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联中解读浙闽的饮茶习气

发布时间 : 2020-09-29
红茶在英语中 闽红红茶中主要分为 中闽裕品金骏眉红茶

红茶在英语中。

画桥斜柳,烟雨江南。新茶新笋,红炉小火。杏花春雨的江南,不仅有缠绵的景致,更有别有韵味的江南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人骨子里都透着秀气,江南的茶有着特有的神韵和灵气。不管是在薄雾环绕的江南茶园还是在骚人墨客的茶联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饮茶文化。

浙闽地区是江南著名的产茶之地,茶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并跟随地域风俗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茶俗。在19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古道茶亭遍布产茶区,而茶亭成为茶文化传播的载体,从福建的寿宁县到浙江的泰顺县就有着著名的十二站茶亭,其中西浦石鼓岭、库坑头、路口桥、双港溪渡口、百步岭茶亭都是驻人茶亭,其中就有不少茶联趣事。石鼓岭茶亭上有茶联:“一杯茗素解肌渴,四面徐风拂炎凉”。而在泰顺县附近的百步岭虽然很陡,但是过客很多,百步岭的茶亭的联上则写着“语会投机交挚友,笑迎来客品佳茗”,别有一番趣味。在岭边小村中有一位跛脚的老者在这里卖茶兼做小生意,在亭上张贴了不少谜语,其中有一副为“设佳宴非酒不可,猜雅谜无茶不成”,机智讨巧,妙语连珠,生意兴隆。

中国人的茶文化“客来敬茶”是最普遍也是最传统的。在浙闽的农村中,将茶与电信合称差点成为俗例。在民间,建房要上梁,茶就是吉祥七宝之一,这七宝说来也是极为讲究的,五谷加上铜钱、茶叶,挂在梁上,讨个吉利。浙江的婚嫁礼俗中,有三茶三酒,福建有宝塔茶、凤凰茶、擂茶等等,这些茶俗都反映着民间最寻常也是最重要的生活。

在杭州的某茶馆中,门前有联“一杯青露暂留客,两腋清风似欲仙”。看这一茶联,仿佛有一股绿莹莹的气息沁入心田,西湖龙井、碧螺春,翠眉、翠芽,透露着江南茶婉约、清丽的特点。

精选阅读

深度解读茶中的苦与涩


茶涩口是怎么造成的?有人说是因为茶不好,也有人说是因为泡茶时水温过高,或闷的时间过长,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让茶不涩。

不苦不涩不是茶?

茶的苦涩从何而来?

茶的苦与涩是要分开说的,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苦涩总是相伴而生,但喝茶的经历中的确遇到过,或者茶汤香甜却有涩口或者茶汤苦但涩极轻的情况。

事实上,茶的苦、涩的确是不同原因造成的。茶叶的苦味物质主要有: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花青素类、茶叶皂苷、苦味氨基酸及部分黄烷醇类。涩味物质主要是多酚类,鲜叶中的多酚类含量占干物质的30%左右。

茶汤中的生物碱与大量儿茶素类物质形成氢键络合物,此结合物呈鲜爽味。在儿茶素类和咖啡碱相对含量都较高的茶叶中,茶汤浓醇鲜爽,是优质茶叶的表现。就茶树的一个枝条来说,苦味物质,往往是嫩叶含量比老叶高,尤其是芽以下的第一、二叶的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最高,第三、第四叶依次减少。

茶叶的涩味物质,主要有茶多酚类物质,其中儿茶素类尤为重要。酯型儿茶素苦涩味较强,它在芽叶里的含量远远高于粗老叶片。绿茶因制作工艺没有“发酵”,因此保留的苦涩味物质最多,此外,如云南省大叶种因其内含物比起其他茶类丰富,所以云南的大叶晒青茶的相对苦涩味比较重。

茶之涩,茶质之过?

