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红 锈 藻 病

发布时间 : 2020-12-14
绿茶螺旋藻 黑茶心脏病 黑茶糖尿病

绿茶螺旋藻。

症状 主要发生在广东、云南、海南茶区,近年安徽、浙江等省也有发生。主要为害1—3年生枝条及老叶和茶果。枝条染病初生灰黑色至紫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后扩展为不规则形大斑块,严重的布满整枝,夏季病斑上产生铁锈色毛毡状物,病部产生裂缝及对夹叶,造成枝梢干枯,病枝上常出现杂色叶片。老叶染病初生灰黑色病斑,圆形,略突起,后变为紫黑色,其上也生铁锈色毛毡状物,即病菌藻的子实体。后期病斑干枯,变为灰色至暗褐色。茶果染病产生暗绿色至褐色或黑色略凸起小病斑,边缘不整齐。

病原 Cephaleuros parasiticus Karsten 称寄生性绿藻,属藻类。病菌形态特征与茶藻斑病近似,其主要区别是,该菌孢囊梗较粗短,孢子囊较大。营养体成熟时生毛状物,穿透寄主表皮伸出,其中包括刚毛及孢囊梗。孢囊梗呈叉状分枝,顶生游动孢子囊4—8个,橙红色,球形,大小39—45.4×28.5—35.6(μm)。遇水时从游动孢子囊中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生鞭毛2根。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红锈藻菌以营养体在病部组织中越冬。翌年5—6月湿度大时产生游动孢子囊,遇水释放出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到刚变硬的茎部,由皮层裂缝侵入。于5月下旬一6月上句及8月下旬一9月上旬出现2个发病高峰。雨量大、降雨次数多易发病,茶园土壤肥力不足、保水性差,易旱、易涝,造成树势衰弱或湿气滞留发病重。该菌在南方茶区无明显休眠期。温暖潮湿时形成子实体。形成时期因地区而异。

防治方法 (1)建立茶园时,应选择土壤肥沃、高燥的地块。(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肥或茶树复混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排水、蓄水能力,增强树势,减轻发病。(3)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在茶园中。(4)越冬期病枝率大于30%,病情指数高于25,相对湿度70%以上,开始喷洒90%三乙磷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茶区可改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oo倍液。(5)该病病原菌游动孢子对铜制剂敏感,在非采茶期可喷洒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此外,0.3%的96%硫酸铜液经济有效。

茶 红 锈 藻 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广东、云南、海南茶区,近年安徽、浙江等省也有发生。主要为害1—3年生枝条及老叶和茶果。枝条染病初生灰黑色至紫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后扩展为不规则形大斑块,严重的布满整枝,夏季病斑上产生铁锈色毛毡状物,病部产生裂缝及对夹叶,造成枝梢干枯,病枝上常出现杂色叶片。老叶染病初生灰黑色病斑,圆形,略突起,后变为紫黑色,其上也生铁锈色毛毡状物,即病菌藻的子实体。后期病斑干枯,变为灰色至暗褐色。茶果染病产生暗绿色至褐色或黑色略凸起小病斑,边缘不整齐。

病原 Cephaleuros parasiticus Karsten 称寄生性绿藻,属藻类。病菌形态特征与茶藻斑病近似,其主要区别是,该菌孢囊梗较粗短,孢子囊较大。营养体成熟时生毛状物,穿透寄主表皮伸出,其中包括刚毛及孢囊梗。孢囊梗呈叉状分枝,顶生游动孢子囊4—8个,橙红色,球形,大小39—45.4×28.5—35.6(μm)。遇水时从游动孢子囊中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生鞭毛2根。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红锈藻菌以营养体在病部组织中越冬。翌年5—6月湿度大时产生游动孢子囊,遇水释放出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到刚变硬的茎部,由皮层裂缝侵入。于5月下旬一6月上句及8月下旬一9月上旬出现2个发病高峰。雨量大、降雨次数多易发病,茶园土壤肥力不足、保水性差,易旱、易涝,造成树势衰弱或湿气滞留发病重。该菌在南方茶区无明显休眠期。温暖潮湿时形成子实体。形成时期因地区而异。

