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打铁茶的冲泡方法及保存方法

发布时间 : 2020-06-03
青茶的冲泡方法 黑茶的冲泡方法 茶包冲泡方法

青茶的冲泡方法。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周打铁茶的冲泡方法及保存方法”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周打铁茶的冲泡方法及保存方法”相关知识!

想了解《周打铁茶的冲泡方法及保存方法》知识吗,丰富的《周打铁茶的冲泡方法及保存方法》内容等你来看!

周打铁茶产于江西丰城荣塘乡,品质优异,外形条索紧结,稍弯曲,色泽油润;香气纯正、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和,饮后清凉爽口,叶底嫩绿。它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为原料,采用杀青、清风、揉捻、炒坯搓条、滚炒足干等工序加工而成。

冲泡方法

1、热罐-周打铁茶未装前须用滚水将茶壶先烫热,茶味才容易浸出,同时亦洗 罐,待片刻将茶壶内水倾入茶海内。

2、烧杯-杯热则茶香可以挂杯,杯冷则走香,不可不慎,同时用滚水热杯,

可以消毒杀菌,有益卫生。

3、圈冲-冲茶水时应沿壶口边缘圆周冲入,切忌直冲,否则冲破茶胆及叶未上浮,砌茶时避免杯中有茶未。

4、括沫-滚水冲入后,壶顶必有泡沫,此时须用壶盖将泡沫除去,茶液始清晰。

5、淋盖-未底洒前应举行淋盖,用滚水自茶壶盖淋下使整个茶壶温度高,观看壶身之水份蒸发至壶盖水份亦干即可低倒,如此恰到好处,茶一定不会苦涩。

6、低洒-茶壶中茶液倒入小杯时,宜将壶嘴靠近小杯,以免香气涣散,同时应轮流轻倒各杯,使各杯茶色均匀香浓一致。

7、澄清-将茶倒入杯后,壶中仍有茶液,须用力将余液滴入各杯中。

8、滤歹-澄清后恐仍有少量茶液,故将茶壶倒置剩余茶液去尽,再冲第二次时不会苦涩。

专业保存方法:

一是石灰块保存法。生石灰块装于白细布做的袋内。周打铁茶装入白棉纸袋内,外套牛皮纸袋,然后将移动图片小口陶坛洗净晾干,下垫白纸,将周打铁茶袋置于小口陶坛内,中间嵌于一二只石灰袋。用数层草质密封坛口,最后用砖头或者厚木板压实,以减少空气交换量。此后要经常检查保存情况,石灰潮解后要及时更换。

二是碳贮法。操作方法与石灰块保存法基本相同。所用材料不过是用燃烧熄灭后的木炭,盛茶用具可代之以瓦罐或者小口铁皮桶。木炭袋和周打铁茶袋的容量可视容器大小而增减。

三是周打铁茶冷藏法。将茶叶烘干水汽,含水量在3-5%之间,不超过6%。周打铁茶茶叶装入镀铝复合袋,热封口,用呼吸式抽气机抽出袋中的空气,同时冲入氮气,加封上封口贴,置于茶箱,然后送入低温冷藏库保藏。此法是目前科技水平条件下最佳的茶叶保存法。保存量大、时间久。

家庭保存方法:

⒈瓦罐储茶法.此法古代就有.

明人冯梦祯《快雪堂漫录》云:“实茶大瓮,底置箬,封固倒放,则过夏不黄,以其气不外泄也.”茶叶含水量不能超过6%.可用生石灰除湿.具体操作方法同石灰块保存法.

⒉罐藏法.容器选用装糕点或者其他食品的金属听、箱、罐、盒,或铁或铝或纸或纸品,或方或圆或扁或不规则性.重要的是茶要干燥,袋口封好.此法简便,取同方便.

⒊塑料袋贮茶法.选用密度高、高压、厚实、强度好、无异味的食品包装袋.茶叶可以事先用较柔软的净纸包好,然后置于食品袋内,封口即成.

