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飘摇茶马古道 普洱茶香满溢沙龙

发布时间 : 2020-11-09
茶马古道黑茶 茶马古道的线路 古道普洱茶

茶马古道黑茶。

[摘要说明]思绪飘摇茶马古道 普洱茶香满溢沙龙

专家秦威谈普洱茶文化

茶友品鉴普洱茶

一时间风靡大江南北的普洱茶,如今似乎已渐渐淡出了人们话题讨论的焦点,上周末,专家秦威于易安居古堞斜阳会所从茶马古道的历史开始,给茶友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普洱茶文化”沙龙,让茶友们对普洱茶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

品饮着滋味醇厚的普洱茶,专家秦威谈起的茶马古道话题,很快便将大伙的思绪带到了千百年前。茂密的森林、厚厚的落叶、寸许的马蹄印……秦威告诉大家,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马帮之路。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也因此,普洱茶的经贸活动经历了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

沙龙活动现场,不少茶友还带来了自己私藏的普洱茶,邀请大伙一起分享,而专家秦威也给每位茶友送上了自己主编的《漫话福建茶文化》一书,书本在现场立刻受到了茶友们的追捧,专家俨然成了明星,签名、合影,好不热闹。

话题关注

1.普洱茶该有霉味?

一些人误认为普洱茶的味道中就有霉味,这是错误的认识。事实上品质好、保管正常的普洱茶的味道应该是甘醇浓厚的陈香味,但不能有霉味,已经发生霉变的普洱茶是不能喝的。

在普洱茶的品质形成中微生物起了重要作用,没有微生物就没有普洱茶:第一是形成普洱茶良好品质的特征,甘滑、醇厚和陈香等特点;第二是代谢有益物质于普洱茶中,增强普洱茶保健功效,形成茶类中的特色茶。微生物作用于普洱茶并不会形成霉味,而是有一些特别的香味,这种微生物作用与保管不善的发霉是两回事。

2.普洱茶如何保存?

一般说来,只要不受阳光直射、阴凉通风,远离其他气味浓厚的物品或环境即适于保存普洱茶。大批量的普洱茶可贮存于单独的库房,使用除湿机、温度计,定期翻堆。一般茶客可取一广口陶缸,将老茶、新茶掺杂置入缸内,缸口以木板、棉布覆盖,使其通风、不落尘、不进异物即可,形成一个适合茶菌(微生物)生长的环境,让老茶的茶菌顺利繁衍到新茶上,且让新茶的茶气刺激老茶,达到新旧互补的效果。但在福州应特别注意春季防潮问题。普洱茶的保存有一定限期,可长达数十年,但并非无期限,所谓古董茶如故宫保存的清代普洱茶已无饮用价值。

3.普洱茶茶价为何虚高?

有些商家过度宣传普洱茶的文化、保健与收藏价值,而在种植、生产与销售方面给予切合实际的指导显得不够。这使得社会大众对普洱茶的价值认识失控,给社会游资通过炒作获得暴利提供机会,商家炒作直接使普洱茶价格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攀升。云南省是普洱茶的主产区,当地政府已注意到前两年普洱茶市场的不正常现象,正在逐步出台政策规范产业与市场。普洱茶市场将逐步回复正常,普洱茶也将以一种正常茶品的身份面对广大爱好者,前几年的价格与市场之乱应有前车之鉴不会重现。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马古道:普洱茶文化之魂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全长近四千多公里,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意义。

历史探源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

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

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

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

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

明代,继续元之驿站制度,对有破损者限期恢复,与此同时,明朝对驿道上的要津、渡口之管理有所强化。明朝在雅州、碉门设置茶马司,每年有数百万斤茶叶经由康区而入西藏,作为主要“”的川藏线,经济价值大增。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因社会动荡、战争、清政府腐败等种种原因,茶马古道伴随着普洱茶产业的迅速衰落,也被废弃了。

名称由来

1990年的夏天,云南大学木霁弘教授等人来到了川滇藏的三角地带,他们要印证茶马之道的真实存在,并在沿途进行一些学术考察。

他们这次行程经受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考验,随时都要面对死亡的危险,深山的洞穴中,陡峭的岩石下,一堆堆白骨,提醒着他们行走此路的艰难。最后,他们用三个多月的时间,步行两千多公里,翻越几十座4700米以上的大雪山,跨越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数十条激流险滩,对滇、藏、川大三角地带的语言文化作了系统的考察,收集记录了近百万字的资料,拍下了三千多张纪实照片,录下上百盘民间故事和音乐磁带,采集了上千个实物标本。

