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围绕做强做大“千年茶乡”品牌

发布时间 : 2020-12-07
千年白茶 千年普洱茶 怎做大麦茶

千年白茶。

昌宁县围绕做强做大“千年茶乡”品牌,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县目标,以茶叶为突破口,主动揭短,破解难题,鼓励和引导企业和茶农放开手脚,拓宽思路,推动全县茶产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昌宁是与福建安溪、浙江富阳、安徽岳西同时被命名的“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之一,但近几年来茶业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为破解发展难题,昌宁县邀请部分茶企、茶农代表找问题、出实招,查找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认真的调研总结,该县主动揭短,自找差距,分析出了茶业发展中存在的种植管理水平粗放、经济效益低,生产加工水平落后,品牌好但效益小、品质好但规模小、愿望好但步子小,市场培育滞后、无序竞争突出,思想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文化支撑,科技投入不足、指导服务滞后,管理体制不顺、产业化发展水平低等制约昌宁茶业向现代方向发展的问题。

立足县内特殊的茶叶生产优势,该县将茶产业作为促进发展、满足消费,美化城乡、改善环境,活跃城乡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产业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确定了茶业的现代化发展思路。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昌宁将以基地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品牌打造为重点、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化、品牌化、专业化、标准化“四化”为目标,抓住优质茶叶种植管理、茶园茶厂技术改造、优势品牌打造、茶农素质提升“四个关键”,突出恢复红茶、提升绿茶、发展普洱茶、培育花茶“四项重点”,加快市场营销体系、科技支撑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四项建设”,实现茶叶产业由注重产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由注重种植向注重产加销各个环节、由注重产品向注重品牌、由注重省内市场向注重国际国内市场“四个转变”,进一步扩大“千年茶乡”品牌影响力,促进昌宁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按照这一思路,该县提出,从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市场拓展、品牌提升、标准生产、文化内涵六个方面“下药”,提升茶业发展整体水平。到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16万亩,干茶总产950万公斤,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5亿元,80%以上低产茶园完成改造,80%以上的茶园实现规范修剪,80%以上茶树为无性系良种,80%以上茶农受到培训,80%以上的企业有稳定的基地,发展一批茶叶专业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户,打造一批诚信企业、知名品牌,重振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雄风,带动18万茶农增收致富。云南日报

cy316.com扩展阅读

昌宁红茶品牌推介会顺利举行 金字招牌“千年茶乡”被擦亮


被誉为“千年茶乡”云南昌宁于日前在昆明顺利举行了红茶品牌推介会,具有诸多茶叶种植资源优势的昌宁县十分注重茶叶品质,同时也通过开展推介会等多种形式擦亮“千年茶乡”金字招牌,目前昌宁县计划全力进行全国知名红茶品牌的打造。

采茶

7月29日,昌宁红茶品牌推介会在昆明举行,云南省昌宁县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依托境内31.33万亩茶园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茶叶品种、成熟的加工工艺等4大资源优势,昌宁将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茶品牌,擦亮“千年茶乡”金字招牌。

昌宁县境内至今仍保存着20余万株古茶树,其中部分树龄达千年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茶叶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又选育种植出了优质的茶叶品种,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茶叶加工工艺,使得昌宁红茶具有色泽明亮、口感香甜温润等特点,成为滇红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全县实现茶叶综合产值22.3亿元,茶农人均收入3826元。昌宁县副县长聂胜雄表示,为进一步加快昌宁红茶产业发展,增强昌宁红茶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当地在重视原料安全、提升加工品质、做精红茶产品上下功夫,并在全县范围内启用了昌宁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除了向外推介昌宁红茶,昌宁县还组织了当地6家龙头企业参加“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全县不少茶叶企业正逐步打破提供原材料的单一发展路径,开始注重自主品牌的打造,产品远销国内外。

昌宁县尼诺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概况

云南省昌宁县尼诺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经营管理企业,公司拥有自有茶园基地1750亩,绿色食品基地5000亩,辐射周边茶农原料基地58000多亩,拥有茶叶粗制所3个,茶叶精制加工厂2个,年生产加工规模可达2000吨,产类有绿茶、红茶、普洱茶,共60多个规格品种,有着一支近30年来一直从事茶叶生产、加工营销的专业技术队伍,尼诺茶以其优良的品质,荣获过诸多奖项和桂冠。