茶之涩不仅仅是茶叶的品相问题。

首先,必须要认知的一点就是:无论茶质优劣,涩的存在是茶叶“与生俱来”的。尽管人们总是把苦与涩相提并论,但涩与苦仍然分属于不同味觉。

涩是一种给人感受甚强却难以言表的东西,在味觉世界中占据着特殊位置。Erin曾感受到的“涩”更像是一种在口腔中的收敛,它不是“麻”却略有“麻”意,并非苦而与苦相近,我们常常宁可把这种感受的交流保持在心照不宣的状态,或者用比喻的方式加以解读,例如,像青柿子一般涩。涩是一种阻滞的味道,略近苦比苦更曲折漫长,与滑润呈相反状态,具有收敛作用。

人们习惯把涩归于味觉实际上是出于习惯,因为它仍然是口尝到的。严格地说,涩算不上是一种味觉,因为舌头上并没有感知“涩”的味蕾。涩的基本成分单宁质亦即鞣酸刺激了口腔粘膜上的神经末梢,从而产生兴奋,再传到大脑以后产生了“涩”的感觉。

不同茶叶含涩味的成分不同,相同茶叶由于加工方式或者摘采时节不同也使得“涩”之表现不尽一致。例如,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杀青”环节——主要是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同时通过高温祛除茶叶中低沸点化合物,彰显茶香。“杀青”需要适当的温度与足够的时间。“杀青”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会造成茶叶具有较重的“青涩味”:而普洱茶经过一定时间的贮藏陈化,经过氧化聚合过程,茶汤的涩味可能大大降低。

怎么才能让茶不涩?

去涩——世间滋味,尝尽酸咸苦涩。时今倒食蔗,无甜汁。

饮茶者论苦说甘,品香谈醇,以为常态,渐成规则,鲜有把“涩”作为话题拿来把玩的。即使有,多半染上“抨击”或“嘲弄”色彩,诸如“涩味重,品相欠佳”等等。

尽管如此,茶之涩却是存在的,是不以茗香与否、回甜多寡的客观现实以及饮茶者讳“涩”忌“涩”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民间所谓“头茶苦,二茶涩,秋茶好喝舍不得”的谚语说辞,从一个侧面不仅道出了涩乃茶之本相之一的事实,而且强调了夏季采茶会更加凸现茶涩的特征。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回避茶涩的现实。

固执的茶涩与执着的饮茶者在太极推手一般的柔和交锋中彼此相生相克。人们没有因涩生而弃茶,没有因涩重而厌茶,却津津乐道地在祛涩、消涩、除涩、避涩、缓涩各种尝试和努力之中感受着茶的其他美妙之处。

例如,人们在冲泡某品牌普洱茶时,对除涩求甘有如此体会与总结,饶有趣味——

第一泡:入口微苦,涩较轻,舌底生津迅速,水较软柔,栗香明显。

第二泡:胶质感渐浓,苦较重,反映在喉后部,七秒左右化甘,口感饱满,粟香浓,涩较长,反映在上齿两侧。

第三泡:汤质醇厚,如米汤般浓稠饱满,苦如第二泡,涩感较长,喉底甘韵渐浓,生津不绝。

第四泡:如上,已达到茶的最佳喉感。

第五泡:苦涩渐弱,入口甘醇,汤软滑饱满。

第六泡:苦极弱,涩在,香味依旧,水软滑。

第七泡至第八泡保持韵味和口感。

第九泡:甜味彰显,苦无涩轻。水质依然软滑。

第十泡至十二泡为闷泡,甘爽软滑,口感清香,木质甜感明显……

当然,一定不排除另类而特殊的爱好者——对于“涩”的情有独钟。总之,在采茶、制茶、泡茶、饮茶时如何除涩,好像成了一种游戏,成了一门知难而进的学问,有规矩、有门槛、有难度,因而也有乐趣。

人们给予茶许多美名、爱称,诸如佳茗、叶嘉、雀舌露、灵芽、瑞草、雪芽等等,每一个美名之后都包含着不乏浪漫色彩的解释或者对应着渗透了个人情怀的诗文,不过茶涩的事实表明,即使像备受人们宠爱的茶叶,本身兼备幽香、回甜、静心、醒脑等诸多优长,也难免不被人们抓住“涩”的把柄。