⒋热水瓶贮茶法.可用保温不佳而废弃的热水瓶,内充干燥的周打铁茶,盖好瓶塞,用蜡封口.

⒌冰箱保存法.周打铁茶装入密度高、高压、厚实、强度好、无异味的食品包装袋,然后置于冰箱冷冻室或者冷藏室.此法保存时间长、效果好,但袋口一定封牢,封严实,否则会回潮或者串味,反而有损周打铁茶的品质.

本文《周打铁茶的冲泡方法及保存方法》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经网扩展阅读

古代制茶方法的演变及发展


至唐代(公元618~904年)全国的茶产地已达13省,制法均以蒸青团茶为主。各地的名茶不下四五十种,其中以蒙顶的“黄芽”及顾渚的“紫徇”最为有名。

据陆羽《茶经》记载:当时的茶叶可分为角茶(即粗茶)、散茶、末茶及饼茶四类,各类均有其不同泡法,若依其形状可归纳为八等级:胡鞭型、牛臆型、浮云型、指水型、膏土型、地潦型,此六型均属精制上级品,义竹香型及霜荷型可归粗老之下级品。

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为普遍,民间的名茶不下百余种,其制法已由蒸青“团茶”发展到蒸青“散茶”。据《文献通考》记载:依其外形不同,分为三类:(1)片茶,如龙凤、石乳分十二等;(2)雨前、雨后分十一等;(3)脑茶,如脑面等分十二等。

散茶为宋代的产品,所谓“唐重阳羡,宋崇建州”,建州即福建省建宁府,如今的建瓯、建阳、崇安、政和等县。

由于宋徽宗(公元1101~1126年)爱好品茗,不惜重金奖赏,以寻求新颖的贡茶。在其所著的《大观茶论》中,亦谈及新茶,二十种中,以建溪的白茶品质最优。所谓白茶,亦是朱子安著《东溪试茶录》中所称:贡茶七等之首——白叶茶。此白茶,依作者的推断,应是福建白茶,以及台湾省高级乌龙茶的前身。所不同者当时是采用绿茶的制法而成。

宋代所产名茶,除福建武夷的“龙团”、“粟粒”及“铁罗汉”外,尚有绍兴的“日铸”,婺源的“谢源”以及隆兴的“双井”,皆属绝品。

到了元朝,团茶渐被淘汰,散茶大为发展。依茶青鲜叶老嫩的不同,分为两类:芽茶如“探春”、“紫徇”、“柬尖”等;叶茶如“雨前”、“雨后”。

元朝(十二世纪末),福建、浙江等地绿茶的制法,已由蒸青变为炒青,以提高其香味。也有人说炒青绿茶为明朝朱元璋所发明,因为他曾竭力倡导发展“炒绿”。

到明朝,不但绿茶的制法有所改革,连其他的“白茶”、“青茶”、“黄茶”、“黑茶”以及“红茶”,均有突破性的发展。

公元1591年许次所写的《茶疏》中云:江南之茶,唐人首重阳羡,宋人最重建州。如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

茶具的使用方法及功能


茶具的使用方法及功能

茶具介绍:

一、电随手泡

用来烹煮活水。随手泡就是电水壶,现代人大多没条件在家里实现什么“竹炉汤沸火初红”,随手泡方便又干净。

二、茶海

用来盛放茶具。茶海是一种适应茶的冲饮流程,与古老的根艺家具相结合,既能方便烹茶、品茶,又具有根艺或根雕类审美意识的独特茶具。

在茶海的选择上:

