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丙中洛:传说中的桃花源

发布时间 : 2020-09-30
茶马古道的线路 茶马古道黑茶 茶马古道的线路情况

茶马古道的线路。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马古道丙中洛:传说中的桃花源”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丙中洛美景

丙中洛位于怒江傈傈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北部,距州政府所在地六库329公里,距贡山县城43公里。东邻迪庆州德钦县,南连捧当乡,西接与缅甸接囊的独龙江乡,北邻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全乡国土总面积823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是滇西北三大山脉即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与三江,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二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区、怒江山北向南贯穿全境,东面为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明显的高山峡谷地貌。

雾里村

奇特的自然景观

丙中洛境内有国家级4a景点3个,怒江第一湾、石门关和丙中洛田园风光,省政府批准的一级景点2个,二级景点6个,三级景点3个。丙中洛呈不规则四边形,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峰嘎娃嘎普雪山5128米,终年积雪。最低海拔为与捧当乡交界处江面1430米。乡政府驻地丙中洛坝子海拔1750米,是怒江峡谷深处难得一见的开阔台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四面环山,整个坝子被念瓦洛河和格马洛河分割成三大块,平坝周围的石崖多为羊脂玉岩,南为贡当神山,北为石门关,南北遥相呼应,形似“相约无期”的一对恋人,怒江从北部的秋那桶深谷进入丙中洛,从丙中洛南边一直到大拉,形成弯弯曲曲几道弯,最大的一道弯在坎桶被称为“怒江第一湾”。

绿油油的麦田www.cY316.cOM

怒江第一湾

资源状况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及集市贸易:丙中洛境内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植物资源主要树种有云南松、油杉、滇青风、元江栲、还有大叶南烛、香白珠、马桑、木姜子、大百花杜鹃等,草木有厥类、白茅、金茅、细叶菊、倒钩刺、早茅、黄背草及兰科植物,经济树木有油桐、漆树、板栗、核桃、苹果、桃李、木瓜、梅子、柑橘等。动物资源有小熊猫(金狗),狗熊、扭角羚,雪雉等珍稀动物,还有较多的高山草场,十分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石门关倒映水中清晰可见

多种宗教并存,人神共居

丙中洛是一个典型的人神共居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在周围的群山中有十座有名有性的神山,且每座神山都有自己的神主,他们分别是:甲衣更念其布(嘎娃嘎普雪山),巴拉生更格布(贡当神山),正桶都吉江才(怒江第一湾西面的雪山),信灵干嘎日浓(怒江第一湾西边的仙人洞),衣当都吉帕姆(纳依夺村的帕姆仙人洞),扎朵达雅初姆(秩科当大悬崖),杰才木拉目吧(达拉村南菁雪山),登雀其吉布卓(仙女洞)将太下灵信木(纳依夺村悬崖),妮日宗甲姆(日宗山)。除此之外,每个奇峰怪石,每棵大树,每个菁沟都有自己的神灵。

山洼洼里一户人家

多民族、多文化和谐共存

丙中洛居住有藏怒、傈傈、独龙等少数民族,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奇特,民风存朴,多民族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平等互助、正直善良、热情好客,有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习惯。恍然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丙中洛各民族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服饰和节目。怒族农历2月8日的“桃花节”,主要是祈求神灵保佑;农历3月15日的“仙女节”,主要是女岩神祭。独龙族的“卡雀瓦节”,主要是以镖牛,跳芒锣舞的形式祭祀神灵,目前独龙族还有以前的纹面妇女。各民族语言、服饰、习俗等相互渗透,形成一道独特的建筑风景线。

茶马古道

无法形容的美丽

历史久远、古风浓郁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在云南已基本为现代交通所取代,唯有丙中洛通往藏东南地区的马帮队今天仍在古道上穿行。这条活着的茶马古道,始于丙中洛,沿峡谷溯怒江北上,通往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察瓦龙乡政府所在地扎那,全长70公里。这条路既是滇藏古驿道,也是今天察瓦龙沟通外界唯一常年通行无阻的道路,该乡物资进出主要以来此路。沿途途经石门关、那恰洛峡谷等景点,蹄印斑驳,马蹄声声,空谷传响,古意盎然。

茶经网扩展阅读

怒江丙中洛 茶马古道上的处女地


丙中洛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一个东西方宗教相互交融,多宗教和谐共存,有着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多民族、多文化和谐共存,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著名的丙中洛茶马古道就在这里。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是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历史久远、古风浓郁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在云南已基本为现代交通所取代,唯有丙中洛通往藏东南地区的马帮队今天仍在古道上穿行。这条活着的茶马古道,始于丙中洛,沿峡谷溯怒江北上,通往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察瓦龙乡政府所在地扎那,全长70公里。这条路既是滇藏古驿道,也是今天察瓦龙沟通外界唯一常年通行无阻的道路,该乡物资进出主要以来此路。沿途途经石门关、那恰洛峡谷等景点,蹄印斑驳,马蹄声声,空谷传响,古意盎然。