茶在冲泡中的变化


研究分析,发现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水,从而组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茶在冲泡中的变化1、茶汤色泽的变化茶汤色泽是茶叶中有色物质综合反映的结果。茶叶的有色物质主要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花黄素和茶多酚的氧化物等。其中有些并不溶于水,因而对茶汤色泽影响不大。平时,我们在喝绿茶时,用开水冲泡后,开始茶汤是绿中透黄,随着时间延长,茶汤颜色慢慢变成黄绿色,进而变成黄褐色,如果将茶汤再搁上1天~2天,茶汤颜色就变为红黄色了。人们往往认为这是叶绿素的关系,其实不然。从化学性质看,叶绿素并不溶于水,只是在幼嫩组织中有少量叶绿素渗入茶汤。绿茶茶汤色泽变深主要是茶多酚类物质、黄酮类及其糖甙物的氧化。喝完茶后,茶渣呈黄绿色,与鲜叶不同,这是由于茶叶中叶绿素在绿茶杀青时,遇到高温,破坏了酶的活性,叶绿素在水蒸气和高温酸性条件下,叶绿素分子化学结构中的金属镁离子脱去,变成脱镁叶绿素,并与蛋白质结合固定下来,呈黄绿色叶底颜色。红茶色泽的变化,要比绿茶复杂得多。据研究证明,红茶色泽主要是在红茶加工过程中,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在酶的参与下(称酶性氧化),经氧化产生了有色物质,这些有色物质称为茶黄素(tf)、茶红素(tr)。茶黄素对红茶茶汤明亮度有主要影响;而茶红素是茶汤红艳度的主要物质。这两种有色物质的含量、比例大小对红茶汤色产生明显的影响。一些低档红茶或陈红茶在冲泡以后,茶汤特别深红,这是因为茶黄素、茶红素的继续氧化,形成茶褐素。红茶加工过程中发酵过度,茶黄素、茶红素氧化减少,茶褐素形成量多,会使茶汤发暗,颜色加深。一些高档红茶,如印度、斯里兰卡红茶和我国云南、海南、广东生产的优质红茶,冲泡后的茶汤在杯边会出现金黄色的“金边”,这也与茶黄素含量高有关。另外,高级红茶茶汤冷后会出现浑浊现象(呈黄酱色),似加入了少量的牛奶状。这种现象称为“冷后浑”,其原因是红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汤中的咖啡碱相互作用后发生的,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会变成不溶物质,呈浑浊现象,如果将茶加温,这种物质又开始溶解,茶汤又转为红艳明亮的汤色。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在轻度发酵过程中茶多酚氧化损失少,茶黄素、茶红素含量低高山茶。因此,冲泡后的茶汤呈黄红色。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汤色也由于茶多酚、茶黄素和茶红素的进一步氧化而加深色泽。黑茶类品种很多,但都是用粗老的鲜叶为原料,经发酵后制成的。初泡时,茶汤为棕红色。这种色泽的形成是由于叶绿素被破坏后,原有黄色物质、叶黄素、花黄素、胡萝卜素等显露以及茶多酚的氧化结果所致。茶汤的色泽反映主要是由于茶多酚在黑茶制造过程中的长时间渥堆而大量氧化,使之茶汤色泽棕红,像酱油汤一样,这也是黑茶类一大特色。黄茶类顾名思义,以黄为特色,要求干茶外形微黄色,茶汤色泽黄色,叶底黄色。这种特征对绿茶来说是品质上的缺点,而对黄茶而言,则要创造条件,促进变黄。形成黄茶的主导因素,是一种热化作用,工艺技术是闷黄技术,在这种热化作用下,引起了品质成分的一系列变化。