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料市场 新的营销模式

发布时间 : 2021-01-11
新的绿茶 新的红茶 新白茶的口感

新的绿茶。

新的标准将使茶饮料市场从相对无序走向有序,对于消费者,这绝对是件好事,因为优胜劣汰之下,消费者才能喝到更优质的茶饮料。

茶营销出击

竞争激烈、利润摊薄,茶饮料市场的争夺日渐胶着。另辟蹊径,寻找新的营销模式,是跳出这个泥沼的绝好良机。

成功例子摆在眼前。前些年,百事可乐联手联合利华旗下立顿打造出风靡一时的立顿即开型茶饮料,可口可乐也与雀巢推出大受欢迎的雀巢冰爽茶,这样的强强联手使其茶饮料在市场上很快拥有知晓度、美誉度,更具竞争力。洋快餐肯德基也入乡随俗,联手凉茶品牌王老吉共同开拓市场,在广东等地近200家肯德基餐厅引入王老吉凉茶,消费者除了碳酸饮料、果汁之外,有了更多选择,这一营销带来的是双赢。不知道是不是受肯德基的启发,现在越来越多的饭店、宾馆开始用王老吉取代普通茶水。

有茶饮料企业组织消费者开展“采茶游”,让消费者亲身体验采茶、选茶、制茶的全过程,消费者既“玩”得尽兴,也能喝得放心。还有厂商在茶饮料市场站稳脚跟后,又深度开发茶系列产品,如茶梅、茶冰淇淋、茶果、茶巧克力、茶饼干等,让“茶概念”全方位出击。

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瑰宝,茶的价值也为人所公认,茶饮料天地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广阔。有业内人士认为,走过了碳酸茶饮料、茶味饮料、混合型茶饮料分别领衔的发展阶段,保健型茶饮料和纯茶型饮料将成为市场主角。

另外,新的国家标准出台在即,将具体细化到产品的成分含量及添加剂的使用,比如,“低糖”产品的糖含量每100毫升不能大于4.5克,“无糖”产品的糖含量则应小于0.5%。这道门槛将直接关系到产品能否进入市场,因此,如何调整产品结构,将是更为关键的营销思考。

茶饮料已成为饮用水之外消费者购买最多的饮料,大大超过碳酸或含乳饮料

茶饮料的新国家标准出台在即,企业面临准入门槛。

烈日炎炎,解渴的茶饮料日益成为人们消暑的首选饮品。茶饮料自推出便广受消费者欢迎,而近来随着更多厂商加入茶饮料市场的争夺,随着各类打着新功能、新口味旗号的茶饮料面世,一场不见硝烟的茶饮料大战正悄悄蔓延。

茶饮料国家标准的箭在弦上,也为这场商战添了一把火。据悉,茶饮料国家标准内部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炉,若业内征求意见顺利,新国标有望今年底出台。这对企业来说,是一道准入门槛。

茶饮料风靡

相比其他碳酸类或酒精类饮料,茶饮料健康、解渴、口感好等特点为它赢得了消费者更多的青睐。

走访附近的便利店或者超市,货架上满是各种茶饮料:绿茶、红茶、生茶、茉莉花茶、乌龙茶、大麦茶、奶茶、凉茶……种类之繁多就可以看出茶饮料有多热销。营业员说,超市内的茶饮料日销售量占饮料总销量的六七成,其中绝大多数购买者是年轻人。上海饮料行业协会去年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茶饮料的热卖不是个别现象,调查显示茶饮料已成为饮用水之外消费者购买最多的饮料,大大超过碳酸或含乳饮料。另一份资料则更清晰地描绘出茶饮料的“成长”之路:从1997年的年产不足10万吨,到如今的近200万吨,9年增长了19倍,在国内饮料市场的份额已增至近四分之一。目前,国内生产茶饮料的大中型企业有数十家,市场上常见的茶饮料品种有上百种。