丙中洛位于怒江傈傈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北部,距州政府所在地六库329公里,距贡山县城43公里。东邻迪庆州德钦县,南连捧当乡,西接与缅甸接囊的独龙江乡,北邻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全乡国土总面积823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是滇西北三大山脉即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与三江,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二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区、怒江山北向南贯穿全境,东面为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明显的高山峡谷地貌。

景点信息

地址:云南怒江思茅市东南方约40千米处。

门票:免费。

交通:去丙中洛交通不便,路况不好车速慢,有时还会塌方,应预留足够时间。交通以公车为主,包车价格奇高。去丙中洛的路线是昆明-大理-六库-贡山-丙中洛。昆明到六库614公里,每天有3-5班卧铺客车,需16-20小时。另昆明-贡山有一班卧铺车,不是每天都有,约行24小时,票价156元。六库-贡山有中巴,车行8小时,票价35元。贡山-丙中洛中巴车票8元,车程约2小时。

住宿:由于近几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旅游,在丙中洛也有了农家接待点从丙中洛乡停车的地方前行,然后向下转,离开了水泥地沿着一条泥路向下走,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庄,村里有一个天主教教堂。村里有几家人都从事接待。

丙中洛购物:灵芝(在怒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到处都生长着可供药用的植物。灵芝就是其中之一)

美食:

1.石头粑粑,怒族人的饮食,一般农家有,但是正宗还要进去到青那桶才是,那儿没有什么接待,全是农家自然村落。吃法是喝着酥油茶吃最好。

2.酥油茶,主要是早点。

3.吓拉(音译),是用酒水煮的鸡汤,有酒量才能吃,本吃过一次醉了三天不醒,可怕。

4.皮巴肉,怒族藏族食品,到了丙中洛一问就会有。是大片肥肉噢,不过不腻。

5.包谷米,这种现在很少见了,主要赶马人才吃的干粮,抓上一小袋,行路时边走边吃,喝点水挺有味道的。

6.水酒,自家制的水酒。

旅游小贴士

14:00以前爬上贡当神山,在山的阴影遮住江水以前,观看怒江第一湾是最好的时间。羊脂玉厂为最佳的观测点。秋那桶是一座雪山环绕的小村庄,汽车不能通行,如从重丁村出发步行4小时。最好有当地人做向导,以免走弯路,一日来回或在秋那桶留宿一夜,秋那桶有住宿。

奇特的自然景观

丙中洛境内有国家级4A景点3个,怒江第一湾、石门关和丙中洛田园风光,省政府批准的一级景点2个,二级景点6个,三级景点3个。丙中洛呈不规则四边形,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峰嘎娃嘎普雪山5128米,终年积雪。最低海拔为与捧当乡交界处江面1430米。乡政府驻地丙中洛坝子海拔1750米,是怒江峡谷深处难得一见的开阔台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四面环山,整个坝子被念瓦洛河和格马洛河分割成三大块,平坝周围的石崖多为羊脂玉岩,南为贡当神山,北为石门关,南北遥相呼应,形似“相约无期”的一对恋人,怒江从北部的秋那桶深谷进入丙中洛,从丙中洛南边一直到大拉,形成弯弯曲曲几道弯,最大的一道弯在坎桶被称为“怒江第一湾”。

丙中洛自然环境奇特、壮观,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丙中洛靠南边的地方有一天两次日出日落的奇妙景观,冬至上午,太阳从碧罗雪山缓缓而出,太阳在狭长的天空行走不到两个小时,就匆匆地落入矗立在丙中洛西南角的贡当神山背后,时隔半个小时,太阳又一次从贡当神山背后露出歉意般的万道霞光,半个小时后才落入高黎贡山的背后,形成丙中洛一天两次日出日落的奇妙景观。

在丙中落台地北端,是一路夹江而行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两座绝壁从江边垂直而起,直冲云天,形成一道500多米高近200米宽的巨大石门,怒江从石门中喷涌而出,奔泻而下,当地人称它为南礼墙,又根据地形地貌,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石门关,石门关不仅雄伟壮丽,粗旷凝重,还有许多动听的民间传说,而且是进出滇藏的必经之路。5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二六团的指战员就由此进入西藏,为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

丙中洛还可观看到难得的“佛光”。整个景区为立体气候,冬可观雪景,春可赏野花,秋可走田园,夏可览江河,嘎娃嘎普雪山终年积雪。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及集市贸易

丙中洛境内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植物资源主要树种有云南松、油杉、滇青风、元江栲、还有大叶南烛、香白珠、马桑、木姜子、大百花杜鹃等,草木有厥类、白茅、金茅、细叶菊、倒钩刺、早茅、黄背草及兰科植物,经济树木有油桐、漆树、板栗、核桃、苹果、桃李、木瓜、梅子、柑橘等。动物资源有小熊猫(金狗),狗熊、扭角羚,雪雉等珍稀动物,还有较多的高山草场,十分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丙中洛境内的格马洛河盛产黄金,几年前还有人在此淘金,重丁村山坡离江边100多米的半山腰,现还保留有三个金矿洞遗址,距此不远的怒江第一湾的坎桶村更是以出产沙金而闻名遐迩。丙中洛坝子周围的石门关、贡当神山多为羊脂玉石。“羊脂玉”质如凝脂仅贡山独有属稀有品种。