尼诺茶—“吉祥、幸福”的茶

尼诺茶是云南省较为知名的优质名茶,是云南八大名茶之一,因产于中国四大优质茶基地昌宁县尼诺山而得名,“尼诺”一词属当地族语言中“古祥、幸福”的意思。尼诺山因地处属于温凉山区的尼诺与具有亚热带气候相邻的勐统交界地,此地山清水秀,平均海拔1875米,年平均气温13.9℃,年降雨量1650亳米。

土壤类型属黄壤,冷热气流不断循环交换,形成具有早雾晚的特殊宜茶气候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培育出了尼诺茶其特殊优良的品质,尼诺茶公司以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经精细加工制作而成的尼诺茶,芽肥柔嫩、芳香性好,天然回甜、经久耐泡,产品投放市场近30年来,一直畅销全国各地,深受省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销售现状

尼诺茶自问世以来、畅销省内各地州、行销上海、北京、山东、四川、重庆、湖南、贵州、新疆、甘肃、广西、江西、陕西,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尼诺茶公司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省内外消费群体和销售网络,我公司在巩固省内外老客户的基础上。

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客户群,苦练内功,确保茶叶原料质量、打牢茶园基础建设,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依托品牌效应,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改进包装装璜,及时捕捉市场商机和信息,用确保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不断创新的理念,赢取经销商和消费者的信任,坚持“健康源于自然,经营始于诚信,品质铸就品牌”的原则,目前公司各项经营业务都处于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体员工都在努力为昌宁茶叶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昌宁县抓茶叶生产思路清晰措施有力


2月10日上午,昌宁县在政府小礼堂召开全县茶叶生产工作会议,总结2006年工作,对2007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2006年,昌宁县茶叶产业获得了全面丰产丰收。全县干茶总产563.21万公斤,增长13.72%;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430.41万元,同比增28.7%;茶叶综合产销率98.7%,提高0.6个百分点;干茶均价15.76元/公斤,上升9.4%;茶农户均收入1506.2元,人均320.3元;完成低产茶园改造13001亩,是计划的162.5%。但全县茶叶生产中仍存在茶园老化,管理不力,投入不足,加工营销滞后,产品文化含量不足、附加值低等问题,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冲击力。

会议提出2007年全县茶叶生产的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千年茶乡·昌宁”为契机,以建基地、育龙头、创品牌、定标准、拓市场、扬文化为中心,优化结构、打牢基础,强化科技、主攻单产,依托市场、提质增效,走优质、无害、绿色、有机的产业化发展之路。2007年全县茶叶产业的目标:茶园总面积11.62万亩,投采10万亩,总产干茶600万公斤以上,生产加工精制茶450万公斤,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亿元以上,新改植茶园6000亩,建成无公害茶园6万亩,建设绿色食品茶叶基地1.6万亩。

会议要求,围绕思路目标,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规划,加大投入,建设原料基地;二是扶优企业,壮大龙头,做强茶叶加工;三是严格标准,落实措施,提高茶叶品质;四是整合品牌,打造品牌,树立良好形象;五是探索机制,挖掘文化,提升商业价值;六是健全机构,强化服务,营造发展氛围;七是争取资金,引进项目,力求新的突破。

会议还强调,要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坚定茶叶发展的信心;深化对茶情的认识,找准茶叶产业发展的方向;要真抓实干,做强做大“千年茶乡”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会上,还对温泉、漭水两个乡镇,达仁、光山等五村,勐鑫、兴顺达等12个企业,施宣碧等17名个人进行了表彰。

湖南古丈:千年茶乡兴“砍茶”


去年此时,古丈县双溪乡的产茶大户田勇敢心里七上八下:年纪轻轻的李专家虽说是省里派来的,可听了李专家的劝说投进去1万多元钱买制茶设备,还以每公斤2元的高价请人收夏秋茶,不知会不会打水漂?今年此时,田勇敢遇上了甜蜜的烦恼:要是还有几套制茶设备就好了,自己能多赚点,乡亲们送来的夏秋茶也能多收点,不至于搞得收茶还要分指标。这一切,都是青龙茶带来的。

青龙茶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去掉红镶边的乌龙茶,有着乌龙茶独特的花果香气,却如绿茶般叶绿水绿。这去除红镶边技术还是全国唯一,已经申请了发明专利。为了让田勇敢和青龙茶搭上线,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李健权很花了一番心思。