茶多酚的自动氧化,糖类物质、蛋白质等水解,叶绿素在闷黄时大量破坏、分解,叶黄素显露,所以反映茶汤黄色更为突出。白茶在制造工艺上属轻度发酵,茶多酚在未经氧化的条件下属无色,而稍有氧化就变成黄白色,其他有色物质特别是叶绿素、胡萝卜素被破坏而分解,因此白茶的汤色黄白而明亮。花茶在窨制过程中,由于鲜花含水分较高,素坯受潮后,茶多酚轻度氧化,因此花茶的汤色黄绿而明亮。2、茶汤香气的变化经科学家的长期研究,现在已经从鲜叶、绿茶、红茶中检测出组成茶香的芳香物质共有三百余种。这些物质一般在茶叶冲泡过程中能够挥发出来,其速度与温度成正比,水温高时挥发得多而快,水温低时发挥得少而慢。乌龙茶以天然花香而得名,因此,在冲泡中除用沸水外,还需淋壶,目的是增加温度使茶香充分发挥出来。茶叶的香气是一种挥发性物质,随着茶汤逐步冷却,香气也自然消失。3、茶汤滋味的变化茶汤滋味是人们的味觉器官对茶叶中可溶性物质的一种综合反映,分为涩味、苦涩味、苦味、鲜爽味、甜酸味、酸辛味等。当然也有主次和组合之分。经科学研究证明,当茶汤中茶多酚含量过高时,茶汤的苦涩味加重,如果含量适中,就会感到甘醇爽口。一般春茶比夏茶好喝,就是因为春茶的茶多酚含量适中,而夏茶的茶多酚含量较高,因此茶味较为苦涩。大多数的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一般春茶氨基酸含量是全年最高的季节,所以春茶的品质也最好,也是茶味最好的茶叶。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高醇,主要是因为其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比例适当。春茶氨基酸含量最高,茶多酚含量低,所以茶味高醇。夏茶氨基酸含量低,而茶多酚含量最高,所以茶味苦涩。因此造成了“春茶鲜,夏茶苦”。组成茶汤滋味的化学物质,有主味物质,也有助味物质。茶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是茶汤的“主味团”。而它们的“助味团”有多种,其中茶叶中的咖啡碱、花青素、茶皂素等为苦味物质;糖类、果胶和部分氨基酸(如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为甜味物质;多种有机酸和维生素c等为酸味物质;各种无机盐类为主要咸味物质。另外茶多酚的氧化物、茶黄素、茶红素也有一定的鲜爽味。当然以上这些化学物质,应是一个组合关系,配合比率关系,只有组合、配比适当才能显出茶味的特色,这就是茶汤滋味的复杂性。一般茶汤呈味成分的含量也要达到一定的量值,才能对人的呈味器官起味觉作用。这个量值称为“味阈值”,如花青素在茶汤中含量超过味阈值时,茶汤就有苦味。据测定,在150毫升的茶汤中含有15毫克的花青素,茶汤就会产生明显的苦味。一般夏、秋茶花青素含量最高,所以带有苦味。茶叶中虽有咸味物质(无机盐类)存在,但未达到咸味的味阈值,所以显示不出来,茶叶中的这种咸味物质只能起助味的配料作用。由此可见,呈味成分的量是决定茶汤滋味的重要因素,同时各种呈味物质的协调配比也有一定的关系。茶汤滋味一般是涩味感觉比较明显,其原因首先是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占各种化学成分总量的15%~20%,因此成了滋味的主导物质。其次是氨基酸与咖啡碱的含量,一般也在2%~4%之烏龍茶间,也是主导物质。加上其他各种呈味物质的配比,就出现了茶汤的浓强、清鲜、醇和、爽口等各种滋味。在冲泡过程中,一杯香美可口的绿茶或红茶,经几次续水以后,茶味起了变化显露苦味,也是因为这些呈味物质含量多少的原因,其他成分溶解已尽,剩下的只有多酚类化合物,所以只显苦涩味了。

