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发布时间 : 2020-11-13
黑茶提取物 茶文化雅句 茶水里有絮状物悬浮物

黑茶提取物。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是雅物,亦是俗物”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是雅物,亦是俗物”相关知识!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众化的部分发展前景看好。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当它进入官场,与政治结缘,便演出一幕幕雄壮的、悲壮的、伟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历史活剧。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请国,一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都城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劳。

唐代,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一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为抗议榷茶制度,江南茶农打死了榷茶使王涯,这就是茶农斗争史上著名的

“甘露事变”

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磋码。

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趁机输入湖茶,并作为一项固边的经济措施。

茶是个灵物,随国家政治的举措而升沉起伏,辉煌过,也晦气过。

史书记载。“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诈七年八家与夏议和,宋封元是为夏国王,并每年给以银七万两,纲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

宋朝国人将茶贡给朝廷,朝廷又将它贡给西夏,以取悦强敌。茶负载的不是友谊,而是对强权的屈服。

在我国清代,官场钦荣有特殊的程序和含义,有别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同然。若贸然取饮,便视为无礼。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茶作为有特色的礼品,人情往来要它,挖门子搭桥铺路也要它。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为官为燎的,"一杯茶,一包烟,一张'参考'看半天"。茶通用于不同场合,成事也坏事,温情又势利,茶虽洁物亦难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尴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入商场,又是别样面目。在广州,“请吃早茶!”是商业谈判的同义语。一盅两件,双方边钦边谈。隔着两缕袅袅升腾的水气打开了"商战",看货叫板,讨价还价,暗中算计,价格厮杀,终于拍板成交,将茶一饮而尽,双方大快朵颐。没茶,这场商战便无色彩,便无诗意。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纵商战败北,但那茶香仍难让人忘怀。

茶入江湖,便添几分江湖气。江湖各帮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诉诸公堂,不急着“摆场子”打个高低,而多少讲点江湖义气,请双方都信得过的人物出面调停仲裁,地点多在茶馆,名叫“吃讲茶”。这不为错,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导和”一说。

茶道进入社区,趋向大众化、平民化,构成社区文化一大特色。如城市的茶馆就很世俗,《清稗类钞》记载:

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注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困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

民国年间的北京茶馆溶饮食、娱乐为一体,卖茶水兼供茶点,还有评书茶馆,说的多是《包公案人《雍正剑侠图人《三侠剑》等,顾客过茶病又过书痛;有京剧条社,唱戏者有专业演员也有下海票友,过茶瘾又过戏瘾;有艺茶社,看杂耍,听相声、单弦,品品茶,乐一乐,笑一笑。

文人笔下的茶馆虽不甚雅,却颇有人间烟火气,在老残先生的"明湖居茶馆",可颀赏鼓书艺人王小玉的演出;在鲁迅先生的"华老栓茶馆"里可听到杀革命党的传闻并目睹华小栓吃人血馒头的镜头;在沙汀先生的"其香居茶馆"可见到已成历史垃圾的袍哥、保甲长、乡绅之流;在老舍先生的"茶馆"里你更可见到1889年清末社会各色人等,什么闻鼻烟的、玩鸟的、斗蛐蛐的、保瞟的、吃洋教的、特务、打手……等等,最后是精明一生的王老板解下腰带了其一生。……总之,一个小茶馆就是人间社会的缩影。

茶叶进入家庭,便有家居茶事。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中有一首诗:

书画琴棋诗酒花,

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更变,

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来煎茶,联络感情;家人共饮,同享天伦之乐。茶中有温馨。茶道进入家庭贵在随意随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佳。富贵之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纵粗茶陶缶,只要烹饮得法,亦可得条趣。茶不孤傲怪僻,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

综上所述,茶作为俗物,由"茶之味"竟生发出五花八的茶道,可叫官场茶道、行帮茶道、情场茶道、社区茶道、平民茶道、家庭茶道,茶中有官气、有霸气、有匪气、有江湖气、有市侩气、有脂粉气、有豪气、有小家子气,这一切都发端于"口腹之欲",其主旨是"享乐人生",非道非佛,更多儒学的内蕴。为了学问完整些、系统些,我们可概称为"世俗茶道"。

进入80年代,生活节奏加快,市面出现了速溶茶、袋泡茶。城市里最便民的还是小茶馆,饮大碗茶,花钱少,省事,是最经济实惠的饮料。小茶馆和卖大碗茶的增多使饮茶的富贵风雅黯然失色。

