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丈:千年茶乡兴“砍茶”

发布时间 : 2019-11-13
湖南黑茶 湖南黑茶价格 湖南的黑茶

【www.cy316.com - 湖南黑茶】

去年此时,古丈县双溪乡的产茶大户田勇敢心里七上八下:年纪轻轻的李专家虽说是省里派来的,可听了李专家的劝说投进去1万多元钱买制茶设备,还以每公斤2元的高价请人收夏秋茶,不知会不会打水漂?今年此时,田勇敢遇上了甜蜜的烦恼:要是还有几套制茶设备就好了,自己能多赚点,乡亲们送来的夏秋茶也能多收点,不至于搞得收茶还要分指标。这一切,都是青龙茶带来的。

青龙茶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去掉红镶边的乌龙茶,有着乌龙茶独特的花果香气,却如绿茶般叶绿水绿。这去除红镶边技术还是全国唯一,已经申请了发明专利。为了让田勇敢和青龙茶搭上线,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李健权很花了一番心思。

前年底,作为全省首批科技特派员,李健权来到了偏僻的古丈县。到任后一个月他跑遍了闻名的茶乡,发现茶农一般只采清明前后的春茶,因为这时的茶叶价格高,而夏秋两季的生茶基本上没有人采摘,导致近700吨的茶叶白白长成老树叶。为何不采夏秋茶?因为夏秋茶的氨基酸含量低,茶多酚含量相对高,口感苦,也就卖不起价,加上气温高,更没人愿意干活。要改变夏秋茶的命运,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制茶工艺。

很快,见多识广的李健权理清了创新思路,开始从茶农中物色合作者。40多岁的田勇敢进入了他的视野,这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人大代表拥有百多亩茶园,又曾获得县里“茶王杯”比赛的制茶亚军,经常和李健权聊起制茶技术。不过,从劝说到说服,时间过去了三个月。“开始担心呀,以前从没炒过夏秋茶,却要投入上万元,我整整考虑了两三个月,最后想到李健权也投了7万多元帮助改造厂房和添置设备,就豁出去了。”去年3月,田勇敢和乡里另一个产茶大户各拿出1万多元钱随李健权买回一套制茶设备,并专程赴福建买来20多把1指长的弯刀,开始制作青龙茶。

没想到,夏秋茶的采收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采了几千年春茶都是采芽头,1人1天最多采0.5公斤,戏称为“捉虫子”,最多卖个几十元钱。而李健权要的夏秋茶采起来又轻松又赚钱,只要叶子不太老,连枝带叶都行,此时福建弯刀派上了大用场,1人1天可采100公斤,能赚到约200元工钱。这怎么可能呢?田勇敢请了七八个短工“砍茶”的消息传出,几乎每天都有村民跑到他家里看着那堆夏秋茶说风凉话:这有什么用,只做得柴烧呢。

田勇敢心里也打起了鼓。李健权和县茶叶局副局长沈仁春住进了田家,不断摸索夏秋茶的制作新工艺,通过各种办法去掉了那种茶叶上的“红镶边”,最终把4公斤夏秋茶制成了1公斤青龙茶。村里几个制茶高手迫不及待来品尝,碧绿的茶水、醇爽的滋味、还有金银花香扑鼻而来,禁不住连说“好喝”。这下可好,村民们纷纷要“砍茶”卖给田勇敢。总共就一套设备,哪收得这么多呀,平衡来平衡去收了村民5000多公斤鲜叶,加上自己茶园里的,去年共制成了约1500公斤青龙茶,远销长沙、北京等地,纯赚6万多元钱。

“要是把全县的夏秋茶都利用起来,县里的茶叶收入可比现在翻一番。明年我想再添套新设备。”说起未来,田勇敢的胃口大了起来。

Cy316.com延伸阅读

千年茶史话广西


[摘要说明]千年茶史话广西

广西的茶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腾飞的,以前走得很慢,不是因为没有好资源,而是因为未能给它插上腾飞的翅膀。

不管国内各种茶书怎么“遗忘”广西茶,但首先得承认,广西也是中国茶的原产地之一。

《广西通志稿》记载:“白毛茶,产田阳、凤山、扶绥、那坡诸县……概属野生。”又道:“明山茶,产上林、武鸣等县,茶树不待人种植……多生高山石隙中。”《广西特产物品志略》也说:“后山茶……产龙州等县,树婆娑而矮,叶椭圆而长,边缘有锯齿,野生山中。”时至今天,凌云县青龙山、贺州桂岭开山村、大新等地还有不少古老的野生茶树。

