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五要素

发布时间 : 2021-05-06
饮茶有哪些禁忌 饭前饭后饮茶 早上饮茶好吗

饮茶有哪些禁忌。

人类发现和利用茶叶源于中国,据记载,人类最初利用的是茶叶的解毒功能。数千年间,先人最早是嚼吃茶叶鲜叶,接下来大致经历了煮鲜叶汤、煮干茶汤、点茶、泡茶,直到如今出现各式各样的冲泡方法。

人类对茶叶的利用也大致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大的阶段。

我们中国人逐步形成对茶的饮用习惯,以及发展到喜爱甚至痴迷,在于了解茶叶是一种健康性饮品开始,逐步上升到了认同它是一种精神性和文化性的饮品。

但是,当我们回归事物的本质和基础,茶叶如今带给饮用者的感受和作用可以归纳为5个字:色、香、味、形、效。这5种感受是我们直接能够感知到的(身体残疾者除外)。

“色”和“形”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干茶的颜色及其茶汤的颜色、干茶的形状及其在水中展开的形状带给我们的是视觉感受,茶叶的“色”和“状”不仅可以用来区分茶叶的类别和品质档次,又能带给我们美好的视觉享受。

“香”是我们鼻子闻到的,闻茶香,闻的是干茶的香、冲泡以后的叶底香及其茶汤香。“味”是我们口腔品尝到的,直接的是入口时的味道,另外还有喝了茶汤的回味。

人类利用茶叶的核心基础和主线是茶叶对人体的健康功效。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在茶叶中找到了超过500种的物质,正是这些奇妙的物质以及他们的奇妙组合,茶叶给人类带来了健康。但是,如果说茶叶的“色、香、味、形”是我们的直接感受的话,那么茶叶的“效”却不是直接的、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积累。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长期饮茶,茶叶对我们人体的健康功效才能够显现出来。

消费者喝茶的最基本需要,就是茶叶的“色、香、味、形、效”,而这其实都是茶叶的物质基础。

作为茶叶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我们要念好这个“五字经”。我们应该尊重茶叶的本真性,也就是茶叶的真色、真香、真味、真形、真效,尤其是对于传统中国茶,那些在茶叶生产中使用化学添加剂,以改变茶叶的“色、香、味、形、效”的做法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帮助消费者建立正确的茶叶品鉴取向,从而实现茶叶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而现实中的有些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警惕。

一方面,少数茶叶经营者误导消费者,造成了消费者对茶叶品鉴的错误和畸形取向,另一方面,少数生产者又不惜手段去迎合这些不正确的取向。比如现在出现的“芽头茶热”。还有个别茶叶生产者在茶叶中添加化学色素、化学香精,在制茶过程中添加白糖等等,需要我们的政府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和处罚。

更为危险的是中国茶叶的饮用安全性问题。茶叶本是健康之物,如果茶叶中出现了超标的稀土、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我们的消费者会受到什么打击?中国的茶产业会是什么后果?

最后,茶叶的“专业消费者”挂在嘴边的所谓“茶气”、“茶韵”等等,我们的普通消费者恐怕很难感知和享受得到。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与健康:掌握饮茶安全法则(五)


接作者上文《茶与健康:掌握饮茶安全法则(四)》。也有对知母、大黄等20味中药的研究表明:其中所含的蛋白质、总氨基酸、总脂、总糖、多糖、单糖等初生物质,与中药的温热药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辛温发散的香气,多属温热;某些无机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较难的,往往表现为寒性,如食盐NaCl;苦寒药中多含有生物碱、苷类等。综合以上研究可知,茶中的蛋白质、脂类、糖类、芳香物质等,与茶的温热性密切相关;而茶叶的寒性表现,主要是由苦味物质咖啡碱决定的。

南方生嘉木,茶树的喜湿耐阴,对其寒性物质的生成,起到了主导作用。滋味的苦,就意味着寒。清代医家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中说:“苦瓜青则苦寒,涤热、明目、清心。”“熟则色赤,味甘性平,养血滋肝,润脾补肾。”可见,在阳光下合成积累的甘味物质,可以改变苦瓜的寒性。另外,并不是所有的苦味物质,都是寒性的。判断药物的寒温,首先要看该物质作用于人体的感觉,其次还要看寒、温物质的浓度配比。如艾叶,苦而芬芳,当燥烈的芬芳发散超过其滋味的苦性,艾叶的整体特质,就会表现为辛温。因此,茶叶的寒性,主要是由茶树的生长环境及其苦味物质决定的;而溶于水的茶汤的寒温变化,则是由茶汤内寒、温物质的比例浓度及其存在形式决定的。

茶叶的苦味,主要是由咖啡碱、可可碱、茶碱等生物碱决定的,其中以咖啡碱的含量最高,约占茶叶干重的2%~4%,其他两种嘌呤碱的含量极低,可忽略不计,所以,在本书的叙述中,多用咖啡碱来代替嘌呤碱。另外,茶的苦味,还与花青素的含量高低有关。夏秋季的茶偏苦涩,咖啡碱的含量高是主要原因,花青素的含量相对偏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以明代49种中医典籍对茶的记载分析,言茶性寒的有4条,微寒的有35条,言茶性凉的有1条,其中,言茶温性的共有3条,并全部指向四川的蒙顶茶。蒙顶茶真的是温性的吗?蒙顶茶性温之说的最早记载,来自于五代毛文锡《茶谱》里讲到的治疗寒症的传说。对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石蕊”一条,写得很清楚,他说:“今人谓之蒙顶茶,生兖州蒙山石上,乃烟雾熏染,日久结成,盖苔衣类也。彼人春初刮取曝干馈人,谓之云茶。”明代医家陈廷采的《本草蒙筌》也证实,世人所谓的“蒙顶茶”,实际是石藓类植物做的代饮茶。朱权《茶谱》写道:“独山东蒙山石藓茶,味入仙品,不入凡卉。”许次纾也批评道:“古人论茶,必首蒙顶。”“今人囊盛如石耳,来自山东者,乃蒙阴山石苔,全无茶气,但微甜耳,妄谓蒙山茶。茶必木生,石衣得为茶乎?”事实胜于雄辩,此蒙山不是四川的蒙顶山,长期以来,古人也会以讹传讹,把山东蒙山的石藓和四川的蒙顶山茶混为一谈了。因此,在很多古文献里,记载和引用的四川蒙顶茶是温性的结论,属于一个缺乏严谨考证的低级错误。

