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搭台唱戏:歌舞演绎茶叶营销大戏

发布时间 : 2020-09-30
传承演绎白茶价格 云南凤庆茶叶 云南茶叶品种

【www.cy316.com - 传承演绎白茶价格】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云南搭台唱戏:歌舞演绎茶叶营销大戏”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云南搭台唱戏:歌舞演绎茶叶营销大戏”相关知识!

来自云南的原生态歌舞、全国的茶产区主题日活动、难得一见的台湾茶专场推广,“2009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唱起一出茶叶营销的大戏,市民的品饮生活也因此更加丰富。

在国际茶文化节上,很多与会业内人士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对包括茶叶行业在内的实体经济领域的影响很明显,而此次文化节的最大出发点也就在于扩大内需。接下来的几天中,云南普洱、安徽黄山、福建安溪、江西婺源等7个产茶区轮番登场,向北京消费者和茶商推介各自的特色茶。在马连道茶城门前举办的茶产区主题日活动上,云南省普洱市委相关领导表示,此次马连道之行是“信心之旅”。

记者在茶缘茶城看到,20多个台湾企业在专场推广活动上对市民免费开放,来自台湾的高山茶、特色水果、原汁原味的台湾小吃以及金门高粱酒、台湾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让人们耳目一新。

另外,本次茶文化节的国际化非常突出。记者在“茶业科技创新与战略合作国际研讨会”上看到,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专家学者带来了他们在茶叶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科技创新。在中非茶贸易对接与茶文化交流品茗会上,非洲驻华使馆的多位商务、文化参赞与中国茶产区的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优秀茶企业进行了对接,他们针对本国茶叶市场需求、茶叶消费结构等具体情况做出详细介绍,令中国的茶叶生产者和供应商受益匪浅。商报记者扈明

茶文化精选阅读

云南茶叶史


据历史文献记载,云南在商周时期濮人就种茶以作员,三国时期种茶颇负盛名,晋。时规模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代名茶问世,清代极为鼎盛。《云南通志》、《普洱府志》和《大清一统志》都有以茶为市、仰食茶山。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的记载与论述。由于历代官府重视。茶叶贸易活跃,民间种茶日盛。山势连绵,复岭层峦、皆多茶树;从东到西。从甫至北,云岭高原处处有茶。明清时期闻名中外的云南普洱茶出产她古六大茶山连绵800里。入山作茶者达数十万人。古《普洱府志》详细记述了这一壮观史实。同时采择之精,制茶工艺也日臻完善,名优茶花色品种选出。异彩纷呈。

当时堪称名茶之珍品的普洱茶,其花色品种就达8色。不但是上贡朝廷之名茶诊品。普洱茶之名也风靡名重于天下。这时期上自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种茶饮茶蔚然成风。官史商贾,骚人墨客。也纷纷投身其中、著书写史。飘洋贸易,品茗赞咏。越发刺激了云南茶叶的发展。致使云南茶叶名品日众,声誉日隆。普洱茶不但被列入皇宫贡茶案册,而且还载人曹雪芹《红楼梦》、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不朽的世界名著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云南采制茶业不断推陈出新,研制新品名茶风靡盛行,贡茶名品层出不穷,制作加工工艺已由民间转化到官府组织管理推广。享誉中外的云南名优茶滇红、沱茶、藏销紧压茶、香竹筒茶等,颇具地方民族特色,品质独特的名茶产品也在不同的时代相继脱颖而出。这些名优茶产品。无论是哪个时代、哪种类型、花色,郡具有其优秀的品质,独特的风味特征,辉煌的产销业绩,从而形成了普洱先称秀,滇红质更优,沱茶誉四海,滇茶竞风流的云南名优茶荟萃盛景。

两汉时期茶产益州

三国魏吴普《本草、菜部》,记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上述记载中的荼即古茶字。益州系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尝羌臣服于汉,武帝赐以金质滇王之印一颗,建立滇国,封尝羌为滇王,以滇池为中心,设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今晋宁县的晋城)领27县,包括今曲靖、玉溪、昆明、大理、保山等地(州市)的辖区。东汉明帝时在滇西设永昌郡之前,先设西部都尉,仍归益州节制。汉献帝建安19年(公元214年)设来降都尉于今之曲靖,统辖益州、朱提(今昭通一带)、兴古(今文山、红河州部分地区)、永昌(今保山和临沧地区)、云南(今大理和楚雄部分地区)及考虑到痒珂(云南东南部及贵州南部)、越崔(今四川西昌和云南丽江及楚雄部分地区)七个郡。可见两汉治滇均属益州管辖。均属益州管辖。故吴普《本革、菜部》所称益州主要是指现今云南所属之地。

三国时期南中茶子

《华阳国志南中志》中有平夷县,郡治有铡津、安乐水。山出茶、蜜的记载。据吴觉农《茶经述评》载:平夷县约当今云南富源县地。平夷县距当时南中的中心味县(今曲靖)140里。

唐陆羽《茶经七之事》(公元775--780年)载:晋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审中茶子、西极石蜜。南中系东汉末时对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由滇池县移至味县,统管南中之地,味县遂成为当时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傅巽以南中茶子与当时国内外名特水果等产物(宛柰即大宛国的苹果,西极石蜜即天竺国的冰糖)并列,可见云南茶子当时已有盛名。

唐宋时期茶出银生城

唐樊绰《蛮书管内物产第七》(公元864年)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今景东县)界诸山,即今景东、景谷及其以南之地。蒙舍蛮系唐代洱海附近居民的六沼之一的南沼,居住在今巍山、南涧县境。清阮福《普洱茶记》(1825年)中有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香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西番指今西藏、四川等地的藏族。南宋:李石(约12世纪中期)《续博物志、卷七》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

