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发展茶产业优势独具

发布时间 : 2020-12-16
绿茶产业 茶文化产业 普洱茶优势

绿茶产业。

消息金秋十月,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在北京举行。会上评出12个全国金奖,贵州获得4个;另外,我省还获得2个银奖和2个优质奖。一位业内人士感言:“黔茶在茶博会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充分证明了外界对黔茶的认可,也说明开发贵州茶叶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贵州是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条件兼具的原生态茶区,也是中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和高品质绿茶的重要产地。“幽深不见人,苍翠万千里”,使得贵州环境污染小,农药化肥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天然的理想种植区域。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按无公害茶叶标准对贵州茶叶进行抽检,合格率达到100%。湄潭、晴隆两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20个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茶叶)基地县,凤冈县被授予“中国有机富锌富硒茶之乡”。目前,全省通过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认证的茶园面积分别为7万亩、6万亩和3.5万亩,有机茶茶园面积居全国前列。

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孕育了品质独特的贵州茶叶。贵阳春秋实业公司在近两届茶博会上连获金奖。在本届茶博会上,该公司“雀舌报春”绿茶又获得金奖。公司总经理牟小秋说:“品质好,是贵州茶的普遍特点,‘雀舌报春’其实只是更加充分地体现贵州绿茶的特点而已。”

Cy316.com延伸阅读

贵州石阡大屯村“脱贫攻坚”发展茶产业


为了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近年来贵州省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大力发展茶产业,围绕“建设好党支部、发展好茶产业、连接好利益机制”的工作思路,将解决经济问题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之路。

村级换届时,优先选任爱茶懂茶愿意发展茶产业的能人。班子成员大都成为“五员村干部”,即:发动种茶的宣传员、带动种茶的示范员、茶园管理的护林员、茶叶加工的技术员、茶叶销售的营销员。在现有5名村干部中,3人擅长茶叶种植、管护、加工,1人懂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1人熟悉财务管理,村干部大都是茶产业发展的“土专家”,党员成了茶产业发展的“示范员”。

茶园

大屯村把茶产业定位为“子孙产业”,增强了茶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地位。如今,茶园建设管护和茶园面积已经初具规模。同时,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积极与省茶科所、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团队合作,采取太阳能防虫、以草抑草、茶园机械管护、选育优质品种等方式推动茶产业绿色发展。目前,大屯村实有茶园2230亩,人均0.7亩。通过强化茶叶加工,茶青下树率明显提高,茶园效益逐步显现。206名贫困群众掌握了茶叶种植技术,38人能熟练操作茶叶管护机械;135人熟悉病虫害防治,67人学会了茶叶加工,茶叶产品的品种由1种增加到6种,成功通过QS认证。

今年,大屯村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可分配收益15.6万元,贫困户户均分红302元。今年有23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务工,平均领取务工报酬2100元。其中,最多的一人领取务工报酬12000元。经济日报记者王新伟吴秉泽

贵州晴隆制定地方标准高起点发展茶产业


日前,《晴隆县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技术规程》等通过专家评审组评审,标志该县发展茶叶产业有了地方标准。

贵州晴隆茶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1980在晴隆发现的茶籽化石,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唯一发现的茶籽化石,说明贵州茶历史至少在100万年以上。晴隆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业生产,县茶业公司生产的贵隆系列“贵隆绿茶”、“贵隆银芽”、“贵隆毛峰”已取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开发的产品先后获国际、国内奖项30余项。2008年初,为将晴隆的茶业做大做强,晴隆县出台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通过几年的努力把晴隆县打造成为全国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适合县情的标准,按标准新建茶园,按标准对老茶园进行改造,按标准进行茶园的田间管理,达到起点高、无公害、打造绿色食品的要求,规避建园起点低、改造难、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为做好这项工作,县质监局主动请缨,历时4个多月的深入调查研究,经过几易其稿,于8月底经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组成评审组对该标准体系进行了评审,最终通过了《晴隆县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技术规程》、《晴隆县无公害茶园田间管理技术规程》、《晴隆县低老茶园技术改造技术规程》,至此,晴隆茶叶生产有了自已的标准,结束了无标生产的历史。

