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是乔木大叶种茶的“保护神”

发布时间 : 2020-09-28
普洱茶微生物 大叶种晒青茶是碱性的吗 什么是大叶种晒青茶

普洱茶微生物。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个难题:为什么植物所需的水分、无机肥在充分供应之后,植物仍旧不能茂盛地成长?为什么根部不能完全地吸收这些养分?为什么病原菌、病虫害会孳衍繁生而不可收拾?

现代科学已能确认植物生理与微生物间不可分离的共生关系。植物根部分泌物质来供应微生物的需求,同时微生物也生产各种不同物质来回馈植物体,两者实际上乃是共生的伙伴。要使植物生长茂盛,除了水分、养分之外,还需微生物的参与。

其实,当茶树刚一诞生,不管它是一粒茶种还是被嫁接的茶树苗,在它还极其弱小的时候,微生物就已经布满了它的周围。如同“保姆”般呵呼它。我们会发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整体的表面穿着一件微生物的外衣。

于是,它们快速地成立了一个个“团队”(微生物学称之谓“群落”),分工有序地开展工作。一些光合成微生物如光合成细菌作为初级生产者,直接摄取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为茶树光和作用提供一种“媒介”。

乔木大叶种茶树与其它植物一样,不能直接利用大气中的分子氮。植物所需要的氮一般是通过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如闪电和火山爆发时出现的固氮)或工业固氮(将分子氮转化为氨或硝酸盐)等过程才能为植物所利用。于是,另一支微生物固氮细菌接手,持续为茶树“转接”氮源。而且,也有一支微生物群落又将动物排泄物和动植物尸体分解而释放出氨,氨又先后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转变为硝酸盐为茶树所利用。

更大的茶树“保卫战”,则发生在茶树土壤中根茎表面周围约5厘米的根界区,这里重重围绕着高密度的微生物,可谓重兵把守。微生物学称这一类细菌为“根圈菌”。这些微生物的任务是,不仅将植物、动物的排泄物及尸体分解转化,还要由这些微生物分泌出各种有机物,包括氨基酸、低分子醣类、低分子核酸、生长激素及各种酵素等等,来支撑茶树对营养物的需求,对乔木大叶种茶树的生长有显著的效果。一块土壤内的优势微生物可能影响其他种类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育。不适于新环境的优势微生物死亡时,某些适生的新种便起而代之,此时就出现了类似地面上群落演替那样的变化。达到稳定状态时,我们在乔木大叶种茶树根部土壤剖面上可以观察到微生物的分层现象。

还有些微生物更为“激进”,干脆侵入根部组织内,在根细胞繁殖,这类微生物称之为“菌根菌”,它不但不破坏根部组织,却更能与根部细胞交换物质,共存共荣,促使根部活力,增强其吸收力,有利於植物健全的生长与自然抗病力的加强。

没有这些微生物的参与,乔木大叶种茶树就很难存活,更谈不上存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

cY316.com延伸阅读

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是乔木大叶种茶天然营养源的“加工厂”


我们说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具有先天的独特性,除了特定的地理、气候与物种的多样性外,特有的微生物的参与也是其中一个因素,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及微生物的参与不仅帮它抵御外部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并将各种营养源源不断输入其中,使它始终亮丽如新,健壮怡人。

微生物许多独特的代谢方式,如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厌氧生活、不释放氧的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作用、对复杂有机物的生物转化能力、分解氰、酚、多氯联苯等有毒物质的能力,抵抗热、冷、酸、碱、高渗、高压、高辐射剂量等极端环境的能力,以及病毒的以非细胞形态生存的能力等。都为乔木大叶种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天然抗生素为例,三分之二(超过4000种)是由微生物放线菌产生的。微生物所产酶的种类也是极其丰富的,从各种微生物中发现,仅II型限制性内切酶就有1443种。而且这些发现并没有终结,还在继续。

当我们摘下它一片叶子,不管这颗茶树是几百年,还是上千年,其茂密的枝叶,及肥硕的叶片,看不到孊孊老者的半点身影,倒像一个阳刚十足的“壮汉”。常常是令我们惊诧不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所讲微生物对乔木大叶种茶的“干预”,仅仅是普洱茶的原料起始的过程,还未涉及普洱茶的加工。待到普洱茶加工过程,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其微生物群落的参与给予普洱茶品质的影响更大。笔者会在下一篇“普洱茶的特殊工艺价值”中详细讨论。

乔木大叶种茶叶多样性的特征


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在云南也不是单一存在,而是一个“大家族”。区域不同、地理条件的差异及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也使其形成不同区域乔木大叶种存在差异的特性,虽然它们在外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但在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行为上也表现不同。

