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的茶叶需求和鸦片战争

发布时间 : 2020-09-29
英国人怎么读正山小种 茶叶引起的战争 明朝茶叶战争

【www.cy316.com - 英国人怎么读正山小种】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英国人的茶叶需求和鸦片战争”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840年6月,大英帝国的战舰驶入中国南方的珠三角地区,展开了对中国的猛烈攻击。脆弱的海岸防线让当时的中国不堪一击,并为此付出了惨烈代价。

对中国的鸦片贸易虽然违法但是油水颇丰,所以两名苏格兰商人的卷入对鸦片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关键作用。

来自苏格兰南部邓弗里斯郡的商人威廉·贾丁(WilliamJardine)曾在船上行医,与同样来自苏格兰的商人詹姆士·麦瑟逊(JamesMatheson)在中国的一家妓院一见如故,决定合伙做生意。

1832年他们在广东成立了怡和洋行。他们把公司开设在唯一允许外国人做生意的十三行(13Factoriesdistrict)。他们向中国出口鸦片,进口茶叶,以满足当时英国对茶叶的强烈需求。

18世纪英国每年从广东地区进口的茶叶交易额达到600万磅。这样的交易需要很大的货币流通量。起初,中国只收银两作为货币让英国人很头疼。

英国产的韦奇伍德瓷器,科学器具和木制品也跟随鸦片一起运到中国,但是却被拒绝了。

乾隆皇帝在写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我们拥有世界上一切最高档的东西,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我们不需要你们国家的产品。”

在50年间英国总共向中国支付了价值2700万镑的白银,而中国仅仅购买了英国900万镑的货物。

茶叶贸易看起来没什么赚头了,他们也找不到其他能赚钱的方式了。

开始鸦片走私

英国商人发现印度孟加拉一带产量丰富的鸦片也许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商机。鸦片当时在中国是被禁止的,但是作为中药的麻醉功能已经被使用了千年。

在15世纪人们把鸦片与烟草混合制成卷烟,很快中国的各层人士尝到了这种烟草带来的快感,每天陷入到烟馆里无法自拔。一些瘾君子甚至变卖所有家产,只为求得一包鸦片。整个社会变得萎靡不振。

尽管在1729年雍正皇帝就禁止买卖使用毒品,但是100年后社会对鸦片的需求量仍然很高,这使得英国人有机可乘。

对这一禁令的无视,到1836年,每年有3万箱鸦片从印度运到中国,仅苏格兰商人的怡和洋行贸易就占了四分之一。

香港大学教授约翰·卡罗尔(JohnCarroll)说:“英国人意识到印度东岸生产的大量鸦片让鸦片走私到中国变得非常有赚头,而且广东沿海这一地理位置使走私更容易。他们会把货物分到小些的货船,再运到码头。之后总是会有人帮他们把鸦片带到中国境内。”

围攻与报复

英国这一巨额非法盈利行为并未能隐藏很久,1839年,道光皇帝展开了鸦片大扫荡行动,下令对这些西方商人进行彻底清查。

军队禁止十三行的商人离开厂区,并迫使他们投降。价值200万镑的货物被查收,其中包括4.2万杆鸦片烟枪和2万箱鸦片。

这些扣押行动让怡和洋行惊恐不安,于是威廉·贾丁回到伦敦,游说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帕默斯顿(LordPalmerston)对中国进行反击。

由于鸦片贸易为英属印度的税收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英国政府并未考虑多久就决定派出战舰,攻打中国大门。

于是,鸦片战争开始了。

曼彻斯特大学的郑扬文教授说,在英国,鸦片战争仅存在历史书中,但是在中国,学生们从小学,初中直到大学就被历史教科书教育这一事件,并强调帝国主义犯下的罪行。“我们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了,教育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记住当初是如何对待我们的。”郑扬文说。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史:一杯茶里的鸦片战争


如何表述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中英战争,至今仍然是一个问题。

鸦片战争这个颇富争议的词是1840年4月25日的《泰晤士报》生造出来的(卜正民等《鸦片政权》),因此,许多西方学者称之为贸易战争(中国学者郑观应《盛世危言》亦然);还有学者视其为白银战争(弗兰克《白银资本》、林满红《中国之逆转:世界银荒与嘉道咸秩序》),等等。周重林和太俊林则称其为茶叶战争。

茶叶、鸦片与白银

周重林和太俊林所著的《茶叶战争》检讨了我们习焉不察却又至为关键的一些历史细节,重在讨论近代历史中的茶叶和饮茶的文化意味和历史关系,它的旨趣是,透过一杯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衰败的王朝,收获的也不只是那些廉价的屈辱,而是日常生活中的那杯茶,是怎么样到了手中,又是怎么丢失的。所谓的全球化,在那个时间里,又是如何展开的呢?

茶叶、鸦片与白银这三种东西之间的关系,是当时的世界贸易的最大主题,由于欧洲(后来还有美国)大量需要中国的茶叶,但他们都没有中国需要的大宗商品,而且中国喜欢用白银交易,白银因此都纷纷流入中国,造成欧洲各国的严重入超。这时候,英国东印度公司发现中国有很多人吸食鸦片,于是从印度购入鸦片走私到中国,这才扭转了由中国说了算的世界贸易格局。

从上述三角贸易关系可见,茶叶在其中的关系至为重要。这一判断的依据,可以从英国对鸦片贸易的态度变化中看出来:雍正七年(1729年),中国首次颁布鸦片禁令,又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禁种鸦片,从嘉庆元年(1796年)起一再禁止鸦片入口,但屡禁不止,中国人吸食鸦片越来越多,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往英国,造成清朝银贵钱贱的局面,中国只好用传统的以茶制夷的策略对付英国,道光十九年(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1785-1850)到达广州禁烟,与英国的贸易需求冲突,因为英国东印度公司要用鸦片来换得中国的大把白银才买得起茶叶,所以英国不惜付诸武力,目的就是保证继续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向中国购买茶叶,否则它就没有东西可以挣银子来买中国的茶叶了。