很多消费者坦言,对于健康的关注是他们选择茶饮料的重要原因之一。确实,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饮料的功能也从单纯的解渴发展到追求口感甚至保健,茶饮料的推陈出新很好地适应了消费者消费观的变化。低糖/无糖饮料、营养素饮料等多样的选择也为茶饮料留住了更多顾客。

除了在品种上、口味上下功夫外,在广告上、包装上的心思也得到了消费者的正面反响。现代人更讲求时尚、讲求品位,于是,茶饮料厂商不惜重金邀请明星代言,全方位投放广告,新颖的包装常换常新,组织各类促销活动,这都让消费者们无法拒绝茶饮料的攻势,消费习惯也在一天天巩固。

茶饮料的风靡,看似神速,实非偶然。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如此,茶饮料以年均增长约20%的速度发展。目前,日本的茶饮料市场规模近70亿美元,茶饮料在饮料市场占据了三成以上的份额。在韩国,茶饮料的市场份额直逼碳酸和果汁饮料,据饮料行业协会6月发布的信息,2006年茶饮料销售额为1900亿韩元,估计今年能达到2500亿韩元,明年可能达到5000亿韩元。在欧美国家,茶饮料也走进了更多家庭。

茶概念质疑

“茶饮料的功能到底有多真?”“茶饮料是否含有茶成分?”随着即开型茶饮料的迅速蹿红,各类质疑也纷至沓来。

你推出冰绿茶,我就卖冰爽茶,茶无非几种,关键看概念怎么玩。在行业同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各商家不得不倾注全力来宣传自己商品的独特之处,有的打的是“健康牌”,有的则打“品种牌”,有的甚至打出了“美容牌”。在一些厂商们看来,不管号称的功能如何微乎其微,但只要消费者买账,就是成功的。

其实,茶饮料市场的鱼龙混杂最主要体现于茶概念的混淆。有关部门对茶饮料的抽查表明,一些打着茶饮料名号的饮品实质上根本不含茶叶的健康成分——茶多酚,而只是添加了茶味香料。我们在市场上看到,大部分茶饮料都只是含糊地标注含有绿茶或者红茶,却没有明确标示具体成分,而标注所含茶多酚含量的茶饮料更是凤毛麟角。某品牌最近推出的“菖菖茶”,实质上不是我们传统理解上的“茶”,其包装上也明确标示是添加了金银花、菊花、荷叶、大麦等配料的谷物混合饮料。

专家认为,我国茶饮料市场的不规范与标准缺失有关。我国在2000年曾推出茶饮料行业标准,主要对茶饮料理化指标如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作了强制性规定,但该行业标准属非强制执行,执行力度远远不够。另外,茶饮料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此标准已经相对滞后,尤其是关于茶内所含物质成分的浓度、卫生指标、营养物质的保留指标等,已经跟不上茶饮料市场的发展步伐。于是,新标准呼之欲出。根据茶饮料新国家标准意见稿,茶饮料包括茶饮料、调味茶饮料、复(混)合茶饮料三类。对于茶饮料,要求茶多酚的含量须≥300mg/kg,其中绿茶茶多酚含量须≥500mg/kg,对于碳酸类茶饮料,仅要求茶多酚≥100mg/kg。茶多酚含量若不达标,则只能被归为茶味饮料。

小编推荐

烈日炎炎 茶饮料火 新国标将出台


茶饮料的新国家标准出台在即,企业面临准入门槛。

烈日炎炎,解渴的茶饮料日益成为人们消暑的首选饮品。茶饮料自推出便广受消费者欢迎,而近来随着更多厂商加入茶饮料市场的争夺,随着各类打着新功能、新口味旗号的茶饮料面世,一场不见硝烟的茶饮料大战正悄悄蔓延。

茶饮料国家标准的箭在弦上,也为这场商战添了一把火。据悉,茶饮料国家标准内部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炉,若业内征求意见顺利,新国标有望今年底出台。这对企业来说,是一道准入门槛。