我们再来看下明代医籍中,古人对于茶叶滋味的论述,言茶味苦者有10条,言茶味甘苦或苦甘的有30条,二者合计共为40条,均涉及味苦。综合上述茶性寒凉的40条明代文献,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可靠的结论:茶的寒凉特性,是由茶的主要苦味物质咖啡碱决定的,也与次要的苦味物质花青素有关。

陆羽《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唐宋文献对茶叶性味的记载,基本都概括为冷、大寒。在清代,除了在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里,出现了三条关于“茶性温”的记载之外,其他医籍对茶的认知,几乎全是寒、凉、微寒。赵学敏记载的三条茶性温,分别指向武夷茶、普洱茶与安化茶。而在一代名医叶天士的《本草再新》中,则全部推翻了赵学敏的结论,他认为上述三种茶叶,皆属寒性。

《茶与健康》静清和:茶性寒凉是本质,点击下文速读

辨别普洱新品5个要素


市面上的普洱茶品种多,卖的人也多,在大街小巷很小的铺面你都能看到普洱茶,可你知道普洱茶新品怎么辨别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普洱茶新品的辨别方法,仅供参考。

一、观其型,优质的生饼,其饼型应有松而不散之结构,如茶饼压的过于紧时,其后发酵将过于缓慢,当茶饼压的过于松散时,将影响其后转化之口感及茶气,茶香变化而松而小散之定义应为条索分明,尽可能不将布纹表现于茶饼身上。二、茶面油亮,优质的生饼,观其饼面应呈油亮之感,假使饼面太过于枯燥之时,应与制程或采收季节及环境有所影响。次者油亮的茶饼其果胶质也相对之丰富。

三、饼面不应有过多的黄片。当茶饼有过多的黄片之时,表示其鲜叶采收时太过于老化,经杀青,揉捻,晒干之后,其鲜叶将呈黄片之感。制成茶饼之时,应再行挑选,方行制成优良之生饼。四、香气外扬。优良的生饼,如闻其饼身,应有清淡之特有香气,更无其它之异味也。

五、口感质重味醇。当品饮优质的新茶之时,其口感上之变化应具备茶种上之特有茶质与香气,味醇而滑重。

选购普洱生茶的几个要素


1.看包装

云南普洱茶紧茶包装大多用传统包装材料,如内包装用棉纸,外包装用笋叶,竹篮,捆扎用麻绳,篾丝。查验包装材料是否清洁无异味,包装是否紧实,端正,牢固,外形包装的大小是否与茶身密切贴合,是否松动;棉纸是否为纯棉质,字迹是否清晰等。

2.外观

主要看匀整度,松紧度,色泽,嫩度,匀净度等,看形态是否端正,棱角是否整齐,条索是否清晰,有无起层落面.如七子饼茶,要求直径20CM,中间厚2.5CM,边缘薄1.0CM,而且”臼”处于饼中心,不偏歪,茶条索清晰,无起层落面,掉边,松紧适度,其“泥鳅”边。

3.看汤色

主要看汤色的深浅,明亮,优质的云南普洱茶紧压茶,泡出的茶汤色明亮.质次的,茶汤欠明亮,往往还有尘埃状或絮状物质悬浮其中,有的甚至有“酱油”色。

4.闻气味

主要采取热嗅和冷嗅,其方法与普洱茶相同,优质的热嗅香气显著浓郁,且纯正,冷嗅香气悠长,有一种很甜爽的味道.质次的则香气低,有的夹杂酸,馊味,铁锈水味或其他杂味,也有的是“臭霉味”,“腐败味”。

5.品滋味

与普洱散茶基本相同,主要是从滑口感,回甘感和润喉感来感觉,优质的滋味浓醇,滑口,润喉,回甘,舌根生津;质次的则滋味平淡,不滑口,不回甘,舌根两侧感觉不适,甚至产生“涩麻”感。

6.看叶底

主要是看叶底色泽,叶质,看泡出来的叶底完不完整,是不是还维持柔软度和光亮度。优质的色泽褐红,匀亮花杂少,叶张完整,叶质柔软,不腐败,不硬化;质次的则色泽花杂,发乌欠亮,或叶质腐败,硬化。另外,鉴别云南普洱紧压茶质质量还要注意是否内外品质如一,是不是那种好茶在外,茶渣在内的“盖面茶”或“撒面茶”。

