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何方仙物 茶的历史与现状

发布时间 : 2021-04-09
茶的历史与由来 黑茶的历史与发展 茶文化的现状

【www.cy316.com - 茶的历史与由来】

在我国汉族佛教徒中,对饮食的禁忌颇为重视,尤其是自梁武帝下令全国僧寺禁断荤腥以来,就严格奉行素食制度,从而创造了丰富多采的素食文化,这是汉传佛教区别于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特点之一。佛教主张清心寡欲,因此佛教徒饮食方面的嗜好是极少的。惟有茶,中国佛教徒不仅对其情有独钟,而且经过研究、开发与提倡,影响及于整个社会,以至饮茶之风经久不衰,并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和日本等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那么茶到底是何方仙物?有些什么作用?与佛教有着什么关系呢?本文摘编自陈星桥的论文《茶·茶益·茶道》。后续关于此论文的其他内容将陆续整理发布,欢迎茶人朋友赏读。

通常将茶树上的叶子叫做茶叶,筒称茶。茶树是一种常绿灌木,原产于云南。其叶革质,可作饮料和药用,《茶经》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可见野生茶树也有大如乔木的。

茶的历史悠久。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时(前1122—前1116),参加征战的巴蜀等南方小国就以茶作贡品了。有资料表明西周时期四川一带即已有了茶的人工栽培,说明我国人民对茶很早就有了认识并付诸应用。不过在东汉以前,茶基本用作药品,而东汉以后,尤其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后,茶才逐渐用作饮料。一是奉行过午不食制度的僧人饮用,以补充午后的水分,提神益思,驱除睡魔;一是极少数统治阶级饮用,以解酒或除油腻。即使到了南北朝时期,也只是南朝人有此嗜好。

《洛阳伽蓝记》卷二载,陈庆之侮篾吴人“菰稗为饭,茗饮作浆”;卷三载,在魏朝王侯间,往往将茶贬称“酪奴”、“水厄”,“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可见当时北方人对茶尚缺乏足够的认识。隋唐天下一统,为茶的生产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尤其是禅宗的兴起,僧寺饮茶之风盛行,极大促进了茶的普及。出身于寺院的茶圣陆羽走遍茶叶产地三十三郡后,于元760年隐居苕溪(吴兴),20年后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标志着我国茶叶的生产和研究、应用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茶经》约七千字,包括源、具、选、器、煮、饮、事、出、略、图十节。“具”涉及制茶工具20种左右,“器”介绍了煮茶等28种器具。宋陈师道《茶经序》:“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夷戍蛮狄,宾祀燕享,予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可见其影响之大。

唐代饮茶有四种:粗茶、散茶、末荼、饼茶。一般多采用煮茶法,也可根据需要配以作料、水果等。也有煮茶粥食用的。至唐末、五代,发明了“点茶法”,即净茶末撒入沸腾的水中,其茶品、水质、火候乃至器具等均有讲究。为了增进茶艺,僧人或士大夫常举行规模不等的“斗茶”活动,鉴别茶的优劣,品评烹茶技艺的高低。由此出现了一种将茶汤倾注于碗中使汤纹形成各种物象的游戏,称为“茶百戏”。

《清异录》载:“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据说他能使汤纹组在一句诗,并列四碗可组合成一首绝句。正是由于饮茶之风的盛行,以至茶成为了文人雅士诗文书画抒写、描绘的内容,甚至步入了音乐、舞蹈的天地。

茶在唐代即已成为重要的外贸品,通过定期举办的“茶马互市”传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茶作为文化使者,通过佛教僧侣的交往,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尤其在日本发展形成了举世闻名、别具特色的茶道。当然茶更多的则是通过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或海路传到世界各地。

据记载,茶传入各国或各地区的年代为:日本(805年)、阿拉伯(850年)、威尼斯(1559年)、俄国(1567年)、英国(1598年)、葡萄牙(1600年)、荷兰(1610年)、法国(1648年)、南美(1650年)。传入东南亚较早,但人工栽培较晚。如印度产茶始于1834年,斯里兰卡1867年。印尼1827年。世界各国对“茶”的读音,都直接效法汉语的语音,主要分为广东话“CHA”和夏门话“TE”。日本更是将“茶”的字形、读音一并拿去。充分说明中国是茶的故乡。

我国地域广阔,名茶辈出,如西湖的龙井、洞庭的碧螺春、黄山的云雾茶、福建的乌龙茶、四川的蒙顶茶、滇南的普洱茶等等,不胜枚举。但不管有多少种,总分为六大类,即绿茶、白茶、乌龙茶(青茶)、花茶、紧压茶(黑茶)和红茶。其中绿茶出现最早,其次为白茶,即由满披白毫的嫩芽制成,有“白毫”、“银针”、“老君眉”等,宋代著名的龙凤团茶亦属白茶。花茶、乌龙茶、紧压茶发明于明代,而红茶则产生于清代。

至于饮茶方法,约在明代中后期始由煮饮改为至今流行的冲泡法,使饮茶更加方便、普及。此外,各民族各地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还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饮茶风俗,如西藏的酥油茶、蒙古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清茶、甜茶、香茶),云南的盐巴茶、桂北的打油茶、闽潮的工夫茶、广东的早茶、湖南的擂茶、四川的盖碗茶等。

目前,我国计有江北、江南、华南、西南四大茶区,19个省、自治区,1000多个县、市产茶,全国茶园总面积约为10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1988年全力平茶54万吨,出口19.8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仍是茶类最全、品种最多的国家,其中绿茶、工夫红茶为国际市场主要货源。绿茶占61%,红茶占100%。

1978年世界茶叶总产量175万吨、其中印度55万吨,中国26.8万吨、斯里兰卡19.9万吨、日本10.5万吨、苏联10.3万吨、肯尼亚9.3万吨、土耳其9万吨、印尼7.3万吨。80年代,全世界已有48个产茶国。

目前,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其中茶叶历史最久,风行地区最广,饮用人数最多,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喝茶。茶被人们誉为“绿色金子”、“健康饮料”。

cy316.COM编辑推荐

大理茶产业概况:历史与现状_大理茶怎么样,有哪些好茶?


1、茶产业概况

大理州国土面积29459平方公里,其中12012平方公里为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93.4%以上,至2013年末茶园面积20.97万亩,其中投产面积16.55万亩,平均亩产45公斤,总产6872吨。已申报获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9.38万亩、有机茶面积1.71万亩。有年产量200吨以上精制茶厂8个,初精合一茶厂50个,初制所147个。茶叶产业总产值13.18元,全州28个乡镇有茶叶种植,其中6个乡镇茶叶产业是当地的重点产业。全州有种茶农户3.5万户,涉茶人口约14.76万人。茶农人均收入1600元。

2、茶产业现状

(1)发展目标

全州新建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5万亩,到2020年生态茶园面积达25万亩,茶叶总产达15000吨,农业产值得产值达3亿元。加强引水工程和茶园灌溉系统建设,逐步改善灌溉条件,使亩产量增加到60公斤/亩,优质茶叶原料比例大幅度提高,总产值达10亿元以上。新茶园发展集中规划在南涧、云龙、永平3个县,10个乡镇26个重点村。

(2)重点措施

①加大生态茶园基地建设。每年安排扶持资金280万元。每年重点扶持新建生态茶园示范样板0.2万亩,每亩补助200元,年补助40万元;每年建设中低产茶园改造示范样板1万亩,每亩补助200元,共200万元;每年建设国家级标准茶园创建示范样板0.05万亩,每亩补助800元,共40万元。扶持资金主要用于茶树良种引进改良、种植,茶园土壤改良,茶树整形,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

②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力度。我州以下关沱茶、南涧土林茶业、云龙大栗树(含永平)三大茶叶品牌为重点,对年产量在100吨以上的初制所进行扶持,每个初制所扶持30万元,每年扶持5个,需扶持资金150万元。通过企业基地建设、技改投资、企业升级、提高销售额等,进一步提高全州茶叶生产加工能力。促进制茶企业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提高大理州茶叶品牌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

③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每年安排扶持资金70万元,围绕茶树良种基地建设,州县技术部门开展茶树良种引种、试验、示范;新技术引入、示范;绿色防控技术和栽培技术创新研究;现代茶农培育、科技培训等。

版纳茶产业概况:历史与现状_版纳茶怎么样,有哪些好茶?


