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碧青|仙居碧青的炒制技术

发布时间 : 2020-12-12
仙居碧绿茶 仙居勾青茶 碧露青茶

仙居碧绿茶。

仙居碧绿又称仙居碧青,是浙江省仙居县于20世纪70年代创制的名茶。

仙居碧绿鲜叶的采摘标准是单芽至一芽一叶,要求芽叶完整,无病虫叶、破碎叶和劣变叶。以一芽一叶为原料的仙居碧绿,其手工炒制工艺有摊青、杀青、揉捻、干燥4道工序。

1、摊青 鲜叶进厂后,分级摊放在清洁、阴凉、通风的架空竹帘上,摊放厚度为3~5cm,时间为4~6h。

2、杀青 采用远红外电炒锅,投叶锅温为160℃左右,先高后低,每锅投叶量约为500g,杀青时间为6~7min,用抛—闷—抛手法,多抛少闷,注意保持芽叶完整。至色泽绿翠,清香显露,杀匀杀透后出锅,并立即摊凉,及时散发水汽。

3、揉捻 每次取1kg左右杀青叶置于洁净的竹垫上,两手手指拱成弧状罩住茶叶,并以手心压叶轻轻揉动,待芽芯包拢时,再稍用力重揉,间或解块,使揉捻均匀,最后五指展开,手心压茶向前轻轻搓揉,促进揉捻叶卷曲成条,使外形美观。待稍有粘手感时结束揉捻,然后解块。

4、干燥 干燥工序先炒后烘,分两阶段进行。揉捻叶下锅温度为70℃左右,掌握先高后低。炒时用双手捧茶,双起双落,以抖炒为主,炒至九成干时起锅,再用木炭文火烘至足干。

Cy316.com延伸阅读

碧叶青茶产地


湖北赤壁市羊楼洞十五连茶场是赤壁羊楼洞茶场八王庙分场茶园基地,坐落于山水相间、云雾缭绕的赤壁著名休闲圣地龙佑温泉旁。周边茶园环绕,茶香飘逸。茶场现有优质茶园500多亩,加工厂房2000多平方米,现代化流水茶叶加工作业设备配套齐全,是湖北省赤壁市茶叶生产加工龙头企业。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高品质的羊楼洞绿茶。羊楼洞位于湘鄂赣交界的松峰山口,素以“得天独厚,自古天然宜茶”而驰名,明清之际便以出产优质名茶而名闻中外。羊楼洞茶庄古时简称“洞庄”。十五连茶场沿袭千年“洞庄”种茶、制茶的深厚渊源,辅以现代科学技术和优质管理,创制的“洞庄翠毫”、“洞庄银毫”等系列产品凸显“绿色、健康、安全”主题,延续着羊楼洞茶文化的千年醇香。产品以羊楼洞无公害茶叶基地的嫩芽鲜叶为原料,采用独特的加工工艺精制而成。产品的主要特点是:色泽翠绿、外形匀整、翠绿显毫、香气清高持久,汤色翠绿明亮,其味醇厚鲜爽,叶底嫩绿完整。产品先后荣获省农业博览会奖、鄂南十大名茶奖、赤壁市最佳名茶奖。多年以来,产品一直因质好、价廉、信誉度高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信赖。

仙居碧绿


茶品名称: 仙居碧绿

茶品产地: 浙江省括苍山区的仙居县苗辽林场

茶品外形: 条形

工艺类别: 不发酵茶

茶叶类别: 绿茶

【简介】

仙居碧绿又名仙居碧青,因色泽翠绿诱人而得名,为浙江省70年代初期创制的名茶。

仙居碧绿产于浙江省括苍山区的仙居县苗辽林场。苗辽林场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括苍山脉苗辽山上,茶园四周有望海尖、白峰尖、天顶尖、丁辽尖等山峰环抱,园内林木葱郁,云雾缥缈,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茶树多生长在山岙平坦的沃土上,茶树长势旺盛,芽壮毫多,叶质柔软,色泽深绿,是炒制碧绿名茶的理想原料。

仙居碧绿于谷雨前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炒制工艺独特,没有单独的做形工序,没有二青的做条,三青的煇锅工序、做形和干燥有机结合,统一在炒干工序完成。主要工艺分杀青、揉捻、炒干三个过程。