上述记载说明唐宋时期云南产茶集中在滇南,采制粗放,饮用方法都是加上香辣等配料煮饮。云南茶已销往西藏等地。

明代名茶问市

明冯时可《滇行纪略》(16世纪下)载,楚雄府城外石马井水,无异惠泉。感通寺茶,不下天池伏龙。特此中人不善焙制尔。按:感通寺茶系指大理感通茶,惠泉指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天池指明代江苏苏州的天池山产的名茶,伏龙是指浙江古会稽名茶之一种,亦称卧龙。

明万历年间谢肇制《滇略》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

明末(1639年)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滇游日记》载,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甚佳,焙而复爆,不免黝黑。日记中还提及过顺宁府时住梅姓老人家,主人以云南府所产名茶--太华茶招待。

上述记载表明,普洱茶之名始见于明代;云南已有名茶出现,焙制方法未秦完善;叶种茶树须架梯采摘。

清代普洱茶名重天下

方以智《物理小识》(1664年)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与六安同。刘健《闻夜录》称,顺治18年(1661年)3月在北胜州(今永胜县)与藏人互市茶马,当年人藏普洱茶三万担。

张泓《滇南新语》(1755年)载,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一团,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曹雪芹《红楼梦》第63回记述: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文二人忙说、烟了一茶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载:普洱茶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岁人贡,民间不易得也普洱茶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吴大勋《滇南闻见录》(1782年)记有:团茶产于普洱府属思茅厅地方,茶山极广,最为有益之物,煎熬饮之,味极浓厚,较它茶为独胜。擅萃《滇海虞衡志卷十》(1799年)称: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师范《滇系山川》(1807年)载,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229里曰莽芝;2助里曰革登;340里曰蛮砖;365里曰倚邦;520里曰漫撤。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

民国时期茶事先兴后衰

民国年间,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校长为景谷县乡绅纪襄廷题词景谷之茶,衣食万姓。庄娇之后,在公一人。当地人勒石树碑于县内以表其功德。(按纪为清咸丰年问人,对发展景谷茶叶生产卓有成效,群众身受其益,故立碑纪念。今景谷青毛茶是全省收购标准的代表样,属国家商业部主管标准样之一。)

民国三年(1914)9月30日征集参加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陈列品中,有云南宁洱县糯茶一封,那次云南陈列品总值银元2000元,其中茶叶类值30元。民国五年(1916)云南沱茶首次定型加工为现在的碗形沱茶,这是经历了多年的储、运、销售工作实践,几经演变而形成的造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碗形窝部有通风透气,防止霉变的作用,成为畅销国内外品种之一。当时下关永昌祥沱茶负有盛名,因其配料有特点,取勐库茶香味浓厚,凤山茶兼具外形美观之优点,故产品盛销多年不衰,为其它牌号沱茶所不及。

民国九年(1929)在昆明设立云南茶务讲习所。

民国十二年(1923)在佛海县南糯山设立云南省立第一茶业试验场。

民国十四年(1925)柴萼《梵天庐丛录》记有,普洱条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坝夷所种,蒸以竹箬成团裹,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

2009茶叶营销的新思考之二:唤醒中国茶商


前一段时间笔者史立臣写了篇《2009茶叶营销的新思考》的文章发到网上,很多茶叶界的朋友打电话给我,问我如何进行茶叶的品类规划,如何进行茶叶的市场营销,如何进行茶叶营销团队的建设。说实在的,大家很是热心的关注茶叶的营销固然值得让人高兴,说明我的一些思路获得了认可,但是,我发现大家都在谈论目前的营销模式范围内的事,没有一个人去想中国茶行业未来发展。哪个企业家关注了未来茶叶行业的发展,哪个企业家的企业肯定会逐步向世界级的茶叶企业迈进。

这真是让人很悲哀的事。

为什么大家不去放开思路的想一想呢?

为什么大家不去进行一个详尽的市场调研呢?

为什么不去仔细的研究世界级茶商的产品线、品牌战略和营销规划呢?

也许想是件很费脑筋的事,也许几千年的中国茶叶营销模式和茶叶经济模式固化了茶商的思维,茶商就是销售茶叶的,其他的都不是茶商的事,中国国人一说到茶叶就会讲品茶环境、茶叶选择、水质鉴定、茶具选用、茶艺人才、茶艺音乐。似乎除了这些就没有别的东西了。不可否认,几千年来茶叶的精神理念传播的世界尽知,附庸风雅、礼仪说事的茶文化流传良久,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的"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成为现代茶叶营销的根基。动辄以文化说事,动辄以古人说茶。说实在的,如果单纯的从品茶角度来说,我不否认古人对茶文化的精辟,反而有崇拜心理,品茶都能品出人生来,那不是很高的境界吗?但是,如果从做大茶企业,做大中国的茶行业来说,古人的东西就没有多大用处了,纵观几千年的茶叶记载,除了茶马古道,除了贩卖茶叶出海,好像就没有什么对茶叶营销对做大茶行业有太大用途的东西。也许很多朋友说我偏激,中国几千年的茶叶历史总有可歌可泣的东西益于世人,这一点我不否认,我所说的是如何在传承千年的茶文化或者茶精髓的前提下做大茶叶营销和做大茶行业。你去看看,中国有世界级的茶叶企业吗?哪家企业年销售规模达到了10亿美元?