防治方法 (1)建立茶园时,应选择土壤肥沃、高燥的地块。(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肥或茶树复混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排水、蓄水能力,增强树势,减轻发病。(3)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在茶园中。(4)越冬期病枝率大于30%,病情指数高于25,相对湿度70%以上,开始喷洒90%三乙磷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茶区可改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oo倍液。(5)该病病原菌游动孢子对铜制剂敏感,在非采茶期可喷洒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此外,0.3%的96%硫酸铜液经济有效。

茶 红 锈 藻 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广东、云南、海南茶区,近年安徽、浙江等省也有发生。主要为害1—3年生枝条及老叶和茶果。枝条染病初生灰黑色至紫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后扩展为不规则形大斑块,严重的布满整枝,夏季病斑上产生铁锈色毛毡状物,病部产生裂缝及对夹叶,造成枝梢干枯,病枝上常出现杂色叶片。老叶染病初生灰黑色病斑,圆形,略突起,后变为紫黑色,其上也生铁锈色毛毡状物,即病菌藻的子实体。后期病斑干枯,变为灰色至暗褐色。茶果染病产生暗绿色至褐色或黑色略凸起小病斑,边缘不整齐。

病原 Cephaleuros parasiticus Karsten 称寄生性绿藻,属藻类。病菌形态特征与茶藻斑病近似,其主要区别是,该菌孢囊梗较粗短,孢子囊较大。营养体成熟时生毛状物,穿透寄主表皮伸出,其中包括刚毛及孢囊梗。孢囊梗呈叉状分枝,顶生游动孢子囊4—8个,橙红色,球形,大小39—45.4×28.5—35.6(μm)。遇水时从游动孢子囊中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生鞭毛2根。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红锈藻菌以营养体在病部组织中越冬。翌年5—6月湿度大时产生游动孢子囊,遇水释放出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到刚变硬的茎部,由皮层裂缝侵入。于5月下旬一6月上句及8月下旬一9月上旬出现2个发病高峰。雨量大、降雨次数多易发病,茶园土壤肥力不足、保水性差,易旱、易涝,造成树势衰弱或湿气滞留发病重。该菌在南方茶区无明显休眠期。温暖潮湿时形成子实体。形成时期因地区而异。

防治方法 (1)建立茶园时,应选择土壤肥沃、高燥的地块。(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肥或茶树复混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排水、蓄水能力,增强树势,减轻发病。(3)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在茶园中。(4)越冬期病枝率大于30%,病情指数高于25,相对湿度70%以上,开始喷洒90%三乙磷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茶区可改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oo倍液。(5)该病病原菌游动孢子对铜制剂敏感,在非采茶期可喷洒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此外,0.3%的96%硫酸铜液经济有效。

v

Cy316.com延伸阅读

如何防止茶红锈藻病的发生


茶红锈藻病是病原藻类寄生引起的一种茶病,它跟栽培管理息息相关,凡茶树缺肥、管理不善、强采,造成长势变差时,就会引发本病的大量发生,我省茶农戏称为“饿鬼病”。华南地区发生非常普遍,云南大叶种受害严重,长势不良的三、四类茶园中株发病率几乎达到100%,发病后又加速茶树树势衰退,甚至大面积死亡。

红锈藻病主要侵害茶树1至3年生的枝条,引起枯梢;叶片和茶果也可受害。枝干部受害的症状是,病斑呈圆形至椭圆形,紫黑色,表面常有纵向长裂缝,发病严重时,芽叶稀少瘦弱,茎部病斑以上的叶片多失绿呈现黄色斑驳。在湿度较大的季节,病茎上产生铁锈般细毛状的子实体。叶部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直径5—6毫米,稍隆起,边缘紫色,周围有一透明的绿色环;在多雨季节,病斑正、反两面均出现橙红色毛状子实体,同时病斑变干,中部变褐色或灰色。