早在秦汉时期,广西就有茶叶栽培痕迹,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广西东北部属于楚的疆域,制茶可能是从楚属湘水流域传播而来。秦汉以后,灵渠沟通荆楚与广西水运,为广西茶业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桂平县志》说,茶“始于汉晋之间,至唐而大盛”。唐代广西茶区有象州和容州。唐至德三年(公元758年),唐朝陆羽《茶经》记载:“茶树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所言“象州”指的就是广西象州茶区。

唐元和元年(公元815年),唐朝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曾赋诗描述当时茶叶加工情景:“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赏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至宋朝,广西茶叶发展成为商品,并开始课税。宋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立茶引法(即征茶税),规定60斤茶纳铜钱600文,当时广西茶税达1183贯960文(每贯1000文)。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广南西路茶叶产量高,分布较广,位于今天的融水、临桂、灵川、兴安、荔浦、永福、贵港、玉林、平乐、平南、宾阳等地均产茶叶,形成了当时融州、静江府、郁林州、昭州、浔州、宾州六大茶区。

清代广西茶区扩大到60多个县,茶叶品种有上百个之多。其中,凌云白毫、横县南山白毛茶、开山白毛茶、桂平西山茶、苍梧六堡茶等,成为饮誉国内外的名茶。

横县南山白毛茶似乎不太为人所知,但它的历史是深厚的,在横县那阳乡南山种植的历史有500多年。清嘉庆十五年(1801年),在全国24个名茶中,有广西南山白毛茶的份。1915年,南山白毛茶以“白毫显露,滋味浓厚”的口感,在巴拿马博览会获银质奖章。1933年,当时的广西省政府给南山白毛茶题赠“品胜武彝”匾额。

清末民初,广西茶叶兴旺过一段时间,最高年产量达10万担左右,主产区在苍梧、贺县(今贺州)、横县、藤县、岑溪等县。当时岑溪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岑溪最好是山家,七六二山好种茶。

三六九圩担去卖,归来猪肉共棉花。

“七六二山”是指岑溪境内的筋竹、诚谏、水汶、樟木等地,歌谣反映了当时岑溪制茶的兴旺景象。

民国时期,广西茶叶成为出口商品,1915年到1929年的15年间,广西平均每年输出茶叶约30万担。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西茶叶生产进入衰落时期,茶叶出口受阻,销量锐减,茶价下跌。1933年,一公斤茶叶可换3.7公斤大米;10年后的1943年,一公斤茶叶还换不到0.5公斤大米。苍梧六堡茶的身价也跌得厉害,从1929年前的每担30元左右降至抗战时期的十八九元。1945年,广西种茶规模只剩11万余亩的面积、不足1500吨的年产量,约占盛年产量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茶叶得到恢复和发展。据统计,1985年,广西茶叶种植面积达31万亩,产茶9900吨;2008年,广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0多万亩,产茶近3万吨。虽然这一规模还远远落后国内茶叶大产区,但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

现在,广西比较大的茶区有凌云、横县等县。广西茶叶主要分全发酵红茶、不发酵绿茶、后发酵六堡茶和花茶四大类。全发酵红茶主要是红碎茶,以大叶茶为原料,口感浓、强、鲜。花茶有茉莉花、桂花、玉兰花、珠兰等几种。据桂林市茶叶研究所收集的茶树品系有448个,其中广西本地品种78个。

千年习俗 周庄阿婆茶


千年古镇周庄茶文化的历史也很悠久,长期以来,周庄方圆数公里都流传着饮茶的习俗。以茶而论,就分“讲茶”、“喜茶”、“春茶”、“满月茶”、“炖茶”等,而其中尤以“阿婆茶” (阿婆指中老年妇女)最为有名。这是本地与别处截然不同的喝茶习俗,也是水镇妇女联络感情、消闲遣兴的传统社交形式。

俗话说:“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喝过“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周庄人喝“阿婆茶”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里珍藏着的青花瓷盖茶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都足以证明“阿婆茶”的悠久历史。“阿婆茶”虽是民间习俗,但喝茶方式颇为讲究。东道主定于某日请喝“阿婆茶”,数天前就四出邀请,筹备茶点。是日,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宾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喝茶时,主人先在桌上放上几碟腌菜、酱瓜、酥豆什么的,作为佐茶菜,所以周庄人喝茶不叫“喝茶”而称之为“吃茶”!冲茶时必先点茶酿,后冲满杯子,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喝“阿婆茶”至少要喝“三开”(即冲3次开水)方可离席,以示礼貌。“阿婆茶”的流行,使许多农村中老妇女加入行列,她们围着八仙桌,嗑嗑瓜子,喝喝茶,一边做针线,一边聊家常,其乐也融融!好一派大家庭似的温馨!当然,大家会轮流作东,以表示亲密无隙的姐妹情、街坊谊。