茶叶创造了英国

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中英《南京条约》,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被中国拒绝,两年后,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提出全面修改中美《望厦条约》,仍被中国拒绝,英国再次以武力开道,法国后来加入,结果是中国再次惨败,鸦片贸易在中国合法了。

此后,中国的国产鸦片逐渐增多,到光绪八年(1882年)已经完全满足国内需要,甚至还有部分出口(到缅甸等地),而英国则在同一时期自己种出了茶叶,到了光绪十四年(1888年),英属印度出口英国的茶叶数量已经超过中国,还开始反过来向西藏倾销茶叶,这时候,英国禁止鸦片贸易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了。所以,这是一场茶叶战争。讽刺的是,在英国大肆走私、中国屡禁不止的情况下,太常寺少卿许乃济(1777-1839)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奏请弛禁鸦片、种植罂粟,却被皇帝和高官痛批,而在中国被迫鸦片贸易合法化之时,英国却在国内立法禁烟。

茶叶创造了英国,并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帝国(麦克法兰《绿色黄金(1678.80,-4.40,-0.26%)》、周宁《鸦片帝国》),英国以自由贸易之名行殖民侵略之实,按照他们的逻辑,既然他们可以漂洋过海打过来(西北内陆也有鸦片走私进入中国),中国也可以漂洋过海打过去,要求英国开放市场全面接纳中国国产的鸦片。可是,中国没有这么做,原因很简单:打不过人家。

以茶读史:理解历史的新视角

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了,想关起门来不玩了,人家又不允许,没有办法,中国只好祭起以茶制夷的这杆传统大旗,可是这次面对的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内陆民族,传统的良策在此时一点用都没有,人家竟然还突破了地理和疆域的防线,来自英国的植物猎人福钧(RorbertFortune,1813-1880)在1850年代从中国盗去茶种、茶苗,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茶成功。于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似乎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了,但这条路又谈何容易?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以道德之名谴责这一场战争。但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对于弱者来说,那些自己觉得义愤填膺的谴责,又何尝不是可怜巴巴的申诉?这其实是李鸿章(1823-1901)在光绪七年(1881年)致信英国禁烟协会时就已经注意到了的现象:对于这一场战争,中国从道德立场看待整个问题,而英国是从财政的角度(卜正民等《鸦片政权》)。蓝诗玲发现,鸦片战争只是清政府诸多问题中的一个,中国人谈论鸦片战争带有更多的自我批评色彩;1920年代开始,中国教科书将鸦片战争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把当时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帝国主义。(蓝诗玲《鸦片战争:毒品、梦想和中国之形成》)

《茶叶战争》让人反思我们今天的生活的缘由与意义,因为那段以茶叶为主角的故事到现在还远远没有结束:一方面,大到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小到你我的具体生活状况,都与此关系不小;另一方面,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的那些渐行渐远的故事,历史就活在我们记忆、选择、解读、讲述它们的过程之中,因此被很多人用作提供其行为与权利的合法性、合理性的依据的一种工具,古今中外,往往如此。当然,《茶叶战争》没有直接回答、涉及这些问题,但它让人反省,对于那段历史,我们记忆和传承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记忆和传承的是这些而不是那些内容,它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不是辱骂和恐吓。

以茶读史,是一个具体而可以触摸的策略与路径。

对英国人而言,茶叶的作用尤其无可替代


饮茶的普及使英国的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甚至改变了英国人的民族性格。英国人在知道饮茶之前,少数上层人家可以享用咖啡、可可等饮料,多数人主要饮用杜松子酒、啤酒等,经常饮用这些带酒精的饮料,使许多男人养成了一种好斗的性格,举止粗鲁(欧洲的决斗传统可能与酒精作用有关);习惯饮茶之后,英国人的性格气质逐渐从好战、寻衅转变为较为温和、较少的倾向,“养成彬彬君子之风”,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绅士风度。由此也可以想见,中国人较为温和的性格与长期饮茶也可能有直接的关系。饮茶还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节奏和饮食结构。原来中上等人家早餐要吃很多的肉和啤酒,而今改变为吃少量的肉,伴之以面包、糕点和热饮,尤其是茶;以前晚餐较早,而今加入了富有诗意和民族特色的下午茶(下午四五点钟),晚饭一般推迟到了七八点钟。深入人心的饮茶习俗以及颇具特色的茶文化,使得英国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如此的不同,是一件颇为耐人寻味的事情。  

麦克法兰认为,对茶叶的礼赞怎么高都不过分,他甚至说:“茶叶改变了一切。”(Tea changed everything)如上文所说,这一评价对英国而言尤其贴切。英国历史上的许多新鲜事物都 与茶叶有关,比如广告,在伦敦媒体(当时主要是报纸)上出现的第一个广告就是关于茶叶的广告,此后广告成为市场经济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这样说,茶叶改变了英国,就像茶叶在中国和日本的影响那样。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转变发生在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即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以乡村为基础的文明向以城市为基础的文明转变之时,茶叶作为人们最喜爱的饮料传遍全世界。

想一想吧,在1650年代时除亚洲以外还很少被人知道的茶叶,一百年后成为英国人最受欢迎的饮料,而恰恰在这个时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体系。人类学家Sidney Mintz感叹说:“英国工人饮用热茶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因为它预示着整个社会的转变以及经济与社会基础的重建。”在Mintz看来,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的命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转变,其中茶叶无疑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茶叶,已然的历史进程可能会是另外一副样子。

我不知道茶叶能不能承受得起这样高的荣誉,但我们可以确认一点,即茶叶在东西方所起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这一点颇耐人寻味。

在西方工业社会蓬勃发展的早期,人们想方设法寻找一切可以致富的手段及可利用的能源和动力。一想到能源,我们自然首先想到煤、铁、水等等这些可以转化为机械动力的能源,这当然不错。然而,怎样使人自身产生更多的能量则较少为人关注。当然有人注意到了饮食结构的改变,如摄入的肉、蛋、奶类食品增多对人身体机能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但茶叶对提高和改变人的身体素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人们的估计和评价显然不足。

