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的素养,做人的格调

发布时间 : 2020-12-07
乌龙茶人参的功效作用 菊花茶人岭 乌龙茶人参山楂

乌龙茶人参的功效作用。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人的素养,做人的格调”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人的素养,做人的格调”相关知识!

何谓茶味

属于茶人独特的人格品味。表面有残缺的器物,往往经由茶人另类诠释后,可以提升至超越市场价值的精神层面。年份及文物的完整性,已经不能单纯作为茶器的价值评断;茶人独特的审美经验,弥补了古董文物上的不足。

可以说,茶人是个借由器物修行之人。其与文物收藏家的不同,在于不执着之心,舍得与人分享,而非借由茶器收藏来宣示财富。经由茶人摩挲把玩的古茶器,不仅能增添人气,更能感应古代茶人爱器如己的同理心。

没有下班的茶人

如果自视为茶人,如同身着袈裟僧袍的宗教修行者,就不该在台上台下、人前人后表现不一。简而言之,没有下班的茶人。一旦自诩为茶的修行者,茶人的德与格,自然就该受到公众的评论、许多人在习茶的过程中,往往自作聪明,或锋芒太露,反而耽误了茶性的养成。低调内敛,是习茶的安全姿态;留有余地,不强求锋头,才符合茶人的格调。

找一个茶汤的对手

孤僻是茶人应有的特质。长期缺乏与外界沟通的茶人,固然能独享茶汤的静寂之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却总不免令人感慨。对于不同于己的声音,常以逃避或漠视处理,久而久之,便陷于主观偏执。给自己找个茶汤的对手,不仅能增强实力,在这条漫长的修行路上,更可以有个相互扶持的伴侣。

找一个茶汤的媒介,可以是旅行中不同水源产生的茶汤表现。茶汤,则是茶人内在的反射,情绪与素养,都会影响茶汤的表现。一味的唯心论,只能放任茶汤如情绪般的高低起伏,违背了以心驭茶、以茶养性的修行原则。

茶人的养成

一个茶人的养成是漫长的,首要是技巧的锻炼,初学者太多企图从茶书中寻找答案,却未料陷阱重重。茶书院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提供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各人去挑战感官的极限。透过反复的练习,去丰富味蕾经验。最终的结果取决于各自的资质及精进度。

人澹如菊的茶会,一向预留二成茶席给新手上场。道行高深的前辈,总选择坐在新手茶席。虽然技法生涩。手势难掩僵硬,却因对新事物的好奇,而展现赤子的热诚。充满宗教般纯净的趣味,只有在新手身上才容易看到。或许老练的茶人更改自我警惕,停止在茶席上卖弄知识,适度地在事茶流程上展现“涩”的阻力,才能避免流尽匠气。

重视器物,是茶养成的另一阶段。京都高台寺的中野老和尚,曾自嘲是个爱茶碗的老茶人,可以不喝茶,但不能没有茶碗。这种爱器如命最典范的例子,是被誉为日本煎茶道中兴之祖的卖茶翁高游外。他深怕离世后,心爱的茶器会被糟蹋,就筑起一座“茶具冢”将茶具埋葬。一如林黛玉不忍落花随水飘零,而以绢将花埋入花冢。同样对万物悲悯的胸怀,正是古人寓情于器、借物抒己的自况。

我常言“见茶器如见茶人”。即便是个百元茶壶,对深谙茶道的主人而言,却是格调的表征,又岂是万两千金可换?因此,有修养的茶客,绝不轻易触碰茶席上的道具,更遑论将茶器随便地单手抓起。

茶人的天分

茶人的养成,并非急速特训可一步就位。学茶只有三五载的人,论茶说茶很是踊跃,反倒是老茶人鲜少对外谈茶。茶书院曾有同学求知若渴,热衷钻研知识或过度投入装饰茶席,反而远离了茶汤的精神与茶道的本质。

