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茶叶审评中的色泽

发布时间 : 2020-12-28
绿茶的色泽 茶汤的色泽 茶叶中

【www.cy316.com - 绿茶的色泽】

色度和光泽度是审评干茶色泽的两个重要方面。茶叶的颜色及其深浅程度即为色度;外来光线照射到茶叶上后,一部分被吸收了,一部分被反射回来,从而使茶叶色面呈现出不同的亮暗程度,即为茶叶的光泽度。

不同种类的茶叶,其对色泽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比如,色泽乌黑油润是上等红毛茶的重要特征,若呈黑褐色或红褐色则品质一般,而棕红色则是品质较差的表现;上等绿毛茶色泽翠绿,若绿中带黄或黄绿不匀则表明品质一般,而枯黄花杂则是品质较差的表现;颜色青褐且有宝石般的光泽是上等青茶的重要特征,色呈黄绿或枯暗花杂都是品质较差的表现;如果黑茶看上去如墨般黝黑且有光泽,则表明其品质较高,而黄绿色或铁板色则是品质较差的表现。另外,不同产地的茶所呈现出来的色泽也不同,如高山茶色中带黄,光泽较好,给人以鲜活感;低山茶或平地茶颜色深绿,光泽较差。

审评干茶的色泽时,应将色度与光泽度结合起来,可以从润枯、鲜暗和匀杂这几个方面进行评比。成茶以色泽润为优,枯则差。茶叶的色泽有鲜暗之分。原料鲜嫩、初制合理的新茶所呈现出来的色泽即为鲜,看起来鲜艳、鲜活,给人一种新鲜感。茶叶色调一致为匀,给人以正常感。

cy316.Com精选阅读

茶叶中内含物成分解析


茶叶中的内含物成分种类含量,随不同茶类、不同茶树品种、不同生产地域、不同生产季节、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不同栽培管理方法、不同加工工艺技术、不同原料级别而有差异。

据现代科学检测,茶叶中含有600余种物质,其中有机物质有500余种,约占总量的93.0%~96.5%;无机化合物有100余种,约占总量的3.5%~7.0%。

茶叶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与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糖类、脂肪等,保健物质主要有茶多酚、茶色素、茶多糖、茶皂素、生物碱、芳香类物质等。

【茶多酚类】

(包括儿茶类、黄酮类、黄酮醇类、酚酸类、花色甙类、羟基—基烷醇类等40余物质组成的化合物),其含量约占干物质总量的15%以上,高的可超过40%,大叶种高于中小叶种。

【茶色素类】

(包括叶绿素、茶黄素、茶红素、β一胡萝卜素等),约占干物质总量的15.36%~33.42%。

【茶多糖】

是一类组成复杂且变化较大的混合物,是一种酸性蛋白,并结合有大量矿质元素,其含量约占干物质的2.34%~5.13%。

【茶皂素】

为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衍生物,其含量只占干物质总量的0.07%左右。

【蛋白质与氨基酸】

蛋白质为一类高分子量的含氮有机物,约占干物质总量的20%~30%,但是只有10%左右可溶于热水。在茶叶中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氨基酸,共有30余种,大多数为人体所必需,其中有8种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

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约为干物质总量的2%~5%,其中茶氨酸约占氨基酸总量的50%,精氨酸约占13%,天门冬氨酸约占9%,谷氨酸约占8.7%,其余约占13%。

【生物碱】

为一种嘌呤类化合物,包括咖啡碱、可可碱、茶碱,约占干物质总量的3%~5%,其中咖啡碱占有2%~4%,可可碱与茶碱占1%。

【矿物元素】

茶叶中的矿质元素相当丰富,磷、钾含量最高,钙、镁、铁、锰、铝次之,铜、锌、钠、硫、硒、氟为微量元素,人体必需的24种矿质元素。

解析普洱茶中的茶多酚


普洱茶生茶特有的品质和陈香是在陈放过程中发酵形成的,一定时间后普洱茶生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氨基酸、糖类等各种物质之间发生变化,使得汤色、香味趋向于理想化,普洱茶生茶的存放并不困难,只要不受阳光直射、雨淋、,忌潮湿,于环境清洁卫生、干燥通风无其他杂味异味处存放即可。

普洱生茶的定义:是指没有通过人工发酵的普洱青茶。生茶初期(生茶1-2年内没有明显发酵转化的)减肥功效来自于因素一,随着存放过程中的自然发酵转化。(这一转化过程在南方高湿环境中来得很快,自然存放一年的饼就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所含的具有多酚类结构性质的化合物,是茶叶中三十多种酚类物质的总称(由四个大类组成,分别是:黄烷醇、花色素、黄酮醇、酚酸,其中儿茶素黄烷醇含量最高)其含量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35%,它是茶中呈各滋味的主体物质。其属性:涩和苦。

普洱茶有生熟两类,其中普洱茶生茶的茶多酚与一般绿茶相当(但因普洱属大叶种茶,内容物含量较高,相对来说茶多酚含量略高),其中普洱熟茶的茶多酚中大部分已转化为另一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茶色素和茶多糖等,但也有部分茶多酚未完成转化,只是远远小于普通绿茶。

