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心来感受“茶”与“道”

发布时间 : 2020-10-12
道然黑茶 品红茶感受 国易道黑茶

道然黑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静下心来感受“茶”与“道””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天人合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华。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

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

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处世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

道法自然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

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无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道美学:平常心是道


王阳明说:“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自诚不容欺,所以自能察觉欺;自信不容不信,所以自能察觉不信;这就是明之事先觉察的大用和妙用,而且自然而然。其中原理,王阳明紧接着引用了《周易》中的一句话,就把一切道破了,那个第一心理定律也正在这句话里。

这句话就是“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出自《系辞下》的最后,意思合起来说就是简易最能知险阻。这个说法实在是太妙了,“易以知险”说的是乾卦,“简以知阻”说的是坤卦,乾坤为阴阳,这等于是说阴最知道阳、阳最知道阴,是本于阴阳律的,最深的原理就在这里。所以简单最能感应和处理复杂,这落到现实生活上,也无处不有体现。拿我自己来说,我对人的心思敏感度极低,迟钝得很,稍微的一点敏感度也常常是后知后觉,好几天甚至好几个月后才忽然回过味儿来,某人的某句话和某个行为原来是有其他意思的。这说好听点是纯粹,说不好听点就是少根筋。但我却有一个能力,通过直觉本能地就能知道谁不实在,哪怕他表现得再得体和玲珑,然后本能地就会保持距离,这就是“易以知险,简以知阻”的生动体现。当然,这种表现还太浅层,跟王阳明的良知之明和易的阴阳之知不在一个层次上。知险阻自然能应对险阻,最不济也能像我一样避开险阻。对一切人一切事,都有个四两拨千斤的机关,这个机关至为简易,也需要这样一颗心这样一个人去觉应。

“易以知险,简以知阻”,简易之大用妙用由此起始。此后的演进,便是《系辞上》开始所说的:“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则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一个简易,直通天道,直彻天地。所以又是人处天地间的第一心理定律。只从人间看,只向人间用,是牛刀杀鸡。但还要从天地回归人间,从天道回归人道,因为实相的极致是简易,境界的极致便是平凡。马祖道一禅师所以说:平常心是道。

简单之意不简单。原来,致良知,就是做个简单的人。

喝一杯茶来停靠飘泊的心


眼前的日子,似乎天天是忙碌的,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工作着,或者学习着,丝毫没有喘息的机会。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这么累?我说不清,理不顺。或许有人说,忙碌也是一种幸福,忙碌时我们没有时间去体会痛苦。

当我们不停奔波的时候,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真实地感受生活。当我们感觉到疲惫的时候,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样不会感觉到无聊空虚。当我们遭遇坎坷的时候,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样可以真切的理解人生。不管我们在忙什么,到底有多忙,请记得手边一定要有一杯茶,这杯茶不仅仅可以解渴,还可以养心呢。

对于我来说,茶就是我人生的驿站,也是心灵的驿站。每当生活中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时,我就会泡上一杯茶,然后慢慢的来品味,有时候品着品着事情就想开了,心情舒畅极了,天下便没有了烦心事。

不少人认为既然要喝茶,就需要有安静的环境,有端庄的茶艺师,再搭配上精美的茶具,或者再听上一曲仙音,只有那样的场境才能称得上是高雅,那种才叫超脱自然。事实上,使用大茶壶,大碗茶来清心,那种感觉更是爽。由规定到随意,由繁琐以简单,这基本上就是禅的意境了。

每当我被职场那些游戏所迷惑的时候,每当思绪乱成一团的时候,我总是喜欢用一杯茶来平静内心,仿佛那些烦人事全部随茶喝进了口,流进了心中,所以就没有不安与不快。

泉笙道“变芯计”:以“心”换“芯”


泉笙道“变芯计”:以“心”换“芯”

泉笙道茶业作为“中国茶器标准首创者”,多年来一直领跑于专业沏茶器创新研发的最前沿。2009年问世的泉笙道沏茶器CT-D75这台“明星机”,历经六年沉淀,早已深入人心。

如今,她又一次华丽绽放……

变芯升级

变芯,不加价

内网和内杯材质的升级,是基于用户体验摸索而来,成本确有增加,但并不代表一定要涨价。做好品牌,得先做好产品。我们一直在做好产品……

配件,零损耗

以往的塑料内网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经常清洗,否则易添堵,造成配件更换的麻烦;现在的内网是不锈钢的,其耐用度则不言而喻了。放心,一直用下去……

感官,高大上

不锈钢与玻璃搭配,符合现代主流样式,虽不至于“高富帅”,也算有些“高大上”了。(腼腆的高富帅,笑哈……)

实用,易清洁

较之塑料清洗麻烦且不彻底,不锈钢与玻璃材质的清洁,可以做到毫无痕迹。提倡每次用完都清洗,为健康,责无旁贷嘛!

沏茶全能王

TheteakingAlmighty

六大茶类都能沏

材质不吸味,茶汤不串味!