一些在各自专业领域有着深厚学养的人,把学茶当做生活的修行,不疾不徐,从容地亲近茶事,反倒更快进入“心手闲适”的境界。换言之,适度的企图心,可转为习茶人的动力。先天的悟性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仍可弥补资质的不足。茶人的养成,需要付出努力,但不能太用力。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文化与提高人文素养的关系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公元前221年)的著作。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于是有了: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选自《金瓶梅》);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周杏村);风流茶说合,洒是色媒人。(选自《金瓶梅》);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杨万里);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苏轼)等千古佳句。闲情逸趣最宜入诗,白居易的《两碗茶》:“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读此诗,我们发现唐朝的日常生活习惯至今仍保持着。“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的苏东坡写了大量茶诗,在他的词作中也多有咏茶佳句,如“且将新火试新茶”。高产的诗人陆游茶诗也不少,他的“晴窗细乳戏分茶”是广被称引的名句。

而对于当今社会,茶文化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饮食文化,而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的体现,学习我国的茶文化,对于提高当代人各方面素质都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所谓素质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体现。而茶文化对于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茶道”两字,在爱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然中国现代茶道,大多仅着重于第一层,而对其内涵,精神和品质却感受甚微。我想,这也应该与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有关系。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要求。

二、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三、茶文化与人行为紧密相连: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义之邦,无论贫富,大凡家有客至,均有以茶待客的礼仪。在民间亦有“粗茶淡饭,不成敬意”的说法,此处“粗茶”尚且在“淡饭”,郑板桥的“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由此可见茶在我国古代社交礼仪中的地位,在我国,茶礼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传统礼仪。首先,敬茶有敬茶的礼仪;一定要洗净茶具,切忌用手抓茶,茶汤上不能飘浮一层泡沫和焦黑黄绿的茶末或粗枝大叶横于杯中,茶杯无论有无柄,端茶一定要在下面加托盘,敬茶时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双手托盘,至客人面前,躬腰低声说“请用茶”,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其次,吃茶也有吃茶的礼仪;当主人向你敬茶时,你应当立即起立说声“谢谢”,并用双手接过茶托。接过茶后,也要慢啜细饮,边谈边饮,并连声赞誉茶叶鲜美和主人手艺,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饮。主人陪伴客人饮茶时,在客人已喝去半杯时即添加开水,使茶汤浓度、温度前后大略一致。

我认为“茶文化”是以茶为媒,通过沏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从中获得感悟或精神的“纯化”。

高级茶艺师需具备的六个素养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高级茶艺师需具备的六个素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人对待茶的态度,就像中国人的性格一样,对于茶艺师来说,一方茶席是她们的舞台,一张茶几、一套茶器是她们的道具,茶艺师是茶馆服务岗位的专业人才,茶艺师分为5级:初级茶艺师、中级茶艺师、高级茶艺师、茶艺技师、高级茶艺技师。相对而言,高级茶艺师是开始负有管理职责的茶艺师,那么,高级茶艺师应该“高”在哪里?

1.心理比较健康。高级茶艺师应该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宽于待人,严于律己;顺利时不翘尾巴,困难时不灰心泄气;拿得起,放得下。

2.新知识或动态信息掌握比较早、比较多。如近些年出现的“碧玺壶、马克杯、避风塘茶楼”,“茶之旅、茶叶原产地保护”,“茶为国饮、奥运茶艺”,“台制茶与台式茶、保鲜茶、空调茶”,刚面市不久的“窑变陶艺紫砂壶、白茶龙井”等不同层面的知识内容,都应该在第一时间里了解、掌握。

3.独立思考能力和工作能力比较强。高级茶艺师应能担任茶艺表演主持或主泡、撰写发表文章、协助组织茶事活动等。

4.有团队精神。茶馆一线与后勤、经理与员工等,都有一个团结协作的问题。高级茶艺师要顾大局、讲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其实,茶馆之间也需要合作。既竞争又合作,实现双赢。