一、茶产业基本概况

西双版纳,意为“十二个千亩(十二,傣语读为“西双”,“版纳”,意为“千亩”,即一个征收赋役的行政单位)。整个西双版纳现有古茶园8.2万亩,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9个乡镇100多个村寨之中。版纳茶区是普洱生产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区域之一。辖2县1市,即勐海县、勐腊县、景洪市。著名的“勐海茶厂”就诞生于勐海,而清代名重一时的“六大茶山”主要分布于勐腊县(只有其中的攸乐茶山位于景洪市)。

西双版纳是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和普洱茶的发祥地。分布于境内各地的古茶树、古茶园、保存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古茶山和茶马古道等遗迹,是云南茶叶发展和人类发现并利用茶叶的活见证,也是独特而沉积深厚的茶文化的载体,又是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发掘等研究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

据史料记载,西双版纳地区茶叶生产活动始于商周,产于西汉,传于三国,商于唐朝,得名明代,盛于清朝,衰于民国,享誉现代。数千年来,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种茶、制茶、饮茶、贸茶等与茶有关的活动蓬勃发展,长盛不衰。

(一)明清时期

明朝至清朝中,茶叶生产产量达到鼎盛,澜沧江北岸的攸乐、倚邦、革登、蛮砖、莽枝、曼撒(易武)、等江内六大茶山,澜沧江南岸的贺开、南糯、勐海勐宋、景洪勐宋、巴达、帕沙、布朗、曼糯、等江外八大茶山,汇成云南西双版纳境内十四大古茶山,年产干茶10余万担。

清代中期,西双版纳普洱茶年产量最高达4000吨。

道光25年(公元1845年),普洱府组织用大青石块铺设了从易武到普洱的茶马古道。所产普洱茶从倚邦、易武茶马古镇由骡马队运出,一路经普洱,到下关,过丽江,进四川,最后来到康藏地区,部分再转销到印度、尼泊尔等;另一路则经老挝、缅甸转口到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中南半岛国家。

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加之西双版纳通往思茅等地的主通道改向,宣统年间(1909~1911年),年产仅13000担,

(二)民国时期

1938年,为振兴中华茶产业,受当时中国茶叶总公司委派,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钧先生与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先生带领90多位茶叶技术工作者赴勐海县筹建茶厂。1940年,勐海茶厂(原名佛海茶厂)正式建成投产。引进机械压制普洱茶的加工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普洱茶生产中心也由易武茶马古镇转移到了勐海县。

1939年至1941年期间,西双版纳年产紧压茶达到了2000吨以上。

1943年西双版纳茶叶生产开始衰落,由于战祸、国外交通受阻、国内交通不便、国民党残兵扰乱等原因,西双版纳的茶叶产销急剧衰败,茶农生活凄苦。到1949年,全区茶园残存面积仅31400亩,产量仅6992担,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三)新中国成立

1950年,全州茶叶采摘面积仅1.5万亩,产量仅150吨。解放后,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茶叶生产,在全州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西双版纳州茶叶产业发展很快。

(四)新世纪以来

经过多年努力,西双版纳已建成以省茶科所为主体的集茶叶种质资源保护、茶叶基础应用研究、良种推广、产品开发为一体的科技研发体系;建立了以勐海茶厂为龙头的一批集茶叶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骨干企业群;创立了以“大益”牌为代表的一批茶叶知名品牌。西双版纳茶叶产业正成为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和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茶区总结

西双版纳茶区的茶茶质厚重,汤质较饱满,除了部分小叶种外,苦涩明显;古树茶气明显,山韵突出。这是和澜沧江下游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版纳茶区在普洱茶区中温度较低,光照较强,这导致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较高,苦涩感较明显,班章、曼娥的霸气,小勐宋苦茶的苦涩都和这有直接关系。

西双版纳茶区古树的树龄以100-500年之间为多,对普洱茶来说正是产量适宜的时候,但有些山头因成名较早,过度采摘的情况比较明显,这直接导致了茶质的下降。同时也因为历史上知名,版纳茶区古茶园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也比较多,这包括对古树直接破坏和破坏自然环境对古树间接的影响。但在一些较为偏远地区还是存留了一定量生态环境较好的茶园,这是难能可贵的。至于有些山头因为利润驱使和无知,使用除草剂和叶面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个别现象严重影响了古树普洱的声誉,不过近些年随着下游市场对古树原生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面貌应该会逐渐好转。

“台地茶”出现的特殊背景与现状


在台地茶出现之前,云南已经有古茶树与古茶园,其种茶与制茶的历史已延续了上千年。台地茶的出现,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情,在当时属于新生事物。它的出现,恰恰也是与古茶树与古茶园有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对古茶树与古茶园的评价与今天大相径庭。大致的评判是:

1、古茶树由于树高的原因,加上茶树分散,存在采摘不便的现实;

2、单位面积鲜叶产量不如江浙等地产茶区;

3、那时云南产茶区茶厂很少,基本上是以绿茶、红茶生产为主,而用古茶树的鲜叶加工的绿茶(滇绿)味苦、涩感较重,明显逊色于江浙绿茶。那么普洱茶呢?由于生产量极低,只满足于边销(也称为边销茶)及少量的出口,涉足的生产企业极少,而这些企业又是以生产绿茶和红茶为主,普洱茶的生产量只占这些企业20%左右,绝大部分茶厂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都不知道普洱茶为何物。

一句话,古茶树与古茶园在当时被视为落后的生产方式。

于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云南茶叶界出现了向浙江、江苏等产茶区学习与效仿的热潮。古茶树矮化实验,茶树的苗种培育、人工栽培等诸多尝试,使台地茶“横空出世”,并形成“现代茶园”的概念。

有一个最著名的事件发生在一九八六年,云南省利用世界银行货款,种植约100万亩台地茶。从那时开始,云南各地新增加的台地茶种植就一直没有停顿过,到本世纪初达到高峰。这也使台地茶园的建设在短短二十年间一跃成为云南茶界的主流。就普洱茶生产而言,在1989年以前,它的主要原料以古茶树为主,但到了1990年以后,台地茶进入丰产期,加之政府与民间的大力推广,云南全境的产茶区无论是绿茶、红茶,包括普洱茶,都开始以台地茶为主导原料。甚至那时形成一种共识,台地茶的品质好于古树茶,很多茶厂在那段时间只收台地茶,拒收古树茶。古茶树在当时成为了弃妇,无人搭理。随后的情况是,伴随普洱茶在台湾的兴起,加上香港(普洱茶近代主消费区域)的加大存货,云南很多茶厂在市场对普洱茶逐渐放大的需求中开始逐步压缩绿茶与红茶的产量,扩大普洱茶的产量,没有生产过普洱茶的企业也因市场的强劲需求开始涉足普洱茶的生产,新建成的一些茶厂出现了只加工普洱茶的专业企业。普洱茶自此开始形成行业的规模。在这个大背景中,普洱茶的原料需求量骤然上升,但唱主角的仍是台地茶,古茶树仍是被冷落的。

古树茶的又一次回归,是在2004年以后,并逐渐形成山头纯料的概念。它是伴随古茶山、古茶园的历史印记高调进场的,加之商业炒作的令人膛目结舌,价格的节节攀升,令古树茶在市场中倍受推崇,成为普洱茶众多品种的“新贵”。

于是,台地茶又陷入低谷。但这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台地茶近些年陷入低谷与古树茶九十年代被弃用不同,只存在舆论上的弱势,并没有影0向它在普洱茶的主流地位,其普洱茶市场原料比例仍高达90%以上。

德宏茶产业概况:历史与现状_德宏茶怎么样,有哪些好茶?