古人留下的东西不是单纯的让我们继承,更希望我们发扬光大,如果老祖宗看到历史上他们造就的闻名世界的茶叶大国现在被英国人,日本人等超过了,不穿越时空来骂我们才怪。所以,我们不仅要“守",更重要的是创新。

说道市场调研,似乎很少有中国茶商去做这件事,大家都在拼命的宣扬自己产地的东西或者自己“创造"的东西,那些牵强附会的茶叶典故也许能引起消费者一时的兴趣,但是,是否满足消费者的茶叶消费心理就不一定了。比如,我是七十年代的人,对茶叶的需求并不高,基本不去饮茶,反而对茶饮料感兴趣,那玩意虽然的确不如茶叶清香,但是起码方便,有很多时候清香的需求不如方便来的实在。想喝的时候到路边小店买一瓶,立即能满足我的需求,或者买一杯即冲的奶茶,果茶都可以。那么八十年代的人,九十年代的人,或者更靠后的人喜欢像古人一样饮茶吗?据我的市场调研结果分析,基本没这可能,这些后现代人更是务实,不方便的东西绝不会拿来饮用,不时尚的东西想都不想。大家有没有想过如何让你的茶叶产品健康时尚?方便快捷?我倒是有一个方法,这里就不说了。

更重要一点,很多茶叶喝起来很苦涩,注意我说的是“喝",不是“品",大多数人是喝茶,很少的享受阶层或者有钱有闲的大老爷们是“品",或者对茶文化对茶叶耳熟能详的人是“品"。苦涩也许对很多饮茶人来说最是好茶,而且能从中品出茶叶的好坏,茶叶的产地,茶叶的采摘时节。但是,这对喝茶的人来说,尤其是七十年代后的人来说就不是很令人叫爽的事,也没生病,非得去遭那份罪,一些苦涩难以下咽的茶汤简直就是汤药。

笔者史立臣在市场调研中特意关注了八十年代后的人的喝茶观念,很多人说那玩意不好喝,还很贵,注意,他们说“那玩意"、“不好喝"和“很贵",这就是未来中国茶叶必须解决的问题,或者正是阻碍中国茶叶快速发展的问题,那个企业能够解决那个企业就会抓住八十年代后的消费人群,也可能是未来绝大部分的消费人群,这个未来也许只有几年或者顶多十几年的光景。

结合市场调研得出茶叶在很多方面需要改变,这样才能满足最大消费人群的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制定和颁发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人民生活在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2010年前,将是我国居民食物结构迅速变化和营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时期。加快食物发展,改善食物结构,提高全民营养水平,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是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看看,国家都在要求改变食品结构,茶叶不也是食品中的一个分类吗?

关于对国外世界级的茶叶企业的研究问题,似乎大家都在想办法学人家的营销手段,学人家的皮毛,这点我很是无奈。很多朋友称我是茶叶营销的专家,其实我在营销上的确不凡,但是在茶叶上我只是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在思考中国茶行业的发展,但是仅仅以一个普通消费者都知道的事,中国的茶商却不知道,那就是人家的产品线规化来自于对市场的研究和对消费群体的满足,我就不信,哪家世界级的茶叶企业敢拿茶叶来中国市场上买,那是自寻死路,因为普通的单纯的茶叶根本不是最多数消费者所需求的。

看看人家拿的是什么?立顿冷饮,立顿热饮,立顿奶茶,立顿黄牌,立顿传情下午茶,立顿清衡茶………。诸位,看看,这是你们传统的东西吗?把奶制品、糖等加入其中以调其口感,把休闲和小憩融入其中以确定消费群体,把颜色和包装秀在其外以区隔普通茶叶,把健康时尚作为元素引诱年轻一代,把商标设计的新颖独特便于记忆以抓住消费者的心智。

再看看这些世界级的茶叶企业的茶叶产品的销售路径,大型连锁超市,路边小店小饮,写字楼休闲区,机场酒店的服务台等等,都是大家便于购买的所在,都是人流量很大的场所,都是大众消费者常去的地方。很明显,人家没有把自己的产品定位为礼品,虽然个别消费者可以把他们的产品作为礼品作为馈赠。人家是把茶叶作为大众消费品,铺货铺到大众便于购买的地方。

或许有人说,那不是茶叶,不正统。

我会说,你正统,你正统的都让人家把你门口的市场占领了,都把你打击的毫无还手之力了,都把你当做原材料供应商了,你还正统!就像当年的火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流传到国外人家用来造枪造炮,返回手来打还把火药主做烟花的中国,于是中国险些亡国。那时你怎么不去说人家火药使用的不正统?

醒醒吧,中国的茶商,挖苦你们是为了让你们猛醒,指责你们是为了让你们去思考,传统的梦做得太久了就会失去我们祖宗传下来的荣誉,固守原来的营销模式就会让我们自封未来的出路。

出路,就在脚下;方法,就在市场;前途;就在消费者的心智中。

你,能否就是未来中国世界级的大茶商?

史立臣:MBA、高级营销顾问、职业经理人、路透Insight专家团成员,曾任大中型企业的省级经理、大区经理、营销总监,并在北大纵横担任过高级营销顾问和项目经理,为多家大中型企业进行过营销咨询,所咨询项目都取得了不俗的营销业绩增长。服务过的部分企业:华北制

药、北药集团、湖南康普、亚洲制药、河南五云集团......(史立臣)

西安茶城营销新革命


近几年,当部分地方茶城出现门可罗雀,甚至有近半门店关闭的情况时,茶叶界同行不得不引发深思:茶城的路,该走向何方?