这是因为云南在形成了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又因地理、气候的不同,生成的一个个子系统所致。它们之间既相溶于一个大生态系统中,又因小的子系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以云南的气候为例,它的气候与地形有着惊人的相对应的特性。如西北部的高山深谷区为山地立体气候区,从海拔几百米上升至几千米的陡坡上,可谓是“十里不同天”。而北回归线以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南部等地则属于热带季雨林气候,即全年高温如夏,雨季主要集中在夏秋。东北部的曲靖北部和昭通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冷,雨热同季。全省其他大部分地域属于低纬高原气候,“四季如春”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影响云南的季风来自孟加拉湾,也叫孟湾季风。这是一股带着大量水汽的气流,全国大部分季风气候区的降水也来自于这股季风(在中国的季风气候区,太平洋季风的主要作用是推动雨带北移,而降雨的水分来自于印度洋季风)。

这就必然促成不同区域的乔木大叶种茶树明显具有本区域特点。而不同区域的乔木大叶种茶树组成的“大家族”,又各有特色,可谓“百花齐放。”很多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不同区域乔木大叶种茶加工成的普洱茶,在隐蔽状态冲泡后,只将冲泡好的茶水给测试者品尝。有一定品饮普洱茶经验的人会轻松说出它们各自的原料产地。这不是神奇,而是在普洱茶较为集中的消费区极为普遍,如广东、香港、台湾等等。他们不仅能品尝出云南不同产地的普洱茶,而且还能说出它们的特色及区别,尽管有些区别是极小的。

如南糯山: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透着蜜香、澜香,谷花茶淡香如荷。历史上是闻名遐迩的古茶山,至今仍存活着一株已逾千年的栽培型的茶王树。

如布郎山: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汤色桔黄透亮。香气独特,有梅子香、花蜜香、兰香,是很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如巴达山: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和野生茶树林。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树。此山茶叶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

如景迈山: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的一片集中在这里,号称"万亩乔木古茶园。"苦涩重、回甘生津强,汤色桔黄剔透。这里的乔木茶树上还生长着一种寄生物俗称"螃蟹脚",可消炎怯痰、对治疗胃病和糖尿病较有效。

就这方面而言。很多普洱茶的研究者也做了不少的工作,如将云南普洱茶产区以山头划分,从古代的六大茶山,到现代的二十大茶山。

其实,从消费的角度来看,自古至今,人们对各个区域的茶都存在着不同的偏好,各区域的普洱茶都有自己忠实的“发烧友”。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也发现,人们对普洱茶偏爱又始终没有固定在一个区域上,而是因历史时间的不同,偏爱的区域也发生转变。这种转变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有很大关系。历史上出现的普洱茶热点区域的转换,没有一次是因为品质上出现的变化而产生改变。实际上,它的每一次区域的轮转,都为普洱茶增添新的品种。这也从客观上形成了对普洱茶开放式品尝的格局。使普洱茶“发烧友”由单一区域茶品的偏爱向多区域与多品种发展,极大丰富了普洱茶的家族。直到现在,你不会在普洱茶“发烧友”(较稳定的普洱茶消费人群)那里,只见到或品尝到一个区域戓一个厂家的产品,而是很多区域及很多企业的不同产品。就这点而言,普洱茶也早己跨入“海洋文化”的层次,与中国大陆有些茶区那种“封闭文化”所体现的孤芳自赏、固步自封有着很大差别。这也就是普洱文化能在广东、香港、台湾生根开花,并能在全国迅速“窜红”的另一原因——文化优势。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云南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的体现。云南普洱茶之所以能够延续上千年的历史,除了它的品质外,还能让人们感受到不同区域文化以及这种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云南特有的地理价值所展示给我们的又一自然启示。毕竟一种文化的产生与塑造都离不开特有的地理环境及相关的物质基础。是地理价值多源化延伸的体现。

微生物生态是乔木大叶种茶天然营养源的“加工厂”


我们说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具有先天的独特性,除了特定的地理、气候与物种的多样性外,特有的微生物的参与也是其中一个因素,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及微生物的参与不仅帮它抵御外部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并将各种营养源源不断输入其中,使它始终亮丽如新,健壮怡人。

微生物许多独特的代谢方式,如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厌氧生活、不释放氧的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作用、对复杂有机物的生物转化能力、分解氰、酚、多氯联苯等有毒物质的能力,抵抗热、冷、酸、碱、高渗、高压、高辐射剂量等极端环境的能力,以及病毒的以非细胞形态生存的能力等。都为乔木大叶种茶提供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天然抗生素中为例,三分之二(超过4000种)是由微生物放线菌产生的。微生物所产酶的种类也是极其丰富的,从各种微生物中发现,仅II型限制性内切酶就有1443种。而且这些发现并没有终结,还在继续。

当我们摘下它一片叶子,不管这颗茶树是几百年,还是上千年,其茂密的枝叶,及肥硕的叶片,看不到孊孊老者的半点身影,倒像一个阳刚十足的“壮汉”。常常是令我们惊诧不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所讲微生物对乔木大叶种茶的“干预”,仅仅是普洱茶的原料起始的过程,还未涉及普洱茶的加工。待到普洱茶加工过程,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其微生物群落的参与给予普洱茶品质的影响更大。

微生物生态是普洱茶地理价值的重要支柱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出生”最早,三十五亿年前就已出现在地球上,而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则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人类在发现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逐步深化,又发现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导致了生命三域学说的诞生。