杀青:以抖炒为主,结合闷炒,要求芽不断,叶不焦,芽叶完整。

揉捻:目的是揉紧成条。揉捻过程,手用力程度掌握轻、重、轻的原则,开始用手心轻压揉动,当芽叶包拢芽芯时,转为用力重揉,最后改为轻压搓揉,促使芽叶卷紧成条。

炒干:以抖炒为主,采用双手捧茶,双起双落的炒制方法,达到色泽绿翠,芽叶完整,不碎不扁,香味鲜爽的目的。

仙居碧绿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直完整苗秀,色泽碧翠,嫩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

【特点】

仙居碧绿品质特征:芽叶多毫,浓绿柔嫩,是制作高档名优茶的理想原料。早春采制的仙居碧绿名茶,外形色泽翠绿,条索细秀,香气嫩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深得消费者青睐。

仙居碧绿的产地在哪里?仙居碧绿的生长环境


仙居碧绿是绿茶的一种,选摘高山茶树的新鲜嫩叶,通过杀青、揉捻等传统制作工艺而制成,茶叶品质优良,多次获得当地名茶的称号。如此看来,原料对茶叶品质也起着重要作用,那么,仙居碧绿的产地在哪里?仙居碧绿的生长环境如何?一起来看看吧。

仙居碧绿产地

一、仙居碧绿的产地在哪里?

仙居碧绿产于浙江省括苍山区的仙居县苗辽林场。苗辽林场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括苍山脉苗辽山上。

二、仙居碧绿的生长环境

1、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冬季最冷的一月,月平均气温为5.6℃,最低气温可达-9.9℃。夏季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高达28.5℃。年平均降水量达20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40天。

仙居碧绿产地

2、茶园四周有望海尖、白峰尖、天顶尖、丁辽尖等山峰环抱,园内林木葱郁,云雾缥缈,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茶树多生长在山岙平坦的沃土上,茶树长势旺盛,芽壮毫多,叶质柔软,色泽深绿,是炒制碧绿名茶的理想原料。

以上就是仙居碧绿的产地以及生长环境啦,如此优越的自然环境,怪不得出产的茶叶如此优质。

竹叶青炒制工艺


“峨眉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竹叶青”牌竹叶青茶就产自四川峨眉山,其名为陈毅元帅所赠。“竹叶青”商标于1989年经国家商标局批准注册,现属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独家拥有。

竹叶青外形扁平光滑,挺直秀丽,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香馥郁,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嫩醇爽,叶底嫩而明亮,为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绿色食品。该茶于1985年、1988年分别荣获葡萄牙里斯本第24届、中国首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93年荣获德国斯图加特第14届国际博览会金奖以及国内12项金奖,是四川名优绿茶中,惟一被四川省政府授予"四川名牌"的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国外,深受消费者喜爱。竹叶青茶在清明前采于海拔1200m左右云雾缭绕的高山茶区,采摘标准为单芽至一芽一叶初展,其炒制工艺如下:

1.摊青 将鲜叶摊放于室内阴凉处,待失水减重率达8%~10%时,即可杀青。

2.杀青 采用滚筒杀青机杀青,温度为140~170℃,以杀至叶质柔软,粘手, 茎折不断,无青草气时为适度。

3.做形 传统做形全用手工,经抖、撒、抓、压、带等10多种手法交替炒制,压扁成形。投叶量为0.3~0.4kg,耗时20~30min,效率较低。现已改为用机械做形,工效可提高5倍,外形比手工制作的整齐统一。

4.摊凉 做形起锅后的在制叶要经摊凉,目的是使在制叶水分重新分布,表面回软,以利辉锅,提高成品茶的扁平光滑度。

5.分筛、辉锅 在制叶因芽叶大小的差异,造成含水量不一致,分筛后分别辉锅有利于品质的提高。辉锅温度为80~100℃,投叶量0.2~0.3kg,手法应注意抖、压结合,辉至茶叶扁平、挺直、光滑、香气四溢、含水量达6%左右时出锅,去除其中的碎茶、片末即得成品。

