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喝的古董——普洱茶膏

发布时间 : 2020-08-27
好的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制作 香君普洱茶膏

好的普洱茶膏。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可以喝的古董——普洱茶膏》内容,感谢阅读!

茶膏,作为茶叶的深加工产品,是茶叶所含有益物质的高度浓缩,也是茶中的精品。其最早能够追溯到18世纪,但因当时科技落后、对原材料的挑剔以及制作工艺的复杂等原因,一直是稀罕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茶膏的制作工艺更为先进、科学与卫生,品质也更高。

很多人对普洱茶膏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普洱茶膏就是黑色的膏体,其实,普洱茶膏分两种,一种是黑膏,一种是绿膏(呈墨绿色)。据资料记载,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指出:“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

茶膏珍贵,市场上难免流动着假货。那么,如何鉴别普洱茶膏的真伪呢?一、膏体白霜愈重,则陈化时间愈长;二、汤色通透明亮,则品质较好;三、口感醇厚、滑感极佳、带有中药香的为上品。www.Cy316.coM

茶膏不仅具有解酒护肝、健胃消食、养胃护胃的功效,且茶香浓郁。饮用方法也有许多种,常见的为煮饮法与冲泡法。因普洱茶膏是速溶茶,虽冲泡方便,但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煮饮的口感更佳。

另外,普洱茶膏是高纯度的茶叶精华,有益物质含量极高,膏质比较敏感,用不同的水冲泡,汤色也会有不同的变化。用纯净水冲泡呈金黄色,用矿泉水煮会出现酒红色,冷却之后会慢慢转化成红宝石的颜色。而且,茶膏冲泡后是没有茶渣的,如果有茶渣的情况是关乎水质的情况,跟茶膏的质量是没有关系的。

关于本文《可以喝的古董——普洱茶膏》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精选阅读

“古董”普洱茶如何鉴别


近年来收藏普洱茶成为热门,许多游客到云南旅游,往往会选购一些普洱茶品尝和收藏。但是市场上普洱茶种类繁多,有生茶和熟茶之分,有散茶和紧压茶之分,有野生乔木和灌木之分,更有等级之分。仅散茶类就分十一个等级。不少游客能够辨别铁观音、乌龙茶或其他种类茶叶的品质,但是有能力判定普洱茶等级、好坏的少之又少。因此往往以价格论品质,而不是以品质论价格。

如果要对普洱茶的真伪、好坏、新陈、香味、时序、品性等有较高的认识,就必须培养对普洱茶的情感和热爱。

产地决定品质

普洱茶以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即澜沧江中下游地段生长的乔木大叶茶为主,特别以勐海、镇远、景迈、易武、景东、景谷、布郎山等地的茶为优。

细辨色香味形

进一步考察茶叶的质地,则须通过色泽、香气、味道、形态等来掌握,此时要用眼、鼻、手同时进行鉴别。

1.生熟之辨:将采来的茶叶经过杀青、揉捻、晒干、蒸压成型加以干燥,叫青饼。经过渥堆发酵制作出来的为熟茶。

可从香气、汤色、叶底来辨生熟。生茶汤色是栗红色,而熟茶为暗栗色,甚至接近黑色。干仓的生茶叶底呈现栗色至深栗色,叶条质地饱满柔软,充满鲜活感。熟茶的叶底多半是暗栗色或黑色,叶条质地干瘦老硬。

2.干仓湿仓之辨:干仓茶的条索结实,颜色鲜润,油面光泽,充分表现了茶叶的活力感。而湿仓的条索松脱,颜色暗淡,粗糙且茶叶表面留有绿霉或灰霉。干仓茶的汤色、叶底呈栗红色,而湿仓茶的汤色和叶底呈暗红色和黑色。

3.香气之辨:普洱茶有荷香、兰香、樟香和清香四大类。尤其兰香和樟香必须是云南旧茶园乔木茶树与樟树混生才具有。至于矮化灌木的新茶园就只有荷香和清香了。

4.味道之辨:上好的茶经冲泡甘甜爽净,越泡越甜。稍次的茶则有苦涩的味道,更次者则有酸水的味道。大多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的最极品。

5.喉润之辨:好的普洱茶入口喉头得以滋润,立即解除干涸之感。资深的品茗高手,极重视喉润特色。有些陈年普洱在储存过程中过于密封,开封后马上冲泡,会有燥的感觉。把它装在较大的容器中回存一段时间,燥感自然消失。

温馨提示

怎样收藏普洱茶?