茶饮料风靡

相比其他碳酸类或酒精类饮料,茶饮料健康、解渴、口感好等特点为它赢得了消费者更多的青睐。

走访附近的便利店或者超市,货架上满是各种茶饮料:绿茶、红茶、生茶、茉莉花茶、乌龙茶、大麦茶、奶茶、凉茶……种类之繁多就可以看出茶饮料有多热销。营业员说,超市内的茶饮料日销售量占饮料总销量的六七成,其中绝大多数购买者是年轻人。上海饮料行业协会去年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茶饮料的热卖不是个别现象,调查显示茶饮料已成为饮用水之外消费者购买最多的饮料,大大超过碳酸或含乳饮料。另一份资料则更清晰地描绘出茶饮料的“成长”之路:从1997年的年产不足10万吨,到如今的近200万吨,9年增长了19倍,在国内饮料市场的份额已增至近四分之一。目前,国内生产茶饮料的大中型企业有数十家,市场上常见的茶饮料品种有上百种。

很多消费者坦言,对于健康的关注是他们选择茶饮料的重要原因之一。确实,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饮料的功能也从单纯的解渴发展到追求口感甚至保健,茶饮料的推陈出新很好地适应了消费者消费观的变化。低糖/无糖饮料、营养素饮料等多样的选择也为茶饮料留住了更多顾客。

除了在品种上、口味上下功夫外,在广告上、包装上的心思也得到了消费者的正面反响。现代人更讲求时尚、讲求品位,于是,茶饮料厂商不惜重金邀请明星代言,全方位投放广告,新颖的包装常换常新,组织各类促销活动,这都让消费者们无法拒绝茶饮料的攻势,消费习惯也在一天天巩固。

茶饮料的风靡,看似神速,实非偶然。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如此,茶饮料以年均增长约20%的速度发展。目前,日本的茶饮料市场规模近70亿美元,茶饮料在饮料市场占据了三成以上的份额。在韩国,茶饮料的市场份额直逼碳酸和果汁饮料,据饮料行业协会6月发布的信息,2006年茶饮料销售额为1900亿韩元,估计今年能达到2500亿韩元,明年可能达到5000亿韩元。在欧美国家,茶饮料也走进了更多家庭。

茶概念质疑

“茶饮料的功能到底有多真?”“茶饮料是否含有茶成分?”随着即开型茶饮料的迅速蹿红,各类质疑也纷至沓来。

你推出冰绿茶,我就卖冰爽茶,茶无非几种,关键看概念怎么玩。在行业同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各商家不得不倾注全力来宣传自己商品的独特之处,有的打的是“健康牌”,有的则打“品种牌”,有的甚至打出了“美容牌”。在一些厂商们看来,不管号称的功能如何微乎其微,但只要消费者买账,就是成功的。

其实,茶饮料市场的鱼龙混杂最主要体现于茶概念的混淆。有关部门对茶饮料的抽查表明,一些打着茶饮料名号的饮品实质上根本不含茶叶的健康成分——茶多酚,而只是添加了茶味香料。我们在市场上看到,大部分茶饮料都只是含糊地标注含有绿茶或者红茶,却没有明确标示具体成分,而标注所含茶多酚含量的茶饮料更是凤毛麟角。某品牌最近推出的“菖菖茶”,实质上不是我们传统理解上的“茶”,其包装上也明确标示是添加了金银花、菊花、荷叶、大麦等配料的谷物混合饮料。

专家认为,我国茶饮料市场的不规范与标准缺失有关。我国在2000年曾推出茶饮料行业标准,主要对茶饮料理化指标如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作了强制性规定,但该行业标准属非强制执行,执行力度远远不够。另外,茶饮料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此标准已经相对滞后,尤其是关于茶内所含物质成分的浓度、卫生指标、营养物质的保留指标等,已经跟不上茶饮料市场的发展步伐。于是,新标准呼之欲出。根据茶饮料新国家标准意见稿,茶饮料包括茶饮料、调味茶饮料、复(混)合茶饮料三类。对于茶饮料,要求茶多酚的含量须≥300mg/kg,其中绿茶茶多酚含量须≥500mg/kg,对于碳酸类茶饮料,仅要求茶多酚≥100mg/kg。茶多酚含量若不达标,则只能被归为茶味饮料。