“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具有文化感染力、市场生命力和销售潜动力的新型茶城,而不是升级版的传统茶城!”一位茶叶文化研究界的知名人士曾这样评论。

是颠覆?还是突破?如何打破原来茶城旧模式经营状况,掀起一场茶城新革命呢?近日,西安文昌豪生精品茶城的全新上市,从经营理念以及茶城文化上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古都西安

独特文化感染力

据泉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何融融介绍,西安文昌豪生精品茶城是近期才来到泉州的,他们的文化是双重的,外部来自地区文化,内部来自茶文化。

那么文化在茶城中又该如何感染、如何显现呢?文昌豪生精品茶城来闽招商负责人说,该茶城地处十三朝古都的西安,这里具有强烈的地区文化,历史的沉淀使得“茶”这一古老文明的载体,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加固了这一文化地的交流特质。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安也正以龙头的态势傲居西北,这种由古至今,由政至商的文化复合力堪称一种影响力、一种巨大的感染力。茶城内部又将古城文化与茶文化交融,仿古乐器表演,茶艺表演以全仿唐歌舞表演更是将商业与艺术在文化的平台上表现出来。

创新概念

拓展市场生命力

据了解,文昌豪生精品茶城定位高档茶叶、茶具的零售。客户目标锁定高端,打破传统茶城批发模式,在西北市场中实属首例。

西安茶叶茶具市场中,充斥着较大部分的低档品牌。在消费者强烈渴望以质量有保证的商品进入的情况下,茶城就是将这种需求转化为实际、把高消费的供求关系整合起来。这种强有力的生命力,达到了商与户的双赢局面。

另外,业内人士认为,原本的诸多茶城都未充分考虑销售的引导性和配套性,虽然很多茶城也经过一定的升级,但是升级的只是装修,只是体量。而据了解,文昌豪生精品茶城却是创新了茶城的概念。首先,茶城中设置了6000平方米国宴级高档餐饮机构,深度加固了高档消费力的直接构成。同时,拥有2200平方米的专属茶艺会所,以吸引商界人士、文化名人的消费,这两项设置将会给茶城带来直接消费人数日均500~800人,间接影响日均1000~1600人,而且全会员制的营销把目标消费客群锁定得更为准确。茶城设置专业营销中心,为商户提供团购销售信息及服务。

勇于颠覆传统茶城的经营模式,敢于突破市场现状、加大营销在业界的巧妙运用,新型茶城这一思路得到了泉州茶文化研究会何融融会长及各位专家的认可好评,同时也得到了来自华祥苑、八马、理想等商业巨头的良好评价。近期,泉州、西安两地的茶界名士将聚首泉州,研讨交流茶城运作新制,以求共同发展。

老字号茶庄营销创新之路


过去的人讲,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七个字,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绿茶、红茶、普洱茶等六大茶类,几十个小类,二十余个产茶省,八千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早已成为世界饮料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品种。但国内茶叶生产和销售也有其自身的问题,比如茶叶生产的标准体系和卫生安全体系建设相对落后;国内茶叶生产产量大,但突出的品牌少;经营渠道和经营方式主要还是粗放式等等。目前,我国的茶叶一般在茶庄、茶叶批发市场、商场、超市和茶馆销售。最近几年还出现了连锁经营、品牌加盟店。尤其对老字号茶庄来说,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就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不断进行创新经营。老字号茶庄拥有巨大的无形资产,倚重的是独特的品牌文化,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振兴发展的最大动力是品牌的价值。而使老字号“青春常在”的秘诀是创新,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

始创于1887年的老字号品牌吴裕泰在茶叶行业首创的直营连锁和加盟连锁方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与尝试,加盟连锁非但没有影响老字号,而且由于吴裕泰的科学管理与监管制度的完善,日益壮大。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吴裕泰拥有168家连锁店、一个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两个茶馆、一个创意产学研平台、一个茶文化陈列馆和一个茶艺表演队,年销售额近4亿元,其商标也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对于老字号来说,在加盟连锁中确保品牌是关键。老字号品牌的构成首先是产品和服务,其次是对外形象和对内管理,最后是传承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吴裕泰秉承前辈“制之惟恐不精,采之惟恐不尽”的信条,严把产品质量关,制定的企业标准均高于国家标准,产品质量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给加盟商以足够的信心与保障。为了解决门店的财务结算周期长、部门间信息沟通不及时、管理效率低的问题,吴裕泰与联想公司签订了百万元信息化建设的合同,用IT技术管理上百家门店,每间门店都被纳入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用信息化系统来保证茶叶进、销、存的统一,百年老店重新焕发了活力。为了连锁企业与老字号品牌、店铺形象统一一致,吴裕泰以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古朴典雅与时尚结合的设计为理念,重新对所有专卖店及加盟店铺进行形象设计与提升,提高了品牌的美誉度。实践证明,吴裕泰以整体为基础、以开放经营为方针、以科学管理为手段的加盟连锁是成功的,这对其他老字号茶庄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去年的云南普洱茶老字号宋聘茶庄融资进军茶饮料可以说走了另外一条创新之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作为健康原生饮品认识的加深,以茶叶为原料的各种饮品在国内迅速发展,茶饮料也已经成为我国饮料业的主流品种,统一、康师傅、娃哈哈、可口可乐、三得利、养生堂等等,但国内以茶庄为基础进军茶饮料行业这还是第一家。宋聘茶庄推出的茶饮料主要定位在30岁以上的消费人群,他们对老字号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对营养和健康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上市后该产品一直热销,据称其海外市场订货额已经达1亿元人民币。[page_break]

网络经济时代,原来奉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字号”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展开营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保持并提升老字号品牌的价值。网络营销不仅仅指建设一个具有品牌形象的网站那么简单,而是综合运用网络工具积极开展营销工作。比如设计精巧的互动环节让网民参与其中,制作调查表进行消费者调查,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生产、包装设计中,运用情感话题、多媒体技术手段、论坛,博客、播客等多途径多方式影响消费者,在网络上营造出一种“茶文化”氛围。通过引领消费者消费,带动回头客和一大批潜在消费者。目前很多老字号也在尝试网络B2C或B2B的营销模式,自建网店,与更多的网络卖场合作进行促销等也取得了很大成功。

近年来事件营销在茶叶经营市场被广泛应用,去年云南大益茶业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在勐海茶厂68周年庆典上宣读倡议书,发起“中华爱茶日”百万人签名活动,在广州茶博会开幕之际,以全国百万人签名活动促成“中华爱茶日”最终设立,大益茶业集团将广州定为“中华爱茶日”百万签名全国巡回第一站。此活动迅速在全国铺开,大益茶业集团借“中华爱茶日”活动,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品牌效益。与广告和其他传播活动相比,事件营销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创造强大的影响力。

