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意识加速松桃茶产业复苏

发布时间 : 2020-12-01
绿茶产业 茶文化产业 红茶过敏心跳加速

绿茶产业。

从“贴牌基地”到自创品牌

品牌意识觉醒加速松桃茶产业复苏

松桃自治县一位长期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老茶农曾良前几年颇为无奈,尽管和他一样的本地茶农一直在努力发展茶产业,但我省东部产茶大县松桃,早已成为初级茶叶原料供应地、外省名茶的“贴牌基地”。直到去年,曾良注册了“净山牌”绿茶商标,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

以往外地茶商来松桃低价收购茶青或茶叶,深加工后,这些低价茶“改头换面”就成了每公斤上千元的名茶,而在这些名茶的标签上,却始终看不到“贵州”、“松桃”的字样。同时,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万余亩,年产鲜叶20多万公斤,但其中2/3的鲜茶以“贴牌”方式转卖,以致茶园亩产值只占江浙茶园亩产值的1/5左右。

松桃农业局一位领导介绍,松桃茶曾是清代皇室贡品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松桃茶业迅速发展,茶园面积达上万余亩。此间,松桃先后开发出5大类型的16个系列茶叶产品,其中县茶叶公司与中国杭州茶叶研究所合作开发的“松桃翠芽”、“松桃春毫”等品牌,曾获1994年—1995年全国名茶评比“中茶杯”一等奖,国家茶叶研究所的专家盛赞其为“名茶新秀”。

然而,由于所有开发资金均依赖国家投入,加之茶叶收益率缓慢、企业管理水平滞后、银行紧缩银根、茶叶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等因素,至2002年,全县茶叶产业陷入困境。县茶叶公司几近瘫痪,所属的各个茶场,无力自筹资金继续经管茶园,1万余亩“双高一优”的生态茶园日渐荒芜。cy316.coM

面对松桃茶业的困境,当地政府广开门路,希望能够东山再起。通过招商引资、租赁承包等形式,松桃自治县对县里13个茶企进行改制,由外埠茶商和本地能人承包经营,72%的茶厂被租赁承包。在外地茶商的雄厚资金、先进管理经验和成熟的营销手段下,松桃茶业起死回生,一度荒芜的茶园重焕生机。

茶叶产业发展起来了,但又遭遇“贴牌基地”的尴尬。一些当地官员认为:荒芜的茶园如同自家不能养好的孩子,送给别人找生路,不管怎样也是一件好事啊。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贴牌转卖,为他人做嫁衣,不是长久之计,必须使本土品牌抢市场由“幕后”转向“台前”。

松桃开始大胆尝试,通过有意识地培植本土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为支持本地茶叶龙头企业发展,县农办重点扶持浙江嘉盛茶业正大茶场资金30万元,创建本土品牌精加工出口基地。松桃自治县梵净山茶庄生产的“净山牌”系列茶叶,开始在省内外市场受欢迎,产销量逐年递增。

Cy316.com延伸阅读

浮梁茶产业借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现加速崛起


浮梁县是一个拥有10万亩茶园的茶叶生产大县,茶叶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速度的快与慢直接左右着财政的增长和农民的增收。为进一步促进浮梁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凸显“一县一业”特色,浮梁县自2001年开始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投入茶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六年来,在省、市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浮梁县茶叶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茶叶产量质量明显提高,茶农收入逐年递增,龙头企业得到了壮大,茶产业正在步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1年至06年,浮梁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围绕茶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4300多万元,先后在经公桥、鹅湖、王港、瑶里、西湖等五个乡镇和瑶里茶叶公司、浮瑶仙芝茶业有限公司两个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项目,项目实施成效正逐步显现。

一是项目受益区茶叶生产条件得到改善。项目区累计完成茶园建设1.61万亩,其中新开发良种茶园0.68万亩,低产改造茶园0.93万亩,新建和改造茶园道路15000米,建设茶园防护林植树3.8万株。项目区良种茶园面积占茶园总面积比重,由2000年的5%提高到35%,同时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营造了茶树生长的小气候,提高了茶叶品质。