新的标准将使茶饮料市场从相对无序走向有序,对于消费者,这绝对是件好事,因为优胜劣汰之下,消费者才能喝到更优质的茶饮料。

茶营销出击

竞争激烈、利润摊薄,茶饮料市场的争夺日渐胶着。另辟蹊径,寻找新的营销模式,是跳出这个泥沼的绝好良机。

成功例子摆在眼前。前些年,百事可乐联手联合利华旗下立顿打造出风靡一时的立顿即开型茶饮料,可口可乐也与雀巢推出大受欢迎的雀巢冰爽茶,这样的强强联手使其茶饮料在市场上很快拥有知晓度、美誉度,更具竞争力。洋快餐肯德基也入乡随俗,联手凉茶品牌王老吉共同开拓市场,在广东等地近200家肯德基餐厅引入王老吉凉茶,消费者除了碳酸饮料、果汁之外,有了更多选择,这一营销带来的是双赢。不知道是不是受肯德基的启发,现在越来越多的饭店、宾馆开始用王老吉取代普通茶水。

有茶饮料企业组织消费者开展“采茶游”,让消费者亲身体验采茶、选茶、制茶的全过程,消费者既“玩”得尽兴,也能喝得放心。还有厂商在茶饮料市场站稳脚跟后,又深度开发茶系列产品,如茶梅、茶冰淇淋、茶果、茶巧克力、茶饼干等,让“茶概念”全方位出击。

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瑰宝,茶的价值也为人所公认,茶饮料天地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广阔。有业内人士认为,走过了碳酸茶饮料、茶味饮料、混合型茶饮料分别领衔的发展阶段,保健型茶饮料和纯茶型饮料将成为市场主角。

另外,新的国家标准出台在即,将具体细化到产品的成分含量及添加剂的使用,比如,“低糖”产品的糖含量每100毫升不能大于4.5克,“无糖”产品的糖含量则应小于0.5%。这道门槛将直接关系到产品能否进入市场,因此,如何调整产品结构,将是更为关键的营销思考。

本文

茶饮料,只是饮料不是茶


进入夏季,人们都喜爱喝点茶来提提神,可为了省事方便,很多朋友喜欢用茶饮料来代替茶,殊不知,茶饮料的健康作用并不等于茶。据业内人士介绍,选择茶饮料的保健功能关键是茶多酚,只有茶多酚的含量高才有益健康。

茶饮料,只是饮料不是茶

茶饮料,顾名思义含茶的饮料。瓶装茶饮料营养价值不大,是一种饮料而不是茶,经过工业化生产,茶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含量降低,而所加入的色素、白砂糖、香精、防腐剂等添加剂对人体没有益处。很多厂家为了口味还会加入很多甜味剂。还有不少消费者认为茶是减肥的,其实茶饮料中大多添加了白砂糖,因此要留意选择低糖或无糖产品。如果茶饮料上没有标明是低糖或无糖,则含糖量肯定不低。

茶饮料与茶不能划等号

据了解,茶饮料是茶叶经水浸泡后通过多种工艺制成的茶杯或在茶汤中加入水、糖液、酸叶剂、食用香精、果汁或植(谷)物抽提液等调制加工而成的制品。但茶饮料成分不等同于茶,所以不能完全体现茶的降低人体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和免疫力等功能。

另外,茶饮料经过工业化生产,其主要营养成分茶多酚、维生素C、维生素B等的含量会降低,而饮品中所加入的精制白糖、香精、山梨酸等添加剂却不是有营养的成分。所以,茶饮料不能完全代替茶,更不易过量饮用,仅可作为调节口味时食用。

孕妇儿童少喝茶饮料为好

“以茶叶为主要成分的茶饮料,在成分上还是保存了原有茶叶的成分。因此饮茶存在的禁忌,也存在于饮用各类茶饮料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们临睡前不要多喝,尿酸过高者亦限制饮用,包括咖啡也是一样。另外,茶饮料也不适合孕妇儿童,因为它多是以茶叶为原材料同时添加其他成分而制成,茶中含有的咖啡因易使大脑过度兴奋,从而导致胎儿烦躁不安。

