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茶区冻害的发生和防治

发布时间 : 2020-12-03
北方的绿茶 北方绿茶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在于

北方的绿茶。

北方茶区处于我国的高纬度地区,由于冬季气温低,持续时间长,极易受到冻害影响。2010年冬至2011年春,北方茶区出现了持续低温、干旱天气,部分茶园受到严重冻害,给茶农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了解北方茶区冻害发生规律,掌握防范措施,提早应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冻害发生的原因

1.气象因素

从气象要素分析,造成茶树冻害的原因,主要是冬季的低温、干旱和大风。其中低温是产生冻害的主要原因,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冻害与1月份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的高低,以及负积温大小和持续天数长短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低温持续时间越长,引起的冻害越重。另外,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地温亦伴随降低,直至结冰形成冻土。如茶树根系长期处于冻土层中,会造成茶树根系对水分吸收运转困难,以至地上部脱水枯死,根系萎缩腐朽。

干旱和大风可加深冻害的发生程度。冬季土壤干旱缺水,茶树更易受冻,在大气相对湿度偏低,土壤又缺水的情况下,如出现大风,短期内茶树即会出现青枯型冻害。如急剧降温,茶树也极易产生冻害,最常见的是霜冻。

在北方茶区,如早霜过早降临(10月下旬以前),茶树正是由生长过渡到休眠的时期,此时气温骤然大幅下降,往往会造成较严重的枝干冻伤,甚至整株死亡。在北方茶区,晚霜主要对设施栽培的茶园造成危害,发生在3月底至4月中下旬。此时设施栽培的茶芽已开始萌发或采摘,此时抗寒力低,如遇晚霜,极易受冻,直接影响第一批春茶的产量和质量。

2.地理因素

通过近几年的观察,在北方茶区,低洼地、丘陵顶部、沙质土壤地易受冻害。丘陵顶部降雪量多于平地,冬季风大;洼地由于冷空气沉积,冬季常出现浓霜。在这些地理位置上种茶,茶树极易产生雪冻和霜冻。沙质地导热不良,深层热量不易上传,遇到低温,易造成主干基部冻害。此外,背阴坡由于受大风和光照不足的影响,亦易出现冻害。

3.茶园管理措施因素

茶园管理技术运用得当,可增强茶树长势,提高茶树抗寒能力,达到茶树安全越冬和减轻茶树冻害程度的作用;反之,如措施失当,将会加重茶树冻害的发生和冻害程度。4.品种和树龄因素不同茶树品种其抗寒力有差异,表现为有的品种抗寒力较强,有的则较弱。

茶树受冻程度的轻重,与树龄的大小亦有一定的关系。树龄越大,抗寒能力越强。

小编推荐

茶轮斑病的发生和常用防治方法


鉴别症状:茶轮斑病又称茶梢枯死病。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叶片染病嫩叶、成叶、老叶均见发病,先在叶尖或叶缘上生出黄绿色小病斑,后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大病斑,成叶和老叶上的病斑具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中间变成灰白色,湿度大出现呈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实体。嫩叶染病时从叶尖向叶缘渐变黑褐色,病斑不整齐,焦枯状,病斑正面散生煤污状小点,病斑上没有轮纹,病斑多时常相互融合致叶片大部分布满褐色枯斑。嫩梢染病尖端先发病,后变黑枯死,继续向下扩展引致枝枯,发生严重时叶片大量脱落或扦插苗成片死亡。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叶或病梢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从茶树嫩叶或成叶伤口处入侵,经7—14天潜育引起发病,产生新病斑,湿度大时形成子实体,释放出成熟子实体,借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气温25—28℃,相对湿度85%一87%利于发病。夏、秋两季发生重。生产上捋采、机械采茶、修剪、夏季扦插苗及茶树害虫多的茶园易发病。茶园排水不良,栽植过密的扦插苗圃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防治方法:

1、选用龙井长叶、藤茶、茵香茶、毛蟹等较抗病或耐病品种。

2、加强茶园管理,防止捋采或强采,千方百计减少伤口。机采、修剪、发现害虫后及时喷洒杀菌剂和杀虫剂预防病菌入侵。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发病。

3、进入发病期,采茶后或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农药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700倍液,隔7~14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茶树倒春寒冻害的防治技术


