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茶叶在历史上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 : 2020-10-16
历史上的茶 内蒙古砖茶是什么茶 内蒙古酥油茶的吃法

【www.cy316.com - 历史上的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蒙古茶叶在历史上发展之路”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内蒙古茶叶在历史上发展之路”相关知识!

大多数人只知道丝绸之路曾经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却不知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在我国北方草原有一条纵深通向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腹地乃至莫斯科、圣彼得堡的驼道——茶叶之路。这是一条被历史尘封湮没,被世人遗忘的中俄茶叶商道。这条沉寂了百年的国际商道,由内蒙古著名作家邓九刚先生撰写的《茶叶之路》唤醒了人们的记忆。随着中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友好,再次引起中俄蒙三国政府、企业、媒体的关注,将这一段尘封的历史再现给今天的人们。

2009年阳春三月,柳绿花红。我国一个新学科研究会——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在呼和浩特成立。北京、山西、湖北、云南各路专家、教授云集青城,共贺这个性格别具的“学术婴儿”的诞生,共商茶叶之路研究大计。内蒙古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邓九刚先生,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术界和大众媒体关注的人物。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邓九刚就在上海的报刊上发表了有关“茶叶之路”的文章。随后有南开大学米镇波教授所著《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美国女学者艾梅霞也出版了一本内容相近的《茶叶之路》。邓氏有关茶路的作品还有《驼帮》、《驼殇》、《驼村》、《大盛魁商号》等多部长篇小说问世,计三百多万字,且大多再版发行。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早在公元16世纪,我国已有茶叶出口的历史记载。到17世纪,中国的砖茶在俄国和欧洲已经培养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西伯利亚一带以肉奶为主食的游牧民族“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茶叶之路”从公元1689年正式成为一条商路,距今320年。当年中国商人从南方采购茶叶汇集到归化(今呼和浩特),然后以骆驼为运输工具,途经乌兰巴托、恰克图、科布多,或走多伦、经棚、赤峰、二连等地,终点站是俄国贝加尔湖一带乃至圣彼得堡。这条活跃了两个半世纪的国际商道,横跨亚欧大陆、绵延万里,在地球的北部镌刻了一条深深的文脉。

早在2000年邓九刚先生《茶叶之路》正式出版发行后,即在北京、天津、上海、山西、湖北、云南、浙江、福建等省市,掀起了茶叶之路研究热。周边国家俄罗斯、蒙古、以及美国、欧共体许多城市,先后创立了研究《茶叶之路》的新学科,以“茶叶之路”命名的基金会、研究会、论坛会、艺术节、博物馆等新事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我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与俄布里亚特共和国首都乌兰乌德市,因《茶叶之路》缘分,结为友好城市。2008年“茶叶之路”再版发行后,风靡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不少城市“一书难求”。台湾还专门出版繁体汉字本《茶叶之路》,以飨读者。

一部著作问世,在国内外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是不多见的。我们内蒙古的有识之士,从中受到极大地震撼和鼓舞,纷纷行动起来,查资料、作考证、搞研讨,为重现250年前清康熙大帝与俄彼得大帝时代的商贸往事,为激活尘封多年的历史记忆,为弘扬草原文明的丰富内涵,为大盛魁商号历史经验的古为今用,为促进中俄、中蒙、中欧之间国际贸易的新发展。他们和邓九刚先生一起登程,开始了新的文化之旅。

沐浴着改革开放30周年的光辉,在我区成立一个研究茶叶之路的专门机构,已成各界人士的共识,可谓众望所归。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社科联和自治区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一个挂靠在自治区中华文化学院、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遂应运而生。俄罗斯国文化部、乌兰乌德市、恰克图市政府及全国许多省市都发电函祝贺,希望研究会探索亚欧茶踪驼道,破译中俄商贾谜团,传承多元文化精髓,服务现代国际贸易。

历史上的内蒙古茶叶之路并非浪漫之旅,这是一条洒满了血泪、遍布荆棘的探险之路。在茶叶之路的万里征途中,蒙汉回等众多民族兄弟生死相依、团结一心,战胜荒野中的风沙雨雪,战胜草莽中的盗匪猛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充分表现出中国各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和敢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在长达两个半世纪中,在北国荒漠、在异国他乡奏响了中华民族团结的凯歌,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全新的内容,为世界贸易史谱写了宏伟的章节。邓九刚先生再现这段历史的《茶叶之路》,既有小说家的形象、情节,又有历史学家缜密、严谨,还不乏思想家的深邃、敏锐。不愧为现实的一面镜子。

沙尘湮没的茶叶之路,可以和我国汉唐以来从长安出发的第一条丝绸之路,及以后从福建泉州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相媲美。毫不夸张地说,“茶叶之路”是集商贸、文化、政治、民族、宗教、民俗等多学科共生的知识宝库,是一条昭示未来国际贸易的亚欧大通衢,也是一条鲜为人知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红色通道。Www.cY316.coM

300年前,在这条商道上一批中国人走出长城,走出国门,走向蒙古、俄罗斯,走向世界,表现出我们的民族开始挣脱几千年的历史惰性和闭关锁国的桎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两种文明在草原上对话、对接。其过程艰苦卓绝,精神启示耐人寻味。

30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茶叶之路”精神,传承“茶叶之路”的文化遗产,努力在经济、文化、商贸等方面与世界接轨,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cy316.com编辑推荐

内蒙古将重修商道新“茶叶之路”


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范玫子认为,内蒙古以致中国必要在重修商道茶叶之路上找到曾经的贸易自傲。

古茶叶之路是一条国际商道

从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市返来后,白朝蓉对中国通往俄罗斯的古茶叶之路有了全新相识,他下刻意要新生这条陈腐的国际商道。

作为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信用会长,白朝蓉不久前在乌兰乌德市到场了当地当局举行的茶叶之路国际旅游论坛。在论坛上,布里亚特共和国意将古茶叶之路打造成为相同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之间最为紧张的旅游和商贸线路。