丙中洛由于地域的特殊位置,成了怒江北段重要的集市贸易和商业集散地,又是茶马古道的转口站和商品集散地,从丙地来的商贩把商品物资运到这里,有的在当地换成山货药材,有的又经过茶马古道运往西藏。

多种宗教并存,人神共居

丙中洛是一个典型的人神共居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在周围的群山中有十座有名有性的神山,且每座神山都有自己的神主,他们分别是:甲衣更念其布(嘎娃嘎普雪山),巴拉生更格布(贡当神山),正桶都吉江才(怒江第一湾西面的雪山),信灵干嘎日浓(怒江第一湾西边的仙人洞),衣当都吉帕姆(纳依夺村的帕姆仙人洞),扎朵达雅初姆(秩科当大悬崖),杰才木拉目吧(达拉村南菁雪山),登雀其吉布卓(仙女洞)将太下灵信木(纳依夺村悬崖),妮日宗甲姆(日宗山)。除此之外,每个奇峰怪石,每棵大树,每个菁沟都有自己的神灵。

丙中洛是一个多宗教并存且和谐相处的地方,宗教有喇嘛教、天主教、基督教、天主教、原始宗教以及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宗教等,丙中落的喇嘛教以及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宗教等,丙中洛的喇嘛教与其他地方不同,例如,西藏的察隅县,信仰喇嘛教就不能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不能搞祭神打鬼活动,否则被认为是亵渎神灵是有罪的。而在丙中洛,信仰喇嘛教的可以到寺庙打鼓念经,还可以请巫师打鬼祭神。所以说这是一种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融为一体的民间宗教。

寺庙有普化寺、香巴拉宫遗址、重丁教堂、基督教堂和众多喇嘛寺庙。坐落在嘎娃嘎普雪山东南角的普化寺建于清朝道光四年即1825年,从普化寺的屋顶可以看清卡瓦卡布雪山的雄姿。

丙中洛还有娄扯寺、香巴拉宫、巴玛拉宫和福禄拉宫等寺庙群,只可惜在“破四旧”和“文革”期间移为平地,只留下断壁残墙。在娄扯寺的西坡上发现了“香巴拉宫”遗址,有两堵残墙断壁,北墙长2.5米,高3米,有完整佛龛26个,南墙长5米,高3米,有佛龛60个,墙上爬满青藤,南侧墙头还长满灌木。

多民族、多文化和谐共存

丙中洛居住有藏、怒、傈傈、独龙等少数民族,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奇特,民风存朴,多民族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平等互助、正直善良、热情好客,有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习惯。恍然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丙中洛各民族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服饰和节目。怒族农历2月8日的“桃花节”,主要是祈求神灵保佑;农历3月15日的“仙女节”,主要是女岩神祭。独龙族的“卡雀瓦节”,主要是以镖牛,跳芒锣舞的形式祭祀神灵,目前独龙族还有以前的纹面妇女。各民族语言、服饰、习俗等相互渗透,形成一道独特的建筑风景线。

桃花源喝擂茶介绍


桃花源喝擂茶

喝擂茶,是桃花源独有的风俗。无论是炎热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天,这里的百姓一般不吃中午饭,而是摆上一桌擂茶;家里来了贵客,也要摆上一桌擂茶。

擂茶是用生姜、生米、生茶叶擂制而成,所以擂茶又名“三生汤”。做押茶的时候,先将上述3种原料(米必须用水泡胀)放在擂钵中用木棒擂制成桨,称“擂茶脚子”。这木棒非山楂木不可。用山楂木擂捣,可以在擂茶中留下一股淡淡的持久的香味,也可使“脚子”日久不腐。

冲擂茶、喝擂茶也有许多讲究。入席之后,总在每个人面前放上一只小碗,碗中放上一团“脚子”。“脚子”以半调羹为宜。“脚子”调入碗中后,再用煨壶冲下一碗老开水。壶要提得高,水要冲得快,让水在碗里冲成漩窝,使“脚子”在洲转的水中自然冲匀。壶停水住,随着碗里冒出的氤氲热气,飘散出一股股特有的香气。擂茶必须趁热而喝,最好是开水刚刚冲下,热气来不及散开的时候喝上一口这时顿觉心胸开郎,肝脾舒适,肚里留下一股消散不尽的香气。然后再细品慢咽,辣辣的,咸咸的,涩涩的,渐渐尝出其中的滋味。等到一碗擂茶落肚,您已是筋骨舒适,神情悠然了。

擂茶由来已久,据传起于东汉。那时候,朝廷有一位被封为伏波将军的名将马援,晚年奉命进击武陵壶头山,路过乌头村(即桃花源一带)。时值盛夏,想不到瘟疫流行,将士病倒了数百人,马援自己也染上了瘟疫。他只得下令在山边的石洞屯兵,派士兵去寻医问药。这里的一位老婆婆见马援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非常感动,便自愿献出了祖传秘方:用生姜、