6.贮存 采用茶叶保鲜库,密封低温冷藏。

陕青茶|陕青茶的炒制加工工艺


陕青茶

陕青,全称陕西青茶,也叫陕西绿茶。主产于陕西省陕南地区。陕西以紫阳、安康、岚皋、汉阴等12个县的茶叶产量最多,而“陕青”为陕西绿茶的总称。其中,以紫阳宦姑毛尖、平利三里垭炒青、白河家园炒青、岚皋万安寨炒青和西乡子午仙毫最为有名。陕青以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著称。

史载,茶的饮用、栽培、制作及药用,最早开始于四川、云南、贵州,尔后传人陕西秦岭和淮河地区。“秦人取蜀,始知茗茶事。”明代顾炎武的《日知录》对此就有记述。8世纪时,唐朝学者陆羽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系统地阐述了唐以前,我国劳动人民种茶、制茶、煮茶及饮茶的历史。其中,记述了当时陕南巴山山区“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平利茶”,清嘉庆兴安知府叶世倬这样称赞曾做为贡品的紫阳茶。唐代陆羽把金州(安康)列为当时全国八大茶区山南茶区的一部分。陆羽《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雅》说:“荆、巴山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末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橘子冒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此处巴是指川东、汉中一带。《明史·食货》载:“陕西汉中、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四十五倾茶园,茶八十六万株。”明代一度实行“茶马”政策,用茶叶换取少数民族的马匹,逐渐形成了商品陕青茶产区。明清以来,陕青茶主要运销于少数民族牧区,换取青海食盐及城固盆地一带的粮食。西北各族人民喜好饮用陕青茶。可见,陕南在古代是茶的重要产地之一。

陕青茶叶全为绿茶,采摘后杀青、揉捻、干燥即得,经阳光晒干者称“晒青”,用火烘干者称“烘青”,用火炒干者称“炒青”,通称“陕青茶”。后两者比重过去很小,随着机械制茶的发展,烘青、炒青所占加工比重逐渐增加。陕青茶叶肉肥厚,条索紧凑,耐冲泡,香味浓醇。

陕南也是古代饮茶艺术的源区之一。古人品茶讲究六境:择茶、选水、候火、配具、环境和品饮者的修养,其一招一势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宋代品茶有一条法则,叫做“三点”,即列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水是茶色、茶香、茶味的体现者,唐宋以来古人的品水理论,标准有两条:一是水质,二是水味。水质要求清而不浊,活而不死,轻而不重;水味要求甘和冽。陆羽在《茶经》中说煎茶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他在《煎茶水记》中把天下的水分为二十等,其中“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列为“第十二等”,“商州武关西洛水”列为“第十四”等,陕南两处地域的水被列在其中。陆羽又说:“夫茶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意思是说,茶产在什么地方就用什么地方的水来煮茶,得水土之宜,能出茶味。

爱品陕青茶的人士如有雅兴闲趣,清明时节,旅游到陕南,沐浴陕南青山绿水之春色,细品青绿味正的陕青茶,绝对会生发出一种乐趣。

做茶是一道虽然辛苦却富含美味的劳作。

因为交通闭塞,那是茶叶卖到外地的少,茶叶大多在本地销售。因此,当时农民对茶叶的档次不甚讲究,很少做毛尖茶,而多是等茶叶长得较丰润时才采摘,俗称二、三碗子茶,这种茶泡出来色浓味酽,解瘾,顶事。而毛尖茶不仅采摘慢,农民还认为茶叶小小的就摘了,好像庄稼还未成熟,收了可惜。另外,毛尖茶泡出来仅是茶香、色清,好看,当地人喝起来觉得并不过瘾,只能泡一、二碗水,不象大片茶叶可泡几碗,毛尖茶是中看不中用。

家乡人把制茶称“做茶”,因为不喜好毛尖茶,而多做中、低档茶,因此,制茶的工艺水平不高,甚至可以说相当落后。我记得,街下头,有一农村大队队部,队部大门前,左右有两个大土灶,各支一口大铁锅,人称“毛边锅”,这毛边锅就是用来炒茶叶用的。到了采茶季节,女人从山上摘茶回来后,交到队部,男人们就开始炒茶揉茶。刚开始几天,每天的茶叶采摘量不大,男人们可以悠闲的把茶叶倒进毛边锅,柴火烧得也不甚旺,一边用大铁铲翻炒茶,一边还同送茶的女人们说笑话。

