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县志》勐腊古茶山

发布时间 : 2021-03-22
勐海古树红茶 普洱茶古茶山 勐海红茶特点

勐海古树红茶。

古茶山勐腊,傣语为产茶之地。勐腊植茶历史悠久,是大叶种茶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8世纪唐朝人樊绰在《蛮书》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银生城”指的是南诏所设的“开南银生节度”区域,“银生城界诸山”指景东,景谷,普洱及其以南的西双版纳诸茶山在内的广大茶山。明万历末年(约1620年),谢肇淛在《滇略》一书中第一次提到“普洱茶”:“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洱是当时茶叶的集散市场,“银生城界诸山”均系普洱府辖地,故名“普洱茶”。清朝中叶,普洱茶远销国内外誉满天下。

“普洱茶”的确切种植产地,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已有准确记载:“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奔枝,五曰曼端,六曰曼撒,周八百里。”清阮福《普洱茶考》也有相同的记载。《普洱府志》卷十九《食货志六物产篇茶》又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六茶山除攸乐今景洪县外,其他五茶山均在勐腊县象明、易武一带。

1957年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蒋铨在《六大茶山访问记》中所写“六茶山”—曼洒,易武,曼砖,倚帮,革登和攸乐,定位更加确切。史料文献中,因茶叶兴衰演变,地名记述有异,而六茶山是名重于天下的“普洱茶”的生产地是无疑的。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且大力扶持集体和个人在坝区和半山区开辟了新茶园,古茶山换了新面貌。

曼洒茶山

曼洒茶山位于中老边界中国一侧,包括今曼腊乡的曼洒,曼腊,曼乃村公所和易武乡的麻黑村公所。曼洒村公所是古曼洒茶山的中心地带。南起茶王树寨,西至曼洒村,北到曼乃寨,东迄黑水梁子都是茶山。原属该村的弯弓大寨,白茶园,曼边新寨,丫口寨,水沟头,黄萝卜地,茶王树寨等均植产茶叶,以弯弓大寨产茶最多,仅一季即可采茶400多老担(一老担为今99。75公斤)。茶王树寨有一茶王树,民国七年(1918)前,一次可采茶一担一只(一担为150老斤,一只为75斤)。民国十五年(1926)茶王树主干枯死,据测量老树桩直径为120厘米,根围377厘米。后从老树桩根部发出3叉新枝。直径分别为36、43、26厘米。茶王树周围的茶树群平均茎粗不低于勐海南糯山半坡寨茶王树周围的茶树群。由此测算,这片茶林的树龄应在55代以上。

易武茶山

易武茶山包括今易武乡政府所在地的易武、易田、曼洛村公所辖区。清道光年间(1821~1850)莽枝(勐芝)、架布,嶍崆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国民经济研究所《云南经济·滇茶概述》说:“镇越县即六大茶山的易武山,茶质优良,远较佛海(勐海)为胜,年产茶约4000担……”清乾隆(1736年)以前已有少数民族汉族在易武制团茶(砣茶)。乾隆年间(1736~1795),许多石屏汉人纷纷迁居易武大种茶树。同治年间(1862~1874)茶叶产量大增,到光绪初年(1877),仅易武就制茶5000多老担。民国初年,易武除种些玉米外,民众以采茶揉茶为生。茶叶盛产时,一般每户产茶十来担,多的有15、16担。易武乡的黑水梁子现存一大茶树,根围208厘米,直径66。2厘米,高11米。另落水洞有一大茶树根围124厘米,直径48厘米,高11。72米。WWW.cy316.cOM

曼砖茶山

曼砖(今曼庄)茶山包括今象明乡的曼庄,曼林村公所辖区。曼砖茶山的形成早在清乾隆六年(1741)以前,由石屏汉人或早居曼庄的其他民族栽植。当时茶叶产量在1000担以上。据曼庄关帝庙(已倒塌)碑文载:“曼庄为六大茶山之一。”

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包括今象明乡的倚邦,曼拱,河边3个村公所辖区。倚邦街曾系象明县府所在地。倚邦少数民族汉族多系宁洱、石屏一带迁来,清雍正年间(1723~1735)建石屏会馆。早在石屏人未来之前就有四川人和楚雄人在倚邦落户营茶,曾建盖过四川会馆和楚雄会馆。倚邦茶叶历史上以园茶畅销省内外,后又扩销到越南、香港,年产茶1000担左右。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为“贡茶”,曼松曾“年解贡茶20担”。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民国24年(1935)后,法国人禁止茶叶销往越、老、缅三国,茶叶滞销,茶园荒芜。

革登茶山

革登茶山包括今象明乡的安乐和新发两个村公所辖区。历史上的革登原在阿卡村公所菜园边。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山行:探访勐海南糯古茶山,揭秘半坡老寨普洱茶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约30万人口,全县共有10余个民族,其中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是人口数量最多的4个少数民族。这里地势四周高峻,中部平缓,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境内有大小河流159条,属澜沧江水系。勐海县山区为茶叶主产地,平缓地带为稻谷主产区。

从西双版纳机场驱车前往勐海县,柏油马路非常平坦,两侧是低矮的丘陵,水稻生长非常旺盛。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我们入住的酒店。县城里,随处可见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县的广告标牌,马路两侧,也大多都是普洱茶企业的广告,即使你从事别的行业,也深刻感受到这里是普洱茶的天下。采访中,勐海县县长张世影介绍说,茶叶的税收占到了全县财政总收入的70%,这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勐海县是名副其实的茶叶大县。

