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烟自芬芳

发布时间 : 2020-06-28
自制冰绿茶 自做玫瑰花茶

自制冰绿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烟自芬芳”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了解《茶烟自芬芳》知识吗,丰富的《茶烟自芬芳》内容等你来看!

在杭州游古寺,恰逢寺中方丈招待朋友。竹林外,石桌旁,方丈与朋友对坐,小和尚拎来一壶烧好的水,方丈取下紫砂壶的壶盖,用木勺续上茶叶,转手接过水壶,高高扬起,一股热水注入壶中,片刻揭去壶盖,茶水倒入杯中,旋即升起一片烟雾,如云朵朵,又渐渐散去,清香弥漫在空中经久不散。

我们看得入了神,方丈热情邀请我们品茶。清茶一盏,淡雅芬芳。我忍不住悄悄问道:“茶水入杯,茶杯上方怎会如云缭绕?”方丈笑笑说:“那是茶烟,唯有陈茶配滚水,才会起茶烟。”

归来后,风景不记得有多美,茶烟却深深印在脑子里,升腾的瞬间,美轮美奂。如此心心念念,何不尝试一回?马上购回精致的紫砂壶,烧水,泡茶,期望滋生出朵朵茶烟,怎奈试过多次,总不见茶烟升起。于是,懊恼自己俗人一枚,与茶烟无缘。

闲来读诗书,北宋诗人苏轼在《安国寺寻春》诗中写道:“看花叹老忆年少,对酒思家愁老翁。病眼不羞云母乱,鬓丝强理茶烟中。”诗中春意浓,茶烟添芬芳。读诗如品茗,流年韵清香。而南宋诗人陆游,饱含忧国忧民之心,即便是品茶,也是愁绪满怀:“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夜深难成眠,品一盏清茶,诗人感叹年华逝去,鬓丝染茶烟。

茶烟轻薄如云,袅袅升起在杯盏间,于尘世喧嚣间,给予无限美的视觉与享受,但若茶烟升起,却总是需要某些机缘的。

有一次,与记者朋友去山里,采访一位独守山林几十载的老人。木栅栏,青石屋,房前屋后繁花簇簇,院子里,木桌木凳古朴厚重,我们欣赏惊叹着。老人在火塘前烧水,水壶滋滋响着,几只粗糙的茶碗放在面前。我在心里嘀咕着:“山里会有什么好茶呢,一介山野老夫也有品茶的嗜好不成?”

一只看不清颜色的陶罐充作茶壶,一把淡绿的叶子放进去,滚水注入,冲泡片刻,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茶水倒入杯中,杯子上方茶烟升起,一朵朵绽放开来,一股混着草药的茶香弥漫在空中。

老人告诉我们,茶叶名为金银花,是一种药材,也是一种茶,长在山中耐寒、耐旱,秋季采摘晾晒,放置越久冲泡出来的味道越清香。而我独对茶烟感兴趣,便问老人有何绝招,能将茶水冲泡得茶烟袅袅。老人愣住,后来才明白我的意思。老人哈哈大笑:“哪里有什么绝招呀,一个人独居山中也寂寞,每次泡茶时,喜欢听水在壶中沸腾着,好像在唱歌,然后再冲泡,茶水入杯时,也喜欢高高扬起,茶杯上方便烟雾腾腾。你说的茶烟我不太懂,但是陈茶冲泡时,烟雾就会浓些。”

翻一本古书茶记:“陈茶入盏,茶水起烟,烟之薄厚,与茶叶年限相关,愈久烟愈浓。”恍然有所悟,茶烟瞬间升起,形成却需数年,也如独守山林的老人,内心纯净祥和,守得茶烟起千朵。还有寺中方丈,潜心修行,与世无争,以淡泊之心,与茶烟俗世相拥。

茶烟转瞬即逝,人生机遇如此,唯有静心捕捉,方能撷取芬芳。行走在尘世间,别让外界浮躁了心灵,不忘初心纯真固守,也如茶烟朵朵虽消散,却留芬芳在人间。

关于本文《茶烟自芬芳》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小编推荐

宁静是在自心


茶人的风雅情趣一般也都十分浓厚。就说琵琶吧,本是宫廷士宦游乐工具,然而很多茶人,有山田宗遍、土肥二三、藤村庸轩、—尾伊织等,都是此道高手。而将茶的静寂与枯淡推向极致的大茶人千宗旦不仅喜好,而且还十分擅弹琵琶。在宗旦身上,茶与琵琶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有一回,宗旦邀请藤村庸轩去品茶。庸轩正准备出门的时候,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结果对于宗旦的茶会迟到了。到达宗旦那里的时候,早已过了约定的时候。庸轩因为是常客的缘故;熟门熟路,于是他便径直进了大门,穿过茶庭来到了茶室——寒云亭。却见宗旦一个人正坐在茶炉边弹着琵琶。