对英国人而言,茶叶的作用尤其无可替代。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恰恰在工业革命初期这段关键的历史时期,茶叶忽然普及为英国的全民饮料。我想,这样一种客观现象,不能简单地以东印度公司垄断远东贸易等原因来解释,而一定有其更深刻的原因。

茶与鸦片的战争


英国为买中国茶支付上亿白银

茶与鸦片的战争

18世纪,中国的茶叶成为全球贸易链条的关键一环。它不仅改变了世界风尚,还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独立战争和鸦片战争。但这个帝国对游戏规则的迷失,使大航海时代的最后可能性从此消失了。

1773年4月,来自太平洋的湿润季风,为福建武夷山区带来了开年的第一场雨。清晨,一个茶农将顶着露水的三片鲜嫩茶树叶子摘下。已经是山区的烟雨季节,武夷春茶迎来了一年的采摘季。

中午时分,那三片鲜嫩的叶子,走进武夷山区的星村镇,这里是武夷山区的茶叶集市,每年第一场春雨过后,茶市开埠,这里就开始热闹起来,南来北往的茶商纷纷聚集。清人刘靖曾经在《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在这里,那些鲜嫩的叶子被集货、炒制、包装,做成武夷茶。

腰缠万贯的茶商们,从这里进行茶叶集市贸易,然后运走。南下广州,再由行商交给东印度公司的大班们。

整个早上每个茶农只能采摘不到两斤的鲜嫩叶子。他们从集市交易现钱,这些年武夷茶的行情日益见好,越来越多的茶农们追逐这项交易。而他们不知道,自己日常生活中普遍流通白银竟然来自美洲,他们更不知道,从那一刻起自己已经进入了国际贸易大循环。

贸易圈

18世纪的全球贸易遵循海洋季风的洋流,周而复始,宛如一轮逆时针行走的旋转木马。动力是商业利益,载体是横行世界的快速帆船。在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地图里,中国正处于这场游戏的地理中心。

大约是在每年的1月,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借着冬季洋流的尾巴,开始远航。在伦敦,满载本土制造品和烈酒的快船开始起航;在广州,上个交易季换来的茶叶和瓷器装满帆船开始返航。新的一轮全球海洋贸易循环正式启动了。

按照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计划,他们几乎不用自己花费白银,就可以通过一连串的三角贸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前提是只要有船。

东印度公司代表了一群海洋野心家们的梦想,而在英国国内,工业革命刚刚启动,消费抬头,那些醉心于食货的人们,对一切中国趣味趋之若鹜,中国茶自然首当其冲,泡在茶杯里的正是上一个贸易季从武夷山采下的鲜嫩叶子。

那些年,一部荷兰话剧《茶迷贵妇人》,已经在整个欧洲风靡了半个世纪,不止是话剧本身,还包括话剧里的主角们。下午茶,已经改变了英国人的日常起居生活,也随之改变了整个贸易格局的重心。

季风吹到了印度洋,满载着茶叶的快船飘香海岸,18世纪的印度半岛已经成了英国人的殖民地。作为经济贸易的副产品,文化已经在这里登陆。

1773年的夏天,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把莎士比亚的戏剧带到了这里。夜晚,《仲夏夜之梦》正在加尔各答的剧院里上演,在印度这部巨著的名字被翻译成《爱神的春梦》。

作为英国的贵族,哈斯丁斯保持着饮中国茶的习惯。他在品味武夷茶和莎翁喜剧的时候,心里正在盘算着,整个全球贸易的平衡。也就是在那一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取得了鸦片贸易的独占权。那个夏天,困扰在这个英国绅士心头的一个大问题是,该不该和中国进行鸦片贸易。

起先,出于道德或者是这种非法贸易的恶劣影响,这个英国人对鸦片贸易选择了否决态度,他说,这种毒品不是生活的必须,仅仅是奢侈品中的有害物,不应该被允许。但这种道德没有持续多久,英国人就改变了主意,从表面看,好像还是武夷茶的原因,因为英国人为购买这种叶子,几乎耗尽了所有的白银。

那一年,最终英国人倒向了以鸦片换茶叶的政策。

季风吹到大西洋,满载着中国茶的船只到达西岸的波士顿,已经是1773年的冬季了。这一年的海洋贸易季已经趋近尾声。12月,冰冷的海湾充满着暴力的味道,一伙印第安人打扮的青年人,正在预谋着事件。前一年4月份,从武夷山采下的鲜嫩叶子被封存在锡纸包裹的茶箱里,长途航行让它们香味弥足。夜晚,那些青年人冲上东印度公司的快船,将价值18000英镑的342箱茶叶倒入大海。那些来自中国的武夷茶,经过了9个月的海洋旅程最终没有被冲入茶杯,而是被冲入了海洋。

这次事件最终引发了后来美国的独立。追问历史的细节,人们发现导火索竟然不是在那些印第安打扮的青年手里,而是在中国武夷山的茶农手中。而整个事件的最终后果,却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没有料到的。[page_break] 

封闭的茶路

腰缠万贯的茶商从福建星村镇的集市走出来,带着鲜嫩的茶树叶子,开始寻觅南下的路子。事实上,他们和身后数以万计的茶叶担子,可以选择的行走方式只有一条。18世纪的中国,茶叶的出口交易,只在广州一处。通向广州的路途千辛万苦而且花费不小。一如茶商在回忆录里记述的那样,从武夷山到广州,那些鲜嫩的茶树叶子要换七次船,交四处税。

从福建星村搬运一担(100斤)武夷茶到广州的代价大约在3.8两银子左右,这差不多占去了最终交易价的三分之一多。

旅途充满了波折,茶商们先用竹筏将茶叶运到崇安。之后,再由挑夫挑过山岭,到达江西的铅山。再经过多次转运到河口镇,到南昌。到达江西界经九江关,过赣关,经过大庾岭过梅岭到达广东,最终从韶关进入广州。