此外,茶中含有大量鞣酸,会干扰儿童对蛋白质及钙、锌、铁等矿物质的吸收,所以儿童不宜多喝。另外,神经衰弱、失眠、活动性胃溃疡、贫血和心脏病等人不宜饮茶,也不要多喝茶饮料。

国内外茶饮料瓶包装市场深度解读


国内外茶饮料瓶包装市场深度解读

我国茶饮料起步于80年代初的含茶碳酸饮料,80年代中期受到可口可乐、雪碧等国外饮料的冲击,几乎被挤出市场。从1994年开始,随着茶饮料在国际市场尤其是日本市场上的日益走俏,我国茶饮料的研制开发再次兴起。国内科研院所、饮料厂家相继开发、生产出诸多品种的茶饮料。

1、目前茶饮料的各种风味茶饮料

从口味上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为调配型茶饮料(以茶水为主体,添加果汁、糖、奶、香精香料、酸、中药等配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调和而成的饮料)。二是纯茶饮料(不添加调味型配料)。

按照茶饮料国家标准预审稿的分类方法又分茶汤饮料、果味型茶饮料、果汁型茶饮料、碳酸型茶饮料、奶味型茶饮料和其它型茶饮料6种。

茶汤饮料即习惯上称之的纯茶饮料,以茶叶及其提取物为原料,少添加或不添加糖,保持原茶风味的茶饮料。三得利无糖(或低糖)乌龙茶,统一、康师傅的无糖(或低糖)绿茶、乌龙茶,旭日升的天之情系列茶饮料、天与地的茉莉花茶等产品为其代表。

果味茶饮料是指以茶水为主体,添加糖、香精香料、酸等调和而成的饮料,目前柠檬口味的果味茶饮料最为普遍,如康师傅的柠檬红茶,统一的冰绿茶、冰红茶等。在欧美等地区则以桃味茶饮料销售形势最好,国内也有苹果、青梅等风味的茶饮料面市。

果汁茶饮料是指以茶水为主体,添加果汁、糖、香精香料、酸等调和而成的饮料,目前市场上还不多见,惠尔康的早茶族系列如添加梅汁的梅子绿茶和梅子红茶应属此类。

碳酸茶饮料是指将速溶茶粉(浓缩茶汁)、糖、香精香料、酸等辅料溶解调配后,再充人碳酸气的茶饮料,其加工工艺借鉴了传统的碳酸饮料的加工方式,结合了茶饮料独特风味特征,旭日升冰茶是该类型茶饮料的典型代表。

含乳茶饮料是指添加茶、奶、糖、香精香料的茶饮料,将奶的香味、茶特有的苦涩味揉合在一起,如统一麦香奶茶、维他露奶茶、中华奶茶等。

其他茶饮料包括添加了各种中药成分的茶饮料、添加谷物风味的茶饮料,如菊花茶、金银花茶、八宝茶、大麦红茶、人参乌龙茶等。

2、目前茶饮料的各种包装

目前饮料行业中较为普遍采用的几种包装形式为玻璃瓶、马口铁易拉罐、铝质易拉罐、无菌铝纸复合包、PET瓶、塑料罐头瓶装等,现就其在茶饮料中的应用情况及前景分别作一简单阐述。

2.1玻璃瓶

玻璃瓶在饮料行业中的使用较早,多用于汽水、啤酒等含汽饮料的包装,目前在功能性饮料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其容量一般在1000ml以下,设备投资少,材料具有造型灵活、透明、美观、多彩晶莹的装饰效果,其化学稳定性高而且可以多次周转使用。但亦存在着机械强度低、易碎、盛装单位物品的重量大、费用高、运输不便、且温差高时易爆裂的缺点。所以近年来随着PET材料的兴起,玻璃瓶除在啤酒以及功能性饮料中仍有应用外,在其它饮料已经较少采用。由于受杀菌条件限制,玻璃瓶一般只用于酸性茶饮料(PH<4.5)的包装,保质期6个月左右。国外还有部分冰茶类的茶饮料采用此包装。