普洱茶中的老黄片解析


茶树上的老叶子,因为多数老叶时间长了会泛黄,“黄片”因此得名。普洱茶老黄片是指在原料筛选拣工序中,因条索疏松、粗大,在揉捻过程中不成条的部分,按照生产标准拣出来的这部分茶箐,俗称为“黄片”。

黄片的品质和所选原料茶箐的品质是一致的,只是因外形不佳而被拣出,但并不意味着品质不好。老黄片由于叶片组织厚实,反以甘醇厚的滋味和持久耐泡见长。

老黄片的形成,一是采摘时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之外的第三叶、第四叶;二是揉捻时没有揉捻到位,条索比较疏松;在这两个情况下,杀青会造成叶片颜色发黄或绿色更深。因此,如果不把这部分茶菁拣出,那么压成型后条索的观感就差了。

黄片的冲泡,可以稍增加一点投茶量,最关键的是水一定要开,泡的时间一定要够,否则滋味就不能够充分展现。至于投多少茶和泡多长时间,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口味摸索一下了。茶友们也可以试试将黄片茶煮来喝,更加能体现黄片茶的香滑柔甜的特性。

黄片口感不苦不涩,香味独特,而且不像嫩叶生茶那么伤胃,所以,如果是古树黄片,在当年非常好喝,它也具有越陈越香醇的品质特征,特别是陈化的老黄片,更加迷人。存放得好的老黄片不论茶气、香气、醇厚感以及滑润都很好很有特点。

另外,能够喝到的黄片,其实树种都很好,也就是很多茶友说的老茶树、野茶树上的黄片。因为在茶园茶的茶树,定期管理采摘,大部分是不会有老黄叶的。老茶树上的茶叶,枝叶高大,量少,不容易采到,所以就显得珍贵了,而且陈化后的黄片绝对滋味出众。黄片转化快,丝爽绵滑,回甘迅速,闻香气似有悠悠馥郁兰香。

如今在茶圈子里所讲的“老黄片”,有一种说法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古镇易武也与版纳的其他茶山一样,贯彻执行上级的文件精神:改造低产茶园,栽种高产优良茶种茶树。一夜之间,许多百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惨遭砍伐,茶农们把砍伐倒的茶树上稍嫩点的老叶采回家里,制作成当地人爱喝的粗毛茶——老帕卡(纯粹是老叶子采摘制作的),也就是今天令人称道的大老黄片茶。

另外的一种说法更为贴近现实:老黄片并非某几座茶山专有,但凡茶区,茶农们采摘茶叶后,在杀青和筛捡时会将一部分看样不好的叶片捡出来,而在进入揉捻工序时,嫩的芽叶会卷成条索,有些稍老的卷不起来,仍然是伸展的一大片,这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老黄片”了。

按照以上的两种说法,老黄片一般都不是被主动采摘下来的,因此要喝到成规模、有产量及品质保证的老黄片还真是不容易。

如果有一天,你喝到一款没有条索,叶面黄绿各色都有,但汤色却橙黄显亮,口感细腻顺滑,特有的香味从第一泡延续至十五、六泡才渐渐弱下去的普洱茶,那么恭喜你,你尝到的绝对是很好的老黄片。

茶叶茸毛知识解析


茶叶上的茸毛,也叫茶毫,是茶叶芽尖上面细小的绒毛,其中含有丰富的茶氨酸、茶多酚等营养物质,一般来说,鲜叶的嫩度越嫩,茶毫就越多,所以这个指标在很多情况下作为茶叶嫩度一个重要指标。很多茶都有,特别是绿茶红茶,比如毛尖等。

1、茶叶茸毛的形态特征

叶片背面的茸毛是茶树品种的特征,嫩梢茸毛的长度、密度、粗度、色泽、分布特征依品种而不同。茸毛主要着生幼嫩芽叶的下表皮,内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茸毛基部有分泌芳香物质的腺细胞,能分泌芳香物质,因此幼嫩芽叶茸毛多,制出来的茶叶多具毫香。

茸毛以芽最密,并随着幼叶成熟而自行脱落,同一品种的叶背上茸毛长度依叶序而异,不同嫩叶的茸毛密度以第1叶>第2叶>第3叶,且差异极显著。

茶树茸毛不仅分布于新梢顶部幼嫩的芽叶上,同时也普遍分布于成叶叶背与幼枝、花芽、花蕾等器官的许多部位。随着新梢的继续伸长与嫩叶等各部组织表面的不断扩展,嫩叶背、嫩茎、花芽等部位的茸毛密度亦随之逐渐稀疏。

2、茶树鲜叶上的茸毛

春季气温回升,叶芽萌动,茸毛逐渐生长,至芽体膨大时,茸毛已长到一定的长度,这时叶片尚未开展,茸毛密度大。因此,很多名优茶采摘时以茶芽、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主,并在制作过程中有提毫工序,以充分发挥茶毫的特性。

3、茶叶茸毛与干茶外形

茸毛对很多名茶的外形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工夫红茶、烘青、白茶以及许多名茶,都要求显毫。如高级祁红、滇红以金毫显露;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等以白毫显露;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以黄金毫显露;自毫银针、白牡丹等以银毫显露而著称。台湾名茶冻顶乌龙,高级者则多毫。福建乌龙茶一般不露毫,但用毛蟹品种制成的乌龙茶也显毫,品质亦佳。