倒不是没有其他的替代路线,武夷茶从厦门走海路,到达广州的成本每担只在0.4两左右。

而不幸的是,从产地到出口,途中帝国政府可以征收四次关税。为了这个目的,清政府规定福建本省所产的茶叶,禁止从厦门出口,只能走这条路。

直至每年的十月,千辛万苦的茶叶担子才在广州西关茶市聚集,这里早有行商云集。在广州,行商作为官方特许的海外贸易经营机构,垄断着茶叶的出口。

后者通过注水式的加价最终将茶叶交到东印度公司的大班手里,这时候,一担子武夷茶的价钱已经到达到了9两银子。而其中行商的利润就有5两。

事实上,行商的这些利润最终也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阶层,炫耀式的消费和官府的不断榨取,最终让这些行商们都走上了经营不善相继破产的路子。

大约在来年的1月,新鲜的武夷茶装船运离广州,进入全球海洋贸易的网络。源源不断的茶叶贸易,为帝国换来的是白银。

作为茶叶贸易的起点,18世纪的中国却是白银的终点。

那时候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欧洲国家,几乎同样面临着一个问题,用什么来支付购买茶叶的费用?

不久,他们随即沮丧地发现,源于这个古老帝国一向自给自足的习惯,欧洲产品几乎在这里找不到任何市场!

除了白银,这个国家好像一无所求。

而另一面英国人对于茶叶的广泛爱好更是有增无减,起先他们还可以维持微妙的平衡,而到1773年,一切出现了变数。

1773年的变数

英国与茶叶的情缘早在1664年就已经结下,那一年,国王查尔斯二世接受了从中国带来的两磅气味怪异的黑叶子。之后,不到半个世纪,茶叶已经成为英国最普通的饮料,每年消费大约在1200万磅。英国人渐渐离不开这种温和刺激的饮品,与此同时,英国的经济也开始依赖茶叶,因为财政部针对茶叶的税率高达100%。

1710年到1760年的半个世纪,英国相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非常巨大,这个国家的白银几乎耗尽,因为后者只接受这种支付方式,在此期间,英国向中国支付了2600万英镑的白银。如果要把它换算成中国方式的“两”计量单位,那就在后面至少乘以四。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生活并不富裕,一个警官每星期的收入是一英镑,一个码头工人每小时的微薄收入是6便士。

而那时候每磅茶叶的最低价格也在二分之一英镑。

起先,英国通过非洲、美洲的三角贸易获得银子。英国货船先从本土装上制造品、烈酒等物品,运到非洲海岸卖掉,完成第一笔交易;再用得到的钱买下非洲黑人,装上船,运到中美洲,把黑人做奴隶卖给那里的农场主,这是第二笔交易;这些利润一部分用来购买美洲白糖、棉花、咖啡,剩下的是以银子的形式运回来。那时候,美洲是全球最大的白银产地,而每年这里产出的白银,有一半最终留在了中国。

到了18世纪70年代,美洲的白银产量持续减产,英国人依靠白银购买茶叶的希望看来越来越小了。

而与此相对应的却是中国人对于英货一如既往的冷漠,整个18世纪,白银占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的90%。

随着英国国内茶叶消费的不断扩大,通过东印度公司,漏向中国的白银也是节节上升。到了七年战争以后,英国和法国在海外殖民地的这场世界大战,搞得英国财政捉襟见肘。战争结束,英国立刻爆发了金融危机,政府极度缺钱,将手伸向了海外殖民地。1764年,针对北美殖民地颁布的一系列的税收,第二年再颁《印花税法》。

到了1773年,英国人的《茶叶法》引发了波士顿那场针对中国茶叶的运动,两年后美国独立战争打响了。[page_break] 

茶党的余波

七年战争后,英国虽然在北美大地上打败了欧洲列强,但要治理好北美洲的大片殖民地却非易事。为了加强对北美的控制,减轻由战争带来的沉重债务负担,英国在北美实行了一系列不得人心的税法,其中最主要的有《印花税法》和《汤森税法》。

《印花税法》将殖民地的报纸、书刊、营业执照乃至学生毕业证书等等,举凡印刷之物,均须缴纳印花税。

税法一出,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各殖民地在纽约召开了反印花税大会并发表了抗议书。

面对这种局面,英国议会被迫取消了这一法案。

然而,不两年英国又颁发了《汤森税法》,对输入殖民地的一切物品课以重税。这一税法使殖民地物价大涨,再次引起民众抗议。

英国政府出于无奈,于1770年废除了《汤森税法》的大部分项目,但对茶叶税一项却予以保留。

到了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了《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这部条例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

条例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而在此之前,新大陆的茶叶进口被走私垄断,位于大西洋西岸的波士顿更是个桥头堡,当地富商约翰·汉考克号称走私王。条例的颁布直接触动了这些富人的利益,以汉考克和知识分子萨姆尔·亚当斯为首,组成了波士顿茶党。茶党在咖啡厅聚会,号召人们远离茶叶。

1773年11月,当装载342箱茶叶的东印度公司船只开进波士顿港,引起了茶党的注意。12月16日,波士顿八千群众集会,要求停泊在那里的东印度公司茶船开出港口,但遭拒绝。当晚,在茶党组织下,化装成印第安人的青年闯入船舱,将东印度公司三只条船上的342箱茶叶(价值18,000英镑)全部倒入大海。

茶党事件引发了两年后的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彻底丧失了国内商品的北美市场。到了1807年,英国和美国通过法律,严禁贩卖奴隶的行为;1811年,西属美洲爆发独立革命战争,美洲银路受挫。英国人之前位于美洲的“三角贸易”链彻底受阻,手里可以控制的白银资本已经中断,面对中国茶叶的贸易逆差日益增大,让英国人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而也是在1773年他们在印度看到了希望。