中国老百姓最欢迎的还是世俗茶道(主要指大众化茶道)。中国人在,茶道在,但茶道不会再是明清时代的格局。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是雅物 亦是俗物,中国茶道四大流派之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众化的部分发展前景看好。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当它进入官场,与政治结缘,便演出一幕幕雄壮的、悲壮的、伟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历史活剧。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请国,一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都城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劳。

唐代,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一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为抗议榷茶制度,江南茶农打死了榷茶使王涯,这就是茶农斗争史上着名的"甘露事变"。

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磋码。

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趁机输入湖茶,并作为一项固边的经济措施。

茶是个灵物,随国家政治的举措而升沉起伏,辉煌过,也晦气过。

史书记载,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诈七年八家与夏议和,宋封元是为夏国王,并每年给以“银七万两,纲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

宋朝国人将茶贡给朝廷,朝廷又将它贡给西夏,以取悦强敌。茶负载的不是友谊,而是对强权的屈服。

在我国清代,官场钦荣有特殊的程序和含义,有别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同然。若贸然取饮,便视为无礼。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茶作为有特色的礼品,人情往来靠它,挖门子搭桥铺路也靠它。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为官为燎的,“一杯茶,一包烟,一张‘参考’看半天”。茶通用于不同场合,成事也坏事,温情又势利,茶虽洁物亦难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尴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入商场,又是别样面目。在广州,“请吃早茶!”是商业谈判的同义语。一盅两件,双方边钦边谈。隔着两缕袅袅升腾的水气打开了“商战”,看货叫板,讨价还价,暗中算计,价格厮杀,终于拍板成交,将茶一饮而尽,双方大快朵颐。没茶,这场商战便无色彩,便无诗意。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纵商战败北,但那茶香仍难让人忘怀。

茶入江湖,便添几分江湖气。江湖各帮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诉诸公堂,不急着“摆场子”打个高低,而多少讲点江湖义气,请双方都信得过的人物出面调停仲裁,地点多在茶馆,名叫“吃讲茶”。这不为错,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导和”一说。

茶道进入社区,趋向大众化、平民化,构成社区文化一大特色。如城市的茶馆就很世俗,《清稗类钞》记载:

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注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困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

民国年间的北京茶馆溶饮食、娱乐为一体,卖茶水兼供茶点,还有评书茶馆,说的多是《包公案》、《雍正剑侠图》、《三侠剑》等,顾客过茶病又过书痛;有京剧条社,唱戏者有专业演员也有下海票友,过茶瘾又过戏瘾;有艺茶社,看杂耍,听相声、单弦,品品茶,乐一乐,笑一笑。

文人笔下的茶馆虽不甚雅,却颇有人间烟火气,在老残先生的“明湖居茶馆”,可颀赏鼓书艺人王小玉的演出;在鲁迅先生的“华老栓茶馆”里可听到杀革命党的传闻并目睹华小栓吃人血馒头的镜头;在沙汀先生的“其香居茶”可见到已成历史垃圾的袍哥、保甲长、乡绅之流;在老舍先生的“茶馆”里你更可见到1889年清末社会各色人等,什么闻鼻烟的、玩鸟的、斗蛐蛐的、保瞟的、吃洋教的、特务、打手……等等,最后是精明一生的王掌柜解下腰带了其一生。……总之,一个小茶馆就是人间社会的缩影。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来煎茶,联络感情;家人共饮,同享天伦之乐。茶中有温馨。茶道进入家庭贵在随意随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佳。富贵之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纵粗茶陶缶,只要烹饮得法,亦可得条趣。茶不孤傲怪僻,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

综上所述,茶作为俗物,由“茶之味”竟生发出五花八的茶道,可叫官场茶道、行帮茶道、情场茶道、社区茶道、平民茶道、家庭茶道,茶中有官气、有霸气、有匪气、有江湖气、有市侩气、有脂粉气、有豪气、有小家子气,这一切都发端于“口腹之欲”,其主旨是“享乐人生”,非道非佛,更多儒学的内蕴。为了学问完整些、系统些,我们可概称为“世俗茶道”。

斗茶:古时的“雅玩”


斗茶始于唐代,据考创造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每年春季是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排名顺序的一种比赛活动。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唐叫茗战,宋称斗茶,具有很强的胜负的色彩,其实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

斗茶,又叫斗茗、茗战,它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何谓斗茶?斗茶,即比赛茶的好坏之意,是惠州传统民间风俗之一。斗茶始于唐代,始创于的广东惠州,又一说为以贡茶闻名于世福建建州茶乡。斗茶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人们比新茶优劣的一项茶事活动。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茶农、茶人所关注。唐称茗战,宋呼斗茶,名异而实同,都具有强烈的赛事色彩。

