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国饮” 品茶知茶香

发布时间 : 2021-02-12
饮香青茶 国茯黑茶 西湖龙井的茶香为

饮香青茶。

茶是“国饮”,茶无处不在。历史长河里每一页几乎都能嗅到茶香,茶滋润了中国人几千年,并且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茶文化。

茶叶是摘取茶树嫩叶制造而成的,因为制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种类和名称。制法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发酵,发酵的结果,茶叶会从原来的碧绿色逐渐变红,发酵愈多,颜色愈红;而香气也会因发酵的多寡,从叶香变为花香、熟果香或麦芽糖香。如果只是简单归类,那么把不发酵茶称为绿茶,泡出来的茶汤是碧绿或绿中带黄色,具有新鲜蔬菜的香气;全发酵茶称为红茶,泡出来的茶汤是朱红色的,具有麦芽糖的香气。如果需要更细分一步,茶的种类则划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

根据茶的采摘和制作时间,茶又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春茶是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采制的茶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且香气宜人富有保健作用。一般概念里新茶的时间越早越好,比如明前茶和雨前茶。实际上新茶并非越新越好,喝法不当易伤肠胃。由于新茶刚采摘回来,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对胃肠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人群来说,就会刺激胃肠黏膜,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更容易诱发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饮茶的妙处不但在于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而在于人把心放在闲处,涤荡性灵,保持心境中的清纯之气。“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品茶亦如品诗,在纷繁喧嚣的尘世里,我们都需要一杯好茶。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香究竟可以归纳为多少种?


都说闻香识女人,也说美丽女子的灵魂有香气。可见,香所蕴含的意味,美好而高贵。自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美人譬喻高洁人品与忠直臣僚之后。香,从此便赋予了特殊含义。人类对香的运用,早在上古时代便开始了。人类发现了自然界各种令人舒畅的味道,闻之身心愉悦,于是认为天上的神灵应该也是喜欢这些味道的,因此在祭祀之时,供奉各种香草。香,最初作为娱神的功用,代表人类表达对神的敬仰与虔诚。此后,人类也在其他重大仪式以及日常生活中,开始佩戴香草,并发展香文化。几千年下来,香文化亦如茶文化一般,生出许多支脉,同样成为拥有系统体系并博大精深的一门生活艺术。现今随着茶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复兴,香道也在复兴的路上。

然而本篇所谈论的香,非香草香料之香,却是特殊的茶香。在茶的审评中,香气是一项重要的指标。那么,茶的种类如此繁多,茶之香,究竟可以归纳为多少种?真实的情况是,每一款茶,皆有其自身独具之香,纵使与别样茶有类似之处,却总会有属于自己的特质。正如世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每一款茶,因其所蕴含的内质不同,必然在外观和内容上,都会区别于其他茶。从香气的表现来讲,肯定也没有百分之百一样的茶香。但若是这样细分,则会把这事变得极为复杂。如果不做研究,仅仅只作为一种知识来了解,以便帮助我们分别茶的种类和茶的优劣,则可以将茶香大概分为九大类型:甜香、毫香、栗香、清香、花香、果香、松烟香、火香、陈香。

甜香,通常包含两种情况:其一,多见于火功足的高档茶,比如高级武夷岩茶,闻之除了火香之外,渐渐就能闻出甜香,入口明显觉得甜;其二,红茶普遍都有甜香,品饮过红茶之后的杯底,大多带有浓厚蜜糖的香味。

毫香,顾名思义,产生于多毫嫩芽制成的茶。多见于名优绿茶、白茶和高档红茶,台湾的东方美人茶,也有明显毫香。尤其白茶中的白毫银针,毫香最为明显。

栗香,有两种:一种是嫩栗香。多见于春季用福鼎种或无锡大毫茶的鲜叶所制成的细嫩绿茶;另一种是板栗香,仿佛熟板栗的甜香。多见于制作中火功恰到好处的高档绿茶。如用福鼎种鲜叶加工的高档绿茶大多具有板栗香。

清香,清纯而悦鼻。多见于在杀青后经快速干燥的高档烘青或半烘半炒型绿茶。

花香,包括玫瑰香、桂花香、兰花香、茉莉香等等。花香在绿茶、红茶、乌龙茶中表现最为明显。尤其凤凰单丛中,表达出花香的品种就难以准确计数。还有些花香是因为窨提的工艺所产生的,比如茉莉花香、桂花香等。这是在制作再加工茶时,由相应花朵传递给茶的香。

果香,此类香也非常丰富,有橘香、水蜜桃香、桂圆香等。橘香多见于发酵程度较轻的夏季红碎茶;水蜜桃香,多见于广东凤凰单丛、闽北武夷岩茶、台湾红茶等高档茶叶;桂圆香,多见于制作工艺良好的茯茶或用松烟熏过的红茶。

松烟香,指茶叶含有松脂燃烧的香气。多见于福建的小种红茶,也就是日常所说的“正山小种”,还有湖南安化的黑毛茶,初制时用松针燃烧烟熏,使茶叶吸附其特殊的香味。

火香,有足火香和高火香。足火香为茶叶香气中稍带焦糖香,常见于干燥温度较高的制品,比如在辉炒工序中采用较高锅温炒出的糙米色龙井茶。高火香似炒黄豆的香气,为黄大茶的典型香气。另外武夷岩茶也有典型火香,不过武夷岩茶的火香属于焦糖香。