该学说认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细菌域(Bacteria)——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各种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Eucarya)——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动物和植物。由此可见,除动物和植物以外,其它绝大多数生物都属微生物范畴。如果把地球的年龄比喻为一年的话,则微生物约在3月20日诞生,而人类约在12月31日下午7时许出现在地球上。

微生物不是以一个个种群单独存在,微生物种群之间往往形成了一个个的群落,与动植物种群之间以各种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在云南,由于微生物群落的数目庞大,成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资源。其微生物的种类仅次于昆虫,是云南大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第二大类群。

当我们置身于古茶树之间,贴着泥土的潮湿,嗅着茶花的芳香,感觉到在我们的脚下、空气中、茶树上、根茎下都有上亿微生物菌群的活动,但我们仍对它们知之甚少。以原核生物为例,目前已定名的真菌约有8万种,但据估计地球上真菌的数量约为150万种,也就是说我们已经知道的真菌仅为估计数的5%。

云南微生物的多样性除物种多样性外,还包括生理类群多样性、生态类型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在生物进化史上,它们虽然是最先出现的,不过目前存在的微生物可能大部分不是最初的种类,而是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

当我们手捧一撮“肥土”,几万年前,甚至再提前,它可能是一块“岩石”,而这个“岩石”在经过物理、化学及生物等风化作用才逐渐转化为土壤,其中微生物的长期产生各种酸性代谢产物,能酸化自然水,成为重要的风化因子。岩石风化后,一部分矿物质变为可溶性物质,又为微生物提供了所需要的各种矿物元素。微生物促进腐殖质的形成与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逐渐提高土壤肥力。现在土壤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细菌、放线菌、真菌、酵母、藻类、原生动物等,几乎包括全部大类群的微生物。它们已经形成了高度有序的微生物群落。因此,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与地理、植物的多样性同样重要。它们同属于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家族”成员,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家族成员。

实施生态栽培才是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怎么建如何建特点


生态茶园要求生态环境优越。为此,应对茶区的山、林、水、路等做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尽量保护茶区原有的树林、植被,不宜植茶的陡坡、山顶、山脊、山脚、沟边及空隙地等大力植树造林;茶园四周风口设置防护林带等,以不断改善宏观环境条件,创造一个适宜茶树生育的生态坏境,同时促进农、林、牧、渔的平衡发展。茶树生态栽培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光、大热、水、气、养分等自然资源,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有效、持续地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毒能量循环,极大地提高茶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种栽培措施茶-果复合型:在茶园内合理套种一定数量的果树(如梨、芒果、柿、葡苟、银杏)或中药版桑树等,使茶园不仪有茶叶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有果、药、桑的效益。茶-林复合型:在茶园周围或梯壁上种植香樟、泡桐、橡胶等林木。一方面利用林木的遮荫作用,改善茶园的生态条件,使之有利茶树生长:另一方而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使生物群落保持最大的稳定性;林茶间作还能净化空气,有利于生产绿色食品茶、有机茶。

另外还可采用立体栽培模式复合茶园实现以茶为主,立体种植,多物种组合,是生态茶园的主要组织形式;国内生态茶园方面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对物种的造择,无其是高层树神的选拌的正确与个,直接攸关生态茶园建设的成败。云南茶区宜选择能与茶树共生4惠、主千分枝部位较高,冬季落叶、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或能扬茶树之长,避茶树之低,适宜当地种机并兴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速生树种。适宜公南茶区种植的高层树和有梨、柿、桤木、香悼树等。总之,川能改善茶树生存与发展的因了,皆可组合进牛态茶园系统中,高层树种的种值密度,也是关系到生态茶园成败的关键因了,直接影响生态茶同结构的分有与功能的发挥,只设置应以创造造宜茶树生境条件为准则,并据此依不同树种、茶树不同发育阶段以及不同季节做适当的调整,以优化生态茶园结构,提高茶园系统整体产出功能。

立体牛态茶园种植模式:在山顶、山内、道路套种常绿树木,以起到剪护水土保持作用,在园地内、实行茶果间作,如桃、梨、李、樱桃、银香、柿树等,株行距以6~10米,树林郁闭度在30%左右为宜,梯坎可种植金银花、大叶猪屎豆等。对幼龄茶园,还可实行茶粮(蔬)间作,如查豆、豌豆、黄豆、绿豆、花生、疏菜等。生态栽培技术主要有水平等高条栽以防止水土流失:开沟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人L种草或地面铺草以稳定上壤作层,提供天敌栖息地,避兔大量使用除草剂,破坏茶园七壤的理化结构:科学施肥以防止土壤肥力衰退和污染,利用种草养畜轮作增加有机肥,重施基肥,减少化肥的投放量,特别是避免偏施氨肥所造成的茶树体内的碳氮比改变和某些吸汁性害虫的科做。日前茶树生态椒培的主要模式有覆草栽培、绿肥覆盖,大棚及地膜覆盖等。这些生态栽培模式在改善茶园生态条件促进茶树高产、优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普洱茶中微生物安全性的评价(1)