这些年,“阿婆茶”重在周庄盛行。张厅、三毛茶楼等都有“阿婆茶”。尤其是在中市街上的三毛茶楼,因台湾女作家三毛曾来过周庄,留下她许多书信笔墨和动人故事,因而三毛茶楼的茶客源源不断,而茶楼主人又是位乡土作家,曾与三毛有过书信往来,因而在三毛茶楼喝“阿婆茶”,真是有滋有味,别有一番情趣在茶中。

几千年茶史薪火相传品千年茶叶文化


“来,来,来,请坐,喝杯茶。”走进武夷山馆区,正对门口的是天子地生态园开发有限公司的展位,总经理吴强热情地招呼过往观众停一停脚步,尝尝他的茶。谈起茶,吴强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说:“喝茶,喝的是韵味;文茶健康化,才是茶最吸引人的地方。”据《山海经》记载,武夷山远古时期称为天子都山,他就把公司取名“天子地”。三天来,第二届茶博会的展馆里,处处是泡茶的人、喝茶的人、谈茶的人。茶商在展示形象、打好品牌的同时,都大打文化牌,突出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突出茶在文化中的地位。武夷山的整个展馆以红色为基调,寓意大红袍,宣传“乌龙始祖,国茶巅峰”。“千年白茶,百年工夫”是政和馆,/special/mc/tieguanyin/" target="_blank">铁观音香飘两岸”是莆田馆;“离天最近的茶”是来自雪域高原的藏茶,信阳毛尖着力点是“中国十大名茶”,安溪八马茶业的卖点是“安溪铁观音十三传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一名工作人员感慨地说:“这不仅是一次茶展,更是一次文化展。”展馆里,每天进行多场茶艺表演,靓丽的茶艺姑娘身着各种精美服饰,用一杯杯香茗招待四方客人。大田县茶业局局长陈昭云说:“为了展出效果,特意到福州为茶艺队订作了服装,到云南定做了绣花鞋。现在喝茶,喝的是文化。”铁观音茶为国饮,闽茶为优。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和铁观音独树一帜的色、香、味,酿成了福建茶文化的神韵。茶博会期间,20多位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现场演示特别引人注目。一位河南女茶商看了还不过瘾,便现学做青。几圈下来,累得够呛,但她很高兴:“卖了十几年大红袍,今天终于自己动手做了一回。”茶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外国客商。来自俄罗斯“茶文化之家”的茶叶采购商巴佳柯洛娃,为茶博会特意制作了一批设计精美、充满诗意的名片,上面印了首印度高僧兼作家thichnhathahn的诗歌:尽饮杯中茶,庄严且悠远/此时我在天地间,万物随我行/慢慢地、缓缓地/无人导引,我心却向未来/留住此刻真情,此刻就是永远。几千年茶史薪火相传,其间有多少风云茶事,如今已隐藏在历史深处,让人无法窥得真相。茶博会上,展出的茶文化也只是其几千年底蕴的一鳞半爪。但是,几千年的茶事证明,心有多远,茶香就飘多远。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福建茶产业、福建茶文化、福建文化产业必将取得更大作为。www.teaw.org中国

几千年茶史薪火相传 品千年茶叶文化


“来,来,来,请坐,喝杯茶。”走进武夷山馆区,正对门口的是天子地生态园开发有限公司的展位,总经理吴强热情地招呼过往观众停一停脚步,尝尝他的茶。谈起茶,吴强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说:“喝茶,喝的是韵味;文化,才是茶最吸引人的地方。”据《山海经》记载,武夷山远古时期称为天子都山,他就把公司取名“天子地”。三天来,第二届茶博会的展馆里,处处是泡茶的人、喝茶的人、谈茶的人。茶商在展示形象、打好品牌的同时,都大打文化牌,突出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突出茶在文化中的地位。武夷山的整个展馆以红色为基调,寓意大红袍,宣传“乌龙始祖,国茶巅峰”。“千年白茶,百年工夫”是政和馆,/special/mc/tieguanyin/" target="_blank">铁观音香飘两岸”是莆田馆;“离天最近的茶”是来自雪域高原的藏茶,信阳毛尖着力点是“中国十大名茶”,安溪八马茶业的卖点是“安溪铁观音十三传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一名工作人员感慨地说:“这不仅是一次茶展,更是一次文化展。”展馆里,每天进行多场茶艺表演,靓丽的茶艺姑娘身着各种精美服饰,用一杯杯香茗招待四方客人。大田县茶业局局长陈昭云说:“为了展出效果,特意到福州为茶艺队订作了服装,到云南定做了绣花鞋。现在喝茶,喝的是文化。”茶为国饮,闽茶为优。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和铁观音独树一帜的色、香、味,酿成了福建茶文化的神韵。茶博会期间,20多位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现场演示特别引人注目。一位河南女茶商看了还不过瘾,便现学做青。几圈下来,累得够呛,但她很高兴:“卖了十几年大红袍,今天终于自己动手做了一回。”茶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外国客商。来自俄罗斯“茶文化之家”的茶叶采购商巴佳柯洛娃,为茶博会特意制作了一批设计精美、充满诗意的名片,上面印了首印度高僧兼作家thichnhathahn的诗歌:尽饮杯中茶,庄严且悠远/此时我在天地间,万物随我行/慢慢地、缓缓地/无人导引,我心却向未来/留住此刻真情,此刻就是永远。几千年茶史薪火相传,其间有多少风云茶事,如今已隐藏在历史深处,让人无法窥得真相。茶博会上,展出的茶文化也只是其几千年底蕴的一鳞半爪。但是,几千年的茶事证明,心有多远,茶香就飘多远。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福建茶产业、福建茶文化、福建文化产业必将取得更大作为。www.teaw.org中国