1、德宏州基本概况

(2)地理区位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在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位于东经97°31′—98°43′、北纬23°50′—25°20′之间,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东和东北与保山市的龙陵、腾冲相邻,南、西和西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全州辖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五个县市,除梁河县外其它县市都有国境线,国境线长达503.8公里。全州东西最大横距为12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为170公里,总面积有11526平方公里,州府驻地在芒市芒市镇,城镇规划面积为14平方公里。

(2)自然条件

德宏州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全州紧靠北回归线附近,所处纬度低,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东北面的高黎贡山挡住西伯利亚南下的干冷气流入境,入夏有印度洋的暧湿气流沿西南倾斜的山地迎风坡上升,形成丰沛的自然降水,加之低纬度高原地带太阳入射角度大,空气透明度好,是全国的光照高质区之一,全年太阳辐射在137—143卡/厘米,年降雨量1400~17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8.4℃~20℃,年日照2281-2453小时,年积温6400-7300℃,年陆地蒸发量在1400-1900毫米之间,干旱指数在0.4-1.2之间。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干冷同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霜期短、霜日少的特点,为多种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和越冬条件。

2、茶产业概况

德宏州现有茶园面积35.6万亩,投产面积28.73万亩,产量19368.6吨,茶叶工农业总产值7.0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4亿元,工业产值3.63亿元,茶农人均收入606元。至2014年底全州共有茶叶初制所536个,年加工能力达17000吨,其中年加工50吨以上的茶所50个,获得QS认证的茶叶精加工企业36家,全州共创茶叶品牌27个,其中包括“回龙”、“回思”、“孔雀公主”、“德凤”、“勐巴娜”、“五梁”、“云宏”、“回思”、“平安村”、“香芝”、“纵歌”、“金泰”等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叶品牌,部分茶叶产品多次在国内的各类名优茶评比中获得优秀奖项,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良好赞誉。

(1)种质资源

德宏州古茶树资源在辖区内分布广泛,形成了大娘山、打鹰山原始型古茶树群落,据考证为明、清时期种植,面积3万亩左右,共有3个茶系7个种。

①五柱茶系:大理茶、滇缅茶。

②秃房茶系:德宏茶、勐腊茶、拟细萼茶。

③茶系:茶、普洱茶。

群体良种资源有潞西官寨大白茶、梁河大厂茶、勐库大叶茶。无性茶种均由外地引进。其中“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云玫”、“云瑰”、“矮丰”、“短节白毫”8个品种从思茅引入;“佛香1号”、“佛香2号”、“佛香3号”、“佛香4号”、“佛香5号”、“云茶1号”6个品种从省茶科所引入;“紫娟”从保山引入;“清水3号”从凤庆引入;“楮叶1号”、“楮叶2号”、“楮叶3号”、“楮叶4号”、“楮叶5号”、“早发2号”“早发3号”从楚雄引入;乌龙茶、铁观音、金萱3个品种从大理引入;“龙井43号”、“福鼎大白茶”等品种从中国茶科所引入;香归银毫从临沧引入。

另外,1985年在梁河县芒东乡青平发现的大茶树,树龄130年,一个腋芽可抽生2~3个新梢,但在茶树品种上分类待定;1993年在陇川县陇把镇吕梁发现的观音山红芽茶,2002年在陇川县景罕镇曼面山发现的柳叶茶,均属人工种植的茶树,树龄约100年和300年。

(2)栽培历史

德宏茶树栽培历史悠久,世居的德昂族先民(“濮人”)是最早利用茶、种茶的民族,辖区内现存的古茶树,多为德昂族种植。据史料记载,元朝时期,金齿百夷就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并生产“南甸茶”;明清时期生产“金齿茶”、“沽茶”、“腌茶”等茶叶产品。但由于社会制度、生活水平及人们对茶叶的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局限,长期以来,茶叶种植始终处于自发引种、零星种植阶段,特别是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由于大量种植罂粟,加上刀耕火种,许多茶园变成了“荒野茶”,到1950年,仅存茶园410亩。德宏关于种茶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种茶起源于汉晋时期,当时德昂、布朗的先民濮人迁入德宏,将种茶技术带进德宏;二是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李京撰《云南志略》中的《诸夷风俗》载:“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旦则妇女为市,日中男人为市,以毡布、盐茶互相贸易”,推断当时的种茶、制茶业已很兴旺,认为德宏种茶始于元朝;三是依据人工栽培古茶树的树龄推断,认为德宏种茶起源于明代。

德宏茶树栽培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茶树栽培始终处于自发引种、管理粗放的阶段。清末民初以来,由于大量种植罂粟,茶叶发展遭到毁灭性打击,一些有识之士竭力倡导发展茶叶生产,以替代罂粟种植。40年代,梁河设治局局长封维德考察研究了当地种茶情况后,编著了《种茶浅说》一书,首次系统提出了茶叶的种植、管理、采摘技术措施;1945年封维德颁发了《梁河县设治局为禁绝鸦片改种茶林告民众书》,总结了示范栽培经验是:种植成活率高,长势好,效益好。“五月芒种、本局移之茶苗3780株,现已成活百分之九十以上也蔚然可观,二年后即可采茶收利,其收成之稳定,实超出一切农作物之上”。并从腾冲运回大叶群体种18驮(约1350千克),分配到辖区内种植(今潞西江东乡、陇川的王子树乡、盈江的油松岭乡归梁河管辖),大力推行以茶代烟,虽禁烟效果不显,但新的种茶技术和理念得以推行。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1911~1949)德宏地区各县种植的成小片茶园96亩,其中:潞西25亩、梁河30亩、盈江1亩、陇川10亩、瑞丽30亩,种植的品种为云南大叶群体种51亩、滇缅种20亩、中小叶种(茶种)25亩。

德宏和平解放后,茶叶生产逐步得到发展,1954年全州开始在山区禁种罂粟,发展茶叶生产,按照省委“正面代替,逐步削弱”的指示,对新茶园建设采取临时性补助办法,如社队种茶国家调给茶种不收种籽和运输费;请社员育1千克茶籽,补助0.5千克大米;社员出工种茶,每天每人补助现金0.5~1元,大米0.5千克。当时潞西江东、勐戛,梁河大厂、小厂,盈江油松岭、新城马鹿场,陇川王子树、护国是禁种罂粟的重点地区,当地党委、政府推行边禁烟、边种茶的措施,把禁烟的重点地区变成了茶叶发展的重点地区。至1957年全州茶园面积8134亩,总产量15.4吨。

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后期,全州茶叶生产曲线发展,但总体上处于上升的势头。

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提出了“出门见茶山,进门见茶厂,机器隆隆响,幸福万年长”的口号,盲目发展,甚至用老茶树上的枝条直接扦插种植,出现了“一天绿,二天枯,三天光秃秃”,年年种茶不见茶的茶园。1961年后,州、县农业部门派出科技人员到山区蹲点办样板,社教工作队组织带领群众上山突击种茶,茶叶生产又得到恢复性增长,到1966年全州茶园面积31309亩,总产量121.7吨,茶叶产值20.9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导致一些地方毁茶种粮,1968~1975年,茶园面积在德宏和平解放后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到1976年全州茶园面积37358亩,总产量535.9吨,茶叶产值128.6万元。

1977年后,各级党委、政府制订了无偿补助和有偿贴息贷款等一系列促进茶叶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茶农积极性,同时开始推广科学种茶技术,举办茶树密植速生丰产优质栽培示范样板。1977年在潞西县勐戛三角岩建立了全州最早的8亩密植丰产栽培示范园。之后,茶叶密植丰产优质示范园相继建立。主要有潞西城郊回贤一队、田头、东山乡弄丘、江东道坡;陇川王子树小牛寨下寨、石碑老寨、郭家寨、坡坎二队、椎栗林,护国乡上寨;盈江县油松岭茅草坪队;梁河大厂上中山三队、上大厂三队等15个示范样板茶园,这些样板茶园至1983年投产时,实现了州委1979年在陇川县王子树召开的全州山区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人均半亩茶,人均收入50元”以上的茶叶基地建设目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示范样板成功的基础上,从1980年开始全州掀起密植速生丰产优质茶园种植高潮,建立了50、100、200、1000亩连片高标准茶园395块,茶叶生产再一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1990年全州茶园面积162611亩,总产量3333.5吨,茶叶产值2733.5万元,茶叶种植成为当时发展农村经济和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门路。

90年代后,茶叶生产进入了调整规模、注重效益、巩固发展的时期。1993年开始茶园面积逐年减少,这是德宏和平解放以来全州茶园面积第二次减少,减少的原因是受1988年以来茶叶市场下滑的影响。之后茶叶生产一直徘徊不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4年,当年全州茶园面积139267亩,总产量5176吨,比1990年增加1892.5吨,增长55.2%。其中增产最大的潞西市(不含农垦下同),茶叶增加产量1739吨,增长219.5%,其次是盈江,增255吨,增长115.9%。减产最大的是瑞丽,减产52.2吨,减38.6%,农垦减少产量123.2吨,减11.2%。

2005年后,根据国内外茶叶市场的形势,提出了稳步发展新植茶园,优化区域布局,积极发展无公害高优茶园的目标。目前,德宏州有50多个乡镇都种茶,涉茶农户达9.5万户,涉茶人口达35万余人。

3、茶产业现状

(1)生产现状

德宏州主要生产茶类有红茶(工夫红茶、CTC红碎茶)、绿茶、普洱茶、乌龙茶等茶类。通过多年发展,德宏茶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茶产业已成为全州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茶产业收入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

红河茶产业概况:历史与现状_红河茶怎么样,有哪些好茶?