陈香,茶叶陈化后产生的香气。是普洱茶、广西六堡茶、茯砖茶等黑茶的典型香气。但其他茶类若出现陈香,则表示茶不好。

除了这些香气的特征之外,要看一款茶是否优质,还得看香气的高低、纯异、持久性等内容。通常会用一些形容词来定义:浓郁、馥郁、持久、高长、高纯、高郁、高锐,这些词都是褒义词,证明茶的品质尚好。浓郁指香气高锐,浓烈持久,见于福建、广西的高档茉莉花茶,一级滇红。馥郁,香气芬芳浓郁,多见于高窨次,下花量多的花茶或乌龙茶。持久,指香气充沛,保持时间长,冷闻的时候还有余香。高长,香高持久,多见于表达高档茶的香气。高纯,香气充沛而纯净,多见于红茶的香气审评。高郁,香气高锐而浓郁。多用于表达高档茶的香气,但很少用于花茶。高锐,香高扑鼻,有锐利感觉。多用于表达高档茶的香气。

此外,如纯正,纯和这类词语,通常用来表述茶香既无明显突出优点,也无明显缺点,属于中档茶的香气评语。

还有许多词汇,属于贬义形容词,得到这样评价的茶,则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进不了名优之列,甚至都不能称为合格的茶叶。这类词有:香贫,指香气低弱;香浮,香气轻薄,浮于表面,一嗅即逝;香短,保持时间短,很快消失;钝熟,香气、滋味熟闷,缺乏爽口感;滞钝,香气、滋味缺乏鲜爽感;陈气,香气、滋味不够新鲜;陈闷,香气不新鲜;陈霉气味,霉变的味道;陈熟,香气、滋味不新鲜,叶底失去光泽;青气,带有青草或鲜叶的气味;焦味,炒制过程中火温过高所致;烟熏味,除小种红茶等特殊工艺的茶之外,其他茶不应有烟熏味;平薄,香气低弱或滋味淡薄,品质平庸,多见于质地瘦薄的茶叶;水闷气味,常见于用雨水叶或揉捻叶闷堆而不及时干燥的茶制品;辛辣,茶叶香气、滋味刺激性强,似有灼烧感,常见于夏秋季的低档红、绿茶。还有铜臭味、铁腥味、机器油味、竹油气味、油墨气味、麻袋气味、烟味、烟焦气味、塑料味、酸馊气味、樟脑气味、木炭气味、石灰气味、异味、串味等等。这些都是审评中对于不良品质的茶经常使用的词语。

了解茶的香气大类,以及褒义、贬义评价语,方便我们在习茶过程中,习惯这套标准术语,并能够自如使用,更好地掌握茶的知识。

优质茶香,层次丰富,自有其迷人之处。好茶的香气,具有穿透力,这样的茶汤和香气入了我们的身体,则身心惧受其滋养。因此,闻香识茶,是需要努力掌握的基本功!

普洱茶品饮之品鉴为“王”


有人问,普洱茶入门应该从哪儿开始,品鉴;有人问,目前普洱茶市场最需要提升的是哪一块儿,品鉴;有人说未来普洱茶市场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还是品鉴。

为什么品鉴如此重要,因为普洱茶市场要想健康发展,必定是立足于茶本身的,现在有太多人只依靠眼睛和耳朵,而忽略了自己的嘴巴。怨不得大伙儿,这个时代就是如此,连我自己也经历这样的过程,曾经为了喝到“纯正的”冰岛纠结,不是说我搞不到真正的冰岛,而是我实在搞不懂好在哪里,为什么值这个价,失望之后傻傻的想,或许还有某一棵树的冰岛我没喝过?银子和时间花到位了,冰岛的不同古树也尝的差不多了,我终于确认,确实不值这个价,这,就是收获。

其实本来不必这么复杂的,之所以我浪费了时间,金钱和热情,是因为我过于相信了传说,如果我那时对自己的品鉴足够自信,是没必要为这点好奇心纠结的。这个市场太多的故事与炒作,我们所能信赖的,是我们的嘴巴。

有人会为普洱茶市场的发展出谋划策,产业链、商业模式的可以讲一大堆,但是一个市场如果要有持久的动力,必然在消费端要有成熟的价值体系,这就是品鉴。如果没有品鉴基础上的价值标准,普洱茶收藏市场看似浮华,其实非常脆弱。任何一个收藏市场,无论艺术品,或者和普洱茶类似的红酒,都必须有相对成熟的评价标准才能长期存在。普洱茶的标准在哪里?如果有,必然以品鉴为基础。

如果真要收藏普洱茶,我们能信赖的是什么?

大品牌?大品牌不告诉你山头,不告诉你工艺,不告诉你自然环境、树龄、土壤生态……,就告诉你这是我们出的“某某饼”,定价***,你们就去炒去吧。其实何必出这个饼,直接做虚拟更超前了。

信赖名山?不说名山背后的运作让很多名山名实不符,即使是老班章这样货真价实的名山,因为过度采摘,品质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是每年跟踪产区的变化,直接拿出04年和14年的老班章一起喝,是不是一片树,谁都犯晕。

信赖传奇?88青假的不说,即使是当年的(包括九十年代初),品质差别有多大?陈国义的只是名气最大的,但远不是最好的,本来这批茶茶质就有差异,存储的差异就更大了,光听一个名字有什么用?至于考证包装什么之类的在我看来都是浪费时间,如果存废了,是真的又怎么样?