茶叶炒到适当时,男人们把茶叶倒进大竹箕内,开始用手揉茶。揉茶这话要有一把手劲,要揉出茶叶的青汁水,刚炒的茶叶很烫手,女人干不了这活。揉茶的姿势好像在揉面,但要使暗劲。一季茶叶揉完,男人们的双手都让褐色的茶叶染成了黑色。随着气温上升,雨水增多,茶叶生长速度加快,女人的采摘量也加大,这时候,男人们也到了做茶最忙的时候,你看,他们把灶火填得旺旺的,火舌从灶内呼呼地扑出灶口,红彤彤的;男人们左右开弓,不停地挥舞手中炒茶的铁铲,锅里的绿茶在快速的翻动。揉茶的男人光靠手揉是做不过来活了,他们把炒好的茶叶倒在地上的竹席上,而后脱掉鞋子,用脚在茶叶上来回揉茶。我们这些小孩子在做茶人的旁边看到用脚揉茶既不觉得怪,也不认为脏。

时代就是这样,无不给当时的东西打上自己时代的标签。传统的做茶工艺也许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它虽然落后,却传下了茶艺,它尽管粗陋,同样丰富了山民的生活。

山门被时代潮冲开后,陕青茶开始发生嬗变。当地人的生活变好了,交通变得畅通了,人们现在不喜欢喝“大脚片茶”了,而越来越喜欢精工细做的各种毛尖茶。于是,小锅炒青,机械炒茶等各种现代制茶方式在陕青茶产区广泛应用。在茶叶内在本质上,人们也在下工夫挖掘,开发出了富硒茶、无公害茶等种种新包装的茶,可以说这既是包装,也是内涵,它让我们看到了陕青茶的发展和进步。

“竹叶青”牌竹叶青炒制过程


“峨眉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竹叶青”牌竹叶青茶就产自四川峨眉山,其名为陈毅元帅所赠。“竹叶青”商标于1989年经国家商标局批准注册,现属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独家拥有。

竹叶青外形扁平光滑,挺直秀丽,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香馥郁,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嫩醇爽,叶底嫩而明亮,为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绿色食品。该茶于1985年、1988年分别荣获葡萄牙里斯本第24届、中国首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93年荣获德国斯图加特第14届国际博览会金奖以及国内12项金奖,是四川名优绿茶中,惟一被四川省政府授予"四川名牌"的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国外,深受消费者喜爱。竹叶青茶在清明前采于海拔1200m左右云雾缭绕的高山茶区,采摘标准为单芽至一芽一叶初展,其炒制工艺如下:

1.摊青 将鲜叶摊放于室内阴凉处,待失水减重率达8%~10%时,即可杀青。

2.杀青 采用滚筒杀青机杀青,温度为140~170℃,以杀至叶质柔软,粘手, 茎折不断,无青草气时为适度。

3.做形 传统做形全用手工,经抖、撒、抓、压、带等10多种手法交替炒制,压扁成形。投叶量为0.3~0.4kg,耗时20~30min,效率较低。现已改为用机械做形,工效可提高5倍,外形比手工制作的整齐统一。

4.摊凉 做形起锅后的在制叶要经摊凉,目的是使在制叶水分重新分布,表面回软,以利辉锅,提高成品茶的扁平光滑度。

5.分筛、辉锅 在制叶因芽叶大小的差异,造成含水量不一致,分筛后分别辉锅有利于品质的提高。辉锅温度为80~100℃,投叶量0.2~0.3kg,手法应注意抖、压结合,辉至茶叶扁平、挺直、光滑、香气四溢、含水量达6%左右时出锅,去除其中的碎茶、片末即得成品。

6.贮存 采用茶叶保鲜库,密封低温冷藏。

“竹叶青”牌竹叶青炒制工艺


“峨眉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竹叶青”牌竹叶青茶就产自四川峨眉山,其名为陈毅元帅所赠。“竹叶青”商标于1989年经国家商标局批准注册,现属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独家拥有。

竹叶青外形扁平光滑,挺直秀丽,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香馥郁,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嫩醇爽,叶底嫩而明亮,为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绿色食品。该茶于1985年、1988年分别荣获葡萄牙里斯本第24届、中国首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93年荣获德国斯图加特第14届国际博览会金奖以及国内12项金奖,是四川名优绿茶中,惟一被四川省政府授予四川名牌的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国外,深受消费者喜爱。竹叶青茶在清明前采于海拔1200m左右云雾缭绕的高山茶区,采摘标准为单芽至一芽一叶初展,其炒制工艺如下:

1.摊青 将鲜叶摊放于室内阴凉处,待失水减重率达8%~10%时,即可杀青。

2.杀青 采用滚筒杀青机杀青,温度为140~170℃,以杀至叶质柔软,粘手, 茎折不断,无青草气时为适度。

3.做形 传统做形全用手工,经抖、撒、抓、压、带等10多种手法交替炒制,压扁成形。投叶量为0.3~0.4kg,耗时20~30min,效率较低。现已改为用机械做形,工效可提高5倍,外形比手工制作的整齐统一。

4.摊凉 做形起锅后的在制叶要经摊凉,目的是使在制叶水分重新分布,表面回软,以利辉锅,提高成品茶的扁平光滑度。

5.分筛、辉锅 在制叶因芽叶大小的差异,造成含水量不一致,分筛后分别辉锅有利于品质的提高。辉锅温度为80~100℃,投叶量0.2~0.3kg,手法应注意抖、压结合,辉至茶叶扁平、挺直、光滑、香气四溢、含水量达6%左右时出锅,去除其中的碎茶、片末即得成品。

6.贮存 采用茶叶保鲜库,密封低温冷藏。

仙居碧绿的制作工艺


仙居碧绿又名仙居碧青,因色泽翠绿诱人而得名,为浙江省70年代初期创制的名茶。

仙居碧绿产于浙江省括苍山区的仙居县苗辽林场。苗辽林场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括苍山脉苗辽山上,茶园四周有望海尖、白峰尖、天顶尖、丁辽尖等山峰环抱,园内林木葱郁,云雾缥缈,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茶树多生长在山岙平坦的沃土上,茶树长势旺盛,芽壮毫多,叶质柔软,色泽深绿,是炒制碧绿名茶的理想原料。

仙居碧绿于谷雨前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炒制工艺独特,没有单独的做形工序,没有二青的做条,三青的煇锅工序、做形和干燥有机结合,统一在炒干工序完成。主要工艺分杀青、揉捻、炒干三个过程。

杀青:以抖炒为主,结合闷炒,要求芽不断,叶不焦,芽叶完整。

揉捻:目的是揉紧成条。揉捻过程,手用力程度掌握轻、重、轻的原则,开始用手心轻压揉动,当芽叶包拢芽芯时,转为用力重揉,最后改为轻压搓揉,促使芽叶卷紧成条。

炒干:以抖炒为主,采用双手捧茶,双起双落的炒制方法,达到色泽绿翠,芽叶完整,不碎不扁,香味鲜爽的目的。

仙居碧绿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直完整苗秀,色泽碧翠,嫩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

涌溪火青茶的炒制工艺 火青茶采摘与加工制作技术


涌溪火青茶一般是在自清明到谷雨期间采摘炒制,茶树品种为当地的中型柳叶种,茶青长度为八分至一寸,个头均匀的一芽二叶,芽叶要肥壮而挺直,采摘后的鲜叶要经过严格的挑拣,并经过杀青、揉捻、炒头坯、复揉、炒二坯、摊放、掰老锅、分筛等工序制作而成,具体采制工艺要点如下:

火青茶采摘

1、采摘要求

火青采摘期的采摘要求“两叶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齐整,朵朵匀净”。即采摘八分至一寸长的一芽二叶,个头要均匀,芽叶要肥壮而挺直,芽尖和叶尖要拢齐,有锋尖,第一叶微开展仍抱住芽,第二叶柔嫩,叶片稍向背面翻卷。涌溪柳叶种是适制涌溪火青的优良品种资源。采回的鲜叶,要严格拣剔,做到“十二不要”,鱼叶、病虫叶、阔叶、芽叶不并齐及节间长的叶、“半边翘”的叶、对夹叶、老叶、团叶、破碎叶、单片叶、受冻叶、芽头萎缩及超过长度的叶,一概不要。鲜叶要摊放6小时左右付制,当天鲜叶当天制完。