庸轩马上走上前去为自己的迟到道歉。

宗旦却问:“你是坐轿来的,还是步行来的。”

庸轩说是步行。

“那么一定有些气喘吧,先来喝一碗薄茶吧。”宗旦说着将琵琶放在一旁、早已准备就绪的各种道具点了一碗茶呈给庸轩。在庸轩品茶的时候,宗旦取下装炭的小箱给炉中加了炭。其实,在等待的过程中,宗旦不断地给炉中加炭,调整炭火,以保证最合适的火候。

宗旦相信作为茶人的庸轩是一定不会爽约的,所以他一定要时刻保持茶炉的最佳火候以等待客人,这是茶人以真意待客的最佳表现。而琵琶则是打发等待过程中那一段宁静时光的工具。

其实茶人也好,禅僧也好,“宁静”是在自心,与弹何种乐器无关,这正是所谓的“平常心是道”,琵琶的华美艳丽无碍于茶的静寂枯淡。

漳州茶叶自宋代活跃


宋代之后的漳州茶叶历史

宋时中国茶叶发展重心南移,漳州茶叶生产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元代漳州地区没有修过地方志,在后代所修的地方志中,有关元代的记载均极为简略。而明代是漳州修纂地方志的高潮。漳州地区各县的县志也是从明代开始修纂的,有关茶叶的记载也丰富了许多。元朝中叶现长泰县枋洋乡青阳村,就有安溪大坪村茶农迁居到这里的陈岭,在观音山从事耕垦,至明朝宣德以后,青阳人丁兴旺,与安溪通婚结亲,茶树栽培和茶叶制作技术日益提高,所产茶叶品质甚佳。明末进士阮梦庵在《武夷茶歌》中曾赞叹漳州茶叶: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阮文锡的《安溪茶歌》中亦有尔来武夷漳人制的说法。茶农生产的茶叶不仅供民间自饮,而且被列入贡品。正德年间贡叶茶378斤,芽茶500斤。嘉靖间年贡叶茶400斤,芽茶511斤。(万历《漳州府志》卷五)。在《南靖县志》载述:嘉靖年间,南靖县茶叶已定列为贡品,曾进贡茶五十五斤九两三钱,菜茶六十斤九两九钱。当时南坑村有茶园三十亩,年产三十担,茶树为本地野生红芽和白芽菜茶,号称清明茶,在《长泰县志》、《龙溪县志》等也均有进贡茶叶的记载。明末龙溪县名士陈正学的《石晶泉歌》(载《平和县志》)有茶香隐为兰蕙,顿觉云生欲轩翥。可见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同而促进茶叶的种植。明末年间林太师(云肖人氏,明末太师)在现云肖莆美乡一个岩洞周围种茶,当时人们称白茶,而后称武夷茶。面积约十亩,今虽荒芜,岩洞下端仍有南山寺太师分庙二间庙宇,有白云通道石碑等遗址。明太常寺卿陆天定游平和大峰山佛祖岩诗句:寺古多荒瓦,憎贫只荐茶和天启进士沈起津游诏安九侯山诗句香炉烟透云眼里,雾锁茶园望海台。不仅说明内山峰产茶,沿海地区也种植成片茶园。时茶叶贸易也渐兴隆,漳州商人往返于武夷山、安溪购茶。明中叶海澄月港继泉州港之后成为福建外贸大港。据《海澄县志》载,明中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售上百吨,最多一年达三百吨,居全省之冠。明末清初,龙溪县龙山、平和大峰山、南靖圭洋乡上洋茶远销缅甸,平和的奇兰茶、海澄太武山茶、漳浦玳瑁山茶、龙溪北门茶叶行业也陆续兴起。

清代以来,闽南乌龙茶蓬勃兴起。龙海县的玳瑁山此时也名传四方。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览至漳浦,正逢漳浦籍宰相蔡新衣锦还乡,皇帝询问蔡新此处有何名茶、寺庙和著名特产,才思敏捷的蔡新即诗:玳瑁名山迎帝临,滴水龙泉高峰顶,金仙岩边有八景,万亩茶园万担银。乾隆上山品尝后,随手写了可供朝廷享用。从此玳瑁茶流传四方。此时种茶自饮也遍及偏僻乡村,嘉庆间岁贡生谢生鹤(诏安人氏)的《秋日乘舟到田家》诗(载《雪溪诗抄》):落叶供饮饭,清风催煮茶。乾隆间诏安拔贡生叶观论《家属即事》诗:野茶堪破门,何事饷红了,随意六七碗,透骨复通灵。

