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栽培技术(十八)

发布时间 : 2020-11-10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花茶技术 白茶技术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2、茶园施肥技术

在茶树高产优质栽培管理中,施肥是最有效果的措施之一。但由于各种肥料的性质和作用不同,施肥时期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要根据茶园土壤性质,茶树吸肥特性,以及天气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1)底肥

我国茶园大部分都分布在水热条件较好的红壤上,土壤理化性质差,有机质含量少,保水保肥能力低,特别是土壤经过翻耕之后,水热条件进一步改善,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据福建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生荒红壤经过量垦殖种茶后,由于土壤通气性增强、表面裸露,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远超过积累,当年有机质减少34%,如不及时施足有机肥,土壤有机质的平衡将进一步恶化。因此,在垦翻时要施大量有机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热化,改良土性,保证茶树生长有一个良好的土壤生态条件,这时施给肥料,常称之为茶园底肥。据杭州茶叶试验场的研究,在种茶前深耕配合施底肥,能明显改善理化性质,促进土熟化,5年以后茶叶产量比不施底肥的增长3.6倍,并提早成园,为以后高产、优质、稳产奠定了良好的土壤基础。生产实践表明,茶园种植前的底肥,常常是老茶园改种换植和新垦茶园高产优质的成败关键。

茶园底肥一定要结合土壤深耕,施深、施足、施好,并且要做到分层施用,土肥相融,此外,茶园底肥的主要目的是改良土壤,因此,要以含纤维素高的厩肥、堆肥、草肥、绿肥等为主。如果肥料多,可以全面施;如果数量少,要集中条施,条施时,表土移开,开深50厘米的沟,沟底挖松,按层分施,层层覆土,表土移回。施肥后经过几个月的腐解,待土壤下沉后方可整地,在沟上种茶。种茶时,茶苗或茶籽不可直接与底肥接触,应相距15厘米以上。(图)播种沟(穴)底肥深度示意图

(2)基肥

茶树种植后,无法再施底肥了,但每年要不断地施基肥。其目的是不断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保证茶园土壤有机质向积累方向发展,进一步改善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肥力水平,同时为茶树秋、冬季根系活动和吸收提供足够的养分,保证茶树对物质的逐步积累。据此,茶园施基肥时必须十分注意施用时间和肥料品种之间的搭配与选择。

基肥施用时间,要按茶树生长的物候期来确定。根据基肥的作用,一般选择在地上部生长即将停止时进行。因为茶树地上部和根系具有交替生长的特点,这时根系生长正逐步趋向旺茂,新根多,吸收和同化能力强,正是施基肥的好时间。如果再晚,一当地湿明显下降,根系生长和吸收能力降低,就会影响秋冬期间对物质的积累,从而影响翌年的产量和品质。在长江中下游广大产茶区,一般在10月份施为最妥,宜上不宜迟,最晚不过“立冬”。在江北茶区及长江中下游的一些高山产茶区,由于气温下降早,要提早施基肥,以8、9月份施为妥。我国华南茶区,由于气温下降晚,可推迟到11月或12月施才行。

基肥要选择养分含量高,容易分解的有机肥,可作基肥的肥料很多,最受广大茶农欢迎的是各种饼肥,如菜子饼、豆子饼等。据研究,它们在分解过程中不仅能释放出大量的氮、磷、钾等矿质营养元素,而且不可产生类激素物质,刺激茶树根系吸收和生长。其次是蚕蛹、蚕沙及各种厩肥、绿肥、海肥等。为了提高基肥的改土效果和茶树对养分的及时利用,最好采用以上各种有机肥和复合肥或者和单体化肥,如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硫酸钾、尿素等掺和后混合施用,这样要可以发挥各种肥料的互补作用,有利肥料效果的发挥。

施基肥时,要注意施肥的深度和位置,一方面要考虑有利茶根根系的吸收和利用,另一方面要考虑改土的效果,因此,对于1-2年生茶苗,施肥位置要距根颈10-20厘米处开20厘米的深沟;3-4年生茶树要距根颈35-40厘米处开沟,深20-25厘米,对于5年生以后的茶树,这时树冠已基本定型,可在树冠边缘垂直向下开沟,深25-30厘米,平地茶园可以在树冠两侧开沟,或者在树冠一侧开沟,每年轮换一次;坡地茶园,施肥沟要开在坡的上方;梯地茶园施肥沟要开在里侧。总之,施肥方法,要因树、因地、因肥制宜。

(3)追肥

在茶树生长过程中,由于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生长旺季需要量很大,只依靠秋冬基肥显然是无法满足需求的,因此在茶树地上部生长季节,还要进行追肥。

追肥时期要因地、因树,因肥制宜。据科学部门的研究和生产的实践,认为春茶追肥如果用硫酸铵、碳酸氢和氨水时,必须在茶芽萌发到鲜片开展期施,在杭州地区中芽种茶树,一般于3月中下旬施,如果是用尿素时,应在3月上中旬施。如果是复合肥,还须更早一些,要提前到茶芽膨大期施。

