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汤品饮之内涵分析

发布时间 : 2020-09-29
红茶茶汤的品饮方法 品定之白茶 红茶品饮

红茶茶汤的品饮方法。

现在我们要谈的仅限于赏茶里的“茶汤”部分,其他如茶叶的外观、茶叶的冲泡过程、叶底(沖泡过的茶叶)的审识,甚至于茶汤的颜色,都不包括在内。要先理解我们从茶汤中可以喝到什么“内涵”,才能进一步去分辨它的优劣与欣赏它的个性。这是“评茶”与“品茶”的必修课程。

喝茶时我们最先会注意到的是茶汤的“稠度”,所谓稠度是指茶叶“水可溶物”溶解在这杯茶汤中的多寡。我们经常说:这茶泡浓了,是指茶叶的内含物溶出太多,如果说是泡淡了,则是指溶出太少。我们练习泡茶就是要学会把茶泡到我们认为最恰当的“稠度”。前面说到“水可溶物”,因为茶叶内还有不溶于水的成分,一般泡茶总是用水浸泡,除非从事化学分析才会使用到其他溶剂。影响茶汤稠度最主要的因素是浸泡的“时间”。

喝茶时我们还会注意到茶汤的“强度”,这强度是指茶汤对口腔的刺激强度,这刺激不是指喝了茶会不想睡觉的那种生理作用,而是味觉与嗅觉上的反应。有些茶喝进嘴里,感觉得非常激烈,苦涩味强的茶是属于这一类,有些则非常温顺。一般说来,“水温”高时,浸泡出的茶汤强度会高一些。cY316.cOM

进一步我们还要留意茶汤的“调和度”。所谓调和度是指茶汤内各种滋味的“组配”状况,组配得好,我们就说这杯茶汤的调和度佳,品嘗起来很有立体感,否则我们会觉得很单调,只是平面的而已。不应该用高温浸泡的茶却用高温浸泡了,即使不是泡得太浓,苦涩味也会偏高,因为苦涩味的成分在高温的浸泡下溶出的速度较快;如果浸泡的时间再长,那一定是又苦又浓了。

当然也可能是茶叶本身的问题,如一般常喝到的日本蒸青绿茶,甘味经常偏重,如果再以较低的水温浸泡,那就一面倒的倾向甘味了,如果希望调和一点,可增高一点温度,缩减一些时间。前面我们一再强调“这杯茶汤”而不说“这泡茶”,因为“茶汤狀况”是浸泡的结果,虽然与茶叶的品质有关,但现在我们谈“茶汤”的认识是偏重在“泡茶”后的结果,能谈论的对象也只是这次泡出的“茶汤”。

另外还有一项茶汤品饮的内涵是“茶性”,包括茶的类别(如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红茶等)、茶青的品种、茶树生长的地区气候与土壤、制茶师的手法等等。这些茶性即使在同一项上述所说的“汤况”之下,如同样的稠度、强度、与调和度,仍然会显现不同的“个性”。如何有效突显该泡茶的特性也是茶人应尽的责任。茶人在泡茶的时候,就是利用水温、茶量、时间与浸泡器的质地等来表现该泡茶最佳的茶汤状况。

茶的冲泡分为单次性冲泡、多次性冲泡与浓缩性冲泡,多次性冲泡时要求每一泡都要泡到相同的“浓度”。如小壶茶法,通常会置一次茶,冲泡五道左右,这时的前后五道就会被要求泡得平均,不能一道浓一道淡的。这时所说的“浓度”是一个概念性的名词,只表示茶汤进口吋,打击口腔壁的力道。

因为前后五道茶汤的品质是不可能一样的,一定是前几道好,接着一道不如一道,平均的只是给予口腔的感受程度。同一壶茶,浸泡到后来,稠度降低了,只好拉长浸泡的时间,溶出一些尚未被溶出的成分,这时大多是一些“强度”较大的滋味,往往是偏向苦涩的味道。