二是项目区茶叶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茶叶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传知识、授技术、举办了各类茶技培训班32期,培训农民1.84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6万册;分别在印墩下、王港高砂建设良种茶园繁育示范场260亩,累计繁育茶苗6800万株;建设了广明、新佳、储田三个标准化茶叶生产示范基地0.18万亩;示范推广了瑶里五华村、西湖杨石高山茶园生产经验;向茶农传授了大棚早熟生产技术、名优茶机械加工技术、名优茶手工制作技术、茶苗无性繁殖技术等等。有效地提高了茶农种茶、管茶、制茶的科学水平,项目区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增强。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区2006年茶叶产量比2000年增加仅有210吨,而新增产值达到2200万元,茶农人均增加产值1500元,人均增收580元。

三是茶叶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六年来,全县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2200多万元,扶持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实施了瑶里茶叶公司的“名优茶加工”、“茶园基地建设”和浮瑶仙芝茶业有限公司的“名优茶加工”、“红茶加工及出口基地建设”等四个产业化经营项目,通过引进红、绿茶清洁化流水线,企业的茶产品加工条件和加工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新增名优茶加工能力600吨、红茶初精制加工能力1800吨,项目的实施,加快了企业的发展,促进和幅射带动了农民增收。2006年两家企业新增名优茶产量350吨、红茶1200吨,新增名优茶产值1800万元,红茶产值2200万元,新增税利1200万元;以浮瑶仙芝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浮瑶仙芝”茶和瑶里茶叶公司生产的“崖玉”茶分别通过了有机茶、AA级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基地的产品认证,“浮瑶仙芝”还获得了江西省名牌产品和江西省名牌农产品称号。企业品牌得到了发展,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提高,推进了整个浮梁茶区产业化进程。 (

实现千亿茶产业目标 专家呼吁打造品牌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第十二届云南茶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对实现云南茶产业千亿元的小目标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呼吁打造云茶品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还要打造产业集群,将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云南茶叶品牌聚集在一起,合力打造。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

今年是“千亿云茶”产业发展计划落地实施的第一年,省政府成立了云南省加快推进茶叶和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级10多个部门领导为成员,开创了多部门联合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先河,为做大做强云茶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积极争取农业部、财政部投入资金1亿多元,整合省级财政资金5000万元,启动了一批现代农业茶叶产业示范园、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茶叶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等重点项目,投入力度再创历史新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项目资金保障。

针对云南名茶开辟蓝海的问题,业内专家几乎一致认为应该在品牌建设上更上一层楼。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说:“云南农业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云茶产业要加强品牌引领作用,打造品牌的微笑曲线,让云茶价值向高端攀升;打造品牌的同时注重打造产业集群,聚合有影响力的云茶品牌,合力打造并参与国际竞争。”

王敏正介绍,今年云茶产业品牌建设迈出了新步伐。“普洱茶”公共品牌价值达60亿元,跃居全国第一,被评为“中国茶叶十大区域公用品牌”;“滇红茶”公共品牌价值达18亿元,被评为“中国茶叶优秀品牌”。勐海县、凤庆县先后建成“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滇红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云茶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

下一步,我省将紧紧围绕“千亿云茶”发展目标不动摇,坚持以推进云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在“绿色、优质、健康”六字上深挖潜力、作好文章。推进“绿色化”就是以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和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为抓手,开展“有机茶培育基地”认证认定,推动云南茶产业绿色发展,将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推进“优质化”就是制定从茶园到茶杯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强化“三品一标”认证认定,围绕云茶的独特优势和特点,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升“云茶”品质;推进“健康化”就是树立发展环境要健康、加工工艺要健康、存储环境要健康、文化宣传要健康、品牌打造要健康的理念,推动云茶产业健康发展。