一、红河州基本概况

1、地理区位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东经101。47’-104。16’,北纬22。26’-24。45’之间,地处中国云南省东南部,北连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848公里,北回归线横贯东西。全州国土面积3.293万平方公。下辖4市9县,总人口456.1万人(2012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有10个世居民族,有241万少数民族人口。

2、自然条件

红河州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云南省的1/10,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属北热带、南亚热带和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15~22℃之间。

二、茶产业概况

红河州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元阳、绿春、金平、屏边、红河、蒙自、建水等7县(市)72个乡镇,有8.5万户23.8万人涉及茶叶生产经营。到2013年末茶叶种植面积43万亩,投产面积31万亩,茶叶总产量1.53万吨,工农业产值达5.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69亿元,工业产值3.61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892.86元,有初制茶场177个,精制生产企业21家,通过QS认证15家,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云南省著名商标3件。已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并创建了玛玉茶、云雾茶、糯米香茶等茶叶品牌,研制开发了梯田秀峰、真香茶、大围山秀峰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茶产品,开发出茶多酚及茶康素、茶逸素、茶纤素等保健软胶囊。其中:“春牌”普洱茶、绿茶、玛玉茶、“王国牌”梯田秀峰、真香茶、云雾茶获国家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红河州茶叶企业规模化、规范化的及品牌的不断发展壮大,使茶叶产品从传统的毛茶原料向名优绿茶、袋泡茶、茶保健产品等拓展,销售区已从省内的普洱、版纳、大理等传统的销售地向东北、西北地区拓展,并远销韩国。

1、种质资源

红河州是茶叶原产地,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是古茶树资源较集中区。20世纪40年代,中外植物专家在金平县的分水岭、屏边县的大围山、红河县的阿姆山、元阳县的观音山等自然保护区腹地和边缘一带发现了许多野生古茶树资源。1981年至1984年云南省茶树品种资源考察表明,全世界先后发现的茶组植物40个种和变种,分布云南的有33个种和变种,分布红河州的有14个种和变种。红河州茶树品种占全世界茶树品种的35%,占云南茶树品种的42.4%,其中玛玉茶、园基茶、哈尼茶、紫果茶和苦茶等5个品种为独有的茶叶品种。

特别是大叶良种绿春玛玉茶,具有植株高大(自然生长树高6.3–15.3米)、叶特大(长可达23.7厘米)、芽叶黄绿色、肥壮多茸毛、持嫩性强等优点。用一芽一叶制的绿春玛玉茶具有条紧重实、白毫显露、香气高久、滋味浓爽、久泡杯壁不起茶垢等特点。2004年9月,红河州林科所组织人员在绿春、元阳、屏边、红河、金平等五个主产茶叶县,开展了古茶树资源调查工作,此次调查全州拥有的古茶树资源在一万株以上,其中有野生型的4500株以上,有栽培型的5500株以上,主要在分散生在金平县的分水岭、绿春县的黄连山、元阳县的观音山、河口、屏边县的大围山、红河县的阿姆山五个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原始常绿阔叶林区。

2013年3月由云南省茶业协会组织云南农大、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到元阳县、金平县、红河县、屏边县、绿春县、建水县等六县,开展了对古茶树的野外实地调查。经过多次调查,明确了我州是茶树起源地和茶树多样性分布的中心区。全州古茶树代表群落地理位置分布于东经101°51′-103°41′;北纬22°01′-23°17′45之间,海拔1350—2528米的北亚热带、暖温带。茶树资源水平分布广,垂直跨度大,分布区生态环境、气候类型复杂,具有茶组植物种和变种的多样性,又是茶组原始种集中分布的地域,分布有大理茶、紫果茶、圆基茶、大厂茶、厚轴茶、广南茶、广西茶、玛玉茶、底芋茶、哈尼茶、苦茶、普洱茶等多种茶种。有古茶树代表性群落15个,分布面积9800多亩,总分布面积5万多亩,分布特点为“大分散”“小集中”,伴生于常绿阔叶林和灌木林中。全州分布有野生型茶种、过渡型茶种、栽培型茶种三大类茶树品种,野生型茶种代表主要有厚轴茶(全州境内均有分布)、紫果茶(屏边县);过渡型茶种代表主要有大理茶(红河县);栽培型茶种代表主要有玛玉茶(绿春县)、圆基茶(红河县)、苦茶(金平县)、普洱茶(全州境内均有分布)。

2、栽培简史

红河州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绿春县就有人工种植茶树和加工的生产出现。红河县在清朝光绪十年已形成一定茶叶种植规模。清朝后期至民国期间,由于战乱影响,茶叶生产萎缩。茶叶种植长期处于零星种植、生态型生产状态,直到上世纪七十年后出现了两次规模种植发展高潮,第一个发展高潮,即1973年至1978年间,开始大规模茶园建设,种植茶园13.5万亩,初步形成我州的茶叶生产规模,1978年产量达到308吨;第二个发展高潮,即1985年至1989年间,由于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全州茶叶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到1989年底茶园面积发展到17.1万亩,产量2450吨,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得到了较快增长;到1992年才有恢复性发展,茶叶面积14.6万亩,年产量达2510吨。以后十几年间茶叶的面积和产量一直在14万亩和3000吨左右徘徊。

2004年以来,为推进“绿色经济强州”战略目标的建设,州委、州政府把茶叶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定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作为解决红河南部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加以培植,进行了规划,出台了政策,制定了措施,红河州茶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5年种植面积达19.6万亩,产量达5000.2吨,创历史新记录。

3、生产茶类

红河州生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和普洱茶。

4、科技成果

①高香曲含型茶叶开发研究

②茶叶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研究

③茶叶夏季低产茶园改造研究

5、其他

红河州发现世界上最古老金花茶树,2011年11月云南茶叶研究所茶专家肖时英教授到大围山自然保护区考查新近发现的金花茶古树。该树身高8米多,主干最大直径40厘米。该金花茶树确实罕见,是目前国内外首例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金花茶树,初步估计大约有800--1000年树龄。大围山这棵金花茶古树具有很高的山茶科金花茶类研究价值,对促进红河州金花茶种植拓展和产品开发有很大的帮助。”目前,金花茶人工驯化种植在我州已获得成功,并已生产出高档金花茶膏和金花茶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楚雄茶产业概况:历史与现状_楚雄茶怎么样,有哪些好茶?


1、茶产业基本概况

茶叶是楚雄州的传统作物,历经产业结构调整的变迁,现逐步发展成不可替代的富民产业,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特别是分布在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古茶树资源,是极为珍贵的,独特的生物资源和民族茶文化资源,有待开发利用。

2014年楚雄州的茶园面积为50538亩,其中投产茶园为39690亩;新增面积120亩;无性系茶园有310亩;经过认证的无公害茶园为17485亩,占投产茶园的44.05%;中低产茶园50228亩。

全州有双柏、楚雄、牟定、南华、禄丰、武定六个产茶县(市),前四个是主产县。禄丰县的广通镇是全省较大的茶叶集散地,过境茶叶量约1万吨。

目前已有22家22个品牌获QS认证;16家18个品牌获“无公害”认证,公害茶园认证面积达17485亩;有3个品牌获“绿色食品茶”认证。现有茶场(相当于主产茶区的初制所)125个,主要的茶叶品牌为白竹山牌、彝山碧螺春、天子牌、云林牌等。

1988年我州选育的茶树新品种:常绿一号、庆丰茶树、早发二号、中叶一号通过省级专家组鉴定,成为州级茶树良种。在牟定庆丰茶场建有良种保持圃,在非主产茶区是少见的。

2、茶产业现状

州内野生大茶树总数约3万多株,其中古树茶约有0.5万株,产量约25吨,产值约500万元。据普查,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于哀牢山腹地的3县4个山区乡镇,即双柏县鄂嘉镇、楚雄市的西舍路镇、南华县的兔街镇、马街镇;范围为131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49个村委会,分布区域较广。有3个地方古茶树较为集中:鄂嘉镇麻。

旺村委会的竹林山、西舍路镇安乐甸村委会的羊厩房的三棵桩梁子、兔街镇的干龙潭村委会上村百草山梁子。表现特点之一是品种丰富:古茶树的品种有6个,即普洱茶、元江茶、老黑茶、滇缅茶、勐腊茶、茶;特点之二是特点明显:在野生古茶树中,有树龄超500年的古老型、有树基围达到3.35m的粗壮型、有开红花的特异型。

临沧茶产业概况:历史与现状_临沧茶怎么样,有哪些好茶?