再说,这时候其他滋味业已減弱,这些强度较大的成分即使也已经转弱,仍然足以撑起茶汤的“浓度”感。很多人练习泡茶时会准备一组不拿来饮用的杯子,每泡一道茶就留下一杯作对照,等五、六道茶泡过后,看看茶汤的颜色是否平均地往上爬“深”,因为浸泡时间拉长后,茶汤的颜色会加深的。如果数道汤色看来全一致,反而喝来的滋味会往下跌。

cy316.cOM编辑推荐

独饮、对饮、品饮、聚饮


中国人创造了多样的品茗方式,以人数分,有独饮、对饮、品饮、聚饮,古人云: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则为施茶。其实聚饮亦很有趣,主要有茶宴、茶会、茶话会等方式。在宋代有点送茶和斗茶、分茶游戏。公众茶事设施主要有茶摊、茶室。茶馆。一独饮。对饮·品饮·聚饮独饮、对饮、品饮、聚饮是饮茶的4种方式。杯茶独酌,慰孤独,益神思,得茶之神韵。寒夜与友对饮,促膝相淡,可得茶之趣。“茶三酒四”,品茶以三人同桌为佳,可领略茶之美味。多人聚饮,办茶会、茶宴,以茶会友,亦可止渴、小慈、开展社交、获取信息,茶在此处又成为人见人爱的“公关饮料”。饮茶方式和饮茶设施饮茶方式若以人数多寡论,有独饮、对饮、品饮和聚饮几种。独饮是何滋味?李白《月下独酌》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酒未能使有“醉仙”之称的李白宁静淡泊,反刺激得发狂,竟为幻觉所驱使;与月与影对饮,且歌且舞。这便是酒道,酒是躁狂之物,能使人迷幻,失去常态。李白若是以茶代酒,月下独饮,会如此么?这决不会的。中唐诗人卢个写了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云: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腑习习清风生。《走笔》是写得最好的一首茶诗,若要办茶诗大奖赛,金牌得主非此诗莫属。全诗31句,行文自然洒脱,一气呵成。将饮茶之快感写得透透彻彻。诗人睡梦正酣,见茶至而兴奋不已,感激不已。茶中自有一份真情,见茶如见朋友面。茶非平常物事,乃是感情的载体。茶中有王道:“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这王道又很霸道。但罪不在茶,茶是雅物。诗人反关上门,煎茶独饮,以喜悦的心情欣赏煮茶时蒸腾的水气,欣赏茶碗白色的汤面,并以高度灵敏的神经去感知饮茶的效果:一碗润了喉,二碗提了神,三碗来了文思,四碗宽了心胸,五碗轻了肌骨,六碗只觉手眼神通,七碗竟飘飘欲仙……,饮茶之功用不仅仅是止渴生津,还是高级的精神享受:提神醒脑、启迪心智、致清导和……其快感竟如登仙境。这便是茶中之道。茶使卢个宁静淡泊、超凡脱俗,神游仙境;酒却使李白颠颠狂狂,罗曼谛克,醉入幻境。与酒道对立而不统一,“以茶代酒”、“饮茶解醒”是的胜利,终是征服了酒道。张源于1595年前后著的《茶录》叙饮茶体会和心得,顾大典序说:其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寒暑,历三十年,瘦精弹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这位“隐士,,无所事事,深山苦读,若不是以“独饮自娱”,他能坚持30年么,恐怕不能。古代文人常常是以书为友、以茶为伴,“琴棋书画、后应添一字:“茶”。正因为文入的广泛参与,历千余年之久,使茶事具浓厚文化色彩。陆游的《夜汲井水煮茶》、杨万里的《舟泊吴江》,都是写汲水自煎茶的情趣,同时表现各自的情怀。月下窗前,独自品茗,铁观音慰孤独,益神思,可得茶之神韵,但毕竟没有时饮富茶趣。心有所得,总想说道说道,说给月听?说给影听了那要饮酒,饮得酌配大醉,以便恍兮懈兮,进入虚幻,生发狂想。茶却是“现实主义”饮料,越喝越清醒,虚与实,阴与阳,一清二楚,决然不会将界限模糊。若是严寒的冬夜,拥炉独饮,虽可领悟茶之神韵,但终究有些冷清。