如何在冲泡中解读茶性?


之前我们说到一饼生普开汤前,我们应该考虑什么呢?今天来聊聊如何在冲泡中解读茶性。

现在,我们进入第二步——撬茶、洗茶、润茶,做出进一步的判断,细化泡法。

撬茶可以进一步观察干茶,辅助进一步判断茶品用料及内质。洗茶、润茶的主要目的,在于涤洗滤去茶叶中的杂质,让干茶得到滋润、舒展,处于释放水浸出物的较好状态。而在这个环节,我们主要是通过闻茶叶的香气和气息,来进一步“识茶性”。

闻茶叶的气息,可以在洗茶后进行热嗅(出汤后即嗅)和温嗅(稍候片刻再嗅),选用紫砂壶可将壶口凑近鼻子下方(热嗅时切忌太靠近鼻子),用盖碗则热嗅闻盖温、嗅闻叶底。目的有二,一是进一步判断内质;二是进一步判断仓储。

香气是内质的外在表现之一,无论是新生茶还是陈茶,香气以“醇正、自然”为上。内质丰富的茶品,香气往往浓郁而内敛;内质寡薄的茶品,香气往往淡薄而漂浮。

气息是仓储情况的外在表现。我们以干仓仓储和湿仓仓储的茶品为例来说明,干仓仓储的茶品,气息是爽朗的,闻起来很舒服,令人如沐春风的感觉;湿仓仓储的茶品,气息是压抑的,闻起来令人心生不悦。

如果茶品仓储良好,可以洗茶润茶后随即冲泡;如果茶品仓储有湿仓或受潮的情况,则需进行湿醒(洗茶、润茶后揭盖静候2~3分钟,让茶品散去异味),必要时可进行二次洗茶。

至此,我们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手中这款生普的冲泡方法了。

我们接着上文的假设,撬开新制易武,里外一口料,香气闻起来更加浓郁怡人,进一步判断茶品内质好。按常规投茶比例7g/100ml投茶,快速洗茶一遍,揭盖闻香,香气内敛且带着柔甜,也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对茶品内质的判断。

现在,我们进入第三步——在正式开汤时,试茶性,进而调整、优化冲泡手法。对于第一次接触的茶品,在正式开汤前,我们对“茶性”的判断,需要通过开汤来验证,或者说需要通过开汤后的表现来进一步“识茶性”。所以第一次冲泡时,可以用中规中矩的冲泡手法来进行冲泡,采用适中的投茶量,采用沿盖碗或壶边定点、低吊、中速的注水方式,闷泡时间由短入长。

我们以正式开汤上文例子中的12年陈干仓古树生普为例,以200cc降坡泥紫砂壶来冲泡,投茶14g,在洗茶润茶时已经闻到浓郁的山野气息,透着力道,初步判断这茶很可能是古树茶。无杂味异味,说明仓储好,因而润茶充分后即可正式开汤。第一泡闷泡10秒后出汤,汤色橙红,山野气息很浓,汤感霸气十足,茶汤内质丰富。

在接下来的冲泡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品饮预期来调整冲泡手法了。如果要侧重感受茶汤的冲击力,体验茶气,闷泡时间可以相对延长,并根据每道茶汤的表现进行调整。几泡茶泡下来,陈年古树茶内质丰富、协调性好的茶汤,已然冲击着我们的味蕾。几杯下肚,茶气带来的发热、发汗体验明显。到这里,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款优质的古树茶了。在冲泡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闻杯底香、公道杯口汤香、公道杯底香,出汤后可闻叶底香气和气息,来进一步观察茶品在冲泡过程中的变化,预测茶汤接下来的表现。

我们再以打开一饼6年陈布朗铁饼为例,来对上述三个步骤进行回顾。第一步,看、嗅。打开这饼茶,我们看到:这饼茶压得很实,饼面油光,条索粗壮,可见用料好,转化佳;嗅一嗅,透着淡淡的普洱茶香,无杂味异味。6年陈,用料好,转化佳,可尝试高温冲泡,我们选用出汤顺畅的220cc巨轮珠紫砂壶来冲泡。第二步,撬茶、洗茶、润茶,细化泡法。撬铁饼,我们要用够硬、够尖的茶针来撬,沿饼面靠外沿撬,斜撬、浅撬、连排撬,再深撬,逐层撬开。由于铁饼压得十分紧实,洗茶润茶时可以用2~3分钟进行润茶,让撬开的茶块充分滋润、舒展,以便接下来正式冲泡时能够自然散开。