一、临沧市基本概况

(一)地理区位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界于北纬23。05′-25。02′,东经98。40′-100。33′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南部,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临沧市处于澜沧江和怒江两水之间,位于横断山系南末端,属云岭山脉和怒山山脉的南延部分,境内山峦重叠,河谷纵横,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8%,最高海拔3504米,最低海拔450米。全市辖临翔、凤庆、云县、双江、永德、镇康、耿马、沧源8县(区),土地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居住着布朗、德昂、景颇、佤、傣、彝、拉祜、汉等26种民族,总人口约246万人。

(二)自然资源

临沧市土壤普遍偏酸性,有机质较丰富,土层深厚;立体气候突出,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中温带等多种不同气候类型。独特的立体气候和复杂的环境条件成为动植物南北过渡、东西交汇之地,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之一,被著名气候学家吕烔先生誉为“生物优生地带”。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使临沧成为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品质卓越、最适宜茶叶生产的区域。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曾经说“世界最好的红茶在中国,中国最好的红茶在云南,云南最好的红茶在临沧”。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分析临沧茶叶生产条件后,撰文呼吁在临沧建立世界第一流大茶园。

二、茶产业概况

2014年全市栽培茶园总面积135.4万亩,茶叶总产量达10.2万吨,是云南省产茶大市。有茶叶初制所1571个,通过国家生产许可(QS)的茶叶生产企业175户;通过雨林认证的茶园基地共有4万多亩,获有机茶生产认证企业28户,出口食品生产卫生注册企业19户,ISO认证企业14户,HACCP认证企业7户。有国外引进的CTC茶生产线30条,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0万吨以上的企业集群已经形成。

临沧是“滇红”茶的诞生地,是云南普洱茶、蒸青绿茶的原产地。1902年用临沧晒青茶加工的云南沱茶?问世以后,临沧产的晒青茶和沱茶的身价倍增,全省生产普洱沱茶的厂家、商号为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品质均争购临沧晒青茶作为配料。从此,临沧的晒青毛茶成为了支撑云南紧压茶产品质量的重要原料。临沧境内普遍种植的勐库大叶茶和凤庆大叶茶,由于内含物质丰富,已成为了加工生产普洱茶的最优原料。而临沧普洱茶也已成为了市场上最有价值的饮品和收藏品。

(一)种质资源

临沧是云南省古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南起沧源县单甲乡,北至凤庆县诗礼乡,绵延200多公里,在海拔1050m至2750m之间,8县(区)的90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都有野生茶树分布,有树的地方就有茶树,茶树是森林的主要树种之一,群众世代有采摘习惯的野生茶林超过40万亩,主要群落分布点达35个,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双江勐库1.2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和永德大雪山10.05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

1981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临沧市茶叶研究所组成的茶树种质资源考察组,对临沧市的凤庆、云县、临沧、双江、永德、镇康6个县37个村(点)进行全面考察,采集茶树标本77份,经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鉴定,全市共有4个茶系,7个种和1个未定种,分别为:大理茶(C.taliensis Melch)、大苞茶(C.grandibracteata Chang et Yu)、五柱茶(C.pentastyla Chang)、滇缅茶(C.irrawadiensis)、勐腊茶(C.manglaemsis)、厚轴茶(C.crassicolumna Chang)茶(C.sinensis O.Ktze)、普洱茶【C.assamica(Mast)hang】,其中大苞茶为临沧市独有种。

临沧驯化栽培茶树历史悠久。全市八县(区)均有栽培古茶树的分布,现存百年以上古茶园达11万多亩。其中对大叶茶驯化栽培有重大影响的首推云县白莺山古茶园、双江冰岛古茶园、有代表性的茶树包括凤庆香竹箐大茶树和云县茶房大苞茶。

原产于双江勐库的勐库大叶茶、原产于凤庆的凤庆长叶茶1984年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有性系良种。1987年,邦东黑大叶茶和忙肺大叶茶被认定为云南省茶树良种。

(二)历史概况

临沧是世界茶树和茶文化的起源中心和核心区域,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地区。凤庆县香竹箐栽培型古茶树王,其年代久远可追溯到周武王时期,被称为“茶之祖母”“茶树之王”;双江县勐库镇冰岛村的冰岛古茶园,最早记载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是云南大叶种茶发源地;云县白莺山古茶园记录了茶树从野生到栽培完整驯化的进程,被誉为“茶树自然历史博物馆”。另据史书记载,3000多年前的临沧古代濮人(今布朗族、拉祜族、德昂族、佤族的祖先)首开茶树栽培驯化的先河,是世界上最早懂得种茶、制茶、用茶的民族。

三、茶产业现状

(一)品牌现状

在品牌建立上,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凤牌”、“勐库”、“龙润”和“澜沧江”),中华老字号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云南省著名商标29件,云南省名牌产品10件。

(二)产业荣誉

2012年获得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批复命名和授牌的“中国红茶之都”地域称号;

2014年被中国国际品牌协会、中国新闻传播中心和中国茶品牌金芽奖评选活动组委会评为“2014中国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荣誉称号;

“天下茶仓”、“红茶之都”已成为临沧茶叶的公用品牌和临沧对外宣传、交流合作的重要名片;伴随着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天下茶尊”这一茶产业发展目标和城市品牌定位更展示了让临沧成为令世人尊敬瞩目的茶业圣地,临沧以高品质茶尊重世界的深刻内涵。四、临沧古茶山古茶园

(一)邦东乡古茶园

1.自然条件

邦东地处怒山山脉向南延伸部分,属横断山脉纵谷区南部,为深度切割中山窄谷。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境内最高海拔3429米,最低海拔730米,相对高差2699米。立体气候突出,年平均气温17~20℃,平均为17.8℃。年积温6554.7℃(大于10℃的活动积温5968℃)常年平均日照时数2127.7小时。年均降雨量1217.8毫米,相对湿度达72.5%。出产茶叶,品质优越、口味醇正。

邦东乡有茶园面积1.8万亩,采摘面积1.3万亩,茶产量787吨。其中栽培型古茶园面积7745亩,分布为:曼岗、邦包、邦东、和平、璋珍、卫平、团山村7个古茶区。

2、名茶昔归

邦东昔归古茶园位于邦东乡邦东村古茶区忙麓山,茶园面积335亩。昔归忙麓山大茶树(茶厂旁)高5.3米、基围1.11米、树幅4.46*6.2米。位于海拔970米,东经100。24’21.1″,北纬23。55′23.2″。邦东昔归茶栽培历史悠久,史载公元前1066年,从“老邦东新石器遗址”和“昔归新石器遗址”考证出的临沧最早的人类濮人,就开始种茶。在驯化栽培野生茶的同时,于清雍正年间由邦东、马台一带生意人引进景谷、思茅茶在当地种植。

邦东昔归茶产地忙麓山,有忙麓茶民旧址,据《临沧县志》记载1932年缅宁县(今临翔区)乡镇村落一览表中邦东乡村落有:忙麓、那亢……嘎里、昔归……。据采访,在150年前昔归村民祖辈有的就在忙麓山居住,且多为傣族。种植的茶叶以制成团茶(俗称人头茶)出售。昔归有佛寺,文革期间毁。临沧佛寺的建筑年代多为清朝初期,距今近400年左右。由此忙麓山的居民不止150年历史。忙麓山脚是昔归新石器遗址和嘎里古渡、茶马古驿道遗址,沿忙麓山脉往上便是邦东古镇遗址和造纸古作坊等遗址。