生米、生茶叶擂制成桨,然后冲上沸水,让士兵每日当茶饮用。染病的服此汤后,病情大减,慢慢就好了;健康的服用此汤后,也避免了瘟疫的传染。

这种传说有的涉及到刘备,有的涉及到诸葛亮、张飞,但更多的却是提到马援。刘备和诸葛亮到没到过乌头村,无可稽考;张飞取武陵虽到过乌头村,但没留下瘟病流行的记载,唯有马援一说可见于历史的记载。这里也有马石(室)、伏波洞、马王庙、马王溪等历史遗迹和纪念性山水名称可作佐证。但无论是谁,反正擂茶的来源已久。

擂茶实际上是一种饮料,由于“脚子”是擂制而成,所以取名擂茶。后来,人们在擂茶中放上芝麻、盐,以增加其色、香、味,渐渐,擂茶便远近闻名了。

擂茶分清水擂茶和糊糊擂茶,清水擂茶就是上面提到的那种。至于糊糊擂茶,即是将米粉放入冷水中化开,用铁锅在文米上熬成糊状,再加入“脚子”,拌匀后稍煮便成。

无论清水擂茶还是糊糊擂茶,其功用一样,它能疏肝理肠,祛瘟避疫。如今在喝擂茶的同时桌子上还要加上好些食品,像油炸黄豆、花生、包壳、粑粑、罐菜、糕点等,这些东西统称为“压桌”。

传说中的神农与茶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唐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相传,我国第一个发现和饮用茶叶的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神农教民为耒、耜,以兴农业;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疾病。《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是怎样发现茶的呢?传说,神农为人民治病,亲尝试探各种草木的功效,在煮水时,偶然有茶叶由枝头飘入锅内,竟发现茶水可用来治病。另有一种传说:神农尝试草木治病的功效,在尝了金绿色的滚山珠后,中毒死在茶树下,幸有茶树上的水滴入神农口中,因而得救。当然,这些仅是传说而已,不过后人仍尊炎帝神农氏为茶王。在长沙马王堆第四号汉墓里,出土一枚石质的荼陵(即今茶陵)官印

茶陵属湖南省,是中国唯一以茶命名的县。其县名的由来与传说神农崩于茶陵有关。宋代罗泌著的《路史》写得很明白: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陸。1994年5月,国家批准划分茶陵、炎陵二县。

寻源茶马古道


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终极抵达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

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坎坷绵延的茶马古道。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隧道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躲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躲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躲、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间隔最远远的茶马文明古道。

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是非分明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聪明,专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历史已经证实,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平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伏的勇气、气力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不仅如此,躲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躲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

沿途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和高僧,还有神灵的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重,也为那远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

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躲、川躲公路的修通,历尽岁月沧桑一千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如今,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往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

茶马古道的不朽传说


从飞机上看云南版图,就象是约瑟夫,洛克一九三零年在《消失的地平线》上所描述的那样:一座连一座的山峰从地平线上隆起峻峭崎岖的背影,飞机正掠过山峰,沿着一条弯曲似弓的山谷飞行,谷底布满岩石和干枯的河床,看上去就像撒满栗子壳的地板

那深深蕴含于它秀丽高雅的芯蕊之中的神秘让人为之怦然心动。

然而当我们走近它之后,才知道云南这个多民族象百花园一般美丽的地方,那真正的神秘蕴含在那里。我们说是在它的灵魂里和精神里!。

其实,它不是单一的,它是综合的,是厚实的,也是多苦多难的。在它的身上有着三个世纪以来最鲜活最灿烂的见证。也有着最美丽最详实的纪载最终,我们还是理解了,那是血和泪铸成的一本最为完整的地方多民族史。它的丰实正在于它的身上发生了桩桩件件让我们为之动情与感叹的事情,纵然这些事情早已经成了往事,已经成了过眼的烟云。

然而它依旧是基奠这块土地的一块沙石,它依旧有着不同反响的份量。它抹不去印在这土块上深深的痕迹。那痕迹就是这里每个民族一步一驱向前迈进的脚步,一个脚窝一段故事,一个脚窝一首悲歌。是他们用血用眼泪用意志彻成的庞大的精神世界。

无庸至疑,它是这片处女地的一块丰碑。这仅仅是关于石林的一个故事。这也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西方人和东方人不一样,西方人喜欢悲剧,总要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才展现在人的面前,以显示他们自身的强大。(那是强大吗?那是强盗变态的掠夺和不通理性的抢劫,那也是他们的本性所决定的。)

而我们东方人却喜欢团团圆圆皆大欢喜的结局。斯斯文文的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儒雅的民族。(这种中庸的传统意识让我们本来就虚弱无力的民族意志更加软弱可欺。)这是东西方文化载然不同的最大根源。

从十五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已经有了强大的霸占欲和抢劫欲,有了疯狂的杀人者的血腥本领,强盗者黑色的皮靴下浸透了东方民族善良者的鲜血,而他们依旧不满足,他们咆哮着,拧笑着大打出手

