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师的确鉴定品评方法

发布时间 : 2020-12-08
品茶的方法 紫砂鉴定方法 如何品评红茶

【www.cy316.com - 品茶的方法】

品茶师的品评方法

个人也可以利用评茶师的要领来认识欣赏各种茶,不是标准的鉴定杯亦无妨,只要找到几把大约150?的小壶(小壶大多是这个容积左右),利用大杯子作茶碗,就可以自行依法操作,详加练习自己评茶的能力。如果小壶都找不到那么多把时,拿一些吃饭的饭碗或汤碗也可以,饭碗、汤碗大部分的大小也是150?,以三个作为一组,一个泡茶一个当盖子,另一个放在旁边备用,浸泡到所需时间,打开盖子,用汤匙(或漏杓)将茶叶舀到当盖子的碗上,再以备用的碗当盖子盖上这个盛叶底的碗。如此一来,放叶底的碗可以闻香,放茶汤的碗可以观汤色评滋味,依旧可以从事比较研究品赏的工作。 

品评茶叶应注意的问题

1.反复实验累积评茶经验:评茶能力是经由不断的实验,去尝试、判断而获取的,是累积经验的结果。光说不练,只有公式而不去应用,是不可能具备评茶能力的。

2.注意茶叶外形、茶叶内质各因素间的相关性,举一反三,可加速评茶能力的获得。

·茶叶外形方面某些因素间的相关性:例如茶叶幼嫩、紧结的,茶身总是重实的。

·茶叶内质方面某些因素间的相关性:例如香气纯正优美的,滋味也不会错才对。凡是叶底好的,茶汤的色、香、味总不会差到哪里。

·茶叶外型与内质之相关性:例如外形的嫩度和叶底的嫩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又如外形条索匀整的,叶底也会较匀整。

品茶师鉴定或说是欣赏一壶茶,应具备下列三种心理准备:

1.以很超然的心情来接纳各种茶,把各类茶都认为独立的个体,重视它的风格,无好恶之心。如果有人问您:“您最喜欢喝什么茶?”,您应该一下子答不上来才是。

2.充分了解各类茶应有的品质特性,以及能制作到多高的境界。这就必须多喝多探访名茶,尽量让自己知道天多高地多厚。

3.就该壶茶的现况鉴定与欣赏。这里所说的现况包括采制的季节生长的环境制作的技术等等,而不是只看结果的高低。这项虽与上一项有点冲突,但在鉴定与欣赏的实际效益上很重要,比如“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茶?”“什么人采制的茶?”等等。

Cy316.com延伸阅读

[上第名茶] 专业品茶师品评茶叶的必备素


品茶师品评茶叶前的心理准备

品茶师鉴定或说是欣赏一壶茶,应具备下列三种心理准备:

1.以很超然的心情来接纳各种茶,把各类茶都认为独立的个体,重视它的风格,无好恶之心。如果有人问您:“您最喜欢喝什么茶?”,您应该一下子答不上来才是。

2.充分了解各类茶应有的品质特性,以及能制作到多高的境界。这就必须多喝多探访名茶,尽量让自己知道天多高地多厚。 

3.就该壶茶的现况鉴定与欣赏。这里所说的现况包括采制的季节生长的环境制作的技术等等,而不是只看结果的高低。这项虽与上一项有点冲突,但在鉴定与欣赏的实际效益上很重要,比如“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茶?”“什么人采制的茶?”等等。

品茶师的品评方法

个人也可以利用评茶师的要领来认识欣赏各种茶,不是标准的鉴定杯亦无妨,只要找到几把大约150㏄的小壶(小壶大多是这个容积左右),利用大杯子作茶碗,就可以自行依法操作,详加练习自己评茶的能力。如果小壶都找不到那么多把时,拿一些吃饭的饭碗或汤碗也可以,饭碗、汤碗大部分的大小也是150㏄,以三个作为一组,一个泡茶一个当盖子,另一个放在旁边备用,浸泡到所需时间,打开盖子,用汤匙(或漏杓)将茶叶舀到当盖子的碗上,再以备用的碗当盖子盖上这个盛叶底的碗。如此一来,放叶底的碗可以闻香,放茶汤的碗可以观汤色评滋味,依旧可以从事比较研究品赏的工作。