本病的病原是一种绿藻,病原藻以营养体在病组织上越冬,次春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发育成孢子囊梗和孢子囊,成熟的孢子囊散发出游动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落在茶枝或叶上,萌发出芽管侵入茎、叶组织,菌丝不断蔓延扩展深入,消耗寄主养分。

病原藻侵入植物组织后,生长健壮的茶树能够在受侵染组织下方长出一层木栓化防护组织,阻止继续侵染。但长势衰弱的茶树则缺乏这种防护能力。因此一切导致茶树生活力下降的不良环境,都会引起红锈藻病的严重发生。诸如土壤缺肥、碱性、通气不良或有硬土层、遮荫不足、干旱、渍水、采摘过度等等,都可能是造成茶树长势衰退,酿成红锈藻病严重发生的诱因。

防止这种病发生,重点是加强茶园栽培管理,对树势衰弱的茶园实行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以增强茶树抗病能力。

第二是要搞好茶园灌溉、遮荫。对云南大叶种茶园,要种好遮荫树,但以间种山毛豆作为临时遮荫的茶园,不要让山毛豆生长超过二年,因为它是该病的中间寄主。

第三,病区在病害传播前(4—5月),雨后喷射0.2%硫酸铜液加0.1%肥皂粉或0.5—0.7%石灰半量式玻尔多液,对它们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英德一些茶场在深耕改土的基础上,用50%托布津1000倍液喷射也有良好防治效果。

茶藻斑病


茶藻斑病是茶树老叶病害之一。中国各茶区均有分布,为害茶、柑桔、油茶、山茶等30多种植物。 症状:老叶上初生黄褐色针头大的圆形小点,以后向四周放射状扩展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灰绿色至黄褐色,后期变暗褐色,边缘不整齐,表面具平滑、较隆起的毛毡状物。病斑直径5mm左右。 病原:一种绿藻学名为Cephaleuros virescens Kunge。病部的毛毡状物即为营养体和繁殖体,孢囊梗顶端膨大,近菜。长宽为14.5-20.3×16.0-23.5uM,游动孢子成熟遇水后释放出游动孢子。 侵染规律:以营养体在病叶上越冬。次年春季,在潮湿条件下,产生游动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侵入叶片,在表皮细胞和角质层之间蔓延。 注意开沟排水,剪除细弱枝,合理施肥。 茶枝癌病在中国四川、台湾、湖南等省茶区均有分布,为害茶、梨、苹果、柳等植物。 症状:茶树枝干受害后,韧皮部出现淡褐色下陷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并包围整个枝干,皮部坏死呈黑褐色,病部周围组织不规则增生,形成肿瘤,树皮粗糙并开裂,病部以上的枝叶常枯死。多数枝条不抽顶芽或芽头瘦小。 病原:丛赤壳菌学名为Nectria sp.属座囊菌目座囊菌科丛赤壳属。病部的子实体为病原菌的子囊壳及子座。子囊壳球形或卵形,丛生,鲜红色,直径为100-150uM,长宽为72-92×8-10uM。 侵染规律:病原以菌丝体或子囊果在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温、湿度适宜,孢子成熟,被风、雨传播,在茶树生长衰弱,杂草丛生,阴湿通风不良以及修剪不当的茶园内发病较重。 防治:对感染严重的茶丛应进行台刈,并将病枝烧毁。发病轻的茶树,则应及时修剪病枝,并喷酒0.5%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茶树病害--茶藻斑病


症状 又称白藻病。分布在全国各茶区,主要为害中下部老叶片。老叶片染病 叶正、背面均可产生黄褐色针头大小圆形病斑或十字形斑点,渐呈放射状向四周发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灰绿色至黄褐色病斑,大小0.5一1.0mm,病斑上可见细条状毛毡状物,后期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稍隆起,呈暗褐色,表面光滑,有纤维状纹理,边缘不整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绿藻以营养体在病叶中越冬。翌春湿度大的条件下,产生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游动了解子在水中萌发,从叶片角质层侵入,在叶片表皮细胞及角质层之间蔓延,叶片染病后又在叶片表面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飞溅传播,使病害不断扩大蔓延。病原藻喜欢高温,但寄生性弱,多寄生在衰弱茶树上。茶园荫蔽、湿度大或湿气滞留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建立新茶园,要注意选择高燥地块;雨后或地下水位高时,要注意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2)及时疏除徒长枝和病枝,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3)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茶树抗病力。(4)早春或晚秋发病初期开始喷洒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0.5%的96%以上硫酸铜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茶红根腐病