据说这一队西方的探险家们全部是为人师表登大雅之堂的教授们和大学问家们。可是这些人使用起屠刀和枪炮的本领也很强。讲故事的人是我们的导游刘小姐,刘小姐沙哑而又低沉的嗓声象她美丽的两只大眼睛一样,扑闪着迷蒙而又动人的光彩。嗓声的沉静使倾听的人一个个湿润了眼圈

二十世纪初的一个秋天。三角梅血染般地开满了云贵高原每一处能生根发芽的土地,无论石缝无论崖边,三片花瓣漫长椭圆的叶子让人感到不可思意的弦目,鲜红欲滴,无声地展示着她奇异而又诡谲的神秘,她随着秋阳里的风慢慢地摇动,象世纪之外的弦音一样眨着那种灵动的眼睛,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召示,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的鲜血在浇灌她之前她有着极其感性的舞步,极力用人的肢体一样柔韧的叶条显现即将发生的故事。一丛丛伸展在红土地里的根变得粗大,变得舒展,变得骄奢淫逸

在云南边陲茶马古道的山路上,一队西方探险家与中国的马帮队相遇,马帮队的线路是由云南往西北方向行走的道路。他们可能这在后来的考证中说只是一种可能而已,因为当时十七人的马帮队全部死在了西方法西斯残忍的手中,十七人竟无一人生还。

他们可能是由云南经过无人区的沼泽地一直往西北方向,然后顺着丝绸之路翻越帕米尔高原去印度做茶生意的。他们的马背上驼着云南最有名的陈香普洱茶,冷香茶,极品滇红,还有三七花茶,顶级的滇绿等几十种非常名贵的云贵高原茶叶,茶叶此时已经变成了厚厚的茶砖整整齐齐的分两个方向码在快马的脊背上。

马帮的锅头叫大贵,是一个年近三十已经娶了妻子,并有着浓眉大眼非常清秀的年轻人。大贵平时是个很爱思考的人。此时,他看到了远远地过来一队穿红衣戴黑帽的人,他不知道那是些什么人,走近了,那些人对他的马帮队喊话,刚开始伊里哇啦马帮们都听不懂,后来只有一个人喊:野蛮人,把马牵过来!把茶留下!把茶留下!此时双方的火药味浓的冒着杀机的战火。

十七人的马帮队一个个年轻的马帮握紧了拳头,大贵说他们不先动手我们不动手。

砰的一声枪响,马帮中有人倒下了,马帮们怒火中烧,大贵喊上马!马帮们呼啦啦并排跨上了昂头斯叫肥壮的马,大贵又喊杀过去!马啼踏着沼泽的泥泞飞也似地奔向了红衣人。砰砰又是两枪,又有两个马帮从马上掉下来了大贵愤怒地红了眼睛,冲进红衣人的队伍中,举刀砍了起来,然而,这群登大雅之堂的学问家们举起了他们手中的快枪

他们是一群英国人。暮霭压下来了,大贵们的鲜血又一次浇灌了脚下肥硕的三角梅,那漫长椭圆的叶子浸淫着浓稠的腥香。一场战争刚刚结束。严格的说是一群盗賊在抢截残杀一群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这场血案被记载在云南一个地方的地志上。它的现场就在今天美丽绮旎开满了三角梅风光无限的石林风景区。

关于茶马古道远近三百年多年来大大小小喋血惨案,以有记载的为准,虽然不知道更为详实发生的时间,更为详实发生的地点。但类似大贵们这样十几人,或者几十人,或是几人的马帮队全部倒毙在英,德,法,意,日等强盗们枪口之下的却有近二万多起,我们可以屈指算一下,三百年间平均多长的时间就会有一次这样的惨案发生。另外还有缅甸,越南,印度等经常出没在这条线上的一些土匪,占山为王的强盗们也在不停地制造着这样的惨案

茶马古道确是一条浸着鲜血和生命的路,路基上每一个石子每一处青草每一丛三角梅开遍的地方,都是血泪斑斑生命的基奠。

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东方民族忍受屈辱的心理早已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任人宰割的现状惨不忍睹。今人无法究起那些死去的人们是怎样倒在了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但今人依然为他们长痛无比,他们是我们民族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英雄,是茶马古道坚毅的奠基石。今天的我们为他们肃然起敬。

为河山折腰的是英雄,英雄在黑夜中为我们把路铺向了黎明。黎明前的号子让东方的睡狮怒目圆睁,为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奋起而勇敢的前行,觉腥的民族再无法忍受屈辱的伤害和心理的巨痛,他们一次次为母亲而战,为母亲而死。扑倒在母亲千疮百孔胸膛上流着热泪大声呼喊:爹娘啊!我们是为您而死的,我们值得!