普洱茶的七大生命要素


人体要维持生命,必须要七大生命要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益生菌和水,而只有普洱茶才具备和同时拥有这七大生命要素。因为普洱茶在微生物作用下,将不可溶性蛋白质降解,重组成可溶性多种氨基酸,将纤维素这不可溶性多糖降解为可溶性单糖——阿拉伯糖,加上发酵中的益生菌群落和其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演化产生了各种对人体有益的新生物种,这是其他各种茶类没有,也不可能具备的。就像牛奶经过发酵以后变为不可逆性的酸奶,其营养价值倍受推荐;作为水果的葡萄经过酿造发酵成葡萄酒后产生了新的物质和效果,其“逆转醇”这物质对心血管系统起到不可估量的好效果,它能改变血管的弹性,对防止血管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系统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普洱茶其发酵后的综合作用不但优于前二者,而且对人体健康的综合作用更加明显,更加齐全。

台湾大学孙璐西教授发现普洱茶抑制胆固醇在肝脏中的深程次合成达41%,增加肠、胃蠕动,使食物和脂肪在胃、肠中储留时间缩短,减少脂肪吸收的同时也加速了脂肪的排泄,使脂肪在粪便中排泄率达66%。云南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内科心血管组临床使用普洱茶对高血脂病55例与使用疗效较好的降血脂药物安妥明治疗的31例对比,其结果普洱茶疗效优于安妥明,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正因为这些数据的发现和临床效果的体现,普洱茶其奇特的功效和古老而神秘的面纱渐渐显示出来

普洱茶从云南大山的原始森林中吸附天地之精华、含云饮露,在马铃声中走向川、鄂,又沿着长江、沿着驿道,走向江南、走向闽越,并散射到世界各地。普洱茶丰富多姿的魅力使我对它有了更深程度的认识。任何事物的出现和其功效的显示,都有其物质基础的。著名科学家达尔文论断“物种的繁衍遗传,并不是说明它生命里最强,但它是最能适应周围的环境而生存下来的”。中国也有个论述“物尽天择,适者生存”。

大叶种茶树的叶面中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下会产生大量的茶鞣质,从而增加了普洱茶的内涵,山上昼夜温差大,每天都在产生着一年四季的温度,在冷热交替中,叶面的呼吸,张闭交替有序,根系粗大,土壤有机质丰富,茶树生长繁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内含物丰富,茶树次生代谢十分旺盛,以茶多酚物质含量丰富,水浸出物含量高达47%左右,给优良的茶叶品质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全省绝大多数地区都适宜于茶树的生长发育,茶叶品质尤佳,具有“高山多雾出名茶”的显著气候特色,茶树为了适合生长,其根系比较粗、长,同时为了适应日照的光合作用,叶面变得肥大,从而形成了因地理、气候条件下唯一的大叶子茶树种。因而成为普洱茶原产地的核心区域。

其中最优良的大叶种茶树属植株乔木型,树姿开展,生长势强,分枝部位高。叶长椭圆形,叶尖较长而钝,叶基卵圆形,叶色浓绿,叶肉厚而软,叶面显著隆起,叶缘微卷,锯齿大而浅,主脉明显,芽头粗壮,芽黄绿色,密披茸毛,萌芽力强。新梢一年萌发五轮,全年可采茶28次。一芽二叶平均重0.62克,色泽乌黑褐润,味强烈,汤色浓艳,香气高锐,成茶条索粗壮,白毫显露。在100g的干茶叶中,干物占94%、水占6%左右,其中无机物占4%,包括各种微量元素等90%都是属有机物。而云南的大叶子茶种内涵物经含量检测,一芽二叶蒸青本样含茶多酚33.76%,咖啡碱4.06%,氨基酸1.66%,儿茶素总量182.16毫克/克,水溶总浸出物可达到48%,这是所有茶种无法比试的。

正因为这些物质基础的奠定,普洱茶在古老而又科学的晒青毛茶再加工、渥堆、陈化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物质

泡好一杯茶的四要素


前言:泡茶与泡妞:

泡茶,饮食也;泡妞,情色也;而食、色乃人之常性。细心不难发现,泡茶与泡妞,二者实乃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心情要好、环境要美、都有经典教程《茶经》与《玉女心经》、必要的程序过程方可水到泡成、连语言都相通“吃茶去”“泡妞去”。

你给茶多少,茶就给你多少。给你多少的不是想像,是真实。看着美也不是真的美,泡了才知道,很多看着像空姐,一张嘴就成了地勤。

茶有茶道,妇有妇道,泡之也应有道。能否得道,存乎一心。到最后,真能成功与否,皆在用心!

详论泡茶四要素:

有了优质的茶叶,甘美的好水,精美的茶具,还必须要有好的冲泡技术,才能把茶叶固有的色、香、味充分的体现出来,给人们以享受,饮茶艺术也被人们所欣赏。

明代张源在《茶录》中指出:“茶之妙,在乎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可见古人也早已认识到泡茶方法的重要性。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其中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水,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调整水的温度,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综合起来,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第四是冲泡次数。

茶叶用量就是每杯或每壶中放适当分量的茶叶;泡茶水温就是用适当温度的开水冲泡茶叶;冲泡时间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将茶叶泡到适当的浓度所需的时间;二是指有些茶叶要冲泡数次,每次需要泡多少时间。

茶水比例

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甘醇,主要是因为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夏茶氨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茶味苦涩。故有“春茶鲜、夏茶苦”的谚语。

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精茶细吃”。

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可大致掌握在1克茶冲泡50~60毫升水。如果是200毫升的杯(壶),那么,放上3克左右的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的茶汤。若饮用云南普洱茶,则需放茶叶5~8克。

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注重品味和闻香,故要汤少味浓,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比例来确定,投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1/3至1/2。广东潮、汕地区,投茶量达到茶壶容积的1/2至2/3。

茶、水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性别有关,大致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男性比女性饮茶要浓。如果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一般可以适量加大茶量;如果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力劳动者,可以适量少放一些茶叶。