古丈县:依托生态环境优势 发展茶乡旅游产业


中国至今已有上千年的产茶历史了,其中,绿茶是我国出产量最高的茶类,在我国的茶叶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绿茶品牌众多,而古丈毛尖作为我国历史名茶之一,是绿茶中的珍贵品种,产于湖南古丈县,是湖南有名的特产。在古丈县,当地人民依托古丈茶的生态环境优势,将茶乡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不仅有效地促使茶产业转型升级,还带动当地茶农脱贫致富。

古丈县

在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三五成群的妇女一边采摘鲜茶,一边有说有笑地聊着。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龙献文说,牛角山村从一个每五户就有一名光棍的贫困村,现已变成远近闻名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民俗保护村、百佳茶叶村、农民合作示范村、一村一品示范村等,古丈毛尖茶叶这一“绿色金矿”功不可没。

“我们‘牛村’有313户1306人,茶园面积10800多亩,人均茶园就有8亩多。”2016年村里人均收入达74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后100户385人全部脱贫,在古丈率先实现了小康。

谁也不会想到,十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的山沟沟。“那个时候,村民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家种点红苕包谷,村里都穷出名了。”龙献文介绍道,“当时村里工作推进难、人地矛盾大、群众意见多。”虽然毗邻省道,山上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垦好的老茶园,但常年没人护理,加之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村民守着“绿金”却仍在贫困线上挣扎。

穷则思变。“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富起来?还是要靠产业发展。”2009年,牛角山村开始实施退耕还“茶”,确定了“产业兴村、文化活村、旅游富村、经济强村”的思路,围绕青山绿茶做文章,成立专业合作社,以发展茶叶托底,主攻有机茶叶、生态养殖、苗寨旅游和苗族餐饮业开发。

古丈县

当地采用“村支两委+公司+合作社+科研院校+基地+农民”运作模式,让村民以土地、房屋、劳动力、资金等形式入股村办企业,通过土地租金、务工工资、盈余分配、二次返利、分红等方式获取收益,村民尝到了种茶的甜头。

2010年,古丈县委、县政府提出把茶叶产业作为第一富民产业的决定,依托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特有资源,着力推进茶叶标准园、精品园建设,不断推动“园、社、企、水、路”综合配套,完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区+贫困户”和“市场主体+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加速了农业现代进程,把更多资金投向茶叶产业,为贫困群众“造血”。

茶叶产业发展起来了,苗家人又开始思考怎样把产业做大做强。当地最终确定了“以茶为媒、以茶促旅、茶旅融合”的发展思路,为山村产业转型发展增添一抹亮色。

如今,牛角山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牛角山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古丈夯吾苗寨旅游公司等企业越做越大,村里的农家乐、茶厂、养殖场如春花般竞相绽放。“现在村里有6家村办企业了,仅茶叶销售年全村收入就有1200多万元,游客纷至沓来,村民腰包也鼓起来了。”龙献文说。

古丈县

因茶而兴,因茶致富。牛角山村附近的龙鼻嘴、岩寨、桐木、排达等村寨的村民也跟着受益——小孩老人都可以到茶园采茶,合作社以每斤80元收购鲜叶,村民干一天还有劳务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差。”

“我们的夯吾苗寨实现累计接待游客25万人次、收入1700多万元。”说起乡村旅游,龙献文激动不已,“牛角山村农家乐开业几年来,累计接待游客也有20万人次,收入也过了一千万。”

论茶问道皆一味,茶旅融合意流长。2016年,古丈共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9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7.5%和17.8%。目前,“夯吾苗寨”、“默戎苗寨”等旅游接待人数持续攀升,红石林、坐龙峡、高望界等一大批景区和配套设施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建设……纵情湘西山水,茶飘香旅人来,古丈的茶旅融合方兴未艾,正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贵州省湄潭县:2018年茶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