洗茶时通过闻气息,我们可以闻到茶叶处于关键转化期的一股气息,有点杂,带着一股劲,因为6年陈的铁饼还太年轻了。第三步,正式开汤,试茶性,调手法。沸水冲泡,闷泡10秒,顺畅出汤,我们发现苦涩偏重。这个年份的茶,开汤前没有醒过,第一泡出现苦涩偏重也是正常的。这个念头刚过,苦涩退去,回甘袭来,有此表现用料自然不会差。接下来几泡大致如此,还是略偏苦涩,但是化得开。而到了中水,茶汤就显得醇厚了,协调性也可圈可点。富于变化是一款优质生普的重要条件,也可以说是必要条件。

到这里,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它收尾必甜了,只是怎样个甜法而已。一泡茶喝下来,我们就大致了解这款茶的茶性了,6年陈,铁饼压制,转化不错,但仍然处于关键转化期,适合且品且藏,如果要做现饮,最好先行醒茶,在冲泡过程中既要高温,也需要在泡与泡之间揭盖散热,避免茶汤过于苦涩而影响品饮体验。

在品茶中瘦身


大家都已知道喝茶对减肥有好处,但是该怎么喝?什么时候喝呢?提供您以下资讯,好好参考吧。

大家都已知道喝茶对减肥有好处,但是该怎么喝?什么时候喝呢?提供您以下资讯,好好参考吧。

1、煎茶、抹茶、绿茶:含有维生素C、E、氨基酸、食物纤维等,有助胆固醇降低,且可帮助消化、防癌、预防感冒。

2、普洱、乌龙茶:含丰富氨基酸及纤维素,除降低胆固醇、利尿之外,更有助脂肪分解,促进新陈代谢。

3、红茶:有助消化。

如果针对减重,最好喝热茶,不加糖、不加奶精,或只加代糖。最好不要饭后马上喝,隔1小时以后较恰当。

喝茶也要依个人体质,如果喝茶会让你不舒服,像胃痛、或睡不着觉,最好还是适可而止。

不过在这里还是提醒您,喝茶的减肥效果属于辅助性质的,最重要的还是平日饮食及运动的调整,才能真正健康瘦下来,拥有明显的效果。

普洱茶

胃里积食不化,不但影响肠胃功能,而且会使脂肪、糖份得不到正常的消耗而致胖。推荐饮用普洱茶。

原料:普洱茶叶、乾菊花5朵。

做法:热水冲泡。

功效:帮助消化、消除油脂。

玫瑰花茶

多功能的玫瑰花,可以冲茶浸酒。多喝可以保护胃。

原料:玫瑰花5克。

做法:温开水冲泡。

功效:活血散淤、治肝胃气痛。

菊花茶

清火、减肥最方便的饮品。

原料:几朵干菊花。

做法:直接以热水冲泡。

功效:清暑退热解毒、消脂肪、降血压。

饮茶境界饮茶有道,道在何处?


大道无痕茶道自然

饮茶的最高境界,则是识道。饮茶有道,道在何处?有人说:茶禅一味;有人说:和敬清寂;有人说:道在屎橛;种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可惜都太过高深叫人一头雾水。所以我们不妨这样来看,茶是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茶道就是饮者通过饮茶这个活动形式,感悟到某种人生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这个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很难用儒、释、道任何一家的理论来固定。有时候,哪怕只要有一些小小的,甚至很世俗的感悟,也就够了。到了此种境界,就不再是一般的饮而是“品”了。饮茶之乐趣,或许也就在于此。

茶饮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境界。第一是识茶。中国茶品类繁多,各有特色。饮者的最起码功夫,要一尝便知什么茶。至少也要懂得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的区别。其次便是要分辨得出茶的优劣。茶的品质差别极大,也极细。同是绿茶,龙井与碧螺春有差别;同是龙井,特级与一级有差别;同是乌龙茶,岩茶与铁观音有差别;同是岩茶,本山与外山有差别。虽然不必如专业茶师那么精确,至少也要闻得出香型,喝得出醇厚浅薄,这才能品出韵味。