干茶毫的颜色与制茶过程中内含物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绿茶中的茶多酚绝大部分未被氧化,未氧化的茶多酚是无色的,因此幼嫩芽叶上的茸毛颜色通常为白色,如碧螺春等名茶就是如此。而红茶就不同,茶多酚大部分已经被氧化成黄红色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因此幼嫩芽叶制成的红茶,芽叶上的茸毛呈金黄色,如高级祁门红茶等就富有金黄毫。

4、茶叶茸毛与茶叶风味品质

茶叶茸毛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品质成分,对干茶风味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茶叶茸毛中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等成分均极显著低于茶身中的含量,而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茶身中的含量,茶树嫩梢的茸毛具有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特性,对茶叶风味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茸毛密度、长度与绿茶诸品质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茸毛与绿茶外形的关系最密切。绿茶制作过程中,鲜叶经杀青、揉捻,部份茸毛脱落,沾附于茶叶表面。成茶冲泡后,茶毫溶于茶汤中,因茸毛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其它有效成分,从而增进了茶汤香气和滋味。高档名优茶(如碧螺春、君山银针等)的茶汤滋味醇厚,香气清高,除茶鲜叶细嫩,内含物丰富外,茸毛多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茸毛密度、长度与红茶诸品质因子呈正相关,茸毛与红茶香气和滋味的关系密切。在红茶制造过程中,鲜叶经萎凋、揉捻、细胞破碎,茸毛内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成茶黄素、茶红素,从而使白色茸毛变成“金黄毫”,这是优质红茶的重要特征之一。茶汤冲泡后,茶毫吸水膨胀,其有效成分溶解于茶汤中,提高了红茶品质。

芽叶茸毛多,对大多数茶类说是一个优质性状。幼嫩芽叶茸毛多,制出来的茶叶多具毫香,毫多的干茶鲜爽度也会高一些。但是茶叶上茸毛的多少并不是判定茶叶质地好坏的唯一标准。茶叶的品质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单单是要看茶叶的茸毛、茶叶的嫩度。茶毫多或者显毫是某些干茶茶品的特点之一,我们可以去欣赏它,但也无需过分追求。

解析:普洱茶中老黄片的品质特点


茶树上的老叶子,因为多数老叶时间长了会泛黄,“黄片”因此得名。普洱茶老黄片是指在原料筛选拣工序中,因条索疏松、粗大,在揉捻过程中不成条的部分,按照生产标准拣出来的这部分茶箐,俗称为“黄片”。

黄片的品质和所选原料茶箐的品质是一致的,只是因外形不佳而被拣出,但并不意味着品质不好。老黄片由于叶片组织厚实,反以甘醇厚的滋味和持久耐泡见长。

老黄片的形成,一是采摘时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之外的第三叶、第四叶;二是揉捻时没有揉捻到位,条索比较疏松;在这两个情况下,杀青会造成叶片颜色发黄或绿色更深。因此,如果不把这部分茶菁拣出,那么压成型后条索的观感就差了。

黄片的冲泡,可以稍增加一点投茶量,最关键的是水一定要开,泡的时间一定要够,否则滋味就不能够充分展现。至于投多少茶和泡多长时间,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口味摸索一下了。茶友们也可以试试将黄片茶煮来喝,更加能体现黄片茶的香滑柔甜的特性。

黄片口感不苦不涩,香味独特,而且不像嫩叶生茶那么伤胃,所以,如果是古树黄片,在当年非常好喝,它也具有越陈越香醇的品质特征,特别是陈化的老黄片,更加迷人。存放得好的老黄片不论茶气、香气、醇厚感以及滑润都很好很有特点。

另外,能够喝到的黄片,其实树种都很好,也就是很多茶友说的老茶树、野茶树上的黄片。因为在茶园茶的茶树,定期管理采摘,大部分是不会有老黄叶的。老茶树上的茶叶,枝叶高大,量少,不容易采到,所以就显得珍贵了,而且陈化后的黄片绝对滋味出众。黄片转化快,丝爽绵滑,回甘迅速,闻香气似有悠悠馥郁兰香。

如今在茶圈子里所讲的“老黄片”,有一种说法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古镇易武也与版纳的其他茶山一样,贯彻执行上级的文件精神:改造低产茶园,栽种高产优良茶种茶树。一夜之间,许多百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惨遭砍伐,茶农们把砍伐倒的茶树上稍嫩点的老叶采回家里,制作成当地人爱喝的粗毛茶——老帕卡(纯粹是老叶子采摘制作的),也就是今天令人称道的大老黄片茶。

另外的一种说法更为贴近现实:老黄片并非某几座茶山专有,但凡茶区,茶农们采摘茶叶后,在杀青和筛捡时会将一部分看样不好的叶片捡出来,而在进入揉捻工序时,嫩的芽叶会卷成条索,有些稍老的卷不起来,仍然是伸展的一大片,这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老黄片”了。