茶庄经营要做茶文化,烘托老字号在品牌文化的内涵,多与第三产业经济合作,发挥整体优势,带动茶庄经营发展。在北京2008奥运会的开幕之际,为了让来到北京的外国友人了解、体验中国传统茶文化和饮食文化,吴裕泰在北京著名的餐饮一条街簋街上开办了一家集餐、茶于一体的文化型茶餐饮中心——吴裕泰内府菜食府。吴裕泰虽然推出高端内府菜看似跨入了餐饮业,但其本质上是在推广一种文化理念,推出新的经营思路。当茶宴开始,服务员首先会为宾客奉上一款迎客茶;用餐中间上某一道大菜时,会同时配一种餐中茶;全部用完餐后,还会上一款谢客茶。茶宴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茶香萦绕。吴裕泰内府菜的面世,实际上是对吴裕泰老字号品牌的传承和发扬,是吴裕泰企业文化的提升和拓展。

在著名茶产区武夷山,茶旅联合营销模式独辟蹊径,打造出武夷山的独特景观。2006年在武夷山景区联合景区内,数十家知名茶庄发起了“浪漫武夷,风雅茶韵”活动,该活动迅速在国内掀起一轮大红袍热。大红袍代表的是武夷山茶产业,武夷山与茶庄通过运作“大红袍”品牌,目的就是促进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武夷山茶产业延伸链条上,已延伸出茶饮料、茶枕、茶垫、茶袋、茶食品以及演化出来的茶宴等,而茶庄增收更是产业链条上重要的一环。武夷山茶产业在“大红袍”品牌的引领下全速前行,2008年武夷山市涉茶总值达到8亿元。

云南茶叶的起源


我国战国时期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世界上最早有关茶事的文字记载。神农距今不过四五千年历史,神农当时只是发现了茶,这还不是说茶的起源。近代专家学者们,根据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论证,证明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

首先从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考察茶树起源。地球在形成以后,经过了多次演变,其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不似现在地球的状态,当然地球气候也不是现在的状况。大约在两亿五千万年以前,地球分为劳亚古北大陆和冈瓦纳古南大陆,前者位于赤道及其两侧,后者位于南寒带。中国在古北大陆,印度在古南大陆,两者之间隔着泰提斯海遥遥相望。经过地质年代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漫长岁月,多次地壳运动,地球上水陆分布及气候发生很大变化。据云南地质历史,大约在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的三叠纪,云南便是露出海面的陆地;在距今二千五百万年以来,全省处于热带亚热带温润气候,这有利于被子植物和古热带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在距今一千二百万年的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所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青藏高原隆起,影响云南植物区系与植被的变化;其后第四纪以来的几次冰河时期,云南未受冰川直接袭击,滇中以南气候依然温湿,因此许多植物原种得以幸存。据考察,滇南的原始森林中,至今还发现有第二纪孑遗的木莲和被誉为“活化石”的树蕨,还有鸡毛松、苏铁、爪哇树、爪哇苦莲等古生植物。现今云南有高等植物15000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一半以上,故云南有植物王国之称。据贵州新编《贵州土产工作概要》称,1980年7月9日在晴隆县菁口乡云头大山发现茶子化石。那里可以说是云南茶树起源中心之边缘。近年来我国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蝴蝶梁子等地发掘到距今200多万年以前的猿人化石,被誉为东方猿人之始祖。这说明云南古地理、古气候具有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条件。至于茶树是否也在这里发生和滋长?可以从它的近缘植物加以考察印证。

茶树的近缘植物是论证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云南属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水热资源丰富,在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形成的红壤土,距今已有五六千年之久,是世界上最古老土壤之一。这是形成被子植物的茶科植物系统发育的优良条件,所以云南茶树的近缘植物特多,素有云南山茶甲天下之美誉。据植物分类学,茶科植物共23属380多种,分布在我国的就有260多种,绝大部分又分布在云南;据中国科学院“780工程”调查,在云南仅仅腾冲一个县境内,就发现有山茶科植物8个属70多个种;近据中国茶叶研究所和云南茶叶研究所会同有关部门对云南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结果,按照张宏达教授对山茶树属植物分类:世界茶组植物已发现的有37个种和3个变种,分布在我国的就有36个种和3个变种,其中分布在云南的有31个种和两个变种,并且有17个新种和1个变种是世界茶谱中尚无记载的。云南茶树近缘之多,可称世界之冠,这充分证明云南是茶树起源中心。

再从古老大茶树的分布加以考察。云南已发现的野生型和栽培型的大茶树,多分布在澜沧江、怒江、元江流域的深山老林中,其中:勐海县的大黑山原始森林中,1961年发现一株野生型大茶树,树高32.12米,树龄1700多年;勐海县南糯山的半坡寨有一株栽培型大茶树,主干直径1.38米,树龄800多年,被誉为“茶树王”;在风庆县的马街区华丰乡香竹管1983年发现一株栽培型大茶树,主干基径2米,胸径1.59米;凤庆县的诗礼区古黑山附近小光山约两平方公里的地区内生长着万株以上的野茶树群落;澜沧县的景迈茶山延伸地有一株四人合抱的大茶树,分枝在离地15米以上;镇沉县九里区和平乡千家寨有成片生长的大茶树,大者主干直径1.27米,树龄约1000年以上;思茅县磨黑区闭结乡分布有成片大茶树。最大者直径1.18米;金平县哈尼田永平乡及老旧寨等地发现大茶树约100株以上,据湖南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刘宝祥考查认为其茶果形状特殊,有球形、桃形、饼形,与大果茶性状不同,采叶经生化测定,其简单儿茶素高,观察花序,单花序比丛花序多,结果率低,是属野生原始型品种,树龄当在2000年以上;师宗县五洛河区大厂乡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株茶树树高25米,主干直径为0.52米。云南古生大茶树有野生型,也有栽培型,有单株独立,也有成片生长,分布面之广。数量之多,年代之久远,树型之高大,令人叹为观止,这证明云南茶树源远流长。