随着茶饮的普及,品茗之风日甚,其烹泡方式功夫茶艺闻名遐迩。清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路过漳州时,就亲身享用了功夫茶。他说:罢后去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园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也。(彭光斗《闽琐记》)。时至今日,乌龙茶功夫茶艺还在粤东及漳州诏安、云霄等沿海各县广为流行,在中国茶文化茶艺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清末,漳州茶叶声誉鹊起。光绪年间,漳州市里有号称百年老铺的奇苑、瑞苑等茶庄开业。由于漳州比邻茶叶需求量大的广东省,又靠近贸易港口城市厦门。茶叶内销出口具备良好的条件,因而贸易居全省之冠。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行商经营茶叶的店铺也陆续开张,其中不乏大茶庄与南洋各港埠有一定联系或直接在外开设分店的,如奇苑、瑞苑、张源美、荣胜、裕美等茶庄。他们不仅在漳州开业,而且在厦门设立分庄,茶叶出口东南亚等国。年销量据当时记载:光绪二十年前约360担,光绪二十年约1200担,光绪末年约1800担,民国初期至抗日前夕为2000担至6000担。它的来源地有安溪、武夷、漳平及本市长泰、平和、云霄等地。如长泰县青阳田尖、云霄县白云岩、龙海金仙岩。民国初期,平和、诏安、长泰、华安等县已有成片茶园,其余各县山区也有零星种植。

民国时期是一个多事之秋,中国内乱纷争,又经受了长达8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战事不断,烽火连天,发展生产谈何容易,因而漳州茶叶开始从兴盛走向衰落。当时,漳州尚无茶叶精制厂,所产茶叶大都聘请制茶师傅制成毛茶后,由茶商精选加工后运销外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乌龙茶主要外销口岸--厦门、汕头相继沦陷,海关紧闭,水路断绝。外运阻塞,茶叶无从出口。国民党政府对茶叶实行统制,苛捐重税,经济萧条,物价暴涨。茶农生活维艰,不少茶厂倒闭,茶园成片荒芜,产量逐年下降,茶叶生产岌岌可危。至1949年茶园面积6775亩,总产99吨,比1937年减产65%。漳州茶乡人民背着民国时期的创伤和缺憾,也带着对明天的憧憬和希望,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茶马古道,此处茶味独芬芳


夜读《滇海虞衡志》,其载“顺宁(凤庆县)太平茶,细润似碧螺春,能经三瀹,尤有味也。”凤庆县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茶乡,县内至今还生长着一株高9米、树围达5米的栽培型大茶树,虽然它经历了3200年的风雨洗礼,但依然年年新绿,青翠欲滴,成为当今地球上存活的最粗大的人工栽培型茶树。每年春分一过,凤庆那千山万岭茶山的蓬勃生机和悠悠茶韵,总让人萌动起一颗忘怀的诗心。

凤庆茶最早只是先民用来入药和祭祀之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才发展成商品,由少到多,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拥有茶园25万亩。据《滇南新语》记载,在明代,凤庆就能用手工制造出太平茶、玉皇阁茶,色、香、味可与龙井茶媲美。有了这样的好茶,青龙桥连通的茶马古道上茶事不断,凤庆茶源源不断进入内地、上贡朝廷、远销东南亚,茶叶也成为凤庆人的“绿色银行”。每逢街天,悠长的凤庆山街成了各种茶叶交易的场所,那叶形平肥的“尖山云雾”、条索分明的“太华茶”、细润色正的“银毫”、秀美质佳的“特级功夫茶”……各色茶叶摆满悠长的街巷,浓郁的茶香令人心旷神怡。在茶市上,随便坐下与茶农闲话家常,都能拉出一大堆茶诗、茶经、茶文、茶德等等话题来。彼此兴致浓了,甚至会忘了买卖之事,沉浸在茶话之中。真可谓“茶中日月长,茶话情根深”。

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滋生出了凤庆以茶入药、以茶入食、以茶入礼的浓浓茶文化氛围。在凤庆,人们从茶园采回鲜嫩的茶叶,洗净晾干后用手揉软搓细,放进一只大碗中,再加上柑橘叶、酸竹笋、大蒜、辣椒、盐巴等佐料拌和,就成为一碗“凉拌茶”。这种茶,滋味变化多端,苦中透出暗暗鲜香,是下饭的好凉菜。有的则把采来的新鲜茶芽放进小缸里,撒上盐巴拌匀,层层压紧,腌制几个月后,拌上佐料,也是开胃佐餐的好菜。在茶乡凤庆,常见三五好友相聚一室,品茗、泡茶、谈古论今,持一杯茶香,怀一份闲情,细细品茗,渐渐境宁心净,在幽香芬芳中涤尽俗尘,享人生之无穷真趣。