此刻,有故人不期而至,不由喜出望外,然后促膝而坐,共同煮水煎茗,室夕)大雪纷飞,屋内炉火跳跃,釜中茶汤鼓浪,白气袅袅,香味四溢,此情可人诗,此景可入画。宋代诗人社来的。寒夜,就表现了雪夜对饮的茶趣。原诗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作者把“寒夜茶,,和“窗前月”、“雪中梅”视为同等的雅事。寒夜与友共饮佳茗,正符合明人冯可宾在《齐茶笺》中提出“茶宜”之“无事”、“佳客”、“幽坐”、“吟诗”、“精舍”、“会心”、“赏鉴”等项。若仅为止渴而饮,便没了情趣。文人正是借品茗熏陶自己,恰养从容雅致、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三人为众,三人一块饮茶正合“品”字之义。“品,,字字形是三个“口”字组成的,正说明三人聚饮是最佳组合。独饮太清冷,对饮虽有情趣,二人促膝相谈,如同唱二人转,不是你说就是我唱,没个喘气时刻,但三人共饮就添了许多热烈气氛,摆开龙门阵话题如小溪流淌,不会水然中断,相对而言,也多了些闲适和轻松,那茶自然就更有味!多人聚饮(指三人以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如茶宴、茶会、茶馆、茶摊。特别是茶馆,南来的,北往的,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张王李赵,五方杂处,茶人为解渴而来,又解渴而去,似无之可言!但较之闹市通衙,较之商店市场,较之餐馆酒家,这里乃是清静之所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五知己共一茶桌,仍可闹中取静嚼饮佳茗,获得轻松闲适的精神高山茶享受。特别是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八小时之外寻一可心茶馆,约一二良友,叫上一壶好茶,边饮边聊,躺在竹椅上跷脚架码,神经顿时轻松,觉得十分惬意。人虽多,但各人头上一方天,谁不妨碍谁。若是饮酒,划拳行令,噪声贴耳,一旦醉酒失态,发难斗殴,不仅妨碍公共秩序,也有损个人健康。要建设一个文明城市,聚众饮酒不可,聚众饮茶该大力提倡。聚饮就品茶言虽不如独饮、对饮、品饮,但因茶德高尚,是文明饮料,其益处又非聚众饮酒所可比拟。聚饮规模最壮观的大概是清末西藏喇嘛教的一次茶会。在喀温巴穆大喇嘛庙举办了一次茶会,聚集四方僧众4000余人,巡礼和尚用茶款待全体僧众。行茶仪式是:喇嘛排列成行,披法衣静坐,神态庄严,年轻憎人抬出茶釜煮茶,待水滚沸时投入优质砖茶,此茶已碾碎,价值是5块砖茶值:两银子;待茶熬煮得香浓时,由年轻僧人酌茶,并分施给众僧;施主拜伏在地,大唱赞美歌;巡礼和尚的茶中,”添点心或牛酪,并一同用茶。礼成。这次茶会据说每人饮了两杯茶,共8000杯,费银50两。此事见于咸丰二年(1852)葡萄牙教士忽克所著《中国西藏旅行记》。类似记载还见于英国军人查理·鲍尔写的《西藏人民》一书。清末西藏喇嘛教大型茶会至少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一是4000人一同饮茶,二是茶釜巨大。古人认为饮茶是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施茶。前三句正确,最后一句有失公允,应改为“多人得利\得些啥利呢、一利止渴,二利“、慈,三利社交,四利获取信息。当今政界、商界、实业界乃至平民百姓都喜欢聚饮,茶是当今社会的“公关饮料”。就是今之文人生活在今之信息时代,要作文就必须进入公众社会,聚饮是了解当今社会芸芸众生现状的好场所,若一味效古人“月下独饮”,纵饮得飘飘欲仙,亦将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与时代隔膜便干涸了创作源泉,便无文可作了

