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历史上的几条茶马古道

发布时间 : 2020-09-29
历史上的茶 茶马古道有几条线路 茶马古道的线路

历史上的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云南普洱茶历史上的几条茶马古道”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云南普洱茶历史上的几条茶马古道”相关知识!

普洱、思茅地区是通往昆明内地和通往滇西南及东南亚的交通要道,东南道从江城、勐腊可到越南、老挝;西南从勐海、澜沧、西盟、孟连可以到达缅甸;水路沿澜沧江、李仙江而下,可通东南亚各国。交通运输多为人力背挑、牛马驮运。

随着普洱茶贸易的兴盛及贡茶声誉,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思茅被辟为陆路商埠,光绪二十三年(1897),思茅设立海关,经营普洱茶的商贾云集,马帮四至,“年有千余藏族商人到此,印度商旅驮运茶、胶(紫胶)者络绎于途。”这曾名盛一时,滇南商道已成为一条茶叶商道,国内外商人来往于西双版纳和思茅、普洱之间,思茅被誉为“东南亚陆路码头”,已成为衔接边内贸易,商品交流的货运中转地。清代民国时期的普洱茶马古道有:昆洛前路茶马古道、滇西前后茶马古道、思茅易武茶马古道,思茅澜沧茶马古道、思茅江城茶马古道,普洱思茅通外茶马古道,佛海通外茶马古道等。昆洛前茶马古道

昆洛前茶马古道,即昔日从昆明经宁洱、思茅到打洛的“官马支路”。清道光元年至三十年(1821-1850)间,区内铺筑了石镶路面,民国22年(1933),省政府下令昆洛驿道沿途人民进行全面修整,这条前路马道是上连省城昆明,贯通全省内地,下连边疆出境周边国家,转向东南亚各国的一条通商茶马古道。其路线为:思茅北上,经宁洱——磨黑——通关——墨江——元江——青龙场——扬武——峨山——玉溪——呈贡——昆明,马帮行程20天,590公里。由思茅南下——经普藤坝——官坪——勐养——车里——佛海——打洛,马帮行程八天,230公里。然后从打洛出境缅甸到景栋,共七个马站。道光《普洱府志》载:“车里(景洪)为缅甸、南掌(老挝)、暹罗(泰国)、之贡道,商旅通焉。威远(景谷)、宁洱(磨黑)产盐,思茅产茶,民之衣食资焉,客籍之商民于各属地或开垦田土,或通商贸易而流寓焉。”茶马商道商旅因而日趋兴旺。

由思茅北上宁洱、磨黑之间的茶马古道中,至今还保留有那条柯里驿道和茶庵塘驿道遗迹,在1983年文物普查时已作登记,那柯里驿道在思茅至宁洱之间,在今宁洱县境内同心乡那柯里村的一条古茶马驿道,清光绪时,称那柯里塘,设兵六名,归中营左哨头司把总管辖。今还可见人工打制的条石和砾石铺就的石道,路面宽1.4米,有石台盘旋而上,全长断续30公里。茶庵驿道是宁洱至磨黑以北到省城昆明,内地南下到思普区的一条古茶马驿道,在宁洱县城东北12.5公里的茶庵塘坡头,海拔1960.7米,是古代重要关哨讯塘之一,清光绪年间,曾在此茶庵塘设兵5名驻守。

明末清初,为了方便向京城进贡“普洱茶”,便由宁洱到省城昆明修了一条“管道”,陆陆续续铺砌了一些不甚规则的方形、长形石头,这条道也就成了商旅行人骡马运输茶盐来往的交通要道。茶庵塘道旁边过去有一小寨人住此,除从事一点农业外,多数是设店卖茶卖饭,接待过往茶马道的行人马帮的,因称茶庵寨子。茶庵塘因山高路险,故有“茶庵鸟道”之称,亦成了清代普洱郡“普阳八景”之一,有诗为记。今还可以看到宽约2米,断续长约5公里的茶马古道,石上已踏出两厘米深的马蹄印。