千百年来,凤庆人恪守着“茶是摇钱树,买粮又买布,儿去上学娘采摘,生产学习两不误”的古训,用茶树支撑起生活。如今的凤庆人,唱茶歌、跳茶舞、做茶操、办茶报、研茶事……无论什么时节,不分白昼晨昏,你随便走进凤庆的哪户人家,他们都会用茶来招待你——那香高味浓的“百抖茶”、香味绵厚的“滇红工夫茶”、芳如幽兰的“早春绿”,纯朴的乡情和悠长的茶香,一定能让你忘忧清乐。或许正是受了凤庆茶文化熏陶的缘故吧,品茶成了我一生的嗜好,品茶之形,品茶之色,品茶之味,品茶之境。我和朋友们就常在一间平民化的茶馆里品茶、下棋、闲谈,品杯里小乾坤,品茶中大世界,品那份人生淡泊,品那份友情淳厚,品味人生的真谛。茶品得久了,一些诗词歌赋亦被许多人品了出来:“喝一口,神清气爽。喝两口,嘴角留香。喝三口,味中有味。喝四口,云游仙乡。识得茶味与世味,今日诗仙应你当。”这是诗人李鉴尧品凤庆茶的真实感受。“芬芳的风,芬芳的云,芬芳的茶园,芬芳的林。茶乡收茶千家乐,姑娘采茶歌醉人。情满茶山歌满岭,我爱凤庆四季春。芬芳的山,芬芳的水,芬芳的村舍,芬芳的人。家家好茶迎远客,百里茶乡真开心。滇红走出国门外,都夸我勤劳的凤庆人!”这是歌词作家刘位循咏凤庆的赞歌。作家李钧在《咏凤庆茶》中亦有“云雾缭绕高海拔,此处茶味独芬芳”的感慨。在凤庆,咏茶的诗篇说不清也道不完,有人说,茶乡的茶树有多少棵,茶的诗歌就有多少篇。

二月春早,又到春茶即将采摘上市的时节,凤庆的乡村山野,处处嫩绿芳翠,生机盎然。

茶的滋味,花知晓 花的芬芳,茶明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的滋味,花知晓 花的芬芳,茶明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代茶道插花可谓是东方式插花的一朵奇葩,既延续了东方式插花的人文艺术风格,又融入了茶道之神性,别具特点。她的清新、雅致,以及她的野趣,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茶道插花表现出来的主要风格特点是:线条优美的造型,简洁淡雅的用材,自然清新的野趣,诗情画意的情趣,超凡脱俗的意境。而茶艺与插花,便应了那一句:茶的滋味,花知晓;花的芬芳,茶明了!

茶艺插花

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茶艺插花,但是不知道从何开始。

首先,茶艺插花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插花作品颇具禅意的、台湾名气茶人李曙韵说道,“花人要习练发现美的双眼,平日可到花鸟水族市场,多留意造型独特的枯木,进山游玩时,要懂得捡拾可供创作的枯木、苔藓与老藤,收集生长着菌类的石头和树皮,用于秋冬插花,增添作品的自然氛围。”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在茶艺插花中,有人为加工过的美,有自然之美,有随意型的美,“插花时,要顺应花材,不要过度矫正”,李曙韵如此说。或许对于初学者来说,顺应花枝草木自然的姿态,去塑造一个好的茶艺插花作品,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茶艺插花,讲究心境。

在茶艺插花的各种理念中,有一条是“天、地、人”的哲学思想,即“境界、气魄、胸怀”。若拈起一朵花,要用情人的眼光去注视她;插一朵花时,需怀有怜惜之心。以平和、平静的心情去茶艺插花,才会展现草木繁茂的花枝情态。泡上一杯香茗,闭眼,调息,静心,即可开启与花的对话。茶道插花,美在眼里,静在心里。

最后,茶艺插花不仅仅是一个行为,它还需营造一种禅意。

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一本花枝的花枝姿态,静静的矗立在角落,傲然透出一枝独秀的沉静力量;也看到不拘泥于形式的自由花型,或是斜与平出的长枝条,或是以旁逸斜出点点小花,这种茶艺插花,张弛有度,气势中正平和,置于空间的某个位置,也毫无违和感。