湄潭县,贵州省遵义市下面的一个行政县。湄潭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气候常年温暖湿润,降水量充足。再加上该地多山脉,森林覆盖率高,因而种茶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这几年来,湄潭县政府一直在努力探索多种产业生产结构,力求尽快脱贫致富,带领百姓们走上致富的新道路。

座谈会现场

近日,湄潭县2018年茶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与会人员围绕如何巩固发展茶产业进行了讨论发言。会议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各茶企要通力合作,在茶叶品牌、质量与茶文化等方面强化措施,全面巩固壮大茶叶这一强农富民产业。

市政协副主席、县委书记魏在平在会上指出,小茶叶种出大产业,一直以来,湄潭县按照“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的发展思路,不断在茶园面积、茶叶品牌、茶叶质量、茶文化等方面下功夫,全县茶叶这一脱贫产业得到全面提升,愈来愈多的人民群众依靠茶叶这棵摇钱树增收致富。同时,湄潭县的茶产业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全县上下共同努力。

魏在平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以及各茶企要正确认识茶产业发展对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在当前工作中,要找准差距和不足,进一步强化基地加茶园、种植加管理、监督加质量的共识,实现规模化生态化发展;要进一步优化茶产业发展平台,促进茶业品牌化名牌化发展;要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加强茶叶品牌、文化建设,实现企业集团化、高效化发展;要进一步建好完善茶青市场,巩固中国茶城市场,拓展省外及国际市场,促进融合化多元化发展;要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强化镇(街道)、部门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振奋精神,抢抓机遇,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勰主持会议并从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金融系统支持发展以及拓宽茶产业链的招商引资工作提出相关要求。

会上,陈佐明、陈黔尧、聂珍玉、叶大祥等县领导就抓好茶产业发展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怡壶春、黔茶联盟、琦福苑、盛兴等茶企分别从茶叶出口加工、黔茶联盟建设、基地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进行讨论发言,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表态发言。

潭江镇:依托茶园生态环境优势 促进茶旅产业融合发展


时下,将茶叶观光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是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不仅是对茶园的二次利用,也是促进茶农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潭江镇,依托当地茶园的生态环境优势,将茶园与旅游有机结合,不仅促进茶旅产业融合发展,还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

茶旅融合

千百年来,浩浩荡荡的韩江自北向南穿镇而过,潭江茶早已是“儿孙满堂”。天蓝山绿,树茂林丰,走进潭江镇官下村,潺潺的流水与整洁的村道交相辉映,观望连绵万亩的茶园,呼吸着清新的气息,俨然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在潭江镇,茶叶发展的气候已经形成,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即以农产品“三品一标”为目标,从文化底蕴、包装设计、茶叶品质入手,通过标准化生产使整个茶叶向优质、安全、品牌方向发展,让潭江茶叶占领到一个更有优势的“高地”。

“按照相对集中、突出重点、适度规模、择优发展的原则,优化茶叶种植区域结构,重点围绕官溪片区打造万亩有机茶生产原料基地。”彭晓东表示,在建好现有的2.9万多亩高标准茶园的同时,逐步对4万多株珍贵的老茶树进行保护性开发,真正把茶文化底蕴挖掘出来,实行高端定制,全面打响古茶树茶乡品牌。

如何传承“名茶”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光农业的兴起,茶文化旅游近几年异军突起。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传情,建设茶歌、茶艺、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茶食为一体的茶叶强镇,是潭江推进“茶旅融合”发展的探索。

“每年都会有来自潮揭汕、珠三角等地的游客前来小住几天,该村也借机大力发展新农村特色文化体验游,推动产业经济发展。”官下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兵介绍,官下村已经找准定位,依托万亩茶园,打造“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彭晓东表示,计划将现有条件较好的茶园改造成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观光茶园,融合中华传统茶文化、畲族文化进行规划和建设,再推出一批涉茶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茗茶的采制、泡饮等活动,享受悠闲时光,实现茶业与文化、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延伸茶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安徽:推动茶产业转型 促进茶产业发展


安徽是茶叶生产主要加工地以及批发和经营集散地,在我国的十大名茶中,产自安徽的茶叶酒占了三成。安徽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安徽茶叶有品质高、口感好、香气足的特点。