在宋代,苏东坡就已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此俗直至民国年间依然在惠城中盛行。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茶也称品茗,由主人邀请三五知己,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像饮酒那样细细品尝。斗茶则与此不同。斗,惠州话有争斗的意思,也有在争斗中逞强获胜之意。当时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私塾老师曾以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来概括斗茶的涵义。

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以俱备上乘者为胜。

斗茶的场所,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也兼有房间,老板家人也住在里头。当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也有说斗就斗的。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古旧庭院,或其家临江、近西湖的,便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时,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舍。如在茶店斗,则附近店铺的老板或伙计都会轮流去凑热闹,特别是当时在场欲购茶的顾客,更是一睹为快。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并着书立说,加以理论化。如风雅皇帝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社会上一些文人雅士也流行一种斗茶的生活情趣。据宋、明人写的笔记记述,斗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二人或多人共斗,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蔡襄《茶录》)。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有两项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两者的标准是相同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如果汤花细匀,有若冷粥面,就可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会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会成为汤花优劣的依据。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有时用同样的水煎茶,最能检验茶质优劣。这种斗茶,必须了解茶性、水质,以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宋代范仲淹有首《斗茶歌》说得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宋徽宗曾说: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苏轼在《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此诗句说明在南屏山谦师道人斗茶时,亦是使用为时人所崇尚的兔毫盏。宋朝任福建漕司(监制贡茶事)的蔡襄在奉旨修撰的《茶录》一书中,对黑瓷兔毫盏同品茶、斗茶的关系说得更明确: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火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之不用。因为斗茶先斗色而茶色贵白、青白者受水昏重,青者受水详明。建安人斗茶,茶色以青白胜黄白。由于斗茶喜用白茶,黑白对比分明,故以黑瓷茶盏最为要用。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惠州茶文化惠州人食茶的历史同样也很古远。东晋裴渊的《广州记》说: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这酉平县即为后之归善县,古属惠州。所谓皋卢也就是苦艼茶。而陆羽的《茶经》也有单道开所饮茶苏而已的记载,单为敦煌人,晋升平元年(357)落户罗浮。他既要饮茶,自然得种茶,说惠州种茶最迟始于晋代,大致不谬。

茶的普及是在唐代以后,这与佛教的兴盛颇有关系。唐人《封氏闻见记》便说南方的寺僧习禅务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身怀挟,到处煮炊,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有一点他还没说:僧人视茶为不发(抑制性欲)之药,以为饮之有助屏绝尘念。总之,茶佛一味,唐代寺观众多的罗浮山盛行种茶和饮茶,是情理中事。《全唐诗》载有胡宿的《冲虚观》诗,谓茗园春嫩一旗开,可见罗浮山在唐代已有茶园。李翱于唐元和四年(809)知循州,他的《解惑》文则说王野人移居罗浮,积十年,及构草堂,植茶成园,犁山田三十亩以供食,那时的茶园已是颇具规模。

到了北宋,斗茶已成惠州民间习俗,这又有东坡的诗文为证。东坡游罗浮,品尝了景泰禅师的卓锡泉,作《记》说:岭外唯惠人喜斗茶,此水不虚出也!在惠州他也种茶,有《种茶》诗: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紫笋,古茶名,有人释为紫色的竹笋,那是望文生义。还有一首有名的《汲江煎茶》诗,首联云: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如今钓石尚存,就在桥东沿江路边,只是已无清深可取,难再见坡翁当年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的情景了。稍后,唐庚贬惠州,作《斗茶记》,说: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人其所赍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皆精绝。寄傲斋和龙塘,故址在今之子西岭;赍宜,携来佐茶的菜肴(一说是用作调味用的姜蒜葱韭等碎末)。惠人斗茶的情形,于此约略可见。一个烹字,更说明那时所斗之茶,非如今冲泡式的功夫茶。东坡诗谓薄薄酒,胜茶汤,叫茶汤,是因为当中除茶叶外,还有其他配料如姜葱椒盐米豆油麻等。享用这种连渣带水煎烹而成的茶汤,古人说喝,惠州话说食,都不为无理采茶作饼,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这种见载于汉末的喝茶方法,据说延至宋代后便逐渐消失,其实未必尽然。旧属惠州的海陆丰地区流传着一首竹枝词:辰时餐饭已餐菜,牙砵擂来响几家。厚薄人情何处见?看他多少下芝麻。这里说的擂茶,是惠东汕尾等地至今仍保留着的古老喝茶习俗,有客至或是喜庆事,必擂茶以示隆重。生小孩满月,谓之满月茶;建新房上梁,谓之上梁茶;亲家母头一回上门商议儿女嫁娶事宜,少不了又要擂亲家茶。茶的配料虽因具体条件而有所变化和不同,故有咸茶、菜茶、药茶等众多名目,烹制的方法却与上述古法大体无异。