夏、秋追肥应该选择在上一茶结束后或者上一轮新梢基本停止生长后,下一茶季或下一轮新梢开始生长前进行。由于夏、秋茶各轮新梢发芽不如春茶整齐,迅猛,因此,追肥时期的选择不像春茶那么严格。一般春茶结束后,必须及时进行夏茶追肥,在杭州茶区,中芽种的物候期约为5月下旬。秋茶追肥则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墒情而定。在长江中下游广大产茶区,每年7、8月份都有“伏旱”出现,此时气温高,土壤干旱,茶树生长缓慢,不宜施追肥。“伏旱”来临早的要在“伏旱”后施,“伏旱”来临迟的,可在“伏旱”前施。没有严重旱季和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最好做到每次茶季结束后立即进行追肥。

成龄茶树采摘夏秋茶后追肥应尽量选用氮肥,以利于进一步促进营养生长和控制生殖生长的发生。幼年茶树和台刈改后新发茶树,可选择2:1:1型复合肥施用。

肥料用量和分配比例不仅关系到施肥效果,而且不关系到土壤肥力的发展,据研究,茶园产量最高的肥料用量,不一定经济效益也最好,因此,合理的肥料用量要通过综合考滤。但由于我国茶树品种繁多,土壤类型复杂,气候条件多变,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成年采摘茶园一般氮肥施用量可按每采100公斤干茶补施10-15公斤纯氯为宜,其中1/3氮化以有机或有机无机混合肥形式作基肥用,2/3氮以无机肥形式作追肥用。春、夏、秋三次追肥的比例,以重施春肥,使春肥的后效与夏、秋肥相结合的方式,一般按4:3:3的比例进行。全年氮、磷、钾的施用比例按2:1:1为宜,其中磷、钾主要在秋冬作基肥施用。春、夏、秋追肥以氮素为主,适当配合磷、钾肥。

对于幼龄茶园的追肥用量,一般按树龄来确定,1年生茶苗因苗小幼嫩,不宜施化肥,在旱季可追施稀薄的农家肥,2-5年生茶按下表进行,其中2-3年生茶树一年追肥2次,第1次于春茶前,第二次于春茶后,按6:4施。4-5年生茶树可按采摘茶树分3次施用,最好用复合肥。

茶园施肥量参考表

树龄Www.CY316.COm

施肥量(公斤N/亩)

1年生

施稀薄农家肥

2年生

3-4

3-4年生

5-8

5-6年生

8-10

追肥方法很有讲究,“施肥一大片,不如一点一线”。茶园追肥采用集中施用,不宜分散。对于未成行的幼龄茶园和丛栽茶园采用穴施、点施或环施;对于条栽茶园采用条施。施肥沟位置如同基肥。如用碳酸氢铵和氨水作追肥时,由于肥料容易挥发,采用“深施严盖,边施边盖”,施肥沟深约3-4厘米。复合肥也要深施。尿素,硫酸铵和硝酸铵等,可采用浅施,施肥沟深3-5厘米。

茶园追肥,无论是追肥时期的确定,肥料的选择;还是用量的估算,采用的方法,都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不可千篇一律。

(4)茶树叶面肥

茶树叶子除了光合作用外,还能吸收和利用附着叶子表面的矿质营养元素。据研究,叶子背面的吸肥能力比叶子正面强5-8倍,它不但能吸收离子态的物质,如NH4+、NO3-、PO4-3和K+等,还能吸收分子态的物质CO(NH2)2等。

茶树叶面施肥,可排除土壤对肥料的固定和转化;其次是见效快,一发现缺肥症,喷施后迅速见效;第三是能与除虫剂、生长素配合施用,方法简单。它具有省工省料,效果高的特点,可广为应用。但茶树叶面吸收的营养元素,有的只能保留在局部器官,不能被输送到所有器官中,同时,叶面吸收的营养物质与根系吸收的相比毕竟要少得多,再者叶子的主要功能是同化作用,因此,叶面营养不能“治本”,只能“治标”,只能作为根部施肥的一项辅助性措施。

茶树根外肥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肥用技术,如肥料的选择,配制的浓度,喷洒的方法,以及与生长素的家药的配合是否合理等。

可作茶树叶面的肥料很多,单元型的有硫酸铵、硝酸铵、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等。复合型的有磷酸二氢钾铵、磷酸氢二钾、尿磷、磷铵等。微量元素型的有硫酸锌、硫酸铜、硫酸锰、硼酸、钼酸铵等。稀土元素型的主要有镧系的硝酸盐。现在还有一些专门为茶树生产的多功能复合叶面营养液,如“T-爱农”、“LH-P农乐”、“茶叶素”、“壮茶灵”等等,各地可根据茶树营养诊断和土壤测定,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别选择。

叶面肥施用浓度十分重要,浓度太高容易造成肥害,太低没有效果,一般大量元素采用0.5-1.0%微量元素采用50-500ppm(表)。用水量, 喷湿丛面为止。一般采摘茶园每亩用液量为50-100公斤。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树栽培技术(二十八)