一、成龄茶树的防治: 1、覆盖防霜。在低温寒潮来临之前,用稻草、杂草、遮阳网、地膜等覆盖蓬面和茶行地面,如茶园地面杂草覆盖(每亩铺草要求1500千克以上,以不露土面),这样可减少土壤的热辐射,茶园地面温度升高,起到了减少茶园霜冻,以增强地温,保护茶树,促进茶树抵御霜冻的能力。日本等国还采用送风法(田间装设风扇)、喷水结冰法(维持芽叶温度在0℃左右)、加热法(提高茶树树冠面的温度)等等来预防晚霜。 2、土壤保温。加强茶园肥培管理,施足基肥;增加客土,增厚活土层;以及建立防护林带,提倡在茶园迎风口,补种3米以上宽度的细叶花柏、短叶松和其他树木组成的风障,以形成防护林带。 3、熏烟驱霜。熏烟的作用是在茶园空间形成烟雾,防止热量的辐射扩散,利用“温室效应”预防晚霜冻,效果明显,方法是当晚霜来临之前,气温降至2℃左右时进行,根据天气预报,结合烧草木灰积肥,选择无风晴朗的傍晚,点烧设置在风向、地势得当的茶园边际的草皮堆,使烟雾弥漫,似温室效应,减少夜间的辐射散热,可有效地预防晚霜对茶园的侵害。 二、幼龄茶树的防治: 1、浅耕施肥。越冬期要重施春茶催芽肥,同时配施一定量的磷、钾肥。茶树萌芽期可在春芽鱼叶至1叶展开时,喷施叶面肥,促进茶芽萌发及新梢生长。 2、增加客土。茶园挑客土,来增厚活土层;具体是在茶行间隙,将四周荒山上的生土挑培到茶园里,并将茶树根际耙平,促使茶树向下扎根,保肥、保水、保温,促进地上部枝叶繁茂,增强抗寒能力。 3、大棚覆盖。茶园塑料大棚覆盖,适当提早覆盖时间,对提早名优茶的开采期有明显效果。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一般来说,以在霜冻来临前建成为宜,我省茶区一般在在11月、12月 份开始覆盖(视气候情况)。揭膜的适宜时间以往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但根据今年的气候情况,要注意揭膜时的气候变化,不易过早揭膜。平时要通风、也可适当增温(除采用喷施催芽肥外,例新昌县还采用大棚内点炉子增温,既防冻又促使茶芽早萌芽)等。 4、适时提前采摘。针对发芽情况及天气的状况,可适当提前采摘,抢在“倒春寒”影响之前采收,减少损失。 5、也可采取成龄茶树的茶园覆盖防霜和熏烟驱霜等技术,防茶树冻害。

茶树“倒春寒”冻害的防治技术


一、成龄茶树的防治: 1、覆盖防霜。在低温寒潮来临之前,用稻草、杂草、遮阳网、地膜等覆盖蓬面和茶行地面,如茶园地面杂草覆盖(每亩铺草要求1500千克以上,以不露土面),这样可减少土壤的热辐射,茶园地面温度升高,起到了减少茶园霜冻,以增强地温,保护茶树,促进茶树抵御霜冻的能力。日本等国还采用送风法(田间装设风扇)、喷水结冰法(维持芽叶温度在0℃左右)、加热法(提高茶树树冠面的温度)等等来预防晚霜。   2、土壤保温。加强茶园肥培管理,施足基肥;增加客土,增厚活土层;以及建立防护林带,提倡在茶园迎风口,补种3米以上宽度的细叶花柏、短叶松和其他树木组成的风障,以形成防护林带。 3、熏烟驱霜。熏烟的作用是在茶园空间形成烟雾,防止热量的辐射扩散,利用“温室效应”预防晚霜冻,效果明显,方法是当晚霜来临之前,气温降至2℃左右时进行,根据天气预报,结合烧草木灰积肥,选择无风晴朗的傍晚,点烧设置在风向、地势得当的茶园边际的草皮堆,使烟雾弥漫,似温室效应,减少夜间的辐射散热,可有效地预防晚霜对茶园的侵害。 二、幼龄茶树的防治: 1、浅耕施肥。越冬期要重施春茶催芽肥,同时配施一定量的磷、钾肥。茶树萌芽期可在春芽鱼叶至1叶展开时,喷施叶面肥,促进茶芽萌发及新梢生长。 2、增加客土。茶园挑客土,来增厚活土层;具体是在茶行间隙,将四周荒山上的生土挑培到茶园里,并将茶树根际耙平,促使茶树向下扎根,保肥、保水、保温,促进地上部枝叶繁茂,增强抗寒能力。 3、大棚覆盖。茶园塑料大棚覆盖,适当提早覆盖时间,对提早名优茶的开采期有明显效果。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一般来说,以在霜冻来临前建成为宜,我省茶区一般在在11月、12月 份开始覆盖(视气候情况)。揭膜的适宜时间以往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但根据今年的气候情况,要注意揭膜时的气候变化,不易过早揭膜。平时要通风、也可适当增温(除采用喷施催芽肥外,例新昌县还采用大棚内点炉子增温,既防冻又促使茶芽早萌芽)等。 4、适时提前采摘。针对发芽情况及天气的状况,可适当提前采摘,抢在“倒春寒”影响之前采收,减少损失。 5、也可采取成龄茶树的茶园覆盖防霜和熏烟驱霜等技术,防茶树冻害。