茶的价值必然建立在品鉴基础上,其他都靠不住。之所以这么简单的道理,现在很多人看不清楚,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首先,这是个缺乏诚信的社会,有很多人有意的搞乱市场,不想让你明白,等你明白过来,他也赚得差不多了;其次,这是个缺乏传统的社会,究竟品鉴的标准如何建立,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酝酿和认可。

不过,大势所趋,我还是乐观的。因为只要真正静下心来喝茶,区分好坏并不复杂。而现在经济的发展,能真正静下心来喝茶的朋友越来越多了,我的身边这样的例子很多,有了这些真正的爱茶人,对市场的正向引导只是时间的问题。

对大家的建议就是,提升自己的品鉴能力,即使品鉴的标准现在还不是很清晰,但是基本的好坏还是不难分辨的。不必跟风,莫想投机,那些都是浮云;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品鉴能力,未来会有真实的回报。

为你解密“黄片”不为人知的秘密


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黄片”是陌生的。在众多的普洱茶爱好者甚至是发烧友中,真正弄清楚“黄片”的也没有多少。

并没有一本教科书上专门有十分明确的关于“黄片”的定义。通常情况下,“黄片”,仅仅是在普洱茶界的提名,并不适用于其它茶类。其次,最早的关于黄片的说法是老茶树上的老叶子,长老了颜色会泛黄,就称其为“黄片”或者“老黄片”。

我们现在统称的“黄片”,大多是指采摘茶菁的芽叶中,包含三叶及以上的大叶、老叶(一般不会超过五叶)。这些叶子由于叶质含水量相对较少,叶片相对疏松、粗大,杀青时较易失水变黄,且揉捻时又不宜成条,而被作为“黄片”拣剔出来,以保证茶叶的卖相和观感。由此可见,“黄片”事实上就是相对粗老且揉捻不成条的叶片。

多数不了解情况的人说,黄片是“病叶﹑枯叶﹑老叶”,这是不对的。而且枯老叶,病叶是无法揉捻的,根本谈不上加工成成品。通常茶农在出售毛茶成品前,还得人工从毛茶堆中手工检出黄片,这是个不小的工作量。

一定有很多茶友想问,不就是粗老的茶叶嘛,有什么好喝的?

在品尝我们的黄片后,来看看茶友们怎么说吧!

啜一口茶汤,滋味浓甜,苦涩均无。

花香、蜜香含于茶汤,汤质细腻。

茶汤入口,香甜顺滑,稍许回甘生津迅速出现,然后整个口腔都充盈着凉甜爽润。

黄片为何如此好喝?

一般来讲,茶叶原料愈粗老,茶多糖含量愈高。等级低的茶叶中茶多糖的含量高于等级高的茶叶。“老黄片”由于茶多糖含量高,所以,滋味比较甜醇,又由于咖啡碱、茶多酚等含量相对嫩芽嫩叶较少,所以,少苦少涩,滋味温和。

御香君茶膏的品饮方法


御香君茶膏的品饮方法!品饮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重要事项:

1.器具准备:

(1)电磁炉:限1200瓦以内。如果电磁炉功率过高,可能会导致煮水器(龙壶)破裂;

(2)龙壶:贡润祥公司特制之煮水器,容量为800毫升左右。龙型手柄,壶内有四龙首,醒膏时可观赏“龙吐仙浆”之奇妙变化;

(3)公道杯:也称茶海、茶盅或母杯。龙壶中的茶汤煮泡完成后,将茶汤注入公道杯,再由公道杯分茶注入闻香杯或品饮杯;

(4)闻香杯:容积和品茗杯一致,但杯身较高,容易聚香;

(5)品饮杯:品饮时所用的小杯子;

(6)茶则:将茶膏置入龙壶的用具。

2.操作流程:

(1)煮水:把龙壶注满水(约600-800毫升,或根据个人口感调节水量)后放在电磁炉上煮至沸腾,然后关闭电磁炉;

(2)投膏:取两袋茶膏(每袋0.5克)撕开倾到在茶则上,由茶则倒入龙壶内胆,盖上龙壶壶盖。茶膏在龙壶中渐渐溶解,汤色开始发生奇妙变化;

(3)观汤:观赏茶汤由龙壶内四个龙口缓缓释放时的汤色变幻;

(4)加热:待茶汤充满龙壶、茶膏已接近完全溶解时,再次开启电磁炉,把茶汤煮至沸腾1分钟左右后,关闭电磁炉;

(5)分杯:把龙壶从电磁炉上取下,注茶汤至公道杯,再由公道杯均匀注入品饮杯中,闻香后,温度适宜时(40摄氏度左右)即可品饮。

汤香:普洱茶独特品饮价值


普洱茶说到底还是一种茶,是一种日常饮品,不是一种药,即使它具有良好的生态地理和健康价值,但如果不具备较强的品饮价值,要想热起来也是颇具难度的。特别是在中国茶品饮价值谱系中,绿茶类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早已定义了中国茶饮核心价值的传统格局。普洱茶的品饮价值只有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突围而出,为人们广泛接受,才具有较强商品价值,才可能热起来。而在绿茶为王的天下里,这无疑是极其困难的。

幸运的是,在过去十余年中,因缘际会,普洱茶的独特品饮价值不断被发现,并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不断刷新着中国茶品饮价值的传统图谱,甚至大有颠覆中国绿茶传统品饮价值之势。这么说,绝不夸张,越来越多原先热爱绿茶、红茶的人,在接触了普洱茶一段时间之后,便对普洱茶“上瘾”了,纷纷“变节”,成为普洱茶的忠实粉丝。这种现象,在中国茶界早已成为近十余年来的常态。为何如此呢?难道仅只因为普洱茶味酽,容易上瘾吗?答案,绝不会如此简单!