2、杀青

用直径46厘米的桶锅,锅温140—160℃左右,投叶量1.5—2公斤杀青时间6—7分钟,杀青程度要掌握适当偏嫩,杀青叶不能有泡点和焦边。出锅后抖散水汽,及时揉捻。

揉捻加工

3、揉捻

双手轻轻团揉,用力不宜过重,达到初步成条和挤出部分茶汁即可。

4、炒头坯

炒头坯用桶锅,锅温100—110℃,投叶量为0.8公斤左右揉捻叶,快速抖炒,散失水分,炒到茶不粘手即可。出锅复揉,继续炒二坯。

5、炒二坯

锅温80—85℃,每锅投入复揉叶1—1.5公斤,慢慢炒烚做形,多炒少抖,至茶叶弯卷,形成虾形,即可出锅。摊凉3—5小时左右,即可掰老锅。

6、掰老锅

火青腰圆的外形是在掰老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这是最关键的工序。开始时锅温55℃左右,随后慢慢下降到40℃左右。为保证供热稳定,要求用木炭作燃料。投叶量开始每锅4—5公斤,中间进行二次并锅,以利做到紧外形。全程时间约10—12小时。全凭双手操作,使茶叶在锅内压、挤、推、滚、翻、转、烚炒动作宜轻,防止茸毛脱落,烚炒次数宜少,开始每分钟10余次,随后减少到每分钟5—6次。烚炒温度之低、时间之长、投叶之多、速度之慢、动作之轻,均为炒青类绿茶之最,可谓名符其实的“低温长烚”。烚炒到含水率7%,颗粒成形,表面光滑,色泽绿润,即可出锅。出锅前半小时适当提高锅温,以发展香气。成茶用手筛“撩头挫脚”后,即为正品火青。

涌溪火青茶

【历史起源】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由屯绿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术发展创制而成,三百年前已有盛名。后曾断产,1956年方恢复生产。火青的烚干特别精湛,是其他炒青类绿茶炒干技术无法相比的;火青制造技术之精华在于炭火烚干。古有诗云:"摘来岭上白云赊,夜烚风前处士家,三月报残春末头,东园谗说锻梅花"。

涌溪火青传统制作工艺为手工操作,鲜叶经拣剔摊放以不超过6小时为佳,当天鲜叶当天制完。火青制造工序分杀青、揉捻、炒头坯、复揉、炒二坯、摊放、掰老锅、分筛等工序。全程约20-22小时左右。有人推断,"火青"是由"烚青"演化而得名,由屯绿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术发展创制而成。屯绿产区仍称"炒干"为"烚(音xia)干"。

陕青茶独特的炒制工艺


陕青,全称陕西青茶,也叫陕西绿茶。主产于陕西省陕南地区。陕西以紫阳、安康、岚皋、汉阴等12个县的茶叶产量最多,而"陕青"为陕西绿茶的总称。其中,以紫阳宦姑毛尖、平利三里垭炒青、白河家园炒青、岚皋万安寨炒青和西乡子午仙毫最为有名。陕青以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着称。

史载,茶的饮用、栽培、制作及药用,最早开始于四川、云南、贵州,尔后传人陕西秦岭和淮河地区。"秦人取蜀,始知茗茶事。"明代顾炎武的《日知录》对此就有记述。8世纪时,唐朝学者陆羽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系统地阐述了唐以前,我国劳动人民种茶、制茶、煮茶及饮茶的历史。其中,记述了当时陕南巴山山区"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平利茶",清嘉庆兴安知府叶世倬这样称赞曾做为贡品的紫阳茶。唐代陆羽把金州(安康)列为当时全国八大茶区山南茶区的一部分。

陆羽《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雅》说:"荆、巴山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末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橘子冒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此处巴是指川东、汉中一带。《明史·食货》载:"陕西汉中、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四十五倾茶园,茶八十六万株。"明代一度实行"茶马"政策,用茶叶换取少数民族的马匹,逐渐形成了商品陕青茶产区。明清以来,陕青茶主要运销于少数民族牧区,换取青海食盐及城固盆地一带的粮食。西北各族人民喜好饮用陕青茶。可见,陕南在古代是茶的重要产地之一。