按照以上的两种说法,老黄片一般都不是被主动采摘下来的,因此要喝到成规模、有产量及品质保证的老黄片还真是不容易。

如果有一天,你喝到一款没有条索,叶面黄绿各色都有,但汤色却橙黄显亮,口感细腻顺滑,特有的香味从第一泡延续至十五、六泡才渐渐弱下去的普洱茶,那么恭喜你,你尝到的绝对是很好的老黄片。

解析茶叶不同层次的香


茶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香:表面香、滋味香、汤底香、冷杯香和回味香。

表面香:很容易获得,开水冲下去,茶香扬起来,其实,表面香在开水还没有冲下的时候,茶叶刚刚展露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此香最显。属火。

滋味香:很直接,茶汤中的香,不是闻出来的,是喝进嘴巴后迅速散发出来的,这种香平常人喜欢用口齿生香来形容。这种香是被茶汤裹着,不易显露,非常含蓄,在闻盖杯的时候不那么明显突出,因为它的香气形态不是以刚猛霸道体现的,但是细细闻下去,这种香气非常细腻幽远,顽强地存在那边,始终与你保持不即不离的距离。好像背着太阳的那一面月亮,你看不见,或者是若隐若现,但是它始终是存在着的。此香最实。属土。

汤底香:往往是老茶鬼的最爱,他们喝茶后,不把杯子放下,而是在手中把玩,细细品味那残留在杯子底下的最后那丝丝香气。有时是火,有时是润,鸟语花香,百花齐放,在汤底下,挂在杯子上的残留香气是那么丰富多彩,在喝茶的口舌乐趣之外,居然有这样的享受,不上瘾都不行。此香最贵。属水。

冷杯香:是汤冷了以后的香气,往往跟汤底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表面香之外的香,藏在汤里,驻在水中,挂在杯上。有温度的时候,香会明显一些,没有温度的时候,香会收敛一些,但始终在发散,绵绵密密,若有似无。有时会觉得忽然强势张扬,但仔细去寻找,又无影无踪。此香最玄。属金。

回味香:是一种记忆中的香:刚刚喝过的茶,印象深刻,留下记忆,过了很久,记忆犹深,以至于喝什么茶都用这个记忆去对比,去印证。平常所说的韵,我想就是这个回味香。韵的有无,深浅,都是在与记忆中的香作比较,由此得出结论。我以为此香最真。属木。

茶叶审评的外形老嫩程度


茶叶的老嫩程度是外形审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决定茶叶品质的一个基本条件。由于不同的茶叶对鲜叶的嫩度要求不同,其采摘标准也就不同,所以在审评茶叶的嫩度时要注意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

判断茶叶的嫩度,主要看芽叶比例与叶质老嫩,另外还要观察其芽毫以及条索的光糙度等。

芽与嫩叶所占的比例越大,茶叶的嫩度越高。但是即使同样都是芽与嫩叶,其厚薄、长短、宽狭和大小也会有所差别,所以应以整盘茶作为审评对象,而不能将单个茶叶的审评结果看做该茶类的整体特征。总的来说,品质上乘的茶,其芽头和嫩叶的比例较为接近,芽壮身骨重,且叶质肥厚。

另外,采摘鲜叶时要注意老嫩均匀,这样制成的毛茶才有整齐的外形和较高的品质;相反,如果鲜叶老嫩不匀,那么不仅初制不好掌握,成茶外形也不匀整,品质自然就差。芽上的毫称为茸毛,茸毛以多、长、粗为好。一般来说,烘制的茶比炒制的茶显毫,因为茸毛容易在炒制过程中脱落。

最后,还可以通过条索的光糙度来评判茶叶的嫩度。一般来说,老叶的细胞组织比较硬,所以表面凹凸不平、叶脉隆起,初制时不容易将条索揉紧,致使成茶的外形比较粗糙;而嫩叶中的果胶质含量高,较为柔软,所以更容易揉成条,条索也光滑平伏。

茶艺和茶叶审评的联系与区别


关于茶艺和茶叶审评,多数人都曾见过或有所耳闻。两者的中心议题都是茶叶,主角都是茶叶工作者,配角都是茶具和水,过程类似:用水冲泡、用心品茶。关于两者之间的区别,却少有人深究。茶人洪治对此有以下认识和理解。

一、定义不同。茶艺即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美的六要素是:茶美、水美、器美、境美、人美、艺美。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茶叶审评是检验茶叶品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审评员运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

二、历史不同。茶艺历史悠久,已有1000多年的传承和积淀。茶叶审评始于近代,不足百年,有了茶叶标准之后才有茶叶审评。1953年湖南省安化茶厂修建的茶叶审评室据说是中国最古老的。

三、目的不同。茶艺追求美,在泡茶手法上,茶艺师力求发扬茶叶优点,尽量规避、淡化茶叶缺点,将茶叶冲泡过程和效果做到尽善尽美。所以,茶艺是唯美的艺术。茶叶审评以鉴定茶叶品质为目的,是格式化、严谨的科学。

四、主角不同。茶艺主角是茶艺师或高级茶艺师,要求具备包容、谦逊、真诚的品德修养,以文化为底蕴、以技巧为基础、用艺术来提升,诠释对茶叶的理解。茶叶审评的主角是评茶师、高级评茶师,要求评茶人员具备感官分辨能力,熟悉制茶流程,拥有评茶基本功。