这当然是普洱茶的“香”,也就是普洱茶的核心品饮价值征服了消费者的嘴巴。

那么,普洱茶的核心品饮价值是什么呢?

公认的说法是,普洱茶的核心品饮价值就是“越陈越香”的“陈香”。普洱茶的“陈香”,确实是普洱茶香最具个性的特点,但要说普洱茶的“陈香”就是普洱茶核心品饮价值还不够确切完整。因为“陈香”只是道出了普洱茶随时间延续而香味发生变化的生命性特点,并没有确切说出普洱茶香最吸引人,最让人迷恋,让人过瘾,念念不忘的主要特征。也就是说,普洱茶的“陈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香?这还需要继续说明。

而这,无疑是“汤香”。冲泡出来的普洱茶的“陈香”,主要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从茶汤里飘散出来的气香,一种是蕴含在茶汤里的汤香。普洱茶气香不弱其它茶类,但其远高于其它茶类的最大优长,则是汤香,它的核心品饮价值,也在汤香,说得更确切一点,就是富于生命性的,“越陈越香”的汤香。

那么,普洱茶的汤香,具体又是怎么一种香呢?它又为何能构成普洱茶的核心品饮价值?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中国第一大茶类——绿茶的核心品饮价值。绿茶的核心品饮价值,自陆羽《茶经》以来,经历代无数文人诗词歌赋的渲染,深入人心,耳熟能详,在普洱茶崛起之前,早已成为中国茶核心品饮价值的主流。那么,绿茶核心价值是什么?一言以概之,无非“茗香”两个字。茗者,何也?茶尖,毛尖也;香者,何也?茶汤之香气也。所以,绿茶品饮的要害,主要就是品两个东西,一是茶之茗,二是茶之香。品茗者,品茶尖入水之后,其形色之变,之定,精要在形色入眼,观之可人。品香者,品茶茗入水之香也,茶茗入水之后,其香入汤,弥之,散之,入鼻芳香,嗅之,玩之,入口含香,啜之,咂之。

茗和香,道出了传统绿茶品饮价值的要害,就是“鲜香”两个字。茶之茗,茶树上最鲜最嫩的部分;茗之香,茶叶最鲜最嫩部分入水之香,华丽,惊艳,飘逸,诗意之香。鲜香的要害,决定了绿茶以鲜为要,以当下为要,不能老,不能久存,越鲜,越香,越漂亮越好。

而普洱茶的香,主要不是香气的香,而是香味的香,藏在汤里,是味觉,而不是嗅觉所能感受到的香。换句话说,普洱茶的香,主要在汤里,不在气里,是汤香,而不是气香。

普洱茶的品饮价值是极为丰富的,粗略概括,就有色、香、味、气、韵、境等六个方面,每一个方面的品饮价值,都不弱于全国其它茶类。但普洱茶最突出的核心品饮价值还是在香和味,并且是含在茶汤的香和味,而不是从茶汤里飘溢到空气中的气香。简单地说,普洱茶香,主要是汤香,而不是气香。并且,从汤香角度而论,普洱茶的汤香,远高于全国其它一般茶类,这就是为什么普洱茶能够征服那么多茶人的嘴巴,让人纷纷上瘾,牵肠挂肚,难以释怀的根本之香。普洱茶的香,是含在汤里的,是内敛之香,是入口、入喉之香,而非鼻腔的飘渺之香。普洱茶的汤香,是浑厚之香,实在之香。

普洱茶的汤香,还是有生命的变化之香。有生命的变化之香有两层含义。其一,普洱茶越陈越香,同样一款普洱茶,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陈放不同年限的普洱茶,香是有变化的,在一定年限内,总的香味变化趋势是越陈越香。其二,同一片茶,第一泡,第二泡,第三泡,第四泡……每一泡的汤香都有变化,总的特点是比较耐泡,汤香久久不淡。

总之,普洱茶香主要是汤香,而不是气香,并且是有生命的,经过陈放,富于变化的“汤香”。所以,普洱茶核心品饮价值的准确表述应该是“越陈越香的汤香”。普洱茶存放上一段时间之后,苦涩渐褪,“酽”逐渐演化为甘醇,而这种甘醇,主要是凝聚在汤香里面的,而不是浮在茶气表面的。

和绿茶传统的核心品饮价值茗香、鲜香、气香相比,普洱茶在茗、鲜的层面或许不太凸显。毋庸否认,和民风精致细腻,对茶尖、茶形、茶新,以及对各种唯美的冲泡、品饮艺术精益求精,力求穷形尽相的江南、沿海小叶种传统绿茶相比,民风浑野淳朴,制作工艺简单粗犷,形制豪放,以砖、饼、沱为主,对品饮艺术大而化之,不大讲究,只求甘爽痛快,以大叶茶种为主体的传统普洱茶,给人以下里巴人的印象。不过,在茶香的层面,普洱茶的汤香和传统绿茶的茗香相比,是丝毫不落下风,甚至大有全面压过茗香的势头。

这是因为汤香更厚,茗香更薄;汤香更沉,茗香更浮;汤香更绵,茗香更短;汤香更浓,茗香更淡。如果说茗香是一首首隽永的山水诗,那么普洱茶的汤香就是一部部关于大地的恢弘叙事诗。(作者:段兆顺,图文