“富不富,看农民”。5月9日早上,我们驱车前往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半坡老寨,这里是南糯山古茶第一村。尽管山路蜿蜒狭窄,但已经全部修成柏油马路,山峰耸立,成百上千年的古树密密麻麻,将整个大山映得一片碧绿。这里的泥土是呈胶状的红壤,不时有泉水从山上流下,随行的陈升茶业公司的小严介绍说,茶农上山采茶,渴了就喝山里的水。一路上进山的车基本没有看到,小严说,现在已经过了茶叶生产的季节,如果是3月或4月来,会看到一些进山买茶的人,这个时候接近尾声基本没有人来了。我们的车很快到了村口,陈升号南糯山生产基地的温经理和村主任车杰已经在等候我们。村主任车杰,不到40岁,皮肤黑黝黝,个子矮墩墩,穿着少数民族服装。温经理介绍说,车杰是哈尼族,今天的午饭就在他家吃。大家一听要到哈尼族人家吃饭,兴致一下高涨起来。车杰带着大家先到陈升号茶叶基地,我一边走一边和他聊了起来,尽管他的汉语讲得并不流利,但我基本能听懂意思。车杰介绍说,半坡老寨有27户人家,全部是哈尼族,全村人都以茶为生。茶树早已按照人头分到各家各户,人口多的有好几十棵,少的也有十几棵,这里的茶树全部是百年以上的古茶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树茶价值的认识,这里的茶农富了起来,今年,一斤春茶鲜叶卖到了500元,每户农家1年的茶叶收入至少都在20万元以上,如果树多的农家收入就可观了。车杰说,过去大家没有认识到古树茶的价值,我们老寨的茶没有人来收购,茶农基本弃采,生活非常困难,住的是茅草屋。3年前,勐海陈升号茶业公司与村里签订了50年的合同,在村里建立了茶叶初制厂,茶农采摘的茶叶全部交给他们,他们就地加工,解决了我们的卖难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陈升号宣传了南糯山半坡老寨的古茶树,现在茶青的价格每年上一个台阶,来这里找茶的人也越来越多。在陈升号半坡老寨的初制厂参观,记者注意到,南糯山半坡老寨全体村民小组与勐海陈升茶业公司签订了公约,公约明确村民在管理茶树时不得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不许从外寨拉茶叶进入本寨掺假冒充半坡老寨茶叶,以及对村里违规人员的处罚金额等。此外,等级标准和收购流程等也在初制厂写得清清楚楚。记者有一个问题问了温经理,如果有人来收茶,给的价格高于陈升号,茶农能守约吗?温经理说,陈升号收购的价格一般略高于市场,但由于加工能力的限制,茶叶采摘高峰时,我们收购不了那么多,茶农可以卖给市场上其他人。这里的茶农很朴实,他们还是比较守约的。

半坡老寨作为南糯山重要的古树茶产地,拥有11000余棵直径达到或超过18厘米的古树。走进半坡老寨就像走进了一个原始森林,到处都是难以计数的古茶树,每棵茶树上都挂了牌子,牌子上有古茶树的编号、户主、村名,有的还加了村民的电话。为了目睹南糯山茶王树,我们不顾一个小时爬山的艰辛,来到了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南糯山茶王树下,大家纷纷合影留念,尽管看上去与其他古茶树并无太多的区别。

人们最盼望的是中午在哈尼族村主任车杰家吃午饭了。陈升茶业的温经理介绍说,哈尼族农民和汉族农民一样,富不富要看房子。当我们来到他家时,午饭已经备好,但房子确实给我们镇住了。他家五口人,住的是二层小楼,足有1000平方米,除了正房,还有几间偏房,储存杂物用。屋前房后,全是上千年的树林植被。小楼掩映在山脚溪边。车杰3年前就接受过中央电视台《一片树叶》的采访,他将接受采访的照片挂到了客厅的正中间。寨里的人每年最忙的是采茶季3月和4月,之后就没有什么事要做了,每家养养家禽、种种菜,做到自给自足。车杰说,这些年寨里的生活好起来了,原来我们几辈人都住在茅草搭的棚子里,肚子吃不饱。也就是这几年生活才有了大的转机,村里人除修了房子,全村都在县城里买了楼房,但大家很少去住,山里住着舒服。

茶,让半坡老寨的哈尼族富了。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的满足与笑容,我们一行既是羡慕又替茶农真的富裕起来而感到高兴。