有了识茶的基础,才能进入更高境界:首先是识水。茶既是一种饮料,就要讲究泡茶之水的质量。对此古人已有许多高论,经典的说法是“山泉最佳,井水次之,江水又次之”。而且要如王安石一样能喝得出江中水与江尾水的区别。今天情况已有许多变化。对于都市饮者来说,真正的泉水井水无处可觅,江水则污染得不能饮用。比较容易得到的就是优质矿泉水。注意不要用纯净水,更不宜用自来水。有了好水后,还要懂得冲泡的方法。一般来说,绿茶比较简单,八十度左右开水即可。乌龙茶的温度要求则较高,既要现烧,又不能沸滚太久。有了好茶好水,还要有好的茶具。这便是识器。

中国的茶器,是一门洋洋大观之艺术。最好的当然要数江苏宜兴紫砂壶。名壶价值胜过黄金。除此,还有许多茶器如德化、景德镇的瓷茶器也很漂亮。对于一般饮者来说,要懂得欣赏。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茶水与器具相配的道理。比如,乌龙茶要用“曼生壶,若琛瓯”,必须将茶水从壶里倒到小瓯里,考究的还配有拇指大小的闻香杯,先闻后饮,所以又叫功夫茶。绿茶就最好用玻璃杯,看茶叶在晶莹剔透中如花般绽放,未饮先醉,自然别有风味。识器的还一重意思是要能识大器。即饮茶时的外部环境。品茶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活动,可在陈设典雅的茶室中边饮边听若隐若现的轻音乐;可在朋友家中自泡自饮,随心所欲,慢慢啜品。可在花前月下,树旁水边,席地持壶,与自然为伍。不管什么环境,当以清静、洁净为上,方有情趣。

识得水识得器,就该识人了。现在人们饮茶,已经不仅仅是解渴解乏,而是一种交际、休闲的方式。这也是如今都市中茶馆大兴的根本原因。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若要使这茶饮的身心两畅,选择什么样的人一起喝茶就十分重要。因为喝茶跟喝酒不同,酒是越喝越热闹,越喝越兴奋,所以人多一些,杂一些不要紧。而茶呢,一般来说是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所以共饮者就不宜多,品格也要高雅。

解读普洱茶中的微生物


普洱茶在后期发酵很复杂,由于普洱茶中的蛋白质含量少,使得有害菌很难生存。我后来也从另外一位专门从事微生物研究的专家那里得到一个说法,在酸性环境下,有害菌很难生存,大多数是有益菌,普洱茶发酵呈弱酸性,因此大多数为有益菌。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会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在普洱茶的品质形成过程中,除了湿热反应、氧化反应外,微生物参与的发酵对品质形成十分重要,在现有的研究中,已经发现的主要微生物有以下几种:

1、黑曲霉

黑曲霉是一种低等真核生物,作为世界公认的安全可食用性,在工业生产和学术研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参与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菌种,研究其生命周期极其代谢产物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在普洱茶大生产发酵渥堆过程中,黑曲霉数量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黑曲霉数量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黑曲霉可以生产胞内、胞外两类霉,有20种左右的水解霉,其中葡萄糖淀粉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分解包括多糖、脂肪、蛋白质、天然纤维、果胶和非可溶性化合物等有机物。水解产物大多为单糖、氨基酸、水化果胶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使茶叶内含有效成分易于渗出、扩散,为增强茶汤的滋味和形成普洱茶干滑、醇厚的品质特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黑曲霉代谢产生的有机酸和酶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黑曲霉始终是以优势菌群作用于普洱茶。

2、青霉属

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青霉产生多种酶类及有机酸,同时,产黄青霉代谢产生的青霉素对杂菌、腐败菌可能有良好的消除和抑制生长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产黄青霉对普洱茶醇和品质的形成有辅助作用。

3、根霉菌

根霉菌的淀粉酶活力较高,能产生有机酸,还产生芳香的酯类物质,但由于分泌果胶酶能力强,普洱茶在渥堆中茶叶软化也与该霉滋生有关。在渥堆中的每个阶段,控制好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提高根霉菌的比例,有利于普洱茶粘滑和醇厚品质的形成。