怎样正确品饮安化黑茶品饮冲泡


我们知道,中国的茶文化是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在各种各样的茶叶当中,黑茶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茶叶。那么,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方式喝黑茶呢?它有没有注意事项呢?

喝茶的人有很多,会品茶的人却不是那么多。茶的种类多种多样,有黑茶、绿茶、红茶、普洱茶等等。

眼下,黑茶在品茶界渐渐地受欢迎了起来,那么怎样喝茶才是最正确的方法呢?喝黑茶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呢?黑茶的主要形态有三种,砖茶、散茶(天尖等)、千两茶和千两饼茶。

在烹茶之前,我们先需要将茶块用专用的黑茶刀小心的沿着茶叶的纹路切割下来。首先,我们需要将已经取下的黑茶放入到茶杯当中,然后将茶叶小心的放置好。随后,我们需要用煮好的沸水,将茶叶进行冲泡。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那就是黑茶是属于比较粗老的茶叶。

因此一定要使用一百摄氏度以上的沸水冲泡(天尖茶使用90摄氏度左右的水即可),才能够将其茶味完完全全的泡出来。接着,我们需要将茶水和茶叶进行分离,将茶叶分离开之后,直接饮用茶水便可以了。在泡茶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不要用杯盖压紧茶叶,这样的行为会使得茶水变得浑浊不堪,影响饮用体验。(资料

绿茶的品饮


绿茶是中国产茶区域最广泛的茶类,全国各茶省均有生产。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东南西北中,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有大量的茶人饮用。绿茶的品饮,大至有如下程序。选具: 大凡高档细嫩名绿茶,一般选用玻璃杯或白瓷杯饮茶,而且无须用盖,这样一则增加透明度,便于人们赏茶观姿;二则以防嫩茶泡熟,失去鲜嫩色泽和清鲜滋味。至于普通绿茶,因不在欣赏茶趣,而在解渴,或饮茶谈心,或佐食点心,或畅叙友谊,因此,也可选用茶壶泡茶,这叫做“嫩茶杯泡,老茶壶泡”。  洁具: 就是将选好的茶具,用开水一一加以冲泡洗净,以清洁用具,平添饮茶情趣。  观茶: 对细嫩名优绿茶,在泡饮之前,通常要进行观茶。观茶时,先取一杯之量的干茶,置于白纸上,让品饮者先欣赏干茶的色、形,再闻一下香,充分领略名优绿茶的天然风韵。对普通大宗绿茶,一般可免去观茶这一程序。泡茶: 对名优绿茶的冲泡,一般视茶的松紧程度,采用两种方法冲泡: 一是上投法,它适用于外形紧结的高档名优绿茶,诸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蒙顶甘露、径山茶、庐山云雾、涌溪火青、苍山雪绿,等等,即先将摄氏75-85度的沸水冲入杯中,然后取茶投入,茶叶便会徐徐下沉。对条索比较松散的高档名优 绿茶,一般采用中投法,即先置茶,后冲入沸水。至于普通绿茶,当然是先置茶后冲水了。  赏茶: 这是针对高档名优绿茶而言的,在冲泡茶的过程中,品饮者可以看茶的展姿,茶汤的变化,茶烟的弥散,以及最终茶与汤的成像,以领略茶的天然风姿。饮茶: 饮茶前,一般多以闻香为先导,再品茶啜味, 以品赏茶的真味。 绿茶冲泡,一般以2-3次宜。若需再饮,那么得重新冲泡才是。

为什么有的普洱茶茶汤不清亮?普洱茶茶汤浑浊原因分析


普洱茶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茶叶品种,这种茶叶原产于云南地区,是一种滋味浑厚的茶叶。根据国家制作标准,人们习惯将普洱茶划分为生普和熟普。我们知道,品质好的普洱茶茶汤一般呈现清亮特点,但是也有一些普洱茶的茶汤显得有些许的浑浊感。那么,为什么有些普洱茶的茶汤不那么清亮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普洱茶

普洱茶的茶汤为什么不清亮?

1、原料嫩度过高,易出现“毫浑”。多见于等级较高、芽头较肥的春茶中,因芽头上的茶毫较多,一经冲泡,茶毫脱落在水中,造成了“毫浑”现象。

2、新茶相比老茶来说,茶汤看起来更显“浑浊”。冲泡时新生茶叶片上的茸毫和还未能溶解于水的茶叶纤维会悬浮于茶汤当中,影响茶汤的清亮。

3、茶撬的过碎,产生较多的茶末,冲泡时会直接影响茶汤亮度和口感。

4、注水时水提得太高。这样注水水流的冲击力较大,茶叶被迅速冲散,难免会出现“浑浊”现象。

5、普洱茶在贮藏时,因空间湿度较大,茶叶受潮发霉。因空间湿度较大,霉菌寄生在茶叶上,破坏了茶叶纤维。一经冲泡,受损的茶叶纤维和微生物残留物,极易使茶汤浑浊。

储藏不当,导致茶叶发霉变质,茶汤极易浑浊。

其它原因如“雨天采茶、揉捻过度、解块不及时、压制过紧、未干燥透、泡茶手法等”也都会影响茶汤的亮度。

所以,各位茶友,看见茶汤不清亮时,可要根据以上内容,好好分析哦!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绿茶茗品的冲泡与品饮