是的,今天的我们要为英雄折腰。

清代的末期,有八人从缅甸的仰光一路顺风顺水地沿着茶马古道来到了云南,这些人走一段路就停下来嘀嘀咕咕一阵,走一段路就和沿途的老百姓交易着什么。他们最后停在了云南的大理,大理是白族人居住的地方,而且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文化非常的发达,加上这里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边。给人以壮观古朴而幽静之感。

原来那八个缅甸人是准备在大理安营扎寨做白粉生意的,他们来到大理之后就被这里秀美的水山和旎儷的风光所吸引。于是,眉头一皱鬼点子就来了。就在他们住下的当天晚上,那家他们住的客栈就被人抢劫一空,他们贼喊捉贼,内外包抄,趁着月色打死了店主,抢劫了店内的全部财产,并把偷袭客栈的罪过加在别人的身上。

第二天,当东方的日出跃上地平线的时候,那家店的招牌已经换上了缅甸人的名字,周围的百姓突然在一夜间感受到店里发生的血案里有着神秘和蹊跷,他们一定和这些缅甸人有百分之百的联系。有几个大胆的年轻人上前一把揪住缅甸人的衣领高声质问: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霸占人家的店铺。几个人支支吾吾说不出个道道来,这样更激起了百姓们血的怒火,很多人喊着,我们不能太好欺负了,他们为什么打死我们中国人,要他们偿命!要他们偿命!

群情激昂的喊声吓破了缅甸人的狗胆,他们中有人突然从腰间掏出了枪,第一个上前揪住缅甸人衣领的那个年轻人胸前中弹,鲜血瞬间就把衣裳染的鲜红一片。

只一秒钟,成千上万的百姓冲上去用胸膛堵住了缅甸人的火枪,用棍棒用拳头把那几个人打得一命呜了呼。当清政府要追究谁是杀人凶手时,老百姓抬着那位为家园为正义献身的勇士,并把他的尸体一直抬到清政府的衙门前。抗议的呼声让软弱的清政府不得不把此事不了了之。

在这场血案中,双方斗打时我们死去了一人,就是那位勇敢的年轻人。带上头天晚上店主和店伙气儿的被害,中国人和缅甸人死的是一个对等的数字,同是八人。

然而我们在心理上平衡了吗?没有?因为人家是跑到你的家门口来欺负你的,你还能说你不软弱吗?老百姓在这场斗争中看到了自己并不是一个软弱可欺的民族,也不是不能战胜任何外来邪恶的民族。只要团结起来就是一股坚不可摧强大的力量。这是白族人第一次有了自己可歌可哭的英雄来颂扬。对于一个民族这是必须歌哭的图腾!

就象白族人美丽的服饰一样,在这条路上,几百年漫漫长夜,他们走的太过艰辛,太过辛酸,太过腥风血雨。虽然他们的民族喜欢浪漫主义的幻想,喜欢柔美的,能歌善舞的,人文主义的古典情怀。苍山如屏,洱海如镜,风花雪月的由来,五朵金花的故事,蝴蝶泉的传说

这一切都说明了这个民族在岁月的洗涤中有着自己绝美的风格与独特的性格。然而,它历经的磨难使它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愿再与外来的任何民族进行血与火的战争,于是,它关闭了心灵的长廊,保守地把自己民族的精华锁在深闺的秀帐中,一任世界风云变幻。

从七世纪至今它一直保留着原始部落原有的风貌。历史的白族被称为强盛的部落,早在汉代就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同时也是云南西部的交通重镇,联系着西部与中部的枢纽。

这片神奇的土地,有山有水,气候宜人,富有特色的白族人的建筑,美丽的扎染,已混合成了浓烈的地方民族风情。它真美,令无数英雄折腰!

茶马古道的传说故事


一、山间铃响马帮来。茶马古道,顾名思义,就是靠马帮贩运茶叶之古道。

几百上千年,据说如今中国境内就剩两条茶马古道,一条在云南,一条在湖南。当然也有说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也算一条,那就是广义上说了,因为这又可以扯上海上丝绸之路。

云南那条我去过,没有走过。湖南这条,我去了,还走了,而且是骑马穿行,过了一把瘾。

二、初夏,鸡鸣之声惊醒了山村的睡梦。这是湖南益阳安化县山区的一个山村,名曰高城。高城三面环山,中间地势平缓,一条山溪潺潺流过,杉木皮屋顶的木屋沿溪而建一个十分原始的村落。之所以叫高城,是因村子被一群高山托起,村子背后,就是大熊山原始森林和奔流的川岩江。高城历史上又是宝庆、新化、安化、益阳等多个县之间的一个中转站,茶叶、盐、中药材等运输马帮都要在此住上一夜,有些货栈还在这里设有中转的仓库,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故有高山之城,茶马遗风的美誉。紧挨村子的是一家宾馆,接待探寻茶马古道的游客。

晨光抹上山顶,云雾缭绕山村。一阵铃铛响,马队出了村口,向山里嘀嘀哒哒开进。这是中国南方最后的高城马帮的后代了,它们开始一天的工作,进山为游客在山间古道上寻觅,追思几百年前的印迹、古韵

500年前,西藏喇嘛常常率几百人进京礼佛朝贡,回藏时又带回许多赏赐,其中占大头的是茶叶。但喇嘛对赏赐的川茶不太满意,就自己绕道湖广收购私茶,发现安化黑茶最合他们的口味,且价廉物美。朝庭发现后下令禁止,违者尽数入官。