1、应该选择排水方式的茶盘。

茶盘的排水方式一般为盛水型和接管型:接管型,就是茶盘有一个排水孔,在出水孔接一个塑料管,将水通过管子排出盛水的容器。盛水型有两种,一种是抽屉式,茶盘下面接一个像抽屉的托盘,一般是塑料或者是不锈钢材质,水满了把盛水盘拉出来倒掉;另一种是盒状,整个茶盘为一体。倒水方式就是茶盘的上面板翻开,再端整个盘去倒水。这种方式的茶盘很不方便,容易漏水,一般都不取用,多取用接管型的茶盘。

2、大小的选择。 小空间内使用一般就用一点小茶盘,喝茶的人少就用小茶盘,反之亦然。

3、材质选择。 制作茶盘的材质很多,如实木、竹、紫砂、陶瓷、石材等。木质类的茶盘,接受度高。

三、茶道组

其中包括茶筒、茶则、茶夹、茶拨、茶针、茶漏。

茶筒:用来盛放茶道子。

茶则:用来量取茶叶。

茶夹:用来夹洗品饮对杯。

茶拨:用来拨取茶叶。

茶针:用来疏通壶嘴。

茶漏:用来防止茶叶外漏。

四、茶叶罐

用来盛放茶叶。

五、茶荷

用来展示干茶(图中展示的是自嘉·纳雍绿茶)。承装茶叶后,供人欣赏茶叶的色泽和形状,并据此评估冲泡方法及茶叶量多寡,之后才将茶叶倒入壶中。

六、盖碗

又名三才杯,明清时广为流传即盖为天、托为地、杯为人,合起来曰天地人合一。多用来冲泡普洱茶。

使用时既可以用来泡茶后分饮,也可一人一套,当作茶杯直接饮茶用。制作盖碗的材质有瓷、紫砂、玻璃等,以各种花色的瓷盖碗为多。

七、紫砂壶

用来泡茶。紫砂壶因其特殊的双气孔结构,能吸收茶香茶色茶味,有“一壶不侍二茶”之说。多用来冲泡红茶、乌龙茶等。

如冲泡乌龙茶,要先洗壶,置茶后,冲入热水后的第一道茶汤不饮用,用来洗壶。用茶汤浇淋紫砂壶表面。再次冲入热水后,用茶壶盖刮掉茶沫。用热水再次浇淋紫砂壶表面。

八、玻璃小壶

用来泡茶。玻璃小壶的透明性,可以观赏嘉叶的舒展。多用来冲泡绿茶。

玻璃茶壶一般分为冷水具(30以下)、温水具(70以下)、沸水具(100左右)和煮水具(可以在电磁炉、酒精炉上加热)。在选购的时候也要注意。

紫砂壶材质及冲泡方法对茶汤风味品质的影响


紫砂壶材质及冲泡方法对茶汤风味品质的影响

一、不同材质的紫砂壶泡水后各元素析出情况

二、用不同泥料的紫砂壶冲泡六大茶类的感官评审比较

三、以西湖龙井+紫泥为例,探究不同冲泡方案的影响

壹·泡水,它会“给”我们些什么?

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过,紫砂壶到底是怎样影响茶汤的,特别是在央视某次报道之后,更会产生一些担心,用紫砂壶泡茶,会不会把壶里的什么东西泡出来喝下去?张颖彬在报告中首先解决的就是这个疑问,实验选取了宜兴当地产的五种不同泥料的紫砂壶为研究对象,包括三把原矿壶、两把化工壶,用ICP-MS检测煮沸的娃哈哈纯净水在壶中浸泡一定时间后,各元素的含量。

报告首先展示了实验用壶、泥范及显微镜下的壶体微观照片,器形均为仿古,容积150ml左右,壶胎薄厚均匀一致,新壶经沸水开壶处理用于实验。

泥料种类包括:

原矿壶-紫泥(清水泥)

原矿壶-本山绿泥(段泥)

原矿壶-红泥

化工壶-朱泥

化工壶-墨绿泥

检测元素包括:

Be(铍)、Al(铝)、Cr(铬)、Fe(铁)、Pb(铅)、V(钒)、Co(钴)、Mn(锰)、Ni(镍)、Cu(铜)、Zn(锌)、Ag(银)、Ba(钡)、As(砷)、Mo(钼)、Cd(镉)、Sb(锑)

实验发现新壶浸泡24小时后

所有壶无溶出的元素为:Be、Al、Cr、Fe、Pb

部分壶有溶出的元素为:V、Co、Mn、Ni、Cu、Zn、Ag、Ba

所有壶均溶出的元素为:As、Mo、Cd、Sb

——这些溶出的元素均没有超过饮用水的限量标准。

而即使是在新壶浸泡21天后的极端实验中,情况也只是稍微改观:

所有壶无溶出的元素为:Be、Pb

部分壶有溶出的元素为:Mn、Ni、Cu、Zn、Ag

所有壶均溶出的元素为:V、Co、Ba、As、Mo、Cd、Sb(种类和元素含量均有增加)

——除段泥和红泥壶中V元素外,其他溶出的元素也均没有超过饮用水的限量标准。

结论

一句话:用紫砂壶泡茶是安全的。

贰·泡茶,不同泥料泡出来真的不一样?

在这个单元中,张颖彬采用不同泥料的紫砂壶对六大茶类进行冲泡,审评计分。专家可以感受到细微的差别,普通人则表示无差异。

专家审评时发现,不同的泥料冲泡时对轻发酵茶的影响要大于重发酵茶,对于发酵程度较重的茶,泥料的影响可以忽略。仅以极端的西湖龙井和普洱熟茶为例,列举一些分数大家感受一下:

西湖龙井3g茶/150ml100°C纯净水,三泡,每泡时长各1min

滋味分所有泥料均为94-93-93;

汤色分所有泥料几乎均为95-95-95,唯段泥壶第一泡95.1分;

香气分不同泥料有差异:

第一泡最高93.5,最低92.5,1分落差;

第二泡最高91.5,最低89.5,2分落差;

第三泡最高87.5,最低86.5,1分落差。

段泥和红泥的透气性最好,香气最鲜爽,其次是紫泥,朱泥和墨绿泥稍差。

普洱熟茶(饼)7.5g茶/150ml100°C纯净水,三泡,每泡时长各1min

滋味分所有泥料均为94-94-94;

汤色分所有泥料均为93-94-93;

香气分所有泥料均为94-93-93。

基本无差别。

结论

首先,差异很细微,不见得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其次,轻发酵茶差异较明显,重发酵茶则更不易觉察。

叁·用紫砂壶怎么泡茶(西湖龙井)更好?

这个单元观察的对象是冲泡方法,所以茶品和泥料都被固定了,采用紫泥(清水泥)紫砂壶,结合不同茶类日常饮用习惯,选取有经验的茶叶审评人员3人,确定不同茶类的最佳冲泡方法。报告中选取了西湖龙井为例,实验发现:

紫泥壶泡西湖龙井——

1.冲泡前不要温壶,温壶对清香风格的香气会造成负面影响;

2.80°C水冲泡品尝到的风味要优于100°C;

3.100°C和80°C水冲泡的时长方案,均为三泡各1min为最佳。

结论

西湖龙井茶在冲泡时要结合茶叶的具体情况,突出口感的甘度、鲜度、滑度,通过冲泡时间控制最佳品饮浓度,避免长时间浸泡产生涩味影响口感。

采用80°C水冲泡时,氨基酸浸出速率高于茶多酚,呈现出明显的“鲜”的口感,同时香气不易产生闷味,清鲜感强。(张颖彬茶社会)

各种普洱茶的冲泡方法


普洱茶是一种很特殊的茶,储存时间越久,茶香越醇厚,普洱茶有很多个品种,有储存时间久的,有新生的,茶不同,冲泡的方法也不同,若方法不对头,往往冲不出茶该有的味道。

普洱茶有粗老的,有细嫩的,有新茶,有旧茶,有轻发酵茶,有较重发酵茶,有苦涩底茶,也有甜底茶,茶不同,对冲泡时的茶量多少,水温多少,冲泡节奏,甚至是水的选择,都有要求。