前年底,作为全省首批科技特派员,李健权来到了偏僻的古丈县。到任后一个月他跑遍了闻名的茶乡,发现茶农一般只采清明前后的春茶,因为这时的茶叶价格高,而夏秋两季的生茶基本上没有人采摘,导致近700吨的茶叶白白长成老树叶。为何不采夏秋茶?因为夏秋茶的氨基酸含量低,茶多酚含量相对高,口感苦,也就卖不起价,加上气温高,更没人愿意干活。要改变夏秋茶的命运,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制茶工艺。

很快,见多识广的李健权理清了创新思路,开始从茶农中物色合作者。40多岁的田勇敢进入了他的视野,这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人大代表拥有百多亩茶园,又曾获得县里“茶王杯”比赛的制茶亚军,经常和李健权聊起制茶技术。不过,从劝说到说服,时间过去了三个月。“开始担心呀,以前从没炒过夏秋茶,却要投入上万元,我整整考虑了两三个月,最后想到李健权也投了7万多元帮助改造厂房和添置设备,就豁出去了。”去年3月,田勇敢和乡里另一个产茶大户各拿出1万多元钱随李健权买回一套制茶设备,并专程赴福建买来20多把1指长的弯刀,开始制作青龙茶。

没想到,夏秋茶的采收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采了几千年春茶都是采芽头,1人1天最多采0.5公斤,戏称为“捉虫子”,最多卖个几十元钱。而李健权要的夏秋茶采起来又轻松又赚钱,只要叶子不太老,连枝带叶都行,此时福建弯刀派上了大用场,1人1天可采100公斤,能赚到约200元工钱。这怎么可能呢?田勇敢请了七八个短工“砍茶”的消息传出,几乎每天都有村民跑到他家里看着那堆夏秋茶说风凉话:这有什么用,只做得柴烧呢。

田勇敢心里也打起了鼓。李健权和县茶叶局副局长沈仁春住进了田家,不断摸索夏秋茶的制作新工艺,通过各种办法去掉了那种茶叶上的“红镶边”,最终把4公斤夏秋茶制成了1公斤青龙茶。村里几个制茶高手迫不及待来品尝,碧绿的茶水、醇爽的滋味、还有金银花香扑鼻而来,禁不住连说“好喝”。这下可好,村民们纷纷要“砍茶”卖给田勇敢。总共就一套设备,哪收得这么多呀,平衡来平衡去收了村民5000多公斤鲜叶,加上自己茶园里的,去年共制成了约1500公斤青龙茶,远销长沙、北京等地,纯赚6万多元钱。

“要是把全县的夏秋茶都利用起来,县里的茶叶收入可比现在翻一番。明年我想再添套新设备。”说起未来,田勇敢的胃口大了起来。

昌宁县茶叶产业化经营迈出新的步伐


一是一批专业大户脱颖而出。2006年全县涉茶农户中,茶叶收入在3—5万元的农户有67户、245.6万元,年茶叶收入5—25万元的有39户、356万元,年收入在25 万元以上的大户有13户、423.9万元。

二是培植一批专业村。温泉乡光山村现有茶园3544亩,户均10.13亩,有3364亩投采,总产干茶15.9万公斤,实现茶叶农业总产值286万元;户均收入8170万元,人均1960元。田园镇达仁村现有茶园5998亩,户均拥有茶园在50亩以上的茶叶大户15户,户均拥有茶园在20亩以上的茶叶大户近200户,全村人均拥有茶园面积2.1亩,干茶总产达20万公斤,茶叶总收入300万元。

三是成功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6年初,县委、政府通过多方协调争取,成功引进龙润集团,注册成立了昌宁县龙润茶业有限公司,投资发展普洱茶生产。通过一年的实践,公司经营已逐渐步入正轨,年内完成投资903.2万元,招收工人200多人,成功的创制生产了乔木型系列普洱茶新产品519吨,实现产值1458万元。

四是老品牌换发生机。已经夭折近10年的雪兰牌绿茶刚刚“复活”上市后,就引起了省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千年茶乡”展洽会期间,雪兰牌绿茶日平均销售收入在3000元以上,重庆客商张其亮与雪兰绿茶厂签订了100万元的订购合同,老品牌换发生机。

五是无公害及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全县无公害茶园认定面积达4.2万亩,无公害产品认证企业3户,无公害产品4个,产量291.7万公斤。已有16家茶叶加工企业通过QS认证,认证产品30多个,产量2千多吨。3户茶叶加工企业正在申请绿色食品产品和基地认定,基地认定面积1.6万亩。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茶业概况简述(下篇)