品评茶叶应注意的问题

1.反复实验累积评茶经验:评茶能力是经由不断的实验,去尝试、判断而获取的,是累积经验的结果。光说不练,只有公式而不去应用,是不可能具备评茶能力的。

2.注意茶叶外形、茶叶内质各因素间的相关性,举一反三,可加速评茶能力的获得。

·茶叶外形方面某些因素间的相关性:例如茶叶幼嫩、紧结的,茶身总是重实的。 

·茶叶内质方面某些因素间的相关性:例如香气纯正优美的,滋味也不会错才对。凡是叶底好的,茶汤的色、香、味总不会差到哪里。 

·茶叶外型与内质之相关性:例如外形的嫩度和叶底的嫩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又如外形条索匀整的,叶底也会较匀整。

茶叶品质鉴定方法


1:冲泡方法

秤取 2.83---3.00公克茶叶放入审茶杯,冲入沸腾之开水约150cc〔茶叶用量为水量的2%〕,加盖静置5-6分钟后,将茶汤倒入审茶碗,供做汤质之品评,茶渣仍留于杯中供做香气之审查。

2:评茶项目

评茶项目大致可分为外观〔形状色泽〕,汤质〔水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各项审查标准因茶类不同而异。

水色的审查仍审视茶汤的颜色及汤液,是否明亮具油光或混浊晦暗等。

香气的审查包括判别香之种类,高低,强弱,清浊,纯杂以及是否带油臭,焦味,烟味,菁臭味,霉味等其它异味。

滋味是审查茶汤的浓稠,淡薄,甘醇,苦涩及活性,刺激性,收敛性等。叶底是审视茶叶开汤后茶渣的色泽,叶面展开度,叶片及芽尖,是否完整无破碎,并可作为判别茶菁原料品种,老嫩,均一性及发酵程度是否适当之参考。

3:评茶方法

茶叶开汤前先审查其外观,至开汤后先闻杯中茶渣之香气,以鼻吸三口气,评鉴香气之浓,淡,纯,浊以及有无菁味,烟味,焦味,油臭味,闷味等其它异臭。

再看茶汤水色,比较其浓淡,清浊及明亮度,等茶汤温度降至40-45℃时,取茶汤5--10cc,含入口中,以舌尖不断振动汤液,使茶汤连续与口腔各味觉细胞及黏膜不断接触而分辨汤质的甘醇,苦涩,浓稠,淡薄及其活性,刺激性,收敛性等。

以舌尖振动汤液之时,宜将口腔中之茶叶香气,经鼻孔而呼出,再度评鉴茶叶之香气,最后审视叶底,观察其色泽及茶芽之性质,老嫩,均一性及发酵程度是否适当。

如何品茶 品茶方法技巧


如何品茶成为现在许多比较有时间的朋友研究的话题之一了,下面来仔细了解下。

先说怎样品茶:品茶可用备、洗、取、沏、端、饮、斟、清八个字来概括。具体是:

备:是品茶的第一道工序,包括对茶叶、开水、茶具和品茶环境四方面的准备工作。

洗(温):指对茶具的洗涤、热烫过程,主要起到消毒和温杯的作用。

取(选):按客人的品种、嗜好和饮茶习俗,备齐多种茶叶品种,让客人点茶和供客人选用。

沏(泡):沏茶时手势动作要轻柔持重,倒开水时要把茶壶上下拉三次,高冲低调,即“凤凰三点头”。目的是为了使茶叶在杯中能均匀地吸水,有处于茶叶在杯中显色、透香和吐味。此时还要仔细辨别沏茶的水声 ,仔细观察茶叶从浮到沉的形态变化。

端(敬):端茶给客人,切忌用手抓提杯边缘或握住杯身,正确做法是工恭恭敬敬地用左手托住杯底,最 好下垫托盘,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