4、灰绿曲霉

该菌种会使食品腐烂变质。生产中应尽量避免菌群的滋生。经试验可知,在大生产中出现得较多,而模拟、灭菌渥堆试验加工的普洱茶中出现的很少,后期消失。因此,控制堆温、改善制茶环境卫生有利于纯正普洱茶品质的形成。酵母属与普洱茶酵母属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菌种。

5、酵母菌

在普洱茶渥堆中,由于湿热作用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增强了酶的活性,同时也给茶叶的化学成分变化提供了热源。加之霉菌能利用各种多糖作为碳源进行糖代谢,并产生大量的多糖和单糖,为酵母提供足够的营养后迅速繁殖。当提供有利于酵母菌滋生的环境,使其迅速繁殖,加工中茶叶的品质表现为香甜、醇滑的特点。可见,普洱茶甘甜、醇厚品质特点的形成直接与酵母菌消长相关。也就是说,普洱茶所表现出的陈香、醇、甘、滑等品质特点与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种是分不开的。

酵母菌在普洱茶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数量控制得当,可以增加普洱茶的有效营养物质以及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物质,赋予普洱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有独特疗效的品质特点,而且有利于形成普洱茶甜、醇、香等品质风格。但是,如果控制不当,则会形成辣、刺、叮、麻、挂、锁、酸等不利的物质,影响和降低普洱茶的品质。所以,良好普洱茶具有的甘滑、醇厚、活顺、陈香等品质特点与酵母在普洱茶渥堆中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6、细菌

细菌与普洱茶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细菌数目极少,没有发现致病细菌,这是各种微生物之间拮抗作用的结果。如酵母和霉菌的大量繁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同时,国内外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茶多酚也能抑制对人或动物有致病性的细菌的生长繁殖。

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除上述几种微生物外,还有少量和极少量未检出的微生物。结合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的消长变化与品质关系的研究结果可知:普洱茶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的菌种变化是极其复杂的。从不同处理比较分析可知,黑曲霉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酵母菌的总数居次,细菌数目极少,没有发现有致病细菌。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这些微生物都对普洱茶的品质形成产生作用.

何为闽红工夫茶,闽红工夫茶的定义


有很多人把“工夫茶”与“功夫茶”混淆。

“工夫茶”是红茶的一种品类名,又叫做“工夫红茶”,除了工夫红茶外,还有小种红茶、红碎茶等其他类红茶。而“功夫茶”则是一种冲泡茶叶的方法,盛行于福建、广东一带,其对冲泡的茶品、器具、水等都有很高的讲究,操作起来很费功夫。它与“工夫茶”的意思完全不同。

据考,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九云:“第岩茶反不甚细,有小种、花香、清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可见,工夫茶是岩茶中一个品位甚高的品种。史料有载,自明朝开始,因出口的原因,同样源自福建武夷山中的红茶产量日盛,因制作方法考究,逐渐地,红茶取代了岩茶,竞得了“工夫茶”的美名。

之后,有当代茶圣尊称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又将工夫红茶按省别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工夫茶自此便有了明确的地域分类。其中,福建的工夫茶被总体概括为了“闽红工夫”。“闽红工夫”主要是指产自福建的三大工夫茶的总称,囊括了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

闽红起于明,盛于清,是福建乃至中国出口的主要茶叶品类。但因为种种历史原因,现在的市场认知度却不能与同样产自福建的铁观音、武夷岩茶同日而语。

三种闽红工夫茶产地各不相同、品种各异、品质风格也略有区别。但也有共性,它们都生于福建北部的崇山峻岭中。

政和工夫产于南平市政和县、松溪以及浙江的庆元地区,政和工夫是闽红三大工夫茶的上品,汤色乌润,内质汤色红浓,滋味浓厚。

坦洋工夫主产福安、柘荣、寿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带白毫,汤色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光滑。

白琳工夫茶产于福鼎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汤色浅亮,香气鲜纯带毫香,醇和甜美,素以形秀有峰、金毫显露而闻名于世。

三种工夫红茶口感略有差别,但究竟孰优孰劣,谁又是上品红茶,莫衷一是,只能因人而异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