勐海县—著名普洱茶产地


勐海是闻名中外“普洱茶”的故乡和我国产茶最早之地,有1700年前的野生“茶树王”和800余年前的人工栽培型茶树。四季适宜水稻生长,盛产优质米,自古有“滇南粮仓”之称,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和糖料基地。境内热带亚热带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打洛是通往缅甸、泰国重要的省级口岸。著名的普洱茶品牌:大益、陈升号、中茶、润元昌、雨林等厂家的生茶基地都是坐落于勐海县。勐海县被称为普洱茶第一县。勐海县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境内的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族风情浓郁。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拉祜族的“拉祜扩塔节”、布朗族的“桑堪比迈节”集中展示了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境内佛教壁画贮量丰富,工艺美术风格独特:贝叶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工作亟待开展。傣族赞哈、古乐、绘画,布朗族情歌弹唱,拉祜族芦笙舞,哈尼族的彩茶舞,让人耳目一新、余味深长。在浩瀚的民间音乐、舞蹈、曲艺中,初步搜集整理了傣、哈尼、拉祜、布朗等民族的民间舞蹈11个种类、63套跳法,舞曲、打击乐谱32首。佛塔、佛寺蕴含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是中国艺术园中的奇葩。杆栏式建筑,全国独树一帜。勐海县境内有勐邦天鹅湖、景真八角亭、独树成林等景点可供游客游览,加之气温暖和,是旅游避暑的理想之地来到勐海,一定要去看看第一圣泉“大益”。普洱茶以其浓郁的芳香,绝妙的口感享誉天下,勐海茶厂有一口川流不息的“圣泉”,这口神奇的水井是“大益”独领风骚的成功之源。勐海的孔明广场,是每年泼水节举办活动的地点。白天有特色民族民间歌舞表演,比如傣族、哈尼族源生态的民俗歌曲演唱、拉祜族、景颇族等)斗鸡、民族赶摆活动。晚上一般是拉祜族的三跺脚篝火晚会。这里是展示西双版纳勐海特色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呈现民族大联欢的场面。勐海有个很特别的寨子,就是曼峦回寨,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曼峦回寨整个村子的村民穿傣服、讲傣话、居傣房,但信仰不是普通傣族民众所信仰的小乘佛教,而是信仰伊斯兰教。还有曼贺佛寺曼贺佛寺,建于公元1168年,历尽沧桑830多年,依然完好的掩映在竹林中。交通:昆明——勐海可以到昆明市汽车客运南站乘坐直达班车,发车时间为:中午12点至下午17点。车程为10小时左右;景洪——勐海每天都有班车前往,每隔20分钟发一次车。车程约一小时左右;勐海县内交通县城内可以乘坐人力三轮车及“摩的”。住宿:勐海县城内有各档次的宾馆酒店,价格便宜。美食:烤肉烤肉,傣语称“景丙”,多用香茅草捆绑,常见的有烤鸡、烤猪肉、烤牛肉、烤竹鼠、酸牛脚筋、酸牛肉、酸猪肉、酸竹笋、酸鱼等、卵石鲜鱼汤、螃蟹松、螃蟹肉剁生、油炸花蜘蛛、蝉酱、包烧鲜鱼等。

勐腊县古茶树分布和古茶树特点


倚邦茶山的曼拱一、二、三队、河边队、老街子、倚邦、细腰子、麻粟树、夹布老寨、习空、曼松、背阴山、

曼砖茶山的曼庄、八总寨、瓦竜、南竜坝、小曼竜、么莲、高山、曼林、曼潞、曼赛、宝甸、速底寨、

莽枝茶山的安乐、秧林、曼丫、红土坡、车家寨,

革登茶山的新发、直蚌、新酒房、撬头山、西花岭、石梁子等寨,

古茶树古茶园在海拔565—1540米之间都有分布,而主要又集中海拔千米以上的倚邦、曼砖、莽枝各古茶山。

古茶树普遍分枝密,有较多分枝级数,最多达四级以上;密度90—250株/亩不等。大、小叶种茶树树高3—7米,根基围30—100厘米。叶基楔形,叶长叶宽脉对叶身平或微隆,叶缘平。小乔木型,绝大多数的茶叶叶片色泽呈深绿或绿。其次,还在原始密林和次森林区发现了不少树型高大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古茶树。

通过细致观测、采集标本,分析认为,这里的大叶种古茶树茶叶,芽叶肥厚、大茸毛多、持嫩性强,系为制作的上好原材料;集中于倚邦曼拱一带的小叶种古茶树,叶面平、叶质软、色泽绿、茸毛长、持嫩性强,透秘高,适制绿茶、。

古树茶品种优良,茶树茶叶发芽早、育芽能力强,芽叶长、叶宽叶身叶背茸毛多、干茶显毫;一年生长期长近10个月,一年可发多轮多次,2月下旬开采,11月中旬结束。茶叶香高持久、滋味浓重,内含物丰富,科学测试表明象明古茶树茶既优内地小叶种又优于大叶种茶。

据茶品有关测定,云南大叶种茶在云南境内北纬25以北地区生长的“不浸出物”为35—48%,茶多酚高为20—33%,儿茶素为110—150㎎/ɡ,而在象明茶区的大叶种茶叶水浸出物为35—50%,茶多酚为27—38%,儿茶素为160—220㎎/ɡ,几个指标明显高于其它产茶。

勐海普洱茶主产区之贺开古茶山


勐海普洱茶主要产区之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勐混镇贺开村委会,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海拔在l400—l700米之间。山峦连绵,沟谷纵横,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土壤多为红壤,茶山区域植被较丰富,生长着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等杂木树和飞机草等多种植物,形成了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勐海普洱茶主要产区之贺开古茶山,“贺开村委会”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村3个拉祜族寨子,土壤大部分为黄棕壤,古茶园集中连片。古茶正投影面积为5.27平方公里,因古茶园所在山体平均坡度在30度以上,所以实际占地面积为6.030平方公里,古茶园总面积为7240亩,其中曼迈村居多为4200亩。均为普洱茶种。古茶树平均密度一般在132株/亩左右,基部围0.82米左右,树幅约3×2.5米,树高平均在2.5米。平均单产30公斤/亩。管理上不施任何化肥、农药,仅除去茶园中的高草.在海拔1600米的曼弄新、老寨交界处生长着10多株大茶树,其中一株较大的古茶树,树型乔木,树高3.8米,树幅7.3×6.55米,基部围212厘米,树龄1300年左右,被当地人称为“茶王”。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树木茂盛、阴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还有的生长于在村民房前屋后,古茶树长势旺盛,构成了一幅“林中有茶、茶在寨中”人与自然和谐的古茶园景观,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前往,领略贺开古茶园的独特魅力。勐海普洱茶茶区主要分布:格朗和、勐混、布朗山、勐宋、勐往等乡镇,面积较大的有南糯山古茶园、班章古茶园、贺开古茶园等。