更主要的是云南大叶种茶树具有古老茶树的生物化学特征。根据生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化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故前苏联学者杰姆哈捷论断,茶树中简单儿茶素含量比较多的属原始型的野生种。按茶树的新陈代谢,主要是合成儿茶酚类物质的质和量的变化,而云南大叶种野生茶经生化分析,其合成L一表儿茶酚的强度都比合成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的强度高一倍;相应地合成L一表儿茶酚没食子酸酯也比合成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为多。这表明云南茶树的简单儿茶素含量比较多,因此具有古老茶树的生物化学特征。

科学家们根据以上考察论证,茶树起源于云南已是不争的事实。又根据我国历史文献记载:云南在商周时期淄人种茶以作贡品;两汉时期茶产益州川谷山陵道旁;三国时期南中茶子颇负盛名;唐宋时期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明代名茶问世;清代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民国时期茶事先兴后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滇茶蓬勃发展,驰誉中外。于此可见云南茶叶源远流长。

茶,是云南省三大经济作物之一烟、糖、茶。20世纪80年代末,全省种茶、制茶、售茶的人口约17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二分之一,这可以说衣食百姓。云南自然条件十分宜茶,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茶树品种均有,尤以大叶种茶,品种优良,品质上乘。因此,茶业兴衰攸关云南经济发展。

云南自然条件优越,产茶历史悠久,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沧桑。自“省茶司”成立以来,在扶植生产,改进技术,加强收购,开拓国内外销售市场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从而发展了生产,提高了云南茶叶的知名度,对繁荣云南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茶叶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而形成为云南三大经济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茶艺术歌舞茶农们创作很多茶歌、茶舞作品


歌舞可能是最早出现的艺术和文化了,因为它就源自劳动生活,茶叶是茶农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因此茶农们在劳动中必然会创作很多茶歌、茶舞。

根据现有茶史资料,最早以歌咏茶叶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是西晋孙楚的《出歌》,里面有“姜桂茶辩出巴蜀”,这里的“茶荈”指的就是茶。

到了唐代,皮日休在《茶巾杂咏序》中说“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据此可知最早茶歌应为陆羽所作。但是非常可惜,这首茶歌早已散佚。幸好,在唐代中期的歌谣中,还能找到皎然的《茶歌》、卢仝的《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等几首(存于《全唐诗》中)。其中卢仝的茶歌,是最常引用的。

宋代,由关于茶叶的诗词而演变成茶歌的情况很多,比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巾写道:“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个“传在人口”,就是在人民中间传唱的意思。

上述情况都是从文人作品演变成民间歌词的情况。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从民谣到民歌,即民谣经过文人整理配曲再传到民间演唱。比如明清时期,流传于杭州富阳一带的《贡茶鲥鱼歌》就属于这种情况,这首歌是明代正德九年(1514年)接察佥事韩邦奇根据《富阳谣》改编而成的。它通过一连串带有情绪的问号,反映了富阳地区E『姓因采办贡茶和捕捉贡鱼,而遭受的侵扰和痛苦,表达了人们的不满。后来,韩邦奇也渊为茶农直谏而获罪F狱。

茶歌的第三个主要的来源,就是完全由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比如在清代,每年从江西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中就流传着一首反映采茶艰辛生活的歌,此外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方志中,也记载了很多类似这样的茶歌。开始,这些茶歌没有形成统·的曲调,后来,专门的“采茶调”就逐渐孕育产生出来了,它是我国南方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当然,此后采茶调作为一种民歌的格调,其所歌唱的内容,就不再局限在茶事或和茶事有关的范围之内了。

采茶调为汉族的民歌,而在我国西南一少数民族当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茶歌和有关茶的固定乐曲,有“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等曲调。比如居住在滇西北的藏民、居住金沙江西岸的白依人(彝族支系)等。

云南茶叶起源的论证


我国战国时期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古茶字)而解之,这是世界上最早有关茶事的文字记载。神农距今不过四五千年历史,神农当时只是发现了茶,这还不是说茶的起源。近代专家学者们,根据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论证,证明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

首先从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考察茶树起源。地球在形成以后,经过了多次演变,其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不似现在地球的状态,当然地球气候也不是现在的状况。大约在两亿五千万年以前,地球分为劳亚古北大陆和冈瓦纳古南大陆,前者位于赤道及其两侧,后者位于南寒带。中国在古北大陆,印度在古南大陆,两者之间隔着泰提斯海遥遥相望。经过地质年代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漫长岁月,多次地壳运动,地球上水陆分布及气候发生很大变化。据云南地质历史,大约在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的三叠纪,云南便是露出海面的陆地;在距今二千五百万年以来,全省处于热带亚热带温润气候,这有利于被子植物和古热带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在距今一千二百万年的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所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青藏高原隆起,影响云南植物区系与植被的变化;其后第四纪以来的几次冰河时期,云南未受冰川直接袭击,滇中以南气候依然温湿,因此许多植物原种得以幸存。据考察,滇南的原始森林中,至今还发现有第二纪孑遗的木莲和被誉为活化石的树蕨,还有鸡毛松、苏铁、爪哇树、爪哇苦莲等古生植物。现今云南有高等植物15000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一半以上,故云南有植物王国之称。据贵州新编《贵州土产工作概要》称,1980年7月9日在晴隆县菁口乡云头大山发现茶子化石(按晴隆县境距云南省境直线距离约80公里)。那里可以说是云南茶树起源中心之边缘。近年来我国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蝴蝶梁子等地发掘到距今200多万年以前的猿人化石,被誉为东方猿人之始祖。这说明云南古地理、古气候具有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条件。至于茶树是否也在这里发生和滋长?可以从它的近缘植物加以考察印证。