近日,从安徽省茶产业工作现场会获悉,安徽省将重点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品种改造、投入品管控和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计划到2020年,全省绿色食品茶园达60万亩,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42万亩,并在每个主产市至少打造1个茶产业特色小镇,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省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安徽省将适度发展新茶园,加强中低产茶园改造,到2020年更新改造低产茶园30万亩,提高茶园单产水平和效益。创建一批绿色、生态、高效茶叶生产基地。大力推广茶园管理机械化,研发推广“轻型化、便捷化”采茶机、耕作机、修剪机等茶园机械。加强茶叶标准化生产和绿色生产,开展绿色防控生产示范,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尤其是抓好国家级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的示范,并在省内扩大试点,加快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加强主体培育,推进产业融合。力争到2020年,全省培育年产值3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0家。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每个茶叶主产市至少打造1个茶产业特色小镇,创建1个至2个省级以上涉茶休闲农业示范县、10个示范点,打造2条茶旅精品线路。

贵州省纳雍县:茶产业发展迅速 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纳雍县是贵州省西北部的一个行政县,受地理交通条件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纳雍县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贫困县,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下,纳雍县开展茶叶种植,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纳雍县当地的茶叶种植

一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1.8万亩发展到今年的24.6万亩,主要分布在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品种主要有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龙井43、金观音、安吉白茶等。

二是品牌建设不断加强。现已注册有“姑箐”“府茗香”“康苠”等30多个商标,创建了“贵茗翠剑”“府茗香翠龙”“彝岭苗山”等多个品牌,产品多次在国际、国内的茶博会、展览会、评比会上夺得大奖。在省斗茶赛和毕节市“奢香贡茶杯”斗茶赛上均获奖,特别是在毕节市“奢香贡茶杯”斗茶赛上连年领先。

三是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纳雍县2007年被定为贵州省15个重点产茶县之一,2009年至2017年连续9年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2010年获“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201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四是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共注册63个茶叶企业(其中茶叶专业合作社33家、茶叶公司30家),有22家公司通过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认证,5家企业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6家公司获得市级龙头企业认定,6家公司荣升为省级龙头企业,1家公司被评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2家公司被评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1家公司获中华供销合作总社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五是加工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县茶叶加工企业只有5家,年生产成品茶6吨左右,产值120万余元。2017年年底,具备加工能力的茶企增加到28家,年生产成品茶约95吨,产值675万余元。

以上就是关于纳雍县近几年来发展成果的介绍。纳雍县既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同时也离不开当地人民勤劳的工作。这二者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缺一不可。