结束时,他们把亚洲大陆上这条庞大的、以茶叶为纽带的古道网络命名为茶马古道。

历史意义

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这条自唐宋以来延续达一千多年并在汉、藏之间发挥过重要联系作用的茶马古道虽已丧失了昔日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作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作为今天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依然熠熠生辉,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

茶马古道,这四个字,让普洱茶从几近湮灭的历史尘烟中,飘出了文化的茶香。

二百多年间,世序更替,人事浮沉,茶马古道从始至终都在见证普洱茶历史的变迁。茶马古道,最终成为了普洱茶文化的灵魂!

普洱村寨重现茶马古道风情


[摘要说明]普洱村寨重现茶马古道风情

震后重建的彝家特色村寨

普洱市思茅区将大力打造辖区内的村寨,逐步形成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产业的特色旅游景点。近日,记者走访其中的坡脚村时发现,这里正借助震后恢复重建的契机,依托茶马古道优势,努力打造特色村寨。

走茶马古道成新时尚

坡脚距思茅城区17公里,彝话称“白嘟祺”,在思茅与宁洱的交界处,现在的磨思路及当年的茶马古道都经过该村。生活在这里的彝族居民,许多都是当年赶马人的后裔。200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瞬间变为废墟,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政府结合当地民族特色、旅游特色,恢复重建的民居全部是崭新的彝家风格小楼。打造旅游景点,发展特色农家乐,成为这个驿站新村未来发展的主导思路。

据了解,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完好的茶马古道全长11.7公里,在坡脚和腊梅坡之间,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一条流淌的茶马文化长河”、“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

“如同昆明人喜好爬西山锻炼身体一样,思茅和宁洱的市民,也有一些会选择走茶马古道来健身。”坡脚村村民小组书记李正安一直都认为,在现代化交通飞速发展的今天,“走茶马古道”将成为人们休闲放松和体验历史文化的一种新的选择方式,而起点抑或是终点的坡脚,未来都将有着成为旅游接待站的可能,也就是成为新的“驿站”。

发展生态蔬菜种植

现在,坡脚又修建了大棚,开始发展生态蔬菜种植。

“思茅城居民吃的菜好多都是从昆明、玉溪运来的,坡脚除了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外,还要发展生态蔬菜种植,这样也就能满足部分思茅人吃新鲜蔬菜的需求了。”指着13亩多的大棚蔬菜地,李正安介绍着未来坡脚的发展规划。到坡脚走古道路,住驿站房,品普洱茶,尝新鲜的蔬菜,体味田园之旅的快乐,感受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都将是未来坡脚所要提供给思茅人、宁洱人、普洱人,以及各地游客的特有风采。

据介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思茅区仅有“中心城”和“功能镇”仍是远远不够的,要支撑城市的发展,依旧需要更多条件的支撑。能提供玩场、能供应时鲜蔬菜、能汇集商贸、能种植咖啡、茶树等特色农业的村寨,都是思茅城区未来发展的支撑。而像坡脚这样的特色村打造,不仅能让农村与城市融为一体,还能为今后思茅城区的发展增添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茶香四溢 书香满堂


[摘要说明]茶香四溢 书香满堂

2009年6月4日傍晚,碧空如洗,气候宜人。丹麦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第二期汉语课程结业式在位于哥本哈根西南的亚洲楼举行。参加结业式的有来自初、中级汉语班和书法班的学员及所有任课教师。

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亚洲楼里,一位40多岁的丹麦人马丁(Martin)先生首先向参加结业式的师生展示中国茶和茶艺。青花瓷的茶具、小巧的玻璃茶壶、木雕的茶具托盘,还有各式各样的中国茶整齐地摆放在桌面上,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他用丹麦人最熟知的语言,一一介绍来自中国的绿茶、茉莉花茶、大红袍、铁观音和普洱茶。一向喜爱喝咖啡的丹麦学生通过他的介绍,知道了各种中国茶的名称、产地、品相、特点等。接着,他现场泡茶,把色泽清淡的绿茶、香气浓郁的花茶、茶汤红艳的大红袍等,依次倒入茶杯中,请每一个人亲口品茶。学生们举杯品茶,满口留香,其乐融融的场面,正如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描绘的那样:“杯小如核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下咽,先嗅其香,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二杯,令人释燥平矜。”