茶树的近缘植物是论证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云南属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水热资源丰富,在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形成的红壤土,距今已有五六千年之久,是世界上最古老土壤之一。这是形成被子植物的茶科植物系统发育的优良条件,所以云南茶树的近缘植物特多,素有云南山茶甲天下之美誉。据植物分类学,茶科植物共23属380多种,分布在我国的就有260多种,绝大部分又分布在云南;据中国科学院780工程调查,在云南仅仅腾冲一个县境内,就发现有山茶科植物8个属70多个种;近据中国茶叶研究所和云南茶叶研究所会同有关部门对云南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结果,按照张宏达教授对山茶树属植物分类:世界茶组植物已发现的有37个种和3个变种,分布在我国的就有36个种和3个变种,其中分布在云南的有31个种和两个变种,并且有17个新种和1个变种是世界茶谱中尚无记载的。云南茶树近缘之多,可称世界之冠,这充分证明云南是茶树起源中心。

再从古老大茶树的分布加以考察。云南已发现的野生型和栽培型的大茶树,多分布在澜沧江、怒江、元江流域的深山老林中,其中:勐海县的大黑山原始森林中,1961年发现一株野生型大茶树,树高32.12米,树龄1700多年;勐海县南糯山的半坡寨有一株栽培型大茶树,主干直径1.38米,树龄800多年,被誉为茶树王;在风庆县的马街区华丰乡香竹管1983年发现一株栽培型大茶树,主干基径2米,胸径1.59米;凤庆县的诗礼区古黑山附近小光山约两平方公里的地区内生长着万株以上的野茶树群落;澜沧县的景迈茶山延伸地有一株四人合抱的大茶树,分枝在离地15米以上;镇沉县九里区和平乡千家寨有成片生长的大茶树,大者主干直径1.27米,树龄约1000年以上;思茅县磨黑区闭结乡分布有成片大茶树。最大者直径1.18米;金平县哈尼田永平乡及老旧寨等地发现大茶树约100株以上,据湖南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刘宝祥考查认为其茶果形状特殊,有球形、桃形、饼形,与大果茶性状不同,采叶经生化测定,其简单儿茶素高,观察花序,单花序比丛花序多,结果率低,是属野生原始型品种,树龄当在2000年以上;师宗县五洛河区大厂乡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株茶树树高25米,主干直径为0.52米。云南古生大茶树有野生型,也有栽培型,有单株独立,也有成片生长,分布面之广。数量之多,年代之久远,树型之高大,令人叹为观止,这证明云南茶树源远流长。

更主要的是云南大叶种茶树具有古老茶树的生物化学特征。根据生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化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故前苏联学者杰姆哈捷论断,茶树中简单儿茶素含量比较多的属原始型的野生种。按茶树的新陈代谢,主要是合成儿茶酚类物质的质和量的变化,而云南大叶种野生茶经生化分析,其合成L一表儿茶酚的强度都比合成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的强度高一倍;相应地合成L一表儿茶酚没食子酸酯也比合成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为多。这表明云南茶树的简单儿茶素含量比较多,因此具有古老茶树的生物化学特征。

科学家们根据以上考察论证,茶树起源于云南已是不争的事实。

又根据我国历史文献记载:云南在商周时期淄人种茶以作贡品;两汉时期茶产益州川谷山陵道旁;三国时期南中茶子颇负盛名;唐宋时期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明代名茶问世;清代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民国时期茶事先兴后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滇茶蓬勃发展,驰誉中外。于此可见云南茶叶源远流长。

盛世修志,古来如斯。

盛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后,云南茶叶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特别是1979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后,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云南茶业更是空前的发展。这,看一看全省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的增长数字即可得到证明。1950年,全省茶园面积16万亩,茶叶产量5万扭,到了1990年底,全省茶园面积达到240万亩,茶叶产量89.6万担。从1950年到1990年,这41年时间,茶园面积增加224万亩,年平均新植茶园5.5万亩,茶叶产量增加84.6万担,年平均增产2万担。其中,从1949年到1979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47万亩,茶叶产量达到30万担。这30年期间,茶园面积增加131万亩,年平均新植茶园3.4万亩,茶叶产量增长25万担,年平均增产0.8万担。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80年至1999年底止,这11年期间,是云南茶业发展的最好时期,茶园面积增加93万亩,年平均新植茶园8.5万亩,茶叶产量增加60万担,年平均增产5.5万担。总之,茶园面积的增加和茶叶产量的增长,对促进云南经济发展和增加茶农收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制茶工业保障供给,扩大出口,奠定了物质基础。

修志,对存史、资治、教化具有深远意义。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于1938年12月16日,到1990年底,已有52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尽管公司机构几番更迭,公司名称多次变换,但主管云南茶叶的业务未变。因此,撰写《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系从1938年12月16日到1990年底。52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民国政府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时期。民国政府时期的11年,云南茶叶生产衰微破败,公司业务经营凋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后的41年,随着云南省茶业的发展,公司购销业务兴旺发达。自从1973年开始自营出口业务之后,云南茶叶加速走向世界。仅1990年,出口各类茶叶就达7000多吨,创收外汇2300多万美元,为富民兴滇作出了贡献。

茶,是云南省三大经济作物之一(烟、糖、茶)。20世纪80年代末,全省种茶、制茶、售茶的人口约17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这可以说衣食百姓。云南自然条件十分宜茶,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茶树品种均有,尤以大叶种茶,品种优良,品质上乘。因此,茶业兴衰攸关云南经济发展。