宋代斗茶宋代斗茶,其法如下:先用瓶煎水,接着调膏。所谓调膏,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的沸水,调和茶末如浓膏油,以粘稠为度。调膏之前,还须温盏。蔡襄《茶录》:盏气热,冷则茶不浮。再注入沸水。衡量斗茶的胜负,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程度;一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淳淳光泽,民间称其为冷粥面,意即汤花像白米粥冷后稍有凝结时的形状;汤花均匀适中,叫做粥面粟纹,像白色粟纹一样细碎均匀。汤花保持一段时间后就要散退,此时盏内沿就会出现一圈水痕,以先出现水痕者为负。正如祝穆《方舆胜览》中所说: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厮杀,经常三斗二胜,计算胜负的单位术语叫水,说两种茶叶的好坏为相差几水。

禅于悟 茶于雅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

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

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

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

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化雅。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理论学的社会化育功能。

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

禅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体现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包容——用包容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分享——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结缘——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将正气融入感恩中,将清气融入包容中,将和气融入分享中,将雅气融入结缘中。

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与他人关系,发挥好禅茶文化的社会价值。

茶馆:可俗可雅可共存


近年来,茶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休闲场所在洛阳市逐渐兴起,相当一部分是以经营大众棋牌娱乐为主,品茶业务为辅;也有一些茶馆,坚持将高雅茶艺文化作为经营主题。

对此,一些茶友认为,以经营棋牌娱乐为主的茶馆偏离了茶文化的高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馆;有专家认为,茶馆在中国的历史悠久,且具有不同阶层的鲜明特性,通俗与高雅应当并存。

通俗拥护者:迎合大众口味也很有特色

经营一家纯粹意义上的茶馆,成本较高,而且回报也不好说。开茶馆两年多的张先生说,这样的茶馆需要营造独特的氛围吸引消费者,设计要有灵感,筹备费时费力,而且装修费用比较高。但如果将茶馆改为以棋牌娱乐为主、喝茶为辅的场所,不仅成本低,还能吸引更多顾客,经营起来更省心。

另一家茶馆的经营者孙先生说,他早些年开茶馆时,由于没有经验,以为茶馆就是单纯喝茶、品茶的地方,但后来慢慢发现,许多光顾茶馆的消费者,更喜欢一边喝茶,一边玩牌娱乐。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他的茶馆便开始提供棋牌娱乐项目,生意还不错。

周末时经常和朋友一起到茶馆玩牌的郑先生说,自己和身边的几个朋友一样,不喜欢跳舞、不喜欢唱歌,就是喜欢到茶馆一边喝茶一边打扑克牌,觉得这样的休闲方式也挺好,既能打发时间,又能放松心情。

高雅拥护者:走高雅路线才能体现茶文化

一壶清茶,两盘甜点,再加上几位知心朋友,大家坐在茶馆的包间里一起品茶聊天,该是多么惬意的场景。只可惜,现在市区内很多茶馆都将棋牌娱乐作为主要经营业务。平日里喜欢品茶交友的宋维新说,坐在那样的茶馆内听着周围牌友们的吵闹声,根本没有品茶的心情。

在赛博电脑城附近一家茶馆内,记者发现,店内的桌子是由四处淘来的老门板、老船木改造而成,各个包间的布置也不尽相同,处处透出一种雅致的气息。茶馆经营者是几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

店内不提供任何棋牌娱乐服务,来这里的顾客都是地地道道的茶文化爱好者。该店负责人吴迪说,如今喜欢品茶的人越来越多,这些茶友需要这样一个休闲场所。现在该店已经积累了不少固定客户,生意也一天天好起来。

其实只要静下心去经营一家茶馆,不愁没有相应的消费群体。吴迪说,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两晋时期。茶馆一直是品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修心、怡情、交际的场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茶文化一定能在茶馆行业内得到传承和发扬。