品质考究:普洱茶是公认的一种有生命的茶,必须选用云南大叶种晒青为原料才能保证其长期品质。原料中加有烘青、炒青或加入其他茶叶都会使其品质发生变化,失去投资价值。

科学收藏:在家庭收藏过程中,必须避光,无异味,不受潮,避免串味。

选择品牌:老品牌在市场上有价值传承,因此规范经营、讲诚信的品牌企业是收藏投资的保障。

普洱茶愈陈愈香具有“长寿茶”的美称,亦称“可以喝的古董”


普洱茶,属于黑茶,因产地旧属云南普洱府(近普洱市),故得名。

云南普洱茶为茶中之茶,是暖胃、降脂、养气、益寿延年及品茗的圣品。云南有最古老的茶树王,也是茶的原产地,早在明末清初至同治年间,帝王、皇族中便崇尚喝普洱茶,此时也是普洱茶的兴盛时期。普洱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具有“长寿茶”的美称,亦称“可以喝的古董”,可长期存放、愈陈愈香。

普洱茶与其他茶类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能随岁月的变迁而历久弥香。在合理的存储方式和存储期内,普洱茶的滋味是在岁月洗礼之下越发醇厚陈香。云南地处祖国边疆,西双版纳地处云南边睡,山高水险。在古代交通极为艰难,茶叶的外运全靠马帮牛帮,山路上耽搁的时间很长,有的路段马帮一年只能走两趟,牛帮则一年只能走一转,茶在马背、牛背上长时间颠簸,日晒风吹雨淋,使其内含物质徐徐转化,导致普洱茶的独特泽更明、陈香风味更浓。柴萼著于公元1925年的《梵天卢丛录》、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遣》、《思茅采访》、《物理小识》、《百草镜》、《滇南闻见录》等古籍,都有普洱茶解毒、治病的记载。

普洱茶——可入口的古董茶!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历来茶诗不算多,而魏时敏的这两句还算得上比较美。看到这两句,仿佛闻到一股清幽的茶香,沁入心脾,这股茶香从世博会的普洱茶馆开始蔓延,蔓延到每个普洱人的心中。

在普洱的起源地——云南,有“爷爷的茶,孙子卖”的俗语。普洱茶是用优良品种云南大叶种的鲜叶制成,也叫作“普洱散茶”。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俗称像猪肝色。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独特的陈香味儿,有“美容茶”、“减肥茶”之声誉。究其历史,实际上源远流长。据道光《普洱府志》记载,蜀相孔明“平定南中,倡兴茶事”。俨然,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开始种茶。

而普洱地区“茶马互市”的场面在唐宋时期更是成为一时之盛。明代,以“普洱”为中心,向国内外各地辐射出了五条“茶马古道”。他们享有“南方丝绸之路”的美称,蜚声中外。

到了清代,普洱茶一跃成为云南进京的贡品,天子掌中的玩物。传说在乾隆年间,普洱地区的濮家茶庄将没有完全晒干的毛茶压饼、装驮进贡,路上天气阴雨绵绵,到了京城,人们发现,原本绿色泛白的茶饼变成了褐色。护送茶叶进京的茶庄少主人因为贡茶面目全非,甚至想到要了断生命,但谁知用水冲泡后发现茶香四溢,茶色红润如同琥珀,唇齿留香。普洱茶也因此深得帝王之心。

民国至抗战之间,普洱茶又得到一定发展,很多这个时期的老字号茶还有遗存,抗战爆发直到新中国建立之间,云南整个茶业萧条,但解放后很长时期,云南的茶叶生产重视红茶、绿茶,并未继承发扬普洱茶优良传统,甚至大面积砍伐毁坏几百年的古茶园而取代种植无性繁殖的台地茶。而在1975年,云南便开始了普洱熟茶的生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人们开始重视有强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势从南洋港台传至广东,再迅速影响全国。

据了解,目前中国普洱茶的整体生产正逐步从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向工业化生产发展。普洱茶这个“可以入口的古董”,俨然已经逐渐规模化。

普洱,是茶林里长出的城市。普洱茶在世人面前所展现出来的特点,无疑让普洱茶从民族的变为世界的,成为让“歪果仁”们喜爱的神奇东方树叶。普洱茶也将独特的普洱文化与地域风情,向世界尽情的诠释。

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其实,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作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 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生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