三、茶园、茶产业

(一)漭水镇黄家寨古茶园

漭水镇是昌宁县古树茶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乡镇,是吕宁乃至滇西野生型、栽培型茶树重要原产地。全镇共有古树茶群23个,涉及9个村(社区)、177个村民小组、3065户茶农,占茶树数量达45980株,其中野生型古茶树10509株,栽培型古茶树35471株。根部径圉在50厘米以上的古茶树有18557株,根部径围在50厘米以下的古茶树有27423株,树龄最大的达1500年以上,漭水镇是真正的“古茶树之乡”“昌宁茶源”。

黄家寨古树茶群是漭水镇古茶树数较多的群落,总面积达33公顷,涉及4个村民小组177户茶农,共有古茶树4523株。其中野生型古茶树2株,栽培型古茶树4521株:根部径围在50厘米以上的古茶树1802株,根部径围在50厘米以下的古茶树2721株。,日前最大一棵古树茶树高12米,树幅6米×7.6米,根部茎围0.7米,最大叶片26厘米×13,2厘米,黄家占树茶群年可产干茶6.5吨,可实现产业收入650万元以上。

黄家寨大叶古树茶和勐库茶同属一个种,是“茶乡”添水种植年限最早的栽培型茶树并被列为云南少数地方性良种之一。为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植株主干明显,分枝部位较高,树势高大,树姿直立,片生状水平或下垂,叶芽肥大,叶质柔软,叶色油绿,叶尖渐尖,叶身称内折,叶面隆起,叶脉11-14对,叶锯齿稀而钝,内含水溶性物质较高,氨基酸2.87%,咖啡碱4.29%,茶多酚32,31%,儿茶素15.39%,是制作普洱茶和红茶的上佳原料黄家寨大叶古树茶产品条索泡面不松,毫峰显路,味道清香,经久耐泡,饮后口感回甜,有清肺润喉、明目益思,驱困轻身和消炎解毒之功效,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二)茶业大镇—温泉镇

温泉镇是昌宁县茶业第一大镇,在全省种茶乡镇中,面积、毛茶总量、销售价格、群众收入比重、鲜叶单价5项指标居全省第一。全镇共有条园83210.5亩,其中投采亲园79000亩,无性系良种茶园41285亩:茶农户均拥有茶园13.76亩,人均拥有茶园3.27亩,拥有100亩以上茶园的种茶大户有20户:松山,联席、光山,温泉4个村实有茶园面积均达1万亩以上,镇内种植茶叶品种11个。

其中野生古树茶74148株:有茶叶协会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6个、茶叶专业示范村4个,茶叶初制所179个,初精合营制茶企业5个,有足诺、树根地、瑞虎、云相等多个茶叶品牌,有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初级茶叶交易市场1个2014年,全镇总产干茶592万千克,干茶平均价达33.65元/千克;完成精制茶375万千克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99亿元;茶农户均茶叶收入达26113元,人均茶叶收入达7270元。

(三)“千亩高优”茶园示范基地

光山村大团山“千亩高优”茶园示范基地,是光山“万亩亿元”高优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样板始建于2002年7月,通过扶贫贷款、小额信贷等项目的实施,加大对农户的资金扶持,总面积2000多亩,由光山村6个村民小组216户茶农分户建管,样板内以“云抗、清水、风系、香归”等系列优良品种为主。通过多年的改造提升,样板内茶园亩均产量达200多千克,亩效益达7000元以上,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

2014年,光山大团山样板区产干茶40万千克,产值达1400万元,体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样板的辐射带动下,总人口368户1527人的光山村成为温泉镇最大的优质茶叶基地,现有茶叶初制所24个,茶园总面积10260亩,村民户均拥有茶园27.88亩,人均拥有茶园6.7亩。2014年,光山村总产干茶110.8万千克,鲜叶均价7.46元/千克干茶销售均价33.58元/千克,茶叶总产值达3769.2万元,茶农户均茶叶收入10.2万元,人均茶叶收入2.47万元。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茶业概况简述(上篇)


一、茶产业概况

昌宁县是西南茶马古道支线的必经之地,是全国和云南省生产优质茶叶和弘扬茶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优质红茶生产示范县茶叶科技示范县、茶文化创作基地县至2015年,全县共有茶园面积250269.8亩、采摘面积248000亩、茶叶总产量22852.2吨、亩均产量92.1千克/亩、无性系茶园面积115220亩、无公害茶园面积137000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7700亩。