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是当今世界食品生产与消费中面临的首要问题。茶叶作为全球消费最普遍的饮料性产品,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茶叶保健功能的发挥,影响每个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发展。

本实验对云南省普洱茶主产区的普洱茶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计数,从微生物卫生学角度对普洱茶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以普洱茶质量安全特性为出发点,对普洱茶品质质量和安全性进行评价,从而推动普洱茶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为消费者放心饮用普洱茶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材料与仪器1、研究材料

本研究以云南普洱茶主产区中主要厂家生产的普洱熟茶(散茶和饼茶)为供试材料,所选样品均具有普洱茶正常的品质特征。(如表)培养基:霉菌类培养基(PDA培养基)、酵母属培养基(麦芽培养基)和细菌类培养基。

2、主要仪器设备

SW-CJ-IA型超净工作台、BII.500-S型电热恒温培养箱、S.C.101-1型鼓风电热干燥箱、A13204-N型电子分析天平、JLQ-SI型菌落计数器、HZQ-QX型全温振荡器、高压湿热蒸汽灭菌锅、粉碎机组织捣碎机、显微镜SONY数码照相机、细菌生化微量鉴定管、冰箱、微波炉等。

3、结果与分析不

同水温处理的茶汤中细菌及其优势菌的数量差异。?对采集的3个普洱散茶和13个普洱饼茶分别用25℃和沸水无菌水进行处理,散茶中微生物的计数选用10-4、10-5两个稀释度,饼茶则用10-3、10-4稀释度,涂布培养后,细菌及其优势菌的计数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知,普洱茶样品中细菌的数量较多,一般105个/g左右,有的可达到106个/g,并且散茶中细菌及优势菌的总量均比饼茶中的高很多。但是经沸水处理后,分离的细菌数量是用室温水处理的细菌数量的一半或更少,而其中的优势细菌的数量也相应成比例的减少,这可能与他们的加工方法不同有关:饼茶经过高温蒸压,而散茶没有经过这道工序。

经高温蒸压的饼茶,其中的部分细菌被杀死,所以细菌的量较少。另外,还可能和地区差异及生产工艺不同有关:勐海地区生产的普洱茶中的细菌相对较少,昆明生产的普洱茶中细菌相对较多。

论熟茶上的微生物


熟茶制作出来一定要卫生健康,茶客喝下去要保健舒服。评判一款熟茶唯一标准就是喝得健康,喝得舒心,这才是硬道理。

熟茶是一种发酵茶,亦称“可以喝的古董”。可长期存放、愈陈愈香,越陈越香品质越好。现代生物科技检测表明,熟茶对人体健康有许多积极、正面的作用。经过深发酵之后,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糖、茶多酚、各种矿物质、维生素及纤维素和各种有机物,膳食纤维含量高达35%。经常饮用熟茶可以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血糖,控制血压,还有抗氧化、抗辐射,甚至抗突变,特别适合中老年人、肥胖者以及长期人群使用电脑等办公室一族饮用。众所周知,熟茶的独特品质主要是在后发酵过程中形成的。熟茶的后发酵,按其所需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快速后发酵(即“渥堆”后发酵)和缓慢后发酵(即贮存陈化后发酵),缓慢后发酵又有湿仓和干仓两种形式。

晒青毛茶经过洒水渥堆,因水分与温度提升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在渥堆过程中,参与作用的微生物包括酵母雷(saccharomyces)、细菌类(bacterium)、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青霉属(penicllium)、灰绿曲霉(aspergillusgloucus)、根霉属(rhizopus)等等。能够成为发酵食品的发酵茶,首要的是对人体的安全性,渥堆是多种微生物的总和作用,有益的真菌微生物会使茶叶品质提高(如:黑曲霉、酵母菌、根菌),有的对有害的细菌等微生物起杀灭、拮抗,抑制的作用(如黑曲霉、青霉等)。在整个正规渥堆生产过程,并没有发现导致人体致病菌类。

“渥堆”过程中,叶的湿热作用和微生物作用交替进行,从而形成了普洱茶特有的汤色红褐、滋味淳厚、陈香四溢的品质风格。这表明微生物在普洱茶的渥堆过程中对其品质的形成有着其他成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优势菌群。在渥堆前期,中温型霉菌繁殖迅速,占据优势地位;而在渥堆后期,低温嗜干的灰绿曲霉开始大量繁殖,并逐渐取代中温型霉菌的优势地位。不同的酶系参与不同优势菌群的活动,从而使茶叶的成分发生了变化,最终形成了不同品质特征的普洱茶。而因气候、环境、水质与制程等等过程中,所产生不同菌类比例,终而产生代表各厂方渥堆熟茶的特殊风味。发酵茶的安全性和品质的良性变化,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成果,是千百年饮茶人长期品饮和亲身试验得到的结论,中国茶叶的安全性和营养保健功能,得到国内外医学界、检验界、科技界和饮食界的认同!