鸦片市场

那两年,来自国内的金融危机和北美的一系列问题,让英国人不得不开始尝试寻找新的出路。

是否有一种中国人也迫切需要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像英国人对于茶叶的需求一样,使他们愿意为此支付白银。

1772年,带着这个疑问,首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赴印就职。英国议会对他的最大期望就是寻找钱路,解决英国财政。

英国人起初选择了棉花,但这个办法效果不明显。最终,他们看上了鸦片。

在此之前,鸦片在中国上层社会已经开始流行,因为治疗痢疾这个东西效果明显。从数目字看,18世纪50年代,中国每年进口鸦片的数量维持在15吨左右,而到了1773年,这个数字有了一个显著的增长势头,达到了75吨。而到了1820年,竟然升至900吨。

这期间英国政府处于一个微妙的转变过程。

1773年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针对中国的鸦片贸易,时而为之,但是他们随即选择了阻止。因为这种非法的贸易影响了他们在中国正当的茶叶贸易。为此这家公司设在广州的代表处曾经向新的印度总督哈斯丁斯发出请求,停止从印度的鸦片贸易。后者在1773年表示同意,他说,鸦片是种毒品,不是生活的必需,不应该被允许。

但是随后,这位英国绅士的理想主义很快让位于财政和政治上的现实需求。白银已经在美国的革命中消耗一空,而那时西班牙与反叛的殖民地结盟,英国人再也拿不到可以变通的货币购买茶叶。

在哈斯丁斯禁止鸦片贸易十年后,他开始矛盾的放开了鸦片贸易。1782年,他允许用两艘船出口了3450箱违禁鸦片。其中的一艘到了澳门,而那时候鸦片在中国还找不到热切的买主,这个国家还没有上瘾。而这个上瘾过程只用了15年,18世纪的最后十年,每年从印度销往中国的鸦片约为2000箱。到了19世纪初,英国每年开始向中国出口的鸦片达到了4000箱,为此后者每年将为鸦片支付250万两白银。

在18世纪的最后一个年头,中国政府意识到了鸦片的严重性,开始强烈谴责了这种贸易,朝廷的告示写道,外国人显然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和好处,但中国人购买这种毁灭性的毒品,的确可恨可憎。

19世纪的前二十年,吸食鸦片上瘾的人数在中国增长缓慢,这一时期每年5000箱的贸易,正好与英国对于茶叶的需求维持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随后,英国的技术革新彻底打破了这个平衡。前一个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市场上大批机械化棉纺品的出现,剩余产品倾销到英国殖民地印度。为了为不断增加的棉纺品买单,印度人开始疯狂的种植、出售鸦片。

一个新的三角贸易链开始形成,在这个英国、印度与中国的三边贸易圈里,东印度公司的货船依旧充当着载体,他们从英国装上制造品,运到印度卖掉,再装上印度盛产的鸦片,然后,运到广东沿岸,把鸦片在中国卖掉,换成茶叶、丝绸,装上船运回英国。

一个新的东亚贸易的旋转木马自此启动,也随后拖垮了中国。

茶的战争

1793年马戛尔尼爵士,带着乔治三世的使命出使中国,他希望在北京建立英国使馆,以便英国船只获准在广州以外的港口停靠。在当时,广州还是中国唯一一个允许外国船只停靠的港口。这个人满为患的地方,让英国人感到局促,他们试图打开更广阔的中国市场,以便销售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剩余价值。

他们甚至打算为此放弃不道德的鸦片市场,他们授权马戛尔尼爵士可以终止英属印度出口到中国的鸦片贸易。前提是中国打开大门。

马戛尔尼的东方之行最终因为一套滑稽的客套礼仪而破产。公使团一行花费了8万英镑,中国也丧失了最后一次主动开放的机会。马戛尔尼两手空空的离开中国时,对这个国家做出了片面的评价,他认为这个帝国老迈、疯狂,已经漂泊无依,最终将在岸边撞成碎片。

25年以后,1816年第二任英国公使安赫斯特再度访华,他依旧在礼仪的问题上碰了钉子。最后,这个英国公使离开中国的时候,甚至没有和中国的皇帝见上一面。

这期间,英国驻华商人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继续恶化。

到了1833年,英国议会废除了东印度公司的在华垄断特权,所有的英国商人都可以经营对华贸易了。那一年,出口到英国的茶叶增长了4倍,为平衡茶叶贸易的鸦片也极具增长,数字一下子飙升到3万箱。

这个数量的鸦片对于中国的毁灭性影响怎么说都不过分。那两年,武夷茶的出口达到了顶峰。茶叶换回的不是白银,而是鸦片,在中国,鸦片的流通程度已经赶上了之前白银。

1840年的那个4月,部分中国人试图中断那个不道德的鸦片贸易链条,而他们看到的也只是贸易链条中的一部分。英国人对于中国茶的兴趣已经成为习惯,而他们手里当时仿佛也只有鸦片能够维持这种习惯。英国货在中国依旧没有市场,这仿佛更是关键。

在第一场春雨后,茶农们忙不迭地将最鲜嫩的三片茶树叶子摘下,一场战争也自此打响。

漫谈历史上的茶叶战争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漫谈历史上的茶叶战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叶,最古老的国际化非酒精饮料;茶叶,与丝绸一样,在最早的东西方贸易中炙手可热;人们似乎无法把淡雅飘逸的茶香和血腥的战场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某些特别的历史时刻,茶叶的确是人类争夺的战略资源。茶叶,曾经是明王朝覆灭的重要导火索;也导致了大清帝国和大英帝国鸦片战争的爆发。

明王朝覆灭的导火索

公元1573年,明朝万历元年。从朱元璋攻陷元大都算起,大明王朝已经建立了205年。这一年登基的万历皇帝,还是个不满10岁的小孩子。首辅大臣张居正,主持国政。入晚的阳光,照耀着紫禁城,一骑快马,带着明王朝第14世子孙的诏书,在血色黄昏中,从山海关急驰而出。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诏书的颁布,让北方边境顿时铁骑成群、风云突变。蒙古图们札萨克图汗集结蒙古各部,并联合女真族建州部,同举大兵逼向明朝辽东的清河关。

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原来,这是一封下令关闭边境贸易的诏书。与明王朝的边贸,对于山海关外的蒙古和女真部落非常重要,有一样东西尤其攸关生死,他们不惜用自己视若生命的宝马良驹、珍贵的毛皮和人参来交换。这就是茶叶!