二、茶产业现状

(一)发展历史悠久

从昌宁县出土文物中的陶器茶具残片可知,昌宁先民早在公元前1世纪的秦汉时代就有用茶饮茶习俗,境内古茶树分布广、数量多,据专家考证,这些古茶树生长历史在千年以上。2006年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陈宗懋在实地调研后,欣然赠词:“千年茶乡昌宁

(二)古茶资源丰富

古茶树分布面积3.69万亩,有42个群落20余万株,有10多个品种,树龄多在500年以上,其中1000年以上的有1万多株,最古老的古茶树树龄达1600年以上。全县有无公害茶园13.7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54.73%,茶叶绿色食品基地1.3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5.2%,有机茶园0.35万亩,古茶园面积的1.4%。

(三)内在品质优越

经中国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昌宁茶树品种及种质资源鉴定,昌宁茶叶面色绿,叶厚而质软,叶芽茸毛多,水浸出物大于45%,含氨基酸2.87%、咖啡碱4.29%、茶多酚32.31%,各项指标均高于其他茶区。

(四)品牌效应初显

全县共有茶叶初制所460个,初精制合营茶厂17个,获得QS认证企业28个,有CTC红碎茶生产线7条,培有了“昌宁红”“尼诺”“勐鑫”等品牌。2014年,吕宁红茶业集团生产的“龙腾沧江”和游水黄家寨古树茶厂生产的普洱生茶“漭水源头”分别获得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红茶类金奖和普洱茶类银奖;昌宁红茶业集团生产的“雾里梦茶”获第七届“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金奖。

2015年,昌宁红茶业集团生产的“丹凤展翅”茶品荣获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2015中国好茶叶”质量评选金奖:尼诺茶公司生产的“尼诺银毫荣获第十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会2015年“云茶杯”名优茶评比绿茶类银奖。

(五)文化氛围浓郁

昌宁人民爱茶、种茶、惜茶,敬茶,饮茶已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茶祭祖、以茶驱邪、以茶贺喜、以茶迎客己成为昌宁的传统。祭祀祖先必先供奉“净茶”,迎娶新人必“撤茶米”,嘉宾运来必先奉茶一杯。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千年宁红茶


宁红功夫,简称宁红,是我国最早的功夫红茶珍品之一,于江西省修水县。修水在元代称宁州,故名。

修水产茶,迄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宁红制作则始于清代中叶。光绪三十年(1904),宁红的珍品太子茶被列为贡品,故又有公茶之称。曾获俄、美等八国商人所赠之“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奖匾。

宁红茶的成品共分8个等级。特级宁红紧细多毫,峰苗毕露,乌黑油润,鲜嫩浓郁,鲜醇爽口,柔嫩多芽,汤色红艳。

修水县作为“宁红茶”出口生产基地,1958年生产的“宁红茶”新品种宁红功夫茶,经中外专家鉴定,品质已达到国际高级茶标准。1980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嘉奖令。198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荣誉证书。1984年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金杯奖和国家银质奖。

远在唐代时,修水县就已盛产茶叶,生产红茶则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到十九世纪中叶,宁州工夫红茶已成为当时著名红茶之一。据《茶叶全书》记载:“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鲜红引人,在拼和茶中极有价值。”“宁红”素以条索紧结秀丽,金毫显露,锋苗挺拔,色泽乌润,香味持久,叶底红亮,滋味浓醇的特色而驰名中外。

宁红茶,是中国传统制茶工艺的瑰宝,宁红茶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宁红”商标的唯一合法注册方江西省宁红责任有限公司,迫切希望现在的“宁红”品牌的畅销,能够为百年宁红带来一丝新的契机。江西省宁红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宁红减肥茶是宁红茶的升华和发展,它利用宁红茶固有的降脂减肥功效,配以决明子,山楂等,使宁红花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减肥保健中去,从而使宁红产品再次走向国内外。

据调查,现在年轻人中,知道宁红茶的人越来越少,唯一可圈可点的是,目前,在国外仍有一大批热爱中国宁红茶的忠实消费者。这些来自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的人们先后跟宁红方面负责人洽谈,开出天价,希望能够收购宁红整个品牌,乃至宁红茶系列的所有产品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作为自己公司的品牌推向国际市场。江西省宁红公司认为,一个在中国享誉几百年的品牌,拿给外国人去“改头换面”,民族感情上实在过不去,我们不希望这数百年品牌毁在自己手里,虽然,我们现在的力量并不是很大,但是,尽己之力,不留遗憾。