一般来说,茶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对脾胃虚寒者更甚,茶叶中含有鞣酸,太浓太多,可收缩消化黏膜,妨碍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黄,同时,太浓的茶汤和太淡的茶汤不易体会出茶香嫩的味道。古人谓饮茶“宁淡勿浓”是有一定道理的。

冲泡水温

据测定,用60℃的开水冲泡茶叶,与等量100℃的水冲泡茶叶相比,在时间和用茶量相同的情况下,茶汤中的茶汁浸出物含量,前者只有后者的45%~65%。这就是说,冲泡茶的水温高,茶汁就容易浸出;冲泡茶的水温低,茶汁浸出速度慢。“冷水泡茶慢慢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泡茶的茶水一般以落开的沸水为好,这时的水温约85℃。滚开的沸水会破坏维生素C等成份,而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出,使茶味会变苦涩;水温过低则茶叶浮而不沉,内含的有效成分浸泡不出来,茶汤滋味寡淡,不香、不醇、淡而无味。

泡茶水温的高低,还与茶的老嫩、松紧、大小有关。大致说来,茶叶原料粗老、紧实、整叶的,要比茶叶原料细嫩、松散、碎叶的,茶汁浸出要慢得多,所以,冲泡水温要高。水温的高低,还与冲泡的品种花色有关。

具体说来,高级细嫩名茶,特别是高档的名绿茶,开香时水温为95℃,冲泡时水温为80℃~85℃。只有这样泡出来的茶汤色清澈不浑,香气纯正而不钝,滋味鲜爽而不熟,叶底明亮而不暗,使人饮之可口,视之动情。如果水温过高,汤色就会变黄;茶芽因“泡熟”而不能直立,失去欣赏性;维生素遭到大量破坏,降低营养价值;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出,又使茶汤产生苦涩味,这就是茶人常说的把茶“烫熟”了。反之,如果水温过低,则渗透性较低,往往使茶叶浮在表面,茶中的有效成分难以学浸出,结果,茶味淡薄,同样会降低饮茶的功效。大宗红、绿茶和花茶,由于茶叶原料老嫩适中,故可用90℃左右的开水冲泡。

冲泡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等特种茶,由于原料并不细嫩,加之用茶量较大,所以,须用刚沸腾的100℃开水冲泡。特别是乌龙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要在冲泡前用滚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用滚开水淋壶加温,目的是增加温度,使茶香充分发挥出来。

至于边疆兄弟民族喝的紧压茶,要先将茶捣碎成小块,再放入壶或锅内煎煮后,才供人们饮用。

判断水的温度可先用温度计和计时器不测量,等掌握之后就可凭经验来断定了。当然所有的泡茶用水都得煮开,以自然降温的方式来达到控温的效果。

冲泡时间

茶叶冲泡时间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

如用茶杯泡饮普通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150~200毫升,冲泡时宜加杯盖,避免茶香散失,时间以3~5分钟为宜。时间太短,茶汤色浅淡;茶泡久了,增加茶汤涩味,香味还易丧失。不过,新采制的绿茶可冲水不加杯盖,这样汤色更艳。另用茶量多的,冲泡时间宜短,反之则宜长。质量好的茶,冲泡时间宜短,反之宜长些。

茶的滋味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浓的。据测定,用沸水泡茶,首先浸提出来的是咖啡碱、维生素、氨基酸等,大约到3分钟时,含量较高。这时饮起来,茶汤有鲜爽醇和之感,但缺少饮茶者需要的刺激味。以后,随着时间的延续,茶多酚浸出物含量逐渐增加。因此,为了获取一杯鲜爽甘醇的茶汤,对大宗红、绿茶而言,头泡茶以冲泡后3分钟左右饮用为好,若想再饮,到杯中剩有三分之一茶汤时,再续开水,以此类推。

对于注重香气的乌龙茶、花茶,泡茶时,为了不使茶香散失,不但需要加盖,而且冲泡时间不宜长,通常2~3分钟即可。由于泡乌龙茶时用茶量较大,因此,第一泡1分钟就可将茶汤倾入杯中,自第二泡开始,每次应比前一泡增加15秒左右,这样要使茶汤浓度不致相差太大。

白茶冲泡时,要求沸水的温度在70℃左右,一般在4~5分钟后,浮在水面的茶叶才开始徐徐下沉,这时,品茶者应以欣赏为主,观茶形,察沉浮,从不同的茶姿、颜色中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愉悦,一般到10分钟,方可品饮茶汤。否则,不但失去了品茶艺术的享受,而且饮起来淡而无味,这是因为白茶加工未经揉捻,细胞未曾破碎,所以茶汁很难浸出,以至浸泡时间须相对延长,同时只能重泡一次。

另外,冲泡时间还与茶叶老嫩和茶的形态有关。一般说来,凡原料较细嫩,茶叶松散的,冲泡时间可相对缩短;相反,原料较粗老,茶叶紧实的,冲泡时间可相对延长。总之,冲泡时间的长短,最终还是以适合饮茶者的口味来确定为好。

冲泡次数

据测定,茶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浸出率是不一样的,最容易浸出的是氨基酸和维生素C;其次是咖啡碱、茶多酚、可溶性糖等。一般茶冲泡第一次时,茶中的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冲泡第二次时,能浸出30%左右;冲泡第三次时,能浸出约10%;冲泡第四次时,只能浸出2~3%,几乎是白开水了。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和绿碎茶,由于这类茶的内含成分很容易被沸水浸出,一般都是冲泡一次就将茶渣滤去,不再重泡。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工夫红茶则可冲泡2~3次。而条形绿茶如眉茶、花茶通常只能冲泡2~3次。白茶和黄茶,一般也只能冲泡1次,最多2次。