柳州茶抱团公共品牌打响产业“突围战”


说到柳州,相必有很多人会想到柳州的螺狮粉。但是,你知道吗?在柳州,除了螺蛳粉之外,还有一种特产也是很出名的。那便是柳州茶叶了。柳州地处中国亚热带地区,这里降水充沛,气候温润湿润,水资源丰富,再加上当地丰富的山地资源,使得柳州市的茶叶在品质以及产量上都在全国有很大的名气。近几年来,柳州市政府大力发展茶产业,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茶产业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018年立春,沿着县道进入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葱茏的茶林在微微寒雾里蜿蜒成美丽弧线。估计再过20天,就是国内最早的一波早春茶的采摘时刻。茶叶是柳州大山里的“绿色银行”,去年一年产值14.68亿元。

“仙池茶叶2017年产值5000万元。柳州市大力推动品种改良和品牌打造,茶企茶农都是受益者。”三江县仙池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市茶叶协会副秘书长张国富说,“三江春”“三江红”是三江县茶业的公共品牌,更是茶农的致富希望,茶林被当地人称为“绿色银行”。

张国富茶林所在的三江县,茶叶产业覆盖贫困村85个,种茶贫困户占贫困户总数的67%。以八江镇布央村为例,该村540多户2100余人,三分之二的农户通过种茶致富。

柳州是茶叶最适合生长的区域之一,产茶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早春茶每年2月中旬即可开采上市,比江浙等大多数产茶区提前了20多天,有着“中国早春第一茶”的美誉。目前,全市大型的茶园主要集中分布在三江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柳城县和鹿寨县,种植面积21.49万亩。2017年,全市干茶产量1.4万吨,干茶每千克平均单价105元;实现产值14.68亿元,同比增长8.4%。

柳州绿茶早,甘甜醇爽、清香馥郁;柳州红茶闻着甜,口感更甜。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柳州茶产业势头火,但是产值增长缓慢。“有姓无名,难闯出大名堂。”“优质资源为他人作嫁衣裳。”在柳州茶城经营茶叶的老板们说得很直接,好茶叶种出来,但是最受益的人不是柳州人。早在2010年,柳州市就着手打造茶叶品牌了,于是柳州有了首个茶叶公共品牌“柳韵春晓”,寓意“柳州茶韵春来早”。此后“三江春”“三江红”等公共品牌陆续打响。

让柳州茶出名,柳州市政府做了很多努力。连续举办了五届柳州红茶节;组织企业参加“中茶杯”全国名优茶品质评比,拿到了数个金奖;邀请茶叶专家来柳做技术指导……对于柳州茶产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给予了很高的认可:茶叶加工水平明显提高,整体质量上台阶,特别是柳州的红茶生产有优势,发展前景好。

“有机认证是柳州茶叶突围成功的一个窗口。”张国富说,茶叶有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有机认证的茶叶比非有机茶叶贵了3倍以上,最好的干茶可以卖出3000元/公斤的价格。但是碍于历史原因、技术层面等多方面因素,柳州市的有机认证茶林并不多。

为此,柳州市日前出台了《柳州市耕地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方案》,在优先保护区、安全利用区和严格管控区三类区域,主要面向包括茶叶在内的特色农产品产地,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20年底前实现县区全覆盖。

柳州市的茶产业创新也有成果,除了现有的绿茶、红茶、白茶,还在研发黑茶等。此外,还以百年茶树为原料制成柳州野生茶产品。野生茶文章大有可为,以融水县为例,该县辖区的大山里,发现有多个树龄超过百年的古茶树群,面积约千亩。

宜宾茶叶产业规模、品牌、效益实现新跨越


2012年,举办了“宜宾早茶开园仪式”和北京钓鱼台的“宜宾早茶建设成果汇报会”和“川红工夫6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以及积极组织全市茶企参加各种茶叶博览会的展示展销活动等,收到了明显效果。2012年全市茶叶产业规模、品牌、效益实现新跨越。此外,全市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有序推进;茶园生产机械化和茶叶生产组织化水平稳步提升。