临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茶叶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测定邦东昔归茶内含物质成分为:茶多酚32.5%、咖啡碱2.88%、水浸出物45.0%、游离氨基酸总量4.11%。测定样蒸青一芽二叶。用邦东昔归茶制作的晒青茶条索锋苗完整、肥状显毫、紧结、色泽黑润、汤色黄绿、香气浓带甜、滋味浓醇带甜、叶底嫩匀肥厚。制作的蒸烘青茶条索紧实、色泽墨绿、汤色黄绿尚亮、香气浓甜、滋味浓烈回甘、叶底肥壮嫩。制作的工夫茶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滋味醇和鲜美,汤色红艳带金圈,是制作红茶的地方优良品种。邦东昔归茶驯化的大叶茶被列为全国大叶良种茶之一。

邦东昔归茶团茶制作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晒青茶用甑子蒸软后,再用新布包捏成团凉干而成。

(二)古茶乡——勐库

1.茶业概况

勐库素有茶乡之称,是勐库大叶种茶起源之地。勐库大雪山万亩千年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分布最广、原始植被保存最为完整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珍贵的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活基因库,2013年全镇茶叶面积达54301亩,其中可采摘面积36313亩。2013年茶叶产量3516吨,同比增490吨,增长16.2%;茶叶收入6233万元,同比增687万元,增长12%。有茶农7098户2808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89%。

2.地理区位

勐库镇位于双江自治县北部,镇政府距县城20公里、距临沧市府60公里,国道214线由北向南穿境30公里。全镇国土面积446.78平方公里,境内山多坝少,山区面积占99.55%,坝区面积占0.45%。境内最高海拔为3233米,最低海拔为1040米。全镇辖16个村委会,103个自然村,160个村民小组,8264户31628人。境内集居着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等12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1890人,占总人口的39%。

(三)、古茶飘香的圣地——冰岛

1.地理区位

冰岛村委会位于双江自治县勐库镇北部,东北与临翔区南美乡接壤,西面与耿马大兴乡相邻。村委会距勐库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辖冰岛、地界、糯伍、坝歪、南迫5个自然村。全村国土面积25.79平方公里,海拔在1400-2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1400毫米,现有农户284户1084人。目前,冰岛村委会共有茶叶面积4230亩,百年以上古茶树57022株,其中:五百年以上古茶树16664株,百年以下茶树3895.2亩。

冰岛自然村距镇政府所在地30.5公里,现有农户46户208人,茶地面积1139亩,百年以上古茶树335亩,24232株。其中:五百年以上古茶树4954株;百年以下茶园804.2亩。百年以上干茶总产量16750公斤,2013年冰岛古树春茶鲜叶价格最高达每公斤1600元,干茶价格最高达每公斤8000元。

2.栽培历史

勐库冰岛(当地人也称“丙岛”)是双江著名的古代产茶村,以盛产冰岛大叶种茶而闻名,是双江最早有人工栽培茶树的地方之一。冰岛村是勐库大叶种茶的主要发源地,该地产茶的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时间为明朝(1485年前后),而无文字记载的传说却早于明朝。

3.品质特征

冰岛茶叶质肥厚柔软、茶香浓郁,持嫩性强,芽叶肥壮重实,非常独特,它是勐库大叶种茶之极品,用冰岛茶生产的普洱茶更是云南普洱茶的极品。有专家评价:“冰岛茶一芽四叶还很柔嫩,不像其它茶种一芽二叶就显老相”。

2002年,农科专家虞富莲教授到勐库调研时指出,冰岛古树茶是人工驯化的勐库大叶良种,是茶之英豪。2006年,冰岛茶在广州茶博会荣获金奖。

(四)、白莺山古茶园

1.地理区位

白莺山古茶园位于云县漫湾镇,涵盖白莺山和核桃林两个村委会25个村民小组370户农户3200多人,海拔1800–2300m,南北纵距6km,东西横距1.6km。白莺山古茶园分布独具特色,古茶树散落于村落及田间,形成村中有古茶,村边有古茶,田边地脚有古茶,漫山遍野是古茶的现象。

2.种质资源

白莺山古茶园茶树类型多样,有当地茶农称的黑条子茶、二嘎子茶、白芽子茶、藤子茶、柳叶茶、红芽口茶、豆蔑茶、大叶本山白牙口茶、贺庆茶等,经初步鉴定分析,为光萼厚轴茶、普洱茶、大理茶和茶4个系、3个种1个变种。

目前,白莺山古茶园保留有野生型、半野生型和栽培型古茶树184万多株。古茶园核心保护区面积810亩,重点挂牌保护古茶树403株,最大1株古茶树属白莺山村熊家组罗正强户所有,位于北纬24。8″,东经100。9″之间,海拔2191m,树高10.5m,冠幅8.4mm,基围3.85m,有11个分枝,树龄400年以上,2013年该株古茶树毛茶产量20.5kg,实现销售收入2.1万元。

2006年5月1日举办的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茶之源”学术研讨会上,中、美、日、法、韩专家评价白莺山古茶园:不仅展示了野生茶树成为栽培作物的不同阶段,而且是茶起源的见证、茶栽培史的缩影和茶种质资源的宝库;是目前发现的茶树品种最多样化的茶园和可以看到茶树从野生到栽培整个变化过程的地区;是研究茶树起源和演化过程的天然实验室;是普及茶树科学知识、培育茶树新品种和开发茶产品的高地。(临沧市茶办提供,图源于网络)

普洱茶产业概况:历史与现状_普洱茶怎么样,有哪些好茶?


一、普洱市基本概况

(一)历史概述

普洱市商周时属彻里地,唐南诏时置银生节度;明万历年间始称普洱;清雍正年间设普洱府,建国初设立普洱区专员公署,1953年改为思茅专员公署,1971年改称思茅地区,2003年10月,撤销思茅地区,设立思茅市,2007年1月更名为普洱市。普洱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辖9县1区,103个乡镇,2012年全市总人口257.5万,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

普洱市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86公里,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湄公河一河连纵贯全境,有国家级一类水路口岸思茅港、勐康,国家级二类口岸孟连及17条边境通道。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推进、昆曼大通道的全线贯通、泛亚铁路中线的建成,普洱将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黄金前沿。

(二)自然地理

普洱市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享有“绿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誉。全市海拔在317–3370米之间,中心城区海拔1302米,全市年均气温15℃–20.3℃,年无霜期在315天以上,年降雨量1100–2780毫米,负氧离子含量在七级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8.7%,有2个国家级、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缩影,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

(三)民族文化

普洱市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极具魅力。全市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1%。

二、茶产业概况

2013国际茶业大会上普洱市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茶源”的称号。普洱市具有世界唯一的一条从宽叶木兰化石-中华木兰化石-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茶类植物垂直演变完整的生物链。普洱市景谷县发现了距今3540万年宽叶木兰化石;景东县田心发现了距今2500万年的中华木兰化石;镇沅县千家寨生长有2700年历史的“世界野生茶树王”;澜沧县邦崴生长有1700年历史的过渡型古茶树;澜沧县景迈山生长有具有代表性的18.2万亩栽培型古茶园。

普洱是茶马古道的源头,有着“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的美誉。普洱市实施“以茶名市、以茶兴市、以茶富市”战略,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全力打造茶产业,把茶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重点扶持。

2014年,全市茶园总面积157.4万亩,同比增1.2%;其中投产141.3万亩,同比增3.8%。完成干毛茶产量9.6万吨,同比增7.6%。其中普洱茶3万吨,同比增31.1%;绿茶1.6万吨,同比增4.8%;红茶0.7万吨,同比减6.8%。实现总产值107.5亿元,同比增25%。其中农业产值38亿元,同比增16.7%;工业产值53.29亿元,同比增29.5%;第三产业产值16.23亿元,同比增32.8%。