在中国,茶主要产自江淮之南。在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茶叶与丝绸、瓷器同为远销西域的大宗商品。可以说,“丝绸之路”其实就是“丝茶之路”。通过饮食文化交流,北方游牧部族形成了自己的饮茶特色——以奶与茶调配,茶乳交融,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结合的最佳典范。

牧民的饮食多是牛羊肉、奶等,燥热、油腻、不易消化。而茶叶里面含生物碱和茶多酚,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对游牧人来说,茶,不是饮料,是生存的必需品,是生命之泉。中原王朝也意识到茶叶是可以用来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茶叶贸易、茶马互市,自唐代开始。这一茶制,也是宋代乃至明清的重要国策。

在某些历史时期,茶的政治属性远远超过商品属性。“国家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马。”茶马贸易,也因此成为边陲要政。

到了明王朝,朱元璋继续推行“以茶制戎”的政策。作为和平制衡手段,“以茶制戎”的边疆政策运用得当,非常有效。然而,王朝愈是走向衰落,就愈是将这一政策推到极致,也就愈加起到相反的作用。茶的高价和垄断,刻意压低马价的种种行为,让北方部落非常不满。在辽东等边境地带,茶叶贸易屡屡引起争端。此外,官方的垄断,使得民间私茶、黑茶兴起。私茶、黑茶数量多,质量也更好,私商往往越境贩卖。

为了阻止私商,明王朝政府常常会关闭茶马互市,这样的决策,本是为了保护政府在茶叶贸易中的垄断地位,保护高额的垄断利润,但在茶叶私商遭到打击的同时,贸易另一方的蒙古族和女真族其实是最终的受害者。官方茶叶停止供应,私商途径的茶叶被断绝,那么,战争就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了。

公元1573年,明王朝一纸关闭边境贸易的诏书,本意是严查贩茶私商,严办违法官员,然而,茶马互市的关闭使得边贸茶叶供给完全断绝。

绝望之下,蒙古各部联合女真,共同起兵,向明朝辽东重镇清河关发起了进攻。以武力胁迫明王朝开放边境贸易,继续向关外供给茶叶。

五月间,图们札萨克图汗率蒙古大军协同女真各部,将整个清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清河守将裴成祖拼死抵抗。最终,清河城堡保住了,然而,明军主将裴成祖却被建州女真部落长王杲一举击杀。

双方僵持两年后,明王朝终于恢复了清河的茶马互市。明政权把茶马互市作为战略利器,本来以为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能控制住游牧民族,一劳永逸地除去边患,但是,它忘了自身国力的强大,才是维护繁荣与安全的根本。朝廷内部权力斗争倾轧、守边官兵贪腐羸弱,茶马互市的利益天平正在向着关外倾斜。

原本,女真人是原始的渔猎民族,而仅在清河堡战事之后不到11年,1584年3月的17次马匹交易中,女真人就买进铁铧4848件;同月29次黄牛交易中,买进耕牛430头,这意味着,女真人已经进入农业经济时代。

茶马互市,不再是游牧部落换取生活资料的交易场所,更成了女真人获得生产资料、生产技术、提升整个民族生产力的资源渠道。

女真人在山海关外悄然崛起,成为威胁中原的强大力量。明王朝为自己挑选了掘墓人,而且培养着自己的掘墓者由弱变强。

诱发全球茶叶贸易战

1644年,清王朝正式取代大明,定都北京。这个兴起的王朝在茶叶国策上重蹈覆辙。19世纪30年代开始,茶叶引发了近代东西方文明间的对抗,进而,一场残酷的战争,将中国拖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命运,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鸦片战争。从某种角度来说,鸦片战争是一场贸易战争,也是一场茶叶战争。

早在公元六世纪,茶叶就随着商人的驼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唐代时散播到西亚。元代,蒙古人在马背上建立贯通欧亚的大帝国,茶文化也随之大规模在阿拉伯半岛和印度传播开来。明清之际,“丝绸之路”完全变成了“红茶之路”。各国商队翻越帕米尔高原,源源不断地将中国红茶输往各个国家。

茶叶贸易的历史,就是一部殖民扩张的历史。在西印度争夺新大陆殖民地的同时,海上列强也在旧大陆展开了第一次茶叶贸易战。这次的战争双方,是荷兰和葡萄牙。

16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海上贸易就此展开,荷兰人紧随其后。为了在贸易战中击败葡萄牙,1602年,荷兰组建东印度公司,抢夺茶叶贸易垄断权,而葡萄牙则占据了要冲马六甲,荷兰东印度公司击溃葡萄牙人之后,开始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殖民据点,企图武力侵犯澳门和澎湖,一度占领台湾,但都被中国军队击退。

在欧洲,茶叶最初被当作医治昏迷、虚弱、胃肠疼的药品。后来,茶叶被作为时尚的奢侈品推荐给英国皇室。整个皇宫以饮茶为荣耀,贵族们也纷纷效仿。

作为产茶地,中原帝国曾在茶马互市中占尽先机;面对新兴的海上茶叶贸易,中国人也开始主动出击。中西方的茶叶贸易战打响了。

1683年,大清王朝解除海禁,中国帆船出海东南亚,从事茶叶与瓷器的贸易。长期的闭关锁国之后,中国人已经失去郑和宝船的建造能力。从1690到1718年间,平均每年有14艘中国帆船出海贸易。这些船通常都是简陋的平底单桅船,他们只能抵达南洋的巴达维亚,也就是今天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闭关锁国影响了技术的发展,也限制了茶叶的贸易。中国茶商只能到达雅加达,却无法远赴欧洲。手中的上好茶叶,除了卖给荷兰东印度公司,别无选择。而荷兰人,则开始肆意压低雅加达的茶叶收购价,中国商人损失惨重。