中英茶养生各有门道:国人好清饮,英伦爱混搭姚国坤谈茶饮养生


饮茶好处又添一项!最近,《亚太临床营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可以抑制血液中糖的吸收,有助预防糖尿病。一直以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有关茶叶养生益处的研究从未间断,饮茶之风更是代代相传,以中英两国尤甚。

两国茶叶消费数一数二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最早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饮茶之风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从用来防病健身渐渐发展为日常保健饮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姚国坤,从事茶及茶文化研究已有50多年。他介绍,古往今来,饮茶不仅与健康有关,还与各民族和地方的婚丧嫁娶等传统习俗相融合,如汉族的大碗茶、白族的三道茶,凡款待宾客、寿辰庆典、男婚女嫁,都必以茶宴请,并衍生出独具特色的茶馆文化。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2014年中国茶叶总产量198万吨,占全球39.4%,人均年消费超1公斤。

中国人爱茶,地球另一边的英国人也嗜茶如命。英国每天消费大约1.6亿杯茶,每年消耗近20万吨茶叶,占全球茶叶贸易总量的20%,居发达国家之首,堪称“饮茶王国”。早在17世纪初,英国上流社会流行“下午茶”,主人让家仆配备红茶和点心,邀请好友共享。18世纪中期后,茶才进入平民生活。如今,无论是首都伦敦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偏僻的农村,都可以看到人们喝茶的情景,各地“茶屋”也十分普及。

中国求保健,英国重营养

目前,全球160多个国家与地区近30亿人喜欢饮茶,这意味着每5人中就有2人有喝茶习惯。姚国坤表示,世界各国的饮茶习俗,都直接或间接地出自中国,英国也不例外。英国本土不产茶,工业革命后,英国一度称霸世界,所以在西方,英国茶的名气更大。由于中英两国人民饮茶目的、方式大不相同,因此形成了各具特点的茶养生文化。

效用不一。姚国坤说,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人们就发现新鲜茶叶可以解毒。因此,一直以来,国人饮茶更注重保健防病的药用功效。我国最早的茶书《茶经》中记载“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姚国坤指出,民国年间存世的186本茶书中均有关于“饮茶有益健康”的记载,粗略统计,茶叶共有二三十种保健养生益处,包括消食去腻、降火明目、宁心除烦、清暑解毒、生津止渴等。英国人则更强调喝茶的营养价值,英式早餐茶口味较为纯正浓郁,提神效果明显;英式下午茶口味相对清淡飘逸,搭配面包、饼干、松糕、司康饼、巧克力等一起食用,可为下午补充更多的营养和热量。

搭配有别。饮茶有清饮、混饮和调饮之别。姚国坤表示,中国人多推崇清饮,将茶叶直接用开水冲泡,这种方式能保持茶香的纯粹和茶叶的功效。相反,英国人喜欢“混搭”或“勾兑”,即把不同的茶叶(至少两种以上)放进一个茶包里,大名鼎鼎的英式下午茶就是由大吉岭和锡兰茶二者混合。英国人还会在红茶里加一两块方糖和少许冷牛奶。

种类不同。我国绿茶种植广泛,适合多数人的口味,英国则以红茶为主。姚国坤说,其实英国最初也常饮绿茶,但当地人喜欢喝牛奶,搭配绿茶口感略差,因此产自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红茶逐渐成为国饮。英国有一种“草本茶”,更侧重营养保健功效,类似于中国的“养生茶”。另有各类水果茶,混合多种食材,以达到特殊的口味需求和营养功效。

时间差异。姚国坤强调,尽管任何时间都可饮茶,但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早茶文化,英国人则热衷下午茶。中国民间有句谚语:“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广东,早晨去茶楼喝茶已成为一种传统。英国人不注重午餐,直到晚上8点以后才吃晚餐,早晚两餐间隔时间长,容易出现饥饿和疲惫,因此在英国上流社会的引导下,人们在下午四五点左右会吃点心、喝杯茶。

喝茶应成为生活一部分

中国人饮茶总量不少,但在全球饮茶之风下,人均茶叶消费量却不足土耳其的1/3。近年来,各类咖啡、甜饮料成为时髦饮品,英国也受到这些饮料的冲击,但茶依然是位居第一位的饮品。姚国坤认为,让饮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点英国做得确实比中国好,英式茶养生有很多方面值得中国人学习。

劳逸结合。工作学习之余,不妨学学英国人,走进茶馆或自己沏上一壶茶,偷得浮生半日闲,在沏茶和品茗之间,从烦闷中解脱出来,让身心得到休养。也可以约上三五好友,闲话家常,传递情谊,享受精神的愉悦。

少食多餐。姚国坤指出,古代有“过午不食”的说法,但并不适合今人尝试。英式下午茶则非常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尤其在繁忙了大半天后,下午茶能够起到三餐之外的“加油站”作用,符合现代“少食多餐”的健康理念,为身体补充了水分和能量。

加点营养。三餐之间,饮茶之时,能够补充一些水果,这是国人饮茶所未有的。英式茶饮中混搭多种茶叶、水果、牛奶等,国人也可尝试,有利于人体吸收更多的营养元素。需要提醒的是,英国饮茶方式是由英国人体质和饮食习惯决定的,国人要避免过量饮用浓郁、过甜或过咸的茶品,奶油甜点尽量少吃。

姚国坤表示,以茶养生,未必只是饮用。茶还可以入菜,例如茶叶蛋、绿茶酥、茶香熏鸡等,还可做茶叶酱、茶叶酒,甚至是茶叶酸奶、茶叶冰淇淋;制作茶叶枕,安神助眠,驱除蚊虫;茶叶水可以清洁皮肤,消除口臭、杀菌消炎等。对于茶叶的深加工,美国、日本和韩国走在前端,涉及衣食住行各个领域。