白朝蓉报告《北方周末报》,这次论坛被参加中、俄旅游年(2012年)重要运动项目之一,俄方的行为为重修茶叶之路供应了极大的方便。

白朝蓉说,出席外方茶叶之路国际旅游论坛的有来自俄、中、蒙、西班牙、法、美、日和台湾等9个国家和地域的约莫200个旅游行业和经济界专家。会上重修茶叶之路成为中俄两国共识。集会形成的纪要认为,茶叶之路是毗连中国陆路北上蒙、俄的最便捷通道,其颠末的地域优于欧亚大陆桥。

邓九刚在他的著作《茶叶之路》一书中,把1689年中国大清当局和俄罗斯当局在尼布楚签订闻名公约尼布楚公约的日子看作是茶叶之路的肇端,这一说法获得了中、蒙、俄诸国学者的广泛认同。

据介绍,古茶叶之路是一条在前清期间由晋商用艰苦和生命淌出来的国际商道,这条商道从山西太原辐命中国南方诸省,向北途经呼和浩特、四子王旗、二连浩特,过乌兰巴托再北上俄罗斯恰克图等地,其时中国晋商牵着骆驼将中国盛产的茶叶运往蒙古国和俄罗斯,这条路之以是以茶叶命名,是由于茶叶是其时全部货品中的大宗货品,每年都在数十万担乃至上百万担过境,别的的象丝绸、药材、干果、外相等种类也非常繁多,数量重大。

二连浩特市市长包崇明担当《北方周末报》采访时说,茶叶之路是继草原丝绸之路趋于式微时,在欧亚大陆鼓起的又一条国际商道。与丝绸之路相比,茶叶之路只管鲜为人知,但汗青遗留尚在。

在包崇明的印象中,丝绸之路有2000多年的汗青,世人皆知。

他说,这条活泼了两个半世纪的国际商道,高出欧亚大陆、连绵万里,在欧亚大陆曾经雕刻了一条深深的文脉。

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范玫子认为,丝绸之路之以是闻名,几千年来为人津津乐道,人们更多注重的是它文化流传的感化;而茶叶之路的埋没,则是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式微,这条路也渐渐式微和被人忘记。

专家学者的研究注解,清代以中国晋商为代表的贩子群体,运动的地区特别很是宽广,笼罩了整个蒙古高原。同治8年今后,晋商越过了中俄界限进入俄罗斯,运动范畴更是宽大,高出欧亚大陆,形成了对整个蒙古高原的经济把持,对西伯利亚的开辟起到了至关紧张的汗青感化。

在范玫子看来,内蒙古以致中国必要在重修商道茶叶之路上找到曾经的贸易自傲。

二连浩特将成为茶叶之路的枢纽

俄方茶叶之路国际旅游论坛上,二连浩特作为中方都会代表受到约请。茶叶之路被中、蒙、俄3国学术和经济界人士视为配合的珍贵汗青文化资源和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包崇明介绍,比年来,在中、蒙和俄环绕茶叶之路举行过很多故意义的怀念运动。蒙古国和俄罗斯都对产于中国的茶叶赐与高度评价。

据相识,现在在内蒙古,要地本地的茶叶商多会合在呼和浩特,这些茶商盼望经由过程陆路对蒙古国和俄罗斯举行转口商业,本日茶叶之路除了负担茶叶商业外,还被付与可以或许负担别的商业和旅游的庞大感化。

包崇明说,二连浩特是中国正北方最为紧张的陆路口岸,在茶叶之路国内段处于枢纽位置,具有承南接北的奇特计谋职位地方。二连浩特将成为新茶叶之路的枢纽。

为此,二连浩特继续汗青上茶叶之路曾经设立在当地的伊林驿站文化遗产,并投资建成了中国首家反应茶叶之路和驿站汗青文化的主题博物馆,人们从文化、旅游、商贸等方面从新熟悉和相识茶叶之路。

包崇明说,正在扶植的大盛魁影视基地为拍摄大型记载片《茶叶之路》缔造了条件,延续几年举行驼队重走茶叶之路运动,为深切发掘和团结开辟茶叶之路旅游,弘扬茶叶文化,鞭策中、蒙、俄3国团结打造茶叶之路国际品牌奠定了根本,极大地促进了口岸旅游业和对外经济商业的快速成长。

据介绍,高兴把茶叶之路打造成为一条集汗青人文、草原旅行、平易近族风情、传奇故事、境外原生态和异国风情于一体的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是中、蒙、俄成长陆桥经济、构建互助走廊的实际必要,为此,二连浩特市将于6月下旬在北京进行修建新茶叶之路消息公布会。

二连浩特市将进行茶叶之路与都会成长(二连浩特)国际峰会。峰会由二连浩特市当局、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山西晋商茶路研究会主理,蒙古国茶叶之路研究会、俄罗斯茶叶之路研究会协办,约请中、俄、蒙茶叶之路沿途福建武夷山、湖南益阳、湖北武汉、河北张家口、山西太原等国内都会和蒙古国乌兰巴托、扎蒙乌德,俄罗斯恰克图、乌兰乌德、伊尔库斯克等有关都会代表团共约170人到会。

峰会心在将茶叶之路从新打造成为中、俄、蒙旅游、商业和文化交换的新通道,让蒙古、俄罗斯从新熟悉中国茶叶和茶文化,规复和重塑二连浩特作为茶叶之路紧张驿站和集散地的职位地方,将来高兴使二连浩特成为新茶叶之路上的紧张中心都会。

包崇明说,二连浩特背靠呼包鄂经济带和环渤海、长三角经济区,面对蒙古国广袤的草原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域。构建新茶叶之路将为二连浩特以致内蒙古和国内别的地域开辟蒙俄旅游市场、推进跨境旅游业成长缔造新上风。

历史上辉煌的茶叶之路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日前,中国与中亚及周边7国达成协议,在中国和欧洲之间建设一条造价为192亿美元、足以与历史上“丝绸之路”相媲美的现代贸易通道。阿富汗、阿塞拜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已同意在该地区投资建造公路和铁路,建设工作将于明年开始,预计2018年结束。据悉,亚欧间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而目前通过中亚运输的贸易额不足1%,而在200多年前,这里曾是亚欧贸易的通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通往北欧的茶叶贸易就是通过这条线路运输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人们又习惯地将这条道路称为茶叶之路。所以,今天重建中欧之间的贸易通道对于当年的茶叶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两条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汉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犹如一条生命的脐带,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文明连成一体,是东西方古文明交汇的血脉。茶叶之路,全长约5000余公里,南起福建、浙江、两湖诸省,北至俄及北欧各国,长达数千公里,时间长达200年。