民间资本激活贵州道真茶产业


家住三元村的盛志勇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自己的土地上为别人打上了工,当起了“打工者”。以前起早贪黑的他如今只需要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年下来,比起以前,收入还增加了不少。和盛志勇一样,在道真县大力发展茶叶的今天,尝到甜头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把自己的荒山和不愿意耕种的土地租赁给茶叶种植大户,在缺乏资金投入和生产技术的他们,一边能拿到每年的土地租赁费,一边为这些茶叶种植大户打工,获得较为丰厚的劳动报酬,这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是最想要的选择。同时,茶叶种植大户在承包了农民的土地后,再雇佣当地的农民,一方面利用农村劳动力充足,一方面利用农民的朴实勤劳,这为需要大量劳动力的茶叶种植大户们节约了不少成本。形成了农民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双赢发展模式。正在被改变的身份站在道真县大千镇三元村后的大山顶上俯视,一片片幼龄茶园如今仍不能掩饰脚下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三元村海拔1000多米,长期以来,这就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末,这里的人们还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人均收入还足200元。6年前,当南下打工的浪潮再一次席卷贵州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时候,三元村同样未能逃过此“劫”,半数以上的村民外出打工了,使得大量的土地变成了荒山。在贵州茶叶产业的激励下,道真县君茶实业有限公司三元村在投资200多万元承包了1000多亩的荒山和熟地,建起了茶园,打通了公路。从此,三元村的交通变化了,村子的环境变化了,村民们的身份也从一个农民开始向工人转变了。“打工者”一词一直是盛志勇对当地年轻人的称呼,如今,盛志勇自称也是“打工者”。清晨6点,当三元村整个村庄还在浓雾的笼罩下,盛志勇带着10多名工人(当地村民)背上喷雾器来到了茶园里,开始为君茶实业有限公司的1000多亩茶园喷洒无公害的杀虫剂。当太阳还没有爬上三元村后海拔1300多米的大山时,盛志勇就带着10多位农民“下班”了。他们每天在茶园里工作8小时,工资是25元/天。“从开始种茶叶的那一天起,为茶园松土、锄草、施肥等等每天、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活路要干。现在茶园还未成林,公司还在茶园里套种了花生、白菜、辣椒等经济作物,事情就更多了。”盛志勇告诉记者说。据君茶实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军介绍,农忙的时候,最多的一天有100多人在他的茶园干活,平常时间也有20多个村民长期tieguanyin工作在他的茶园里。再过一年时间,等茶园成林开始大量采茶的时候,还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只要茶园存在一天,村民们就有做不完的事情,就能长期获得可观、稳定的收入。民间资本的力量茶园建设,如今在道真县可以说是轰轰烈烈。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种植大户的不断涌现,使得民间资本大量的投入到了茶产业发展中来。“在我们县发展茶叶的大户,大多数以前都不是从事茶叶生产的企业,在发展茶叶以前,他们有的是从事客运的、有的是承包工程的、还有的是国家公务人员等来自各行各业。”道真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税开伦主任说。据税主任介绍,君茶实业有限公司陈军总经理以前就是跑长途客运的私营老板,去年,陈总转让了自己客车,加上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到了茶叶发展中来。在看准了这条欣欣向荣的绿色大道后,今年,陈总卖掉了自己的一栋房子,再一次加大了对茶园的投入。和陈军一样,从事客运工作赵军总经理,如今已放弃客运这一垄断行业,转向投资茶叶产业,在道真县玉溪镇箭杆山承包了800多亩土地建起了茶园,目前,茶园长势良好,接下来,赵军总经理还准备再投资几十万元建一座茶叶加工厂。作为道真县茶叶发展龙头老大的宏福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杨志福高瞻远瞩,5年前就在道真玉溪镇承包了400多亩良田,建起了高标准的有机茶园,同时,还对500多亩老茶园进行重建改造。今年,该公司又投入了300多万元建起了道真县首座标铁观音准化有机茶大型加工厂。该公司不断的壮大发展,带动了周围一大批农户开始种植茶叶,新建茶园上1000亩。道真县茶茶产业发展办公室税开伦算了一笔帐,从去年以来,道真茶叶的种植大户达到了13户,这些茶叶种植大户少的有200亩,多的有上1000亩,如过每亩新建茶园按1700元/亩的投入来计算,道真县在茶叶发展上,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吸引上1000万元的民间资金。

坚持绿色发展 撬起茶产业发展的杠杆


茶,作为我国传统著名饮品。茶叶的输出,可以说是中国走向国际的重要文化标志,是带动一个国家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文化物质交流平台。茶产业更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大力推进茶产业的发展,撬起茶产业发展的杠杆势在必行。

连日来,熙熙攘攘,热络的中国首届国际茶叶博览会逐渐在杭州落下了帷幕。热络的背后,是雄厚的中国茶产业。作为茶的原产地,我国在茶叶生产上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地位,我国茶园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同时,全世界有超过20亿人在饮茶,供需两旺,可谓形势喜人。但是,形势也逼人,中国茶叶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诸多尴尬。