专家意见:雅俗应并存

洛阳市社科联副主席蔡幼鹏说,茶馆这一行业在我国历史悠久,茶馆分川派、粤派、京派等不同派别,其表现形式也不同。以京派茶馆为例,自古以来,北京人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百姓,都有饮茶的习惯,当然,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消费习惯也不同。正是由于各阶层次人群鲜明的消费特点,才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茶文化。

对于现代城市中的茶馆来说,经营者定位不同,欲雅欲俗皆可,同一家茶馆也可雅俗并存。蔡幼鹏说,对于以兼营棋牌娱乐活动的茶馆来说,其面对的是大众化的消费群体,此类茶馆的存在,也能丰富一部分人的日常文化娱乐需求。对于一些注重文化内涵以及茶馆环境品位的经营者来说,虽然其面对的消费群体较少,但对高雅茶文化的传承能起到重要作用。

喝茶是人生一大雅“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


喝茶是人生一大雅

中国人好茶,中国的文人尤其好茶,甚至“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为古代文人生活七雅事之一,茶事之雅可见一斑。

“煮茗对清花,弄琴好知音”、“赌书消得泼茶香”,茶让文人、读书人的生活多了一份闲淡的清雅意趣,而中国的文化史中更是随处可见文人、读书人与茶之间的雅事、逸事。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茶圣陆羽虽生而“不知何许人也”,又“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只因结下了一份牵绊和一生的茶缘,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更留下了诸多嗜茶爱茶、以茶会友的茶中逸事,让后人记下了这位茶中圣人,并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为人们津津乐道。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寒夜里有客人来访,南宋诗人杜耒就以茶当酒,两人一起品茶吟诗, 诗由茶而生,茶因诗而美,“寒夜客来茶当酒”由此传名千古。

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记载了夫人芸娘的一件小事:“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利用夏日荷花晚含朝开的习性,让茶叶熏染花露的清香,烹煮出来的茶香该是何等的惊艳与动魄人心呢?其中的那份闲情、那份逸趣又怎能不让人艳羡?

“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水”、“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喝茶就是这样一件让人几欲成仙的清雅之事。“何止于米,相期于茶”,就如冯友兰先生赠给金岳霖先生的对联一样,一个“茶”字,其中所含的可不只是高寿的祝福。

一壶淡茶,一杯清茗,千般情致,万般暖意,让生活凭添一份乐趣,也让我们的人生在无意间增色几许。

茶道物语,物道君语


不知何时起,常听人抱怨:中国没有茶道,火力一炒,沸水一泡,满满一大杯就可以喝一整天,好不讲究。

可“讲究”就是中国的茶道吗?非要像日本人一样一招一式,拘泥于程序?

蔡澜先生曾经说,日本茶道本源自古老中国陆羽先生的《茶经》,几百年过去,中国人喝茶早就不局限于此。而所谓的茶道,只要真情流露,就有禅味。有禅味,道即生。

喝茶,就是这么简单。

也许你会说,潮汕工夫茶里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一招一式不都很麻烦,为什么也是茶道?

确实,但于潮汕人而言,这样的仪式不是矫揉造作,反倒是顺手拈来,是一个很舒服的过程。

况且对于潮汕人而言,喝茶就重在于舒服!

不如呷茶去

《风味潮汕》里黄东明一家每日早早就得开门做生意——卖牛肉丸粉,这天送走最后一波吃早饭的食客,他们一家三口才有时间歇息。

难得的空档,换做别人多半是喝口水找个地补觉,但他们却是泡起茶来,你一杯我一杯,就当是“休息”了。

禁不住好奇,问了身边一位潮汕朋友:

“你们对喝茶都这么执着么?”

“只不过是习惯了。”

茶道,各人有各自的理解,本无孰高孰低之分,只是在追求茶要有“道”、讲究技艺的当下,我更希望喝茶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些仪式可以顺手拈来地去做,而不过分追求,一些讲究可以自然而然地而不非要规规矩矩,看重真正需要的,就是简单。

这样喝一口茶,才会达到恰到好处的舒服,而“舒服”,就是对茶道最好的描述。

中国的茶道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简单,就是茶道!

很喜欢《瓦尔登湖》里的一句话:简单,是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

人生,纵然有很多风景,纵然有很多需求,可当我们去剔除了不喜欢的、不舒服的,只看重真正需要的、真正的想做的,就能回到一种简单的状态。

简单喝茶,简单生活,人生亦如此。

中华茶文化: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连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什么是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1、日本对茶道的解释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道研究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对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给茶道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2、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其实,给茶道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中华茶文化: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其实,给茶道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