据悉,在当年的万里茶路上,经营茶叶的并非生产、加工茶叶的福建人,而是山西商帮。前两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乔家大院》,人们往往以为茶叶贩运中最为著名的是乔氏家族,而事实上当年最为显赫的并非乔家,而是山西晋中市榆次区的常氏家族。明弘治年间,由山西太谷惠安迁到榆次的常氏家族,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以财取天下之雄才大略、敢为天下先之豪迈气概,万里驰骋,坚韧不拨,开创了中俄茶叶贸易的漫漫长路。

常氏家族制茶于武夷山,将武夷山茶区采购的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水运到“茶叶港”汉口,再经汉水运至襄樊和河南唐河、杜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晋城、长治、太原、大同、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再改用驼队穿越1000多公里的荒原沙漠,最后抵达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俄商将茶叶再贩运至伊尔库次克、乌拉尔、秋明,直至遥远的彼得堡和莫斯科。恰克图是中俄茶叶贸易的桥头堡。由于当年沙俄政府积极从事对华贸易,使沙俄政府和茶商获利丰厚。所以有一种说法,“一个恰克图抵得上三个省”。

据史料记载,17世纪俄输入的茶叶很少,后期才有少量茶叶出售。1792年第二次《恰克图条约》签定后,茶叶贸易开始繁荣,18世纪末,茶占中俄贸易总值的30%,1810年,砖茶、白毫茶共输入24570担。经营茶叶的商人全部是晋商,最为兴盛的时候曾达100余家。而常氏一门,从常万达于乾隆时从事此项贸易开始,子孙相承,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7朝,沿袭150多年,尤其到了晚清,在恰克图数十个较大的商号中,常氏一门竟独占其四,堪称为清代本省的外贸世家。因为常氏在对俄贸易中极具远见和谋略,又极为注重信义,很快就得到俄商及俄国政府的重视,不久便将生意做到恰克图以北的俄国境内,在俄国境内的莫斯科、多木斯克、耶尔古特斯克、赤塔等地区乃至欧洲的其他国家都有了他们的茶庄分号。在晋商的茶叶生意过程中,绵延数千里的茶叶运输,陆地、水路、山路还有劫匪,他们不畏艰险、吃苦耐劳,为茶叶走向北欧各国打开了通道,在中国茶叶历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90年代,内蒙古著名作家邓九刚重走了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并深入研究了这段历史,还出版了著名的《茶叶之路》一书。他还希望能将中国历史上这条重要的万里茶路通过电视纪录片展示给世人,但由于经费问题一直被搁浅。今年是中俄文化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他家乡的安徽茶送给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罗斯掀起了喝中国茶的热潮,这些都将促进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影响。所以,研究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对于宣传中国茶叶、促进中国与北欧各国的茶叶贸易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上中蒙俄茶叶之路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知道丝绸之路曾经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却不知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在我国北方草原有一条纵深通向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腹地乃至莫斯科、圣彼得堡的驼道茶叶之路。这是一条被历史尘封湮没,被世人遗忘的中俄茶叶商道。这条沉寂了百年的国际商道,由内蒙古著名作家邓九刚先生撰写的《茶叶之路》唤醒了人们的记忆。随着中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友好,再次引起中俄蒙三国政府、企业、媒体的关注,将这一段尘封的历史再现给今天的人们。

2009年阳春三月,柳绿花红。我国一个新学科研究会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在呼和浩特成立。北京、山西、湖北、云南各路专家、教授云集青城,共贺这个性格别具的学术婴儿的诞生,共商茶叶之路研究大计。内蒙古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邓九刚先生,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术界和大众媒体关注的人物。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邓九刚就在上海的报刊上发表了有关茶叶之路的文章。随后有南开大学米镇波教授所著《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美国女学者艾梅霞也出版了一本内容相近的《茶叶之路》。邓氏有关茶路的作品还有《驼帮》、《驼殇》、《驼村》、《大盛魁商号》等多部长篇小说问世,计三百多万字,且大多再版发行。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早在公元16世纪,我国已有茶叶出口的历史记载。到17世纪,中国的砖茶在俄国和欧洲已经培养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西伯利亚一带以肉奶为主食的游牧民族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茶叶之路从公元1689年正式成为一条商路,距今320年。当年中国商人从南方采购茶叶汇集到归化(今呼和浩特),然后以骆驼为运输工具,途经乌兰巴托、恰克图、科布多,或走多伦、经棚、赤峰、二连等地,终点站是俄国贝加尔湖一带乃至圣彼得堡。这条活跃了两个半世纪的国际商道,横跨亚欧大陆、绵延万里,在地球的北部镌刻了一条深深的文脉。

早在2000年邓九刚先生《茶叶之路》正式出版发行后,即在北京、天津、上海、山西、湖北、云南、浙江、福建等省市,掀起了茶叶之路研究热。周边国家俄罗斯、蒙古、以及美国、欧共体许多城市,先后创立了研究《茶叶之路》的新学科,以茶叶之路命名的基金会、研究会、论坛会、艺术节、博物馆等新事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我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与俄布里亚特共和国首都乌兰乌德市,因《茶叶之路》缘分,结为友好城市。2008年茶叶之路再版发行后,风靡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不少城市一书难求。台湾还专门出版繁体汉字本《茶叶之路》,以飨读者。

一部著作问世,在国内外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是不多见的。我们内蒙古的有识之士,从中受到极大地震撼和鼓舞,纷纷行动起来,查资料、作考证、搞研讨,为重现250年前清康熙大帝与俄彼得大帝时代的商贸往事,为激活尘封多年的历史记忆,为弘扬草原文明的丰富内涵,为大盛魁商号历史经验的古为今用,为促进中俄、中蒙、中欧之间国际贸易的新发展。他们和邓九刚先生一起登程,开始了新的文化之旅。