去年的“宜宾早茶节”,有220多家客商参加购销活动,为历年来客商最多的一届,签订茶叶购销合同金额达6.6亿元,比去年增长88%。开展了“省内外媒体川红故里行”、“川红辉煌六十年老茶人座谈会”、“红茶伴月饼万人品茗活动”以及“中国宜宾•川红工夫高峰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宜宾“川红工夫”红茶的市场影响力。

截止目前,宜宾市茶园面积已达80.2万亩,第一产业茶叶农业产值达20.1亿元。全市现有不同规模的各类茶叶加工企业469家,其中:年销售规模超过1 亿元的有4家,超过1000万元的有19家。全市目前有市级以上茶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8家,县级龙头企业26家。全市有四个茶叶公共品牌,茶叶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著名商标3个、知名商标12个。

手抓茶叶加速变质?


在日常泡茶的时候,我们对茶具要求往往很高,茶壶、茶杯等一应俱全,但对取茶却常常忽视。其实,取茶如果不得法,对茶叶品质的伤害也是出人意料的大。下面,就跟您细细聊这个话题。

茶叶最怕湿气或异味侵入。我们的手每天接触很多地方,难免会携带一些细菌和微生物,而且手上还容易出汗或者沾染水分。居家待客时沏上一杯香茶,既提神又雅致。但是在沏茶的时候你使用什么工具抓取茶叶的呢?是用勺子?夹子?专业的茶具?还是直接用手抓取?

如果你是用手直接抓取茶叶的话,那么就得要注意了,用手直接抓取茶叶会改变茶叶的干燥环境,并可能沾染上细菌或微生物,而湿润环境又为其提供了繁衍滋生的温床。在这种环境下,茶叶的那股清香不但会渐渐远去,茶叶也可能因此而加快变质。这样只可能白白糟蹋了茶叶,让其更快变质。

在中,讲究用专用茶匙来取茶,不锈钢的、木质的和竹质的都可以。只不过,用完的茶匙一定要放在干燥的环境中,如盛放餐具的柜子。如果有条件,最好把茶匙放在消毒柜中。当然,也可以直接把茶叶倒进杯中,所倒量依据个人喜好而定。需要提醒的是,一旦茶叶倒多了,一定不要再倒回茶叶袋或茶叶盒中了,因为这些茶叶可能已经沾到了杯中的水或其他杂质,变得潮湿了,这样也会加速茶叶变质。

除了取茶方式影响茶叶寿命外,茶叶保存也很有讲究。最好把茶叶放进锡瓶、瓷瓶、有色玻璃瓶中,铁盒、木盒也可以。盛茶的器皿要干燥、干净,装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陕西省茶产业品牌建设 质量为先加强区域整合


近年来,陕西致力于发展茶产业,茶叶品牌越来越多了,影响力也越来越多,诸如“汉中仙毫”“紫阳富硒茶”和“泾阳茯砖茶”等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那么,今后陕西茶产业将怎么发展呢?有哪些突破口?

质量为先,打好品牌基础

在西乡县峡口镇江榜村,农户把茶叶当庄稼种,几乎家家种茶、户户有园。远远看去,茶树像一行行绿篱,蜿蜒起伏,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边。

每年春茶采摘结束后,峡口镇江榜村村民就开始修剪茶树。6月2日,帮别人家茶园修剪茶树的村民袁兴伟告诉记者,他一天可以修剪250多公斤鲜叶,能卖200多元,而有的年轻人一天甚至可以剪500公斤。剪下的叶子是用来提取茶多酚的原料,很抢手,有人专门到村里收购,所以主人家不用付酬劳,修剪掉的叶子就是工资,谁来修剪谁拿走。袁兴伟是村上的种茶大户,他家的6亩茶园,每年仅鲜叶就能卖3万多元。