普洱熟茶从原料,到制作工艺,再到成品,最后经过时间的沉淀,成为陈年熟茶。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但最终好与坏,还是从品茶人嘴里说了算,只有经得起考验才是好熟茶。茶叶市场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相信茶客们会越来越懂茶,品鉴水平不断的提升,不能随便被别人忽悠。只有货真价实,且品质过硬的产品才能长期得以生存和发展。

普洱茶与微生物之间的联系


自然界中有种叫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没有注意其这类生物,但这类生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很多食物与这些微生物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茶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要茶饮,而与微生物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普洱茶了,那普洱茶与微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怎样的呢?普洱茶有分生茶与熟茶两大类,而生茶是未经发酵直接制作而成的,但熟茶是经渥堆发酵而成的。在这发酵的过程中就会有微生物的产生,而这些微生物就会改变其茶叶中的成分,导致生茶熟茶之间的差别,而普洱茶甘甜、醇厚的味道也依赖于这些微生物。

普洱茶的神奇,一方面是普洱茶历经沧桑,伴随茶马古道产生神秘的茶的故乡——云南。云南有着丰富的大叶种茶树资源和多民族饮茶习俗及民族风情。关于这方面,国内外崇尚普洱茶的研究人员、文人、商人和爱茶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和阐述,推动了普洱茶的健康发展。在普洱茶的品质形成中微生物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这么说,没有微生物就没有普洱茶。有益的微生物对人体的作用表现在普洱茶上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形成普洱茶良好品质的特征,甘滑、醇厚和陈香等特点;第二是代谢有益物质于普洱茶中增强普洱茶保健功效,形成茶类中的特色茶。普洱茶与微生物的密切关系如下所示:

黑曲霉与普洱茶

黑曲霉是一种低等真核生物,作为世界公认的安全可食用性,在工业生产和学术研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参与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菌种,研究其生命周期及其代谢产物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在普洱茶大生产发酵渥堆过程中,黑曲霉数量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黑曲霉可以生产胞内、胞外两类霉,有20种左右的水解霉,其中葡萄糖淀粉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分解包括多糖、脂肪、蛋白质、天然纤维、果胶和非可溶性化合物等有机物。

青霉素与普洱茶

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青霉产生多种酶类及有机酸,同时,产黄青霉代谢产生的青霉素对杂菌、腐败菌可能有良好的消除和抑制生长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产黄青霉对普洱茶醇和品质的形成有辅助作用。

根霉菌与普洱茶

根霉菌的淀粉酶活力较高,能产生有机酸,还产生芳香的酯类物质,但由于分泌果胶酶能力强,普洱茶在渥堆中茶叶软化也与该霉滋生有关。在渥堆中的每个阶段,控制好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提高根霉菌的比例,有利于普洱茶粘滑和醇厚品质的形成。

灰绿曲霉与普洱茶

该菌种会使食品腐烂变质。生产中应尽量避免菌群的滋生。经试验可知,在大生产中出现得较多,而模拟、灭菌渥堆试验加工的普洱茶中出现的很少,后期消失。因此,控制堆温、改善制茶环境卫生有利于纯正普洱茶品质的形成。

酵母属与普洱茶

酵母属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菌种。在普洱茶渥堆中,由于湿热作用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增强了酶的活性,同时也给茶叶的化学成分变化提供了热源。加之霉菌能利用各种多糖作为碳源进行糖代谢,并产生大量的多糖和单糖,为酵母提供足够的营养后迅速繁殖。当提供有利于酵母菌滋生的环境,使其迅速繁殖,加工中茶叶的品质表现为香甜、醇滑的特点。

细菌与普洱茶

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细菌数目极少,没有发现致病细菌,这是各种微生物之间拮抗作用的结果。如酵母和霉菌的大量繁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同时,国内外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茶多酚也能抑制对人或动物有致病性的细菌的生长繁殖。

总之,普洱茶在微生物作用、酶促作用和湿热作用下,茶多酚的氧化、缩合,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降解,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与分解以及各产物之间的聚合、缩合等一系列反应,使得色泽黄绿、滋味纯正尚涩、香气清鲜纯正的晒青毛茶转变为色泽红褐、滋味纯正回甘、香气陈醇。而这一系列的变化也表明普洱茶与微生物之间那层微妙的关系,同时也证明普洱茶品质的好坏也依赖于微生物。熟茶具有很好的养胃、暖胃功效,胃不好的朋友不要选择具有刺激性的生茶,而要选择熟茶进行保键养生。

云南特定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成就了普洱茶


云南的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特性,加之热带雨林季风气候使其形成了大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造就了云南特定的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特征。

云南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它的陆生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标志,主要有169类,占中国的80%;灌丛生态系统主要有寒温性灌丛、暖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灌丛和热性河滩灌丛等4种类型;云南草甸类型更是分布广泛,主要分为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和寒温草甸3个生态系统类型。

它的水生生态系统有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云南的六大水系,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依洛瓦底江、元江和南盘江构筑了云南淡水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而以滇池、洱海、抚仙湖、异龙湖和泸沽湖为代表的云南高原湖泊,反映了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的一些特殊性。云南水生植被按其生活型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飘浮植物等4种类型。水生动物方面,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资源都很丰富。