5.茶艺技能和服务技能应多一些。初级、中级茶艺师会三四种茶叶泡饮技艺,高级茶艺师应该会五六种,最好还能创新。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方面也应该更强。比如,掌握消费心理、服务礼仪、茶馆促销的常识及常用英语、日语等。

6.有前瞻性。我想问高级茶艺师们:你们所在的茶馆明天可以推出什么新产品和新项目?茶馆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一般人挣今天的钱,高级茶艺师还应该能挣明天的钱。这需要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职业敏感性并掌握好发展节奏。

有一种场景总让人如痴如醉,不胜神往:窗外潺潺的雨夜,屋内融融的炉火,闲闲地一捧香茗,一卷诗书。红袖添香的意境,不亦乐乎哉!

懂这些茶礼,做有素养的人


茶礼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礼仪,它也是社会礼仪的一部分,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它来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尊老敬上’和‘和为贵’的文化思想,是人类在漫长的饮茶历史中积淀下来的表达情感的惯用形式。

以下这10个小细节,你未必全部知道,往下看吧:

1、续茶

客人喝完杯中茶,并且到了“尾头”,应尽快“续杯”。如果发现客人的杯子有茶渣,应该替客人重新洗杯,或者换杯。主人应熟悉茶品状况,若茶汤已现水味,应及时换茶。晚上品茶不宜太晚,适当注意观察,在喝的尽兴时候,也应该掌握茶局结束的时间。

2、茶点

正规场合,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视为对茶的不尊重。食用的茶点,并不推荐口味重的蜜饯奶糖类茶食,坚果类的零食比较适宜。茶到深夜,当备茶点。

3、安排座位

为了配合长幼有序的礼节,尽量安排长辈或首席客人坐在泡茶人的最左方。原因是这样一来,斟茶将会按照顺序,自左向右,最后到自己,如果将主宾安排的位置不对,则斟茶过程中如先给主客斟茶,则顺序将被打乱,从而变的无序。

4、烧水壶蓄水

如遇宾客多需要助泡协助烧水壶蓄水时,可以在需要蓄水时适当打开壶盖示意,避免高声要水,那样会使宾客感到尴尬。

5、放置茶壶

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否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

6、茶壶擦拭

有的茶主人,十分爱惜自己壶,在冲泡中,难免淋壶擦拭,把玩摩挲,甚至多壶齐养,但不知道在自己的举手投足间,这些多余的动作,已经影响到了客人品茶注意力。同样道理,品茶期间,整理茶台、擦拭桌椅,也让人以为主人要送客了。

7、注意穿着

茶的本性是恬淡平和的,因此,品茗礼仪要求着装整洁大方,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男性也应避免乖张怪诞,如留长发、穿乞丐装等。除了仪表整洁外,还要求举止庄重得体,落落大方。

8、知客位尊卑

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客位”的尊卑问题,虽然茶道里面讲究的是“主随客便”一说,不过喝茶的人多了,自然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面对主人,主人的左手边的是“尊位”!顺时针旋转,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边,不论茶桌的形式如何,这个是不变的铁律。尊位的第一顺序为:老年人、中年人,比自己年纪大的人。其中师者、长者为尊,如果年龄相差不大,女士优先做尊位。

9、关于吸烟

喝茶严禁抽烟。

10、控制言行

所谈话题,切不可说人是非,道他人长短。亦不宜眉飞色舞,击节拍案。气氛安静为上,方能品出茶之真味。

‘茶礼’在于茶事活动,是把茶道精神形式化、规范化、制度化。作为制度与规范,它是茶事引导和茶道思想体现的方法之一,是维护茶事相关人员之间交流沟通的各种礼节仪式的总和。作为茶事的制度与规范,它是需要茶事活动全体人员共同实施、维护的。