经历了多年的奋斗,宁红方面也渐渐体会到,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不能孤军奋战,为此,近阶段,宁红联系了多家报社,希望能够调动媒体的力量,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宁红品牌的发展,宁红也希望,所有关心宁红的消费者、企事业单位、广大市民,都积极为宁红出招,多给宁红一些鼓励和支持,只愿宁红在风雨之后能够重新站稳,而且越走越有力。

千年茶史话广西


[摘要说明]千年茶史话广西

广西的茶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腾飞的,以前走得很慢,不是因为没有好资源,而是因为未能给它插上腾飞的翅膀。

不管国内各种茶书怎么“遗忘”广西茶,但首先得承认,广西也是中国茶的原产地之一。

《广西通志稿》记载:“白毛茶,产田阳、凤山、扶绥、那坡诸县……概属野生。”又道:“明山茶,产上林、武鸣等县,茶树不待人种植……多生高山石隙中。”《广西特产物品志略》也说:“后山茶……产龙州等县,树婆娑而矮,叶椭圆而长,边缘有锯齿,野生山中。”时至今天,凌云县青龙山、贺州桂岭开山村、大新等地还有不少古老的野生茶树。

早在秦汉时期,广西就有茶叶栽培痕迹,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广西东北部属于楚的疆域,制茶可能是从楚属湘水流域传播而来。秦汉以后,灵渠沟通荆楚与广西水运,为广西茶业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桂平县志》说,茶“始于汉晋之间,至唐而大盛”。唐代广西茶区有象州和容州。唐至德三年(公元758年),唐朝陆羽《茶经》记载:“茶树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所言“象州”指的就是广西象州茶区。

唐元和元年(公元815年),唐朝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曾赋诗描述当时茶叶加工情景:“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赏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至宋朝,广西茶叶发展成为商品,并开始课税。宋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立茶引法(即征茶税),规定60斤茶纳铜钱600文,当时广西茶税达1183贯960文(每贯1000文)。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广南西路茶叶产量高,分布较广,位于今天的融水、临桂、灵川、兴安、荔浦、永福、贵港、玉林、平乐、平南、宾阳等地均产茶叶,形成了当时融州、静江府、郁林州、昭州、浔州、宾州六大茶区。

清代广西茶区扩大到60多个县,茶叶品种有上百个之多。其中,凌云白毫、横县南山白毛茶、开山白毛茶、桂平西山茶、苍梧六堡茶等,成为饮誉国内外的名茶。

横县南山白毛茶似乎不太为人所知,但它的历史是深厚的,在横县那阳乡南山种植的历史有500多年。清嘉庆十五年(1801年),在全国24个名茶中,有广西南山白毛茶的份。1915年,南山白毛茶以“白毫显露,滋味浓厚”的口感,在巴拿马博览会获银质奖章。1933年,当时的广西省政府给南山白毛茶题赠“品胜武彝”匾额。

清末民初,广西茶叶兴旺过一段时间,最高年产量达10万担左右,主产区在苍梧、贺县(今贺州)、横县、藤县、岑溪等县。当时岑溪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岑溪最好是山家,七六二山好种茶。

三六九圩担去卖,归来猪肉共棉花。

“七六二山”是指岑溪境内的筋竹、诚谏、水汶、樟木等地,歌谣反映了当时岑溪制茶的兴旺景象。

民国时期,广西茶叶成为出口商品,1915年到1929年的15年间,广西平均每年输出茶叶约30万担。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西茶叶生产进入衰落时期,茶叶出口受阻,销量锐减,茶价下跌。1933年,一公斤茶叶可换3.7公斤大米;10年后的1943年,一公斤茶叶还换不到0.5公斤大米。苍梧六堡茶的身价也跌得厉害,从1929年前的每担30元左右降至抗战时期的十八九元。1945年,广西种茶规模只剩11万余亩的面积、不足1500吨的年产量,约占盛年产量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茶叶得到恢复和发展。据统计,1985年,广西茶叶种植面积达31万亩,产茶9900吨;2008年,广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0多万亩,产茶近3万吨。虽然这一规模还远远落后国内茶叶大产区,但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

现在,广西比较大的茶区有凌云、横县等县。广西茶叶主要分全发酵红茶、不发酵绿茶、后发酵六堡茶和花茶四大类。全发酵红茶主要是红碎茶,以大叶茶为原料,口感浓、强、鲜。花茶有茉莉花、桂花、玉兰花、珠兰等几种。据桂林市茶叶研究所收集的茶树品系有448个,其中广西本地品种78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