先说新生茶,在冲泡新生茶之前,先要了解茶叶产区的特点,树龄、生态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茶味道比较浓烈的,冲泡时要注意水温略低,出汤要快。味道清淡的则反之。总之新生茶一定要忌讳冲泡出“熟汤味”。

新熟茶,对于新熟茶来说,相较于老茶,茶汤的颜色显得不够清亮,味道也不够醇厚,并且经常会有一些杂味,所以冲泡这种茶的时候要注意先用高温洗茶,然后再用温度低一些的水冲泡,这样可以避免茶汤出现“酱汤”的情况,也会消除苦涩的味道。

对于老茶来说,要用高温醒茶,高温冲泡,有的老茶因为储存不当,会有一些异味,只要异味不是很严重,可以用开水多洗几次再冲泡。

茶具的选择也很重要,冲泡普洱茶通常会用紫砂壶,因为紫砂壶的透气性以及吸附性都比较强,可以提高茶的醇度以及茶汤的亮色,紫砂壶一般需要选择朱泥调砂或者紫泥调砂的,这样的紫砂壶透气性最好。

宋茶冲泡方法和技艺


宋代的茶叶制作仍袭唐时,蒸青制饼,不过制法上精致许多,饼形更小巧,故唐时称“汤饼”,宋时则称“团片”。而品饮方面一“点”和一“煎”则是唐宋饮茶方式最明显的区别。饮茶前仍需碾末,但不再放入锅内煮,而是置于盏中用沸水冲点。沸水冲点末茶的品饮方式肇始于晚唐至五代,而普遍流行于宋代。

点茶法

点茶法是在唐代痷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于宋代盛行,至元代没落,到了明朝则随着团茶的废除而消失。据蔡襄《茶录》中所描述,宋代的点茶法主要分为六步:

其一:【炙茶】用小钳将陈年的团茶饼置于微火之上炙干。

其二:【碾茶】待团茶炙好冷却后,置于茶碾内碾碎成细末。

其三:【罗茶】以细茶罗去将茶末筛细,罗以绝细为佳。

其四:【候汤】等待汤瓶中的水煮沸。

其五:【燲(音邪)盏】用开水淋茶盏,使之温热。

其六:【点茶】以不老不嫩的滚水冲进去,并用茶筅充分打击、搅拌,使茶均匀地混合,成为乳状茶液。注水的同时,也要用茶筅等器具击拂汤盏,使之产生汤花(泡沫)。

点茶

点茶是将茶碗中的茶粉加水后调成极均匀的茶膏,然后一注入开水一边用茶匙或茶筅击拂。同时点茶也是点茶法或斗茶中最关键的一步。蔡襄认为“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而宋徽宗所著《大观茶论》中,对调膏、点茶、击拂的七次注汤有着非常详细的描写:

一汤:水环绕而入,将茶末调成膏状。

二汤:自茶面注入茶水,注水成一直线,急注急停。

三汤:边注水边用茶筅轻盈击拂,至此茶面沫饽大半已成定局。

四汤:注少量开水,茶筅击拂要舒缓一些,轻云渐生。

五汤:此时注水要看茶汤沫饽状态决定击拂轻重程度。

六汤:此时注水,如果沫饽勃然而生,只需缓慢搅拌。

七汤:此时注水,若沫饽厚薄达到要求,则点茶完成。

一个很短暂的点茶过程,被细致分析成七个步骤,每一步骤都极为短暂,但点茶人却能从中得到不同层次的感官体验,从中人们可以看到,点茶时茶人极致的感官体验和艺术审美。

乌龙茶名称的由来及制作方法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的产生,还有些传奇的色彩,据《福建之茶》、《福建茶叶民间传说》载清朝雍正年间,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也是打猎能手,姓苏名龙,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乌龙和全家人忙于宰杀、品尝野味,已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没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鲜叶,已镶上了红边了,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制好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并经心琢磨与反复试验,经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遂之成了乌龙茶的着名茶乡了。