做个讲究的茶人


有人说,喝茶最重要的是随心随性,无需被那些繁文缛节束缚,少了自由;有人说,不管是一人独饮或是与亲友一起品茶,都应重视品茶中的那些“讲究”,才不至于太过失礼。无论这两种说法是否正确,在品茶之前,我们首先应知道些品茶中的那些“讲究”。

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人生七大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更是中国人待客访友的必备品,而中国人对于喝茶的讲究也充分地体现在了待客之上。客人到来时,相互寒暄坐定后,便要摆上茶具茶器一道品茶。首先,主人应根据客人的年龄、性别、爱好来选择茶具,茶具上一定不能留有茶渍或是手指印。对于年老者,可以选择陶瓷茶具;对于年轻人,则可选用玻璃或者白瓷茶具。

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品茶时,若用茶杯,应右手拿杯把,左手启杯盖;如果用玻璃杯,则用大拇指和中指、食指夹杯,无名指和小指托底;如果用盖碗,则用右手持杯,左手启盖,拨去茶汤上的茶叶,慢慢细饮。要是感到茶水过热,应放在茶几上稍凉后再饮,不要用嘴吹气来降温。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

茶水不要斟得过满。俗话说,满杯酒,半杯茶。第一杯茶尤其要浅些,添水时可适当满些但是也不要太满。在离开之前,客人也应该将杯中的茶喝尽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5大茶人笔下的茶


1、王禹偁:沃心同直谏,苦口类嘉言

王禹偁(954-1001),北宋初期著名政治家、诗人、散文家。字符之,济州巨野人(今山东省巨野县)。宋太宗年间登进士第,一生三次被贬,曾任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王禹偁出身贫寒,平素喜茶,多有饮茶诗句,如:《惠山寺留题》、《投柴殿院三十韵》、武平寺留题》、《月波楼咏怀》等。其在描述茶的特性之时,托物拟人,以茶寓意,称茶为活心同直谏,苦口类嘉言,以比喻茶为苦口的良药,就像用意良善的直言规劝、抗言直谏,能够启活人心。

王禹偁在朝廷任翰林学士时,曾得赐极其珍贵的龙凤团茶,其更是舍不得品尝,而是将它拿去孝敬白发母亲,此举在《龙凤茶》诗中得以体现:

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

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

香于九畹芳兰气,圆似三秋皓月轮。

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2、范仲淹: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范仲淹(989-1052),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人(今江苏州)。宋真宗年间(1015)中进士,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范仲淹在睦州为官时,常与宋代贡茶产地建州人章岷一起斗茶,写下《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3、欧阳修: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北宋吉安永丰人(今属江西)。在滁洲时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欧阳修平日非常喜欢饮茶,在他官居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时,为蔡襄的《茶录》写过一篇《龙茶录后序》,文章中写到(白话译文):茶是天地万物的精华,而小团又是其中精华的精华,她是由蔡襄首创的。宋仁宗对小团特别珍惜,虽为辅相之臣,都不容易得到恩赐。只有一次南郊大礼,致斋之夕,政治局、国务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八家平分而归,各得约两钱,不敢碾试,藏以为宝,有佳宾来访,也就是拿出来让大家见识见识而已。直到嘉祐七年,我在国务院供职二十多年,终于得赐一饼。每次捧在手上把玩,激动得禁不住泪流满面。小团究竟有多么珍贵,由此便可见一斑了。

欧阳修视龙凤团茶如此之珍贵,自然也极端钟爱,而且在一些赞美诗中可看出他对北苑御茶的采制、烹点似乎也颇有研究。欧阳修的诗中有如: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我看龙团古苍壁,九龙泉深一百尺。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

欧阳修退居林下以后尤爱茶,在一首诗里他说: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建溪苦远虽不到,自少尝见闽人夸。而一讲到茶,他总是念念不忘建茶中的龙凤团,在他的《归田录》里,回忆道: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致斋,中书枢密各赐一饼,宫人往往缕金花于其上,盖其贵重如此。由此可见他在临终之际,对稀世珍品的龙凤团茶仍念念不忘,钟情如初。