西双版纳勐腊回累有座“1239茶山”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在勐腊县勐满农场回累生产队的高山上,有一款当地人称为“1239茶”的好茶。这些茶产于海拔1239米的高山上,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近日,我们邀约三五个好友踏访“1239茶山”。

车辆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一路蜿蜒向上。来到坐落在半山腰的回累生产队一组,车无法再行进,大家就沿着林间小路徒步走向山顶。我们穿林间、钻荆棘,经历两个小时的路程,终于到了海拔1239米的最高山顶。

在山顶上,生长着一片不知哪年哪月遗留下来的大树茶。细数下来,这里的茶树大约有500多株,分布在600余亩的山顶地带。此茶也因海拔而得名为“1239茶”。据初步测量,这里的茶树直径达10厘米左右,曾经被人砍过,泡出来的茶味道淳厚,茶汤略带苦,回味甘甜,唇齿留香。“1239茶”山顶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水汽充沛。生长在山顶的大树茶吸天地之精华,纳山川之灵气。

凡曾在此山开过荒的人,多少年后还会托人带一些大树茶回去品尝。回累生产队的职工常常在二月春茶发芽的时候,背上背篓,结伴去山顶采茶。带回家中杀青晒干后,一方面自己饮用,另一方面出售一部分多余的茶,给家里增加一些收入。

每年二月间的天气虽然乍暖还寒,闷了一冬的当地人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邀约着一同去采春茶,让寂静的山林间有了生气。人们一如赶集般的欢乐,一路上伴随着欢歌笑语,嬉笑打闹,时不时大喊出一声不成调的高歌,引得山林阵阵回应,打破了山的沉寂。

此时的茶园,也早已穿好了绿装,一树树晶莹翠绿的嫩叶摇曳着婀娜的身姿,尽情绽放着春的美丽。仿佛穿着盛装的少女,早已等待着她千年的恋人,把她带回家,才不枉来世一遭。人们背上小背篓,采上一天的茶叶,满载而归。大家都很累,却又收获了一天的快乐。

茶山朝圣:茶话贺开古茶山


基本云南所有茶区都有一个共性,茶价飙得越高,茶农新房子也就盖得越快。2005年贺开古茶山的拉祜族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900元,生活清贫苦寒。如今,贺开不断盖起新房,茶农每天骑摩托,开汽车在茶山上来来往往。

贺开的主路边有几幢新建的干栏式房屋,在离屋子不到20米的斜坡中,差不多有10多棵已经枯死的古茶树整齐的站立在山坡上,古茶树的枝干末端包裹着白色的塑料袋,因为建房修路白色的袋子已经变成灰色,枯死的茶树四周都是被黄灰泥水覆盖住叶子却仍然枝叶扶疏的茶树,说不清为什么这一幕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似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索取,大自然总是给予最大程度的包容。“这些应该是建房子的时候移栽的茶树,等我们发现的时候已经枯死了,茶树移栽基本是活不了的,虽然茶农已经尽力挽救,最终还是死掉了。”话到这,贺开古茶园保护与培训站副站长陈琳满脸无奈的摇摇头。人人都有追求住好房子,过好日子的权利,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建房,又保护古茶园应该是当下许多茶山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普洱茶名山头的少数民族民居正在消失,易武、老班章、老曼俄成片的蓝色琉璃瓦屋顶,取代了传统的黑灰色瓦片,密集的房屋,拥挤的街道,家家户户洋楼汽车,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山寨房屋掩映在古树古茶林之中的景象,只能永远“活”在照片里。

弹石路只铺到贺开村口,再往里曼弄老寨、曼弄新寨一路都是挖掘机、压路机在不停施工拓宽路面。一群孩子蹲在路边的土堆上玩耍,路过的车辆扬起漫天灰尘,我下车给孩子们分发带来的糖果,却惊讶地发现他们玩耍的土堆旁边横七竖八地躺着被连根挖起的古茶树和其他杂木,顺着挖机开过的方向望去,道路两侧都有被推倒的古茶树和杂木,有的已被黄灰掩埋。很显然原来茶树生长的位置正好在拓宽路面的范围之内,修建5A级景区道路是先决条件,如果修建房屋移栽古茶树算是尽人事听天命的话,那么对茶树没有任何挽救措施的修路,就等同于直接宣判死刑。

之前有看过贺开古茶山拉祜文化旅游区一期项目获得正式立项的报道,《贺开拉祜古茶文化园保护与发展规划》将贺开拉祜古茶庄园定位为:普洱茶寻根溯源和文化体验圣地,世界知名的普洱古树茶原生聚落博物馆,把贺开古茶山打造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拉祜文化展示与传承地、世界古茶文化传承的代表项目及云南古茶保护的示范性项目。古茶文化园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是美好的,但面对路边成片的不可再生的古树茶因发展而“献身”,不免让人有未开先毁的质疑,如何巧妙维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制约与协调,或许是比开发更急需解决的问题。

回到贺开古茶园保护与培训站已是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缓缓泻下笼罩着整座茶山,想起所见种种与这般美景对比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终于明白小茶童为何面露难色,要我先填饱肚子再上山,溜完茶山实在没什么胃口。在保护站的聚仙楼喝上几泡正宗的曼迈古树茶,听着盛夏虫鸣,躺在帐篷里枕着星空入眠,这返璞归真的宁静与美好平复了我复杂的心情。