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形成乌龙茶的优异品质,首先是选择优良品种茶树鲜叶作原料,严格掌握采摘标准;其次是极其精细的制作工艺。

乌龙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为跳动做青、摇动做青、做手做青三个亚类。商业上习惯根据其产区不同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等亚类。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乌龙是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据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现在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在台湾,乌龙茶代表半发酵茶家族中的一种作法,同时也代表一种茶树品种名称。「青心乌龙种」这个品种,在台湾只要有产茶的地方,几乎都有它的芳踪。茶农们习惯称它为「乌龙」或「乌龙仔」,不论用「乌龙」或「乌龙仔」,所作成的茶大家都叫它「乌龙茶」。而在产制乌龙茶的茶区,所栽种的品种,不单单只有青心乌龙种。因地区的不同栽种了许许多多的茶种,如青心大冇、武夷、梅占、水仙、佛手、金萱、翠玉、台茶4号、15号、16号、17号等。从这些茶树所采收的茶菁,只要按照乌龙茶的作法,制成的茶也叫做乌龙茶。

目前台湾产制乌龙茶的地方,不但涵盖了南北,也贯穿了东西,北至桃园、南到屏东、西部平原到高山、东由花莲到台东,都有它的芳踪真是谓茶香满宝岛。在研究单位里,把乌龙茶归类为半球型的包种茶。近年来由于市场的要求,它的外形除了少数地区,所产的茶,它的外形几乎都作成球形茶或更甚者作成珠茶。这都归究消费大众误以为乌龙茶外形愈美品质愈好所致。其实尽管茶叶的外观再美,一经开水冲泡后,同样是舒展开来,品茶最重要的是闻其香、品其味,只求外观的美,是本末倒置的事情。尽管如此乌龙茶的外形也不能太离谱,外形要呈自然弯曲、条索紧结、整体颜色墨绿鲜艳。

由于制作方法雷同,不同名称的乌龙茶所表现出来的香气、滋味也会大同小异,一般消费大众很难区别。乌龙茶内质的要求为:茶汤色金黄明亮清澈有油光;香气因制作不同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花香或熟果香,香气以高扬细长纯正为佳。滋味甘醇厚重滑口,不苦涩为佳。台湾生产乌龙茶的地方很多,因为产地不同它的名字也就不同,名间乡所产的茶过去叫埔中茶,现在叫松柏长青茶。竹山镇的茶以前叫照镜山茶,现在叫杉林溪茶。鹿谷乡所产的茶叫冻顶乌龙茶。中寮乡的茶叫二尖茶,水里,信义所产的茶统称为玉山茶,又名为沙里仙茶和塔塔加茶。仁爱乡因地区辽阔产茶区包括大同山、东昭山、清境农场牦峰、翠峦,红香,平静等地区,对外通称高山茶或直接以地名称呼。

云南女儿茶的由来及制作方法


在云南茶区,勤劳的各族妇女自古至今都是茶叶生产劳作的主力军,她们常常迎朝露、顶烈日、冒风雨、踏夕阳,早出晚归,采茶制茶。茶叶融入了她们的情感,茶叶寄托了她们的希望,她们采制的茶叶也常常被称为女儿茶。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云南女儿茶的加工工艺及传说。