沐浴着改革开放30周年的光辉,在我区成立一个研究茶叶之路的专门机构,已成各界人士的共识,可谓众望所归。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社科联和自治区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一个挂靠在自治区中华文化学院、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遂应运而生。俄罗斯国文化部、乌兰乌德市、恰克图市政府及全国许多省市都发电函祝贺,希望研究会探索亚欧茶踪驼道,破译中俄商贾谜团,传承多元文化精髓,服务现代国际贸易。

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并非浪漫之旅,这是一条洒满了血泪、遍布荆棘的探险之路。在茶叶之路的万里征途中,蒙汉回等众多民族兄弟生死相依、团结一心,战胜荒野中的风沙雨雪,战胜草莽中的盗匪猛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充分表现出中国各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和敢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在长达两个半世纪中,在北国荒漠、在异国他乡奏响了中华民族团结的凯歌,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全新的内容,为世界贸易史谱写了宏伟的章节。邓九刚先生再现这段历史的《茶叶之路》,既有小说家的形象、情节,又有历史学家缜密、严谨,还不乏思想家的深邃、敏锐。不愧为现实的一面镜子。

沙尘湮没的茶叶之路,可以和我国汉唐以来从长安出发的第一条丝绸之路,及以后从福建泉州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相媲美。毫不夸张地说,茶叶之路是集商贸、文化、政治、民族、宗教、民俗等多学科共生的知识宝库,是一条昭示未来国际贸易的亚欧大通衢,也是一条鲜为人知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红色通道。

300年前,在这条商道上一批中国人走出长城,走出国门,走向蒙古、俄罗斯,走向世界,表现出我们的民族开始挣脱几千年的历史惰性和闭关锁国的桎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两种文明在草原上对话、对接。其过程艰苦卓绝,精神启示耐人寻味。30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茶叶之路精神,传承茶叶之路的文化遗产,努力在经济、文化、商贸等方面与世界接轨,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我国历史上辉煌的茶叶之路


据报道,日前,中国与中亚及周边7国达成协议,在中国和欧洲之间建设一条造价为192亿美元、足以与历史上丝绸之路相媲美的现代贸易通道。阿富汗、阿塞拜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已同意在该地区投资建造公路和铁路,建设工作将于明年开始,预计2018年结束。据悉,亚欧间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而目前通过中亚运输的贸易额不足1%,而在200多年前,这里曾是亚欧贸易的通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通往北欧的茶叶贸易就是通过这条线路运输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人们又习惯地将这条道路称为茶叶之路。所以,今天重建中欧之间的贸易通道对于当年的茶叶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两条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汉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犹如一条生命的脐带,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文明连成一体,是东西方古文明交汇的血脉。茶叶之路,全长约5000余公里,南起福建、浙江、两湖诸省,北至俄及北欧各国,长达数千公里,时间长达200年。

据悉,在当年的万里茶路上,经营茶叶的并非生产、加工茶叶的福建人,而是山西商帮。前两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乔家大院》,人们往往以为茶叶贩运中最为著名的是乔氏家族,而事实上当年最为显赫的并非乔家,而是山西晋中市榆次区的常氏家族。明弘治年间,由山西太谷惠安迁到榆次的常氏家族,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以财取天下之雄才大略、敢为天下先之豪迈气概,万里驰骋,坚韧不拨,开创了中俄茶叶贸易的漫漫长路。

常氏家族制茶于武夷山,将武夷山茶区采购的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水运到茶叶港汉口,再经汉水运至襄樊和河南唐河、杜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晋城、长治、太原、大同、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再改用驼队穿越1000多公里的荒原沙漠,最后抵达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俄商将茶叶再贩运至伊尔库次克、乌拉尔、秋明,直至遥远的彼得堡和莫斯科。恰克图是中俄茶叶贸易的桥头堡。由于当年沙俄政府积极从事对华贸易,使沙俄政府和茶商获利丰厚。所以有一种说法,一个恰克图抵得上三个省。

据史料记载,17世纪俄输入的茶叶很少,后期才有少量茶叶出售。1792年第二次《恰克图条约》签定后,茶叶贸易开始繁荣,18世纪末,茶占中俄贸易总值的30%,1810年,砖茶、白毫茶共输入24570担。经营茶叶的商人全部是晋商,最为兴盛的时候曾达100余家。而常氏一门,从常万达于乾隆时从事此项贸易开始,子孙相承,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7朝,沿袭150多年,尤其到了晚清,在恰克图数十个较大的商号中,常氏一门竟独占其四,堪称为清代本省的外贸世家。因为常氏在对俄贸易中极具远见和谋略,又极为注重信义,很快就得到俄商及俄国政府的重视,不久便将生意做到恰克图以北的俄国境内,在俄国境内的莫斯科、多木斯克、耶尔古特斯克、赤塔等地区乃至欧洲的其他国家都有了他们的茶庄分号。在晋商的茶叶生意过程中,绵延数千里的茶叶运输,陆地、水路、山路还有劫匪,他们不畏艰险、吃苦耐劳,为茶叶走向北欧各国打开了通道,在中国茶叶历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90年代,内蒙古著名作家邓九刚重走了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并深入研究了这段历史,还出版了著名的《茶叶之路》一书。他还希望能将中国历史上这条重要的万里茶路通过电视纪录片展示给世人,但由于经费问题一直被搁浅。今年是中俄文化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他家乡的安徽茶送给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罗斯掀起了喝中国茶的热潮,这些都将促进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影响。所以,研究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对于宣传中国茶叶、促进中国与北欧各国的茶叶贸易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历史上辉煌的茶叶之路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日前,中国与中亚及周边7国达成协议,在中国和欧洲之间建设一条造价为192亿美元、足以与历史上“丝绸之路”相媲美的现代贸易通道。阿富汗、阿塞拜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已同意在该地区投资建造公路和铁路,建设工作将于明年开始,预计2018年结束。据悉,亚欧间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而目前通过中亚运输的贸易额不足1%,而在200多年前,这里曾是亚欧贸易的通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通往北欧的茶叶贸易就是通过这条线路运输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人们又习惯地将这条道路称为茶叶之路。所以,今天重建中欧之间的贸易通道对于当年的茶叶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两条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汉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犹如一条生命的脐带,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文明连成一体,是东西方古文明交汇的血脉。茶叶之路,全长约5000余公里,南起福建、浙江、两湖诸省,北至俄及北欧各国,长达数千公里,时间长达200年。