云南自然条件优越,产茶历史悠久,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沧桑。自省茶司成立以来,在扶植生产,改进技术,加强收购,开拓国内外销售市场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从而发展了生产,提高了云南茶叶的知名度,对繁荣云南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茶叶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而形成为云南三大经济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千年茶马古道 演绎藏茶情


因为有茶,所以有了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是以川藏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和青藏茶马古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而雅安,既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也是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宋代时,官府曾在雅安设立“茶马司”,清代更将雅安指定为专为藏区生产茶叶的基地之一。

再看雅安境内的茶马古道交通网络,知名茶学、茶文化专家、市茶叶学会顾问李家光说:“历史上有三条线从雅安出发。”深入发掘三条线的历史,就会发现雅安的茶马古道不仅历史最悠久,且线路最广阔。

三条线路上,具有众多的旅游资源。李家光希望,2010年雅安能举办一个千年茶马古道大型旅游活动,以茶马古道来推介藏茶,因为藏茶和茶马古道是“兄弟”,将藏茶与茶马古道打捆打造,将有利于藏茶品牌的宣传。

近日,记者与市茶叶学会相关人员一道,听李家光讲起了茶马古道的往事……

最古老的茶马古道

第一条茶马古道从天全县开始,也称为旄牛道。

历史的碎片不断在李家光脑中闪现,他说,宋太祖初年,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更加注重民族关系。所谓前朝的教训,是指唐代后期,西南边缘地带的吐蕃和南诏联合起来,攻打四川,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四川的汉源、雅安被吐蕃占领,成为真空地带。宋朝建立初期,就对西南边缘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安抚、封官、赏赐。在那个时期,雅安的黎州(今汉源)、天全是边防要塞,挨临着多达十几个少数民族。

于是,就在天全县组织天全“土军三千,茶户八百”,形成一股势力,防止吐蕃的进犯。李家光认为,“土军三千,茶户八百”只是一个概数,实际数量肯定不止。这里的“土军”指的是民兵,而“茶户”所生产的茶叶,就用来赏赐顺从朝廷的吐蕃等少数民族。

追溯历史,茶叶在宋代就是一种普遍种植的农作物,在雅安,除了石棉和汉源,到处是茶,当时四川的茶叶产量居全国之冠,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

茶叶多了,就需要运输。茶叶从天全运出,经荥经到汉源,这条路也就是历史上的旄牛道。据说,远在西汉时期,蜀郡的商人就常以布匹等本地特产与大渡河外的牦牛夷、邛等部交换牦牛、马等物,因此,这条道史称旄牛道。

到了汉源后,旄牛道再分为两条线,一条到康定,另一条经过邛都(今西昌)到越西、云南,继而出国。后一条路,也就是传说中的南方丝绸之路。

李家光说,这条最古老的茶马古道,不仅起到了稳定民族关系的作用,还加强了茶马贸易,加深了交流。

最繁华的茶马古道

以茶治边,茶马交易治边制度延续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四川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史料记载,宋代以及明中叶以前,川茶大部分运入陕西,后转销西番。李家光介绍说,在茶马古道历史上,北宋中期一直到南宋初年,期间有80余年的历史,四川的茶叶经过夏阳道进入陕西、甘肃,而后运往西藏。这是一条最繁华的道路,当时也是北上唯一的路。

夏阳道也叫灵关道,它经过芦山、宝兴、汶川,然后左走到陕西,右走到甘肃。这条道,在春秋时期,就是通往西北的大道。

当时,每年有100多万公斤干茶从名山县运出,经上里、中里,到芦山,由厢军和士兵共同护运,气势宏大。当时的“厢军”指的是地方军,“士兵”指的是国家军队。

如此持续了80余年,后来由于朝代更替、战乱等原因,这条北上道路最终中断。但是,李家光认为,这条路在茶马交易具有最高的性价比,茶叶的价值在这条路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不过,这条路在今天却已经鲜为人知了。李家光认为,这条路上拥有深厚的汉文化、红军文化和熊猫文化,具有强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值得探索和开发。

最艰苦的茶马古道

历史上,雅安茶主销甘孜和西藏,人们习惯称之为南路边茶。

明代中期,川茶开始主要销往拉萨、康定以及松潘、金川一带,称为“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其数量相当于川茶总产量的90%。自那时起,以雅安为起点直到康定一线,已成为边茶最为重要的流通渠道。

到了清朝,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了对康区和西藏的经营,设置台站,放宽茶叶输藏,打箭炉成为南路边茶总汇之地,更使川藏茶道进一步繁荣。就这样,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由雅安、天全越马鞍山、泸定到康定的“小路茶道”,以及由雅安、荥经越大相岭、飞越岭、泸定至康定的“大路茶道”。

鸦片战争以后,英帝国主义力图使印茶取代华茶在西藏行销。他们认为一旦印茶能取代川省边茶的地位,英国即可垄断西藏之政治与经济。为此,英帝国主义甚至用武力入侵拉萨,强迫印茶输藏。从此,川茶又成为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武器。反对印茶销藏,保护川茶销藏,成了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重要内容。

因此,这条茶马古道可谓意义重大。

据史料记载,清代每年输入西藏的茶80%以上来自四川,其中主要为雅州所产边茶。

这条路也是最艰苦的茶马古道,全部由人力运输,于是,在那个时期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工作岗位——背夫。从雅安到康定的茶叶,全部由背夫一步一个脚印背运到达。背得多的,足足要背两三百斤。此外,妇女、小孩也加入了背夫的行列,甚至还有哺乳期的妇女带着婴儿一同上路。

这条路即现在所称的“川藏茶马古道”。

通过这条古道,不仅使藏区人民获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内地出产的物品,弥补了藏区所缺,满足了藏区人民所需,而且让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环境的藏区打开了门户,将藏区的各种土特产输送到内地,形成了一种持久的互补互利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