品茶赏花

最得精神之满足

茶艺插花,顾名思义就是配合茶趣所插的花,茶艺插花形成于明代,是一种文人小品插花形式。

袁宏道在《瓶史》一书中揭示了花与茶的关系说:“茗赏者上也”,主张插花品茗,花与茶相得益彰。

事实上,品茶赏花的美趣远在千年前的唐代就有盛行,文人及禅家如吕温等人就有“茶宴”赏花之类的活动,僧人皎然与陆羽饮茶诗说“九日山僧院,东离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当时赏花品茶风气可见一斑。

茶性简朴,可爽神,能醒思,而插花正如品茶一般,透过花的真实以得到精神之满足,茶艺插花的精神既在纯真的“情”,追求恬适简约与超凡绝俗;茶艺插花的艺术特点为追求清远的“趣”,只有纯“情”和清“趣”才能在静寂的书斋、茶室,或禅房中,透过一丝洁净的生命,享尽天地与我合一的闲适与满足。

茶艺插花的花器,瓶高和盆宽可以用手掌的一跨左右来衡量,以陶、瓷、铜、竹、木、瓦等造型简约,纹饰朴实者为佳。花材选花色雅洁,含苞待放为好,木本花材宜线条疏瘦古怪,草本花材则神清气朗,花叶不使重叠局促,枝叶明朗。

茶艺插花常用一种花,多则两或三种,花材选择配合四季变化,以显示出春花秋实、夏荫冬寂之感觉,造型多由两主枝构成,以示室中清寂,但第一主枝不可缺,无主则不成花型。水盆插花用剑山固定,瓶插则采用支架等技巧固定。

茶艺插花造型简洁,插花者应多体察花之生命个性,以平实的技法使花草安祥或活跃在花器上,因此茶花的插作手法并非否定技巧,而是旨在超越技巧,达到花与花器天作之合的目的。茶艺插花要选配几架、垫(艺术板、织物)或配件,有平衡和完美造型之作用。几架、垫等均求其自然而高雅者,描金嵌花之类尽量避免使用。

顺其自然

花茶结合方天衣无缝

茶道插花,即茶室插花,是茶室的一种室内装饰艺术。她汲取了茶道的“和”、“气”、“道”、“神”、“韵”的美学精髓,以花枝的线条进行造型,形成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线条是茶道插花最基本的视觉要素之一,线条的粗细曲直、刚柔、疏密,形成了简洁、飘逸、粗犷的造型。展现了多姿多彩的茶道插花作品。花枝线条千变万化,表现力非常丰富。柔美、刚劲、秀雅都可以寥寥数枝淋漓尽致地表达。

粗枝劲干表现雄壮气势;纤细柔枝表现温馨秀丽;飞动的线条给人以挥洒自如、酣畅淋漓之美;顺势而下的线条有一泻千里之感;蜿蜒迂回的线条又有溪水潺潺的韵味……充分利用自然界千姿百态的枝条是茶道插花的特点之一。花韵宛若茶韵;品茶意在品韵,品茶是一种心境。在清寂的环境中以平和的心态去品味人生,不求奢华只为一丝内心的宁静。

茶道插花有别于大红大紫的现代插花,它不求浮华之美,只求自然简洁,它不求团簇众多,只求寥寥点睛之笔。轻描淡写、清雅脱俗。花枝多用山野花卉、野果、残枝。三两枝以不改其自然生长形态,置放在古朴花器内,使其更具自然野趣美。花器和几架也颇讲究。茶器即为花器——茶壶、茶碗、茶杯、茶桶(筒)、盛上清水就可以养花枝材。插花作品配上茶几、茶盘。不仅增美感,更显脱俗雅致。

花性如茶性,她注重自然情趣。着力表现花和枝的自然形态美,不矫揉造作,对待每一片叶,每一枝花都是顺其自然之势,巧妙组合。使之各得其所、和谐共处,宛若天成。毫无刻意造作之气,即便修剪也不显丝毫人工痕迹。茶道的“道法自然”,花道的“清新雅致”,方天衣无缝!

关于本文《茶的滋味,花知晓 花的芬芳,茶明了》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禅茶:释克能 水温够茶自香


想了解《禅茶:释克能 水温够茶自香》知识吗,丰富的《禅茶:释克能 水温够茶自香》内容等你来看!

水温过低,沏不出好茶;学修不勤,得不到真谛。怨天尤人者,不知检己之过患,更为甚者推己过于他人和社会、抱怨环境和命运之不公,为此,既不肯承担、寻思改进,又满腹牢骚。这会遭致精神生活之极度崩溃,实感悲哉!叹哉也!