2、当代茶叶采摘技术

现代,尤其是50年代期以来,茶叶科技界加深了对茶叶采摘技术的研究和讨论,无论在认识上的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合理采摘的技术体系。

(1)采摘的生物化学基础

茶叶采摘要比一般大田作物的收获复杂得多,深刻得多。在茶叶采摘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基本的矛盾,即采茶与养树之间的矛盾,芽叶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只有在充分认识茶树的生育特征的基础上,合理运用采摘技术,才能协调采与养、量与质之间的关系,实现茶叶的优质高产、延长经济年限、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叶用作物,采收的芽叶即茶树的新梢,既是制茶的原料,亦是茶树重要的营养器官。新梢上成熟的叶子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的呼吸作用的场所。茶树新梢具有顶端生长优势和在年生育周期中多次萌发生长的特征。茶树新梢由顶芽和侧芽萌发生育而成。顶芽和侧芽所处位置和发育迟早的不同,在生育上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顶芽最先萌发,生长亦最快,占有优势地位。但顶芽的旺盛生长,抵制了侧芽的生长,使侧芽萌动推迟,生长绶慢,甚至呈潜伏状态。所以在自然生长情况下,新梢每年只能重复生长2-3次,分枝少,树冠稀。而人为的采摘,可解除其顶端优势,促进侧芽不断萌发,使生长加快,新梢生长轮次增多以及萌芽密度增加。但茶叶采摘不能过度,否则茶树上叶子太少会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不利于有机物质的形成和积累,从而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茶树叶子是随着新梢的生长而开展的。叶子的生育速度、展叶多少、成熟历期、叶子寿命等生物学特性,与茶树内部的生理机能和外界的环境条件紧密相关。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杭州地区测定,新梢生长快的,2-3天可展一片叶子,生长慢的,则需5-6天。叶子从初展到成熟的历期,生长快的只需5-6天。叶子从初展到成熟的历期,生长快的只需13-14天,生长慢的则需28-29天,平均为16-25天,新梢展叶多少,差异甚大,多的可达10片以上,少的只1-2片,一般能展叶4-6片。茶树叶片寿命,以春梢上着生的最长,夏叶其次,秋叶最短,叶子的平均寿命一般不超过一年,约320天左右,老叶脱落常年都有,但多数在生长季节脱落,新叶生长最多之时,也是老叶脱落最多之际,4-5月是落叶高峰期,叶子是茶树制适有机物质的“加工厂”,叶子的适度繁茂是衡量树势强弱和预测茶叶产量高低的标志和依据。所以在年生产周期内,必须有适量的新生叶子留养在茶树上。树冠上绿色面积的多少,主要是茶叶采摘留叶的数量和留叶时期所决定的。因此,茶叶采摘便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农业技术措施。

(2)合理采摘

合理采摘是60年代以来总结归纳、研究提高的一个科学概念,其含义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采摘技术,借以促进茶树的营养生长,控制生殖生长,协调采与养、量与质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多采茶、采好茶、提高茶叶经济效益的目的。其主要的技术内容,可概括为标准采、适时采和留叶采。

①标准采 指按一定的数量和嫩度标准来采摘茶树新梢。成品茶的品质,除受加工技术左右外,主要是由鲜叶原料的质量决定的。一般说,采摘细嫩的芽叶,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儿茶素等含量高,内质好,但重量轻,产量低;而采摘粗老的芽叶,多糖类、纤维等含量高,重量高,产量较高,但有效成份含量低,内质差。也就是说,茶叶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收益的多少,一定程度上是由采摘采标准决定的。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合理制订并严格掌握采摘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我国茶类众多,品质风格和各异,对鲜叶采摘标准的如度要求,差别很多,大体上可归纳为四大类。

名优茶类,采制精细,品质优异,经济价值高,是我国茶叶生产的一大优势。近年来,名优茶发展迅猛,不但一些传统名茶,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等产区扩大,单产提高,而且还不断开发创制了许多新的名优茶种,如荆溪云片,无锡毫茶,安吉白片、临海蟠毫,敬亭绿雪、霍山翠芽、安化松针、高桥银峰、永川秀芽等。名优茶类对鲜叶的嫩度和匀度要求大多较去年高,很多只采初萌的壮芽或初展的一芽一、二叶。这种细嫩采标准,产量低,花工大,季节性强,多在春茶前期采摘。

我国内销和外销的大众红、绿茶类、如眉茶、珠茶、花茶、工夫红茶、红碎茶等,是我国的主体茶类,鲜叶原料的嫩度要求适中,待新梢展叶到一芽二、三叶或一芽四、五叶时,采摘一芽二、三叶和幼嫩的对夹叶。在实际运用时,还应按季节迟早和成品茶不同级别的要求而灵活掌握。一般春茶前期,采制物级和一级茶,以采一芽二叶为主。春茶中期,采制二、三级茶,以采一芽二、三叶和对夹叶为主。这种较适中的采摘标准,量质兼顾,全年采摘批次多,采期长,经济收益高。