据悉,在当年的万里茶路上,经营茶叶的并非生产、加工茶叶的福建人,而是山西商帮。前两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乔家大院》,人们往往以为茶叶贩运中最为著名的是乔氏家族,而事实上当年最为显赫的并非乔家,而是山西晋中市榆次区的常氏家族。明弘治年间,由山西太谷惠安迁到榆次的常氏家族,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以财取天下之雄才大略、敢为天下先之豪迈气概,万里驰骋,坚韧不拨,开创了中俄茶叶贸易的漫漫长路。

常氏家族制茶于武夷山,将武夷山茶区采购的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水运到“茶叶港”汉口,再经汉水运至襄樊和河南唐河、杜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晋城、长治、太原、大同、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再改用驼队穿越1000多公里的荒原沙漠,最后抵达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俄商将茶叶再贩运至伊尔库次克、乌拉尔、秋明,直至遥远的彼得堡和莫斯科。恰克图是中俄茶叶贸易的桥头堡。由于当年沙俄政府积极从事对华贸易,使沙俄政府和茶商获利丰厚。所以有一种说法,“一个恰克图抵得上三个省”。

据史料记载,17世纪俄输入的茶叶很少,后期才有少量茶叶出售。1792年第二次《恰克图条约》签定后,茶叶贸易开始繁荣,18世纪末,茶占中俄贸易总值的30%,1810年,砖茶、白毫茶共输入24570担。经营茶叶的商人全部是晋商,最为兴盛的时候曾达100余家。而常氏一门,从常万达于乾隆时从事此项贸易开始,子孙相承,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7朝,沿袭150多年,尤其到了晚清,在恰克图数十个较大的商号中,常氏一门竟独占其四,堪称为清代本省的外贸世家。因为常氏在对俄贸易中极具远见和谋略,又极为注重信义,很快就得到俄商及俄国政府的重视,不久便将生意做到恰克图以北的俄国境内,在俄国境内的莫斯科、多木斯克、耶尔古特斯克、赤塔等地区乃至欧洲的其他国家都有了他们的茶庄分号。在晋商的茶叶生意过程中,绵延数千里的茶叶运输,陆地、水路、山路还有劫匪,他们不畏艰险、吃苦耐劳,为茶叶走向北欧各国打开了通道,在中国茶叶历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90年代,内蒙古著名作家邓九刚重走了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并深入研究了这段历史,还出版了著名的《茶叶之路》一书。他还希望能将中国历史上这条重要的万里茶路通过电视纪录片展示给世人,但由于经费问题一直被搁浅。今年是中俄文化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他家乡的安徽茶送给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罗斯掀起了喝中国茶的热潮,这些都将促进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影响。所以,研究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对于宣传中国茶叶、促进中国与北欧各国的茶叶贸易具有重大意义。

茶叶在历史上很多时候是个外交角色


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茶是美味、是文化,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茶叶却是屡次引发战争的导火索。究其原因,以茶制夷的思想,是中原王朝自唐宋以来的一贯思想,在明代被发挥到极致,清代不过承袭了这一治国思想。乾隆曾经三次对俄罗斯实行贸易制裁,采取外禁皮毛输入,内禁茶叶输出,使得俄罗斯至少损失了500万卢布。

以茶制夷的共识,是建立在很广泛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对外关系的美国人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把这种流行思想再次描述了一遍: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茶叶和大黄对于西方都是必需的东西,而只有中国可以供给茶和大部分的大黄。这一矛盾终于在资本主义萌芽初现的明朝开始显现。明朝因茶打了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而晚清则因茶走向衰亡。

对于历史而言,茶叶从来不是可以修身养性的好东西。

茶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被当成了战略物资。在宋代,茶叶跟战马息息相关,这时中原王朝已经失去对北方草原和河套地区等养马地区的控制,也就是说要想获得战马,只能通过交换的方式与产马地区的民族各取所需。

那么中原地区到底有什么东西,能引起少数民族的兴趣呢?

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中西方贸易的桥梁,在丝路上运输的主要货品丝绸、棉布、茶叶和瓷器都是中原地区的特产。茶叶,无疑比其他物品更适合承担交换战马的功能。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出产茶叶的地方往往是丘陵地区,这些地方并不适合种植其他农作物。也就是说,中原文明要想扩大茶叶产量,根本不会挤占原有的粮食、棉花等作物的产能。更重要的是,茶叶是中原文明独有的作物。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完全不适合茶叶的生长。于是,茶叶变成了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

明万历皇帝刚刚登基,首辅张居正以万历皇帝的名义发出了一份诏书,下令关闭边境贸易。当时的茶叶贸易为官方垄断,官方所制定的交易价格太高,于是民间私茶、黑茶兴起。首辅张居正上任后决意打击民间走私,于是出台了暂停茶叶边贸的诏书。明王朝的本意是希望在关闭边贸茶市的同时严查贩茶私商和惩办违法官员。然而这些严厉的措施,却导致边贸茶叶供给完全断绝。

北方的蒙古及女真各部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中,纷纷上书要求明王朝马上重开边境茶叶贸易。然而得到的回复却是:不。

一场茶叶引发的战争终于爆发,这场仗打了三年,战争没有胜利者,蒙古各部死伤惨重,明军虽然最后守住了清河堡,但是主将裴成祖战死,军民伤亡不计其数

这种因为茶叶贸易中断而挑起的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饮茶习惯,饮茶在北方民族是一种生理需求。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饮食多是牛羊肉、奶等燥热、油腻、不易消化之物,而茶叶富含维生素、单宁酸、茶碱等,游牧民族所缺少的果蔬营养成分,可以从中得以补充。茶中大量的芳香油还可以溶解动物脂肪、降低胆固醇、加强血管壁韧性。茶叶的功能恰好弥补了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中缺少的环节。