商机却来了。晋、陕、甘一带的商人,取得经营许可证,不顾路途遥远,来安化一带买山种茶、收购贩运,水路陆路并举,运往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西北地区,后扩大到内蒙古、俄罗斯。黑茶之名遂扬天下,高峰时年产15万担。

如今的高城马帮,便是安化茶马古道的历史见证。

三、我和一群诗人先乘车进山到马队的出发地。过一大石桥,马队一顺排开,游人从前边依次上马。骑上马就出发,每匹马都有马的主人牵着。山路很窄,左边是山壁,右边是山涧流水。树木参天,浓荫蔽日,鸟鸣水声伴着清晰悠扬的马铃声,回响在茶马古道上,传向大山深处,实在令人遐思无限。

当年的马队驮着黑茶,一踏上征途,那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艰险超乎寻常,几千里的漫漫长途,来回少则一年;若遇暴风雪、洪水、战乱,两年能重返故里就算万幸。经过路途长时间风吹雨淋,茶叶还不坏了、霉了?但历经风雨的茶叶,味道反而更浓更醇了这就是黑茶!

多次到过内蒙古草原,牧民的奶茶是必喝的,开始不太习惯,没两天就喝出味来,一喝就是三四碗。当地人说,一定要喝透,喝出点汗来才好。吃牛羊肉多了,不喝奶茶难受。牧民用的是茶砖,也就是黑茶,要熬煮,与我们南方人泡茶全然不同。南方人是品茶,休闲,讲究,而他们则是生命之饮,是生活的必须。

原来,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少菜少水果,以牛羊肉为主食。而黑茶中含多种有机酸、维生素,有去油腻、消食等功效,去除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多余脂肪和热量,抑制人体肥胖和提高免疫力。经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清,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所以,边疆牧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在他们生活、生命中何其重要也。

茶马古道,一条通往边民牧人的生命之道,其功德无量!

四、骑在马上,看着山路弯弯,羊肠小道无尽无头,于是想到肠子了。

中国足球是中国人的一个痛,中国经济上去了,又是体育大国,就是足球歇菜。有人说,主要是中国人的体质不行,人家吃肉长大的,我们吃素,从根上就不如别人。那就让踢球的从小多吃肉不就得了?可肠子却受不了。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亚洲人的肠子就是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身高1.8米,肠子5.4米;亚洲人身高1.7米,肠子8.3米。也就是说,亚洲人的肠子比西方人长近3米。如果中国人也像西方人那样以肉食为主,因为肠子长,就会充分吸收肉食营养,还容易营养过剩,而又不能及时把毒排出去,就影响健康,于是嘴发苦,身发热,舌苔发红,还便秘。

于是我突发奇想,若是挑一批体育后备人才,从小以肉食为主,又用黑茶之类的加以调剂,清除负面作用,肠子长也没关系,也会有西方人的体质,中国足球说不定就冲向世界了!

五、我国南方适合种茶。茶叶种植,对山水、气候、湿度、云雾都很有讲究。湖南安化一带,好山好水出好茶,更是黑茶之乡。黑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它以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发酵、干燥等工艺制成。其中千量茶的制作,我们在资水边的白沙溪茶厂亲眼目睹,简直就是一道风景:六条壮汉,喊着号子,手脚并用,泡制出火箭型的庞然大物,老称1000两,堪称世界茶叶之王。外商曾花数百万元收购一支50年的陈年千量茶。这个制作过程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听说毛主席年轻时携好友曾到安化游历,在一家来去茶馆喝茶,品之再三,连声赞好、妙!店主闻声求他写副对联,他一挥而就: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何等潇洒,何等才华!当了共和国元首之后,伟人想起了旧事,点名要安化黑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招待四方,何等气概,何等风采!

安化野尖,黑茶顶尖,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先生的手迹,被放大到黑茶文化园的房顶上,那里曾是古道驿站

茶马古道,有多少古今故事传说!

传说中炎帝神农氏茶的发现者


陆羽《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是茶的发现者,同时他也是传说中的发明药物来治疗疾病的人。

神农氏为了辨别草物的药理作用,曾经亲口品尝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考察休息时,用釜锅煮水,恰巧有几片叶子飘落进来,使锅里的水变成黄绿色。神农氏不以为意,喝了一点其中的汤水,却惊奇地发现,这黄绿色的水味道清香,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药材。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农氏总结出了这种植物具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至于“茶”的名字的来源,也和神农氏有关。传说中的神农氏,长着一个玻璃一样的透明的肚子,但凡是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够知道这种食物对于身体的利弊,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黄绿色的水之后,看见这种水在肚子里流淌,所到之处,肠胃被擦洗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叫做“擦”,后来就转化为“茶”的发音。

千年南丝路·探秘茶马源——普洱茶马古道之旅


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位于“世界茶源”云南省普洱市,距城区5km,距市政中心2km,坐落于北部区腊梅坡,占地面积近5000亩,全程约5174.4米。普洱市群山千里,宛如凝固的海洋,素有“绿海明珠”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滇南茶叶集散贸易中心。茶马古道是亚洲大陆最古老神奇的商道,也是中国知名线性文化遗址之一,它起始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经一千余年的岁月磨砺,成为普洱大地人文精神的根基。