由宁洱出境的茶马古道,据《普洱县志》载,有东北路、南路、西北路、东南路、西南路五条。东北路到昆明:从宁洱县城出发经石桥寨——头房酒——茶庵塘——磨黑——四堂庙——孔雀坪——把边街——魁阁塘——把边江渡口(过铁索桥)——哨牌——通关——墨江——元江——玉溪——昆明,全长580.7公里,行程17天。南路到车佛南缅甸:从宁洱县出发经头塘——大新寨——南门口——猴子山——石膏井——那柯里——扎拉口子——思茅——普藤坝——车里——佛海——打洛通往缅甸景栋,全长311公里,行程8天。西北路到西藏:从宁洱出发经后路景谷、景东到弥渡、下关、丽江中转到西藏。东路到越南:由宁洱县城东南方向经勐先——黎明——江城——越南莱州——海防。西南路到澜沧缅甸:由宁洱县城出发经那迁——六顺——糯扎渡口——澜沧——缅甸。茶马古道历史悠久,由此可知。民国3年(1914),普思延边行政总局局长柯树勋,招雇临时工程队,修辟思茅至老金田,经过麻栗坪、普藤坝、景东寨、官坪、小勐养到车里的人马通行茶马大道。驿道也随之拓宽、增多。民国时期,常来宁洱思茅运茶的马帮分前路和后路。前路即由昆明、玉溪、通海、河西、峨山、新平、元江,以及蒙自、个旧、建水、石屏等地来的马帮,每年3000余匹,由昆明及当地驮运省广杂货到思茅,又从思茅驮运茶叶等图特产品到昆明等地分销。后路指弥(渡)宁(洱)线滇西一带来的马帮。

滇西后路茶马古道

滇西后路茶马古道是昔日从滇西弥渡、下关、以远南下到宁洱、思茅运茶,途径思普区西北的景东、镇沅、景谷等县,连接滇缅公路通向省会城市昆明的“官马支路”。民国时期,马帮从思茅运茶经宁洱——景谷——镇沅——景东——南涧——弥渡与滇缅公路相接,然后从弥渡——下关——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此道从景东向西行,经黄草岭,翻越无量山有一大段横木栈道,泥泞处铺有条石块石路面,澜沧江与临沧驿道相接。从宁洱县城出发走后路地的茶马道经四更桥——五里坡——气山丫口——哨井——谦岗——西萨——景谷——景东——弥渡——下关——丽江中转——西藏。有从景谷——临沧——保山——腾冲与古西南丝绸之路永昌道相接,并与周边的国家商道相通,这条商道也是后后路马帮走的茶马商道。民国时期,有后路大理、下关、保山、祥云、镇南(南华)、弥渡、巍山、景东等地来宁洱思茅经营茶叶土特产的马帮,每年3000余匹,这些马帮从当地驮运土特产到宁洱思茅销售,在购运宁洱石膏井的食盐到西双版纳换购茶叶,运回思茅售给茶号。回去时,从思茅再运加工好的茶叶返回滇西。

维西、中甸、德钦的藏族,每年赶着3000余匹骡马,驮运土产杂品来思茅销售,且兼卖牲口,同时在思茅购紧团茶运西藏销售。年均到思茅海关报关、验关的骡马万余匹。后路马道中的景谷茶叶出境运销,多走东线和北线两条“官马大路”。省城销路有二,东线沿“官马大路”由景谷至宁洱——墨江——元江——峨山——玉溪——昆明,全程15马站,往返一月有余;另一条由景谷经镇沅——新平——玉溪——昆明。滇西茶叶销路,沿“官马大路”北上,由景谷经镇泰——里巍——景东——南涧——巍山——下关。藏区茶叶销路,再由下关经大理——剑川——丽江——西藏,藏销茶多在下关转口。景东至昆明需18天,经36个马站;景东到思茅需12天,经24个马站:景东至大理、下关需8天,经16个马站。由景东至思茅有两条线路,其一,由景东县城经文井——者后——镇沅——新村——梅子街——磨黑——宁洱——思茅。其二,由景东县城经里崴——猛大——镇沅按板井——景谷——宁洱——思茅。景东至缅甸的商道也有两条:其一,景东——文井——里崴——英德——振泰——民乐——澜沧——西盟——缅甸;其二,景东——里崴——澜沧江戛里渡——耿马——缅甸。滇西后路茶马商道,亦是纵横交替,运输繁忙。

更多内容请访问

网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小编推荐

普洱茶历史上曾有五条“茶马古道”


网资讯:明清代,云南藏销茶主要经丽江进入古宗西藏(今中甸和德钦县)和康藏。进入康藏的茶,部分在木里、乡城、稻城、理塘销售,部分到打箭炉(今康定)将云南的竹筐包装换为牛皮包装后继续前进,走康藏线运至拉萨等地。长路漫漫,险障重重,沿途既有土司、寺院设卡收过路费,又时常因动乱引起茶路阻塞。这时,商人们就要寻找其他运茶路。他们探寻出从德钦经碧土―邦达―工布江达―墨竹工卡―拉萨的进藏线路。每年春季他们赶着骡马,满载蜂蜡、牦牛尾、麝香、虫草等物,在茶市交换茶叶后返回西藏。

除背夫外,红河、石屏、江城的马帮也大量进入茶山运茶。尽管驮运的前期成本较低,但由于驮运量小,行路速度较慢,因此单量运费就较高,后渐渐被马帮所取代。

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国内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