五、场地环境要求不同。茶艺对于场地没有具体要求,只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即可。茶叶审评则必须在采光、空间、设施等要求较高的审评室中进行。

六、设施不同。茶艺设施需要茶席、茶具、品杯、托盘、茶道六用、茶荷、环境装饰、背景影响、背景投影等。茶叶审评设施需要评茶台、样茶柜架、审评茶具、评茶盘、称茶器、叶底盘、吐茶桶、审评用水等。

七、茶具不同。茶艺对于茶具没有要求,可以是盖碗、紫砂壶、瓷壶、玻璃杯、铁壶等,只要茶艺师使用得心应手,符合茶艺主题即可;茶叶审评要求使用统一的标准评茶杯、碗、勺,以尽量减少审评误差。

八、方法不同。茶艺对于投茶量、用水、水温、浸泡时间没有具体要求,以适茶、适人为宜。茶叶审评一般投茶量为3克、用沸腾的开水浸泡5分钟(少数茶叶如铁观音5克浸泡3分钟),通过提高茶汤浓度,放大茶叶的优缺点来鉴别茶叶品质。茶艺有点像即兴文艺表演,比较随性;茶叶审评如运动员的万米跑体能训练,比较严苛。

九、着装不同。茶艺对于服装没有具体要求,只要简单、典雅、合体就行。茶艺审评工作人员一般只能穿白大褂。

十、内容不同。茶艺是以茶为主题、有关美的系统工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统一。茶艺培训师张雪然认为,学习茶艺是茶人一生的修行。茶叶审评相对面较窄,是关于鉴定茶叶品质的局部工程。前者要求知识面广,侧重品德修养;后者要求知识面相对较窄,侧重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灵敏度和经验积累。

茶叶品质鉴评的程序及步骤茶叶审评有哪些步骤?


茶叶品质的好坏、等级的划分、价值的高低,主要根据茶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项目,通过感官审评来决定。感官审评分为干茶审评和开汤审评,俗称干看和湿看,即干评和湿评。一般说,感官审评品质的结果应以湿评内质为主要根据,但因产销要求不同,也有以干评外形为主,作为审评结果。而且同类茶的外形内质不平衡不一致是常有的现象,如有的内质好、外形不好,或者外形好,色香味未必全好,所以,就感官审评而言,评茶程序主要分为干看和湿看。即按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的顺序进行,现将一般评茶操作程序分述如下:

(一)外形审评

1、把盘

把盘,是审评干茶外形的首要操作步骤。审评外形一般是将适量茶叶(毛茶250—500g)精茶200—250g)放入样茶盘中,双手持样盘的边沿,运用手势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转动,使样茶盘里的茶叶均匀地按轻重、大小、长短、粗细等有次序地分布,并通过“筛”与“收”的动作,使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次。

(1)毛茶外形审评

一般来说,毛茶比较粗长轻飘的茶叶浮在表面,叫面张茶,或称上段茶;细紧重实的集中于中层,叫中段茶,俗称腰档或肚货;体小的碎茶和片末沉积于底层,叫下身茶,或称下段茶。审评外形时,先看面张,后看中段,再看下身。看完面装茶后,拨开面装茶抓起放在样匾边沿,看中段茶,看后又用手拨在一边,再看下身茶。看三段茶时,根据外形审评各项因子,对样茶评比分析确定等级时,要注意各段茶的比重来分析三层茶的品质情况。如面张茶过多,表示粗老茶叶多,身骨差,一般以中段茶多为好,如果下身茶过多,要注意是否属于本茶本末,条形茶或圆炒青如下段茶断碎片末含量多,表明做工、品质有问题。

(2)精制茶审评

审评精茶要看对样评比上中下三档茶叶的拼配比例是否恰当和相符,是否平伏匀齐不脱档。看红碎茶虽不能严格分出上中下三段茶,但样茶盘筛转后要对样评比粗细度、匀齐度和净度。同时抓一撮茶在盘中散开,使颗粒型碎茶的重实度和匀净度更容易区别。审评精茶外形时,各盘样茶容量应大体一致,便于评比。

(二)内质审评

2、开汤

开汤,俗称泡茶或沏茶,为内质审评的重要步骤。开汤前应先将审评杯碗洗净擦干按号码次序排列在湿评台上。一般红、绿、黄、白散茶,称取样茶3g投入审评杯内,杯盖应放人审评碗内,然后以沸滚适度的开水以慢、快、慢的速度冲入杯中,泡水量应齐杯口。从冲泡第一杯时即应记时,并从低级茶泡起,随泡随加杯盖,盖孔朝向杯柄,5min时按冲泡次序将杯内茶汤滤入审评碗内,倒茶汤时,杯身应卧搁在碗口上,杯中残余茶汁应完全滤尽。且注意不要把茶渣到入审评碗内。开汤后应先快看汤色,再嗅香气,再尝滋味,最后评叶底。