“陕茶生态优势明显,陕南地区作为我国茶树分布最北缘的茶区,种茶历史悠久,没有污染,茶树生长周期长,茶叶中所含的物质特别丰富,具有做有机茶、出口茶的绝好基础。”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副站长孙越赟介绍说,“陕茶不仅用来加工成绿茶、红茶等传统茶产品,近年来还通过深加工工艺,提取茶多酚原料,进一步增加了附加值。”

汉中市茶产业办公室主任张星显对汉中茶叶的品质十分自信,他告诉记者:“年前,汉中市在8个县随机抽取了18个样品送往中国茶科所进行检验检测,报告显示,不但农残及重金属含量都为零,茶多酚、氨基酸、硒、锌等含量在国检范围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陕西省把茶产业作为继陕西苹果之后又一特色优势产业来抓,2013年至今已累计投入3.5亿元专项扶持资金发展茶产业。2016年完成低产茶园改造任务6万亩,共创建国家级茶叶标准园15个,认定省级标准化示范园160个。注重加快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应用高新技术生产质量好、附加值高的茶多酚、茶饮料等深加工产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拓展茶产业链和增值渠道。

品茶

区域整合,加快品牌建设

5月17日,中国茶产业联盟在杭州由农业部牵头成立。该联盟将聚力技术创新、共创品牌、共拓市场,引领做强中国茶产业,助力农业转型升级。在该产业联盟第一次理事会上,陕西苍山秦茶集团有限公司当选为常务理事单位。

除了积极加入茶产业联盟外,陕西省还加大力气培育茶产业龙头大品牌、大企业,着力解决茶叶品牌影响力不足的问题。我省立足资源禀赋、依托产业基础、顺应市场需求,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出一批茶叶领军企业。在项目支持、基地认定、产品质量规范等各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鼓励茶叶企业创建国家级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目前我省已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27个。陕西苍山秦茶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紫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跻身全国茶叶百强企业。

为了让陕西茶叶品牌更具市场影响力,陕西省农业厅从2012年起,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导,逐步整合区域内众多茶叶品牌。着力推广“陕西茶叶”大品牌,做大做强“紫阳富硒茶”“汉中仙毫”和“泾阳茯砖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并制定各类标准加以规范。同时,将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宣传相结合,发挥大企业大品牌的引领作用。

2005年前,汉中8个产茶县,就有20多个品牌。汉中市分为两步整合全市茶叶品牌,第一步,先将原来20多个茶叶品牌初步整合为“午子仙毫、定军茗眉、宁强雀舌”三大品牌,分县划片使用。第二步,及时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将全市名茶统一命名为“汉中仙毫”,并作为全市茶叶的公用品牌和“金字招牌”全力打响。2016年,“汉中仙毫”品牌价值已达18.99亿元,成为汉中最具地方特色的“金名片”。

“独行只能走快,众行才能走远。”“陕西茶叶”这个大品牌,已形成品牌矩阵,正强势带动陕茶走向全国,集团军作战的优势正逐渐显现。目前全省茶叶注册商标296个。拥有国家驰名商标4个,陕西省著名商标49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茶叶地理标志18个,区域公用品牌21个。2016年“汉中仙毫”和“紫阳富硒茶”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单上分列第20位和第25位。“泾阳茯砖茶”“秦岭泉茗”“汉中仙毫”和“紫阳富硒茶”等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区域公用品牌。

开拓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

5月19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镇巴县与广西康裕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2000万元的投资合同“大单”,这都得益于我省近年来采取的“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陕西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站长巨海林认为,“让世界知道陕西产茶而且产好茶,让陕茶真正走出陕西、走向世界,品牌建设不可或缺。”