症状 分布在全国各茶区,南方茶区受害重。染病株叶片稀疏,有的枯死。一般情况下,病株上萎凋的叶片附着在枝上,经一段时间才脱落。拔出病根有时可见根表生有白色至红色革质分枝状菌膜,后期变为暗红色至紫红色,剥开根部外皮可见皮层与木质部之间也有白色菌膜,木质部无条纹。根颈处或茎部常有平伏的子实体,也有灵芝状的。

病原 Ganoderma applanatμm (Pers.)Pat.称平盖灵芝和Poria hypobrunnea Petch 称褐卧孔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褐卧孔菌子实体初为浅黄色,后转红呈蓝灰色,平伏,紧贴在茎部或根颈处,厚3—6mm,边缘白色,较狭,被绒毛。菌膜暗紫褐色,毡状,厚3mm。担—子宽棍棒状,大小9一l0.5×4.5—5(μm)。担孢子大小4—6×3.5—5(Ftm),亚球形至球形或三角形,光滑,无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索在土壤中或病根上越冬,条件适宜时长出营养菌丝通过伤口侵染根部。在茶园病根与健根接触即可传播。此外担孢子可借风雨传播。孢子从修剪的茎部侵染,后进入根部。该病病程相当长,一般侵染后经10年才显症。茶园残存的树桩及病根也会成为传染源;树势衰弱、地下水位高的茶园易发病。管理粗放的老茶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在林地或果园建立茶园时,要干净、彻底地挖除残存树桩或残根。砍伐遮阴树、林木前先作环状剥皮,使营养不下传,经几个月树桩养分用光后,再在低于地面30cm处砍伐,防止树桩外露。(2)发现病株马上挖掉,再用75%十三吗啉乳油进行土壤消毒,也可在病区四周挖隔离沟,两年后补栽。(3)药剂防治 在病树基部挖一环形沟,深15—20cm,用75%十三吗琳乳油20ml对水2000ml,把1/2药液浇入沟内,覆土后再把余药液灌入,隔6个月1次,共4次。