3、看汤色

茶叶开汤后,茶叶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彩,称为汤色,又称水色。

汤色靠视觉审评。审评汤色要及时,因茶汤中的成分和空气接触后很容易发生变化,所以应把评汤色放在嗅香气之前。在审评茶汤时,汤色随汤温下降逐渐变深;若在相同的温度和时间内,绿茶色变大于红茶,大叶种大于小叶种,嫩茶大于老茶,新茶大于陈茶,在审评时应引起足够注意。如果各碗茶汤水平不一,应加调整。如茶汤混入茶渣残叶,应以网丝匙捞出,用茶匙在碗里打一圆圈,使沉淀物旋集于碗中央,然后开始审评,按汤色性质及深浅、明暗、清浊等评比优次。在评定汤色时往往以具有该类茶具有的汤色为主,绿茶以绿为主,红茶以红为主,同时具有一定的色度和亮度为好。

4、嗅香气

香气是依靠嗅觉而辨别。鉴评茶叶香气是通过泡茶使其内含芳香物质得到挥发,挥发性物质的气流刺激鼻腔内嗅觉神经,出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茶香。嗅觉感受器官是很敏感的,直接感受嗅觉的是嗅觉小胞中的嗅细胞。嗅细胞的表面为水样的分泌液所湿润,俗称鼻黏膜粘液,嗅细胞表面为负电性,当挥发性物质分子吸附到嗅细胞表面后就使表面的部分电荷发生改变而产生电流,使嗅神经的末梢接受刺激而兴奋,传递到大脑的嗅区而产生了香的嗅感。

嗅香气应一手拿住已倒出茶汤的审评杯,另一手半揭开杯盖,靠近杯沿用鼻轻嗅或深嗅,有将整个鼻部深入杯内接近叶底以增加嗅感。为了正确判别香气的类型、高低和长短,嗅时应重复一二次,但每次嗅的时间不宜过久,因嗅觉易疲劳,嗅香过久,嗅觉失去灵敏感,一般是3s左右。另外,杯数较多时,嗅香时间拖长,冷热程度不一,就难以评比。每次嗅评时都将杯内叶底抖动翻个身,在未评定香气前,杯盖不得打开。凡一次审评若干杯茶叶香气时,为了区别各杯茶的香气,嗅评后分出香气的高低,把审评杯作前后移动,一般将香气好的往前推,次的往后摆,此项操作称为香气排队,审评香气不宜红、绿茶同时进行。审评香气时还应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如抽烟、擦香脂、香皂洗手等都会影响鉴别香气的准确性。

审评茶叶香气最适合的叶底温度是55℃左右。超过65℃时感到烫鼻,低于30℃时茶香低沉,特别对染有烟气、木气等异气茶随热气而挥发。通常,嗅香气应以热嗅、温嗅、冷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热嗅重点是辨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和高低,但因茶汤刚倒出来,杯中蒸汽分子运动很强烈,嗅觉神经受到烫的刺激,敏感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辨别香气的优次,还是以温嗅为宜,准确性较大。冷嗅主要是了解茶叶香气的持久程度,或者在评比当中有两种茶的香气在温嗅时不相上下,可根据冷嗅的余香程度来加以区别。通常香气以纯正、浓郁持久的为好。

5、尝滋味

滋味是由味觉器官来区别的。茶叶是一种风味饮料,不同茶类或同一茶类因产地不同都各有独特的风味或味感特征,良好的味感是构成茶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茶叶不同味感是因茶叶的呈味物质的数量与组成比例不同而造成的。味感有甜、酸、苦、辣、鲜、涩、咸、碱及金属味等。味觉感受器是满布舌面上的味蕾,味蕾接触到茶汤后,立即将受刺激产生的兴奋波经过传入神经传导到中枢神经,经大脑综合分析后,于是有不同的味觉。舌头各部分的味蕾对不同味感的感受能力不同。如舌尖最易为甜味所兴奋,舌的两侧前部最易感觉咸味,而两侧后部为酸味所兴奋,舌心对鲜味涩味最敏感,近舌根部位则易被苦味所兴奋。

审评滋味应在热闻后立即进行,茶汤温度要适宜,一般以50℃左右较合评味要求,如茶汤太烫时评味,味觉受强烈刺激而麻木,影响正常评味,如茶汤温度低了,味觉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味觉遇温度较低的茶汤灵敏度差,二是茶汤中对滋味有关的物质溶解在热汤中多而协调,随着汤温下降,原溶解在热汤中的物质逐步被析出,汤味由协调变为不协调。尝滋味时用瓷质汤匙从审评碗中取一浅匙吮入口内,由于舌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不同,茶汤入口在舌面上循环滚动,才能正确地较全面地辨别滋味。尝味后的茶汤一般不宜咽下,尝第二碗时,匙中残留茶液应倒尽或在白开水汤中涮净,不致互相影响。审评滋味主要按浓淡、弱、鲜滞及纯异等评定优次。不同茶类由于品质不一,不好统一评定。在国外认为在口里尝到的香味是茶叶香气最高的表现。为了准确评味,在审评前最好不吃有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如辣椒、葱蒜、糖果等,并不宜吸烟,以保持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