18世纪以后,英国对荷兰海上霸权进行挑战。五年战争,使荷兰遭到沉重打击,1795年,荷属东印度公司破产。英属东印度公司则开始主控全球的茶叶贸易权。

茶叶贸易不但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存亡生死攸关,而且对英国财政也至关重要。打败荷兰20年之后,东印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获利都在100万镑以上,占商业总利润的90%,更占英国国库总收入的10%。

中国号称白银帝国,然而,中国并非白银的富产国。全球白银是因为茶叶贸易而流入中国,1700年到鸦片战争前,从欧洲、美洲运往中国的白银达到惊人的一亿七千万两。也就是说,全世界的财富在往中国汇聚。

自18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对华贸易迅速扩大。中国茶叶每年输出达1800万斤,货物价值占出口总额的九成以上,而欧洲输入中国的洋布、钟表等少量商品,价值不抵中国出口商品的十分之一。巨额贸易逆差,使欧洲的白银严重短缺,诱发了金融危机。

引发中英鸦片战争

为了平衡茶叶贸易造成的巨额逆差,为了挽救所剩无几的白银储备,英国决定向中国大量输入一种美丽花卉的提取物——鸦片。

英国东印度公司专门成立了鸦片事务局,垄断印度鸦片生产和出口。鸦片从产地孟加拉,沿海路运往广州湾,在伶仃岛卸货并换成硬通货白银,再由中国商人装上平底大船走私上岸。

英国东印度公司将鸦片的销售收入用于支付购买茶叶的款项。经过近50年的时间,每年销往中国的鸦片从2000箱递增到40000箱。截止到林则徐禁烟时为止,输入中国的鸦片价值约两亿四千万两白银。

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铜钱贬值。19世纪初一两银子约合铜钱1000文,到鸦片战争前夕,银钱兑换率竟达到1600文每两。英帝国在输入鸦片换取茶叶的贸易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

清香的茶叶换取的是鸦片的乌烟瘴气。鸦片非法输入到中国,导致了严重的后果。19世纪初期的30年间,吸食鸦片的恶习从沿海迅速扩展到内地。从城镇到乡村,从士农工商到达官贵人,无处不在。一经染上鸦片嗜好,一刻也不可离身,中等人家纷纷破产。

1839年道光皇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往广州禁烟。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用于茶叶贸易的鸦片,为英属印度提供了七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清朝廷的禁烟举措明显是断其财路,英国总理大臣鲍美斯顿爵士,大为恼怒,决心毫不迟疑地诉诸武力。

1840年,大清战败,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英国获得了香港。大清则开放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5处通商口岸,都是清帝国向外输出茶叶的主要港口。

之后,出口的不仅是茶叶,茶苗也开始流失。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惨况。英国则在它的南亚殖民地大力发展茶业种植。中国不再是世界茶叶市场的惟一供应国。极盛一时的中国茶,再也没有挽回颓势。

茶,本来是安神定气的饮料,但是围绕它,却有过无数的纷乱与战争。今天,茶叶,回归了它和平、和睦与和谐的象征本意。茶叶,并非仅仅是一种经济植物,它曾经深刻地影响了这个世界的历史。

关于本文《漫谈历史上的茶叶战争》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叶与美国独立战争


北美本土不产茶叶,所需茶叶全部靠进口。19世纪以前,北美主要从英国转进中国茶叶。到了1770年代,觉醒了的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了掌握进口中国茶的主动权,同英国殖民主义者进行了激烈斗争,并发展成争取独立的一项中心内容。1773年4月,英国议会通过决议并颁布《茶叶法》,除加征殖民地茶叶税外,还欲独占北美13州的茶叶输入权。消息传开,激怒了北美人民的反抗情绪,纷纷奋起抗争。

1773年9月,英国政府支持把50万磅茶叶从伦敦运往北美。当英国船队驶进北美波士顿港口后,愤怒的当地群众警告对方不得卸货,必须原船返回。12月16日,当地群众要求遭到无理拒绝后,忍无可忍的人们登上英国装茶叶的船,打开船舱,劈开木箱,把342箱茶叶统统倒入大海。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波士顿倒茶事件”。它成了一根导火索,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后来称“这一事件为意义最为深远的运动”。10年后,美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迫使英国政府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903年,我国清末著名改良家梁启超在美国参观“波士顿倒茶事件”遗址后,不禁感慨良多,赋诗一首,曰:“雀舌入海鹰起陆,铜表摩裟一美谈。猛忆故乡百年恨,鸦烟烟满白鹅潭。”(原题《雀舌入海鹰起陆——茶与美国独立》)

茶叶引发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华访问,在上海科技馆演讲时说,“美国与中国的纽带,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过去,追溯到美国独立的初期。

1784年,乔治•华盛顿组织了皇后号的下水仪式。这艘船成功前往大清王朝,华盛顿希望看到这艘船前往各地,与中国结成新的纽带,希望中国开辟新的地平线,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正是这次远航,“中国皇后号”开启了中美贸易交流的先河。

美国在独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虽然当时与中国没有直接贸易关系,但北美地区的商品都是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运进中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在中国购买茶叶后,由广州出口到英国,再由英国辗转运到波士顿卖掉,随后他们再将新英格兰地区出产的人参(中国人称“花旗参”)运往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垄断地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取了大量利润。美国一直希望冲破垄断,直接从中国进口茶叶。

谁都不曾想到,就是这些中国茶叶,居然在北美引发出一场独立的狂潮!