茶饼病


症状 又称疱状叶枯病、叶肿病,是嫩芽和叶上重要病害,分布在全国各茶区。主要为害嫩叶、嫩茎、新梢、花蕾、果实和叶柄。嫩叶染病初现淡黄至红棕色半透明小斑点,后扩展成直径0.3一1.25cm圆形斑,病斑正面凹陷,浅黄褐色至暗红色,背面凸起,呈馒头状疱斑,其上具灰白色或粉红色或灰色粉末状物,后期粉末消失,凸起部分萎缩形成褐色枯斑,四周边缘具一灰白色圈,似饼状,故称茶饼病。发病重时一叶上有几个或几十个明显的病斑,后干枯或形成溃疡。叶片中脉染病病叶多扭曲或畸形,茶叶歪曲、对折或呈不规则卷拢。叶柄、嫩茎染病肿胀并扭曲,严重的病部以上的新梢枯死或折断。该病对茶叶品质影响很大。 病原 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称坏损外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斑上的白粉状物是该菌的子实层,由很多个担子聚集形成。担子圆筒形至棍棒形,基部较细,顶端略圆,单胞,大小49一150×3.5—6(um),担子顶端具小梗2—4个,每个小梗上生担孢子1个。担孢子单脑无色,椭圆形,大小9—16×3—6(um),发芽前产生中隔,变为双胞,发芽时每胞各生l芽管,侵入寄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活体上越冬或越夏,翌春5月上旬或秋天,均温15—20℃,相对湿度高于80%,即可形成担孢子。担孢子借风传播到嫩叶或新梢上,遇有水滴时,开始萌发,侵入后经3—18天潜育,形成新病斑,然后其上长出子实层。担孢子成熟后又飞散,进行多次再侵染。全国各茶区发病时间不同,华东、华南茶区3—5月、9一l0月发生,西南茶区7—11月发生,海南茶区2月及9月以后至翌年1月发生。夏季该菌在茶树上越夏。担孢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2小时开始萌发,24小时萌发率高达70%一80%,萌发的担孢子产生2个芽管,从孢子两侧伸出,芽管直接从寄主表皮细胞侵入,气温18—20℃,相对湿度80%一95%,潜育期l0一13天,20—23℃为8—10天,显症后4—6天开始产生孢子,完成一个侵染过程历时12—19天。在四川,每年再侵染可发生7—8次,贵州可发生15次。气温31℃以上,连续光照4小时,担孢子生长发育受抑制,病害停滞下来。茶园日照少,结露持续时间长,雾多,湿度大易发病。偏施、过施氮肥,采摘、修剪过度,管理粗放,杂草多发病重。防治方法 (1)进行检疫。从病区调进的苗木必须进行严格检疫,发现病苗马上处理,防止该病传播、扩展。(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3)加强茶园管理,及时去掉遮荫树,及时分批采茶,适时修剪和台刈,使新梢抽出期避开发病盛期,减少染病机会,另外及时除草也可减轻发病。(4)加强预测预报及时施药防病此病流行期间,若连续5天中有3天上午日均日照时数<3小时,或5天日降雨量2.5—5mm以上时,应马上喷洒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75%十三吗啉乳油35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1000倍液、9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三唑酮有效期长,发病期用药1次即可,其它杀菌剂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非采茶期和非采摘茶园可喷洒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0.3%的96%硫酸铜液或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等药剂进行预防。

茶 煤 病


症状 又称乌油,分布在全国各茶区。主要为害叶片,枝叶表面初生黑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小斑,后扩展至全叶,致叶面上覆盖一层煤烟状黑霉,茶煤烟病有近十种,其颜色、厚薄、紧密度略有不同,其中浓色茶煤病的霉层厚,较疏松,后期长出黑色短刺毛状物,病叶背面有时可见黑刺粉虱、蚧壳虫、蚜虫等。头茶期和四茶期发生重,严重时茶园污黑一片,仅剩顶端茶芽保持绿色,芽叶生长受抑,光合作用受阻,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

病原 有多种,主要有Neocapnodiμm theae Hara称茶新煤炱或浓色煤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浅褐色,从菌丝的隔膜处缢断后产生星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四分杈,无色至褐色,每个分杈上具多个分隔。分生孢子器圆筒形至不规则形,生在单一或分枝的长柄上,褐色,顶部膨大,具孔口,器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至卵圆形。有性态子囊壳圆柱状,顶端膨大,暗褐色,内生多个子囊。子囊卵圆形,基部有小柄,内生子囊孢子8个排成2列。子囊孢子椭圆形,初无色,后呈暗褐色,具隔膜1—3个。此外还有富特煤炱、中心煤炱、头状胶壳炱、山茶小煤炱、刺三叉孢炱、光壳炱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多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部越冬。翌春,在霉层上生出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落在粉虱、蚧类或蚜虫分泌物上后,吸取营养进行生长繁殖,且可通过这些害虫的活动进行传播,以上害虫常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先决条件,生产上管理粗放的茶园或荫蔽潮湿,雨后湿气滞留及害虫严重的茶园易发病。

防治方法 (1)从加强茶园管理入手,及时、适量修剪、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千方百计增强树势,预防该病发生。(2)及时防治茶园害虫,注意控制粉虱、蚧壳虫、蚜虫等虫害,是防治该病积极有效措施之一。具体方法参见本书茶树害虫。(3)早春、晚秋非采茶期喷洒波美0.5。石硫合剂或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茶灰色膏药病