清晨,我坐在高处望着寨子里炊烟袅袅,听着鸡鸣狗叫,一边搂着我身旁的狼犬丽丽,一边满足地啃着版纳小玉米。想起我头一天还在机场路上打不到车,拎着行李走了一公里的悲惨经历,瞬间幸福感爆棚。突然,这份宁静被嘈杂的汽车轰鸣声打破,杂乱的脚步声和交谈声渐渐靠近,保护站的后门聚集了很多人,听口音一定又是来茶山朝圣的大部队,我特意数了数一共5辆大巴,车上没有标示来自那一家茶企业。

乌泱泱的人群涌进茶林里,拍照、交谈、尝鲜叶……我好奇地走到一哥们旁边套近乎,原来他们都是某茶企的经销商大多来自东北。这时,一只空的矿泉水瓶子扔到我脚下,一位年轻的男子焦急地问我,“姑娘,最近的卫生间在哪里?”,“帅哥瓶子不能乱扔,这里满山遍野都是卫生间,‘唱山歌喽’。”他愣了一下,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朝山坡下走去,可瓶子还躺我脚边。“姑娘,请问茶树在哪里啊?”我诧异看着东北哥们回答道,“满山都是茶树啊,你身旁不就有一棵吗?”,另一位又问,“这就是茶树啊,我们喝的普洱茶就是这树上的叶子?”我点点头,他大呼到“喂,大伙周围的都是茶树,普洱茶就从这树上来的。”话完,七位茶友集体来到树前拍照留念,顺便摘了几片树叶做纪念。

等人潮退去,空旷平缓的山坡上,茶林里满是垃圾,这不禁让我产生怀疑,来茶山朝圣的人群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爱茶、懂茶、用心学茶的人。就算来茶山的都是刚入门的普洱茶爱好者,组织方是否有义务向大家介绍茶区最基本的情况,如果千里迢迢的茶山朝圣之旅,成为到此一游的“中国式旅游”,那么“朝圣”还具有多少意义?无可否认茶山朝圣热,在无形中带动了茶区经济,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条件。但是,如果不懂得保护,破坏了原住民的生存环境,茶山朝圣给原住民带来的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普洱古茶山巡礼:探访镇沅砍盆箐古茶山


近日,普洱市古茶山巡礼报道组一行,克服重重艰险,深入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砍盆箐古茶山探访,了解砍盆箐古树茶如何改善群众的生活,当地群众又是如何依靠茶叶脱贫致富?

山路危险

由于正值雨季,寻觅古茶山路上,大雨下个不停,泥石流灾害频发,此时传来噩讯,前方勐大镇旁的按板镇宣河村委会六道河小组因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致1人失联,进不进山让记者很是犹豫。稍作片刻休息后,看雨小点,记者继续进山寻茶。从勐大镇六况村委会出发,只有16公里的山路。此时,天下起了大雨,路边山沟里洪水滚滚,靠路边坡一面细碎泥石不时滑落。同行的资深茶人、普洱市浙江商会副会长周金生,双眼紧盯路面,小心翼翼地驾着车。

“虽然我在云南生活10多年,暴雨天气开车在颠簸的山路,还是第一次。如果带其他朋友来,会被吓着。”周金生说。

在如此险境开车寻访古茶山,让同行的普洱古邦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兴很兴奋,不时拿出手机“咔嚓、咔嚓”来个自拍后发到朋友圈。一路上,雨下个不停,透过茂密的思茅松,对面山一片雾蒙蒙。到一个弯度较大陡坡路段,周金生停下车,伸出头看路下洪水滔滔的河谷,看准路面后,才将车驶上坡顶。六况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陈宗良开着自己的车,在前面做向导,看到后面车子停下,急忙下车走到后车前指挥。

到了砍盆箐山间,雨下得更大,大家将车驶到村小组长李要福家休息。

发现茶树

陈宗良介绍,古时候,村里的老人将山上的树木砍伐下来,掏空做成木盆使用,此地被称为“砍盆箐”。为了走出大山到外面闯荡,古人将山里的树木砍伐下来做成木船,顺溪漂流出去,也有人称为“砍船箐”。

在普洱茶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时代,藏在深山的砍盆箐古茶,在广东、昆明、普洱一些茶人中颇具一定的名气。

陈宗良说,以前文况村一个男子到景谷县,带回一些茶籽回来栽种,从那时起,村子周边的山上长出一棵棵茶树。直到1976年,云南省有关部门派技术员到砍盆箐采摘一些茶叶,带回昆明检验,发现茶品质不错、特别是古树茶值得收藏保护。

改善生活

据介绍,砍盆箐村坐落在半山腰,共9户40余人。透过朦胧雾气,记者找寻到生长在深山的一棵棵古茶树,高约5米,苍穹的枝干上,斜生出许多弯曲的穹枝,枝条上长满翠绿的叶,在雨水的滋润下,嫩绿的芽已长出。

陈宗良告诉记者,整个砍盆箐村小组,有800余亩茶山,古树茶有100余亩,目前村民保护古茶树的意识加强,由38个村民组成砍船箐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各户采摘的春茶、雨水茶和秋茶,交到合作社制作,由合作社按照市场价格收购。

据悉,2016年古树春茶卖到3000元到5000元每公斤,生态茶卖到200元到600元每公斤。因为砍盆箐古茶品质优良价格一路攀升,使农户生活得到改善。

新闻链接:砍盆箐古茶山位于普洱市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委会,海拔1910米,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常年平均气温15.8-18.1℃,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山上有上千棵古茶树,树幅较大的有三百余棵。相传,这些古茶树是先人到此避乱求存时栽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茶山种植历史悠久,保存完好,不施化肥、农药、无污染,茶树品种为有性大叶群体种,古茶品质优良,汤色金黄透亮,香高味醇,当地茶农以手工制作晒青茶为主,是加工普洱茶的优质原料。