品饮乌龙茶多用小型紫砂壶,在用茶量较多时(约半壶)的情况下,可连续冲泡4~6次,甚至更多。

独占七大生命要素的普洱茶!七大生命要素普洱茶独占


〖摘要〗云南是我国茶组植物遗传基因宝库,具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茶组植物从40余种合并为12种、6个变种,全部在中国,其中14个种和变种都在云南。而且都是从古老木兰目演化为山茶科,最后演变为茶种。

云南是我国茶组植物遗传基因宝库,具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茶组植物从40余种合并为12种、6个变种,全部在中国,其中14个种和变种都在云南。而且都是从古老木兰目演化为山茶科,最后演变为茶种。在云南古代的化石中还发现了三千六百万年前的木兰目化石,不仅证实云南是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茶树种资源的中心,茶叶之故乡,云南为普洱茶内涵如此多样化的品质风格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其中最优良的大叶种茶树属植株乔木型,树姿开展,生长势强,分枝部位高。叶长椭圆形,叶尖较长而钝,叶基卵圆形,叶色浓绿,叶肉厚而软,叶面显著隆起,叶缘微卷,锯齿大而浅,主脉明显,芽头粗壮,芽黄绿色,密披茸毛,萌芽力强。新梢一年萌发五轮,全年可采茶28次。一芽二叶平均重0.62克,色泽乌黑褐润,味强烈,汤色浓艳,香气高锐,成茶条索粗壮,白毫显露。在100g的干茶叶中,干物占94%、水占6%左右,其中无机物占4%,包括各种微量元素等90%都是属有机物。而云南的大叶子茶种内含物经含量检测,一芽二叶蒸青本样含茶多酚33.76%,咖啡碱4.06%,氨基酸1.66%,儿茶素总量182.16毫克/克,水溶总浸出物可达到48%,这是所有茶种无法比试的。

正因为这些物质基础的奠定,普洱茶在古老而又科学的晒青毛茶再加工、渥堆、陈化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物质

净德说茶:茶的冲泡要素


蟹眼松涛润,器洁茶生色。独啜曰为神,七碗腋生风。

“适口为珍”这应该被视为每一个喝茶人的共同基础。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每个人对茶的口感都有不同的差异,对茶品的接受度也就大不相同。举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做菜,以同样的放盐量来说,有的人说咸淡适中;有的人说太咸;有的人却说还是淡了点。茶亦如此,那么又该怎样把控茶冲泡时的各个要素呢?

“水”水为血,冲泡时的水质、水温对茶的口感冲泡是第一要素。这一要素往往被现代都市人快节奏的生活所忽视。

唐·《茶经》》“飞湍雍潦,非水也。”“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宋·《大观茶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明·《茶疏》“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以论茶也。”。许次纾用精茗蕴香、借水而发,高度概括了水对茶的重要性。优质的水源,在圣贤们的典籍中星罗列举,皆以山泉清轻甘洁为最美之水,数不胜数。

茶冲泡时水的温度决定了茶的味道,所以掌握水烧开时的温度最为艰难。其重要程度不亚于茶品、水质和茶具。北宋·《茶录》“汤嫩则茶力不出,过沸则水老而茶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唐·陆羽《茶经》“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明·冯时可《茶录》提出“三辨法”,“汤有三辨,形辨、声辨、气辨。”明·许次纾《茶疏》“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都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细致水温辨别方法。蟹眼松涛就是最形象的比喻!

“器”器为肉,茶器外乎于形,是茶人冲泡品茗时的第一直接观赏物。犹如人的外表,故称之为肉。茶器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煮茶器、冲泡器、分茶器和盛茶器等。茶器的选择也因人的喜好不同而自由搭配。

唐·《茶经》“膻鼎腥瓯,非器也。”明·《茶说》“器具精洁,茶愈为之生色。”明·《茶疏》“器必晨涤,手令时盥。”可见茶器的清洁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器的清洁度不仅仅会影响茶汤的品质,同时在美学上也有赏心悦目之感。

古人对选择冲泡茶器的大小也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茶疏》“茶注宜小,不宜甚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以散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冲泡时小能留香,以小为佳,这也符合现代人冲泡品饮的基本标准。

“人”茶为骨,水为血,器为肉,人是魂。四者相须,缺一则废。人又称“汤者”从水的选择,水温的把握,茶器的选择,茶器的洁净度,候茶时的冲泡手法,这些都是人为可以干预茶在冲泡后口感的一系列环节。

唐·《茶经》“操艰搅遽,非煮也。”明·《茶说》“汤者,茶之司命,故候汤最难。”由此可见人也是茶的冲泡的重要因素之一。

前面,从水、器、人三个方面阐述了茶在冲泡时的一些基本要素。其实,影响茶在冲泡时的因素还有很多,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说天气、海拔等因素。蟹眼、松涛这种视觉直观判断水温的方法就不适合高海拔,低沸点的地区了!还有,现代人都市化的生活对水的选择就不像古人那样随处可取,因此平时的饮用水可多选几家知名品牌的山泉水、或矿泉水。而在品评茶品时,建议尽量采用有品质保证的纯净水或蒸馏水,尽可能减小水质对茶的影响。

泡茶三要素 新手茶友必看


茶是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地区产茶,不少人把饮茶当作了明目、减肥、利尿、降压、降脂的保健方法。不过,很多人对茶的认识还存在误区。

好茶、好水、好茶具,还要掌握好的泡茶技术,才能真正得到一杯好茶。泡茶技术包括三个要素:茶叶用量、泡茶水温和冲泡时间。

用量:泡茶时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无统一的标准,应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茶、绿茶,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为茶壶的1/2-2/3。