云南的物种多样性更是为世界罕见。云南除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美誉外,还被誉为“竹林故乡”、“药林的宝库”、“香料博物园”、“天然大花园”、“菌类大世界”等。云南有竹类资源28属220种,属、种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5%和55%,占世界总数的40%和25%;药材、花卉、香料、菌类的种类均居全国之首。

云南从北到南,从高海拔到低海拔分布着从高山针叶林到热带雨林的105个主要的森林类型。森林类型之多也为全国罕见。因此,云南堪称世界生物的标本库。

普洱茶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大的自然生态系统里,当云南的古人把这个系统中的某一类或几类物质融合到普洱茶之中,这时,普洱茶的物质组合,不单单是几片茶叶的叠加,而是地理特征与自然生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其中,参与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菌群,有的竟繁衍达上亿年之久。因此,一片普洱茶,不单单是一个商品,更多的是地理价值的再现。

普洱茶的地理价值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恩赐”。

我们不否认普洱茶是凝聚了古人上千年知识与智慧结晶的产物,但这种智慧更多地表现为古人发现了它的价值,并尊重自然的法则将其演化为一种商品。但普洱茶所体现的地理价值则是古人及我们现代人所无法模拟与复制的。它具有明显的天然性、遗传性、系统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征。是现代科技难于愈越的高度。

当我们站在一个古茶树林中,面对着一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茶树,我们不知它最初如何生成——是我们古代先人的栽种?还是热带季风将一粒茶种吹落至此。但不管怎样,当我们仰视它们时,总能感到一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大自然力量的存在。

普洱茶中主要的六种微生物解读


普洱茶在后期发酵很复杂,由于普洱茶中的蛋白质含量少,使得有害菌很难生存。后来也从另外一位专门从事微生物研究的学者得知在酸性环境下,有害菌很难生存,大多数是有益菌,普洱茶发酵呈弱酸性,因此大多数为有益菌。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会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在普洱茶的品质形成过程中,除了湿热反应、氧化反应外,微生物参与的发酵对品质形成十分重要,在现有的研究中,已经发现的主要微生物有以下几种:

1、黑曲霉

黑曲霉是一种低等真核生物,作为世界公认的安全可食用性,在工业生产和学术研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参与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菌种,研究其生命周期极其代谢产物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在普洱茶大生产发酵渥堆过程中,黑曲霉数量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黑曲霉数量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黑曲霉可以生产胞内、胞外两类霉,有20种左右的水解霉,其中葡萄糖淀粉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分解包括多糖、脂肪、蛋白质、天然纤维、果胶和非可溶性化合物等有机物。水解产物大多为单糖、氨基酸、水化果胶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使茶叶内含有效成分易于渗出、扩散,为增强茶汤的滋味和形成普洱茶干滑、醇厚的品质特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黑曲霉代谢产生的有机酸和酶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黑曲霉始终是以优势菌群作用于普洱茶。

2、青霉属

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青霉产生多种酶类及有机酸,同时,产黄青霉代谢产生的青霉素对杂菌、腐败菌可能有良好的消除和抑制生长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产黄青霉对普洱茶醇和品质的形成有辅助作用。

3、根霉菌

根霉菌的淀粉酶活力较高,能产生有机酸,还产生芳香的酯类物质,但由于分泌果胶酶能力强,普洱茶在渥堆中茶叶软化也与该霉滋生有关。在渥堆中的每个阶段,控制好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提高根霉菌的比例,有利于普洱茶粘滑和醇厚品质的形成。

4、灰绿曲霉

该菌种会使食品腐烂变质。生产中应尽量避免菌群的滋生。经试验可知,在大生产中出现得较多,而模拟、灭菌渥堆试验加工的普洱茶中出现的很少,后期消失。因此,控制堆温、改善制茶环境卫生有利于纯正普洱茶品质的形成。酵母属与普洱茶酵母属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菌种。

5、酵母菌

在普洱茶渥堆中,由于湿热作用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增强了酶的活性,同时也给茶叶的化学成分变化提供了热源。加之霉菌能利用各种多糖作为碳源进行糖代谢,并产生大量的多糖和单糖,为酵母提供足够的营养后迅速繁殖。当提供有利于酵母菌滋生的环境,使其迅速繁殖,加工中茶叶的品质表现为香甜、醇滑的特点。可见,普洱茶甘甜、醇厚品质特点的形成直接与酵母菌消长相关。也就是说,普洱茶所表现出的陈香、醇、甘、滑等品质特点与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种是分不开的。

酵母菌在普洱茶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数量控制得当,可以增加普洱茶的有效营养物质以及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物质,赋予普洱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有独特疗效的品质特点,而且有利于形成普洱茶甜、醇、香等品质风格。但是,如果控制不当,则会形成辣、刺、叮、麻、挂、锁、酸等不利的物质,影响和降低普洱茶的品质。所以,良好普洱茶具有的甘滑、醇厚、活顺、陈香等品质特点与酵母在普洱茶渥堆中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6、细菌