勐海班章古茶园产区


班章茶区,有新、老班章茶区之分。其中最知名的当属老班章,老班章除了名气以外、价格、口感都是普洱茶界独树一帜的村寨。

新、老班章两寨合计有古茶园5870亩,老曼娥古茶园面积3205亩。近年来,班章(尤其是老班章)在普洱茶界迅速走红,收到众多茶友、茶商的热捧。

“班章”是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山班章村委会的简称。班章位于勐海县南方约六十几公里,班章村委会下辖有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等五个自然村落。班章系傣语地名,“班”即窝棚,“章”即桂花树,班章村,意为挂花树窝棚村,因村委会驻班章寨而得名。1953年,新班章、老班章自然村属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管辖。1958年建立班章乡政府,辖新班章、老班章、坝卡囡、坝卡龙、戈布板。班章村委会位于乡境东北部,与勐混镇、景洪市接壤。1969年8月24日,老曼俄寨划归班仗大队。2000年改为班章村委会,辖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坝卡囡、坝卡龙5个自然村。

班章古茶园比较有规律地分布在班章的“环寨公路”两侧。这条“环寨公路”把老班章的寨子围在中间,长约8公里,通过其西北的出口一直通径勐海县勐混镇。

从西北村口进入,“环寨公路”西侧比较大的茶园主要有:

①朗朗丫(兔子很多的地方)——哇呀各脚(乌鸦过夜的山)——米棱罗(祭土地神的地方)——拉白沙拉驼塔各脚(汉人驼盐歇脚的山)。

②岩桥约(牺牲过很多村民的古战场)——墨色沙拉各脚(拉祜族的山寨)——老博利丫(长红茶的地方)。

③止嗄丫(止嗄树生长的地方)——“读玛乐果”(读玛乐果树的地方)——米拉仆吹(被火烧过的寨子)。

④八弄拔玛(八弄拔玛树生长的地方)——牛洛各度(放牛的地方)——老博呀玛(最大的茶地)。

⑤哈翁白(野熊扒东西的地方)——岩边各脚(蝌蚪山)——阿波帕入老博丫(阿波老人的茶地)。

此地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

目前市场上有大量的班章普洱茶,消费者购买时需要鉴别,茶友归纳的班章茶的特点如下:

外观:条索粗壮、显毫,色泽油亮,除芽头显白毫外,芽叶色泽墨绿,油亮;

汤色:不同年份的有不同的变化,新茶汤色清亮,存放过程中逐步发生变化,存放三年的老班章茶汤色已呈皇亮油亮。且茶汤稠而厚。

香气:香气下沉,暗香突出,新茶明香更显,1至4年的香型总体呈花蜜香型,兰香感明显,且杯底留香。

滋味:茶气足,茶汤口感饱满,分布均匀,生津快,回甘长,很有厚度和刚度,入口即能明显感觉到茶汤的劲度和力度。苦涩味很协调,化得快,只停留在口腔上颚,至舌底、喉部一带时,已明显转化为甘味。

叶底:叶片相对细长,也有呈椭圆形的;叶片柔韧,厚实;颜色比较均一,叶片上毫毛明显。

勐海南糯山古茶园


南糯山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城东部,属勐海县格朗和乡,距勐海县城20多公里,东与景洪市接壤,南与勐混镇、西北与勐海镇交界,北抵流沙河与勐宋乡隔河相望。南糯山古茶山具有l700多年植茶的悠久历史!

勐海最大普洱茶产区南糯山古茶山拥有古茶园面积12000亩,古茶树长势较强,密度较大。古茶园土壤多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飞机草、叉叉草等,形成了植被丰富、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古茶山僾尼茶民在长期的生茶叶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古茶树资源的方法,使大面积古茶园保持了勃勃的生机。种属均普洱茶。

勐海县南糯山平均海拔1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且常处于云雾笼罩之中,茶叶品质极佳,自古至今是澜沧江下游流域西岸显著名的古茶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相传,南糯山垦植茶树,始于三国时期,茶种、栽培技术为诸葛亮南征时所传授,直到唐代南诏时期,南糯茶山—直是布朗族的先民(濮人、濮蛮)在栽培利用茶树。1100多年前,布朗族的先民迁离南糯山,他们遗留的茶树被随后迁来的僾尼人所继承。据当地僾尼人世代相传,他们从墨江迁来南糯山定居已经有57代了。

千百年来,僾尼人对南糯山的茶树加以保护、利用,并不断新植、改造,使南糯山茶叶生产不断发展。至清代,南糯山茶园面积达15000多亩,每年产干毛茶300多吨,运往勐海、易武等地加工成各种普洱紧压茶,再销往海内外。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销路不畅、税赋沉重等诸多因素致使江北六大茶山逐渐衰败,同时澜沧江以南的车(里)、佛(海)、南(峤)茶区逐渐成为普洱茶的中心产地。其中,南糯茶山的地位日益突出,所产茶叶经勐海各茶庄收购加厂成各类紧压茶后,经缅、印等国销往西藏,或经缅、泰销往南洋。

1938年,回族商人白孟愚在云南省财政厅的支持下,在南糯山创办了“思普茶业试验场”。从省内外聘清一批技术人员,开展种茶、制茶试验,设立南糯山种茶场、制茶厂,新辟茶园1100亩,在云南首次从印度购进揉捻机、切茶机、烘干机等制茶机器,收购鲜叶或晒青毛茶,加工成红茶、普洱茶,销往境外。1951年8月,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在南糯山成立,接管了原南糯种茶场和制茶厂,开展茶叶科学试验研究、利‘技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工作,组织当地僵尼人对原有荒芜茶园进行复垦,迅速恢复了南糯山的茶叶生产。