茶味清新淡雅,既能解渴又能养生,尽管大家都爱喝,但不一定人人都会饮茶。姚国坤建议,茶叶最好买当年的新茶,其口感、色泽、品质都优于陈茶。尤其是明前茶,通常比夏茶和秋茶好。饮茶分季节,春夏季节多喝绿茶,缓解乏困,清热解毒;秋饮乌龙茶,使人神清气爽;冬喝普洱,可生热暖胃。最好每天3杯茶,分上午、午餐后、晚饭后饮用,饭后1小时再喝。取茶叶3—5克,茶水比1∶50,开水泡3—5分钟,冲3—4泡即可。有胃病的人少喝绿茶,可用红茶代替。睡眠和心脏不好的人不宜饮用。

经验:干嗅茶香、湿嗅叶底品茶程序是什么?


导读:喝茶的时候,我们总会闻香,干茶香,挂杯香、茶汤香、叶底香等等。可是,你真的会闻香吗?

香气是茶气茶质的一种外在表现,通过这种外在表现可以简单估计出一款茶是否醇正、是否厚重。在有经验的茶友手里,一项“香气”再配以汤色(如果可能的话再配以干茶和叶底)可以八成以上的高成功率对一款茶作出基本的判断。

辨别普洱茶的香气,有干嗅茶香和湿嗅叶底两种方法。

干嗅茶香,是对未浸泡的茶叶进行香气辨别。

方法是双手握住茶叶,靠近鼻腔细细嗅别,辨别茶叶的香气类型。

湿嗅叶底,就是趁热对第一次浸泡后的茶叶叶底进行嗅香。

浸泡后的茶叶在加热作用下内含香气物质能充分发挥出来,一些不良气味也能随热气挥发出来。所以,趁热湿嗅叶底,最容易辨别出茶叶的香气类型。

方法是一手拿住已倒出的茶汤的茶杯(壶和盖碗),另一手半揭开杯盖,靠杯(壶、碗)沿用鼻轻嗅或深嗅,也可将整个鼻部深入杯内接近叶底以增加嗅感。为了正确判别茶叶的香气类型、香气高低、香气持续时间的长短,嗅觉的敏感性下降,嗅觉就不准确了,一般是3秒左右。

嗅叶底辨别茶叶的香气,分热嗅、温嗅、冷嗅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相互结合就能准确评定出茶叶的香气特性。每个阶段辨别的重点不同:

热嗅,重点辨别香气类型、香气高低,叶温65℃以上时,易辨别茶叶有无污染。

温嗅,55℃左右的叶底温度,主要辨别香气类型和茶香的优劣。

冷嗅,叶温在30℃以下时,主要辨别香气的持久程度。

因为在同样的温度下,香气物质沸点的高低就决定了挥发度的大小,沸点低的物质散逸就快,沸点高的物质就稳定持久,因此参照沸点就能了解茶叶香气的走势。

在此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香气的层层变化,陈放过程中的香气类型的变化也类似于此。同时结合对茶的品饮过程中的香气层次,也能够预期一个茶将来的表现。

为什么普洱生茶可以越陈越香?为你解开生普茶越陈越香的真相


人人都知道普洱生茶跟古董一样,收藏时间越长,就越值钱。但是很少人会去深究——为什么生普茶可以越陈越香?今天我粗略归纳了三个原因,给大家解开生普茶越陈越香的真相!原因1:低温的制作工艺生普茶做到越陈越香的原理是它属于后发酵茶,在后期存放的过程中,茶叶内的活性酶,会促进物质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改善茶叶的口感。因为生普茶里的活性酶,所以茶叶的物质才有转化空间,才能越来越香,越来越好喝。这时,问题就来了——要知道绿茶和生普茶的主要制作工艺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杀青、揉捻、干燥。两者工艺相差不大,为什么绿茶就不能越陈越香?为什么普洱茶就能越陈越香?这跟杀青和干燥这两个制作工艺的温度有关。1.杀青杀青时,绿茶的温度比生普茶高。高温情况下,绿茶里的活性酶都被杀死了,物质就转化不了,自然不能越陈越香。但是,生普茶杀青时的温度比较低,只是抑制了茶叶内的活性酶,减缓了茶叶的发酵速度,并没有杀死它们,所以物质能够转化。2.干燥一般情况下,生普茶的干燥方式是晒青。生普茶干燥时,会被摊放在日光下晾晒。日光晾晒的温度比较低,可以保留生普茶的活性酶,茶叶就能在后期进行发酵,越陈越香。因为低温的制作工艺,生普茶保留下了活性酶,物质能够得到转化,越陈越香。原因2:原料中富含多种物质现在大家都知道,生普茶越陈越香的物质基础有两个,第一个是茶叶内的活性酶,第二个是茶叶内的物质成分。如果生普茶含有的物质少,物质即使能够转化,转化的空间也是有限的。所以,生普茶越陈越香的第二个原因应是茶叶的原料富含多种物质。生普茶的原料是云南大叶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给生普茶提供很大的物质转化空间,不会约束生普茶味道的变化。茶叶在岁月的流逝中,会不断改善味道,变得柔和醇厚,口感给人带来惊喜。另外,普洱茶叶的物质越丰富,变化空间越大,生普茶越陈越香的效果越好。而提到物质丰富的普洱茶叶,相信很多茶友都会立刻想起古树茶。确实,古树的树龄长,扎根深,能够吸取到更多矿物质和其它营养成分,茶叶会含有更多的营养物质。认真观察,这点从外形上就能看出来了,好的古树茶,它的茶叶都是肥壮饱满的。原因3:紧压成茶饼的形状酶的活性保留下来了,茶叶的物质丰富了,转化的空间大了,但是如果茶叶经常接触氧气,物质转化的速度加快了,生普茶还是做不到越陈越香的。但有了茶饼,一切都不一样了。与散茶相比,茶饼里的茶叶与氧气接触的面积会变小,内部环境更稳定,更有利于物质的转化。这样的茶饼,能够留住茶叶的香气和味道,使生普茶越陈越香。更不用说,茶饼占地面积小,人们存放时也会更方便。总结为什么生普茶可以越陈越香?给你解开生普茶越陈越香的真相!以上,茶小妹简单总结了生普茶越陈越香的三个原因,但这仅从生普茶的共有特点来分析。因为实际情况中,每款普洱的原料、制作工艺、存茶环境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不是所有生普茶都会越陈越香,要看具体情况。例如,生普茶放在一个很潮湿的环境下,就很容易会受潮、变质,这样的生普茶就不能越陈越香了。