一位屡遭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悟升老禅师所,沮丧地诉苦而道:“人生总是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又有何意义?”

老禅师静听了年轻人的叹息,随后吩咐其弟子:“这位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不一会儿,小师父送来温水,老禅师抓起茶叶放进茶杯,后用温水沏,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

茶叶静静地浮着,茶杯内散发出微微的水汽,年轻人不懈地问:“宝刹怎么用温水沏茶?”老禅师却笑而不语。年轻人则细品地喝了一口。不由得摇头说道:“一点茶香味都没有。”老禅师却说:“这可是闽地名茶铁观音啦!”年轻人有拿起茶杯尝了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点茶香。”

老禅师又吩咐小师父书:“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不一会儿,小师父便提着一壶沸水进来。老禅师起身又取过一杯子,放茶叶,到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则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年轻人欲去端杯,老禅师作势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杯中茶叶则翻滚更甚,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弥漫开来。老禅师如此注水五次,茶杯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老禅师随即笑问:“施主可知,同是铁观音,为何茶味迥异?”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禅师点头道:“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各异。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最终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那些不经风雨的人,似如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活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恰似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么沁人的清香啊!”年轻人若有所思,倍感惭愧。

人生欢喜多少事,笑看天下几多愁。在生活中,要笑对人生起伏,让自己过得豁达充实,因为豁达才不至于钻牛角尖,充实才能乐观进取,用最平实的方式不断地超越自我。

本文《禅茶:释克能 水温够茶自香》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礼”几乎为婚烟的代名词


现代婚礼中,“敬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爱茶者都知道,茶树是不可移植的,移植必不能活。所以传统婚俗中茶的引用,就是利用了茶树的这种自然属性。一旦婚事定下,就当从一而终,没有再“移植”即反悔的余地了。

根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早在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就有把茶用于当做陪嫁的记录,至今已有1360年了。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烟的代名词。女子受骋茶礼称“吃茶”。清朝时期仍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和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也是由这种传统婚俗观念衍生出的双关语。旧时问姑娘“哪里吃茶”,也是暗问姑娘家是否许了人家的意思。

纳征茶(放定)

也叫聘定,即男方来女方家下聘礼。聘礼品种繁多,首饰礼品、瓜果点心、猪羊美酒都可,自然是少不得茶叶。茶以瓶或者筒计,多则一、二十筒,至少也要有四筒。因此,行聘礼又称“茶礼”,女子受聘称为“吃茶”。婚事进行到这一步时,女方因已收受聘礼,故不得悔婚。如果女方悔婚,聘礼是不退的,这样男方的经济损失会很大,所以有的地方也分“放小定”和“放大定”,茶礼一般在“放小定”时送出。

请期茶(看亲)

请期茶一般在聘礼后,顾名思义,是男方专程来女方家商讨婚期的环节。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商讨婚期的时候,男方是可以“看亲”的,即看看女方是否有“媒人”描述得那样美貌,举止是否得体。届时女方会备好茶水请男方用茶,所备的茶水一般由放定时男方送来的茶叶为底茶。男方如果满意,愿意婚事继续,则会饮尽茶水,并且放些茶水钱。一旦男方饮过看亲茶敲定婚期,双方父母就可以以“亲家”相称了。

洞房茶。入洞房不是简单的吹灯拔蜡,传统洞房礼仪远比我们想象得繁琐。婚床上一般洒满了花生红枣之类的果实。新娘小心地坐床上等新郎揭去盖头之后,新人要执手到桌前相互敬茶,表达从此夫妇恩爱、相敬如宾。先是新郎敬新娘,要称呼新娘的名字,茶斟七分满,饮者要一饮而干,不可留有茶水。然后新娘举案齐眉敬新郎,新浪要赞叹妻子贤惠美貌。洞房茶的茶碗不可随意选取,需是特制的“龙凤子孙碗”。

婚茶一般以甜茶为主,代表亲上加亲,甜甜蜜蜜的意思。甜茶多用绿茶做底茶,通常会放上红枣和莲子,表示早生贵子、百年好合。

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民族。蒙古族订婚,说亲都要带茶叶表示爱情珍贵。回族、满族、哈萨克族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品是茶叶。回族称定婚为“定茶”,“吃喜茶”,满族称“下大茶”。云南的“德昂族”更有“无茶不婚”的礼俗。