1953年,南糯山茶叶产量恢复到62.5吨,1958年上升到193.1吨。同时,通过培训、示范,使僾尼人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系统栽培、植保、加工等茶叶生产实用技术。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省茶叶研究所、勐海县茶办等单位在南糯山先后实施了茶叶经济生态村、省茶叶综示区、国家级茶叶星火计划,新建立了密植速成高产茶园5000多亩,至2004年,南糯山村茶叶产量达800多吨,成为云南第一产茶大村,南糯山僾尼人也因此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南糯古茶山迄今保存有许多珍贵的古茶树资源。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南糯山随处可见许多直径在30厘米以上、树高3-5米的大茶树,其中,1951年12月,省茶叶研究所周鹏举在僾尼猎人的带领下,披荆斩棘,深入山箐之中,发现了一株高5.5米、基部干径达1.38米的古茶树。这株古茶树虽然老态龙钟,但依然枝繁叶茂,被尊称为“茶树王。南糯山发现茶树王的消息在国内开始传播,但由于当时路途艰险,很少有人再去探访茶树王。

1954年,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到南糯山考察,由周鹏举的带路跋山涉水到了“茶树王”所在地考察。

1957年,国内茶叶界许多专家、教授、学者不远万里,不辞劳苦纷纷赶赴南糯山,与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一起,对茶树王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最终保守地认为茶树王树龄达800多年,属栽培型“古茶树王”,是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栽培利用茶树,对人类作出美好贡献的活见证。茶树王的威名也迅速在国内传播开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通往茶树王所在古茶山的公路修通,慕名前往南糯山考察、探访、参观茶树王的专家、学者、游人不断增多,以亲眼目睹茶树王的风姿为荣。

1990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也专程来到南糯山参拜茶树王,并在云南省茶叶研究所欣然挥毫,留下了“南行万里拜茶王”的珍迹。

2002年5月8日,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张俊及勐海县茶办主任曾云荣等人在南糯山的深山密林之中又新发现了一株古老、较粗大的栽培型古茶树,其树高5.3米,树冠直径9.35米,主子基部直径76厘米,胸径40厘米,主干分枝6枝,树姿开张,树幅较宽大,为大叶柳芽茶种,树龄与茶树王相近。这是南糯茶山植茶悠久历史的又一活见证。

勐宋古茶山


勐宋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勐宋乡境内,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勐宋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从勐宋保塘村留下的几十亩特大型古茶树来分析,勐宋山区少数民族种茶的历史与南糯山少数民族种茶的历史一样悠久。

勐宋古茶园大多为拉祜族所种,古茶园附近都有拉祜族古寨。清光绪年间已有汉人进入勐宋保塘、南本定居,做茶叶买卖。民国20年有从勐腊易武迁来的汉人陈玺、陈碧在勐宋曼迈开茶庄做紧茶。1941年佛海茶厂曾在勐宋建过茶叶初制所,设过茶叶收购站,范和钧还派人向勐宋私人茶庄老板陈玺收购紧茶,至上个世纪40年代勐宋古茶园面积还很大。古茶园至少还有五千亩以上。

勐宋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还有三千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腊卡等寨子。保塘离乡政府约10公里,是勐宋乡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古茶村。

保塘新寨是一个因茶而衍生的寨子,全寨90%为汉族。说是新寨,但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清光绪年间汉人来这里建寨定居无疑是奔茶而来,保塘新寨的汉族村民说,他们的祖上来这里时,这里已有大茶园,他们来保塘有六七代了。

离新寨1公里便是保塘旧寨,旧寨是拉祜族寨,现仅有20多户人家,寨子仅靠古茶园,旧寨古茶园与新寨古茶园连为一体,面积一千多亩,茶树很密,大至两人合抱,小至碗口粗,年代不一,看上去如一天然古茶历史博物馆。勐宋最大最老的古茶树都集中在这里。树围超过150公分的大茶树就有10多棵,最大的茶王树高达10多公尺,围径已有210公分。

与保塘相似的还有南本,南本也有大面积古茶园,南本原为拉祜族寨,清末汉人迁入南本,汉人定居南本自然也是为茶而来。

另一个大茶村坝檬,分新寨、老寨。老寨为哈尼族村,新寨为拉祜族寨。两寨隔一山沟对望。坝檬背后便是西双版纳的最高峰,海拔2240公尺的滑竹梁子。站在滑竹梁子峰顶可将勐海的七个茶山尽收眼底,坝檬新寨、老寨都有零星古茶树,大面积的古茶树则在滑竹梁子的山腰上,人们习惯将那片古茶园称为滑竹梁子大茶园。

熟悉勐海茶的人都知道一个茶名,腊卡茶。腊卡茶历来是勐宋价格最高的茶,腊卡茶在勐海的名气可以和南糯山、班章茶比肩。腊卡茶产自大曼吕的腊卡寨,腊卡寨离大曼吕盆地还有5公里,位于勐宋乡与勐往乡交界处,是个拉祜族寨。腊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过去每年都要贡给车里宣慰。1981年时任勐海茶厂厂长的唐庆阳先生为了发掘恢复西双版纳的传统茶品,深入勐宋山区的腊卡寨考察,将腊卡竹筒茶重新发掘、整理、制作出来,并取名为“竹筒香”,使腊卡竹筒茶得以重新展颜、扬名。喝过腊卡竹筒茶的人都称赞它香气悠长,兰香中带有竹香,韵味独特。腊卡竹筒茶特有的香韵的确是腊卡独有,或许真是腊卡山水灵美,土地神奇所致。腊卡是古茶村,但留下的古茶园已不多,仅存三四百亩。新茶园也不到五百亩,因腊卡茶产量不多,身价更高,市场上不易买到腊卡茶。