因此,中原民族作为生活调剂品的茶叶,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就像粮食和盐巴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卡断了茶叶的供应,几乎能断绝少数民族的生命之源。

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茶叶不仅是晚清行走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全球化贸易最彻底的物资。正是茶叶这样的硬通货,才让晚清得以立足世界,吸引全球的贸易者。

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中国的茶叶生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公司,英国的代名词。在1718年,茶叶已经取代生丝、绢织物,占到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出产品的首位。茶叶贸易不但关乎东印度公司的生命,而且对英国财政收入也至关重要。从1815年起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提供了英国国库全部收入的10%。

在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重林看来,鸦片战争就经济意义来看无疑是场茶叶战争,最初的问题是由于茶叶输入英国产生的贸易逆差引起的,为了扭转这种逆差,英国才向中国输出鸦片,茶是因,鸦片是果。鸦片输入导致中国白银大量流出,为了银子,才有禁烟运动。茶、银、鸦片的循环最终引发了鸦片战争。

周重林认为,晚清的衰落,不在其闭关锁国,也不在其不思进取,而是在于茶叶文明的衰落,中国经济衰落的同时,正是英国在印度茶叶的帮助下崛起之时。

从1867年到1894年,即便英国人大量输入鸦片,中国茶叶的出口额也能与进口额平衡。茶叶价格完全由中国决定。

但随着英国人开始在印度进行茶树种植试验的成功,茶叶不再是中国独有之物,无形的茶叶长城也便顷刻间轰然倒塌。随后日本茶在国际市场抬头,并返销中国的时候,中国丧失了贸易以及茶叶的话语权,彻底沦为看客

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在《绿色黄金》中认为,茶叶创造了英国,并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他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关系。

18世纪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即中国、英国和日本,同时也是茶文化得到最好弘扬和发展的地区。他的立论就是茶水消灭了细菌,英国全民饮茶的时代,正是18、19世纪,刚好是工业革命开始,人口膨胀,聚集居住,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疾病,但英国从18世纪中叶开始,许多疾病开始减少或消失,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另外,下午茶点与茶会,更促成英国人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和文化意识。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加了茶叶的热水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历史上晋商茶叶战争


历史上的晋商茶叶战争

1820年,茶叶的出口量已经占到了中国对俄总出口总量的74.3%,这一数字,在二十年后,被刷新到了94.4%。让这一庞大的出口额成为可能的,正是南起武夷山、北至恰克图、绵延万里,由数万商号、数十万晋商、数百万骆驼踏出的茶叶之路。

从1692年彼得大帝向北京派出第一支商队起,到1902年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止,稳定的商业组织,固定的从业人员,长期、明确、稳定的交易市场和时间,中俄双方政府严格的税收管理这条商路繁荣了200多年。

如果说汇通天下票号是晋商在金融领域的一个顶峰的话,那么万里茶路正是开创了晋商在贸易领域的全盛时期。茶叶贸易所带来的贸易结算问题,甚至直接推动了晋商在金融领域的探索。

正如《茶叶之路》作者邓九刚所说,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衰落后,东亚大陆上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路,虽然其开辟时间比丝绸之路晚了一千多年,但是其经济意义和巨大的商品负载量,是丝绸之路无法比拟的。

开路维艰据瑞典科学家卡尔林奈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记载,茶树的最初学名定为TeaSinensis,L.,Sinensis就是拉丁文中国的意思。世界上许多国家茶的读音,都是从中国转译而来。由此可见茶的称谓最早是在中国确立的。

历史上,中国的茶叶、茶种、制茶法和茶道文化向外传播,大体可分三路。

一路为海路。据说,汉武帝曾派出使者携带金、帛和土特产,包括茶叶,从广东出海到达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南部等地。

另一路为日本、朝鲜。中国的植茶、制茶、饮茶技艺和茶道精神等较为系统地得到了传播。

最后一路为陆路。其中,北经蒙古传入俄国,西北经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历史上,通往北方的陆路茶叶贸易分有东路、西路和中路。西路止于新疆,东路止于东北,而中路,就是承载着最大交易量的万里茶路。

据考证,福建武夷山的下梅是当年晋商开辟古茶路的起点。茶船从武汉溯汉水西驶、北上,经茶圣陆羽的故乡,再出襄樊,溯唐白河、唐河北到河南赊店。至此,全长1500余公里的漫漫水路终于走完。

茶帮从南方进入中原后,由赊店改用骡马驮运和大车运输,在豫西大地上迤逦北行,直抵黄河南岸的孟津渡口。少部分茶帮转洛阳,经西安、兰州,去往西北边疆。

大部分茶帮渡过黄河后,从济源县取太行山与王屋山之间的峡谷,北上泽州、长治。走出上党山区,经子洪口进入晋中谷地,进入晋商的家乡。在祁、太老号稍事休整后的晋商,全部改换畜力大车,经徐沟、太原、阳曲、忻州、原平,直抵代县黄花梁。此时,一部分沿走西口的通路,经雁门关、岱岳(山阴县)、右玉,穿过古长城的杀虎口去了归化(呼和浩特);大部分经应县、大同到达塞上重镇张家口。然后再从张家口到达库伦(现称乌兰巴托,蒙古国首都)和恰克图(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南部城市),实现对外贸易。

事实上,在中俄边境最大的边贸市场、茶叶之路的终点恰克图的交易史上,茶叶并非最为传统的交易品类。当时贩卖粮食、铁器到蒙古、俄罗斯的晋商发现,对于这些肉食民族来说,促进消化的茶叶的市场空间巨大。于是,完成了一定资本和经验累积的晋商,开始将茶叶纳入了自己的经营范畴,作为后起之秀的茶叶贸易很快就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与粮食、铁器等商品相比,经万里茶路,贩卖茶叶,虽然获利丰厚,但对于商人的实力而言,却是一种考验。