品:客人接过茶后不能举杯一饮而尽,吃口要小,可从杯口吸吮一小口,茶水通过舌头,扩展到舌苔,直接 刺激味蕾,此时可以微微、细细、啜啜品之。

斟(加):给客人斟茶时,不要等客人喝到快露杯底再加开水,而要勤斟少加。我国有“浅茶满酒”的习惯 必须注意礼节,一般以杯容量的三分之二茶液为宜。

清:要等客人离后,才能清洗茶具,收藏起来以备下次之用。

如何品茶

所谓品茶,往往品的是感觉,并随着季节、环境、与个性的不同而不同。

就季节而论,若在春风拂面之际,品一品新茶,吮一口嫩绿悠悠的碧螺春,即有春日晴明的愉悦;夏日炎炎,饮上一杯碧绿生青、满口生香的“茉莉茶”,身心便有浸泡在绿阴中的感觉;秋高气爽,收获在望,那时最好冲一杯“龙井”、“毛峰”,慢慢地咂咂,细细地品品,反反复复地想想,这是一种心境;而在隆冬,泡上一杯“铁观音”,望着杯中热气氤氲的橘红色茶水,则会从心头弥漫出一股暖融融的情调。

由于个性所驱,品茶之相亦不相同。有的朋友是急性子,一向办事风风火火。按其性情便不习惯慢慢细品,故一上来就大口地饮。也有极好耐心的朋友,此君品起茶来,就像“咪”老酒一般,偶尔呷上一小口,说话也像温吞水,一派笃定泰山、稳坐钓鱼台的派头。而像我,大约算是中间派,不疾不徐。夜间写稿,有时文思受阻,就会一个劲地喝茶,似乎茶水能贯通思路;有时文思顺畅,则会忘了喝,需好一刻工夫,才能想起,慢慢嘬上一小口,复又埋头电脑屏前,不断敲击键盘。所以此类品茶有疾有缓,二下扯平,适中而已。

品茶种种,说道甚多,但大体而言,所谓品茶就是感觉。

再说下品茶该注意的2个事情:

“品”字三个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一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

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1 品红茶七大法则

1. 新鲜的冷水注入煮水壶里煮沸:

因为水龙头流出来的水饱含了空气,可以将红茶的香气充分导引出来,而隔夜的水、二度煮沸的水或保温瓶内的热水,都不适合来冲泡红茶。

2. 注入正滚沸的开水,以渐歇的方式温壶及温杯,避免水温变化太大:一般茶壶的造型,都有一个矮胖的圆壶身,是让茶叶在冲泡时有完全伸展及舞动的空间。

3. 谨慎斟酌茶叶量:

冲泡浓茶,每人用1茶匙的量(约2.5g的茶叶量),但是想要泡出好红茶,建议最好以2杯的红茶叶量(约5g)来冲泡成2杯,较能充分发挥红茶香醇的原味,也能享受到续杯乐趣。

4. 将滚水注入壶里泡茶:

水开始沸腾之后约30秒的时间,水花形成像一元硬币大小的圆形时,来冲泡红茶,最适合不过的了。

5. 静心等候正确的冲泡时间:

因为快速的冲泡是无法完全释出茶叶的芳香,一般专业的茶罐上,都会专业的标示出茶叶的浓度大小(Strength,即强度),这关乎到茶叶冲泡的时间。例如:浓度分为1-4级,1为最弱,4为最强。冲泡时间则是从2分钟到3分半钟,依次递减。

6. 将壶内冲泡好的茶汤,倒入你喜爱的茶杯中:

茶杯虽有各种不同的造型,但一般而言,都是属于底较浅而杯口较宽,因为这样除可以充分让饮茶人享受到红茶的芳香,还可以欣赏到它迷人的茶色了。

7. 依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糖或牛奶:

若是选择喝纯红茶,所着重的完全就是红茶的本色与原味。而奶茶用的茶叶一般而言都属于口味较重,并带有一些涩味,但是加入浓郁的牛奶之后,涩味会减低而且口感也变的丰富一些。

春茶品质鉴定及选购方法


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品质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描述。

(1)干看:主要从干茶的色、香、形三个因子上加以判断。凡绿茶色泽绿润,红茶色泽乌润,茶叶肥壮重实,或有较多白毫,且红茶、绿茶条索紧结,珠茶颗粒圆紧,而且香气馥郁,是春茶的品质特征。