千年宁红茶


宁红功夫,简称宁红,是我国最早的功夫红茶珍品之一,于江西省修水县。修水在元代称宁州,故名。

修水产茶,迄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宁红制作则始于清代中叶。光绪三十年(1904),宁红的珍品太子茶被列为贡品,故又有公茶之称。曾获俄、美等八国商人所赠之“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奖匾。

宁红茶的成品共分8个等级。特级宁红紧细多毫,峰苗毕露,乌黑油润,鲜嫩浓郁,鲜醇爽口,柔嫩多芽,汤色红艳。

修水县作为“宁红茶”出口生产基地,1958年生产的“宁红茶”新品种宁红功夫茶,经中外专家鉴定,品质已达到国际高级茶标准。1980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嘉奖令。198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荣誉证书。1984年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金杯奖和国家银质奖。

远在唐代时,修水县就已盛产茶叶,生产红茶则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到十九世纪中叶,宁州工夫红茶已成为当时著名红茶之一。据《茶叶全书》记载:“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鲜红引人,在拼和茶中极有价值。”“宁红”素以条索紧结秀丽,金毫显露,锋苗挺拔,色泽乌润,香味持久,叶底红亮,滋味浓醇的特色而驰名中外。

宁红茶,是中国传统制茶工艺的瑰宝,宁红茶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宁红”商标的唯一合法注册方江西省宁红责任有限公司,迫切希望现在的“宁红”品牌的畅销,能够为百年宁红带来一丝新的契机。江西省宁红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宁红减肥茶是宁红茶的升华和发展,它利用宁红茶固有的降脂减肥功效,配以决明子,山楂等,使宁红花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减肥保健中去,从而使宁红产品再次走向国内外。

据调查,现在年轻人中,知道宁红茶的人越来越少,唯一可圈可点的是,目前,在国外仍有一大批热爱中国宁红茶的忠实消费者。这些来自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的人们先后跟宁红方面负责人洽谈,开出天价,希望能够收购宁红整个品牌,乃至宁红茶系列的所有产品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作为自己公司的品牌推向国际市场。江西省宁红公司认为,一个在中国享誉几百年的品牌,拿给外国人去“改头换面”,民族感情上实在过不去,我们不希望这数百年品牌毁在自己手里,虽然,我们现在的力量并不是很大,但是,尽己之力,不留遗憾。

经历了多年的奋斗,宁红方面也渐渐体会到,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不能孤军奋战,为此,近阶段,宁红联系了多家报社,希望能够调动媒体的力量,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宁红品牌的发展,宁红也希望,所有关心宁红的消费者、企事业单位、广大市民,都积极为宁红出招,多给宁红一些鼓励和支持,只愿宁红在风雨之后能够重新站稳,而且越走越有力。

云南保山昌宁县:寻觅千年茶乡散落的古茶树


茶叶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什么时候被挖掘出用途的,现在已不可考,但是毋庸置疑,茶树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流传着各种传说,我国是茶叶的起源地,地大物博,有不少地方茶树栽培历史都有千年之久,现在也有不少千年茶乡散落着千年之久的野生古茶树。云南宁昌茶叶虽然不出名,但这里也有不少的古茶树,今日,小编带领大家一起去寻觅一番。

实事求是地说,昌宁茶并不出名。计划经济时代,昌宁茶主要为畅销世界的滇红提供原料,而进入市场经济后又长期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但1986年,国家农牧渔业部首批命名的全国四个优质茶叶基地县里,云南却又唯有昌宁。这充分说明茶界及国家主管部门眼里,昌宁是优质茶叶产区。