一是官马大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或经思茅―车里(今景洪)―佛海(今勐海)―打落,而后出国至缅甸的景栋,其后再转运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地。这是茶马古道中最重要的一条。

二是关藏茶马大道。从普洱―下关―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进入西藏,再由拉萨中转到尼泊尔等国,主力是藏胞的大马帮。

三是江莱茶马道。从普洱―江城,入越南莱州,而后再转运到西藏和欧洲等地。

四是旱季茶马道。从普洱―思茅糯扎,渡过澜沧江,再经孟连出缅甸。

五是勐腊茶马道。从普洱―勐腊,然后销往老挝北部各地。

在今天的普洱县境内,仍保留有三处较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址:一是位于宁洱镇民主村茶庵圹的“茶马古道遗址”,长约2公里的山石古道,在一片半原始森林中徒仄而上;二是位于磨黑镇孔雀坪的“官马大道遗址”;三是位于同心乡的“旱季茶马大道遗址”,那山石古道上清晰可见的马蹄印,记述了昔日“茶马古道”的繁荣。“茶马古道”使普洱茶行销国内各省区,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法国、英国、朝鲜、日本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和世界名著《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中,都有喝普洱茶的描述。今天,普洱茶已为世人所认知、接受和喜爱。

中国历史上的川藏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泛指中国古代因以茶易马、茶马互市而兴起的商贸通道,与唐蕃古道、南方丝绸之路交错重叠,是目前已知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复杂的贸易通道。它连接了亚洲板块最为险峻奇峭的高山峡谷,跨越了大渡河、岷江、金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几大水系,贯穿了川、滇、藏、甘肃、青海等省、区,通往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富汗、缅甸、老挝、越南等西亚、南亚邻国,维系并推动了沿途多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交融和发展,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弘扬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

川藏茶马古道,具有最悠久的历史,最遥远复杂的道路,最艰苦卓绝的人文精神,最重要独特的社会政治地位。是联结内地与边疆,汉族与多民族交流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由四川通往西藏、甘肃、青海等地藏区乃至国外的重要通道。

唐(公元682年)《村氏闻见记》载:“饮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纥入朝,大驱名马,市荣而归”就有了茶马交易之事。宋太祖用兵契丹,令置“提取茶马司”,“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今天全)、黎(今汉源清溪)、雅抵朵甘、乌思藏(康、藏都司),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明史·茶法》。宋熙宁七年在雅州(今名山新店)设茶马司,署办茶马政事。这是目前全国唯一有遗址可考的茶马司。

据《元史·茶法》:“榷茶始于唐德宗,至宋遂为国赋额与盐等矣。元之茶课,由约而博,大率因宋之旧而为之制焉。”始行榷茶制于成都。明(公元1573年)《严茶议》:“茶之为物,西域吐番,古今皆仰信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也。是则山林草木之叶,事关国家政体之大,经国君子固不可不以为重而议处之也。”可见,茶马贸易的意义已远远超出经济范畴,成为“国之要政”。

川藏茶马古道的源头是以四川蒙顶山(又名蒙山)为代表的四川盆地西缘过渡地带。古代蒙山范围较宽,跨雅州、邛州、名山、芦山等州县,以“蔡蒙旅平”、“西蒙山”、“天下大蒙山”传世。蒙山是我国乃至世界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由于雨多、雾厚、日照短,茶叶品质优良,制茶工艺也独步天下。《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严道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马,为蜀之最”。

茶马互市兴于唐、盛于宋,“互市”的茶叶称“边茶”,又称“刀子茶”,“藏茶”。成都以南雅安、邛崃等地所产称“南路边茶”,成都以西灌县、崇州等地所产称“西路边茶”。“南路边茶”主要通道从名山(蒙顶山)、雅州(雅安)、严道(荥经),翻大相岭,至旄牛县(黎州、今汉源),到沪定、打箭炉(今康定),再往理塘、昌都、拉萨,以至西亚各国。南路茶道以背夫、康定锅庄和关外马帮闻名于世。

《康定导游》载:“凡汉人,子女皆习背负。农闲为生,其用极简,一个背架(夹),一个背垫,一根‘丁’字拐,一双脚码子足矣。丁字拐端镶有铁锥,既可作杖,又可撑背夹换气歇息。”1899年,法国驻云南府名誉总领事方苏雅以其独特的视角,拍摄了川藏茶马古道数百张背夫照片。1939年,“中国纪录片之父”孙明经沿着古道进入康藏地区,摄制《雅安边茶》、《康人生活》记录下了川藏茶马古道的厚重、悲壮、辉煌与沧桑。