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乌龙茶类,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茶,以其独特的香气和滋味著称于世。采摘标准须待新梢生育将成熟,顶叶开展度约八成左右时,采下带驻芽的二、三片嫩叶。这种偏老的采摘标准,全年采摘批次不多,产量中等,产值较高。

黑茶、老青茶等边销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对鲜叶的原料的嫩度要求较低,黑茶的采摘标准是,等到新梢快成熟或已成熟形成驻茶时,采摘一芽四、五叶或对夹三、四叶;老青茶则需等到新梢基部呈红棕红色已木质化时,才刈下新梢基部一、二片新叶以上的全部新梢。这种较粗老的采摘标准,全年只能采二、三批,但产量较高,而产值则较低。

掌握采摘标准,实际上就是掌握新梢的嫩度,在生产实践中,多是根据芽叶大少、展叶多少、芽叶色泽和形状等生态特征。来判断新梢的嫩度,例如新梢初展,芽长于叶,是特级龙井茶的鲜叶嫩度特征,新梢展叶二、三片、叶色黄绿,近芽的第一叶叶面卷曲,是高级红、绿茶的芽叶特征;新梢已形成驻芽,叶色转青,近基部一、二片新叶已接近成熟,是乌龙茶采摘的嫩度特征。

②适时采根据新梢生育状况和采摘标准,及时,分批地把芽叶采摘下来。

我国茶树栽培区域辽阔,地域之间由于光、温、水、土等自然因子的不同,茶树生长期的长短有显著的差别,采茶时也就因地而异。江北茶区的茶季约在5-9月,江南茶区季约在4-10月,西南茶区的茶季约在3-11月。华南茶区除部分如海南省及云南西双版纳等地一年四季可采茶外,大都在春、夏、秋三国采茶,习惯上称春茶、夏茶和秋茶,也有称头茶、二茶、三茶、四茶的。名季茶的时间划分上不尽一致,大体上3-5月采收的为春茶,6-7月采收的为夏茶,8-10采月收的为秋茶。每季茶开采的迟早,采期的长短,除受自然条件影响外,与茶树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也有密切关系。在自然因子中,气温和降水起主导的作用,而在栽培技术中,除采摘枝术影响外,修剪技术、肥水管理关系较为密切。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广大产茶区,春茶的开采期,主要受早春气温的影响,一般3月平均气温较高时,开采期就早。早春进行轻修剪的,一般开采期要相应推迟,剪得越重越迟,影响越大。夏秋茶则主要受肥水状况的影响,雨水调匀,雨量充沛,有利茶芽萌发生长,开采就早,采期亦长。反之,茶芽生育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开采期就推迟,采期缩短。

一般认为开采期宜早不宜迟,以略早为好,特别是春茶,这时茶树体内贮藏物质丰富,气候温和,温湿条件优越,茶树萌芽力强,新梢生长旺盛,高峰期明显,如开采期掌握不当,易造成顾此失彼,养在采老,不仅使茶叶品质低劣,收益降低,而且会影响树势和全年茶叶的增产。根据各地的经验,一般红、绿茶区,采用手工采摘的,春季当茶蓬上有10-15%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夏秋茶有10%左右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就要开采。采用机械采摘的,春季有70-80%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夏秋季有60%左右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为适宜开采期。

茶树的营养芽因着生部位不同,萌发迟早、生育速度也就不同。所以除掌握好开采期,按标准及时采外,还必须进行分批采摘,先达标准的先采,未达标准的等长到达到标准时再采。采批之间的间隔期,即采摘周期的掌握,也非常重要,是保证鲜叶品质,促进茶芽不断萌发,实现优质高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采摘周期的长短,采摘批次的多少,应视茶树新梢生育状况和采摘标准而定,气候条件好,肥培水平高,树势旺盛,新梢生长迅速的,采摘周期宜短,采摘批次要多;茶类对鲜叶原料嫩度要求高的,采摘周期要短,采摘批次要多。一般红、绿茶产的制茶区,用手工采制的,春茶的采摘周期以4-7天为宜,春茶前期采摘名优茶或高级红、绿茶的,采摘周期应缩短到2-4一。夏秋茶的采摘周期以5-8天为宜,据浙江许多高产单位的经验,一般春茶分6-8批采,夏茶分5-8批采,秋茶分6-10批采,全年采摘20批左右为宜。

秋季停止采茶的日期,俗称封园期。封园期迟,有利当年增产,但不利于树势培养和翌年增产;反之,如封园早,对当年秋茶产量有一定影响,但却有利树势培养和翌年茶叶增产。

封园期的迟早,应视环境条件和茶树长势而定。如冬季气候温暖,肥培水平高,树势旺盛,春夏季已留养适量新叶的,原则上可采到最后一轮新梢为止;若冬季气温低,易遭冻害,肥培水平低,树势弱,以及春夏留新叶不足的,则应提早封园,我国华南茶区,一般可采到立冬前后,地处边缘热带的海南省产茶区,可终年采茶,无所谓封园期;江南茶区可采到寒露霜降,江北茶区可采至处暑到白露。