茶橙瘿螨发生与防治


1、形态特征:成螨体形小,长约0.15毫米,橙红色,前段体稍宽,由前向后渐细,呈圆锥形或胡萝卜形,体前段有2对足,伸向头部前方,腹背平滑,后体段有许多环纹,背面约有30环,尾端有1对尾毛。卵为球形,乳白色,水珠状。幼螨初孵化时乳白色,后变橙黄色;足2对,形状与成螨相似,但腹部环纹不明显。 2、发生规律:全年发生代数随区域不同而异,丽水茶区1年发生20-22代,世代重叠,虫态混杂,以成螨在叶背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后,成螨由叶背转向叶面为害。成螨有陆续孕卵及分次产卵的习性,卵散产于叶背,成螨趋嫩性极强,多为害新梢一芽二、三叶,占总螨口的70%以上。全年有两次明显的为害高峰朔,第一次在5月中旬~6月下旬,第二次在8月~10月高温干旱季节,对夏茶和秋茶影响极大.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干旱季节及时抗旱,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过于荫蔽的茶园要适当剪除荫枝,盛发期及时清除落叶,苗圃苗木以防为主,应在5月上旬喷药预防。如移栽时发现苗木有螨类为害,则应先喷一次药,几天后再起苗调运。秋、冬季进行轻修剪,并,将剪下的枝叶埋入土中,降低虫口越冬基数;

(2)生物防治:采用生物性无公害农药,在虫口高峰期前喷0.36%苦参素600-800倍稀释液。

(3)化学防治:摘期每亩用高效低毒农药73%的决螨特800~1000倍稀释液、10%的苯丁1000-1500倍稀释液喷洒。苗圃和采摘茶园于秋茶结束后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或95%150倍稀释液喷洒,对抑制其翌年发生率有显著效果。由于螨类虫体小而多,喷药时必须将叶背、叶面都均匀喷湿。

茶饼病的发生与防治


茶饼病是茶叶上一种严重的芽叶病害。在世界上一些主要产茶国家,曾因它的发生,给茶叶生产带来灾害性的损失。在我省山区和海拔较高的茶园发生比较严重。此病为害茶树新梢、新叶,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带病斑芽、叶制成的茶易碎,成茶味苦。

此病仅在茶树嫩叶和新梢上发生,病斑多分布于叶尖和叶缘。在叶面先产生淡黄色水渍状小斑,以后逐渐扩大,颜色变深,成淡黄褐色圆斑,病斑正面慢慢凹陷,背面逐渐隆起,呈馒头状突起,并在其上面生出白色或淡红色粉状物。最后粉末消失,隆起部分萎缩成为淡褐色枯斑。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互相融合,使叶片肿胀、皱缩、卷曲成畸形。嫩梢被害时,引起嫩茎扭曲或折断,并引致新梢枯死。

茶饼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在病斑突起部分的白粉,就是病原菌的担子和担子孢子。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叶组织中越冬和越夏。次年春、秋季节当平均气温在15-2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即产生担子和担子孢子,担子孢子被风雨吹送到嫩梢上,遇水发芽侵入叶片组织,发展形成菌丝,并在其中生长,后期突破叶片下表皮,长出白粉状的子实层,成熟的担孢子再次侵入蔓延。带病的苗木可作远距离传播。但枯死的病组织不起传病作用。

茶饼病是一种低温高湿型病害。其发病受三个因素制约,当遇到较低温(16-18℃),高湿(相对湿度在85%以上),短日照时有利发病,引起流行。其担孢子受阳光直射半小时即丧失活力。所以,此病一般发生于高山茶园、郁蔽度大的茶园和阴凉多雨的季节。

对付茶饼病首先要加强茶园管理,勤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要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防止单施氮肥使枝叶柔嫩而增加发病程度。密植茶园,一定要施足基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要坚持勤采收,不要留叶太多,甚至可以不留叶。其次,可采用消除病原越夏场所的办法。夏季在加强茶园管理的基础上,减少荫蔽程度,利用阳光消除茶饼病病原菌越夏场所,使之无法渡夏。第三,在本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冬春修剪应在15-20天内全园修剪完毕,以控制次年春季茶饼病的发生。第四,化学药剂防治,目前有效的药剂不多,其中以十三吗啉和比锈灵较为有效。发病区在采摘期间如遇此病流行,可用75%十三吗啉乳剂1000-2000倍液或50%比锈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于发病早期喷施,如无上述药物,则可用0.2%硫酸铜或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隔10-13天后,需再喷一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