“西路边茶”主要通道是从大邑、灌县经茂县、松州(松潘)、若尔盖,到西宁,进入甘肃、青海、西藏等地藏区。

茶马古道的过去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追忆和感叹,茶马古道的今天:自然、绿色、生态、健康,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古道探秘、锅庄文化、香格里拉、雪域高原正朝我们走来。向往神鹰吗?让我们一起翱翔。

历史上的普洱茶


普洱茶如今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一种茶叶,因为茶香比较醇厚,深受人们喜爱。普洱茶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据史料记载,诸葛先生“平定南中,倡兴茶事”,这里的茶指的就是普洱茶,而卧龙先生的三国时期,距今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了。

在唐宋时期,普洱茶的发展十分兴盛,“茶马互市”足见其盛。在明朝的时候,甚至走出了五条专门的茶马古道,这五条茶马古道为普洱茶的对外销出提供了极大便利,被誉为南方的丝绸之路,蜚声海外。而在清朝的时候,云南专门将普洱茶上贡朝廷。

关于普洱茶还有一个传说故事,据说在清朝乾隆年间,有茶庄将还没有完全干透的普洱茶毛茶压饼,装好之后上京城上贡,可是因为天气不好,阴雨连绵,加之原本茶叶就没有干透,一路走来,诸多跋涉,耽搁了很长一段时间,等到了京城之后,才发现原本绿中泛白的茶饼变成了褐色。

主事人见之大骇,感觉自己性命难保,硬着头皮将茶献上去,等着皇上发落。没想到的是这种茶冲泡起来,竟然有与众不同的芳香,且茶汤红润如琥珀,十分好看,饮之唇齿留香,竟深得皇上喜爱,所以此人不仅没有受到责罚,反倒得到了皇上嘉奖。

普洱茶茶性温和,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好茶。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到这种茶的好处,喝出实实在在的健康。

历史上的普洱茶贸易


想了解《历史上的普洱茶贸易》知识吗,丰富的《历史上的普洱茶贸易》内容等你来看!

普洱茶是延续千年的古老贸易,略读普洱茶的交易史即可证实普洱茶的价值。时间的检验胜过任何言辞渲染。

宋朝,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此时,宋国与北方的金国连年征战不止,急需战马,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开设“茶马市场”,以当地的茶叶换取西藏马匹,再将马匹转与宋国,以换取其锦缎与珠玩饰品,茶叶的种植随之扩大。

到了元代,蒙古军队占领了云南,将“步日”改为“普日”,普洱茶已成为边疆各族民间交换的主要商品。元代中期,普洱茶随同以肉、乳制品为主食的蒙古人进入俄国。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普日”改称为“普耳”。万历年间,“普耳”又正式改为“普洱”,明朝廷还在其地设官吏管理普洱茶的贸易。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平定云南,将普洱、思茅、普藤、茶山、猛养、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上猛乌、下猛乌、整董编为13个版纳,统归元江府管辖。这一时期,普洱茶的生产和销路较好。据《思茅县志》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思茅年加工茶叶十万担,经普洱过丽江销往西藏茶叶三万驮之多。”雍正二年(1724年),茶商和工匠大量涌入茶山,达数十万之众,因而不断出现事端。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后,即在思茅城内设普洱茶局,管理茶叶的种植、加工制作及销售,并将原思茅城内私营茶商一律赶走,不得经营茶叶生意。

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茶引”购茶,茶商复入茶山作茶,主要茶品种为圆饼茶,因7饼为1筒出售,又称“七子饼茶”或“七子圆”茶。茶山大量供思茅用外,经易武销至缅甸、泰国、香港,再转南洋及至欧洲、美洲,进入国际茶叶市场。乾隆年间,清廷对普洱府茶业情况进行调查后,将六大茶山所产的普洱茶列为贡品,年贡茶660担,贡后方允许民间私商进行交易。

康、雍、乾期间,清政府还在普洱一带开采铜矿和盐矿,这对当地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商贾旅人聚集,也带动了普洱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一年一度春末夏初的“花茶市”,南北商人来往如织,城内摊点遍布、店铺林立,城外帐篷如云、马帮出入,土特产品及日用生活文化用品的交换日益发展,饮食业和旅店应运而生。普洱天天为街、日日为市,甚至还出现了夜市市场,成为滇南商业活动中心。磨黑、石膏井、勐先、满磨街等集市亦随之形成,并日益兴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随贡茶和大众茶的用量日增,茶山年产茶增至10万担,运量随之增大,遂由茶商、士绅出钱,铺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马驿道,全长211公里,全为青石板铺成,避免了道路的泥泞。