绿茶茗品的冲泡与品饮

龙井茶

扁平形的龙井茶,是典型的炒青绿茶,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而着称,是绿茶中的“皇后”。传统的龙井茶是全手工炒制而成,现在市场上销售的高档龙井茶仍然是全手工炒制,炒制时要求手不离茶,茶不离锅,要静下心一气呵成。龙井茶按照地理标志保护区域分为西湖产区、钱塘产区、越州产区,即西湖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龙井茶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扁平、光滑挺直,色泽鲜绿,滋味鲜醇干爽,淡而有味,香气馥郁,汤色清澈明亮。

碧螺春

高档的碧螺春茶叶一斤用6~7万个芽叶制成。

碧螺春的产地,各种果树与茶树间作种植,这在其他茶区并不多见。

碧螺春的鲜叶采摘要求是一芽一叶初展,要采得早、采得嫩、拣得净。

冲泡碧螺春要采用上投茶,水温在75℃即可。

搓团是碧螺春初制工艺的关键工序,是形成“白毫隐翠,外形卷曲紧细”的关键工序。

冲泡碧螺春绿茶,用上投法,杯泡时选用无花纹透明度好的玻璃杯便于观“茶舞”,也可用瓷杯冲泡,但若观其舞,则只能俯看了。

卷曲呈螺形的碧螺春俗名“吓煞人香”,属炒青绿茶,清朝的康熙皇帝品饮后赐名“碧螺春”,从此更名。碧螺春的原产地在江苏省苏州市吴县洞庭山(东山、西山),也称洞庭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 醇”而闻名的碧螺春,其外形条 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 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有天然的花果香,滋味甘醇,回味绵长。

在当地的茶农眼里,碧螺春可谓是“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果香味,鲜爽生津”。

目前,许多省份地区都出产碧螺春,如江苏省的溧阳、贵州省、江西省、四川省、福建省等,有些品质也很好,外形和洞庭碧螺春非常相似,只是品饮起来,其香气、滋味区别很大。甚至有些茶叶在加工时添加叶绿素,添加琵琶茸毛等,假冒碧螺春茶。真假碧螺春的辨别,主要从看色泽和闻香气区别,掺假的茶叶会很不自然。

太平猴魁

兰花形绿茶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太平县的猴坑、猴村、猴岗一带,属烘青绿茶,外形挺直,两叶抱一芽,其芽藏而不露,像一朵含苞未放的兰花,色泽苍绿,有自然的兰花香,味道鲜醇,回味甘甜。

太平猴魁分为猴魁、魁尖、尖茶3个级别。

太平猴魁的品质特征是,头泡高香,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

冲泡太平猴魁绿茶用中投法,杯泡时用瓷杯更佳。此茶茶条较长,较蓬松,要选择稍高的杯冲泡。

六安瓜片

片形绿茶六安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金寨、霍山等地区,又分为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两个产区,六安县产量多,但金寨的品质好,是无梗无芽的单叶茶,属烘青绿茶。其外形呈瓜子形的单片,色泽墨绿,叶表起白霜,冲泡后果香持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汤色碧绿。

六安瓜片茶是绿茶中少有的叶茶类,没有芽头。

冲泡六安瓜片绿茶用中投法,杯泡时用瓷杯品饮更佳。

黄山毛峰

兰花形的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歙县黄山风景区的桃花峰、紫云峰、云谷寺、松谷庵、慈光阁一带,现在已经扩展到黄山市的休宁、祁门、绩溪等地区,属于烘青绿茶。黄山毛峰堪称毛峰之极品,外形似雀舌,披银毫,色泽金黄,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成朵。传统工艺烘焙分毛火和足火两个工序,毛火用明炭火,足火用暗炭火。

现代工艺毛峰多数用烘干机烘干。

冲泡黄山毛峰绿茶用中投法,选择无花纹的透明度好的玻璃杯冲泡便于观(茶舞),冲泡后,芽叶浮于水面,片刻慢慢吸水后开始沉入杯底或悬浮于汤中,舒展开的芽叶如雀舌,似兰花初绽,赏心悦目。

安吉白茶

条状凤羽形绿茶安吉白茶,产于浙江省的安吉县,属于半烘炒绿茶。这种茶树在春天气温不高时新芽头呈微绿色,叶片展开后很快呈白色,一芽二叶呈全白,随后恢复绿色。成茶外形蓬松,色泽嫩黄绿,香气高,滋味非常鲜醇爽口。

其干茶外形似凤羽,故当地也称此茶为“凤茶”。

安吉白茶的氨基酸含量在5%~10.6%,是普通绿茶的2~3倍。

冲泡安吉白茶采用中投法,初泡用少量的水润茶后,茶叶会浮在水面上,可以先摇晃一下茶杯(也称摇香),再注水冲泡。

茶小白进阶,茶汤究竟怎么品?