2.2马口铁易拉罐

分为三片罐及类似于铝质易拉罐的冲拔拉伸型二片罐。由于二片罐对马口铁材质的冲压、拉伸性能以及制罐设备都有特殊要求,所以目前除日本一些厂家有生产能力并在罐装乌龙茶、绿茶等饮料中采用此类包装外,其它国家和地区还不多见。三片罐主要规格有206#、209#的三缩颈罐及5133#罐。三片罐是早期茶饮料生产厂家广泛采用的包装类型之一,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三片罐的灌装、杀菌设备投资费用相对较低;二是对茶饮料加工技术要求不高,饮料在贮藏过程中即便有少量沉淀产生,对饮料感官品质也影响不大;三是三片罐几乎适用于各种茶饮料以及其它类型饮料的包装,相融性好,节省了设备投资费用;四是产品的货架期较长,一般可达一至两年。目前采用马口铁易拉罐的茶饮料主要为部分茶汤饮料、含乳茶饮料。

2.3铝质易拉罐

主要规格为常见的350ml罐。多用于啤酒、碳酸饮料等含汽饮料的包装。目前主要应用于碳酸茶饮料,如旭日升冰茶。随着日本有关机构对在茶饮料中充液氮技术的研究成功,解决了铝质易拉罐杀菌时易变形的缺点,现也多用于乌龙茶等纯茶饮料的包装中。其灌装、杀菌设备费用稍高于三片罐,但包装材料的价格则略低,而且材料的回收再造性好。产品保质期亦可达一年以上。但作为液态茶饮料的包装,饮料充氮、杀菌的工艺和设备技术含量高,所以国内在茶汤饮料中的应用不多见,旭日升天之情系列茶饮料目前采用的是充氮工艺的铝质易拉罐包装。

2.4无菌复合铝纸包

目前主要有瑞典的利乐拉伐公司(TetraPakAlfa-LavalGroup)的利乐包及德国PKL包装系统公司(PKLVer-parkungessy-stemeGmbH)的康美包。主要规格利乐包有利乐传统(无菌)包、利乐砖型(无菌)包、利乐屋型包装、利乐王及利乐冠等5种,容量从125ml至2000ml不等。康美包有Cb5、Cb6、Cb7三种系列,容量150ml至1100ml共20种常用规格。目前利乐砖型无菌包装在茶饮料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一般多用于冰茶、果味茶饮料、混合型麦茶的包装,如统一冰红茶、冰绿茶,康师傅柠檬红茶等。在液态乌龙茶中大容量利乐包(375ml以上)的应用也开始出现。无菌复合铝纸包的设备一次性投资费用很高(一般为50~60万美元),但包装材料费用便宜,只相当于马口铁罐的50%左右。而且包装材料质轻、成品贮存占用空间小、运输费用低,对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来说是一种较佳的选择。作为茶饮料的包装,产品保质期一般在6个月到一年之间。