③留叶采指在采摘芽叶的同时,把若干片新生叶子留养在茶树上,这是一种采养结合的采摘方法,具有培养树势、延长采摘期和高产期的功效,是合理采摘的中心环节。

各地的研究和实践都证实,茶树在年生育周期中,留叶过多过少都是不适宜的。过多的留叶,虽可使茶树树冠长得高大广阔,但却导致树冠郁闭,叶片重叠,特别是树冠中下层叶子的光合效率大大削弱,而有机物质的消耗相对增加,致使分枝少,发芽稀,花果多,经济产量反而较低。如留叶过少,尽管在短期内可促使早发芽,多发芽,获得较高的产量,但由于同化面积小,光合产物少,使茶树呈饥饿状态,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平衡遭到破坏,生理机能逐渐衰退,根系和枝干不断枯死和缩小,产量急剧下降,茶树未老先衰。在科学实验中,多以叶面积指数,即单位面积上茶树叶面积总量与土地面积的比值,来衡量留叶的适宜度。各地研究的结果是,茶树适宜的留叶范围,叶面积指数在2-4之间。青年茶树,叶面积指数在4以下时,茶叶产量有随叶面积指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壮龄茶树适宜的叶面积指数为3-4,而老年茶树叶面积指数2-3时产量较高。在生产实践中,各地的经验认为,留叶数量以树冠的叶子相互密结,见不到枝干为适度。

茶树哪一个季节留叶为好,应视树龄树势情况和气候条件而定。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研究结果,留叶对当季和下季茶叶产量均有一定影响,对隔季产量才有促进作用。因此,春季留叶有利秋茶增产,夏季留叶有利于次年春茶增产,秋季留叶.看利于次年春夏茶,特别是夏茶的增产。这是因为留叶的当季,不仅因留叶而减少了产量,而且留下的幼嫩新叶在生长成熟之前,其生理上的特点是呼吸强度大于光合强度,自身的消耗总是大于积累,尽管叶面积增加了,而实际可用于茶芽萌发、新梢生长的营养物质却相对减少了,势必会对当季和下季产量产生一定影响。不同留叶时期对全年茶叶产量的影响,各地试验结果不尽一致,多数研究资料表明,夏季留叶有利于全年增产,这时气温高,留叶后叶片成熟快,生理机能也最活跃,光合作用强度大,积累的有机物质多,可为翌年春茶的增产奠定丰富的物质基础。但具体在什么时候留叶为宜,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我国多数产茶区,春季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光照适当,并有根部贮藏物质的大量供应,新梢发得多,持嫩性强,能采收较多的优质茶叶,以采为主的成年茶树,要多采叶少留叶,以春季后期,夏季前期的5-6月间留叶为宜。以培养树冠为主的幼龄茶树和刚更新复壮的茶树,则应以4-5月间多留叶为好,因旺盛生长的春梢,更有利于树冠的培养。幼龄茶树还应视春季留叶的状况,再在夏季适当留叶.老年茶树,育芽能力弱,新梢短小,春夏季留叶采摘较为困难,宜少采或不采秋茶,在秋季集中留养。边茶留叶(桩)的时期,也以夏季或早秋为好,结合边茶采割进行。如四川的南路边茶,在6-8月采割,不过立秋;西路边茶略早些,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采割,不过夏至。湖南的黑茶和老青茶,一般也在5-8月采割两次后留叶养树。

打头采摘法

留叶采摘方法很多,大体可归纳为打顶采摘法、留真叶采摘法和留鱼叶采摘法三种。

打顶采摘法亦称打头采摘法,是侯新梢展叶5-6片叶子以上,或新梢即将停止生长时,摘去一芽二:三叶,留下基部鱼叶及三、四片以上真叶,一般每轮新梢采摘一、二次。采摘要领是采高养低,采顶留侧,以促进分枝,培养树冠,这是一种以养树为主的采摘方法。

留真叶采摘法亦称留大叶采摘法,是当新梢长一芽三、四叶或一芽四、五叶时,采去一芽二、三叶,留下基部鱼叶和一、二片真叶,留真叶采摘法又因留下数量多少、留叶时期不同,分为留一叶采摘法、留二叶采摘法、夏季留叶采摘法等多种。这是一种即注意采摘,也注意养树,采养结合的采摘方法。

留鱼叶采摘法俗称留奶叶采摘法,是当新梢长到一芽一、二叶或一芽二、三叶时,采下一芽一、二叶或一芽二、三叶,只把鱼叶留在树上,这是一种以采为主的采摘法。

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树龄树势、气候条件,以及产制茶类等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留叶采摘方法,并组合运用,才能取和良好的效果。