古代时期茶膏曾成为“国礼”


古代时期茶膏曾成为“国礼”!普洱茶膏兴于唐,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根据这段“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的资料,我们可以得知:茶膏外部用金丝线装扮,以显示贵重,产量极少,只有八枚。

宋代制茶者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时至明清,随着云南普洱茶业逐渐繁荣,云南茶人初创了一种普洱茶制膏工艺,用柴火给大铁锅加温,即大锅熬制茶膏方法,这种方法至今仍有部分茶农和普洱茶膏厂商所使用。不过,因其加工器具、条件简单粗陋,而且制作的普洱茶膏品质不佳,只能定性为普洱茶膏制作的“土方法”。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鉴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和皇室饮用安全性等因素,遂将普洱茶膏的制作交由御茶房督造,并在制作工艺上做了很大改进。制茶工匠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以玉泉山水为介质,将上好的云南贡茶浸润出汁,通过花梨木为炭介质保持在较为适宜的温度,以便茶叶的内含物质析出,再通过蒸干等手段凝结成膏的工艺,皇宫“御制”的普洱茶膏无论在品质还是功效上都是大锅熬制的茶膏无法比拟的。

而对于宫廷御制的普洱茶膏的功效,古人赞不绝口,清人赵学敏在其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因此,即使普洱茶膏始于唐,成于宋,兴于清,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皇室专享的养生佳品,自然非一般百姓可以接触和了解的,所以并未被大众所熟知。

早在1793(乾隆58年),普洱茶膏就以国礼身份馈赠给英国使团,至今普洱茶膏仍珍藏于大英博物馆。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也湮没在了时光之中。昔日的御用茶品、尊贵国礼也仿佛在世界销声匿迹,直到2004年,鲁迅先生收藏的3克普洱茶膏以12000元获拍,才让普洱茶膏重回大众的视线中。而在2012年和2013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普洱茶膏更是高调回归——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旗下的贡润祥普洱茶膏以当代“国礼”身份,被赠送给各国政要、工商界、学术界领袖,再次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迈向了世界舞台。

从“三国”看三国时期茶文化


纵观中国数千年茶文化长河,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相对于今日丰富多样的茶文化来说,三国时期的仅仅算作茶事,还不足以称之为茶文化。我们在感受三国精彩故事里的同时,应该为中国博大精深的茶礼文化而自豪。

三国时期,在汉代的基础上茶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máo之。其饮酒醒,令人不眠。”记录了当时的制茶和饮茶方式:将采摘来的茶叶进行加工,用火焙之至颜色变成赤色,用茶碾将焙好的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制成茶饼,装入瓷器中保存,饮用时,待水烧沸,将茶饼碾成茶末后倒入锅中,再加上葱、姜等调料,煮好后即可饮用了,都是现在制茶的雏形。

“我们在酒桌上经常会听到诸如‘不胜酒力就以茶代酒’此类的话,为什么是‘以茶代酒’?难道仅仅是不能喝酒的一种托词?其实不是”清雅源培训部的陈老师说。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一个著名的茶典故,陆羽《茶经》里也有这样的记载:三国时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在位17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六路出岳攻关,孙皓出降,后封“归命侯”。他每次设宴,座客至少铭酒七升,虽可不完全喝干,但要斟上,并亮盏说干。博学多闻的韦耀酒量不过二升,孙皓对他以礼相待,暗中赐茶,这就是孙皓开创以茶代酒之先例。演变到现在又是一种休闲的开会方式----茶话会。

茶知味,普洱茶“真味”


生茶,入口微苦,苦过之后,回味无穷,舌底泉涌。熟茶,汤汁饱满,淡淡陈香,微微的甜,暖胃养生。

普洱茶的“真味”,常见有甜、苦、涩、酸、水、无味等以上数种的味道,这些味道可能单独存在某一泡普洱茶中,也可能同时有多种味道共同并存。

甜:普洱茶属于大叶种的茶叶,成份相对的就很饱和浓厚,经过长期陈化、苦和涩的味道因氧化而慢慢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而糖份仍然留在茶叶中,经冲泡后,慢慢释放于普洱茶里,而有甜的味道。上好的普洱茶,越冲泡到后面,甜味越来越浓。