经营茶叶路途遥远,需要建立一支完整的队伍,商业的运作周期也比较长,这要求经营者必须实力雄厚,并不是所有商家都做得起来。山西大学晋商研究所成艳萍教授告诉记者。以山西常家为例,最早就是靠经营粮食起家,有了一定基础后开始涉足茶叶生意。

实力强,只是第一道门槛,对于想走茶路的晋商而言,能吃苦,也是必备的要素。从武夷山到恰克图,一条茶路走下来,即便万事顺利,也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南方的汛期、北方的风沙、路途中的疾病、茶道上的匪患,无疑不考验着商人的精神和体魄。据曾经走过茶路的老人回忆,晋商贩茶,经常几里路不见人烟,米不粘牙,饿死、冻死都可能发生,是非常艰苦、心酸的过程,不像品茶来得那么休闲、高雅。为了保证商旅安全,随着茶路的日益成熟,山西的镖局业务也随之兴起。关于晋商贩茶的利润问题,学界上一直存在争议。以武夷山收茶价为成本价计,刨去经过简单的加工、包装、运输、人工成本等等,一般认为,能够保持200%-300%的利润。

这是一个高利润的生意,这也是晋商甘冒风险、背井离乡、南下购茶、北上贩茶的根本动力。晋商研究所所长刘建生告诉记者。

无茶的茶商在茶叶之路兴盛的两百年间,能在茶叶市场与晋商比肩的只有徽商。

在明清时期,晋、徽两大商帮同样依靠长距离贩运、突破了区域界限。然而,与徽商所具有的丰富的茶叶资源相比,晋商却身处本身并不产茶的山西。事实上,对于茶叶,山西商人并没有理所当然的优势。

成艳萍告诉记者,一般而言,人们往往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一个区域的贸易结构,通俗而言,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西外贸志》曾经做过这样的研究,明清山西的物质资源大致分为四大类:矿产类资源、药物类资源、畜产类资源、土产类资源。中国虽然是茶叶大国,但山西本身并不产茶,从晋商的资源禀赋来看,并不具备经营茶叶贸易的资质。

然而,正是晋商这一不具备茶叶资源的内陆省份,却在18世纪的亚欧茶叶贸易的历史上独占鳌头。

有研究表明,在17世纪中叶,俄国人只知道茶叶是又苦又涩的树叶,并不了解其提神、克食、有利于消化的功能,一直到乾隆二十年以前,对俄贸易仍以丝绸为主,茶叶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在刘建生看来,茶叶贸易逐步兴起,其背后是山西商人逐步发现机遇,创造市场,引导消费的过程。

一开始山西商人运到恰克图的是布匹之类的货物,当发现了欧洲市场的特点后,他们开始有意识的引导消费。刘建生说。

蒙、俄地区多是肉食民族,三餐吃肉,自然就会有消化问题,而茶叶之中,红茶暖胃,绿茶帮助消化。中国商人发现并有意识的引导这一市场的消费,迅速打开了茶叶在蒙、俄地区的销路,并借由俄国商人之手,将茶叶运到整个欧洲。据记载,在当时,茶叶已经成为了当地人日常必备的饮品,不喝茶,不上工,可见茶叶受欢迎程度。

全盛时期的茶叶贸易,撑起了恰克图的半壁江山。在成艳萍看来,山西商人能够抓住茶叶贸易的机会,主要依靠其以需求为导向,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资源的能力。而且,在晋商对俄的茶叶贸易过程中,先是进行茶叶的长途贩运,然后又转入到茶叶的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考察,直到茶叶的生产、加工、包装和运输,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已然从流通环节进入到生产环节。

砖茶,是晋商为了适应流通需要而设计加工的产品形态,也是茶叶贸易之中的一大发明,不但易于运输存放,因为砖茶上贴有晋商商标,写有晋商监制字样,也帮助晋商打响了品牌。

据了解,山西长裕川茶庄在当时经营的红梅牌砖茶久负盛名,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中苏两国的商业往来中,对方的采购名单上仍列有红梅牌的砖茶。一时在山西传为美谈。

中俄茶战好景不长,晋商对茶叶贸易的垄断最终因为国力的衰落而出现动摇。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等不平等条约的陆续签订,俄国茶叶商人在中国拥有了远较晋商优厚的政策条件。由于政府限制,晋商贩茶不能享受水路运输和减免税的便利,统算下来,需要交付比俄商多10倍的税金。最重要的,是俄商已经直接插到了晋商的大后方,抢占了晋商凭借的最后一个茶叶基地和市场堡垒汉口。

处于被动局面的晋商开始反击,一场历时多年的中俄茶叶大战拉开了序幕。

其时,俄国茶商已经将茶厂开到了汉口,截至清末,俄商控制了一半以上的出口茶,在这场肉搏战中,晋商开始改变路线布局,将此前的武夷山办茶转移到了700里以外的湖北安化,缩减了运输成本,此外,为了缩短与俄国茶厂技术上的差距,晋商开始改进加工方法,从英国进口烘干机,制成质量更好的砖茶,扳回了一局。

打到俄国去。同治六年,晋商程化鹏、余鹏云、孔广仇代表商界提出了削减茶税和直接赴俄售货的要求。清政府鉴于恰克图商业已经衰败,俄商又要求在张家口设领事馆,危及京师安全和对蒙古地区的统治与中国商人利益受损的现状,批准华商返恰克图并转赴俄境内贸易的呈请。

很快,退守归化的华商纷纷返回已然冷清的恰克图,在归化通司商会的统一调动下,数以万计的驼队踏上了赴俄之旅。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商人开设的商号就出现在俄罗斯的东部以及西伯利亚各地,这样的速度,超过了对手的想象。据统计,在晋商踏出国门、将商路拓展到俄国的第一年里,向俄国输出茶叶11万担,到了第三年,每年向俄输出茶叶已经达到了20万担,数字达到了俄商贩茶的一倍。

事实上,在国事衰微的清朝末期,中国商人手中仍有三大法宝:凭借着对茶叶产地的有力控制、对国内市场的牢固占领,再加上运输配套的强大的驼队,使得晋商依然把持着一定的资源,在与俄商的不平等较量中苦苦维持。然而,随着更多的科学技术手段被俄商带入中国,加之清政府的日益衰微,晋商手中紧握的绵延了200年的茶路,终于走向了尾声。