明清时期,云南茶区以生产普洱紧压茶为主,产品主要有团茶、饼茶等,其加工工艺为:大叶种茶树(C.assamica)鲜叶、锅炒杀青、手工揉捻、晒干、晒青毛茶、蒸软、揉(压)制成形凉干。公元1659年(清顺治16年),满清平定云南,普洱茶作为云南特产之一开始上贡清皇室。公元1729年(清雍正7年),清朝廷设立普洱府,管辖今思茅、西双版纳等广大地区,同年在府治宁洱县(今普洱县)设立普洱贡茶厂,以西双版纳的倚邦等六大茶山原料精制普洱贡茶,并在攸乐山(今景洪市基诺山乡)设立攸乐同知(后改为思茅同知),负责监管普洱茶生产及进贡、运销事宜。由于满族是一个以肉食为主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满族统治者更是山珍海味无所不及,难免引起消化不良。而普洱茶由于具有显着的消食健脾作用而深得满族统治者的喜爱,皇宫中饮普洱茶成为时尚。除了皇宫自用之外,普洱茶还大量赏赐给皇亲国戚或有功之臣,拥有普洱茶成为满清显贵的一种标志。

《红楼梦》第63回中写到:宝玉忙笑道:今儿因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顽一回子。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焖了一茶缸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这里提到的女儿茶其实就是一种普洱茶产品,是由云南上贡满清皇室的贡茶之一。

普洱茶冲泡方法之 紫砂壶冲泡


【必备器皿】茶海、小壶、公杯、品杯、滤网、随手泡

【适宜茶品】各种茶品都可以用小壶冲泡,但较新的生茶一般不采用此法,其它的茶都可以用小壶冲泡。

【适用场合】各种场合。

【操作流程】

1、温杯:用开水把准备好的干净的器皿再冲淋一次,一是为了卫生,同时也是给盖碗、公道杯、品茗杯加温。

2、投茶:把要冲泡的普洱茶投入紫砂壶中。投茶量或茶与水的比例关系对整泡茶的影响很大,100cc左右的紫砂壶我们推荐投茶5克左右为宜。一定记住“观音怕淡、普洱怕浓”。特别提醒有乌龙功夫茶习惯的普洱初学者,一定不要以乌龙的投茶量来泡普洱,会过于浓,因为普洱茶产区的海拔更高,内含物更丰富。

3、润茶:注入开水到投入茶叶的壶中,洗茶一到两次(生茶一次,熟茶两次),让茶叶充分的苏醒、伸展开来。不建议饮用润茶的茶汤,温一下杯倒掉或者直接倒掉。

请注意注水的速度和角度。注水的速度会影响到水的温度,注水快则温度高,注水慢、水流细则水温相对要低一些,要针对所泡茶叶特性的不同来做出适当调整。注水的角度会影响到水对茶叶的冲击和茶叶的翻滚,豪较多的茶和熟茶不能过于冲击和翻滚,否则茶汤会浑浊不透亮。

4、泡茶:泡茶时要注意出汤的时机,出汤过快则茶汤寡薄,出汤过慢则会太浓。

5、分杯:把通过滤网冲泡好的茶汤分杯到品杯中供大家分享,注意品杯不要倒太满,“酒满茶半”,最多不要超过七分。这是中国茶道的一个礼节,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6、品茶:三口为品,意思就是要小口慢慢喝。烫的话薄薄的吸品杯最表面的一层茶汤,一杯普洱茶中表面的一层温度最低。

【注意事项】冲泡法一般选用150cc上下的壶,紫砂最佳,一般选择壶身低矮、出水好的壶。小壶冲泡与盖碗冲泡最大的不同在出水这个环节上,小壶的出水会有个时间上的后延,所以操作中要留出余量,茶将要合适之前就要开始出汤,把最佳时机控制在出水一半时,这样茶汤才会刚好合适。

小壶冲泡与盖碗冲泡还有个不同在于小壶冲泡可以用随手泡中开水冲淋壶身加温,对需要高温的茶品来说可以泡出更好的效果。

【难点解析】掌握正确的抓握壶的方式道理与盖碗一样,找不烫手的地方抓,但要注意不要堵了壶的出气口,还要适当保护壶盖不滑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