茶灰色膏药病是茶树枝干部病害之一。中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为害茶、油茶、桑、梨、杏、桃、板栗、苹果、柑桔等林木和果树。

症状:主要发生在茶树枝干上的介壳虫残体上,先产生白色绵毛状物,中央呈暗色,四周不断的延伸丝状物,圆形,中央厚,周围薄,形似膏药。老熟后呈紫黑色,干缩龟裂,逐渐剥落。

病原:学名为Septobasidium pedicellatum (Schw Pat),属木耳目隔担子耳科隔担子耳属。初生菌丝无色,有分隔。老的菌丝褐色或栗褐色。分枝繁杂密集成膜状菌丝层。基部有短柄,顶端长出突起,形成担子。担子圆筒形或棍棒形,初直,后来显著弯曲,有隔膜3个,无色,单胞,丝状,直或略弯曲。担孢子长圆筒形或长椭圆形,向一方弯曲成镰刀形,两端圆,无色,单胞,长宽为19-26×4-5微米。

侵染规律:冬季以菌丝在有病枝叶上越冬。翌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菌丝继续生长形成子实层,担孢子借气流或随介壳虫传播,孢子萌发,以介壳虫分泌物为营养,形成新的菌膜,不侵入寄主体内。

防治介壳虫是防治膏药病的根本办法。在孢子盛发期间,可喷施0.7%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保护健康茶树免受侵染。

茶 胴 枯 病


症状 又称枝枯病。是茶树当年生枝干病害。发病初期在茶树中上部半木质化枝干的近基部生浅褐色至褐色长椭圆形病斑,后扩展成环状,稍凹陷,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发病重的,水分输送受阻,地上部叶片蒸发量大,致病部以上的枝叶枯死。

病原 Macrophoma sp.球壳孢目大茎点属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近球形,顶端具孔口,分生孢子器内壁着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线形,其上生有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直或稍弯,单胞,无色,透明,大小15.7—23×7.3—9.7(pm),多具1—2个油球。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条件适宜时孢子萌发从新梢侵入。该病多在5月盛发,7—8月出现枝叶枯

死。茶树衰老或地势低洼茶园易发病,通风透光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及时中耕锄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对衰老的茶树要进行修剪或台刈。采用茶树配方施肥技术,合理配施氮磷钾,使茶树生长健壮。(2)发病初期春茶采摘前及时喷洒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一1000倍液;冬季可喷洒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一800倍液。

v

茶 白 星 病


症状 又称点星病。安徽、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嫩叶、嫩芽、嫩茎及叶柄,以嫩叶为主。嫩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成直径l一2mm大小的灰白色圆形斑,中间凹陷,边缘具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湿度大时,病部散生黑色小点,病叶上病斑数达几十个至数百个,有的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叶片变形或卷曲。叶脉染病叶片扭曲或畸形。嫩茎染病病斑暗褐色,后成灰白色,病部亦生黑色小粒点,病梢节问长度明显短缩,百芽重减少,对夹叶增多。严重的蔓延至全梢,形成梢枯。

病原 Phyllosticta theaefolia Hara称茶叶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大小32—80×32—80(um),暗褐色,顶端具乳头状孔口,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卵形,单胞无色,大小3—5×2—3(um)。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48小时后,长出白色菌丝,后变为黑色,上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子实体。菌丝生长温限2—25℃,适温为18—25℃,高于28℃则生长停止。光照利于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病茎中越冬。翌春茶树初展期,分生孢子器中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在湿度适宜时侵染幼嫩茎叶,经1—3天潜育,开始形成新病斑,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气温16—24℃,相对湿度高于80%易发病。气温高于25℃则不利其发病。每年主要在春、秋两季发病,5月份是发病高峰期。高山茶园或缺肥贫瘠茶园、偏施过施氮肥易发病,采摘过度、茶树衰弱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分批采茶、及时采茶可减少该病侵染,减轻发病。(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复混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3)于3月底-4月上旬春茶初展期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