说昌宁茶,得从昌宁地理位置说起。昌宁的地理坐标纬度为北纬20°14′至25°12′,著名的国际河澜沧江——湄公河穿境而过。在茶界,北纬24°上下地带正处于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界点,“山高日照短,雾浓雨水多,昼夜温差大”的环境和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生长,福建安溪、广东温州凤凰、印度阿萨姆等名茶产区,都在这条线上。而澜沧江流域优质茶区,是中国四大茶区里西南茶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为人知的普洱茶便是产自这一区域。从地理位置上看,昌宁似乎因茶而在,因为这里与北纬24°这条“茶线”和澜沧江流域优质茶区都紧密相关。

天堂山,是昌宁的至高点所在,也是澜沧江、怒江两个流域的分水岭。天堂山上,有很多分布在原始丛林里的野生型茶树,天堂山林际线附近的村庄旁边,到处可见树龄几百甚至上千年的野生型古茶树,随着海拔往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降低,分布着的是大大小小的茶叶产区。天堂山,静静地立在那里,却默默地通过一滴水、一片树叶,连通着世界,用静默的姿态书写着“一山之水归两洋,一片茶叶连世界”的自然传奇。

昌宁古树茶群落众多,但离天堂山最高峰最近的,无疑是沿江村的茶山河。被当地人称为茶树王的那棵野生古茶树,孤独地立于一条小溪旁。这棵茶基部径围4米有余,但树幅不大,不到其脚下根本无法读出其沧桑。直到那天身临其下,看到一个平时也算够高够块的兄弟在它身下时,才发现了它的高大伟岸。茶山河“山宽人稀”,一个寨子从寨脚到寨头,得用半小时以上。从天堂山潺潺而来的茶山河边,近千株大大小小的野生型茶树散落分布着,从寨子脚到寨子头,人家或是“独家林村”、或是三家两家地分布着,一个农家小院、一群古茶树、一些桃李果木,便是这一片地方的全部。虽然在“身高”成不了王者,但许多古茶树却在树幅上来发展,据当地人说,茶山河的很多树单株鲜叶产量都比最大那株要大得多,大约是“有量不在身高”吧。

行走在天堂山的林际线附近,翻过一座山梁、越过一条小河,就会有一群古茶树在等着您。在茶山河以东不远的地方,又是一个古茶树群落,名为羊圈坡,不知是不是过去有人在这里建圈养羊而得名。这里的古茶树同样以野生型为主,散落的人家房前屋后、园边地角和寨子的土路的路上路下都有古茶树。去这样的地方寻古茶,考验的是脚力和耐性,第一次去时看到几株,第二次去时又看到几株,如果以为了解得也差不多了,那就错了。因为每次看到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山宽人稀的山区同样山宽茶稀。每年春茶季节,这里都和茶山河等群落一样热闹,操着各种口音的寻茶之人都会涌向这里,想与一棵心仪的茶树结缘,即使结不了缘也沾点古茶树的灵气,为自己在茶人的交流里增加些谈资。

接着往东南方向,沿着澜沧江向下游,穿过同样有许多古茶树的联福、大竹林等大大小小的村寨,便会发现,随着海拔的降低,野生型的古茶树逐步减少,看到的越来越多的是栽培型的大叶种古茶树,然后就到了一个不能不提的地方——漭水黄家寨。因为这里是昌宁众多古茶树群落里较早出名的地方,曾经一度时期,说到昌宁古茶树便会想到漭水黄家寨。不仅因为这里古茶树比较集中,也因为这里是2006年专家考察昌宁古茶树时的一个点,并在这里发现了一株树龄千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树。除此之外,这里的古茶树树都不是太大,大约都是几百年的样子,另还有许多百年左右的园埂茶。后来,这里来了一个年纪不大却留着山羊胡子的做茶人,并以“黄家寨”命名了自己的茶厂,在卖茶的同时也卖出了“黄家寨”。这几年,许多当地人都做起了加工。尽管做茶手法不一,但大多数都卖得不错,因为茶本身好,而黄家寨也有了名声。

再接着走,就到离澜沧江很近的河尾老寨子了。到这里,就看不到野生型茶树的影子了,那一埂埂、一片片的,都是栽培型的茶树。而在这些茶树里,没有谁是树王之说,一圈走下来,树的大小都差不多,想来也都是些“同辈树”,即使稍有些差别,那也只是因为立地条件的原因所至。与其他群落相比,这里的古茶树在对外知名度上,同样属于“晚辈”,就连2007年那场普洱茶、古树茶热里,都难以找到与这里有关的片言只语。直到后来这里慢慢的有了几个做茶的人,然后又来了一个知道宣传推广的“老支书”,这里的茶才慢慢为人知晓。现在,走进了外交部蓝厅的“昌宁红”也把目光瞄向了这里,在这里建起了加工基地。老寨子茶“红”或许只是个时间问题。

