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的秋日,多一点茶趣

发布时间 : 2020-06-28
浓一点的红茶 哪种茶叶苦一点 红茶什么牌子的好一点

浓一点的红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后的秋日,多一点茶趣”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后的秋日,多一点茶趣”相关知识!

想了解《后的秋日,多一点茶趣》知识吗,丰富的《后的秋日,多一点茶趣》内容等你来看!

秋天,在今年的成都终于显现了身形,先是下了几场连绵的秋雨,接着就是艳阳高照,不太热烈的阳光,让人觉得舒服极了。

刚好站在阳台的一角,正可西望,遥见雪山,更多的是山的形状,有人说是西岭雪山,又说是四姑娘山的幺妹峰,不管是那一种,都让人欣喜。

泡上一杯茶,也不管是哪一种茶,绿茶、普洱,或者红茶,都相宜。搬一把椅子,支起一张小桌,就成了。

喝茶,看山。也是一种趣味。

此刻好像就在山脚下。不由得想象登山的事,惬意。可是在现实中,最近的四姑娘山或青城山,都有数十公里之遥,说去登一回山,却也费事。所以只好想想了事。

喝茶的趣味,当然在山之形状可以远眺,而非实际的行走。在我家的左侧,即是著名的三环路,不是有车穿过,形成都市的车流,若是遇上塞车,可就是壮观的车阵了。那是与看山不同的滚滚红尘。

茶喝过几杯,阳光越来越烈。但依然是极好的阳光。山开始在雾霾中转变身形,模糊,以至于终于望不见身影。这个过程只有一两个小时吧。

这个过程,常常是我一个人独享。孩子还在睡梦中(无休止的梦境,显示出困倦,可怜的学生),老婆大人则忙自己的事,看看山有什么劲(真是矫情)?

这山对茶客当然有另一重意义。某天,又望见远山,我忍不住说出来看山的事。朋友说,真难得,是西岭雪山吗?我说我也分辨不出来。反正是可以看见山。

我又说,下次我请你喝茶,看山。真好似山是我家里的似的。

但能够看山大多是早上,唯有早起才可望见。如果一大早打电话邀集人来看山,是不是扰人清梦?这且不说,穿街走巷的过来,若是慢了几分,哪里还能遇见山?我不由得疑惑起来,也就没有将喝茶看山的事继续扩大。我知道,这会惹人嫉妒恨。

过上十天半个月,成都就渐渐地进入雾霾天,早起,也看不见远方的风物。模糊的景象实在是让人有一种厌倦。

不管天气好坏,茶还得每天继续喝下去。有没有雾霾,看不看见山,似乎也都没有多少要紧了。但秋日的那般淡然却似乎难以寻觅了。须知在进入冬天之后,成都灰蒙蒙的天气总让人有些不爽,要想欣赏远山,只有等第二年的春暖的时节了。

秋日的茶趣,好像灵光乍现,很快消失在生活之外。在诗人的笔下,那是可追忆的风物,可浏览发岁月,但也只是一种刻痕,只供在寂寞的时候凭吊吧。

关于本文《后的秋日,多一点茶趣》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cy316.com延伸阅读

闲品清茶,静观花开,人生需要一点“淡”


想了解《闲品清茶,静观花开,人生需要一点“淡”》知识吗,丰富的《闲品清茶,静观花开,人生需要一点“淡”》内容等你来看!

淡,是人生的真味。淡淡的花香,淡淡的月色,淡淡的山水,淡淡的云烟。我是喜欢淡的,喜欢淡中品味,淡中思索。在淡中勾画那一抹馨香,一份思念,一份眷恋。淡,不是寡淡,而是淡中有味。如那淡淡的禅境,有一种不可言说的隽永。

看过千篇万篇的文字,远不如什么也不看来得自在。读过千人万人,远不如什么人也不读,来得清静。爱文的,为文字所累。恋情的,为情所困。贪财的,终成了财奴。一晌贪欢的,却往往,贪来痛苦。《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故空中无色。”一味求空,犹如一张白纸,什么也没有,又有何味?只不过是空执而已。一味求色,犹如满纸色彩,浓妆艳抹,早已失去了画作的空灵和韵味,又有什么看头?国画大师们,深谙其中意趣,一点浓墨,几笔淡墨,略加点染,一点留白,一方朱印,便让画面生动了起来。看似漫不经心,清逸几笔,却是匠心独运,巨笔如橼。不管你理不理解,一句话,就是看着舒服,读来有逸味,静品有清欢。