三、茶产业现状

(一)茶产业不断壮大

建国以来,普洱市茶产业经历了恢复、发展、停顿、振兴、快速发展等几个时期。1949年,实行“恢复老茶园,开恳新茶园,发展茶叶生产”的方针,普洱的茶叶生产得到较快恢复。1958年,“大跃进”造成农业战线劳力紧张,茶园失管,茶叶产量下降。1964年,各县积极开恳茶园。1979年后,在开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中,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建设了一批集中连片、高标准的茶叶商品基地,茶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和部分国家及地区。1993年以来,普洱市举办、参与各种茶事活动,普洱茶重新被世人所知,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3年5月,普洱市被命名为“中国茶城”。2013年,国际茶业大会在普洱市召开,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称号。到2014年,茶叶种植面积从1949年的1374hm2发展到104933hm2,增长75.37倍;茶叶产量从1949年的350t增加到96000t,增长273.29倍;茶叶总产值达107.5亿元,茶产业覆盖了全市10个县(区)、103个乡(镇)、960个村委会,涉茶农22.9万户、112.8万人,户均收入3088.4元。现有茶叶初制所2173个,主要加工企业178个,茶产业真正成为了普洱人的民生产业,成为支撑普洱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生态茶园成效明显

2000年以来,普洱市全面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工程;2010年,普洱市委、政府出台了《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茶园建设的决定》(普发〔2010〕14号)。在全国率先提出对全市茶园实施生态茶园改造,推进生态、绿色、有机茶园基地建设。优化茶树品种,规范茶园管理,规范农资市场,禁止使用不符合标准,有残留的农药或化肥,恢复生物多样性,减少茶园病虫害,在现有茶园中每亩套种8–10株树种,创建生物多样性立体生态茶园。普洱市共完成生物多样性立体生态茶园建设156万亩,套种树种达30个,基本做到了茶园里套种的树长势喜人,基本实现了“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园”的茶园生态景观目标。

2014年开始在巩固生态茶园建设成果的同时,把有机茶的转换认证纳入今后茶产业工作的工作重点之一。2014年转换有机茶园10.92万亩,已取得有机认证和转换证茶园面积25704亩。2010年至2014年,普洱市投入3亿多元资金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取得市、县(区)、乡(镇)、村、组积极协调、密切配合、上下联动、通力协作,有效形成生态茶园建设工作坚强的组织保障,全面完成了全市生态茶园建设种植覆荫树任务。2010年至2014年,实施完成生态留养7万多亩,不断提升茶叶品质,2014年,古树茶、老树茶、生态留养茶树的价格同比上涨了15—50%;组建覆盖全市茶区的茶叶专业合作社538个,切实提高了规模化种植管理水平;

(三)加工标准化,发展庄园经济

邀请多位省内外专家,对全市的茶叶企业技术骨干、种植大户、初制所业主、市县技术人员进行茶叶种植、采摘、加工、市场营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综合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茶园管理水平,有力促进了茶产业提质增效。

投入2亿多元资金,按“标准化、清洁化、庄园模式”改造提升了151户茶叶初制所,从源头上提高茶叶加工品质,为茶产品的质量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成了柏联、天士力、米地、茶祖、兴洋、九甲康提等一批普洱茶庄园,成为云南省庄园经济的排头兵。举办普洱茶加工、斗茶大赛,进一步提高普洱茶制作水平,提升普洱茶质量,树立普洱茶安全、生态、健康新形象。

狠抓茶产业发展质量体系建设,促进茶产业标准化生产。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普洱茶产地,成为人们追根溯源的利器。

(四)茶农经济合作组织

建立新型茶农经济联合体,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普洱市茶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举措,顺应茶产业跨越发展,实现茶产业规模化、科学化发展的要求。全市建有538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完成100多万亩茶园《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登记、发证工作。

(五)科学普洱,创新普洱

普洱市古茶资源和种质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历次普查,普洱市发现普洱茶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有保护完好种类齐全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和古茶园,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茶树天然基因库,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茶树资源,普洱市建立了古茶树群落资源信息库,开展了古茶树基因遗传资源的研究与收集,制定了《普洱市古茶资源保护管理办法(试行)》,设立了古茶树(园)和野生茶树群落保护区。

2008年以来实施“科学普洱行动计划”,每年安排2000万元科研专项经费,以科技为支撑,创新产品,推动普洱茶产业的数字化、标准化、功效化、规模化、品牌化进程,加快普洱茶产业发展。与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农大等高校和美国、日本、长春生物科研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6个领域15个课题研究,充分整合利用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倾力开展对普洱茶内在成分及功效的科学研究。其中,“普洱茶降血糖功效”研究成果已通过云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相关发现和成果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保护,目前多项科研成果与生产企业实现对接,成功引入天津天士力集团,开发了“帝泊洱”系列产品。

(六)龙头企业、世界名牌

扶持龙头企业,抓好营销,打造品牌,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普洱市一直着眼于与全国和世界市场的对接,紧紧围绕打造普洱茶和名优绿茶品牌的目标,几年来,积极鼓励企业参加专业博览会和各种茶业会议组织的质量评比活动,提高品牌战略意识,全市90%以上的茶叶销往全国各省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国际市场。

2011年,李记谷庄被评为“云南老字号”;2012年,“龙生”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3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市“世界茶源”称号,普洱市的茶叶品牌“普秀”、“澜沧古茶”、“普克”和“帝泊洱”分别获得全省十大品牌和优秀品牌;2014年,李记谷庄品牌在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荣获4个金奖。截止2014年底,普洱市茶产品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云南老字号,24个云南省著名商标,35个普洱市知名商标。

(七)茶业大事记

1993年起,普洱市共举办了十四届(集民族文化、经贸洽谈、旅游观光、经济)协作为一体的“中国普洱茶叶节”,召开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使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在印度的争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2005年,成功组织了马帮进京、百年贡茶回归等具有广泛影响的茶事活动;

2008年,云南省宁洱县“贡茶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普洱市的普洱茶作为奥运会礼品赠送各国国家元首、贵宾、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使普洱茶真正走向了世界。

2012年9月,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试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茶农业文化遗产;

2012年11月,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园入选第三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3年5月,以普洱为源头的茶马古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3年10月,云南省普洱野生茶林暨古茶园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

多年以来,普洱市积极组织茶企业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澳门、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国内外主要大城市开展普洱茶展销促销活动,进一步拓展了普洱茶市场。此外,《走进茶树王国》、《中国普洱茶文化》、《普洱茶源》、《普洱茶品鉴》等一大批茶叶著作及《普洱》杂志的出版,对普洱茶产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在普洱,茶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融入人们的灵魂,茶是普洱的根,是普洱的魂,是普洱的生命,承载着普洱人民“大美和谐,天地人和”的信仰。普洱将做好茶产业,讲好茶故事,传播好茶文化,让茶叶更加枝繁叶茂、让茶山更加美丽动人、让茶马古道更加繁荣昌盛。(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图源于网络)

普洱茶古树与小树内含物之间的比较?什么是


学过茶树栽培学的人都应该知道,抛开光照、温度、水、肥、土壤、维度、海拔等因素,茶叶内含物质的主要区别在于茶树的新陈代谢不同。茶树处于不同的树龄,吸收和代谢也不一样。

0-30年的茶树,氮的代谢比较旺盛,生成大量的氨基酸、蛋白质、茶多酚等与氮元素相关的产物,所以树龄小的茶树比较鲜爽但甘甜度稍差。

30年树龄以上的树,碳的代谢明显,生产大量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等)、寡糖(如麦芽糖、蔗糖、棉子糖等)、多糖(糖原、淀粉、壳多糖、透明质酸、半纤维素等)、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所以苦涩度低,甘甜度好,醇厚度好。

一般而言,树龄越大,碳的代谢越明显,甜醇度就越好。由于普洱生茶的后发酵与茶叶含糖量密切相关,所以,成熟一些的芽叶和树龄大一些的茶树芽叶陈化更好,因此有人较喜欢古树茶、大树茶。其实,树龄30年以上的茶树,如果生态环境不差,采摘次数又较少,那么是三十年、五十年还是七八十年的树是比较难区分的。

台地、小树、老树、古树、大树、千年野生大茶树的生化区别在于新陈代谢不同,小的时候氮代谢明显,老了的时候碳代谢明显。

就品味而言,较多人喜欢有岁月甘醇之感的生茶,首先是树龄带来的甘醇,其次是岁月陈化的甘醇。对一般消费者,三十年的生态茶树口感已经很不错了。

普洱茶膏产地在何方


普洱茶膏产地在何方?普洱茶膏提取于普洱茶叶中,茶叶的品质直接决定了茶膏。云南是普洱茶的唯一产地,放眼偌大的云南,当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云南普洱两大茶区的古茶山最为著名。