接着,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沃纳·沃姆教授致辞,他首先肯定了所有参加汉语和书法课程的第二期学员学习努力,取得了很大进步,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贺。他还介绍了孔子学院运行以来,在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希望在所有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使丹麦的汉语教学能够更上一层楼。当学生接过结业证书的时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书法教师张志远擅长篆书和隶书,他带来学生的结业作品。当隶书体“学而不厌”和篆书体“春风得意”两幅作品展现在大家眼前时,全场一片啧啧赞叹声,大家没有想到,仅仅上了十几次书法课的丹麦学生,竟然写出这么像样的书法作品来。

茶香四溢,书香满堂。此次结业式引发了丹麦学生继续学习汉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强烈兴趣,我们期待着这艘汉语学习的航船驶向更加宽广的海域。

茶马古道话今昔


[摘要说明]茶马古道话今昔

“茶叶之乡”安化县有多条茶马古道,而其中的洞市茶马古道尤具特色。春末的一天,我们来到洞市,见识了神奇的茶马古道,也耳闻目睹了它的变迁。洞市地处雪峰山系东端,西南部与新化的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相依偎,一条发源于大熊山的小河——麻溪穿越其境,直达资水。麻溪河有个暗流奔涌、深浅难测的三门洞,三门洞附近有繁荣的集市,洞市因此而得名。它历史上是一个大乡,几年前在乡镇合并时才并入江南镇,现为该镇的一个管区。从安化县城驱车20多公里到洞市境内,一路水泥路面。车辆畅行;一路青山绿水,景色迷人。陪同我们采访的,是退休老教师、当地“博士”陶稳固和洞市管区负责人陈建文。他们的翔实介绍,我们的实地察看,让洞市茶马古道的历史和现状一一凸现。车到洞市的金田村。清澈透底的麻溪穿村而过.溪边有古寺“钟灵寺”始建于乾隆四年(公元1732年)。此寺与南岳山的寺院一脉相承。历史上,这里是茶马过往之地,茶客路过此处,往往要进香拜佛,因而寺里香火旺盛。与金田相邻的茅坪村,有个曾接待过路茶客的“陶氏宗祠”。紧靠此祠的干溪村,有清代名臣、两江总督陶澍的祖坟。陶澍在任期间曾来这里祭祖并会见宗亲、视察茶叶产业,其护卫官刘龙、李豹曾在此展示神奇武功。眼下,祠堂和陶澍祖坟基本完好。从金田南行至锡潭村,离公路100多米处,有一座壮美的风雨廊桥横跨麻溪。飞檐翘角、画栋雕梁的桥头,镶嵌着“永锡桥”3个正楷繁体大字;桥长80余米,桥墩由青石浆砌,桥身全由木材构成,桥身上方盖着古朴的青瓦,可避雨雪风霜。此桥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建成,旨在方便来自新化的运茶人马和其他人过河、歇息。工程历时6年.耗资巨大,牵动安化、新化二县九乡百姓,可谓当时的“重点工程”。如今,此桥已列为安化县的重点保护文物。其建筑质量之优、桥身之长、保存之好,在全省罕见。只是,由于附近就有公路,这里已不是交通要道,显得有点“门前冷落车马稀”。但守桥老人说,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开发,这里又开始热闹起来。展现在眼前的洞市村,原是洞市乡政府所在地。村里的洞市老街,有一条长达1公里的青石板路。这里曾是新化县多个乡镇的人们来安化的必经要道,是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新化的茶马是通过三条山道进入洞市乡境内的,而洞市老街是“三道归一”之处。远近茶客到了这里,肯定要餐宿;要根据市场行情,决定自己所运茶叶是在此抛售还是继续外运;如果继续外运,是雇请竹筏通过麻溪水运,还是继续陆运。这样,加上其他商贾,洞市老街就热闹了。据传,从明朝至解放后一段时间的数百年里,这里商贾云集,店铺如林,运输茶叶和其它商品的竹筏最多时达两百多条。而老街上的贺家祠堂,有时竟也作为临时客栈和茶叶仓库使用。在这里,我们巧遇到某私营茶厂的吴厂长。他父母一辈子在洞市老街工作,他本人在老街长大,后来当上了国营大茶厂的厂长,前些年辞职,开始经营国内外闻名、安化独有的“千两茶”,干得有滋有味。他加工“千两茶”,就在贺家祠堂。