人生有味是清欢,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淡地相迎,淡淡地相处,淡淡地相送。你来,我不喜;你去,我不悲。也就是佛家的随缘吧。清,是生命的本色。一杯净水,可调百味人生。一张清冷底色的画稿,随意涂抹几笔,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神来之韵。心明如镜,可照尘世万千悲喜。心如净水,可映自然朗月清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了分明。

手上一杯茶,桌上一瓶花,墙上一幅画,床头一本书,窗外一个田园。闲品清茶,静观花开,抬头赏画,低头摸书,举目自然。意定,心闲。一切都淡淡的,没有相思,没有追逐,没有烦扰。这就是清欢,风清清的,月色冷冷的,岁月静静的,一切都这么安详。世界,是一个人的;幸福,也是一个人的。累了,睡一觉;饿了,吃点粗茶淡饭。不求客来客往,不求名不为利,就这样独对一窗风月,尽享生命的清幽与闲暇。

净瓶里的紫罗兰,淡淡的紫色,高贵,典雅。质地很温很润的叶片,娴静,洒脱,优美,如民国的旗袍女子,养眼,养心,逸情,有点淡淡的书卷味。细小纤弱的花,只三个淡紫的花瓣,中间几根毛绒绒的金黄的蕊,有着说不出的清灵和韵味。花往往是下午时萎谢,一朵都不见,清晨时绽放,一片素雅。花开花谢,了了无痕,这是怎样一种境界?我是喜欢素雅的,素雅的文字,素雅的花,素雅的女子,素雅的时光。一切都静静的,静静相守,静静等待,不需问候,不须想念,只有这心有灵犀的一点通透。

倒茶注意这一点,体面不失礼


在茶席上,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礼仪。

一是别人给你倒茶时,要在桌上叩手;

二是给别人倒茶时不能倒满杯子,只能倒七分。

其中,倒茶只倒七分满,是最重要的常识,也是茶席礼仪的代表。为什么只能倒七分满?这个小小的动作里,原来蕴含着大道理。

如果把茶倒满,满满的一杯茶,咄咄逼人,让人敬而远之。

茶不倒满,就是为了留下一些空白。剩下的三分,是人情,是余地,是分寸。

为人处世,把握好分寸,留一点余地给别人。既给了别人空间,也给了自己自由。

茶只倒七分满,是对别人的尊重,留下三分人情,让人体会到你的用心,双方其乐融融。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里面,酒与茶是两个很重要的方面。

酒讲究豪气。在酒桌上,给人倒酒一定要倒满,否则被视为看不起、不尊敬。

茶讲究和气。在茶桌上,给人倒茶一定不能倒满,否则被视为不欢迎、不尊重。

酒要满上,干了,才够诚意,够义气。酒桌上大家觥筹交错,碰杯声此起彼伏,喝酒的人往往称兄道弟。

茶不能倒满,倒满了烫手,杯子都拿不起来,令人恼怒,是不欢迎,想赶人走之意。茶不要倒满,留一点点余地,就跟人与人之间保持的一点点距离,和和气气。

茶对人,有一种无言的教化,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茶礼仪是中华礼仪的一个缩影,不仅仅运用于茶席之上,更可以广泛推及到日常生活当中。

茶只倒七分满,最主要考虑的,是客人能够方便喝茶:

如果茶倒太满,茶杯太烫,不仅不方便拿起,还容易失手打烂茶具;

如果茶倒太满,喝茶时茶水容易洒出,让喝茶的人感到尴尬;

如果茶倒太满,不便品茶闻香,也不便观赏杯中汤色;

如果茶倒太满,让人一下喝一杯,有点为难,失去了慢品的乐趣。

“利他”,是茶教给我们的第一个道理。

茶桌上不管做什么动作,都以方便、体贴别人为主,这是茶之道,也是做人之道。

秋日的温茶和细雨


原标题:秋日的温茶和细雨

南方的城市,到了秋天,既不会有黄灿灿的叶子,不会有满地的落叶,更不会有光秃秃的树枝,只有走在街上,拂过脸上的凉风让你突然察觉到,啊,秋天是来了么?