为鼓励企业走出去,扩大陕茶影响力,2016年省农业厅制定了《陕西省茶企走出去奖励实施办法(试行)》,设立自营出口奖、品牌创建奖和名优茶品奖,拿出560万元对16家获奖企业和单位进行了表彰奖励。按照“先市场,后生产”的理念,组织陕茶企业抱团闯市场。几年来,陕茶宣传足迹遍布北京、济南、兰州、福州、乌鲁木齐、贵州、上海、香港以及俄罗斯、荷兰等地,陕茶知名度大幅提升。

2014年9月,“泾阳茯砖茶—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活动拉开重走丝绸之路序幕,历时1年多时间,从泾阳县至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的陕西村,沿途宣传泾阳茯砖茶,极大地提升了陕茶影响力。

品牌知名度得到提升,陕茶出口形势良好。2016年我省茶叶出口46批次,共计324吨,同比增加568%,金额1061万美元,同比增加599%,我省茶叶出口量价显著提升,西乡县、平利县已成为陕茶出口主力军。陕茶出口主要涉及香港、澳门等地区及美国、马来西亚、印度、越南、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目前全省茶农超过100万人,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茶产业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强基地壮龙头创品牌 襄阳市将加快发展茶产业


襄阳,湖北省西北部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汉江中游平原腹地,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近年来,襄阳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发展茶产业,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月30日,襄阳市召开加快推进襄阳茶产业发展座谈会,分析襄阳市茶产业发展现状与相关政策,研究部署加快发展茶产业的具体措施。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铭德,副市长张丛玉出席会议。

茶产业是襄阳市农业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市茶园面积36.67万亩,通过有机认证的茶园3万余亩,年产量1.56万吨,茶叶直接产值近20亿元。襄阳市拥有玉皇剑、水镜、荆山锦、汉家刘氏等一批名优茶品牌,规模以上的茶叶专业市场3个,茶园常年从业人员5万余人,辐射涉茶人口约30万人。

王铭德强调,要提高站位、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工作,正视襄阳市发展茶产业的优势和不足。要明确目标,重点抓好茶园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品牌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茶旅融合建设,奋力开创襄阳高香茶产业发展新局面。要加强领导,强化保障,汇聚茶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

参会人员就如何推进茶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并对《关于加快推进襄阳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讨论。

专家提醒茶农增强茶技保护意识


你会把独特的制茶心得与人一起分享吗?面对记者的这一提问,安溪县西坪镇西坪村个别茶农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对此,有关专家提醒道,安溪乌龙茶初制技术过程中的制茶心得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茶农应慎重对待。制茶“秘笈”在经验安溪西坪镇是乌龙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其制作的铁观音茶在中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每年,都有一些外省甚至外国的专家来到这里,观摩制茶过程。该镇西坪村村主任林添生就接待过一些来观摩的外商。林添生有着42年的制茶经验,在当地算上一个制茶能手。他告诉记者,曾有外商到他家参观他的制茶过程。期间,外商还提出了一些制茶的核心经验问题,他没有给予回答。“要知道,制好茶的关键就在于这些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林添生说,采青、晒青、摇青等制茶的基本工序书上有记载,大家也都知道。但懂得这些工序并不一定能制出好茶。因为除了天气、气温、土壤等自然因素外,人的经验最重要。晒青多久、发酵多长等都是靠经验来把握的。而这经验则需要个人通过多次实践来积累。“就算有经验的人,也不能保证每次制出的都是好茶。”对外交流应有度“跟随一个经验丰富的茶农完成茶叶的初制过程,稍微有点悟性的人也可以制出乌龙茶。”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高级农艺师蔡建明说。 蔡建明介绍,乌龙茶的形成需要具备“种(指茶品种)、天(指气候条件)、地(指土壤状况)、人(指制茶技术)”四个条件。在前三个条件同等的情况下,茶农的茶初制技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认为,传统的茶叶初制工艺加上茶农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制茶心得,是安溪乌龙茶之所以扬名国内外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前往安溪参观、取经的国内外客商不在少数。因此,茶农应把自己独特的制茶心得当做一种商业机密,不宜毫无保留进行传播。”据《泉州晚报》报道,目前有人专门在研究上等乌龙茶形成的各种条件,拟发明一种程控化的机器制茶技术代替传统的手工茶叶初制技术。作为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地,西坪镇的茶农积累了许多独特的制茶经验。该镇林书记介绍说,考虑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当地政府在平时就加大了茶农相关法制意识的宣传,并建议茶农注意自身独特制茶心得的保护。合同防范最可取记者从泉州市知识产权局了解到,茶农独特的制茶经验的确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据该局邱副局长介绍,根据我国《专利法》规定,专利包括三种类型: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专利的保护客体是方法或者依据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客体是具有固定形状的工业品。安溪茶叶属于农产品,无法获得专利权。但是,其生产流程中的某些独特的工艺方法则可以申请专利。条件是其必须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现有工艺的基础上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依照该工艺方法生产对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有积极效果。“此外,安溪的制茶工艺还可以从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这一角度来加强保护。”邱副局长说,“茶商、茶农应该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和帮助下,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使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切实纳入企事业单位的研发、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可以成立行业协会,通过协会来加强行业自律以及组织开展有关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和保护工作。