凡绿茶色泽灰暗,红茶色泽红润,茶叶轻飘松宽,嫩梗宽长,且红茶、绿茶条茶条索松散,珠茶颗粒松泡,香气稍带粗老,是夏茶的品质特征。

凡绿茶色泽黄绿,红茶色泽暗红,茶叶大不不一,叶张轻薄瘦小,香气较为平和,是秋茶的标志。

(2)湿看:就是对茶叶进行开汤审评,作为进一步判断。凡茶叶冲泡后下沉快,香气浓烈持久,滋味醇;绿茶汤色绿中显黄,红茶汤色艳现金圈;茶叶叶底柔软厚实,正常芽叶多者,为春茶。

凡茶叶冲泡后,下沉较慢,香气稍低;绿茶滋味欠厚稍涩,汤色青绿,叶底中夹杂铜绿色芽叶;红茶滋味较强欠爽,汤色红暗,叶底较红亮;茶叶叶底薄而较硬,对夹叶较多者,为夏茶。

凡茶叶冲泡后香气不高,滋味平淡,叶底夹有铜绿色芽叶,叶张大小不一,对夹叶多者,为秋茶。

春茶属于新茶,就是当年春季从茶树上采摘的头几批鲜叶加工而成的茶叶。

据有关人士介绍,从营养角度讲,新茶中的咖啡因、活性生物碱以及多种芳香物含量较高,易使人的神经系统兴奋,对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不良影响。另外,新茶中不经氧化的多酚类物质和醛类物质含量较多,对胃肠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胃肠功能差的人,特别是慢性胃肠道炎症患者,喝新茶易引起胃痛、胀满、便秘、口干等症状。

因此,专家建议,春茶买回来后最好放置一段时间,等茶中的多酚类物质自动氧化,对胃肠的刺激降低以后再喝,而且选购春茶时不要买太潮的,否则,茶叶不易保存,很容易发霉。

从习惯来讲,有些人爱喝绿茶,有些人爱喝红茶,还有一些人爱喝黑茶、花茶、乌龙茶等。而且,还有明显的地域性,可能和当地的气候条件、人文条件有关,没法说谁好谁坏。

从营养健康角度来讲,黑茶、红茶比较适合于身体较虚弱的人,如果在其中加些糖,效果会更好;青年人以绿茶为好;花茶有疏肝解郁、理气调经的功效;茯茶减肥最佳;绿茶的解毒效果更佳,对体内毒素较多的人有好处。不同的茶叶含有的营养物质不同,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身体特征来选择茶叶。

【干货】茶叶品评的步骤及方法


茶叶品评要经过抽样、测定水分,然后进行外形和内质审评。毛茶的形状、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品质特征是茶叶物理性状和主要化学成分的综合表现。所以,茶叶审评必须有正确的方法。但感官评茶是一门应用感官技术的科学,对它的掌握,不仅要求有锐敏的感觉器官、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评茶知识和经验。

1.插取样品

插样是审评茶叶的首要环节,因为茶叶等级是以一个样品来评定的。所插的样必须有代表性。插样前要验件数,然后每件的茶上、中、下及四周各取一把,如插取的样与原始样品大体一致时,即混合均匀作为这批茶的小样,再将每件小样充分混合作为一个总样。反复多次,采用“四分法”。取对顶角的两份。直到取得500克左右样茶,即可放置样盘中、以供审评。

2.测定水分

按照茶叶保管的要求、茶叶中含水量一般以5%-6%为宜。超过这个含水量会使茶叶变质,引起霉菌滋生,发生霉变。

通常感官测定水分,是抓一把茶叶,紧握手中,感到刺手、有沙沙音,稍微用力,条索即断,用手指稍揉即成粉末的,一般含水量约为7%左右;抓一把茶用力一握,感觉有些刺手,条索能折断,捻之只能成片末,含水量约为10%左右;如手握茶叶感觉不刺手,并微有回力,茶条用手指一捻,梗断而梗皮不断离,干嗅香气不高,含水量则在10%以上。由于全凭感官测定难合标准,还要经过仪器测定,对照练习,才能提高感官测定水平,使它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3.审评外形