茶叶商号林立,但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不多。农业部一位官员对茶叶品牌也有“挫败感”,他曾到过纽约第五街区问茶,问有中国茶吗?回答说,没有。同事说,那不是中国龙井茶吗?回答说,那是欧洲的龙井。据统计,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的茶叶类商标4万多个,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与国外知名品牌的差距还很大。英国一家立顿公司的产业产值,就超过林林总总几万家中国茶企的总和。从销售和品牌建设来看,90%以上的茶企年销售额不足500万元,全国百强茶企销售额仅占全国茶叶销售总额的12%。同时,茶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不够高,产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我国茶产业必须紧步快赶,牢牢把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撬起茶产业发展的杠杆,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坚持绿色发展,做优茶品质。好品质源于环境、基于生产、成于技艺。要推进绿色生产,建设标准茶园,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和绿色防控,在最适宜的区域,靠最优良的环境,用最健康的土壤,生产最优质的茶叶。要推进绿色加工,提升机械化水平,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加工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把最优质的原料变成最优质的产品。

坚持市场导向,唱响茶品牌。品牌就是信誉,就是信任,就是市场号召力和竞争力。要实施品牌战略,立足资源禀赋、依托产业基础、顺应市场需求,建设一批茶叶生产优势区,培育一批茶叶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消费者喜爱、国际竞争力强的标志性茶叶品牌。

坚持传承创新,弘扬茶文化。要将茶产业发展与茶文化传承相融合,让栽茶、采茶、品茶等传统民间技艺、乡风民俗不断发扬光大,勾勒“醉”美茶园,讲述中国茶故事,让世界通过一片小小的茶叶,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中国发展活力。

如何推进茶产业发展创新?茶产业要如何创新?


我国是世界上的茶叶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悠久茶叶历史的国家。目前茶叶种植在我国种植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当前我国茶产业本质上依然是政府主导的生产导向型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型,促进市场化与全球化,是推进我国茶产业现代化的根本措施,关键要增强茶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茶产业

怎样推进茶产业创新?

第一,创建新市场。其核心是构建新型茶产业供求关系,主要从两个层面开展:一是构建大数据茶市场体系。面向全球和区域市场,依据区域消费数据,建立时间市场、人群市场和区域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以智能化为基础构建快速反应、高效配送、需求预测相结合的产业机制;二是推动销地市场与产地市场一体化。通过创建产地销售平台,组织消费者和引进海外茶商参与基地建设实现产销市场融合。此外,还要建设全球性龙头市场,面向与对接全球茶产业发展经营主体、管理机构与组织、区域市场消费主体;推动服务创新,促进全球市场协调发展,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茶产业运营需要,开展金融创新服务,创建跨区、跨境物流及外汇结算代理平台。

第二,推进产品创新。在茶产业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存在与生产加工相关的生产性需求市场、茶和关联性产品的需求市场以及茶文化需求市场。经营这三类市场,要推进终端产品、技术装备、服务产品相结合的茶产业产品体系的创新。一方面实施迭代式产品研发策略,实现产品试销、销售、修正、淘汰与研发各个环节有机结合,提高创新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结合市场变化,推动单个产品创新与多个产品组合创新相结合,满足主体多元化需求。

茶产业

第三,推进产业链创新。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横向拓展。向茶的吃、喝、用、玩、饰功能化拓展,衍生相应新产业新业态;二是纵向深化。向茶成分的功能化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资源化转换,不断创造科技型茶产业,通过特定功能与相关资源融合,发展新型业态,如茶旅游产业;三是功能延展与配套创新。随着市场变化,茶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多产业的创新支撑,如茶装备、包装、器具等产业发展就是建立在茶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

第四,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保护茶农利益。关键是按照市场化原则,科学构建茶产业链的利益关系,重点保障三个权益,发挥三个作用。充分确保茶农的优质原料生产权与劳动收益权,发挥茶农优质茶原料供给及茶园管理作用;充分确保企业市场开拓权与较高经营收益权,发挥茶企产品研发与市场运营作用;充分确保政府公共利益代表及监督权,发挥政府在公共品牌推广与公共事业建设中的作用。让政府、企业、茶农在茶产业发展中各居其位,发挥各自功能,共同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茶产业

作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茶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要转变茶业生产,努力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导向型发展,促成茶产业发展创新。要做好茶产业的发展创新,需要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创建新市场、其次推进产品创新、再次推进产业链创新、最后就是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保护茶农利益。茶产业创新是我国茶叶生产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设想,对今后我国茶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茶产业发展创新将成为未来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