东溪试茶录讲解自东宫、西溪、南焙、北苑皆不足品第


堤首七闽,山川特异,峻极回环,势绝如瓯。其阳多银铜,其阴孕铅铁;厥土赤坟,厥植惟茶。会建而上,群峰益秀,迎抱相向,草木丛条。水多黄金,茶生其间,气味殊美;岂非山川重复,土地秀粹之气钟于是,而物得以宜欤?北苑西距建安之洄溪,二十里而近,东至东宫,百里而遥。(姬名有三十六,东宫其一也。)过洄溪、踰东宫,则仅能成饼耳。独北苑连属诸山者最胜,北苑前枕溪流,比涉数里,茶皆气何弇然色浊,味尤薄恶,况其远者乎?亦犹橘过淮为枳也。近蔡公作「茶录」亦云,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造,色味皆重矣。

今北苑焙风气亦殊,先春朝隮常雨,霁则雾露昏蒸,昼午犹寒,故茶宜之。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自北苑凤山南直苦竹园头,东南属张坑头,皆高远先阳处,岁发常早,芽极肥乳,非民间所比;次出壑源岭,高土决地,茶味甲于诸焙。丁谓亦云;「凤山高不百丈,无危室绝崦,而岗阜环抱,气势柔秀,宜乎嘉植灵卉之所发也。又以建安茶品甲于天下,疑山川至灵之卉,天地始和之气,尽此茶矣。又论石乳出壑岭,断崖缺石之间,盖草木之仙骨。」丁谓之记,录建溪茶事详备矣。

至于品载,止云北苑壑源岭,及总记官私诸焙千三百三十六耳。近蔡公亦云,唯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故四方以建茶为目,皆日北苑。建人以近山所得,故谓之壑源。好者亦取壑源口南诸叶,皆云弥珍绝,传致之间,识者以色味品第,反以壑源为疑,今书所异者,从二公纪土地胜绝之目,具疏园陇百名之异,香味精麤之别,庶知茶于草木为灵最矣。去亩步之间,别移其性,又以佛岭叶源沙溪附见以质二焙之美,故曰「东溪试茶录」。自东宫、西溪、南焙、北苑皆不足品第,今略而不论。

茶舌子“汶水喜,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


老作家秦牧先生写过一位村媪老妇,说村媪叫顽劣小儿到某处山泉去取水,以煮功夫茶,小儿懒惰,躲在附近邻居家扯卵谈,估算到了时候,就灌满了自来水带回来,煮茶一喝,村媪举起竹鞭子就抽:哪里是什么山泉水?分明是自来水。

自来水与山泉水相较,差别自然是大的,就喝水而言,这不算神奇,但神奇的是,一位整日里割毛刈草、挑粪施肥的乡村老媪,居然有那份闲心喝茶,居然喝茶能够喝到这般境界,茶深入人心之程度真是可叹焉。

关于品茶的“怪力乱神”事,多着呢。晚明文人张岱,那舌子也是个茶舌子。张兄听说有名闵汶水者,是茶道高手,便生会一会之心,寻得一机会,即访闵先生于桃叶渡。“汶水喜,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张兄问汶水:“此 茶何产?”汶水答道:“阆苑茶也。”张兄说闵老师你别骗我,这是阆苑制法,茶是罗芥茶。汶水吐舌曰:“奇!奇!”张岱老兄又问水是何水,汶水先生却又卖关子:“惠泉。”这也瞒不过张岱:惠泉走千里,水劳而圭角不动,何也?”闵先生真人面前不敢再说假:“不复敢隐!其取惠水,必淘井,静夜候新泉至,旋汲之。山石磊磊藉瓮底,舟非风则勿行,故水之生磊。”闵先生解释至此,对张岱品茶连称:“奇!奇!奇!” 奇吗?奇!但还有奇者。王安石某回宴请苏东坡,告东坡先生说他患有痰火之症,说要用瞿塘中峡之水沏阳羡茶方能治愈,托付东坡先生方便之机,给他带一壶中峡水来泡阳羡茶。时逾一年,恰东坡过三峡,舟车劳顿,倚船轩而假寐,忽然记得安石先生之托,醒了,千里江陵一日,待东坡先生醒,早过瞿塘中峡,至下峡了。东坡想,上峡中峡下峡,皆是一江之水,有何异哉?且取水去。送得安石府上,泡阳羡茶喝。安石先生皱眉道:“此乃下峡水,何称中峡水?”东坡同志眼睛瞪得铜铃大:“怎知是下峡之水?”安石缓道:“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慢,中峡缓急相宜。沏阳羡茶,上峡水味浓,下峡水味淡,中峡水味不浓不淡。”

中峡下峡相隔百把里,水味或许有差别的,但若是把两样水二合一成一桶水呢?谁辨别得出?陆羽可识别毫厘。有御史名李季卿者,过淮扬,三生真有幸,碰到了茶祖陆羽,逮住茶祖叫茶祖“冒回热茶气”,茶祖答应,叫李御史去取南零水。于是李御史派了军士抬水去。“俄而水至,陆以勺扬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似临岸者。’……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勺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闻者大惊,于是述了实情,原来是从南零挑满了水,抬水至岸边,倾倒了少半,懒得再回去挑,于是舀了江水充数,哪里知道瞒不过呢。神!神!真神!当然神,不神怎么当茶圣的?