外形审评又叫“干看”。主要评看外形条索、嫩度、色泽、净度四个方面。审评时,首先正确取样(250-500克或100-200克)放入样茶盘,双手持样茶盘两角,平面回转十余转,使盘内样茶通过转动按轻重、大小分层叠在盘内。条大、身骨轻的浮在上层,叫做“面装茶”;紧细重实的集中在中层,叫做“中段茶”;体小而细碎的沉积在下层,叫做“下段茶”。审评时先看面装茶的粗细、松紧、嫩度、色泽和净杂程度;再轻抓一把翻转过来,察看中段茶的细紧、嫩度、重实程度;最后看样盘中下段茶中的碎片、末茶的含量。这样反复察看外形,即可反映原料的老嫩,又可看出制茶技术的高低。

①条索

条索是茶的外形。评看松紧粗细、弯直、整碎、扁圆等来辨别好坏。以紧细、圆直、匀齐、身骨重实的为好。粗松、弯曲、短碎、松散多块的为差。

②嫩度

审评茶叶嫩度主要评比芽头多少、叶质者嫩、外形条索的光润度。嫩度要看锋苗的比例。锋苗是指用嫩叶制成的细而尖锋的条素。一般红茶以芽头多、有锋苗、叶质细嫩为好。绿茶的炒青以锋苗多、叶质细嫩、身骨重实为好。烘青则以芽毫多、叶质细嫩为好。粗松、叶质老、身骨轻为较次。

③色泽

评看茶叶颜色和光泽。茶叶的色泽有深浅、枯润、明暗、纯杂之分。红茶的色泽有乌润、褐润和灰枯的不同;绿茶的色泽有嫩绿、或翠绿、青绿、深绿、青黄以及光润和千枯的不同。

④净度

主要看茶叶中含梗、末、扑、片、籽和其他非茶类夹杂物的有无或多少。非茶类夹杂物有竹屑、木片、杂草、虫体、兽毛以及沙石、金属等物,无则好,有则差。

茶叶审评除上述四个方面外,还要结合嗅茶叶的香气是否正常,有无烟、焦、霉、馊、酸味或其他不正常的气味。

4.内质审评

内质审评又叫“湿看”,包括评定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四个方面。

审评时,把样盘里的茶样摇匀、压平,然后用拇、食、中三指从面装插到下段茶底部,抓取茶叶一勺。用天平称量3克,用开水冲泡,盖上杯盖,经5分钟后,依次把茶汤倒入审评碗中,先嗅杯中香气,再看碗中汤色,品尝滋味,最后把杯中叶底倒入叶底盘中,察看它的嫩度、色泽和匀度。

①香气

审评香气要在纯正基础上分别高低和持久等。要反复多嗅几次,先热嗅、再温嗅,辨别高低;再冷嗅,判别持久性。同时,必须按杯排列次序,从头到尾嗅遍,不能无次序地乱嗅。因为嗅过一次的和嗅过几次的,有一定的时间间隙,杯内热度不同,香气也就嗅不到一样,嗅时辨别香气的高低、强弱和持久性以及是否正常,有无烟、焦、霉、馊或沾染其他异味。

②汤色

茶叶内含物被开水冲泡出的汁液所呈现的色泽,叫汤色,俗称“水色”。汤色主要评深浅、亮暗、清浊等。色度要看是否符合各类茶应有的汤色和是否有变邑(陈化色)。亮度是指明暗程度。以汤色明亮为好,亮度差的为次。清浊度是指茶汤清澈或混浊程度,以纯净透明、无混杂的为好。汤色易受光线强弱、茶碗规格、冲泡时间长短等各种因素影响,在审评时要注意红茶以红艳明亮为优、绿茶以嫩绿为上。

③滋味

茶叶经沸水冲泡后,大部分可溶性有效成分都进入茶汤,形成一定的滋味。滋味在汤温降至50℃左右时为最好。审评时,用汤匙把少量茶汤送入口中,用舌头来回抽吸打转,使茶汤充分接触舌上的味蕾,从而辨出滋味的浓淡、强弱、鲜爽、醇和、苦涩等。