当然,在深圳待过的朋友们都知道,深圳的秋天很不坚定,可能会突然降温,让你冷的猝不及防,到了第二天,又让你把备好的外套扔在一边,直呼这怎么又回到了夏天。就这样不断徘徊徘徊,冬天就到了。

所以对于我来说,深圳的秋天是用心情去感受的,几阵凉风,几场雨,提醒你,秋天,原来你已经来了。

每到秋天,我就会特别感伤。天气转凉,不得不披上外套,把自己裹的暖暖的。细雨微冷,跟亲爱的人同撑一把伞,需要抱的紧紧的。嘴唇干燥,想喝上温温的茶。原来人就是需要需要这么小小的幸福就够了,还是欲望到了秋冬就缩小了呢。

抓紧身边的幸福温暖,秋天之后还有一个冬天呢。

我觉得,最幸福的秋天,就是窗外飘着细雨,屋内昏暗的,我端着一杯温茶窝在沙发里,感觉心里暖暖的。

茶趣、茶艺精粹


茶艺源于安溪铁观音功夫茶。通过挖掘整理、编排提炼、升华为别具一格的铁观音茶艺。

茶艺提示:让品茶人了解乌龙茶,特别是名茶铁观音的沏茶技艺,是一门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的品茶艺术。具体包括:品茶环境、茶叶选择、水质鉴定、茶具选用、茶艺人才选拔、茶艺音乐等。茶艺流程讲究礼貌待人、款款有序、协作细腻优美、富有茶的神韵,使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茶艺之本:(纯)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

茶艺之韵:(雅)沏茶之细致,协作之优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神韵。

茶艺之德:(礼)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客,联茶友之情谊。

茶艺之道:(和)人与人之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

它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它传播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

美国下午茶记趣


潘(Pam)和南希(Nancy)是我们小区图书馆的义工英语老师,她们热心地帮助新移民学习英语。潘曾是我们老俩口的老师,南希热爱学中国话,因此见面时总喜欢和我们攀谈,让我们教她几句中文。现在潘虽然不再教我们英语了,但彼此仍然保持联系,每年总有几次轮流去各家饮下午茶,聊聊天。

前不久轮到我们负责主理,我们想打破常规,向外国朋友宣扬一下中国的美食文化,创造一个惊喜。为此我和老伴找出尘封多年的紫砂壶茶具,按茶点需要准备食材,还要做一点英语功课,以便更好向老师们述说中国美食文化。

是日下午,风和日丽,潘和南希按时来到我家。寒暄之后,首先我们向客人介绍中国茶道——功夫茶。先请他们看一看精美刻花的紫砂茶壶和福建安溪的铁观音茶。

说老实话,沏功夫茶我们并不在行,也只得装模作样。头道茶用来暖杯,倾入茶壶下空心底座里,笫二道茶再用来敬客;所幸茶叶不错,茶味芳香,沁人心脾。我又告诉客人,饮茶要小口啜茗,才能品出茶的幽香,切忌牛饮。客人一一按我们说的做了,对香茶赞不绝口。

茶过三巡,大伙入座品尝中式小点。我们告诉客人,今日的点心是传统中国家庭式做法,与平日在中国餐馆吃的是略带西式口味的中式点心不同,请他们品尝后再予以评比。

第一道是上海春卷,韭黄肉丝馅本是我的最爱,但无法买到韭黄,改用鸡丝、虾仁、黄秧白(大白菜)作馅。炒馅略带汤汁,然后撒上干芡粉调制,炸出的春卷,外脆里软,客人吃了,都说比餐馆的好吃。

接下来上的是第二道两款小包:酱肉三丁包和香菇荠菜包。客人过去都不曾吃过,她们品尝之后,认为酱肉包味道鲜美;荠菜包似有泥土味,不大能适应,我们听了哈哈大笑。

最后一道甜点是汤圆,汤圆心是最近才从上海老城隍买回的宁波汤圆心,有黑芝麻和红豆沙两种。客人平生未见过汤圆,颇有新鲜感,一口咬下,晶莹、浓郁、香甜的馅儿流淌出来,十分诱人,博得她们的赞赏。

这次和外国老师一起共饮下午茶,大家都觉得很开心,增加了美国朋友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她们说,今后若有机会,希望和我们一同去中国旅游,由我们作导游,可以看更多中国的名胜古迹,吃更多的中华美食。

最后我们把未吃完的食物全部打包让她们带走,她们欣然接受,临行时,我们又送给她们中国的小工艺品作纪念。

三天后,我们收到潘和南希热情洋溢的感谢卡。

趣看中国的奉茶之道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一民俗。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是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名茶趣说


四明十二雷是浙江的一种名茶。南宋时期这种茶就被列为贡茶,后来原因不明地消失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恢复了生产。这种四明十二雷茶主要产于浙江省余姚市四明山北麓、河姆渡南面的三女山、虹岭一带。