明清两代,在“茶马古道”之外,还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出4条“茶马大道”。一是由普洱至昆明的“官马大道”,历史上的普洱贡茶经此道运往昆明,然后转运京城。从长江下游而来的客商,以及滇中、滇东地区的客商和本省的官员到普洱,均走此道。二是由普洱至澜沧的“旱季茶马大道”,自普洱起运茶叶,经思茅糯扎至澜沧县,再至勐连县而后到达缅甸。三是由普洱至越南莱州的“茶马大道”,由普洱起运茶叶,经江城县至越南莱州,然后转运至欧洲。四是普洱至打洛的“茶马大道”,此系“官马大道”的延伸,自普洱经思茅、车里、佛海至打洛,然后到达缅甸的景栋。在今天的普洱县境内,还保留有3处较为完整的“茶马大道”的遗址,见证着普洱茶贸易在历史上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同治年间,普洱各地因遭受“白旗下坝”5年争战,茶市不兴,各地茶商渐撤,茶园荒芜,茶业一度衰落。清末,普洱的茶业渐渐衰落。光绪年间,茶市又复活跃,私商恢复,宁洱县城有商号180余家,其中较大商号有“协太昌、同心昌、荣和昌”等20余家。在宁洱加工的普洱茶有毛尖、芽茶、小满茶、金月天等品牌,外形为团饼、方砖、牛心和人头团茶等。民间专业加工销售茶叶的较大商号有“恒和园”、“裕泰丰”、“雷永丰”等,生产圆饼、方砖、紧团茶和双喜牌茶。较大商号有“鼎光恒”“同仁利”、“裕泰丰”等数家。

辛亥革命以后,汉族商人在西双版纳一带,特别是在勐海从事制茶的商号相继开业,傣族商人也建立起自己的茶庄。民国八年(1919年),思茅县城流行鼠疫、疟疾,茶商渐撤,思茅茶业长期停顿,茶商转入易武,故易武茶业又一度兴旺,延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此后因法国重新封锁老、越边界,南下茶路堵塞,易武茶业走向萧条。

抗战时期,外省人大量进入普洱,不少人从事商业,普洱商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商旅路线主要为南、北两路。北路即由普洱直往昆明,主要输出茶叶、食盐、地产中草药材,输入布匹、香烟等,称为“省货”;南路由普洱输出食盐、银饰等,经思茅、车里至佛海,销售后又转运茶叶至缅甸,输入象牙、煤油、洋靛、棉花、棉纱、布匹、西药、鹿茸、虎骨及杂货等,称为“坝子货”。此时的普洱茶不仅行销国内四川、西藏、湖南、湖北等省区,而且远销缅甸、越南乃至欧洲,尤在日本和西欧享有盛名。普洱成为滇南重镇和商业活动中心。

抗战初期,佛海的普洱茶也是畅销无阻,国外至缅甸、印度、暹罗、南洋一带,内地则遍及云南、贵州等地的商业市镇。日军南进时,由于战祸侵袭佛海一带,国内外交通受阻,因而普洱茶产销不如以前。

上个世纪50年代,人民政府曾大力宣传工商业政策,提出“恢复老茶园,开展新茶园”的号召,茶园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加,茶叶产量比抗战后增长了许多,私商也纷纷收购茶叶,外销马来西亚、仰光等地。但由于茶价总体低廉,茶农采摘茶叶不足维持生活,且若由内地入藏,耗时久、运费高,因而产销量都不高。上个世纪60年代,也曾号召“大搞茶园建设”,在思茅坝、曼歇坝、景东县文井大街开垦新式茶园。1975年,新建普洱茶厂,先后加工制作的青茶、红茶、沱茶、特制普洱茶等六大类40多个品种,国内国外均有销售。

关于本文《历史上的普洱茶贸易》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历史上云南的藏销茶


中央电视台播映的《西藏风云》一片中有许多描绘藏民饮茶的场景。在西藏,上至活佛达赖、班禅,下至普通藏民无一例外都有饮茶的习惯。不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来常往的友人,只要一踏进藏民家门,主人就会恭敬地端上一杯沁人心脾的酥油茶,然后才寒暄议事。

民主改革前,藏族人民以食牛、羊肉和酥油等高脂肪食物为主,而茶具有消食解腻的功能,正好迎合了藏民的饮食习惯,而且饮茶还可为身居世界屋脊的藏族同胞提神醒脑、缓解低压缺氧症和预防高原疾病。于是,藏族同胞在日常生活开支中,首先考虑到的是购置茶叶和酥油。

云南背靠青藏高原,是西藏的近邻,又盛产茶叶,滇茶以其"浓、强、鲜"著称于世,备受藏民青睐。云南藏销茶有天时地利之优,历史悠久。唐代樊绰所著《蛮书》中记载:"往往有吐蕃至赕货易,云此山有路,去赞牙不远"。南宋《续博物志》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说明滇茶藏销历时1000多年。进藏茶叶北走丽江、中甸、阿墩子(今德钦)、芒康到拉萨。每年销往西藏的滇茶超过2500t,从清康熙到同治年间,滇茶销往西藏历时200余年,盛行不衰。