4、蔡襄:灵泉出地清,嘉卉得天味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今属福建),宋代著名学者,也是宋代书法大家,是苏、黄、米、蔡宋四家之一。而茶襄在茶方面的水平、名声一点也不逊于书法方面。茶襄于庆历七年(1047)任福建路转运使,勤勉于使任,添创了小龙团茶。蔡襄返京以后,因为仁宗皇帝多次向他询问建安贡茶及试点情况,因而撰写了《茶录》上下两篇进呈。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十条,下篇论茶器具,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条。主要是写建安茶及其烹试方法。《茶录》是宋代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茶论专著,对宋代茶艺的发展以及以后宋代茶书的写作都有深远的影响。

5、苏轼: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叫东坡居士,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著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其诗、词、赋、散文、绘画均成就极高,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在苏轼荣辱相继坎坷颠沛的一生中,一直有茶相伴。睡足后饮茶,一直是苏轼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品尝之余,苏轼写下了众多的茶诗词文,如《越州张中舍寿乐堂》、《寄周安孺茶》、《侯鲭录》、《汲江煎茶》等。而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中,更是将好茶与佳人作比,极其形象地描绘了好茶源于其内在的品质: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宋代饼茶为了保藏茶叶以及为了使茶饼表面色泽温润,多在茶饼表面刷涂膏油。苏轼以佳人比佳茗,因为佳人之美在于其雪清玉洁的本质,而不可能靠膏油粉籹涂抹而成。此后,有人将苏轼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与本诗中的从来佳茗似佳人辑成一联,成为茶联中的名联。

此外苏轼还为茶写了一篇拟人化的纪传作品《叶嘉传》,以茶为描摹对象,刻画了一个胸怀大志,资质刚劲,风味恬淡,励志清白的君子形象。

据说大学士苏东坡从川峽回京时,受革新派王安石宰相的委托带-礶中峽水,学士一路赏景到下峽才猛然想起,要船夫逆回已难行,在当地老人水流三峡,难分好歹的说辞下,只好从下峡取礶水。

王安石烧水茶开,品了一口,直言不讳地说是下峡水。被怔住的苏学士拱手讨教,王安石说: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峽水性太急,下太缓,唯中峽缓急相半。此水烹阳羡茶,上峽味浓,下峽味淡,中峽味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起,故知是下峡。苏东坡深为敬佩,将实情坦然相告。

茶人之道


历史上有记载的茶事典故实在是太多了,三国志中的"以茶代酒";晋人陆纳为教训其侄不节俭而打他四十大板;王安石泡茶验水,识破苏东坡取水地点上的破绽;明太祖朱元璋将私贩茶叶的女婿斩首示众;清高宗乾隆皇帝以银斗量水评等级,并创造了以水洗水之法。这些历史故事,有的耐人寻味,有的读来新奇。凡此种种,不失为增长知识,引以为戒的读物。

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王濛与"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

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名。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谦师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

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

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待问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热闹非凡,在宴会期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此时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茶人“茶”与“人”的关系


德以润身,茶以养人

在唐诗里面,茶人是指做茶的人,类似我们现在说的茶农。不过,茶农始终是没有话语权的,当文人们发现“茶人”这个词的好处之后,茶人更多的指向有文化的群体,比如早年在台湾,茶人便不一定是种茶采茶制茶之人,也可以是品茶藏茶卖茶茶文化搞出门道的人,茶人的范围在扩展。

既然茶人范围如此宽泛,几乎可以说和茶有关系的人都能算上“茶人”了,按理说就没什么可争议了。也不是那么简单,前一段时间,央视拍了一个关于茶的纪录片,有著名的茶人认为不行,因为里面没有采访到多少著名的茶人。他的批评虽然不一定适合这个纪录片,但是有一定道理,因为有一部分人对茶有更加深入的体验与研究,在这部分人的范围内,大概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茶人。