细菌与普洱茶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细菌数目极少,没有发现致病细菌,这是各种微生物之间拮抗作用的结果。如酵母和霉菌的大量繁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同时,国内外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茶多酚也能抑制对人或动物有致病性的细菌的生长繁殖。

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除上述几种微生物外,还有少量和极少量未检出的微生物。结合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的消长变化与品质关系的研究结果可知:普洱茶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的菌种变化是极其复杂的。从不同处理比较分析可知,黑曲霉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酵母菌的总数居次,细菌数目极少,没有发现有致病细菌。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这些微生物都对普洱茶的品质形成产生作用。

问茶:论熟茶上的微生物


熟茶是一种发酵茶,亦称“可以喝的古董”。可长期存放、愈陈愈香,越陈越香品质越好。现代生物科技检测表明,熟茶对人体健康有许多积极、正面的作用。经过深发酵之后,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糖、茶多酚、各种矿物质、维生素及纤维素和各种有机物,膳食纤维含量高达35%。经常饮用熟茶可以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血糖,控制血压,还有抗氧化、抗辐射,甚至抗突变,特别适合中老年人、肥胖者以及长期人群使用电脑等办公室一族饮用。

众所周知,熟茶的独特品质主要是在后发酵过程中形成的。熟茶的后发酵,按其所需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快速后发酵(即“渥堆”后发酵)和缓慢后发酵(即贮存陈化后发酵),缓慢后发酵又有湿仓和干仓两种形式。

晒青毛茶经过洒水渥堆,因水分与温度提升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在渥堆过程中,参与作用的微生物包括酵母雷(saccharomyces)、细菌类(bacterium)、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青霉属(penicllium)、灰绿曲霉(aspergillusgloucus)、根霉属(rhizopus)等等。能够成为发酵食品的发酵茶,首要的是对人体的安全性,渥堆是多种微生物的总和作用,有益的真菌微生物会使茶叶品质提高(如:黑曲霉、酵母菌、根菌),有的对有害的细菌等微生物起杀灭、拮抗,抑制的作用(如黑曲霉、青霉等)。在整个正规渥堆生产过程,并没有发现导致人体致病菌类。

“渥堆”过程中,叶的湿热作用和微生物作用交替进行,从而形成了普洱茶特有的汤色红褐、滋味淳厚、陈香四溢的品质风格。这表明微生物在普洱茶的渥堆过程中对其品质的形成有着其他成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优势菌群。在渥堆前期,中温型霉菌繁殖迅速,占据优势地位;而在渥堆后期,低温嗜干的灰绿曲霉开始大量繁殖,并逐渐取代中温型霉菌的优势地位。不同的酶系参与不同优势菌群的活动,从而使茶叶的成分发生了变化,最终形成了不同品质特征的普洱茶。而因气候、环境、水质与制程等等过程中,所产生不同菌类比例,终而产生代表各厂方渥堆熟茶的特殊风味。

发酵茶的安全性和品质的良性变化,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成果,是千百年饮茶人长期品饮和亲身试验得到的结论,中国茶叶的安全性和营养保健功能,得到国内外医学界、检验界、科技界和饮食界的认同!

普洱熟茶从原料,到制作工艺,再到成品,最后经过时间的沉淀,成为陈年熟茶。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但最终好与坏,还是从品茶人嘴里说了算,只有经得起考验才是好熟茶。茶叶市场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相信茶客们会越来越懂茶,品鉴水平不断的提升,不能随便被别人忽悠。只有货真价实,且品质过硬的产品才能长期得以生存和发展。

浅谈普洱茶与微生物的关系


生物界是由动物界、植物界和微生物界三界构成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很少注意微生物界,然而,微生物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又是极其重大的。在茶叶大家族中最奇特,与微生物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普洱茶。

普洱茶的神奇,一方面是普洱茶历经沧桑,伴随茶马古道产生神秘的茶的故乡——彩云南。云南有着丰富的大叶种茶树资源和多民族饮茶习俗及民族风情。关于这方面,国内外崇尚普洱茶的研究人员、文人、商人、和爱茶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和阐述,推动了普洱茶的健康发展。然而,在新世纪,科学、客观地宣传和发展普洱茶,了解与普洱茶相关的微生物的知识是必要的。我们研究表明,在普洱茶的品质形成中微生物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这么说,没有微生物就没有普洱茶。我们知道,有益的微生物对人体的作用表现在普洱茶上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形成普洱茶良好品质的特征,甘滑、醇厚和陈香等特点;第二是代谢有益物质于普洱茶中增强普洱茶保健功效,形成茶类中的特色茶。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像探寻茶马古道一样,走进微生物的世界重新认识云南的普洱茶。

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有黑曲霉、青霉属、根霉属、灰绿曲霉、酵母属、细菌类。细菌数目极少,没有发现有致病细菌。这些微生物中,有黑曲霉、酵母菌、根霉属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或加工过程中优势地位交替变化,由于优势菌群在不同阶段的作用,最终形成了目前现行厂家不同的多样性的普洱茶。