掌故还是有的。高人品得出水轻水重,还有人品得出泡茶的火味道。善喝茶者,火货大有讲究,上品为清竹,中品为木柴,下品没见人说,大概是咱们的煤气电炉子吧。有高人,品茶之出处不在话下,品水之优劣更如暗室见日,竟还能品煮茶之火之材质。有试之者,某日以破鞋烧水,问之是何物烧茶,曰:“此物软而邋遢,带霉味。非柴乃鞋焉。”更有高人更高者:能够品出采茶人采茶之情景!“采茶制茶,最忌手汗、膻气、口臭、多涕、多沫不洁之人及月信妇人。”月信妇人采茶,咋知道?不知道高人咋知道,反正他知道。而采碧螺春,据说须十三四,最多不过十七八的少女,凌晨采之,采时还须放胸前捂它片刻,才能因此“香煞人”。真不知道是臆度,还是悬想,不知道是玄虚,还是真觉。

人间总是奇的。茶间自然更奇:“茶有真香,久服可以成仙。”

但是乾隆没成仙。乾隆求长生不老时,多谬托空灵,而他对于茶,却在相信舌头之余,还根据科学。陆羽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此以水之出生地为判断者,以水之内在素质呢,则:“水以清、轻、甘、冽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如何判断“轻”?乾隆用秤称:北京玉泉山斗重一两,济南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扬子江金山泉斗重一两三厘,至于惠山泉、虎跑泉,则各为一两四厘…所以乾隆将玉泉山水列为天下第一水。

乾隆品味茶水,标准凭秤砣,舌头做参考,可信度高则高矣,然而不浪漫。浪漫的是一位乞丐。茶人有个津津乐道的典故。某富家子,夫妻同道,妻泡茶来夫饮茶,成就的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式样的好佳话,不料饮茶破家,妻子嫁做他人妇,做人小妾了,自家也沦落到讨米矣。一日,讨米至富翁家,欲讨一口茶喝,富翁赐茶,乞丐惊呼:“此乃我妻所泡也!”唤来一看,果然!乞丐舌头比谁都厉害啊,茶味道里尝得出情味道。故事是真的,还是编的?我不知道,高人品茶凭舌头,有点悬;乾隆品茶讲科学,用秤,值得相信;而这乞丐,表面看,仅凭舌头,其实呢,还凭情感。日久有情,久服成仙。情感有时比科学更能创造奇迹。诸位应该相信爱情。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许现在有爱情,但可能没那么深的爱情,所以有时不太相信这个故事了;我们相信乾隆那秤砣,只是没心思去用秤称,爱喝一口茶的人,谁真去研究茶里有什么成分、茶多酚含量几何。我们既不凭科学,也难得凭情感,八九凭的是舌头。但是,我们的舌头被酸甜苦辣的生活弄麻了,如何分辨中峡之水与下峡之水以及妻子泡的茶和与服务员泡的茶呢?

前日我与一茶人缘聚茶馆。我喝一茶有烧锅味,他含茶一漱几漱,看到他只在舌前颊间漱,茶水之分子与茶香之分子只在舌尖上蠕动吧?真正的茶人品茶,够优雅的,未几,他道:“没有吧,应该是草味带桂花香。”他继续道,“这是好茶啊,是高山八百米以上采摘的。”是故弄玄虚,还是境界高蹈?见我讶异,茶客缓然道:“此不足怪也,像我们这些品茶的人,若到品茶时分,常常隔一个月两个月不吃辣椒不吃酸菜不吃西瓜不吃瓜子,一切口味重的东西都不沾的,基本上每天只喝稀饭,禁口有间了,舌头入灵界,虽说小到一个分子的味道分辨不出,但一分桂花香与两分桂花香,还是略知一二的。”

这我相信。其他味道都隔绝了,独留茶香,能够品出茶出产的海拔高度,这是科学;痴茶如此,茶通茶人,茶与茶人灵肉交融,这是情感;还加上可能天生一个好舌头,什么都能品出来了。三者合一,怎么叫人不相信有茶神舌呢?

茶人舌头那么神,就是这样炼出来的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