这个古怪的茶名源于一个奇妙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河姆渡南面四山岭地带的小村里,住着一家山民,除老夫妻之外,还有三个挨肩的女儿。一家五口,依靠种茶、炒茶为生,日子过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一年夏天,三个姑娘到山里去寻找新的茶树,以便扩大茶园的品种。此行她们在山里找到两三种新茶树。在下山途中,她们发现了一个山泉的小池塘,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而且四处静悄悄的,杳无人迹,于是在这里玩耍、洗浴。不料,正当她们玩得高兴的时候,风云突变,黑云滚滚而来,霎时间雷电交加,暴雨如注。三个姑娘不幸被十二声炸雷击中,沉人池塘底部,再也没有浮上来。第二天天亮以后,人们突然发现在山泉边出现了三座相依相连的俏丽山峰,远眺犹如三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山上还长有一种茶树。后来当地人就将这三座突然拔地而起的山峰叫做三女山。由于三女山位于四明山山脉,又加上是由十二声炸雷而形成的三女山,所以就将山上产的茶叶叫做四明十二雷茶。这种茶外形挺直而纤秀,如同松针,色泽淡绿,炒制后茶香如同兰花,茶汤橙黄透明,甘醇可口,香气久久不散。

寻访“大红袍” | 茶趣


寻访;大红袍; | 茶趣

传统戏曲里有一出;访白袍;的戏,表演的是唐朝大将尉迟恭寻访;白袍小将;薛仁贵的故事。我这里却讲寻访;大红袍;。;大红袍;,原是武夷山中之佼佼者,素有;王;之誉。我们所要寻访的就是这种树。

几位文友此刻正行进在武夷山风景区的;九龙窠;里。溪涧潺潺,流淌在错错落落的鹅卵石上,一路上弹出淙淙的琴响。面对这种山川丽景,友人竟情不自禁地高声朗吟起来:;云麓烟峦知几层,一湾溪转一湾清。行人只在清溪里,尽日松声夹水声。;原来这是宋代;永嘉四灵;之一的徐玑的诗,他写的正是武夷山一带的景观;;峰峦重叠,清溪曲折,水声松籁,不绝于耳。闽北风光宛然如画。

走着走着,看到一小片园,枝株茂密,叶片微呈红晕。几个人同时喊出:;看,这就是了。;谁知,错了:它是;大红袍;的老弟;;;小红袍;。

又拐了一个弯,前面略显开阔,却不见了园,小石丘上独有亭翼然。在高山悬崖之间,由石块垒起的台座上,果然长着几株茂密的树,旁边还隐约可见镌刻在岩石上的;大红袍;三个字。由于山势高耸,距离较远,树的具体形态看不太清楚。东道主介绍说,这几棵;王;生长时间很长了,枝干弯弯曲曲,长满了苔藓,又浓又绿的叶片间夹杂着一簇簇的嫩芽,边缘上都呈紫红色。传说从前是靠训练猴子攀崖采摘,后来从旁边石罅里凿出一条缝隙,架上悬梯,工可以勉强上去,采摘之后,悬梯立即撤除,因为这是;国宝;啊。

相传古时候一个读书士子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了,下山化缘的老方丈发现后,叫来两个小和尚把他抬到庙里。方丈见他面色苍白,体瘦腹胀,便泡上一壶好,服侍他饮下。士人见叶绿地红边,泡出的水黄中带红,如琥珀一样光亮,遂呷了几口,顿觉口角生津,芳香四溢。连续喝了几次,鼓胀全部消退,身体如常。谢过老方丈,他便赴京投考,竟得状元。不忘救命之恩,状元郎重返武夷山,在老方丈导引下,寻访这半山腰的神奇树。这天,他正跪在山下虔诚地焚香礼拜,忽然一阵风来,把猩红状元袍卷上了半空,不偏不倚,恰巧罩在;王;的枝头,宛如红云一片。;大红袍;遂由此得名。

说着,一行人已上到亭坐下。女老板提着水壶汲来了山泉,用硬炭升起了炉火,顷刻间壶中便冒起了热气。她左手端过一个古香古色的盘,上面摆放着比拳头稍大的壶和几个酒盅般大小的杯;右手托着一个贮存叶的锡罐。叶放进壶中,注入滚沸的水,并用开水将壶淋过。两分钟过后,便提壶在各个杯中先斟少许,然后再均匀地巡回斟遍,最后将剩下的少许水向各杯点斟。据说这里头有个名堂,头一次叫;关公巡城;,第二回为;韩信点兵;。

天色向晚,同伴们向女老板致谢,说有幸在这里品尝到了;大红袍;这种人间至味。女老板却歉疚地摇摇头,说,准备不周,十分抱歉,今天我这里只有;小红袍;。当然,这也不是凡品。

不晓得这种;小红袍;与;大红袍;有没有亲缘关系,颇悔当时没有询问清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