水温:对于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不能用100度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度(指水烧开后再冷却)左右为宜,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度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因茶叶较粗老,必须用100度的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

时间:茶叶的耐泡程度除与嫩度有关外,主要决定于茶叶加工的方法。初制过程中把茶叶切碎,茶汁就容易冲泡出来,粗、老、完整的茶叶,茶汁冲泡出来的速度就慢。

普洱茶的年限及辨别要素


普洱茶属于越放陈旧越好的茶类,因此现今有人以标榜普洱的年限为荣,追求年限长久的普洱茶,普洱茶这就涉及到如何辨别普洱茶陈期,以下的方法由珍田阁茶厂高级评茶师苏老师提供普洱茶爱好者参考:

1、1950年之前:这个时期称为“古董茶”如百年宋聘号,同兴贡饼,同庆号,同昌老号,宋聘敬号。通常都有一张糯米纸,印上名称,就是“内飞”。

2、1950年~1968年:所谓“印级茶品”,也就是包装纸上,“茶”字以不同颜色标示,红印为第一批,绿印为第二批,黄印为第三批。

3、1968年之后:此时茶饼包装不再印上“中国茶叶公司”字号,改由各茶厂自行生产,统称“云南七子饼”,如:雪印青饼,73青饼,大口中小绿印,小黄印等……

另外,品茗、辨识普洱茶时需注意“四大要诀”及“六不政策”,本要素为众多专业人士经验之谈,仅供普洱茶爱好者参考:

四大要决是:

一、清:闻其味;味道要清,不能有霉味。

二、纯:辨其色;茶色如枣,不能黑如漆。

三、正:存其位;存放干仓,不可位潮湿。

四、气:品其汤;回味温和,不可味杂陈。

六不政策:

一、不以错误年代为标竿。

二、不以伪造包装为依据。

三、不以深浅汤色为借口。

四、不以添加味道为假象。

五、不以霉气仓别为号召。

六、不以树龄叶种为考量。

【深度】普洱茶仓储需要考量的要素


无论是家庭存茶还是专业存茶,温度、湿度、通风度、异味、光照、重压度等都是需要考量的要素。

这些要素,有一些在不同的排列组合之下可以产生不同的仓储风格——也就是说,并无绝对好坏,只是看存茶者自己的取舍。比如:温度、湿度。茶品仓储条件的温湿度条件有多种组合,可将其简单分为四种,即:高温高湿、高温低湿、低温高湿、低温低湿。

所谓高温高湿,是指茶品长期仓储与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甚至达到100%)的不通风环境。普洱生茶在这样的环境中会由外而内的快速生长白霜,时间过久会导致茶品的快速熟化、香气下降、口感迅速软化转甜,但完全丧失普洱茶应有的茶质茶性。汤色黑红不清亮,若过度熟化则叶底出现黑硬现象,口感虽甜却无质感。

熟茶若经过高温高湿仓储,短时间内很容易产生坊间所谓的熟茶樟香;若再经过适当的往返出入仓,茶菁出现木质化现象,就会有所谓参香出现。

所谓高温低湿,指茶品长期存放于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65%以下的环境。如新生茶存储在这种环境过久,茶品易产生入口不快之酸化现象,如加上环境不通风则酸化现象更为明显。此类高温低湿的通风环境,一般茶商用来快速退仓,能让仓味与白霜迅速消失。但若经验不足,控制失当,虽仓味消失,然白霜犹存且出现茶菁黑而不亮的现象,口感会接近熟茶。

所谓低温高湿,是指茶品长期存储于温度26℃以下,相对湿度却在85%以上(甚至达到100%)的不通风环境中。这种环境多见于普洱茶的广东仓储。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低温”是相对于香港仓储而言,如若与我国北方仓储相比,又可以算是高温了。不同的环境条件适宜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生长,比如港仓中的微生物以黑曲霉为主,而广东仓储则以白地霉为主。不同的微生物种群会导致茶品转化的差异。这种仓储环境下的茶品会转化出类似土腥气的味道。

所谓低温低湿,是指茶品长时间存储于温度26℃以下,相对湿度80%以下但不通风的环境之中。目前许多茶仓都是这种环境条件。如此虽仓储耗时较长,但此法较可保存茶性,稍控制得当,不易产生熟化或劣变现象,此类茶仓的白霜是藉由茶品自身湿气所生,内外较均匀分布,对于茶品后期的陈化有正向的作用。

与高温高湿仓储类似,熟茶在这种环境中同样会产生樟香,如经过适当往返的出入仓,也会导致参香的出现,不过相较于高温高湿仓储,低温低湿仓储茶品需要的时间较长,不过熟茶的茶性茶质也会有较为完整的保持。

除了温湿度以外,其它仓储要素往往都是单向的选择。比如异味,无论是香味还是臭味,对于茶品而言都是负面的,因此存茶环境一定要隔绝异味。光照也是对茶品绝对有害的,其中对茶品损害最大的就是紫外线。茶品存储环境的通风度也要控制在合理范围,过度通风会导致茶品快速氧化,会让茶品内质的快速损失,而完全密封又会导致茶品转化速度过慢。毕竟广东潮湿季节的仓储环境对于全国多数地区都是异数。对于家庭存茶者而言,一个温湿度计是必须的,若是在南方或华东沿海地区,每年都有一段时间过度潮湿的,一个密闭性比较好的存茶空间(比如门窗密封性良好的书房)和抽湿机也是很有必要的——根据经验,专门的抽湿机比空调抽湿效果要好,因为空调抽湿会有异味,有一定风险。