离开老寨子要寻找古茶树,只能重新往高处走。一路走去,在明德、老场、明华那一片,都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群落,树有大有小,树龄也有大有小。在这些古茶树群落里,较为有名的要数老场的野珠山。一则因为这里有一个比较集中的群落,另一方面因为这里有一个加工厂,有一个品牌。野珠山的古茶树,同样多为栽培型的园埂茶,大部分树的大小与河尾老寨子差不多,但却有少数在人家房前屋后“养尊处优”者,要大一些也显得更沧桑一些。在栽培型茶树之间,有一棵茶树显得比较特别,既不像栽培型的,也不像野生型的,萌发出来的嫩芽有点像藤条,不知这是不是人们所说的“藤条茶”。

再顺着澜沧江往下游走,就到临沧市的凤庆县地界了。寻找昌宁茶,得沿着澜沧江与其重要支流右甸河之间的山走,翻过几座山头后,便是昌宁的又一个主要古茶树分布地——温泉联席。联席一个村里,就有百年以上古茶树一万三千多棵,野生型和栽培型各占半壁江山。而在联席的古茶树分布中,芭蕉林无疑是最有名的。这里的野生古茶树,树高可达数丈,基部径围可达4米有余。野生茶,是没有被人类栽培驯化、大量利用的茶组植物。是茶饮最早的源头,不论是饮茶之始还是历史名茶研发,都是从野茶开始的。据联席芭蕉林人说,他们现在还留存的野生茶,是因为不遮地而得以保存,一些人说当年砍茶树烧茶柴的情景仍惋惜不已。春天里,幸运的野生古茶树上的嫩芽,似乎也在讲述着茶的昨天、今天、明天。

除了芭蕉林,联席还有另一个“名山”——破石头。这里的古茶树数量比芭蕉林还要多,但却分布得更分散。这里最为茶人们乐道的是昌宁境内已发现的最大栽培型古茶树就在这里。2017年4月初,央视《农广天地》主持人姜鑫鑫随摄制组来到联席破石头,拍摄《农田餐桌系列节目“千年土罐茶”》时,艰难地爬上这株基部径围3米有余、树高近10米的大树,与女主人学采茶,真实地体验了古树茶采摘的艰辛与快乐后,在朋友圈里说:昌宁的古茶树很老,与之相伴的是昌宁传统的制茶、喝茶、吃茶方式非常独特。作为不太懂茶的我,不敢用这里的茶与云南其他名山的茶来比,我只想告诉朋友圈里爱茶的人们,这里茶值得您来探寻。

从联席继续往澜沧江下游方向走,海拔又开始由高渐低,而古茶树同样又是从野生型到栽培型逐渐过渡。在与联席村相邻的新河村三岔河,保留有四埂数百株栽培型古茶树,当地人都说这是懒人有懒福气,当年这家人没响应号召砍树进行低改,想不到还留出宝贝了。其实在昌宁,如这般树龄的茶树非常多,特别是在大集体生产的时候,集体的茶地大多要爬树采,只是后来为提高产量多次台刈,仅留下了不多的懒人树,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可惜之极,不过当时那么做也没什么错,毕竟那时没有古茶树古树茶之说,产量才是增加收入的根本。而且台刈后的茶树发出的茶更整齐,更符合以滇红为代表的云茶生产要求。

走完了一条线,还得回到天堂山再说起。从茶山河顺首林际线往西南方向走,通过九道河后便可以到一个叫小茶园的地方。小茶,是当地人对野生型茶的称呼,与栽培型的大叶种相对。同样因为人家稀少,可耕种的土地多,这里的园地边、树林里,都有许多古茶树,据当地人说山上的国有林里也有很多。在小茶园,同样有一棵王者之树,它吸引人之处在于独处一块地中间,特别是春来时,翠绿的茶叶与一地麦黄的搭配,更吸引人的眼球。一次去小茶园时,正好碰到一翩翩少年灵活地从古茶树上爬下来,采茶和爬树的双重喜悦写在脸上。其实,爬茶树的确是那个年代茶山孩子的快乐记忆之一,这种记忆充满了纯朴,溢满了茶香。