④叶底

把茶杯中冲泡的茶叶倒入黑色的叶底盘或白色瓷碗、瓷盘,然后进行审评。用叶底盘可把叶底拌匀、铺开、压平、观察嫩度、色泽和匀度。用瓷碗或搪瓷盘的,可加水漂洗,使叶张泡在水中,再行观察分析。叶底的嫩度除目光观察外,还可用手指按压,判断它的软硬、厚薄和老嫩程度。叶质柔软而不撑手的为好,有粗糙、皱纹的较差。

影响茶叶审评的正确性的因素很多,如审评用具的质量不同,冲泡茶叶用水和冲泡时间不同等等。同时,茶叶的外形各因子之间、内质各因子以及外形和内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所以,审评时取样以及泡茶用具、光线、时间、水温和每项因子的评比顺序等等,必须一致,这样,才能取得比较正确的结果。

进出口茶叶重量鉴定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 0924—2000

进出口茶叶重量鉴定方法

2000—06—22发布

2000—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发布

前 言

本标准是对原专业标准ZB X50 014—1986《出口茶叶重量鉴定方法》的修订。

本标准与前版标准相比无技术路线的改变,仅在标准格式上按照GB/T 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 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的要求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ZB X50 014—1986。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汪玲平、毕立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进出口茶叶重量鉴定方法

SN/T 0924—2000

代替ZB X50 014—1986

--------------------------------------------------------------------------------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进出口茶叶大包装和小包装的重量鉴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进出口茶叶大包装和小包装的重量鉴定。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毛重gross weight

出口茶叶本身连同包装材料的总重量。

2.2 皮重tare weight

用于包装出口茶叶的包装材料的重量。

2.3 净重net weight

除去皮重后的出口茶叶本身的重量。

2.4 固定重量regular weight

整批出口茶叶,每件净重都采用同一的重量。

2.5 标明重量marked weight

包装外面标有的毛、皮、净重,都称为标明重量;包装上虽未标明重量,但标明件号,并备有整批重量明细单的,也按标明重量论。

2.6 平均重量average weight

按鉴定部分或总件数实衡毛重计算的单件重量称为平均重量。

3 衡器

3.1 磅秤:称量50 kg或以上。

3.2 案秤:称量5 kg或10 kg。

3.3 天平:感量0.1 g,0.01 g。

4 检验方法

4.1 大包装茶重量鉴定

4.1.1 毛重鉴定

4.1.1.1 标明重量包装的毛重鉴定

a)按10%的比例鉴定毛重,抽查件数不少于20件,批量不足20件的应全部衡重。

b)各件差重超过规定幅度时应按规定增加鉴定比例或直至全部衡重。

c)由实衡部分推算的毛重总量按标明毛重计算的总重量之间的溢缺,不超过规定允差范围时,即认为与标明毛重相符;超过时,以实衡部分的平均毛重推算或计算全部毛重。

4.1.1.2 固定重量包装的毛重鉴定

a)按3%比例鉴定毛重,抽查件数不少于10件,批量不足10件的应全部衡重。

b)其他同4.1.1.1中b)、c)。

4.1.2 皮重鉴定

在4.1.1.1或4.1.1.2鉴定的总件数中,任取(5~50)件鉴定皮重,推算平均皮重。

4.1.3 净重鉴定

按4.1.1.1或4.1.1.2鉴定的毛重结果和皮重结果推算抽查毛重部分的总净重;或在抽查毛重部分的总件数中任取(5~50)件,抽查净重,如与抽查毛重部分的标明总净重相差不超过规定的允差范围,即认为全批净重相符。

4.2 小包装茶重量鉴定

4.2.1 在包装过程中,抽查数量不少于总件数的3‰。

4.2.2 在包装成件后抽查时,50件以内抽取2件;(50~l00)件抽取3件;100件以上每增加100件增抽1件;每件抽查(10~20)个小包装。

4.2.3 袋泡茶重量鉴定同4.2.1及4.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