其实,茶人两个字放在一起,无外乎在探讨“茶”与“人”的关系,如果这关系是对的,那本不在于知识的渊博,名声的显赫;而如果关系是不恰当的,可能称为专家、社会活动家这些西化的名词更为合适。

茶人首先是能在茶中找到乐趣的人,而不仅仅是以茶为工具谋些名与利,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无论资历与水平,我想称为茶人都无不可,因为这乐趣,茶和人已经开始相融了,茶人这个词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若要深层次说,茶人应该是能得到茶滋养的人。这个看起来简单,对于那些和茶打交道多年的人来说,反而不容易。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传统上来说,写书法的人是会得到书法的滋养的,练武的人是会得到拳法的滋养的,字养人、拳养人,这说明这个路子是对的,反之即使取得了外在的名利,却去道愈远。内在的和谐是最高的标准,这和西方外在取相的标准有很大的差异。

在这样一个时刻向外逐求的时代,这个角度特别值得我们关注。我们看到很多娱乐的作品,有众多的休闲方式,但其实得不到真正的休息和滋养。

建盏——茶人身份的象征


建盏茶人身份的象征

建盏由来

建盏,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建盏为宋时皇室御用茶具,因产自宋建州府建安县建窑,故称为建盏。它是黑瓷之代表,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建盏地位

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争奇斗艳的时期,也是闽北制瓷史上的鼎盛时期。以生产黑釉器建盏(俗称兔毫盏)为代表的建窑更是异军突起,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享誉海内外。

建盏在日本

建盏中最为珍贵的一类是曜变建盏,其次是油滴建盏。仅存于世的四件曜变建盏与南宋油滴天目碗被收藏于日本博物馆;其中油滴天目碗与三件曜变建盏被评为国宝级文物,余下一件曜变建盏被评为重点文物,均被视为陶瓷艺术不可超越的巅峰。

建盏胎釉

建盏以小碗最多,胎质呈灰黑。胎质原料是建安境内特有的含铁性粘土,坯体含铁量高达9%以上,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

建盏所用的黑釉属于析晶釉,是一种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在高温熔烧过程中,窑内火候高低变化,使釉面产生可遇不可求的独特纹理,呈现出变化万千,绚丽多彩之态势。釉料配方的不同,窑内温度及气氛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建窑黑瓷釉面又呈现多种纹理。

建盏造型

建盏造型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

建盏类别

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大型碗(口径15cm以上)、中型碗(口径11-15cm)、小型碗(口径11cm以下);依照釉面纹理分类,可分为乌金(绀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杂色等六类。

乌金建盏

第一类:乌金釉。这是建窑黑瓷较典型的釉色。乌金釉有的表面乌黑如漆;有的则黑中泛青,即所谓的青黑;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酱黑色;成熟时期的乌金釉釉层普遍较厚,色黑而滋润,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现出庄重素雅之美。

兔毫建盏

第二类:兔毫釉。兔毫是建窑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釉色品种。所谓兔毫,是指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纹,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颜色还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俗称金兔毫、银兔毫等。

油滴建盏

第三类:油滴釉。油滴一词至迟在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就出现在日本的文献中。所谓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者直径为三、四毫米;小者仅一毫米,甚至细如针尖,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

曜变建盏

第五类:曜变。所谓曜变,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圆点呈黄色,其周围焕发出以蓝色为主的曜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得名。曜斑广布于建盏的内壁,并随所视方向的移动而变化,垂直观察时呈蓝色,斜看时闪金光,仿佛置身于浩荡宇宙之中,周围是无数璀璨的繁星。

杂色建盏

第六类:杂色釉。由建窑黑釉器系窑变所致,故釉面纹理变化多端,除上述五大类釉面纹理之外,还有一些杂色釉,如柿红色、赤红色、灰白釉、芝麻花、结晶冰花纹、龟裂纹酱釉(酱绿釉、酱黑釉、酱黄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