6、评叶底

茶叶经冲泡以后,留于杯底的茶渣称为叶底。评叶底主要靠视觉和触觉来判别,根据叶底的老嫩、匀杂、整碎、色泽和开展与否等方面来评定优次,同时还应注意有无其他掺杂。

评叶底是将杯中冲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放入审评盖的反面,也有放人白色搪瓷漂盘里,倒时要注意把细碎黏在杯壁杯底和杯盖的茶叶倒干净,用叶底盘或杯盖的先将叶张拌匀、铺开、摊平、观察其嫩度、匀度和色泽的优次。如感到不够明显时,可在盘里加茶汤摊平,再将茶汤徐徐倒出,使叶底平铺看或翻转看,或将叶底盘反扑倒在桌面上观察。用漂盘看则加清水漂叶,使叶张漂在水中观察分析。评叶底时,要充分发挥眼睛和手指的作用,手指按揿叶底的软硬、厚薄等。再看芽头和嫩叶含量、叶张卷摊、光糙、色泽及均匀度等区别好坏。

茶叶品质审评一般通过上述干看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个项目的综合观察,才能确评定品质优次和等级价格的高低。实践证明,每一项目的审评不能单独反映出整个品质,茶叶各个品质项目又不是单独形成和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综合审评结果时,在审评项目之间,应作仔细的比较,然后再下结论。对于不相上下或有疑难的茶样,有时应冲泡双杯审评,取得正确评比结果。

茶叶中的咖啡碱


茶叶中的内含物质有40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内含物质有:蛋白质、生物碱、氨基酸、茶多酚等。

今天我们说说茶叶生物碱中的主要成分咖啡碱,咖啡碱最早在咖啡中被发现,随着对茶叶的研究发现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比咖啡中的含量高,咖啡中咖啡碱的含量为1%-2%左右,而茶叶中咖啡碱的含量为2%-5%左右。约占到了茶叶生物碱总量的95%以上,与茶叶氨基酸一样,均为茶树氮素循环的重要物质。实际上,咖啡碱与茶树的生长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茶叶新稍哪里生长旺盛,哪里的咖啡碱含量越多;茶树哪个季节长得快,哪个季节的咖啡碱含量就多。茶树新稍,越嫩的部位,含咖啡碱越多,随着生长的时间的增加咖啡碱会被分解,因此越老的原料,含咖啡碱越少。夏季气温较高,茶树生长最旺盛,夏茶所含咖啡碱最高。

普洱茶大部分属于大叶种茶树,且日照时间、温度等都比较适宜茶树生长,其咖啡碱的含量为茶叶中最高,相比其他地区、种类的茶叶口感偏苦涩,特别是新生茶。

咖啡碱会分解,还在继续生长的茶树其在生长过程中咖啡碱会自动分解,主要途径为:咖啡碱或其他嘌呤碱----尿酸----尿囊素----尿囊酸----尿素-----二氧化碳(气体)。但咖啡碱进入人体后的转化就不一样主要如:咖啡碱或其他嘌呤碱——黄嘌呤——尿酸。需要经过人体代谢带出体外。

咖啡碱具有提神、清热降火镇痛的效果,过量的摄入咖啡碱会造成兴奋、抽搐等反应,因此不宜摄入过度的咖啡碱。咖啡碱易溶于热水,研究中证明在茶叶浸泡1.5分钟左右茶叶中60%以上的咖啡碱就被浸泡出来,浸泡后可降低茶叶的苦味还不会影响茶叶中其他对人体有益内含物质的摄取。