幼年茶树,主枝明显,顶端优势强烈,分枝稀少,是茶树的培养阶段,就采用打顶采摘法,一般幼年茶树树第二次定型修剪后,树高超过40厘米,新梢长到一芽五、六叶以上时,采去一芽二叶,留下三、四叶。经第三次定型修剪后,骨干枝已基本形成,但树冠尚未定型,仍需培养,宜采用打顶采摘和留二叶采摘法。当树超过50厘米,新梢长到一芽四、五叶时,采一芽二叶,留二、三叶在树上。

混合采摘法

当树超过60厘米,树幅超过80厘米时,树冠已初步形成,宜采用春留二叶、夏留一叶,秋留鱼叶的采摘法,当树冠高度超过70厘米,树幅达120厘米左右时,树冠已基本形成,茶树由青年过渡到壮年期,进入成龄阶段的旺采期,采摘的任务是尽可能地多采优质茶叶,延长高产年限,应贯彻“以采为主,采养结合”的原则,宜采用留一叶和留鱼叶相结合的采摘法。具体的采法,各地经验不一,各有千秋,有的4-6月留一叶采,7-10月留鱼叶采,有的6月或5-6月留一叶采,其时期留鱼叶采,有的则全年基本留鱼叶采,在春茶或夏茶后期集中留养一批不采。但进行深修剪后的成年茶树,为复壮树冠,培养权势,修剪的当年应适应多留些叶子,一般采用春、夏季留二叶,秋季留一叶的采摘法。衰老茶树,生机已逐渐衰退,育芽能力日益减弱,二、三对夹叶大量出现,产量低,品质差,需进行更新复壮。在树冠复壮前,多采用春夏季留鱼叶采,秋季停采留养的方法,更新复壮的茶树,经台刈、重剪后,新梢生长旺盛,顶端优势强烈,但分枝少,树冠稀,需经3-4年的培养,才能形成广阔的树冠,更新后的第一、二年,也要像幼年茶树一样,采用打顶采和留二叶采摘,第三、四年要少采多留,采用留二叶和留一叶相结合的采摘法,当树高超过70厘米,树幅达120厘米左右时,方可按成年茶树的采摘方法进行采摘。

茶叶采摘在茶叶生产中是一项颇费工本的劳作,一般要占茶园管理用工的50%以上,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大批劳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不少茶区出现采茶劳力十分紧张的问题。并随着劳动工资的提高和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整,茶叶生产成本日益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因此,实行机械采茶,减少采茶劳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已成为当前茶叶生产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对采茶机的研究始于50年代未期,近30年来,研制并提供了生产上试验,试用的多种机型。工作原理均属于切割式,有往复切割式,螺旋滚刀式、水平旋转刀式三种。以动力形式分,有机动、电动和手动三种,以操作形式分,有单人背负手提式,双人抬式两种。先后研制成功,达到要可在生产中实用水平的机种近10种,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制的JW-325型机动往复切割式采茶机、DC-1型水平旋转刀式采茶机、4CSW-910型双人采茶机,上海农业机械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4CW-34型机动往复切割式采茶机和SG-1型手动滚切割式采茶机,长沙市农业机械研究所研制的湘茶400型往复切割式采茶机等。

机械采摘工效与茶树冠的平整和长势情况,机械性能,以及操作技术熟练程度关系密切,一般单人往复切割式采茶机,二人操作,台时产量达50-75公斤鲜叶,可比人工采摘提高工效10倍以上。双人抬往复切割式采茶机,三人操作,台时产量达200-300公斤,可比人工采摘提高工效30倍以上。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试验,在大生产条件下,每采200公斤鲜叶的成本,双人抬茶机和单人手提机采茶机可比手采分别节约成本近90%和70%,所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报道,在亩产200公斤干茶以上的茶园中,机械采摘的劳动生产率为手工采摘的38.5倍;每50公斤鲜叶的采摘费用,手工采摘为机械采的8倍左右。据广东的实践经验,生产50公斤红碎茶,从田间管理到加工成为成品茶,约需劳动用工27个,其中采茶用工12个,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行机械采茶,可减少11.5个劳动日,相当于减少42.59%的劳动量,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都证实,实行机械采茶是降低茶叶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收益的一条有效途径。

各地的研究数据表明,机械采摘会对茶树生长发育、茶吉产量和品质带来一定的影响。茶树经连续几年机械采摘后,新梢密度迅速增加,密集于树冠表层,展叶数逐渐减少,叶层变薄,生长势削弱的速度要比后工采摘的快。需通过深修剪和加经强肥培管理来解决。机采初期,对茶叶产量影响较大,机采一、二年后,影响转小,甚至没有影响,已形成采摘面的茶园影响小,未形成采摘面的茶园影响大,对春茶影响大,而对夏秋茶反有增产效果。机采对鲜叶产量的影响,主要是漏采所造成的。解决的途径,除通过修剪技术,培养平整的树冠外,在机采初期,采用机采和手采和手采相结合的采摘方法,效果很好,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的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其余采用手采,均比全机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机采鲜叶的质量,一般要低于手采。主要存在芽叶破碎、混杂和老梗老叶三大缺点,只能加工成中档以内的茶叶,这个问题较为突出,机采对鲜叶品质影响的程度,取决于机具本身、茶树条件和操作技术等三个方面,据研究,采茶机的采摘质量,以往复切割式为最好,完整芽叶可达60-70%,水平旋转刀式其次,完整芽叶为40一55%,最差的为螺旋滚切式采茶机,完整芽叶只有30-40%。操作技术熟练,掌握采摘时期和剪切部位适当,老梗、老叶以及芽叶破碎率均可减少,鲜叶匀净度则可提高。茶树条件与机采鲜叶质量关系甚为密切,从长远角度来看,选育并建立发芽势、持嫩性强,发芽整齐、品质优良的无性系茶园,是一项战性的措施;从近期来看,应运用修剪技术,加强肥培管理,平整树冠,培养树势,为适应机械采茶,提高机采鲜叶质量创造条件。