贡润祥普洱茶膏的原叶精选自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两大茶区古茶山的万余亩有机茶园的纯天然明前古乔木春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植茶、用茶、贸茶的历史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达两千年。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是中国历史名茶——普洱茶的发祥地、原产地,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清朝普洱贡茶的采制、采办中心,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源远流长。

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山水相连,地形、气候、植被相近。地处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9℃—20℃,年降雨量1700毫米至2100毫米,雨量充足,阳光充沛,云雾缭绕,植物丰富,四季常青,山清水秀,蕴育出了高品质的传统普洱茶,为此,清雍正七年被朝廷指定为贡茶产地,年特制、缴纳“八色贡茶”数吨,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普洱茶成为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

而另一个产区思茅就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出现于景谷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茶树始祖),还有拥有活标本2700年的镇沅千家寨野生世界“茶树王”和上千年的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1800多年的景迈山万亩人工栽培古茶园,足以证明茶叶在普洱市历史上的重要性。普洱市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广泛,主要在无量山、哀牢山和澜沧江两岸。

这两大茶区均为皇家的贡茶园,自清代开始普洱贡茶均出于这两大茶区。其无与伦比的“五度空间”举世闻名:高度(海拔1800米左右),湿度(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温度(年平均气温17℃-23℃),纬度(北纬21.7度),经度(东经101度)。这里恰到好处的日照、气温、降水量气候条件,对茶叶化学成分特别是次生代谢产物有明显的影响。日光辐射量较多,有利于碳素代谢和茶叶多酚类物质的积累。

因此,好品质的普洱茶均来自这两大茶区的古茶山。贡润祥普洱茶膏的原料正是选取两大茶区的古茶树,通过层层筛选,再通过186道工序加工而成。不得不说,好品质来自于精雕细琢。

浅谈古树茶与小树茶内含物


懂茶树栽培学的人都应该知道,抛开光照、温度、水、肥、土壤、维度、海拔等因素,茶叶内含物质的主要区别在于茶树的新陈代谢不同。茶树处于不同的树龄,吸收和代谢也不一样。

0-30年的茶树,氮的代谢比较旺盛,生成大量的氨基酸、蛋白质、茶多酚等与氮元素相关的产物,所以树龄小的茶树比较鲜爽但甘甜度稍差。

30年树龄以上的树,碳的代谢明显,生产大量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等)、寡糖(如麦芽糖、蔗糖、棉子糖等)、多糖(糖原、淀粉、壳多糖、透明质酸、半纤维素等)、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所以苦涩度低,甘甜度好,醇厚度好。

一般而言,树龄越大,碳的代谢越明显,甜醇度就越好。由于普洱生茶的后发酵与茶叶含糖量密切相关,所以,成熟一些的芽叶和树龄大一些的茶树芽叶陈化更好,因此有人较喜欢古树茶、大树茶。其实,树龄30年以上的茶树,如果生态环境不差,采摘次数又较少,那么是三十年、五十年还是七八十年的树是比较难区分的。

台地、小树、老树、古树、大树、千年野生大茶树的生化区别在于新陈代谢不同,小的时候氮代谢明显,老了的时候碳代谢明显。

了解老普洱茶的保存现状与辨别老茶的关系


了解老普洱茶的保存现状是鉴别老普洱茶的必要前提。

1949年中国人民革命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私营茶庄不复存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也改造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至此普洱茶的生产、贮藏、品饮暂时告一段落。甚至故宫保存的不少普洱茶也被打碎掺入其它茶种消费掉了。在以后的大约四十年里,只有少量的国营茶厂在生产少量普洱茶销往香港等地为国家换取物资、外汇。还有少量用粗老叶片制作的“边销茶”销往藏区等。中国大陆有一定的普洱茶仓储已近绝迹。由于普洱茶存新茶、喝老茶的传统,因此几十年后由于长期没有存茶,人们已经忘记了历史上还曾经有“普洱茶”这种东西。1993年当第一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在思茅举办时,普洱茶原产地的人们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什么事真正的普洱茶,对于台湾、香港人带来的老普洱茶感到困惑,最流行的一句话是“茶留了几年还可以喝吗?”甚至到了2000年后都还有茶厂用绿茶或者用绿茶拼晒青茶压制普洱茶。

当21世纪普洱茶逐渐为国人重新认识时,人们才发现那种要存储多年才饮用的“普洱茶”已经很难寻求到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老普洱茶的保存现状来看,只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香港为主的传统茶庄的存茶。由于普洱茶是贵旧不贵新,有存老茶卖的传统,因此香港等地的传统茶庄都有存茶的传统,而且在较长的存储实践中,香港的茶仓也总结了一些存储的经验,因此最多、较好的老普洱茶是在香港。当然要说明的是由于各茶庄的仓储方法有别,加之香港属于高温高湿的地区,香港存出来的老茶中也有相当比例的老茶有跑香霉变的问题,因此香港仓茶的老茶也要慎重选择。

第二类,从香港流到台湾、大陆等地的老茶。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出现炒作紫砂壶热,同时也带动了普洱茶热,香港仓储的普洱茶开始大量流入台湾,2005年后由于大陆普洱茶热的出现,又有不少老普洱茶从香港、台湾流入大陆。影响普洱茶品质的三要素是原料、制作、存贮。存贮得当的香港仓中有不少品质好、沉香足的老茶,但老茶一但开仓后不注意保存,沉香会很快散去,一般称之为“跑香”。

一般而言出仓后的老茶如果保存不当,单片的茶饼随意摆放2个月后,沉香就会散失50%以上.成筒的如果随意摆放,沉香也会明显下降。因此从香港流到台湾、大陆的老茶中,有相当数量的会出现甜滑足但沉香不足。

第三类,历史上销到西藏、内蒙等牧区没饮完而保存下来的老茶。这些茶一般会有两个不足,一是原料多为粗老叶,会使汤质滑润感不足,汤薄;二是多为自然存放,跑香较严重。但这类茶有一个优点是存放地方气候干燥,不易受潮,与同样存放在广东、港台地区的自然存放的茶相比这类茶的香气、品质会更好一些,尤其这类茶中有一些用正常茶菁压制而不用粗老叶压制的茶品质会较好。但这类老茶的数量不多。

第四类,普洱茶的生产、销售企业保存下来的茶样。这些茶样如果放在样品室,长年的跑香和光氧化会使这类茶缺乏沉香而且会有严重的光氧化味,有的书中称为“日光臭”。如果存放在专门的仓库会比较好,这类茶的数量不多。云紫轩普洱茶。

第五类,普洱茶的生产、销售企业未售出的库存。这种库存的茶由于是自然存放一般会沉香不足。如果仓库湿度大还会有霉味或湿仓味。如果仓库防潮做得好,会有一些比较好的茶。

第六类,普洱茶生产企业当年挑拣出来的粗叶、碎茶,放置库房多年,有的被找到后翻压成了老茶饼。这类茶一般都会香气严重不足,而且很多受过潮。

第七类,山区茶农当年制作后没售出而又没扔掉的晒青毛茶,有人零星收拢后翻压成紧压茶或作为老散茶销售。这类茶跑香和易酶便是通病。

第八类,广东仓储茶。广东仓储的茶大体可以分三类:控制型干仓、自然仓、人为湿仓。广东虽有存茶传统,但大量存茶是近十年的事,广东的人为控制湿度的干仓应该可以存出好茶,但目前这种仓数量不多且存茶时间还不长。自然仓是广东最多的存茶方式,由于广东属于高温高湿地区,自然存放的茶叶跑香是通病,如果存放地方湿度过大还会受潮发酵。如果存放地相对干燥则会有比较好的茶。广东仓储中前些年有湿仓存法,就是用认为增加温度湿度方法让茶加速变化,虽然近年来湿仓存法已被普遍认为是不好的存放方法,湿仓味也被普遍拒绝,但用湿仓法存留下来的茶已有很多,其中还有不少是轻度入湿仓后拿出来退仓的茶。

第九类,人为做旧的“老茶”。一般用轻度发酵加湿仓存放的方法可以让茶的变化速度加快2至3倍。

《茶是何方仙物 茶的历史与现状》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茶的历史与由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