其实,昌宁最早为人知的古茶树,既非茶山河、联席,也不是黄家寨,而是右甸坝后西山之上的石佛山。那里那棵大茶树,上世纪90年代,西南农大茶研所教授刘勤晋一行就作出了“根据查询国内有关资料,其树高、树幅及根颈直径均为栽培型大茶树之冠,有进一步研究开发价值和广阔前景,建议列入云南省古茶树进行保护,并立项研究”的结论。现在的西山片区里,同样保留着大量的古茶树,有野生型,也有栽培型,只是分布得相对分散而名头被其他茶山抢了去。不过,这些茶树似乎并不在乎,春天来了,它们依然会萌发出一树的新绿,在春风里欢快的歌唱着,因为他们知道,它们的故事早已随明代的“碧云仙茶”传播得很远很远,他们的价值爱茶之人肯定不会忘记。

离开小茶园继续向西南,越过天堂山的腹地,便是属于怒江流域的湾岗村乌头塘。这里又是一个古茶树相对集中分布的地方。乌头塘的小山凹里,几户农家散落分布于小溪边,大大小小的野生型古茶树与零散分布的农家院落相映成趣。山泉欢吟,山路蜿蜒,农家的土鸡在古茶树下闲庭信步,透过古茶树、小村落仰望青山顶上的白云蓝天,似乎有茶仙将要下凡的感觉。从乌头塘往松坡方向走,一段时便是几户零零散散农家、几株零零散散的古茶树。其中一户人家,从进家的路边到房前屋后都是野生型古茶树,最大的房角那棵,基部径围应该不低于2米。

继续绕着天堂山走,便会到湾岗的小米片,这里同样有许多古茶树,海拔较处多见野生型的,其中最大一株基部径围约2米左右。还有许多古茶树身上都有明显的被砍痕迹,却依然顽强地生长着,从它们的身上,足见茶这一物种生命力之顽强。同样在这一片区,海拔稍低点的一个小村寨旁边,便是野生型的“小茶”与栽培型“大茶”组成的“混合林”。从树和叶的关系上看,可以套用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主题曲来唱:大茶的叶大树儿小,小茶的叶小树儿更大……这,似乎也符合昌宁两种茶之间的关系:植株较大的,大多是叶片较小的野生型古茶树;而叶片较大的栽培型古茶树,则植株相对较小。这个对比来看,谁是源头、谁先谁后,似乎不言自明。

当然,昌宁的古茶树,并不仅仅存在于这些地方,几乎只要种茶的村寨,都会有那么一些大茶树。但无论是从澜沧江以东的阿干到栗木那一片,还是县境南部的立木大山到更戛一片,都是两条脉络上的点。这两条脉络一条连着澜沧江下游弛名中外的那个优质茶区;另一条串于北纬24°线的两侧,连着千里之外的印度安萨姆、福建安溪。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的人对茶的认识,从天堂山散落分开来分布的昌宁古茶树,也会像天堂山的水一样通过两条脉络连通茶的大世界,芬芳四溢。

千年文化品位茶


[摘要说明]千年文化品位茶

千年文化品位茶

追溯起来,大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开始认识并利用茶了。 从此,茶与我们世代相处,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最终成了国人的开门七件事之一。且不论一个普通百姓家里,日日萦绕茶香;生在山青水秀的地方更好,那汲取了天地精华的各种香茗,让乡野之夫也都因此而滋润得比城里人还格外灵秀。就算真的是穷乡僻壤吧,山枯水竭了,也还要采些草本之叶, 精心调制为“茶”的。我幼时就喝过槐树叶、杨树叶等各种树叶焙制的所谓“粗茶”,苦是苦点,但在那时却感到颇为解渴。还有那些遍布城乡七拐八角的各类大小茶馆甚至路边卖的“大碗茶”,更是云集了四方“好茶客”。

粗茶亦好,精茶也罢,各类“好茶客”的说法却不相同。为俗人的我们, 一般都是直着嗓子说喝茶喝茶,稍文雅一点的,大不了说出一个“饮”字。 而姚雪垠老先生则谓之为“吃”。他在一篇专门谈吃茶的文章里说,自己不会吸烟,又没别的嗜好,坐在房间里需要一点淡淡的刺激,所以常常吃茶。而且姚老先生吃茶也有一绝,茶不在好,苦香都行,兼为解渴,所以喜欢大杯倒满,大口吃茶。

但那都称不上是真正的爱茶者。真正的爱茶之人,则一律称喝茶为“品 茶”。一个“品”字,就道尽了饮茶的诸多情趣,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来佳茗似佳人”,这世人似乎只有他们最“懂”茶了。对酒自然能 够当歌,而对茶则可以恣情写意。所以从古到今,中国的文人墨客品茶品出 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譬如“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等等,都是古人咏茶中最让人产生共鸣的诗作。 伴之而起的是“”的盛行,使得品茶成了修身养性的最佳良方。唐朝那位陆羽,对品茶极有讲究,为此还专门著书一本,首次系统介绍茶的栽培、 制作、饮用等方法和经验,谓之《茶经》。他因此被人们尊为品茶艺术的权 威和圣人,茶博士们则敬他为“茶神。