这是一场山西商人的信狗与俄国的电报之间的比赛,驼队和火车轮船之间的赛跑,东方商人的智慧和俄商的特权之间的较量。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高春平说。

而后,赊销款的无果而终,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晋商赴俄贩茶期间,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晋商对俄国的中小商人实行赊销,双方约定,茶叶售出后再行结账。对俄国商人的集体赖账,加之缺乏清政府支持,山西商人在跨国官司中最终落败,给予了晋商沉重的打击。根据高春平的统计,经此一役,晋商在恰克图贸易中一落千丈,大多数店铺倒闭,商号数从全盛时期的140多家,下滑到清末的20多家。清外务部的一份资料显示,当时17家华商,因此损失白银达62万两,当时,晋商整体所遭受的损失,可见一斑。

覆巢之下无完卵,输在弱国不在商。高春平感慨说。

中国历史上的中蒙俄茶叶之路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知道丝绸之路曾经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却不知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在我国北方草原有一条纵深通向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腹地乃至莫斯科、圣彼得堡的驼道——茶叶之路。这是一条被历史尘封湮没,被世人遗忘的中俄茶叶商道。这条沉寂了百年的国际商道,由内蒙古著名作家邓九刚先生撰写的《茶叶之路》唤醒了人们的记忆。随着中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友好,再次引起中俄蒙三国政府、企业、媒体的关注,将这一段尘封的历史再现给今天的人们。

2009年阳春三月,柳绿花红。我国一个新学科研究会——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在呼和浩特成立。北京、山西、湖北、云南各路专家、教授云集青城,共贺这个性格别具的“学术婴儿”的诞生,共商茶叶之路研究大计。内蒙古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邓九刚先生,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术界和大众媒体关注的人物。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邓九刚就在上海的报刊上发表了有关“茶叶之路”的文章。随后有南开大学米镇波教授所著《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美国女学者艾梅霞也出版了一本内容相近的《茶叶之路》。邓氏有关茶路的作品还有《驼帮》、《驼殇》、《驼村》、《大盛魁商号》等多部长篇小说问世,计三百多万字,且大多再版发行。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早在公元16世纪,我国已有茶叶出口的历史记载。到17世纪,中国的砖茶在俄国和欧洲已经培养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西伯利亚一带以肉奶为主食的游牧民族“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茶叶之路”从公元1689年正式成为一条商路,距今320年。当年中国商人从南方采购茶叶汇集到归化(今呼和浩特),然后以骆驼为运输工具,途经乌兰巴托、恰克图、科布多,或走多伦、经棚、赤峰、二连等地,终点站是俄国贝加尔湖一带乃至圣彼得堡。这条活跃了两个半世纪的国际商道,横跨亚欧大陆、绵延万里,在地球的北部镌刻了一条深深的文脉。

早在2000年邓九刚先生《茶叶之路》正式出版发行后,即在北京、天津、上海、山西、湖北、云南、浙江、福建等省市,掀起了茶叶之路研究热。周边国家俄罗斯、蒙古、以及美国、欧共体许多城市,先后创立了研究《茶叶之路》的新学科,以“茶叶之路”命名的基金会、研究会、论坛会、艺术节、博物馆等新事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我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与俄布里亚特共和国首都乌兰乌德市,因《茶叶之路》缘分,结为友好城市。2008年“茶叶之路”再版发行后,风靡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不少城市“一书难求”。台湾还专门出版繁体汉字本《茶叶之路》,以飨读者。

一部著作问世,在国内外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是不多见的。我们内蒙古的有识之士,从中受到极大地震撼和鼓舞,纷纷行动起来,查资料、作考证、搞研讨,为重现250年前清康熙大帝与俄彼得大帝时代的商贸往事,为激活尘封多年的历史记忆,为弘扬草原文明的丰富内涵,为大盛魁商号历史经验的古为今用,为促进中俄、中蒙、中欧之间国际贸易的新发展。他们和邓九刚先生一起登程,开始了新的文化之旅。

沐浴着改革开放30周年的光辉,在我区成立一个研究茶叶之路的专门机构,已成各界人士的共识,可谓众望所归。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社科联和自治区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一个挂靠在自治区中华文化学院、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遂应运而生。俄罗斯国文化部、乌兰乌德市、恰克图市政府及全国许多省市都发电函祝贺,希望研究会探索亚欧茶踪驼道,破译中俄商贾谜团,传承多元文化精髓,服务现代国际贸易。

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并非浪漫之旅,这是一条洒满了血泪、遍布荆棘的探险之路。在茶叶之路的万里征途中,蒙汉回等众多民族兄弟生死相依、团结一心,战胜荒野中的风沙雨雪,战胜草莽中的盗匪猛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充分表现出中国各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和敢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在长达两个半世纪中,在北国荒漠、在异国他乡奏响了中华民族团结的凯歌,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全新的内容,为世界贸易史谱写了宏伟的章节。邓九刚先生再现这段历史的《茶叶之路》,既有小说家的形象、情节,又有历史学家缜密、严谨,还不乏思想家的深邃、敏锐。不愧为现实的一面镜子。

沙尘湮没的茶叶之路,可以和我国汉唐以来从长安出发的第一条丝绸之路,及以后从福建泉州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相媲美。毫不夸张地说,“茶叶之路”是集商贸、文化、政治、民族、宗教、民俗等多学科共生的知识宝库,是一条昭示未来国际贸易的亚欧大通衢,也是一条鲜为人知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红色通道。

300年前,在这条商道上一批中国人走出长城,走出国门,走向蒙古、俄罗斯,走向世界,表现出我们的民族开始挣脱几千年的历史惰性和闭关锁国的桎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两种文明在草原上对话、对接。其过程艰苦卓绝,精神启示耐人寻味。30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茶叶之路”精神,传承“茶叶之路”的文化遗产,努力在经济、文化、商贸等方面与世界接轨,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