1773年12月16日,化装成印第安人的“波士顿茶叶党”成员,秘密登上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货船,将成箱的茶叶倒在大海中,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一事件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起义的导火索。

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殖民地在费城召开的大陆会议上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从此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成为独立的国家。这场从1775年至1783年进行的战争,最终以英国在北美殖民统治的破产和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而告终。

抗日战争时期的茶叶生产贸易


抗日战争时期的茶叶生产贸易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民不仅从战略上牵制、抗击、削弱了日军,支援了苏、美等盟国,而且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抗日基地,为盟军提供了许多物资,比如茶叶、桐油,同时,通过出口换来了宝贵的外汇、军火等战略物资,以支撑艰苦卓绝的抗战。

茶叶在抗战前均为大宗出口产业,浙江太湖平原蚕丝产地沦陷后,受日寇统制,影响出口,但茶叶因为产区多在中西部地区,因此还能保持大量的出口,为抗战作了很大的贡献。

抗战爆发前后,中国茶叶出产地带,如祁红茶产于安徽的祁门,宁红茶产于江西的宁州(修水县),温红茶产于浙江的温州、平阳、青田、泰顺、瑞安,湖红茶产于湖南、湖北,建红茶产于福建,徽州茶产于婺源、歙县、休宁、绩溪等地,平水茶产于浙江的绍兴、上虞、新昌、嵊县等地,湖州茶产于浙江的安吉、长兴、吴兴、孝丰等地,以上统称“洋庄茶”(即外销茶,又名厂箱茶)。武夷山的红茶、杭州的龙井茶、洞庭的碧螺春茶、黄山的云雾茶、新安的松萝茶、云南的普洱茶、六安的瓜片茶等统称为“店庄茶”(内地茶叶店所售的内销茶叶),产地分别为福建、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贸易委员会下设富华公司,专门负责茶叶的进出口业务,先由该会评定市价,而后将全国茶产全部收购,集中于香港,以便分配输出。此制度设施后收效很大,因此虽然在战争时期,交通时有阻碍,而茶叶的输出反而比1938年和1937年有一定的增加。如1939年,茶叶总输出额为33054085元,1938年同期为30787274元,1937年同期为30661711元。1938年8月份的输出,竟达6823434元之多。同时,1939年,浙江、江西、安徽国统区的茶叶获得大丰收,突破往年的纪录。据贸易委员会统计,仅休宁、婺源、歙县三处,1939年产量就达16万箱,出口11万箱,不仅产量比往年有增加,输出数量以地区而论,也超过了往年的数目。

苏联本是茶叶主要销售区,在1939年的销售量比往年更多。抗战爆发后,货物出口都在香港,国际茶叶贸易也集中在那里。因为广州沦陷了,转口业已经转道到温州、广州湾等地。据统计,1939年转往苏联的茶叶,共值1500万元之巨,比往年增加了2至3倍。

为了扩充植茶,改进茶技,增加生产,国民政府经济部任命中国茶叶公司负责此事,并制定四川、云南、贵州、广西4省为茶区。经该公司分派技术员实施调查后,决定先在云南划一茶叶实验区,成立“云南茶叶改进所”,在愿宁(今宁洱县)设立制茶检验厂,将云南的普洱茶改为生产红茶和绿茶,向海外各地区推销。

云南茶叶改进所成立以后,富滇、中国、交通、农民四个银行合组成立贷款团,1939年暂定国币100万元,实施各项改进计划。至于运输交通,政府开始修理愿保支路,以接通滇缅路而利运输。茶技人员,由各战区的茶农、茶工调往,此事不但有利于增大华茶出口,且寓救济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难民于生产事业中,为此,赈委会也拨款10万元协助其进行。

福建、江西、安徽、浙江4省,为管理本省茶业生产起见,均设立了茶产管理处,分别对本省的茶叶生产销售进行改进,并作通盘的计划,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废除了中介商人的盘剥;二是办理各茶号的贷款业务;三是派人监督制茶;四是管理茶叶的运输;五是办理茶叶出口;六是统筹茶件运输。

对于各省茶叶,如符合外销的,各省茶产管理处均指定区域集中,装外轮运送到香港,交富华公司销售。富华公司则特设浙茶、闽茶、皖茶、赣茶等部门,专门负责运销事宜。

因为茶叶而掀起两场战争


茶叶,一种让人上瘾的植物,但却没有危害。众所周知,中国是最早熟知茶的生产及加工技术的国家,但由于一直采取限制性贸易,饮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仅限于中国及其周边一些国家。茶的全球传播,得益于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大约公元850年时,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获得了中国的茶叶。1559年,他们把茶叶经由威尼斯带到了欧洲。

在当时的欧洲,饮茶当属贵族生活的一部分,由于价格高昂,只有很少人能喝得起茶。到17世纪初,独具慧眼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看准了茶叶贸易的商机,花了整整66年时间,最终取得了与中国人从事茶叶贸易的特许经营权。

此后,东印度公司每年都要从中国进口4000吨茶叶,但只能用白银购买。当时每吨茶叶的进价只有100英镑,东印度公司的批发价格却高达4000英镑,获得了巨额利润。不过,在英国国内,用于购买中国茶叶的银子却日渐稀少。为筹措白银,东印度公司竟向中国非法输入鸦片,对中国造成了巨大危害,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有趣的是,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同样是茶叶。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国人决定在印度引种中国的茶树,自行生产茶叶。1848年,东印度公司派经验丰富的皇家植物园温室部主管罗伯特福琼前往中国。或许是福琼真的拥有好运气(福琼在英文里就是好运的意思),他带回了2万株小茶树和大约1.7万粒茶种,并带来8个中国茶叶工人和茶农。此后,印度的茶叶开始取代中国的茶叶登上贸易舞台。到1890年,印度茶叶占据了英国国内市场的90%。中国在这场贸易战和商业间谍战中完全落败,成为彻底的看客。

茶叶在欧洲的风行,最终导致了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生活习惯的改变。比如,在下午5点钟喝下午茶成为许多英国家庭约定俗成的习惯。通常用银壶泡上足够的好红茶,然后倒入精制的茶杯中慢慢品尝,当然还需要伴以精美的小点心。下午茶时间可以说是一天当中充满温馨、其乐融融和传情达意的美好时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