茶马古道遗址是贡茶入京的起点,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里程最长、文化最厚重、沿路生态最好的一段。在这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亚热带丛林中,远眺生机盎然的普洱茶山,品味源远流长的茶马文化。重走茶马古道,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时光隧道中穿梭,乘坐高空索道俯瞰茶城美景,与走南闯北的马锅头围炉煮酒,在芳草碧连天的湿地里打马而过……

沿着茶马古城小镇商业街进入,引入眼帘的是水映茶马区,穿过宏伟的思茅城关,可见水光潋滟的饮马湖,湖心上是跋涉在古道之路上的马帮群像——“传茶者”描绘一幅马帮在陡峭山道中艰难跋涉的画面,马帮凭借着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一条条通往东西南北的贸易之路,源远流长的茶马文化宛如璞玉,待世人拂尘,进入游客中心,开启探秘之旅。

穿过陡峭的难搭桥,沿着马帮结义林步入缆车观光区,该区以良好的绿化景观和水景观为依托,首创普洱高空观光索道项目;第一段索道全长1403米,乘坐时间约25分钟,索道倚靠着起伏的山峦,途中可欣赏景区下方的茶马古城旅游小镇及风光旖旎的亚热带雨林,第一段索道到达山水如画的定波湖,亭台楼阁点缀其间,蓝天碧水相印成趣,水面上有很多小船,鸟儿鹤立船舷,整齐地列队,如同训练有素的战士。它们就是鱼鹰,鱼鹰学名叫鸬鹚。原属野生鸟类,善于潜水,是捕鱼能手,早在4000多年前,人类就开始驯养鱼鹰。鱼鹰抓鱼是我国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承,这项工作需要的是勇气、技艺、人与鹰的无间合作。在这里搭乘小舟环游定波湖近距离欣赏精彩的鱼鹰表演,踏上普洱首座水上浮桥,渐入第二段索道起点,此段索道全长786m,乘坐时间约15分钟,该段旅程沿途丛林中散布着自然栖息的动物群,热闹的思茅城区尽收眼底。

叮叮当当…清脆的马铃穿过山谷,迈出缆车到达马帮寻迹区的忠义驿站。马帮行路安全第一,晓行夜宿,茶马古道沿途驿站林立,南来北往的马帮在此打尖住店,借着灶火给饥肠辘辘的人马准备晚餐,饭桌上大快朵颐,杯盏间谈天说地,好不惬意。院里的汗血宝马健硕有力,打着响鼻邀请尊贵的宾客推开历史的大门。

迈开脚步,继续探索茶马文化的奥秘。以茶易马,始于唐代,古道溯源区的第一站唐茶殿引领大家追溯历史的源头,揭示茶与马的进化,描绘茶马古道最初的印迹。通过悬索桥来到滇藏茶马古道祭祀圣地—土地坛,土地坛以土地公,神树,孔明井,招财宝鼎、霸下驮碑等内容构建信仰回归的圣地。互市兴盛,边贸繁荣,宋茗阁将茶马古道上可歌可泣的马帮故事缓缓道来,《普洱府秋集图》长卷展示热闹繁荣的茶马贸易。

踏古道游普洱,松柏绿荫拂清凉,踏上林间古道,苔藓斑驳的古道上先人的足迹和马蹄的烙印清晰可见。在原始森林的滋润下,古道长亭的石斛长廊分外蓬勃。古道春秋,一览无遗,元驿宫倾诉着交汇于普洱,纵横在崇山峻岭间的五条古道,感受马帮在茶马古道上行走的艰辛与勇气。茶技渐长,茶韵悠长,明朝万历年间,“普茶”正式定名为“普洱茶”,普洱茶产业空前繁荣,明朝是茶产业与茶政的昌盛时期,是茶文化的发展传播的摇篮。清代是普洱茶成为皇家贡茶的开始,众多茶号应运而生,贡茶院贡茶机构茶马司、普洱府“六大茶山”和贡茶机构茶马司以及老茶号。

古道溯源区的茶马互市马蹄嗒嗒,马铃叮当,马帮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穿越百年…

闲庭信步,缓缓走下407级台阶或是搭乘爽快的林间滑道,掩映在山谷中的街巷古茶陈香,循着街口苍翠的古道树王到达古树问茶区,观赏美妙绝伦的茶道表演,品一杯香醇的普洱茶,当然还能走进生态茶园亲身体验采茶的乐趣,制一枚属于自己的七子饼,真是一次极有意义的体验,长长的古街上还有许多有趣的东西等待探寻。

伴随着马铃声声,马队缓缓走上拱桥,离家的背影越来越远。穿过马铃拱桥,来到了野美湿地区,这里可以欣赏到湖光山色弄幽谷,水滩鸥鹭啄鱼欢的大美之情。一只只白色羽翼的白鹭,生活在如画幕般的湿地中,尽情地歌唱舞蹈,骑着马儿,漫步在湿地间的马帮栈道,置身其中,感受清风拂面,水草摇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