历史上藏商马帮每年来去一次,冬春到丽江向官府买得"茶引"才能通关进入普洱、思茅、佛海、下关茶区购茶。盛夏回到拉萨,往返超过5000km,路途漫长。沿途山高谷深,气候多变,行走在崇山峻岭中的赶马人必须胆大心细,否则,一时的疏忽将导致人仰马翻,坠入万丈深渊。因此,走此路的茶商,除强悍勇顽的藏族马帮外,滇西茶商是不敢涉足的。

清咸丰五年(1855年),云南回彝太平天国起义历时14年,回民首领杜文秀率众攻克滇西重镇大理,切断了藏商马帮进入普洱的咽喉要道,滇茶销藏锐减,致使进藏茶叶价格昂贵,可与黄金媲美,那时进藏的滇茶有"绿色黄金"之称。滇茶仅供西藏上层人士享用,因此,它是交换西藏贵重药材虫草、藏红花、麝香、鹿茸的硬通货。

抗战时期,民国廿八年,祖国半壁山河沦陷,东南沿海和华中资金、技术力量转移到大西南,为滇茶的发展注入了雄厚的资金和技术。1939年蒙藏委员会与云南中茶股份公司联合投资在下关建成"康藏茶厂",生产紧压茶销往西藏,并代替货币流通。由此,滇茶在西藏的地位可见一斑。

解放后,1952年滇藏公路开始修筑,历时20多个春秋,于1973年全线通车,云南茶叶大批进入西藏,结束了藏马帮驮茶进藏的历史。过去繁荣一时的滇藏茶马古道被公路取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川藏公路和西藏民航事业的发展,如今在拉萨市场,江、浙、川、滇茶琳琅满目,不仅有传统的云南毛峰、下关沱茶,还有闻名于世的西湖龙井及四川邛崃蒙顶、重庆沱茶等,品种多达90多个。更由于藏民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茶代菜"的历史在逐渐消失,藏民不仅吃牛、羊肉和酥油,还能吃到新鲜蔬菜,滇茶也就逐渐失去了往昔"一枝独秀"的历史风采。

云南历史上的那些老茶庄


民国时期,是茶庄大发展的时期。这种发展得益于茶叶产地的扩大,得益于茶叶新形制(沱茶、红绿茶等)的诞生。但是,整个民国到底有多少茶庄,由于时间久远,统计不完善,档案的缺失等很多原因,很难说得清。

这其中的原因包括:1、同一茶庄有不同的名字,如同庆号又叫福来祥,大昌号又叫新华,陈永兴和昆明同庆、美丰是一家;2、分号和总号的重复统计,比如乾利贞在易武、思茅、倚邦、猪街、昆明等地都有分号,瑞丰亦有思茅号和昆明号之分,下关的商号一般都会有凤庆(当时叫顺宁)分号,有时会有景谷分号;这些分号会造成统计的重叠;3、有些茶庄不加入茶叶行业,而是加入烟帮或其他商帮,比如,川帮茶庄协心美、鹤庆的兴顺合、以及在宜宾(当时叫叙府)、武汉、上海开设茶庄的天顺祥、加入重庆茶叶商会而不加入云南省内茶叶商会的大道生等;4、很多茶庄中途倒闭,比如喜洲的两大商家复义和、天顺昌,玉溪的兴顺和都曾经是进入省商会高层甚至当选总会会长的大茶商,最后中途倒闭,区别是天顺昌又东山再起,变成大名鼎鼎的锑钨产业领头羊;同样的,倚邦最繁荣的时候有茶号二十多家,到民国初,只有两家在营业;这些消失的茶庄并不全是倒闭了,有些只是从甲地到乙地,或更换名称而已;5、很多茶庄用不同的牌印生产不同的茶品,在我们不了解的时候很容易将他们当成是不同的茶庄,比如:雷永丰有泰丰祥、雷永丰、雷朗号、新春老号、双印雷朗号、广发祥、春华祥等;再比如:易武同兴号有同兴、同顺祥、向庆记等牌印;昆明杨复聚有福和祥、杨复聚牌印;宝森号有宝森隆、同和祥、瑞记、宝森号等牌印;6、公司的退出更快,并且,除墨江茶叶公司外,其他茶叶公司是否算茶庄也存疑。这些都增加了我们统计的难度。