完善茶叶品牌完整产业链 防止茶贱伤农的情况


各类烟、酒、茶是许多人眼中的暴利产业,不同的品种、不同的产地、不同的商家等等条件都会直接影响销售价格。而茶叶按制茶商的不同,又可分为农家茶和厂茶。农家茶的价格多数都是低于厂茶的,这样的境况下茶农该怎么做呢?

农家自制的茶叫农家茶,由于农家的条件和温度等控制没有厂家的生产条件(特别是温度湿度调控方面和农药残留控制方面),所制作的茶也是顺自然的,但也有好的茶,会有偏生茶制作,也由于路途的原因,所以不认为农家茶就一定是好茶。

厂茶工艺控制有优势,品质有保证,也是很多商客选择的原因。

茶叶品种参差不齐,茶叶品质良莠不齐。现在喝茶的朋友越来越多,但在买茶的过程中总容易被忽悠而不自知,仔细看看下面卖家常说的话,主要是大家对茶叶的品质不是很了解,再加上多数茶农的制作工艺水平达不到要求,制作出来的茶口感不好。

现在不少人都觉得,茶行业是个暴利行业,做茶叶很赚钱,这话到了茶农的耳朵里,茶农就该生气了,自己辛苦种茶,结果钱都进了渠道商的口袋里去了,茶行业的暴利自己是一点都没捞到。

茶农是茶叶质量好坏的源头,可以说是茶行业的龙头,但在我国的茶产业链中,这龙头却一直没怎么赚钱。那茶行业的钱都被谁赚去了呢?以一斤的普通绿茶为例,假如经销商从茶农手里收购鲜叶是5元,茶厂需要6斤原茶才能加工成1斤市场茶,那说一斤茶叶的原材料是30元,后面加上机器、人工及物流费用以及10元左右的利润,茶厂卖给茶商的价格一般是每斤80元。到茶商手里,茶叶价格还存在一个批发价和零售价,批发价一般在100元左右,而零售价即茶商卖给消费者的价格则可提高到150甚至300左右。从这样一系列的流程下来,我们可以看出,茶叶从产出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翻了将近60倍。而在这过程中,茶农赚得最少,经销商赚得最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中国的茶产业链与其他国家不同,我国的茶产业链分为种植端(茶农)、生产端(茶厂)、渠道端(茶商),除了大的茶叶品牌有完整的产业链外,对于其他品牌来说,这三个端口是各自为政的,渠道商不参与种植,他们只负责从茶厂手里购买茶叶。这就导致茶产业链条中断,无法产生集聚效应。茶贱伤农,茶叶的质量好坏对茶农的收益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这就会影响茶农的积极性,茶叶的质量也难以有可靠的保证,影响到茶叶品牌的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