实现采茶机械化是今后的方向,但目前已推广使用的,还只是少数地区个别茶场,要全面推开尚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研制提供质量可靠、性能良好的采茶机机种;其次,应对现有茶园进行技术改造,并着手新建立一批品种优良,适于机械作业的现代化茶园、为实行机械化采茶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第三,应建立一整套社会化服务网络,为用户提供机具维修、配件供应、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

茶树栽培·【栽培技术】


民国时期,闽东的茶园均是丛栽稀植,每亩植茶苗200~300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科学种茶,要求合理密植。一般采用单条双株或双条双株,行距12—15十,穴距03—04十(每穴2株),亩植菜苗2600—5200株,不超过6000株。栽植时间在立春至惊蛰间(春栽),寒露至霜降后(秋栽)。闽东茶园传统一般不施肥。每年的2~3月、5—6月、7—8月各进行耕锄一次。即春茶、夏茶、秋茶采摘前结合开沟排水,各深耕锄草一次。深耕时将表上、杂草与落叶翻入下层作基肥。山地茶园,特别是老茶园保持套种的传统习惯,有的套种马铃薯、甘薯,有的套种小麦、豆类、萝卜和药材。

树冠培育的方法主要是修剪,包括幼龄期茶树的定型修剪和青壮龄茶树的轻修剪与重修剪。定型修剪,一般在定植后一年即开始,二年内连续定剪2—4次,每次定剪均是在上次定一基础上递增10~15厦十。轻修剪,进人正式采摘期后的茶树,每年秋后或春前均进行一次树冠表面的轻修剪,以保留当年春梢的一部分为度。重修剪,剪去影响树液输送、阻碍芽梢萌发的鸡爪枝层,使茶树恢复萌芽能力。轻修剪与重修剪需交替进行,才能培育好茶树树冠,达到高产稳产。

1953年起,茶园施肥被列为茶叶增产的主要措施。施肥多在茶叶采摘前后,每年l—2次。较普遍是在春茶前施化肥(尿素、三十烷醇、磷钾肥等)和原肥。1958年后,区内茶农开始使用除草剂’草甘膦”灭草。60年代茶园以厩肥为主,化肥为辅。60年代中期,境内曾一度引进大叶猪屎豆、小叶猪屎豆、羽扁豆、印尼红豆、茗子、紫云英等绿肥在茶区试种。此后,由于化肥供应量增加,绿肥逐步减少。70年代后,以化肥为主,厩飞为辅。

茶树栽培技术


利用茶树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要求,选择优良品种和适宜土地,进行科学种植和管理,以获得高产优质的饮料商品茶的技术措施。

在适宜气候和土壤条件下,栽培的技术范围主要是种植、种植后的管理和采收。选种以选用适于当地气候的茶类,且单产高、品质优、抗性强的良种为宜。繁殖可用种子在苗圃育苗然后移植,或用种子直播于茶园。多采用营养扦插繁殖法。

幼年茶园管理,包括种植后的幼苗护理,保证健壮生长,防止水土流失,进行铺草措施,行间间作绿肥,增加土壤肥力,促进分枝,实行定型修剪。成年茶树管理包括施肥、灌溉、修剪、病虫害防治和采摘等。

管理良好的指标是:植株较纯,不缺株缺丛,植株生长势旺盛,树冠覆盖度宽阔,分枝层次明显,叶层厚,土层深厚疏松,行间水土流失少,在一米深度内土壤pH值在4-6之间等。

茶树高产优质的关键在于树冠培养。树冠表层的生长枝密、宽、壮,生长的芽叶就多,肥嫩。每0.333平方米上要有300-400个生长枝,可采的芽叶可达400-500个。树冠高度和宽度的标准,过去要求高度在80-90cm,宽度在90-100cm,现在单行密植行距为145-150cm的,树冠面宽度要求为100-120cm,高度为60-80cm,树冠的高度和宽度之比大约为1:2。树冠采面的叶层保持15-20cm厚,采面要形成稍趋孤形。

茶树栽培技术(八)


3、江南茶区

本区是我国茶叶叶的主产区,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的适宜区。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福建省中北部、安徽省、江苏省、湖北省南部以及湖南、江西、浙江等省。