茶与酒一样,与中国的历史渊缘极深。翻开一部厚重的中国史依稀能 看见多少风云人物,曾经以茶会友、煮茶论道,并因此成就大业。茶与酒不 同的是,茶还作为一种文明的使者,经由古老的丝绸之路,传播到全球、香飘四海。1662年,一位爱茶的葡萄牙公主王凯瑟琳出嫁英国,使得英国出现了第一位饮茶皇后,从此也增添了一个以往从来不种茶叶的饮茶大国。这个岛国的人民,成了世界上饮茶的冠军,上午十时半和下午四时的饮茶习俗,成了生活中雷打不动的制度。学术界的交流被称为“茶杯和茶壶精神”, 电视台下午四时的节目谓之“饮茶时间”。萧伯纳曾调侃说:破落户的英国绅士,一旦卖掉了最后的礼服,那钱往往还是用来饮下午茶的。在各种国粹都被发扬光大的今天,对于街上一夜之间冒出的大大小小装修考究、甚至富丽堂皇无比的各类茶楼,自然不足为奇了。茶是一种文化,茶楼就十分张扬茶文化的意韵。为了表示自己对文化的钟情,商贾大款,风流名士,乃至一 些为政者,过去一律喜欢KTV、卡拉永远OK,而今则顺理成章地青睐茶楼,一幕幕地上演着“醉翁之意不在茶”。从大路边的大碗茶进化到如今奢 华深遮的茶楼,显示了当今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不是也暗藏着另一种浮躁、空虚甚至堕落呢?

茶叶中蕴藏的商机也是显而易见的。不然,各地何以争先恐后开发名优茶。老牌的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雀尖”、云雾茶等等, 更显一代天骄,新品如“长香思”、“白云春毫”、“小花”之类也是群雄 逐鹿,各领风骚。一时间乡乡有茶树,县县有名茶,茶叶生产成了一些地方 天然的支柱产业。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说,他的一位领导到乡下一个小村 子扶贫,回来时带来了这个村子的“名特产品”--茶叶,规定局内每人都 要自掏二千元腰包买十斤,而此前他的另一位领导在另一个村子里扶贫归来 也是如此这般。这下可好,“扶贫茶”也被开发出来了。

还有所谓的“极品茶”哩。古代有种茶叶,本来也就极普通的。据说有 位地方官提出新法,让少女用舌尖绕摘茶叶,这浸润了少女舌尖鲜血和天露 的茶叶一下子就成了只有皇帝老儿才能享受的名茶。“黄金碾畔绿尘飞,碧 玉瓯中翠涛起”,也可谓真实的写照罢。茶叶尚是茶叶之时,普通百姓可坦 然喝之;一旦普通茶叶升格为“极品”,则就不敢问津了。而现在更是“名 茶”辈出的时代,平素见惯了的当初数元一斤的茶叶,经过几道包装程序后, 价格急骤上扬为天价;原先随处可见的,扬名之后就从市场上消声匿迹了。 哪里去寻?旧时百姓檐下燕,飞入商贾仕宦家,更不消说一些老牌名茶了。

令人忧虑的是,茶叶一旦成了“极品”,往往就和其它可以打通关节的 东西一样,成了一种“交易”的中介。所以,当新闻媒介报道公仆“清茶一杯”时,有些人就常常唏嘘,干脆“白开水一杯”,岂不更好?其实这种思 路很有“逻辑问题”:即便“清水一杯”,也是“此水非彼水”,那是某某 名牌纯净水、某某具有很高疗养价值的矿泉水,岂是那白开水比得了的。所 以,众多的茶叶商瞅准机关这块宝地来推销茶叶,乃至有公仆也干起了推销 茶叶的营生,至于老同志、老部下、老同学、老战友,或者是“不老”甚至 根本就没有关系的人们相见,以所谓的名茶打开关节,对这些现象人们已见 怪不怪,越来越“理解”了。

话又说回来,茶与酒还是不同的。有“酒杯一端,政策放宽”之说,却 没有“香茶一抿,一切放行”之说吧(虽说必有其事)?喝酒误事的历来就 多,品茶毕竟比嗜酒要好。当然酒的功过,赞誉的与讨伐的文章,都已洋洋 成大观了。而对于茶来说,评价一向是往高处走,所以刘禹锡曾赞叹“洁性 不可污,为饮涤尘烦”。但是,设若今天老刘再世,作为一个官阶不小的州 府大人,他还能居陋室么?他还能以饮茶涤尘烦么?自是不得而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