去年年前,我给父亲带去一套茶具和一盒铁观音。泡上一壶,父亲抱着那壶茶喝了好多天,早没有了茶色茶香,还依然不换。我问父亲为什么不换茶叶,回答很简单:喝来喝去还是觉得白开水最有味儿。想起《茶论赋》中有云:“逍遥子问:‘茶有味乎?’苍山牧云答曰:‘茶有三味,一味沧桑,原生而浓烈;二味饱满,丰盈而甘甜;三味天高云淡,恬静而意远。’”家乡的茶细品来亦有三味。

家乡的茶原生而浓烈,骨子里透着农人的倔强。家乡故名“十八里空”,方圆十八里空无一人。来到这里的多是洪武赶散的盐民后代,也有废灶兴垦的江海遗民。是他们将那片荒草地变成了万顷的好良田,也是他们将那片盐碱地变成了苏东的新水乡。

家乡的茶丰盈而甘甜,刻画着农人们的生命印迹。家乡的茶里有着淡淡的海味,是咸的,也是苦的。父亲所说的“有味”,也许就是说的这淡淡的咸苦。操劳一生的农人们早已离不开这咸和苦,因为每一杯茶里都藏着自己年少时的风情故事,早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家乡的茶恬静而意远。只有生活过的人方能从这苦咸中读出这诗般的意境。茶里的咸源自一滴眼泪,茶里苦源自一生辛劳。只有劳动后的农人才会品味到茶里的那份天高云淡。

七月里的流火——茶心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七月里的流火——茶心》内容,感谢阅读!

很久没有这么安静的,独坐在茶室里,把香燃上。面对着大大小小的茶罐,闭上眼睛去感受空气中淡淡的茶香,似乎还有些草根的味道,不知出在何处。

也许对于茶本身,可以令人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沁入骨髓的舒坦和快乐,而这种舒坦和快乐更容易让人服贴和信任。

也如这样的夏夜,尽管耳边没有蝉声,可焦躁的热总还是无法回避的告诉身体,夏天来了。于是让自己躲进了茶室,一切似乎充满温顺和安宁。

有朋友送来白毫银针,放在茶台上,很精致的小罐,还有一套玻璃茶器,他知道家里的茶器都是用来喝普洱的,不适宜。看着它们,心里很是满足。

但凡是知茶爱茶的人,往往总爱考虑到与茶有关的所有细节。

家里大大小小的茶盏也有几十套。很多是自己出差或旅游时的纪念,也有一部分是先生出国的时候带来的,有很多国家。有些是要看标签才知道是哪年哪月在什么地方。

先生每出国回来,包里总会有一个小盒,那一定茶具。而我最喜欢的是在两年前荷兰带来的三只手绘小茶碗,粉红色的釉上点染了几朵突出的小叶状植物,细碎而温柔。

我曾经在感动中问过他,为什么总这么有心?其实我并没有要求啊。

因为你喜欢啊。先生每次总是用最简短的话表达出足以让我幸福的意思来。

先生以前不喝普洱,后来因为我的缘故,也开始慢慢学着喜欢,其实我知道,他的喜欢不是出自生理,而是心理。凡是我喜欢的他总想用心去了解,想和我一起去感受。所以,只要他在家,只要我们有时间坐在茶室,我总会让他自己去挑壶和茶盏。可能,也是想让他更多的感受到与茶的喜悦吧。

不过,很多时候他总是会拿我常用的。

每次搜寻到好茶,我也会等着和他一起去品。也许他并不能说出茶好滋味的真正词语,但他的认真和享受,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犒赏。在两个人的世界里,还有什么能比用心懂得更让人珍惜和满足呢。

因为茶,我拥有了可以真正在一起品茶的好朋友,尤其是这样初夏的黄昏,三两坐在茶室,慢慢的聊着,在茶的氤氲里,一切云淡风轻!

因为茶,让我懂得了更多的包容,知道学着欣赏和喜欢朋友身上不同的茶趣,如白茶,如绿茶,也许,因为我多了一点点的关注,对朋友来说,也是心灵相知的满足。

因为茶,我更是懂得了先生对待我对待情感的态度和方式,如茶般润心甘爽;更如普洱,经历了岁月后更加陈香悠长!

一个小小的房间关上门就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正如常说的人生如戏,我们每天都像是生活在一个大戏台,每天都在不同的形形色色的人或事面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戏份。

是戏,总有落幕,那后台上长长的身影就是真正的自己吧?

后台还原了人的本真和性灵。

一个人的后台,能驾驭自己心情和灵魂的,除了认真的泡一壶茶伴月光之外,再无其它可以有如此快意的相传吧?我想。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七月里的流火——茶心》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水浒传》里的宋代茶事


《水浒传》是研究宋朝历史的一幅风俗画卷,水浒中所描写到的茶坊有十多处,其中对阳谷县王婆茶坊的描写最典型、最精彩。

潘金莲在不经意中打了西门庆的脑袋,西门庆被潘金莲迷住了,接连到潘金莲隔壁的王婆茶坊搜寻信息,一天多的时间里,就五次进出王婆茶坊,王婆趁机给西门庆推荐了四种茶:

梅汤(茶中放几粒乌梅煎制而成)

合汤(用果仁、蜜饯之类的甜食调和烹制的一种甜茶)

姜茶(姜片加一些糖同茶叶放在一起用沸水冲泡)和宽煎叶儿茶。

水浒中还有一个喝茶习惯饭后喝茶。

施恩为利用武松夺回快活林,每天安排人给监狱中的武松送饭,武松吃罢饭,便是一盏茶,而为武松换牢房的理由是:请都头去那壁房里安歇。搬茶搬饭却便当。因为一只公鸡,时迁被祝家庄擒去,杨雄、石秀到李家庄求救,主人李应就具早膳相待。饭罢,吃了茶。

风流茶说合

茶能成事,也能坏事。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这一句谚语在《水浒传》中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王婆贪贿说风情,作者详尽地描写了阳谷县西门庆勾搭潘金莲的过程中,茶和酒所起到的作用。第二次是郓城县的张文远与阎婆惜,虽然是因宋江带张文远到家中喝酒而结识,但此后宋江不在时,这张三便去那里,假意来寻宋江,那婆娘留住吃茶,言来语去,成了此事,吃茶,成了他们二人的好事。

最让人感慨的是郓城县县衙对门的茶坊,在这里宋江稳住何涛,给晁盖报信,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宋江是这茶坊的常客,何涛到郓城县捉拿抢夺生辰纲的晁盖等人,来到县衙时却值知县退了早衙,县前静悄悄的,何涛也只能到对门一个茶坊里坐下吃茶相等,恰好遇到了宋江,宋江为了所谓的忠义,置国家利益而不顾,把何涛稳在茶馆,乘机去给晁盖送信,让晁盖等人逃上梁山,成为大宋王朝的大患,同时也把宋江自己逼上梁山,对抗朝廷,耗费了国家大量战略物资,客观上帮助金国灭掉了宋朝,这也算是茶惹的祸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