当然,尽管有这么多困难,我们还是可以利用某一时期某地的茶庄数,大体掌握那一时期当地茶庄的情况。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国后期,昆明的茶庄大约维持在四十五家左右;思茅茶庄在民初为二十多家,民国十二年仅剩十二家;易武如果算上当年整个县境内的茶庄或小作坊,大约三四十家;下关在1945年前后为四十家左右;勐海(含当时佛海、南峤两县)和景洪(当时叫车里)最辉煌时约三十家。至于景谷、石屏、猪街、顺宁(凤庆)、鹤庆等地,虽然也有很多茶庄,但由于很多是分号,因此很难统计具体数字。

这里,我们所说的茶庄不是茶铺,茶铺只有固定门面,零售茶叶;不是茶馆,茶馆则主要销售茶水;茶庄应该是自己做茶、卖茶同时有自己商标的茶叶生产或销售企业。

茶庄可以说是民国的一道风景。从清末到公私合营,是云南茶庄(茶号)风起云涌的时代,众多的茶庄围绕着普洱茶,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活报剧,一直影响到现在。

历史上各朝代的普洱茶贸易


宋代

宋代,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此时宋国与北方的金国连年征战不止,急需战马,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开设茶马市场,以当地的茶叶换取西藏马匹,再将马匹转与宋国,以换取其锦缎与珠玩饰品。茶叶的种植随之扩大。

元代

到了元代,蒙古军队占领了云南,将步日改为普日,普洱茶已成为边疆各族民间交换的主要商品。元代中期,普洱茶随同以食肉、乳制品为主食的蒙古人进入俄国。

明清两代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普日改称为普耳。万历年间,普耳又正式改为普洱,明朝廷还在其地设官吏管理普洱茶的贸易。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平定云南,将普洱、思茅、普藤、茶山、猛养、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上猛乌、下猛乌、整董编为十三个版纳,统归元江府管辖。这一时期普洱茶的生产和销路较好,据《思茅县志》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思茅年加工茶叶十万担,经普洱过丽江销往西藏茶叶三万驮之多。雍正二年(1724年),茶商和工匠大量涌入茶山,达数十万之众,因而不断出现事端。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后,即在思茅城内设普洱茶局管理茶叶的种植、加工制作及销售,并将原思茅城内私营茶商一律赶走,不得经营茶叶生意。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茶引购茶,茶商复入茶山作茶,主要茶品种为圆饼茶,因七饼为一筒出售,又称七子饼茶或七子圆茶。茶山大量供思茅用外,经易武销至缅甸、泰国、香港,再转南洋及至欧洲、美洲,进入国际茶叶市场。乾隆年间,清廷对普洱府茶业情况进行调查后,将六大茶山所产的普洱茶列为贡品,年解贡茶660担,贡后方允许民间私商进行交易。康、雍、乾期间,清政府还在普洱一带开采铜矿和盐矿,这对当地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商贾旅人聚集,也带动了普洱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一年一度春末夏初的花茶市,南北商人来往如织,城内摊点遍布,店铺林立,城外帐篷如云。马帮出入,土特产品及日用生活文化用品的交换日益发展,饮食业和人马旅店应运而生。普洱天天为街,日日为市,甚至还出现了夜市市场,成为滇南商业活动中心。磨黑、石膏井、勐先、满磨街等集市亦随之形成,并日益兴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随贡茶和大众茶的用量日增,茶山年产茶增至十万担,运量随之增大,遂由茶商、士绅出钱,铺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马驿道,全长211公里,全为青石板铺成,避免了道路的泥泞。

明清两代,在茶马古道之外,还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四条茶马大道。一是由普洱至昆明的官马大道,历史上的普洱贡茶经此道运往昆明,然后转运京城。从长江下游而来的客商,以及滇中、滇东地区的客商和本省的官员到普洱,均走此道。二是由普洱至澜沧的旱季茶马大道,自普洱起运茶叶,经思茅糯扎至澜沧县,再至勐连县而后到达缅甸。三是由普洱至越南莱州的茶马大道,由普洱起运茶叶,经江城县至越南莱州,然后转运至欧洲。四是普洱至打洛的茶马大道,此系官马大道的延伸,自普洱经思茅、车里、佛海至打洛,然后到达缅甸的景栋。在今天的普洱县境内,还保留有三处较为完整的茶马大道的遗址,见证着普洱茶贸易在历史上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同治年间,普洱各地因遭受白旗下坝五年争战,茶市不兴,各地茶商渐撤,茶园荒芜,茶业一度衰落。清末,普洱的茶业渐渐衰落。光绪年间,茶市又复活跃,私商恢复,宁洱县城有商号180余家,其中较大商号有协太昌、同心昌、荣和昌等20余家。在宁洱加工的普洱茶有毛尖、芽茶、小满茶、金月天等品牌,外型为团饼、方砖、牛心和人头团茶等。民间专业加工销售茶叶的较大商号有恒和园、裕泰丰、雷永丰等10余家,生产圆饼、方砖、紧团茶和双喜牌茶。较大商号有鼎光恒同仁利、裕泰丰等数家。