勐宋乡是勐海县的重点产茶区,不仅古茶园多,新茶园也有近3万亩,走进勐宋无论看哪座山、哪条梁都有茶园。上个世纪70年代,勐宋乡便是云南省茶科所良种茶叶和新式茶园重点推广区、示范区。

一片片老茶园,一山山新茶园覆盖着勐宋,有历史文化的积淀,有现代科技的支撑,勐宋人自信、自豪。至2006年已有20多家茶厂在勐宋设点收茶,有茶园的勐宋人挣钱容易,一村接一村地步入小康。

蛮砖古茶山


蛮砖茶山东接易武,北连倚邦,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清代有茶园万亩以上,从磨者河边到曼林山顶,六十公里路沟沟壑壑都是茶。

曼林、曼庄、曼迁、八总寨过去都是大茶村,茶园众多,茶叶年产茶量都在2000担以上。

其中,曼林寨和曼庄村,过去是蛮砖茶山两个比较有名的村寨,曼林寨是蛮砖茶山茶园最多的寨,曼庄村是蛮砖茶山的中心大寨和人口最多的村。时至今日,曼林的古茶园仍然保存较多。

曼林寨在蛮砖茶山的山顶,海拔1700米,是一个景色宜人的山寨。一年四季云雾缭绕,山顶出于云海之上,宛如小岛,寨子头有小溪,清流激湍,叮咚泉水声,让人心旷神怡。

曼林在普洱府置建以前已有汉人迁入定居,明朝末年李定国部队最后在勐腊抗清失败后,便有少数将士留在曼林,曼林山下是勐仑坝,六大茶山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曼林驻过兵,设过汛站(类似兵站)。

清代,曼林的茶由思茅和宣威的马帮来驮,据说清朝末年,宣威人浦在廷还到曼林驮过茶,后来,他成为了闻名遐迩的宣威火腿大老板。

民国年间,曼林茶大多由易武的杨安元收购,他是易武的茶商,在曼林、易武都有家室,他把曼林的散茶卖给易武的茶号。

从曼林往北走是攸乐山,往南走三个小时便到曼庄,曼林到曼庄一百多年前有一条很宽的路,是马帮驮茶的道路。

蛮砖茶山史话最多的当属曼庄村,甚至蛮砖茶山的兴衰都与曼庄村有直接的关系,从明朝末年到清朝末年,曼庄一直都是蛮砖茶山的茶叶集散地和中心大镇。

曼庄村现存有一块十分重要的大碑,记载着清乾隆六年曼庄人修关帝庙的情况,从这块碑上可知,乾隆初年曼庄大寨的住户至少为三百户,每户都为修庙捐钱。

曼庄的这块石碑是古六大茶山目前保存下来的所有石碑中最古老的,碑上刻着“蛮砖为六大茶山之一”的文字,这块碑上关于六大茶山地名的记载,比清人檀萃所撰的《滇海虞衡志》中关于六大茶山地名的记载,早了57年。

曼庄人在民国以前都是以茶为生,粮田开垦较少,自抗战爆发后茶业衰退,住户有减无增,时至今日,曼庄只有20余户人家,几乎都是曾经在蛮砖兴盛的丰家、卫家、权家后人。

他们舍不得抛弃祖先辛苦经营的事业离开故土,心中充满了对茶叶未来的美好向往。

如今,蛮砖茶山正在后生的传承下逐渐兴起,曼庄村也拂去了愁容,正在重新展示他的千年古韵和崭新面貌。

墨江五大古茶山之——坝溜古茶山


墨江五大古茶山是坐落于普洱市(原名思茅),而墨江五大茶山分别是:坝溜古茶山、迷帝贡茶古茶山、通关古茶山、须立贡茶古茶山和景星豪门古茶山。今天为你介绍的坝溜古茶山茶山位置、历史、产地与茶品特色。

茶山地理:主要分布在墨江县坝溜乡。海拔1630-1885米,常年平均气温11.9-16.4℃,年降水量2197mm。土壤为红壤。

茶山历史:历史上玛玉茶原产墨江县的坝溜镇。在过去坝溜的管辖面积非常大,绿春的骑马坝乡,墨江的那哈乡、泗南江乡过去都属于坝溜。四百多年前系用木甑蒸茶,竹筒筑装,用火烤干,也属竹筒茶之类,畅销墨江、思茅、普洱一带,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主要产地:羊八寨、老朱寨、老彭、骂尼、大山梁子。

古树现状:玛玉茶区茶树最大、最老的栽培型古茶树都在墨江县坝溜镇羊八寨、老朱寨等地。古茶山面积247公顷,呈零星和块状分布。其中老朱寨玛玉茶树王,树高7米,树幅4.6×4.2米,最大基部干围151厘米,可以同时容纳5-6人在树顶上采茶,树龄在600——800年之间。新发现的大山梁子古茶树位于那哈乡阿那村格昨组,离大田十一二公里,靠近绿春县牛孔乡。这块茶地约300亩,树龄三四百年的有800棵。

茶质特色:成品外形条索肥硕重实,色泽墨绿油润,锋苗秀丽,银毫显露,汤色清澈明亮,香高持久,滋味鲜爽,带蜜糖香味,叶底柔嫩匀亮。常泡玛玉茶,茶具一般不起茶垢。1980年和1981年被评为云南省名茶之一。

《《勐海县志》勐腊古茶山》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勐海古树红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