高城村,是洞市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更神奇的景点,何以叫高城?当地人说,大概是它地处半山腰、又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歇脚点”的缘故吧。高城的关山,既是树种的宝库,也是探险的好去处,其峡谷之险,山风之凉,令人既紧张又兴奋。过了关山,进入村寨,是一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民舍临溪而建;一条简易公路通向外面的世界。从村里往西南方向望去,可以望见新化的大熊山。大熊山与该村之间,有气象万千、神秘秀美的“川岩江”。这条峡谷里,有“中国南方最后的原始次生林”和多种珍禽异兽,近年引来了众多境内外游客。正因为如此,有位港商决定在高城投下巨资,开发旅游。如今,益阳市一位主要领导在这里办联系点,雄心勃勃地发展旅游业,简易公路很快会变成水泥路。高城有载客进山游览的“最后的马帮”,我们到这里时却未见到马载客.只看到有好几个村民用马驮东西上山种地。为什么?是因为外面正在赶修水泥公路,汽车暂时进不来,游客自然也难来。游客来了用马载客,没有游客用马干其他事,淳朴的高城人做到了物尽其用。整个洞市的茶马古道上,如今已无运茶的马;因有公路,有汽车,也不再需要马来运茶。它将有的是愈益增多的游客。这里已经有直达长沙的客班车,只需3个小时,就可以把游客从长沙载到洞市来。黑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加工过程最为复杂的一大茶类。因历史久远,衍生出许多新茶品,各茶品之间又因加工方法不同而品质又有所不同。安化黑茶加工过程中最具特征的工序是初制过程中渥堆发酵以及松柴明火干燥(七星灶),没有这两个工序,就不能称之为“黑茶”。安化黑茶目前仍沿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工艺复杂,技术性强,有些茶品加工系世代沿袭,不对外传授,具有神秘性和保密性。安化黑茶由于其原料和加工工艺的特殊性,使其具有了外形条索粗壮、色泽黑润,汤如琥珀,滋味甜醇的品质特点,在明代定为官茶后即取代汉川之茶行销西北各省成为中国六大茶类之一——黑茶的代表。安化黑茶沉积数百年成熟的独特工艺是安化人民千年来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为让世人了解、认识安化黑茶的基本特征而喜欢饮用安化黑茶,对其加工工艺作一个粗略的介绍。

茶圣节:江南四月 茶香四溢


[摘要说明]茶圣节:江南四月 茶香四溢

江南四月,茶香四溢。数千名来宾齐聚余杭参加笫八届中国茶圣节,一同品香茗、观茶礼、感受径山茶文化。径山属天目山系,海拔769米,这对地处浙东南丘陵带及杭嘉湖平原的山来说,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况且径山又处在五峰环抱之中,因而空气湿度大,故而雾多。独特气候很适宜茶叶生长,制成的径山茶以“真绿、真香、真 色、真味”著称,因而径山茶闻名遐迩了。

皇苑中的草毕竟还是被人锄去,可驿路的桃花照样受人欣赏。径山寺几经沧桑,现在的径山寺是1995年重建的。重建时地下挖掘出一铁鼎,鼎上书写“径山北天目大殿” 字样。笔者曾到过西天目,东天目,南天目,就不知有否北天目,想必径山就是多人问及的北天目吧!究竟是铁鼎变成了历史的证物,还是历史物化成了铁鼎。上径山虽有直通车道,可仍有很多人喜登古道。这古道从洞桥村入口,经半山亭、望江亭拾级而上,山道弯弯,每块卵石的纹路上似乎都涂抹着一个梵符。山巅古柏挺拔苍劲,溪水淙淙,蔚然深秀。