陕青茶叶全为绿茶,采摘后杀青、揉捻、干燥即得,经阳光晒干者称"晒青",用火烘干者称"烘青",用火炒干者称"炒青",通称"陕青茶".后两者比重过去很小,随着机械制茶的发展,烘青、炒青所占加工比重逐渐增加。陕青茶叶肉肥厚,条索紧凑,耐冲泡,香味浓醇。

陕南也是古代饮茶艺术的源区之一。古人品茶讲究六境:择茶、选水、候火、配具、环境和品饮者的修养,其一招一势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宋代品茶有一条法则,叫做"三点",即列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水是茶色、茶香、茶味的体现者,唐宋以来古人的品水理论,标准有两条:一是水质,二是水味。水质要求清而不浊,活而不死,轻而不重;水味要求甘和冽。陆羽在《茶经》中说煎茶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他在《煎茶水记》中把天下的水分为二十等,其中"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列为"第十二等","商州武关西洛水"列为"第十四"等,陕南两处地域的水被列在其中。陆羽又说:"夫茶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意思是说,茶产在什么地方就用什么地方的水来煮茶,得水土之宜,能出茶味。

爱品陕青茶的人士如有雅兴闲趣,清明时节,旅游到陕南,沐浴陕南青山绿水之春色,细品青绿味正的陕青茶,绝对会生发出一种乐趣。

做茶是一道虽然辛苦却富含美味的劳作。

因为交通闭塞,那是茶叶卖到外地的少,茶叶大多在本地销售。因此,当时农民对茶叶的档次不甚讲究,很少做毛尖茶,而多是等茶叶长得较丰润时才采摘,俗称二、三碗子茶,这种茶泡出来色浓味酽,解瘾,顶事。而毛尖茶不仅采摘慢,农民还认为茶叶小小的就摘了,好像庄稼还未成熟,收了可惜。另外,毛尖茶泡出来仅是茶香、色清,好看,当地人喝起来觉得并不过瘾,只能泡一、二碗水,不象大片茶叶可泡几碗,毛尖茶是中看不中用。

家乡人把制茶称"做茶",因为不喜好毛尖茶,而多做中、低档茶,因此,制茶的工艺水平不高,甚至可以说相当落后。我记得,街下头,有一农村大队队部,队部大门前,左右有两个大土灶,各支一口大铁锅,人称"毛边锅",这毛边锅就是用来炒茶叶用的。到了采茶季节,女人从山上摘茶回来后,交到队部,男人们就开始炒茶揉茶。刚开始几天,每天的茶叶采摘量不大,男人们可以悠闲的把茶叶倒进毛边锅,柴火烧得也不甚旺,一边用大铁铲翻炒茶,一边还同送茶的女人们说笑话。

茶叶炒到适当时,男人们把茶叶倒进大竹箕内,开始用手揉茶。揉茶这话要有一把手劲,要揉出茶叶的青汁水,刚炒的茶叶很烫手,女人干不了这活。揉茶的姿势好像在揉面,但要使暗劲。一季茶叶揉完,男人们的双手都让褐色的茶叶染成了黑色。随着气温上升,雨水增多,茶叶生长速度加快,女人的采摘量也加大,这时候,男人们也到了做茶最忙的时候,你看,他们把灶火填得旺旺的,火舌从灶内呼呼地扑出灶口,红彤彤的;男人们左右开弓,不停地挥舞手中炒茶的铁铲,锅里的绿茶在快速的翻动。揉茶的男人光靠手揉是做不过来活了,他们把炒好的茶叶倒在地上的竹席上,而后脱掉鞋子,用脚在茶叶上来回揉茶。我们这些小孩子在做茶人的旁边看到用脚揉茶既不觉得怪,也不认为脏。

时代就是这样,无不给当时的东西打上自己时代的标签。传统的做茶工艺也许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它虽然落后,却传下了茶艺,它尽管粗陋,同样丰富了山民的生活。

山门被时代潮冲开后,陕青茶开始发生嬗变。当地人的生活变好了,交通变得畅通了,人们现在不喜欢喝"大脚片茶"了,而越来越喜欢精工细做的各种毛尖茶。于是,小锅炒青,机械炒茶等各种现代制茶方式在陕青茶产区广泛应用。在茶叶内在本质上,人们也在下工夫挖掘,开发出了富硒茶、无公害茶等种种新包装的茶,可以说这既是包装,也是内涵,它让我们看到了陕青茶的发展和进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