喝茶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科学合理的使用才能达到良好的健康收效。

普洱茶的审评术语


1、条形

细紧:条索细长紧卷而完整,锋苗好。一般多为高档普洱散茶和高档绿茶所具有的形状。

紧结:卷紧而结实,有锋苗。多为大叶种生熟普洱毛茶,中档小叶种红,绿茶所具有的形状。

紧实:嫩度比紧结稍差,但松紧适中,身骨较重实,少锋苗。

粗实:原料较老,尚能卷紧,但身骨稍感轻飘,多为7级左右的普洱茶青形状。

粗松:原料粗老,叶质老硬,不易卷紧,身骨轻飘,多为下档茶的形状。

挺直:光滑匀齐,不曲不弯。

弯曲:不直,呈钩状或弓状,与钩曲同义。

显毫:茸毛含量特别多,与茸毛显露同义。

锋苗: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身骨:茶身轻重。

2、普洱生茶色泽

深绿:绿得较深,有光泽。

墨绿:深绿泛乌,有光泽,与乌绿同义。

绿润:色绿而鲜活,富有光泽。

灰绿:绿中带灰。青绿绿中带青。

黄绿:经绿为主。黄中泛绿。

露黄:面张含有少量黄朴,片及黄片。

枯黄:色黄而枯燥。

3、普洱熟茶色泽

乌润:色黑而润,稍有活力。

乌黑:色黑而褐,有光泽。

栗褐:色似熟栗壳色,褐中带深棕色。

枯红:色红而枯燥。

4、净度

匀净:老嫩整齐,不含梗朴及其他夹杂物。

花杂:以不同嫩度的老嫩茶和片,末,梗等混杂在一起。

含梗:茶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粗老茶梗。

筋皮:嫩茎和梗揉碎的皮。

毛衣:茶叶中的细筋毛,碎茶中含量较多。

5、普洱生茶香气

清高:清香高而持久。

清香:清鲜爽快。

纯正:茶香较低,纯净正常。以适用于普洱茶熟茶香气。

粗气:粗老叶的气息。一般陈年生茶所具有的味道。

青臭气:带有青草或青叶气息。一般生饼新茶多有的味道。

6、普洱熟茶香气

鲜甜:鲜爽带甜感。以适中于滋味。

甜和:香气虽不高。但有甜感。

果香:类似某种鲜果香。好的普洱茶有桂圆香味,糯香。

7、汤色

普洱生茶汤色

黄绿:以经为主,绿中稍带黄的汤色。

绿黄:经黄为主,黄中稍带绿的汤色。

浅黄:物质欠丰富,汤色黄而浅。

莹黄:汤色晶透,无杂质。一般多是5年以茶的生茶所具的汤色。

黄红:汤色显酒红色,莹透无杂质。陈年的普洱生茶所具的汤色。当然湿仓茶也会这样,但茶底不净,有刺鼻霉味,汤色混浊。

普洱熟茶汤色

红艳:鲜艳明亮,油面厚而艳,是茶汤中物制质丰富。普洱茶品质好的表现。

红亮:红而透明光亮。

红明:红而透明,亮度次于红亮。

深红:红较深。

浅红:泛红色,深度不足,多为陈年熟茶,发酵过重的汤色。

8、滋味

回甘:回味较佳,略有甜感。

浓厚:茶汤味厚,刺激性强。

醇厚:茶味纯正浓厚。有刺激性。

浓醇:浓爽适口。回味甘醇。刺激性比浓厚弱而比醉厚强。

醇正:清爽正常,略带甜。

醇和:醉而平和,带甜。刺激性比醇正弱而比平和强。

平和:茶味正常,刺激性弱。

淡薄:入口稍有茶味,以后就淡而无味。

涩:茶汤入口后,有麻嘴厚舌的感觉。

苦:入口即有苦味,后味更苦。

9、叶底

细嫩:芽和细嫩叶含量多,叶质嫩软,用于高档普洱生茶。

柔软:芽叶嫩度好,手按如绵,按后伏贴盘底,无弹性,不易松起。

嫩匀:芽叶匀齐一致,嫩而柔软,大叶乔木所具有的品质。

肥厚:芽头肥壮,叶肉肥厚,叶脉不露。

摊张:叶张摊开,叶质较硬。

粗老: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有弹性。

匀:老嫩,大小,厚薄,整碎等均匀一致。

细说普洱茶的审评


冲泡,运用不同的投量;不同的冲泡茶的器具,水冲撞茶叶不同的力度和速度;以及不同的水温和浸泡时间,及其不同的组合,可冲泡出不同口感的茶。

如果掌握该茶的茶性,还可以避开该茶的缺点,把该茶的优点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冲泡出最适合最可口的口感。审评,则是使用相同的投茶量;相同的器具;水冲撞茶叶的力度和速度亦相同;相同的水温;相同的浸泡时间,对一款或以上的茶叶评判或比对。

市场上有专门的审评杯售卖,一套审评杯包括一个盖杯(杯口带凹位,方便倒茶汤),一个汤碗,一个汤匙。一套十多块钱。一般称3克茶放入盖杯,用大开水迅速倒入盖杯,冲撞茶叶至杯满,盖好杯盖,浸泡3分钟,把茶汤倒入汤碗。打开杯盖可以闻香和看茶底,汤碗可看茶汤的汤色,汤匙用来试口感,一次性完成对茶色,香,味的评判,操作简单快捷、方便。还可对两款或以上的茶的比对,评判,多少款茶,就用多少套审评杯,定量茶,同水温,同时间浸泡。

在相同条件下,有助于我们较客观地比对那款茶的优劣。我们可以用自己熟悉的茶,跟不熟的茶比对;可以用知道价格的跟不知价格的比对,这样性价比就出来了。还可以不同品种的比对,这样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口感的茶。很多朋友说,喝茶喜欢简单,随意,喝茶不就是图个清心,清雅吗?何必搞得那么复杂呢?搞得那么复杂不是违背了喝茶的初衷吗?我们说,喝茶的心境,跟学懂茶的过程是两回事。

茶是一种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要学懂它当然是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相当困难和复杂的。不懂茶,随便喝茶,是糊涂喝茶;学懂茶,随意喝茶,是由聪明变糊涂喝茶,是两回事,不在一个层次上。不懂茶的人不见得他喝茶的心境有很高;懂茶的人也不见得他喝茶的心境一定不高。懂不懂茶跟心境没有多大关系的。反而觉得这倒给了一些不努力追求的人的一个借口。如果这个借口成立的话,茶就真的是简单了,甚至可以回到原始了。但相信茶会朝着文明,文化,发扬光大的方向走的,这也是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这是远大的理想,有点不着实际的,说实际的,把茶说得更清晰,透切,明白,让更多人更容易,方便地学懂茶却是我们需要努力的。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解析茶叶审评中的色泽》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绿茶的色泽”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