唐天宝元年,江苏昆山法钦禅师尊其师,乘流而行,遇径即止。便泛舟苕溪,在径山结庐,筹资建寺,后被列为皇家官寺,名震天下。宋元时曾有江南禅林之冠著称。宋徽宗、宋孝宗、清康熙均来此封禅,宋孝宗御赐额“径山兴圣、万寿禅寺” 石碑赫然立于道口。苏东坡曾三游径山,白居易、陆游、徐渭、蔡襄、范成大均留有不少题咏。宋开庆元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径山寺求学取经,拜径山寺虚堂禅师学成回国。此时日本正逢武士阶层执掌权柄,与旧教相悖,竭力引进中国佛教,于是在南宋端平2年(公元1235年),日本三大佛教派之一的“临济宗” 便发源于径山寺。

当时径山寺有一种茶宴,是一种以茶论道的“清规”, 说白了是一种以茶代酒宴请上宾的仪式。宴请设在堂内,室内悬挂名人字画,摆设时新鲜花。冲茶的水要现烧,宴请前要生好炉子,宴请开始,邀客人上座,在客人坐席前摆好瓜子、果品。在茶碗里放入茶叶,也有说是用小竹管撬入半管茶沫子的。水沸后沏茶,此时有人便将茶恭恭敬敬端上放在每位客人面前。碗中水不能冲满,只半碗。这时主人起身敬茶,客人们便喝茶,这喝又不能大口喝,只能喝半口,称之品茶。难怪乎《红楼梦》书中,妙玉对宝玉说的: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三杯则为饮驴了。如此三四次后再观茶色,闻茶香。客人们自然会说“好茶”,主持人也便谦虚表态,尔后便交谈有关事项。若来客少的话,主持人便就地再邀请几个上品的陪同。通过这种仪式,达到平心静气,把心境放下来。唐代茶圣陆羽在径山麓的双溪岸边隐居著书,写就《茶经》。一部《茶经》终被誉为茶事百科全书,千秋传颂。

就在这些日本禅师们来径山寺取经回国后,也把径山“茶宴” 一同带回到了日本。如南宋端平年间的日本圣一国师来中国师从径山寺无准法师,在径山期间不仅苦修佛学,还学习种茶制茶,高丽的了然法师也曾到径山寺来学佛习茶。径山茶礼茶俗,传到日本后称为。日本也是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日本的不仅要有幽雅自然环境,而且规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手续。显而易见,日本形式比径山茶宴更具规格,可实质与内容却是相同的。径山的茶宴,日本称,再演变成时下的茶艺表演,可见其是一脉相承,如出一辙了。就连那时冲茶的“天目碗” 也一同带回日本,在日本的博物馆里至今还收藏这种茶具,从中折射出我们中华文化的沉淀。那碗上的釉色在异域时空岁月里仍从从容容泛出清雅自然色调,似古筝奏出的唐宋韵律,似编钟遗落的余音,穿越漫长的时空,漂泊到如今。难怪乎日本中来径山寻根的人越来越多了。

茶马古道上的川藏茶 2020茶马古道上的川藏茶


想了解《茶马古道上的川藏茶》知识吗,丰富的《茶马古道上的川藏茶》内容等你来看!

祖国的西北-西南一线是一条美丽的曲线,有草原有沙漠有平原有山丘。有这么多不同类型的风景,茶马古道会被人们一遍遍提起也是情有可原的。对于生于南方沿海城市的人们来说,西北-西南,那是一种向往。不仅仅是风景很美,人很淳朴,还有就是茶叶也好,如川茶、藏茶等。

川茶,四川出产的茶叶。川茶从被发现到如今已走过三千多年的岁月了。四川也因悠久的茶叶历史,丰富的资源和优良的品质,自古享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现在,在四川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有40多个,比如名山131、乌牛早等。由四川的独特气候条件、优越的地域方位造就了川茶在中国茶业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藏茶,不一定是西藏产的茶,因为四川雅安也出产藏茶。藏茶是少数民族中近三百万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品,又成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藏茶属于最典型的黑茶,它的颜色呈深褐色,又是全发酵茶。藏茶在某方面与普洱茶有点类似,比如两者都是越老越有味,越久越值钱。

对于川茶和藏茶,很多人像我一样了解的不多。即便你对于它们不了解,它们也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骄傲绽放。

祖国的茶马古道有三条线,会叫茶马古道,是因为茶是早期的交换商品,马是早期的交通工具,茶马古道的沿线城市在历史上都是重要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所以,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而川茶、藏茶就是川藏线的茶马古道上盛开的花朵。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马古道上的川藏茶》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禅茶:绿茶香! 香满喉,甘淳沁入心脾