品汤,品什么?

简而言之,品汤,品的无非是茶汤的优劣,这个优劣表现在茶汤滋味是否有层次感,入喉口感是否顺滑,回味是否持久等,具体怎么品呢,诸位且往下看:

品茶汤滋味的层次感

茶汤的口感大致有:浓,鲜,甘,醇,苦,涩等类型。

许多好茶有多种层次的滋味,因为茶中所含内质丰富,能产生多种层次的气味;有时候虽然只是一种气味,但是当茶汤在口中来回游走而厚薄不一时,也能产生不同的层次感,这表示这款茶的内质足够厚实。

品入喉口感是否顺滑

茶汤入喉后,茶汤入口时是否顺滑,吞咽是否容易是最为直观的感受。

如果顺滑,则有两个原因,一是胶质,二是生津。胶质丰厚的茶汤润滑的效果显著,可以轻易感受到吞咽容易,而生津,则是唾液腺受到刺激产生唾液,从而达到顺滑的效果。

品回味是否持久

然后在饮茶后吞咽口水,同步感受口水在吞咽时的顺滑度。

饮茶后吞咽口水,是进一步确认茶汤的顺滑度,与顺滑的持久度。

岩茶中有一种“啜饮法”可略窥一二。

传统的老茶客在喝岩茶的时候喜欢以类似漱口的方式,将茶汤以不同的厚薄,平均分布于口中。茶汤“咻~”地跟随空气进入口腔,形成漩涡,“咕噜噜~”在整个口腔内翻转、舌面上循环滚动。从而制造出不同的厚薄,使得舌面在茶汤不同厚度时感受到不同的味觉。如此,既完整的感受到了茶汤的滋味,也甚为大快朵颐。

其实在品茶的过程中,要忠于自己的味觉,每个人偏好不同,可能这泡茶的苦对我而言极为惊艳,但对其他人而言,可能苦口难咽,这也就是被说烂了的适口为珍奥义之所在。

如果一款茶只是产生短暂性的香气,香气的留存只有茶汤还在口中时产生,而在饮入后,余味无法停留在口中,则是一款普通的茶。

而饮入三杯后稍事休息不再喝茶,等待一分钟到数分钟不等,看茶汤的香气是否还能留在口腔中,同时开口说话,看能否感受到满口的芳香,再试着吞咽口水,是否有感受到即使吞咽口水都甘甜有味。

一款好茶,其内质所形成的薄膜是有一定的厚度的,能在口中持久的停留,从而发挥茶质丰厚的本质。

什么温度喝?

品尝茶汤滋味的温度以40-50℃最为合适,当然我们平时喝茶时可能会比这个温度略高,但也不要太烫!

一般来说,高于70℃,味觉器官容易烫伤;而低于40℃,味觉品评茶汤的灵敏度变差。而且,溶解于茶汤中的物质,在温度下降时会逐渐被析出,茶汤滋味会变得不协调哦!

何为品?

品尝茶汤滋味,一般每口茶汤的量以5毫升左右最适宜,过多时,感觉满嘴是汤,在口中难有回旋的空间,过少时,不利于辨别。就拿15毫升的茶汤来算,最宜分三口喝,每次在3~4秒内将5毫升茶汤在舌中回旋2次,品位3次,是谓品。