生茶茶菁制造成的普洱茶品,其茶汤中的甜味,为纯正清雅,也最能代表普洱茶的真性。

苦:普洱茶之所以会有苦,是因为其中含「咖啡碱」,茶所以能提神醒目,就是因为这些「咖啡碱」,对人体神经系统引起了兴奋作用的效果。真正健康的普洱茶品茗,并非透过苦味去求得提神醒目,而是从略带苦意的茶汤,达到回甘喉韵功效。

涩:常听说“不苦不涩不是茶”,其实陈化六、七十年以上的陈老普洱茶,已经不见苦涩了。

无味:「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无味之味有着十足的禅境,此种无比高尚境界,在数百种茶中,恐怕只有普洱茶所独有了。虽然普洱茶茶道是参化道家的真道,但同时也处处充满禅机。

大树茶陷井|大树茶造假知几何


毫无疑问,古树茶是个好东西。其优异之处在于其生态,在于其健康,仅此已经足够,在城市人百毒不侵,百毒可食的地步,有一杯安全的茶汤,这是首选。

大树茶能受到市场追捧,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是,总体来说,自从2008年之后,茶叶行业由于古树茶的带动,普遍品质上了一个台阶。

正因为,08年是个交接点,之前06年、07年天量存放的茶叶为什么出不了仓,其原因也在这里,综合下来,品质低劣,民间有云:存放一百年的垃圾还是垃圾。话有些绝对,但是,放到07年的茶品身上,再合适不过,没有人会愿意存放的茶叶是过期的烘青绿茶。

而在这之前,04年之前的茶品能受到追捧,无论是下关、勐海、昆明三厂的茶品皆如此,其原因还是在于当时的茶品的确好,国有体系的完整性、优越性,体现在茶品上的确是淋漓尽致。无论现在的市场吹捧得多贵的古树茶,绝大多数,其实与国营时代的茶品差距甚大。

虽是如此说,但是,判断茶叶现在大多数人是“”听茶,而非“喝茶“”。

如今喝茶的道道很多,尤其江湖大师喜欢装神弄鬼卖茶,如此,普洱茶愈加复杂。我自己从来甚少参加各种茶会,我的性格决定,本来别人给了你红包,如果喝着好茶则罢,万一喝着假古董,又要你背书,那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很多茶商的茶叶也是高价买来,自然需要高价出手,打一点文化牌,可以理解。

也有很多读者咨询我,说是为什么不去做一本图谱,那岂不是更畅销,其实这是个误区,大多数台湾的图谱都是有大金主在背后,手中有什么茶,就一股脑推什么茶,甚至可以不同的作者,出同样内容的图谱,没有进入图谱的,即使是省茶司的亲自经手认可的,他们也会批判为假茶。

中国人信的是人多势众,众口铄金,每个大师都出来指责省茶司的领导一番,于是,市场就真的指鹿为马。

事实上,一个茶饼出厂,由勐海而昆明而香港而广州而北京而西安,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温度湿度情况不一,存茶手法不一,有人通风有人不通风,如此,茶叶存放十年下来,茶叶的品质千差万别。

不客气的说,很多经营多年的茶商也搞不清楚发酵和发霉的界限,那么,消费者即便是拿到真实的88青,但是,仓味扑鼻,六六粉味刺鼻,这样的“真茶”又有任何意义呢?

老茶的交易,考的是眼力,这本身就是个大误区。即使有公认的最有典型符合的勐海茶厂的一把抓包装,现在的芳村也有天量的库存,真伪莫辨,行业内行家尚且难以辨别,何谈普通消费者?

天价老茶销售从来都是不开包,不开汤,都是口袋里卖猫的把戏。而云南的老茶人,都是说开开开,开了喝了才知道好坏。难道是云南省茶司的邹家驹、昌金强、南天公司周勇、邹炳良这些老茶人傻么?

绝对不是,这才是喝普洱茶的本质,无论任何故事,无论任何包装纸,无论任何仓储,唯有喝了才知道。

以下是一组从杀青到揉捻到晒青的流程图,正规的皆如此,但是,如果,有人要作假,其实,以下的每一步都有玄机。

该流程图为杀青、揉捻、晒青的流程图。如果在杀青阶段做手脚,那么,你喝到茶就会很香,不过,这种香气丢失会很快,一是冲泡几水即会丢失,二是,存放以后,茶叶转化呈现烘青茶香。这也是模仿大树茶的一种做法。

揉捻后,如果不直接抖散,利用茶叶的尚留的高温,捂成团,那是提甜。这同样是模仿大树茶的口感,而存放后,会出隐约的红茶香味。

至于其后紧压之后,进烘房,又是一种手法,同样提香。

而在此整个流程之前,把“摊晾”变化为“萎凋”又是一种作假。萎凋是一种红茶工艺,萎凋与摊晾的结果截然不同,越是存放到后期,其异化越重。当然,如果是宽容地理解,有很多人喝新茶,能及时消耗掉也是好茶,不过,诡异的是有一个大企业明目张胆地做“萎凋”的“古树茶”!

其实每个茶类有每个茶类的工艺,晒青茶介入红茶工艺,那就不能叫晒青茶了。

茶叶作假,手段层出不穷,青茶到成熟的方法很多,很多天价老茶的方法,不过,是利用了普通消费者,甚至利用余秋雨这样界外的人士作为吹鼓手,其实,茶叶的变化,哪里会是茶叶理论那里展示的这样。

《茶为“国饮” 品茶知茶香》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饮香青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