至于重压,由于私人存茶很少能遇到,所以一事一议即可。

若是存茶数量有限,那么书房的书柜顶部是非常好的位置。普洱茶的存放,只要茶品保持原饼包装,装入无异味的纸箱,然后封箱(很多人会忽略一点:尽量不要使用异味过大的封箱胶带),扔到书柜上面,忘了它,ok。

至于正在喝的茶品,以前我是存放在类似文件袋的茶叶袋,后来发现存茶盒比茶叶袋更为合适,可以在拿取之间尽量保持茶叶条索的完整性,同时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放茶空间。

在个人存茶经验中,也遇到过几次茶品报废的情况,结合与茶友交流中听到的一些情况,总结如下:

1、通风过度

2、吸收异味报废(包含环境异味或是存茶包装物异味)

3、日晒报废

4、发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若茶叶发出的是白色的菌丝,实际上并不影响茶品的品饮,只要在合适环境慢慢退仓(过快过慢都不合适,过快退仓会导致白霜无法褪去)。但若茶品上长的是黄色、绿色或黑色的菌丝,则一定要丢弃了。

茶友在存普洱茶时,还需注意茶品的紧压形式与紧压程度对于仓储结果的影响。

紧压茶在最开始的两年内,由于紧压过程的加温加湿加压给茶品带来的影响,其转化速度会快过散茶(基于同样原料制程的前提之下)。而三五年之后,当紧压茶品由于紧压带来的增速条件释放殆尽后,散茶的转化速度就会逐渐追上并赶超。不过紧压茶毕竟经过了一个散茶所未曾经历的加温加湿加压的过程,其与散茶的转化方向会有所区隔。比如散茶茶质在存储过程中的逸散损失会大于紧压茶,散茶的香气就会不如同样原料同等年份的紧压茶。

对于紧压茶而言,砖饼沱等不同形式本身并不会給茶品的转化带来明显的不同。只是在过去制作沱茶大多选取级数较高、较为细嫩的原料,而砖茶则大多由偏粗老的原料制作,最后茶品转化的不同往往来自于原料(毛茶)而非紧压形制。

紧压茶的单位重量也会影响转化的效果。紧压茶的单位重量越大,其中心距离表面的距离就越远,这样一来茶品压制完成后就会越难干燥,同时内部的茶叶由于难以接触氧气会有转化不足的问题。因此过大的紧压单位重量(超过500g)是不利于茶品的后期转化的。

紧压茶的紧压程度对于茶品的转化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们熟悉的铁饼和泡饼,就会因其紧压程度不同导致不同的转化方向。一般而言,紧压度越高,相对陈化速度较慢,但茶质较易保存,陈化后易出花蜜香(但紧压过度时,又容易出现茶心焦心现象)。若是紧压度较低茶品相对松散者,则陈化较快,汤质较滑,但香气表现上会相对不明显。

对于极度反对湿仓与老茶的茶友,实在是无力吐槽。普洱茶从清中后期到2001年之前,都是处于“香港历史”时期,港仓仓储是普洱茶最为主流的存放方式,熟普洱茶的工艺创制也是脱胎于香港仓储(从百度上找到的熟普洱茶的各种传说故事,以及一大票的“之父”、“之母”啥的就算了,不在本题讨论范围之内,若有人感兴趣另起题回答)。普洱茶的风潮再起也是因为大量存储于香港的老茶被饮茶人发现它未曾被发现的美好一面。

2001年以前,普洱茶的品饮文化与信息全来自香港仓储概念,港澳台品饮普洱茶多以香港湿仓茶为主,只是仓储程度上有所差异。渥堆熟茶的制程源自于港粤人工快速发酵陈化,两者在制作原理与理化分析上有所联系,均是以高温高湿不通风的方式促生菌类,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使其内含物质快速转哈,以改变其香气口感。可以说,熟茶就是极致的湿仓。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创造熟茶工艺的目的,就是仿制老茶的口感,以人工快速熟化的方式达到立即适合品饮的口感——这里的适合,迎合的恰恰是普洱茶当时的主要消费者的口感。熟茶创制初期,工艺以轻发酵为主,茶品堆味强烈,主要还是交予香港湿仓仓储。自1996年开始出现大量高发酵茶品,堆味降低,不过其厚度、甘韵也随之下降。如何不降低口感而能见地、甚至没有堆杂味,是目前所有渥堆工艺的目标。熟茶工艺的目标就是代替经年的仓储,而目前在革命性的新技术出现之前,仓储仍然是能够达到上述目的的最佳方式。

最早将茶品有计划、概念性快速入仓和陈化,应源自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陈春兰老号。在那个时代香港茶楼所使用的茶饮是以大量低价的茶品供消费者无限量饮用,而绿茶、乌龙茶、铁观音之类单价过高,无法承担这种需求,故而当时价低量大的普洱茶(散茶与紧压茶)就成为首选。但是港人饮茶多习惯重烘焙乌龙、铁观音等,普洱茶(当时还没有熟茶)对其而言过于苦涩,常人将其置于地仓之中陈放。在这个过程中意外发现高温、高湿、不通风的环境能使普洱茶快速陈化,使得茶品得以适饮。经过不断地的观察和实验,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即发展成刻意的人工仓储方式。五十至六十年代云南方面考察学习的洒水渥堆制程,即源自于此概念。