禅茶:禅意绿茶

梵音起,没有净手贡香,我依然是那个徘徊于佛门外的孩子。

呵,“孩子”!多么可爱又久违了的字眼。是的,每个未成年乃至成年的人,乃至耄耄老者,都是慈悲观世音菩萨法眼里的孩子。不只是我们人类,一切有情生命,也就是佛语经常提到的“有情众生”。都是博爱慈悲的观自在菩萨眼里的童童。

似乎,思绪飘远了些。一袭茶香,伴随着被闷得久了的盖瓯倾洒而出,这样浓香混和了花瓣的碧螺春,竟然用苦涩在抗议,我把它闷得太久了。

这样一种品绿茶的方式是怪诞的,难怪绿茶要以苦涩来当头棒喝!吴音侬语的人们,是不会用潮式的茶具去泡碧螺春吧?

汤色浓郁了些,入喉,涩!极尽苦涩之能事。播放器传来《药师心咒》梵语佛歌。我,未皈依三宝,非佛弟子。故,虽喜欢这样那样的经咒,却无法伴随那天籁之音唱和。只是,茶的苦涩顺喉而下,举目银屏画面间,雪山入云,布达拉宫竟如浮图高耸插入云端间。美!一种纯净的美感映入这双俗眼。一丝甘润涌上心头,如气流,慢慢上浮至喉。舌下顿生净莲。香!香满喉,甘淳沁入心脾。心里,忽然打开了《心经》在颂唱。

一念间,悟到了,原来用心是可以去听去唱的。这也就是《心经》里常提到的“观”、“照”的偈意吧?

茶香,似乎卷着一册古朴的画卷,缓缓展开昏黄的颜色,由浓郁转至这个浮光幻影的末法时代。是的,现在这个21世纪的时空,正是佛教里提到的末法时期。太多浮躁的人和事。于这样的空间,能蜗居于客厅的一角。一个人,静静地聆听庄严而又清澄的梵音。我,似乎感受到菩萨的慈悲,正如世间最伟大圣洁的母爱,在荡涤每颗迷途的童心。

《药师心咒》在金磬的妙音下,在我忆念起观自在菩萨的慈悲法像间,已幽然飘远。

伴随着舌下接二连三地净莲新绽,音符已转至《大悲咒》的净境间。此刻,茶韵却是澄清的,似乎听到了诗人臧克家先生在抑扬顿挫地吟诵:“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

清澄的汤色正在渐渐卷起画卷,我只是静静地看着这茶,却不想再品多一口。

因为,

眼睛阅到了;

耳朵听到了;

心观到了;

也品到了

午后茶香 执一盏茶 思绪开始飘远


《午后茶香》

冬日里慵懒的午后,调皮的阳光不安分地跃上茶桌,挤进那一抹典雅的天青色。执一盏茶,细品,面对着素白玉胚的青花瓷,我的思绪开始飘远……

初饮茶时,不解茶,对茶器也毫不讲究,更谈不上喜爱与了解。当饮茶成为了一种习惯,逐渐意识到品饮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想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探寻这文化并使之融入我的生活,于是,开始了我的~学茶之路。

那一年,一个秋雨朦胧的下午,第一次到老师的工作室。一进门,便被满墙的品茗杯震撼了。从来没有与这么多精美的瓷器近距离接触过,压制着心中满满的好奇与激动,小心翼翼,细细打量,当我的眼睛落在了一组素雅的青花上,便再不愿移开。这便是我与青花的初见之缘。

学茶的日子,感觉时间慢了下来,心也静了下来,学会了欣赏许多以前不经意的美好。品茶时的茶、水、器、境、意,茶之香,器之美,境之雅,把唇齿之间的满足感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众多美轮美奂的茶器中,我依然对那一抹天青色情有独钟。

怎么也无法解释青花瓷的魅力,笔笔简洁,素雅,婉约,浪漫,宛若一位着素衣,不施粉黛的佳人,似乎是诗人用妙语佳句造的一个梦,一个轻柔飘逸的梦!似乎只有她能配得起那汪清泉,那片有灵性的叶子!

几世的回眸,注定了今生的缘分!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