近代

辛亥革命以后

汉族商人在西双版纳一带,特别是在勐海从事制茶的商号如雨后春笋,相继开业,傣族商人也建立起自己的茶庄。民国八年(1919年),思茅县城流行鼠疫、疟疾,茶商渐撤,思茅茶业长期停顿,茶商转入易武,故易武茶业又一度兴旺,延至民国26年(1937年)。此后因法国重新封锁老、越边界,南下茶路堵塞,易武茶业走向萧条。

抗战时期

外省人大量进入普洱,不少人从事商业,普洱商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商旅路线主要为南、北两途。北路即由普洱直往昆明,主要输出茶叶、食盐、地产中草药材,输入布匹、香烟等,称为省货;南路由普洱输出食盐、银饰等,经思茅、车里至佛海,销售后又转运茶叶至缅甸,输入象牙、煤油、洋靛、棉花、棉纱、布匹、西药、鹿茸、虎骨及杂货等,称为坝子货。此时的普洱茶不仅行销国内四川、西藏、湖南、湖北等省区,而且远销港澳、缅甸、越南乃至欧洲,尤在日本和西欧享有盛名。普洱成为滇南重镇和商业活动中心。

抗战初期,佛海的普洱茶也是畅销无阻,国外至缅甸、印度、暹罗、南洋、香港一带,内地则遍及云南、贵州、康藏等地的商业市镇。日军南进时,由于战祸侵袭佛海一带,国内外交通受阻,因而产销不如前。

上个世纪50年代

人民政府曾大力宣传工商业政策,提出恢复老茶园,开展新茶园的号召,茶园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加,茶叶产量比抗战后增长了许多,私商也纷纷收购,外销马来西亚、香港、仰光等地。但由于茶价总体低廉,茶农采摘茶叶不足维持生活,且若由内地入藏,耗时久、运费高,因而产销量都不高。上个世纪60年代,也曾号召大搞茶园建设,在思茅坝、曼歇坝、景东县文井大街开垦新式茶园。1975年,新建普洱茶厂,先后加工制作的青茶、红茶、沱茶、特制普洱茶等六大类40多个品种,国内国外均有销售。

天水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茶马古道重要通商口岸


中国西藏网讯9月21日,“一带一路看甘肃”全国百家网络媒体采访活动一行来到天水。在素以干旱缺水著称的西部省份甘肃,这里气候湿润,雨水充足,物产丰富,真不负“陇上小江南”的美誉。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水,更令人惊艳的是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你想象不到,在如今看来都稍显偏远的天水,在古代曾是古丝绸之路最繁忙的通道、进出长安的重要门户。当然,更不可思议的是,天水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茶马古道重要通商口岸。

茶马古道

提起茶马古道,很多人想到的是四川、云南、西藏,似乎与西北的甘肃没有什么关系。实则不然。茶马古道实际为三条:陕甘茶马古道,陕康藏茶马古道,还有滇藏茶马古道。今天,更广为人知的是后两者。

茶马古道实际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的贸易往来。

这种贸易往来出现的第一个“官方认定”机构就设立在天水。1074年,宋熙宁七年,设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茶马互市机构——秦州茶马司。天水,古称秦州。天水的茶马贸易始于唐代,在宋朝时期形成规模。

作为当时最大的茶马贸易集散地,天水繁荣到何种程度呢?

陇上江南天水

古书上记载,秦州茶马司专事以宋朝的茶帛与少数民族进行易马互市,每年交易额达4万多两白银,为朝廷换回8000多匹良马。《资治通鉴》中说“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形容的就是当时的天水。

而后,南茶北运,天水形成了延续400多年的秦州茶马古道。一直到民国初年,无论是汉中陕茶,还是蜀地川茶,都运至天水的大茶庄,由此再分发各地。

藏族人有“一日不可无茶”的说法

这种历史发展轨迹与茶叶传入西藏的历史过程也是高度吻合的。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原本不喝茶。据藏族史料记载,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茶马贸易是吐蕃和唐朝之间的主要贸易。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其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深得藏族百姓喜爱,成为其日常饮品,也就有了“藏族人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

随着藏族百姓饮茶需求的日益增多,宋代以来,西藏与内地之间的边茶贸易也越来越兴盛,维系两地需求的茶马古道也就应运而生。马帮的铃声也由此在蜿蜒曲折的茶马古道上响彻了千年。(中国西藏网文/翟新颖冯登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