茶,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饮茶习惯可调节生活节奏,

既静心,亦可养生。

中式喝茶,杯泡和壶泡是两个极端。

将置茶、洗茶、沏茶、滤茶、保温等功能合为一器,

专业茶艺水准,一键沏茶,随心所欲,

健康好习惯,一器喝成。

这就是泉笙道!

茶戈吐槽

泉笙道沏茶器CT-D75不是“高富帅”,也不是有钱人的专属,其价值自然不在价格上体现,而是基于便捷的养生方法。产品有价,健康则无价!

泉笙道沏茶器CT-D75没有附庸风雅,日常喝杯健康茶,就这么简单!如果你一定要把生活搞得很复杂,除非你能把工作弄得很简单。否则,轻松些,习惯便好!

泉笙道沏茶器CT-D75的营销初衷,不是礼品市场,而是建议自用、办公室或家庭消费群体,希望通过养生体验,使人们能够体会工作和生活中的健康幸福感。

4泉笙道沏茶器CT-D75近千万台的销售量,还远远没有达成其理想的目标。中国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台沏茶器,不是吗?

茶道禅思-茶道益心,花道养心,香道静心


茶与诸多艺术形式貌不似而神似,我们完全可以将茶也看成一种艺术,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而有参悟的茶人们无疑就是个艺术家。君不见,品茶之高者,总是气度不凡,或儒雅斯文,或气宇轩昂,绝无鄙陋粗俗或猥琐下流之辈。

将茶、花、香与“乐道”的智慧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更增添欣赏层面的追求,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感。

茶道,就是将饮茶过程上升到对美感的把握。不仅要求沏茶过程有礼有序,品茶过程不失仪式感,更要求茶席上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修为,且做到心无杂念。

原来说起茶道,大家都觉得是一种以表演展示为目的的茶艺欣赏。然而现在,茶道的思想得到普及,寻常人家饮茶时也注重茶道的仪式。

这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美学,通过沏茶、饮茶、赏茶、悟茶等过程,达到修心养德、沟通情感、传授茶礼仪的境界。

茶道,传递的是一个茶人对平凡生活不将就的态度,是以修养为目的去结识一杯茶,也是对茶和自己内心快乐的追求。

花道,干净简洁却又不失大雅,甚至一枝花摆在那,就可以点亮整个茶空间,这也是花道最为神奇之处,空灵也有单纯之美。

香道通过焚烧,将带有香气的有形物质转化成一缕缕无形的香烟。欣赏朦朦胧胧的轻烟缭绕,更在一呼一吸间平息气息,进入身心收敛、宁静祥和的境界。

香道不仅是品玩之物,也是中医药学所说的“气味疗法”。不同香料品类、不同芳香药物,通过燃烧,可以起到驱虫消毒、提神醒脑、祛秽疗疾的效果。

茶道、花道、香道之美,起源于中国,也于中国发扬光大,诚邀世界共赏。

美好的东西常常是相通的。茶如诗词,有的婉约,有的豪放;茶如书法,有的丰润如“颜筋”,有的劲瘦如“柳骨”,有的中规中矩如隶楷,有的张扬奔放如“颠张狂素”;茶如歌,有的抒情温婉,有的激越豪迈,有的清远悠扬,有的荡气回肠。

茶的情与道


饮茶,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喝茶水那么简单,随着数千年茶道文化的发展,看似简单的饮茶已经融入了很多的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可以用情与境来概括说明。

先说情,情是人之常情,是最具生活气息的文化内涵。比方说在倒茶之前序是行龙布雨,过闻香杯,水要注五分,保持持平,这便是人情中最重要的平等之意,待客时不能厚此薄彼,在生活中待人处事同样需要做到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会与人和谐相处,关系融洽的环境下,我们的生活才会有光彩。

倒茶后续是凤凰点头,表达对宾客的敬意,杯中水不能倒满,只可以七分,所谓茶七分,酒满杯,酒是一种热烈的表达,而茶是一种含蓄儒雅的表达。这种思想的表达反映在生活中便是不过度,不贪不欠,做人行事恰到好处,做事情一旦过了头,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生活的真意,某种意义上说,便是对于度的掌控。掌握了度,茶有茶香,人生有阳光。

然后是道,茶之道没有严格统一定义,一千个人喝茶,所领悟的道或许就有一千种,但核心总是一致的,那便是从容淡泊。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彼此都是道友,彼此可以谈天说地,相互交流生活中的各种心得体会。

一为道,道为一,以茶为媒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拉得很近,更近的距离,更真的友谊,相亲相爱,茶香正浓。

儒、释、道与茶


自古以来,中国深受三大思想(儒、释、道)的影响。在这三大思想中源发了很多关于人行为和思想上的观点,继而推动个人和社会群体的发展。

然而养生就是人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诚然,社会发展至今,科学、医学飞速的发展,解决了很多以往难以实现的问题,但在解决老问题的同时,新的问题也在层出不穷。如至今难以彻底医治的疾病,正在一步步紧逼人类的健康。人们在医学没法彻底治疗,无果之时,纷纷寻求古人养生之道,希望能在其中找到能够防疫疾病,延年益寿的良方。