在1995年以前,香港老茶庄老茶人对于普洱茶的概念是一定要入仓的,且不重视年份,如果不好喝,尽管时间怎么久都是不适合品饮的。在香港老茶庄,很多都是将普洱茶的外包装纸与内飞拆下,不管年份与品牌。时至如今,一些老茶人仍认为“云南所产茶品(生茶)只是半成品,必须经过适当仓储,才能产生普洱茶之真味,才是真正的普洱茶”。因此湿仓茶的概念,不只源自于香港,也成就于香港。香港历史与湿仓历史,都是普洱茶历史中的重要一环。

对于反对北方干仓的意见,也予以说明。

关于普洱茶的仓储,坊间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北方不适合仓储普洱茶,说是北方地区平均温湿度低,陈化速度过慢。甚至在一些南方茶商或港商的概念之中,云南生产出的生茶,只是半成品,只有经过湿仓的处理后才是成品。这种概念实际上是片面的——茶品陈化的快慢与优劣,并不能以单一个体的口感作标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要是茶种正确,制程正常的普洱茶品,其后续的转变必须以品饮群体的生活习惯与文化背景作为标准。举例来说,北京人对于普洱茶的品饮取向,必然以其自身的体质与习惯为准,而不能以粤港人士的取向为凭依。

从另一角度来说,现代人能够品饮到的号级茶、印级茶、早期七子饼以往多仓储于南方,随着普洱茶的推广方才逐渐进入北方市场,北方人在无从选择(对于同年份普洱茶品而言)下只有品饮这些茶品,并非是说这样的仓储(相对高温高湿的南方仓储)就是最优选择或仓储标准。若是这些茶品一直存放于北方呢?会不会有另外一种转化结果?因此在没有完全对应的茶品进行比对时,不能武断的说“北方不适合仓储普洱茶”。

仓储的干湿很多时候都是一个相对概念,取决于仓储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消费者品饮习惯。对于华南茶友而言,华东仓储就显得“过干”;对于华东茶友而言,华北仓储又显得“过干”;而西北仓储的茶品在华北茶友面前,又是十足十的“干仓”了。若是以对于仓储的调控而言,实际上在相对低温、干燥的北方更容易建立优质的仓储。盖因增湿、增温相对而言较除湿、降温容易且成本低,风险相对更低。

长时间有存储普洱茶经验的茶友,一定会发现茶品存放中会有一段时间处于沉默期(亦称尴尬期)。茶叶成分复杂,在历经岁月的仓储过程中,因为各种内含物质之间转化的周期不一,在相互无法支持辅助之时,茶品口感会呈现无香、淡、寡、薄,甚至酸、杂等现象。此时品饮茶品,会发觉作为新茶品饮时种种优点似乎都沉默不出,故而得名。

台地茶在相对湿度70%左右、平均温度25℃左右,微通风的仓储条件下,其转化周期约为七年,而其沉默期约发生在三四年间;而古树茶在此仓储环境下,转化周期约为五至六年,其沉默期会在大致二到三年左右发生。也就是说,沉默期大约会在茶品转化周期的一半时出现。也有人将其称为哑巴期,对此亦需年份转化的红酒也有类似状况。

因为沉默期过后就是茶品转化的周期节点,因此只要度过沉默期,茶品的香气、口感就会逐渐回复。

茶叶的冲泡技术有三个要素


茶叶的冲泡技术有三个要素:

1、茶叶的用量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适当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其次,茶叶用量还与消费者的饮用习惯和年龄层次有着密切的关系。

2、泡茶的水温

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鲜嫩的名茶(绿茶类名茶),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通常将水烧开后,再冷却至80℃;如果是无菌生水,则只要烧到所需温度即可)。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的沸水冲泡。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较粗老,必须用100℃的沸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

3、冲泡时间和次数

如果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先倒入少量开水,以浸透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便可趁热饮用。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10%;泡第四次,则所剩无几了。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用沸水冲泡3-5分钟后,其有效成分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饮用。饮用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

选择普洱茶有四大要素


第一要点:闻其味,味道要清,不能有霉味

不论是普洱茶的生熟、新旧、形状、价格,第一先是要闻茶。陈化一定时间的茶,一定有陈年老味,但不该有霉味的产生,霉味的产生是因为茶品在后期的存放空间受潮或不通风所造成的,所谓陈而不霉。霉菌陈年的老味会在醒茶时通风散去,而霉味是因为茶质变坏,由内而外受潮湿而散发出来的味道。

第二要点:辨其色;茶色如枣,不能黑如漆

可能很多的业者或消费者大多会有错觉,就是普洱茶放久了,普洱茶冲泡之后的茶汤颜色一定会变黑。其实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普洱茶越陈越香,普洱茶陈放后发酵是缓慢的由淡黄(茶黄素)转化为枣红(茶红素)。略带油光性,在正常情况下陈化的普洱茶是一定不会变黑色或不透亮的。

第三要点:存放干仓,不可潮湿

普洱茶虽说越陈越香,可越陈越香是一个存放的过程,在存放过程中它的存放环境也决定最后茶品的好坏,潮湿的存放环境,会使茶霉变,若是在潮湿或不通风的地下室所存放的茶,那无论生、熟、陈、旧都无济于事。

第四要点:品其汤;回味温和

茶气的气与生气的气字形一样,但意思却完全不同。生气的气有形而难看,茶气的气无形而感觉舒服,因为这样的形容能让我们更好的领悟,茶的吸附性是很强的,现在也有很多人发现它可用做除臭剂,证明它是很容易吸收到周围的其它味道,因此茶气也就代表了茶本身经长年累月陈放环境空间与时间所表现的好坏真伪。

总之记住一个中心点“茶者万千、适者为宜”。只要你自己闻起来香,喝起来口感好,喝完后身体舒服,那就是好茶!

《饮茶五要素》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饮茶有哪些禁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