区内茶树资源丰富,茶树品种主要是灌木型品种,小乔木型也有少量分布。主要茶树品种有:福鼎大白茶、祁门种、鸠坑种、安化种、宁州种、水仙、上梅州种、江华苦茶、杨树林茶等。生产的茶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以及各种特种名茶和花茶。茶叶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是全国重点绿茶区。这里生产的名茶,种类繁多,品名有数百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武夷岩茶、庐山云雾、君山银针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该区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科技力量雄厚,新育成的茶树品种很多,经鉴定可推广的绿茶品种有福鼎大白茶、上梅州种、鸠种、香菇寮白毫、杨树林茶、湘波绿、龙井43、碧云、菊花春、迎霜、翠峰、劲峰、福云6号、福云10号、浙农12号等。红碎茶品种3有政和大白茶、水仙、江华苦茶、槠叶齐、安徽1号、安徽3号浙农12号等,制乌龙茶有水仙、肉桂、铁观音、毛蟹、黄61、梅占。白茶品种有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等。

全区茶叶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内销,外销和边销都占有极大的比重。本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老茶园比重大,今后必须有计划地进行更新必造,换种改植工作,建立不同树龄茶园的合理结构,提高肥培管理水平,合理布局茶类,重视茶区生态平衡,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

茶树栽培技术(一)


茶树栽培技术

茶树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而茶树栽培措施有助于改善茶树生存的环境条件,提高其适应能力,使茶树与环境之间更趋协调一致,存利除弊,实现增产提质高效的栽培目标。

(一)茶树适生条件

茶树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里,受到环境条件的特定影响,通过新陈代谢,在其生育过程中形成了对某些生态因子的特定需要,成为茶树的适生条件。因此可以说茶树的适生条件是长期对环境条件适应的结果。茶树的适生条件,主要是指气候和土壤环境中的阳光、温度、水分和土壤等条件的综合。茶树生长发育的状况,直接受这些环境条件的支配。环境中的每个因素都在经常对茶树的生长与发育产生明显的影响和作用,这些因素就是生态因子。在自然界中,这些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地单独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因子的变化,必须影响其他因子的变化。因此,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实际上不是受一种生态因子的影响,而是受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影响。茶树的生长和发育状况,直接取决于对外界条件的满足程度。只有当环境条件得到满足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茶树的增产潜力。

1、阳光

光照是茶树生活的首要条件。茶树由根部吸收流水分和无机养料,并从空气吸收二氧化碳(CO2),依靠绿色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蛋白质,碳水化合特等有机物质,供茶树生长发育利用。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整个过程是依靠阳光作为能量的源泉,没有阳光,光合反应就不能进行。茶树对阳光有严格的要求,包括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等几个方面。由于茶树原产地的生态环境是大森林,经常处于漫射条件之下,因此较弱光照条件下茶树也能达到较高的光合作用效应,说明茶树具有耐荫的特性。据试验,光照强度在5000勒克斯(即烛光)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但光照时一步增强超过一定范围时,茶树光合作用强度就不再增强或的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时的光照强度说明已经达到了光饱和点;但如果光照过弱,光合强度过低,就会出现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处于平衡状态,此时茶树既不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二氧化碳,这时的光照强度就是茶树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据试验,茶树的光补偿点一般是1000勒克斯以上,过低的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就会出现负值,长期处于不良光照条件下,茶树就无法维持其生长。光照强度不仅与茶树光合作用和茶树的产量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对茶叶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据研究,在适当减弱光照时,芽叶中的氮化物明显提高,而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和茶多酚等)相对减少,特别是在重要的含氮物质氨基酸的组成中,作为茶叶特征物质的茶氨酸含量以及与茶叶品质密切关系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等,在遮光条件下有明显的增长趋势。我国的许多名茶,发庐山云雾、黄山毛峰、狮峰龙井等往往生长在高山云雾之中,内质佳、香气高。在一些日照强烈的地方,茶园梯坎和主要道路两旁适当种上遮荫树,以减少直射光,不仅改善了茶叶品质而且也美化了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光照时间的长短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很大,如果在花芽分化之前,对茶树进行遮光,茶花可提早开花,反之延长光照则推迟了茶花开放时间。光照长短与茶树生长,休眠也有一定关系,如果冬季连续6周每日光照短到11小时,即使温度、水分、营养等都能满足,茶树也会进入相对的休眠时期,如人工延长光照达13小时,就可以打破某些茶树品种的冬季休眠。

人们生活中见到的太阳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谱所组成的,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三部分。波长短于390纳米(1纳米[nm]=10-7厘米)的为紫外线(平常看不见),长于760纳米的为红外线,介于390-760纳米之间的为可见光。可见光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光源,在红、橙光的照射下,茶树能迅速生长发育。红外线虽不能直接被叶绿素吸收,但能作为土壤、水分、空气叶片的热量来源,为茶树的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温度条件,对茶籽的萌发和芽梢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在紫外线照射下茶树叶片的含氮化合物较多,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形成,因此生长于高山密林或云雾之中的茶树,往往可获和较优良的品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