中国人的养生之道大多讲求静,清、幽、雅。这主要深受几千来“三大”家养生之道的影响,道家“道法自然”,因为它不仅讲求的人们“出世”的同时又倡导人们行为上的“无为”,需要远离世俗,潜心修道,修养身心。在道家“出世”思想哲学上又和佛家有些相象,但存在很大的区别,佛家讲求“此岸”和“彼岸”,更强调的因果原由,其养生之道是在“平常心”。而儒家却恰好相反,讲求的是“入世”思想,积极倡导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价值,去服务与社会。不过,儒家的养生之道是“仁者寿”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种大爱,在“入世”中磨练心性,“以心养生”的养生之道。

但无论是儒、释、道都不外乎“心里平和,身体平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养生。心的平和主要靠思想维系,而身体上的平衡不仅要思想更需要物品的辅助,“外修内调”共同作用。所以才会诞生出很多养生的药方和药物。但养生可不能用吃药的方式来解决,于是人们在想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种方式和一种东西,即可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又可起到养生的作用?

于是茶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茶”字最早见于《神农本草》,初名为“荼”,为药也,乃万病之药,渐而发展为饮品。在中国历史上,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都在喝茶。茶的发展演变便成为了这样的方式:“解渴为一,养生第二,其三待客,四为雅行”。可见茶除了解渴之外,更强调的养生之道“勿忘饮茶养身”。从养的角度讲,茶是一种慢生活,是对儒、释、道思想的再体现。对“静,清、幽、雅”四项原则有着极高的追求,在外部环境和自身内心相结合的背景下,这样才能发挥出茶的作用来。

如今,“茶为国饮”已是不争的事实,也需要践行下去。这不仅是在对茶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国茶发展壮大的机会。在碳酸饮料充斥国内外市场的几十年间,证明茶对身体更有益,而从养生的层面上讲,茶饮应该被极大发扬出来,让更多的人喝茶,让其感受茶带来的养生之道,与此同时,也让更多的年轻人在快节奏工作后能充分享受“快而后慢”的茶生活。

感受:听 · 茶味


想了解《感受:听 · 茶味》知识吗,丰富的《感受:听 · 茶味》内容等你来看!

茶可清心,琴可悦耳,听琴品茗,能让人静心养性,感受和平泰然的气象,体验内心的祥和喜乐;琴乐的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泻泄幽情,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

香茗自有古琴配,喝茶听琴更雅致。一杯香茗,一曲清音,把盏一杯香茗,任丝丝清香冲淡浮尘,幽幽琴声带来一片清雅、宁和。

茶可清心,琴可养性,淡淡的一丝香甜,柔柔的一缕清音,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茶味和琴音融为一体,带给人们清心、淡雅之感。

“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这里的“静”还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

喝咖啡听钢琴,喝茶自然听古琴。琴瑟相伴,泡茶自然就多了一份雅致的心境。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关于本文《感受:听 · 茶味》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金坛茶风与佛道文化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据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唐以前没有茶字,荼即为茶。作为一种野生的植物,先人们最初是以茶疗疾,以茶入馔,故有以茶入粥而制成茶粥的记载,药食同用。而作为一种体现精神愉悦和享受的饮品,应当是与隐逸之士的修养有关,然后逐步成为一种风尚而进入世俗生活中。最晚于三国东吴的时期,饮茶已经成为江南士绅的一种风尚,并有韦曜因酒量不好而以茶水代酒的记载。

那么金坛一带此际是否也同样已经品茗为风呢?

过去的引证并不清晰,多引用金坛设县于隋,物产之特殊者,有嵇稻、茶叶这段出自后世《金坛县志》中的文字,似乎又简单了一些。

其实早在东晋时阳羡人杜育所写的文字中就有灵山维岳,奇产所钟;蕨生荈草,弥谷被冈器则陶筒,出自东隅等语。据考证,荈即当时对野茶的一种称谓。而以出陶筒的宜兴为东隅、漫山遍野出好茶的灵山,是否可以理解为茅山呢?

而隐居在茅山东麓的陶弘景就云苦茶轻身换骨。可以想见,当陶弘景在《答诏问》中写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时,正是于郁冈山下以泉煮茶而悠然兴会。

随着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茶文化与佛道文化开始相容,佛道主张清静、清心寡欲,而茶汤恬淡,又回味无穷,正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同属金坛境内、茅山余脉之方山,海拔307.5米,又称为四平山、四屏山,唐代方氏隐居于此修道,上有寺庙。坡峻顶平,古道幽深,石门溶洞,风雾弥漫,林密药多,古庙古树,鸟鸣虫唱,环境优美。山顶原有古寺,即方山寺、九龙寺、七里庙等,旧有古茶树,为隋唐之茶乡。

唐代金坛籍田园诗人戴叔伦在《题横山寺》中有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之句,横山即在顾龙山西南。以至到明清之际,乾元观所制之茶,为江南上品,独享乾茶之称,有一担稻换寺僧一斤茶之说。清初的金坛人于梅在《寺中迟古则师不至》中写到:一卷楞伽经,来就茶烟碧。

可见,茅山一带的佛道宫观自行制茶以待客之风,最晚自初唐以下,历千年而长续。而金坛人士饮茶之风足可上溯至魏晋,甚至更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