黑曲霉与普洱茶

黑曲霉是一种低等真核生物,作为世界公认的安全可食用性,在工业生产和学术研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参与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菌种,研究其生命周期极其代谢产物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在普洱茶大生产发酵渥堆过程中,黑曲霉数量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黑曲霉数量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黑曲霉可以生产胞内、胞外两类霉,有20种左右的水解霉,其中葡萄糖淀粉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分解包括多糖、脂肪、蛋白质、天然纤维、果胶和非可溶性化合物等有机物。水解产物大多为单糖、氨基酸、水化果胶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使茶叶内含有效成分易于渗出、扩散,为增强茶汤的滋味和形成普洱茶干滑、醇厚的品质特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黑曲霉代谢产生的有机酸和酶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黑曲霉始终是以优势菌群作用于普洱茶。

青霉属与普洱茶

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青霉产生多种酶类及有机酸,同时,产黄青霉代谢产生的青霉素对杂菌、腐败菌可能有良好的消除和抑制生长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产黄青霉对普洱茶醇和品质的形成有辅助作用。

根霉菌与普洱茶

根霉菌的淀粉酶活力较高,能产生有机酸,还产生芳香的酯类物质,但由于分泌果胶酶能力强,普洱茶在渥堆中茶叶软化也与该霉滋生有关。在渥堆中的每个阶段,控制好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提高根霉菌的比例,有利于普洱茶粘滑和醇厚品质的形成。

灰绿曲霉与普洱茶

该菌种会使食品腐烂变质。生产中应尽量避免菌群的滋生。经试验可知,在大生产中出现得较多,而模拟、灭菌渥堆试验加工的普洱茶中出现的很少,后期消失。因此,控制堆温、改善制茶环境卫生有利于纯正普洱茶品质的形成。

酵母属与普洱茶

酵母属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菌种。

在普洱茶渥堆中,由于湿热作用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增强了酶的活性,同时也给茶叶的化学成分变化提供了热源。加之霉菌能利用各种多糖作为碳源进行糖代谢,并产生大量的多糖和单糖,为酵母提供足够的营养后迅速繁殖。当提供有利于酵母菌滋生的环境,使其迅速繁殖,加工中茶叶的品质表现为香甜、醇滑的特点。可见,普洱茶甘甜、醇厚品质特点的形成直接与酵母菌消长相关。也就是说,普洱茶所表现出的陈香、醇、甘、滑等品质特点与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种是分不开的。

在发酵过程中,大分子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小分子的糖及可溶性糖,可溶性糖是构成普洱茶汤滋味和粘稠度的重要物质,同时,表现在感官上所谓的“甘”。茶叶中所含蛋白质占物质量的15%~30%,经加工后分解为多种氨基酸,赋予茶汤营养及新鲜口感;芳香物质及糖类经复杂生物化学反映产生萜烯醇化合物,并表现出陈香味;茶多酚是茶叶中最有特征性的物质,发酵后形成的茶色素,赋予茶汤独特的颜色以及普洱茶古朴的红褐叶底色泽。

由此可见,酵母菌在普洱茶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数量控制得当,可以增加普洱茶的有效营养物质以及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物质,赋予普洱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有独特疗效的品质特点,而且有利于形成普洱茶甜、醇、香等品质风格。但是,如果控制不当,则会形成辣、刺、叮、麻、挂、锁、酸等不利的物质,影响和降低普洱茶的品质。所以,良好普洱茶具有的甘滑、醇厚、活顺、陈香等品质特点与酵母在普洱茶渥堆中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细菌与普洱茶

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细菌数目极少,没有发现致病细菌,这是各种微生物之间拮抗作用的结果。如酵母和霉菌的大量繁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同时,国内外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茶多酚也能抑制对人或动物有致病性的细菌的生长繁殖。

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除上述几种微生物外,还有少量和极少量未检出的微生物。结合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的消长变化与品质关系的研究结果可知:普洱茶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的菌种变化是极其复杂的。从不同处理比较分析可知,黑曲霉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酵母菌的总数居次,细菌数目极少,没有发现有致病细菌。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这些微生物都对普洱茶的品质形成产生作用。有的微生物自始至终对普洱茶品质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的微生物是在普洱茶加工的某一阶段发挥着形成普洱茶独特风格的作用,有的微生物则不利于普洱茶品质的形成。因此,在普洱茶加工过程中从原料入手,研究普洱茶品质形成的水热条件,分析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的生理特性是揭示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的核心内容。

微生物生命活动和代谢产物是普洱茶形成的重要因子。在渥堆的过程中,由于湿热作用为微生物的活动和代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给茶叶的化学成分变化提供了热源,加强了酶系活动。又因霉菌能利用各种多糖作为碳源,进行糖代谢,产生大量的多糖和单糖,为酵母提供足够的营养后迅速繁衍,酵母和霉菌的大量繁衍,抑制了细菌的生长。同时,这些微生物所分泌的酶对茶叶内含成分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转化作用。由此可见,良好普洱茶具有的甘滑、醇厚、活顺、陈香等品质特点与黑曲霉和酵母在普洱茶渥堆中主从优势有密切的关系。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是乔木大叶种茶的“保护神”》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普洱茶微生物”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