2.5PET瓶

PET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一种饱和线性热塑性的塑料,简称线性聚酯。PET瓶材质轻、强度高、无色透明、表面光泽度高、呈玻璃状外观,可塑性和机械性能好,无毒无味,而且材料费用适中(国内吹瓶级PET粒料9000元/吨)。近年来PET瓶已被广泛应用于碳酸饮料、矿泉水、纯水的包装。由于普通PET瓶不耐热,温度高于65℃就要收缩变形,所以现在国内外采用非耐热PET瓶作为茶饮料包装的还较少。因为采用此类包装的液态茶饮料生产工艺要采用超高温瞬时灭菌或超滤滤菌(由于液态茶饮料中富含茶多酚等易还原物质,故不能采用臭氧灭菌),在料温60℃以下进行无菌灌装,技术含量及对生产线的稳定性要求高。目前采用非耐热PET瓶的主要为茶水分离型的茶饮料,瓶内的水采用臭氧灭菌、紫外杀菌,瓶盖内密封放1~2g的冷溶型速溶茶粉,饮用时将茶水混合,即可得到一瓶风味纯正的茶汤饮料,如旭日升变得彩系列茶饮料。随着日本日精ASB机械株式会社研制生产出耐热性的PET瓶,能够承受高达95℃的灌装温度,PET瓶已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茶饮料的包装中。其500ml耐热PET瓶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茶饮料包装之一。在日本众多茶饮料生产厂家中,耐热PET瓶包装在乌龙茶饮料中的应用最为广泛,这主要是因为PET瓶材质透明,内部饮料品质可以用肉眼观察到,而原本在罐内、利乐包内允许存在的少量沉淀在PET瓶内将被消费者视为品质劣变的表现。而乌龙茶相对于绿茶、红茶等液态饮料来说,在贮藏过程中不易产生沉淀,色泽变化不大,性质稳定。如果使用PET瓶作为红茶、绿茶液态饮料的包装材料,则茶饮料贮藏过程中的沉淀、色变问题必须得到彻底的解决。目前国内采用耐热PET瓶包装的茶汤型的绿茶、红茶饮料,储藏过程中的沉淀问题依旧是茶饮料生产企业的困扰问题之一。随着近年来速溶茶粉原料生产厂商高品质的防沉淀速溶茶粉和浓缩茶汁新型加工工艺的不断开发,这一难题已得到逐步解决。

2.6其它塑料瓶

目前主要有聚乙烯(PE)、聚丙烯(BOPP)、聚氯乙烯(PVC)及复合材料等几种。在聚乙烯材料中添加钛白粉混合制造而成的强化聚乙烯瓶,目前主要用于果奶等含乳饮料的包装。一般耐100℃左右的高温,可直接进行巴氏杀菌。但一般采用铝箔封口。包装的隔氧性较差,作为茶饮料包装材料不太合适,现国内有极少数茶饮料厂家采用此类包装,产品保质期在6个月以下,贮藏过程中饮料色泽易发生劣变(

茶饮料品牌,2012年茶饮料十大品牌!


2012年茶饮料十大品牌:康师傅、统一、娃哈哈、雀巢Nestle、原叶、三得利、达利园、麒麟Kirin、草本乐、天喔!

茶饮料十大品牌之一:康师傅

康师傅茶饮料始于1958年台湾,专业致力于饮食产品研发生产的国际大型企业,行业著名品牌,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生产经营!

茶饮料十大品牌之二:统一

统一茶饮料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统一集团旗下品牌,专业致力于饮食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大型企业,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经营!

茶饮料十大品牌之三:娃哈哈

娃哈哈茶饮料品牌创建于1987年,曾获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之一,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经营!

茶饮料十大品牌之四:雀巢Nestle

雀巢茶饮料品牌创建于1867年瑞士,世界最大的食品制造商之一,大型跨国公司,十大茶饮料品牌,雀巢(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经营!

茶饮料十大品牌之五:原叶

原叶是可口可乐旗下品牌,十大茶饮料品牌,致力于饮料开发生产的国际企业,著名品牌,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经营!

茶饮料十大品牌之六:三得利

三得利始创于1984年,日本三得利株式会社投资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十大茶饮料品牌,三得利(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经营!

茶饮料十大品牌之七:达利园

达利园茶饮料始创于1989年,曾获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致力于健康美味食品的大型集团化民营企业,达利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经营!

茶饮料十大品牌之八:麒麟Kirin

麒麟建于1907年日本,世界500强,专业致力于饮料啤酒产品开发生产的企业,知名奶茶品牌,,麒麟控股株式会社生产经营!

茶饮料十大品牌之九:草本乐

草本乐是百事可乐公司旗下品牌,财富500强,全美最有价值公司品牌之一,茶饮料十大品牌,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经营!

茶饮料十大品牌之十:天喔

天喔是中国驰名商标,上海著名商标,集生产/销售/物流服务为一体的快速消费品专业公司,天喔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经营!

(排名不分先后,仅供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