其实喝茶,真的不是立于神坛之上的可望而不可即。

其实怕的不是零基础,而是因为社会上给茶叶强加的高贵气息,把新手带歪了,茶未进嘴,就先拉开架势,那就不是喝茶了,那是装。

每个人的水平都不一样,心有存疑就要问出来,才能在日后有所精进。

茶的品饮常识


(一)“喝茶”与“品茶”的区别

中国人平时经常约朋友“喝茶去”而非“品茶去”,其实“喝茶”与“品茶”大有不同。单从古人造字角度看,“喝”茶与“品”茶各有讲究,“喝”只有1个“口”字,1杯茶一饮而尽谓之“喝”;“品”有3个“口”字,1杯茶分3口饮尽谓之“品”。所以“喝”茶只是达到解渴、保健效果,对茶的独特香气、滋味往往饮而不知其味。只有通过“品”,将少量茶汤入口,并停留片刻,让自己的味觉充分感知茶的滋味,才能很好享受唇齿留香的美妙感觉。同一泡茶叶,“喝”和“品”的滋味会有天壤之别。所以,当我们拥有一泡好茶约朋友分享时,应该对朋友说“品茶去”而不是“喝茶去”。在选购茶叶时,为了能对茶叶的优劣作出正确的判断,必须是“品茶”而不是“喝茶”。当工作时或器具不就手时,可以“喝茶”,但当自己有闲暇和器具就手时,建议尽可能“品茶”。有闲情逸致和追求养心怡性的人,应该“品茶”而不是“喝茶”。

(二)泡茶器具的选择

“喝茶”还是“品茶”,与泡茶所用器具大有关系。大多数人自己一个人泡茶时,尤其是在上班期间,经常是将茶叶直接投入自己常用的茶杯中加水饮用,人多时则用诸如飘逸杯、大茶壶等比较大的茶具进行冲泡后分给其他人,此种方法只能称之为“喝”茶。若要“品”出茶的好滋味,泡茶工具最好选用小盖碗或小茶壶(紫砂最佳),冲泡时用盖子盖好,这样能让茶叶香气留存其中,加之内部温度上下一致,易泡出茶的好滋味。品茶用的杯子最好选用小的白瓷杯或玻璃杯,以便欣赏茶的汤色。

(三)水的选择及冲泡手法

“喝茶”还是“品茶”,与所用的水和冲泡手法大有关系。消费者“品”茶时,大可不必像古人和发烧友那样追求雨水、雪水、露水、泉水等等需要耗费功夫弄到的水,用市场上的纯净水和矿泉水即可,但最好不要用自来水,因为茶是最吸异味的,自来水内含有漂白粉等物质,会对茶的滋味造成极不好的影响。若只有自来水可用,也必须让水多烧沸一会,并打开烧水的壶盖,让化学物质挥发掉。“品”茶时最好每泡都用90-100度的水,这样能让茶的香气和内含物质能充分释放,所以建议每次烧水时不要注入过多的水,以免水变凉影响出汤质量。高海拔地区水的沸点较低,可采用煮的方法改善,牧区的人们多用此法。在无法确认所泡之茶是否干净和有无农药残留的情况下,建议第一泡茶汤都倒掉,以确保安全。普洱茶因为是紧压茶,加之存放时间较长,需要醒茶和洗茶,将茶泡散开利于出味以及将保存过程中可能附着上去的灰尘等杂物清洗掉,所以头泡茶汤都倒掉不喝。

大部分茶类的茶的香气是指茶汤的香气,但普洱茶除茶汤有香气外,还特有挂杯香,并且在最初几泡最为明显,所以头泡茶汤直接倒掉可惜,可将其倒入闻香杯、品茶杯、公道杯,稍停留一会儿倒掉后,享受杯底留存的茶香并鉴别其储存环境和状况。

泡茶时,若要追求出香和出味快,注水时抬高水壶,让壶嘴与盖碗(茶壶)保持一定距离,让水快速注入,使茶在盖碗(茶壶)中翻滚,这样冲泡出的茶香浓味厚。若要茶出香和出味慢一点,可将水壶嘴搭在盖碗(茶壶中)边沿的一个位置,让水徐徐注入,不让茶叶翻动,这样冲泡出的茶香幽味柔。

茶在盖碗(茶壶)中泡的时间长短还取决于茶的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的对少,一般来说,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少的要时间泡长一点,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多的就要时间泡短一点;头几泡时间需短一点,后几泡时间需长一点;喜欢喝浓茶的泡长一点,喜欢喝淡茶的泡短一点,具体需消费者可以根据茶性和自己对茶汤的浓淡喜好进行选择,并通过实践来掌握。需要提醒的是,用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普洱茶是所有茶类中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最高的,最为耐泡(如冰岛茶可以泡二三十泡),所以冲泡时,一是投茶量不宜过多,一般3小杯盖碗7、8克即可;二是泡的时间不能过长,特别是前几泡10秒左右就要出汤,否则茶汤就会苦涩味过重,影响了口感。

茶,让生活更美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