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云林的清泉白石茶

发布时间 : 2021-08-18
石崖茶绿茶 绿茶石 石花茶

石崖茶绿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倪云林的清泉白石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元代的无锡大画家倪云林,不仅作品在全国闻名,他喜欢品茶,也是出了名的。他挥毫作画,迎客会友,茶是必备上品。

成为无锡街巷里弄美谈的是倪云林不仅善于品茶,还别出心裁地创制出一套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三位一体的饮茶方式。这种饮茶方式是用核桃、松子和真粉拌成小块,做成假山状,然后置于用惠山泉泡的茶水中。此为看泉水之清、赏假山之白、品茶汤之香,享受一种清心雅趣的感觉,美其名曰:清泉白石茶。

倪云林画了一幅《龙门茶屋图》,并题诗:龙门秋月影,茶屋白云泉。不与世人赏,瑶草自年年。上有天池水,松风舞沦涟。何当蹑飞凫,去采池中莲。画家的清高孤傲之品格,随着清泉白石茶的茶魂融合到世外仙境中去了。

有一个叫赵行恕的宋朝皇室的后裔,仰慕倪云林的大名,通过朋友介绍,到云林门上拜访。云林见客,便让童子上茶。哪知这位王孙之辈毫无文化修养,觉得茶味不错,便大口牛饮,毫无品茶之道,大煞雅兴。云林顿感不悦,直言道:我因你是公子王孙,远道而来,故拿出好茶相待,谁知你对茶艺一窍不通,真是个俗物!赵行恕自讨没趣,便断了往来。

为了不懂品茶就断了往来,只有倪云林做得出来。事实上,被称倪迂的倪云林,他的画就是以清雅脱俗著称的,他为人清白与他的高雅艺术是一脉相承的。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事君谟善别“石岩白”典故


各种关于茶的资料中鉴别水的不少,如唐代陆羽鉴别南零水、谷帘泉等,可是关于品鉴名茶的却不多。如果说陆羽善于鉴别水,那么蔡褒则是善于鉴别茶的中国第一位品茶师。

《茶事拾遗》里面记录了蔡襄品鉴茶茗的一桩轶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宥一座能仁寺,寺院里面生长着一株称得上优良品种的茶树,住在寺里面的和尚从这株茶树上采下嫩芽精心制作八饼团茶,命名为“石岩白”。他们把其中的四饼送给蔡襄,另外的四饼则请人送给了住在京师汴粱的一个名叫王禹玉的朝臣。

一年多过去了,蔡襄被召回到朝廷任职,这样蔡襄就和王禹玉在一起同殿做事,闲暇的时候,蔡襄就去拜访王禹玉。王禹玉早就听说蔡襄“茶专家”的大名,这次蔡襄登门,王禹玉十分重视,就让仆人在茶桶中挑选出最好的茶来招待蔡襄。

茶好了,蔡襄端起茶瓯还没有尝上一口,就对王禹玉说:“这茶很像能仁寺的 ‘石岩白’,您怎么也有这种茶?”王禹玉听了不相信蔡襄闻味即能辨茶的本领,于是命仆人拿来茶叶上的签贴,一看,果然就是“石岩白”。王禹玉十分惊讶,对蔡襄钦佩不已。蔡襄在当时可以说是茶学界的权威,在宋朝的茶界具有极高的声望,一般精于论茶的人只要是有蔡襄在场就都缄口不敢发表意见,恐怕贻笑大方。

可是事情也有例外,就有一位女子巾帼不让须眉,出奇地胜了蔡襄一场。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到杭州做知府。在此期间,他遇到了一位名为周韶的妓女的“挑战”。周韶比较会写诗,而且她还有一个嗜好就是收藏一些“奇茗”。当她听说这位知府竟然就是茶学权威蔡襄,她就将所藏的“奇茗”全部拿出来,竭尽才智,和蔡襄题诗品茗,斗茶争胜。结果竞令人大跌眼镜: “君谟屈焉!”此外,宋人江休复《嘉桔杂志》里面也有这样一则记载,蔡襄和苏舜元斗茶,拿出了上好的茶,选用的水是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苏舜元的茶虽然稍次于蔡襄,可是他用来煎茶的水却是竹沥水,结果竟然赢了和蔡襄的这场比赛。

要不怎么说强中自有强中手呢,却也看得出宋代茶人之多,学问之深。

倪瓒煎茶用水显洁癖


元代末年的至正年间(1341-1368年),江南地区连年遭遇灾荒,加上元朝廷的横征暴敛,令老百姓的生活痛苦不堪。于是义军揭竿四起,天下局势动荡不安。家道殷实的画家倪瓒为了逃避官租和义军,就将家资散尽,寄情山水诗画隐居了起来。他曾经在宜兴、常州、湖州一带的村舍和寺观栖居长达二十年之久。到了朱元璋剪除群雄,将蒙古人驱逐到漠北后,江南的秩序开始安定,倪瓒这才于洪武初年回到了无锡的故里。

当时的人们把倪瓒称为“倪迁”,其原因是他既爱洁成癖又性情孤僻。倪瓒结束了流浪生活,回到故里之后,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他的性格也得到了充分张扬。顾元庆《云林遗事》里面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朱元璋统一天下过程中功勋卓著的功臣徐达,在无锡的邓尉山建造了一座养贤楼,专门用来“雅集”天下的文人墨客。一时之间,天下的名士趋之如鹜,云集于此。

在这些人当中,倪瓒的名声算是最响亮的。这部分原因恐怕是他的所作所为常常令人不解,所以人们称他为怪癖。有一天,倪瓒茶瘾上来,近在眼前就有湖水,然而他却不取,而是让随从到远在深山的七宝泉取水。这个随从就辛辛苦苦挑来两桶泉水,正准备给倪瓒煎茶。没想到倪瓒七去只取了前桶水用来煎茶,却将后桶水桶泉水,正准备给倪瓒煎茶。没想到倪瓒七去只取了前桶水用来煎茶,却将后桶水哗地一下倒了用来洗脚。这简直是太浪费了,众人对此大为不解,因此有的人忍不住问他这是为什么。

倪瓒的回答给出了一个似乎很有道理的阿答:“前面一桶水不会碰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因此我用来煎茶。而后一桶水很可能就会被挑担人的屁所污秽,因此我就用来洗脚”。这种洁癖简直达到无理的程度!且不说挑担人在路途上很可能会换肩而使两桶水的位置前后颠倒,就说用已经污秽了的水来洗脚,这又有什么清洁可言?一边正在煎茶品茗,一边脑子里面还想着已经污秽了的水,这个茶还有什么洁净、清香可言7这还不如像后来的江南富贵之家那样,将前桶水贮用,而后桶水干脆就倒光。

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周作人


周作人生于绍兴,长于绍兴,“一直从小就吃本地出产本地制造的茶叶,名字叫做本山”的平水珠茶。他在许多专谈吃茶的散文中,谈到他饮绿茶的习惯。如早期名文,风雅舒缓的《喝茶》,后有《吃茶》两篇、《关于苦茶》,以及1949年解放后的《吃茶》和《煎茶》。他在这些文章中说自己只爱绿茶,而不喜欢红茶和花茶。在1924年的《喝茶》中说,“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鉴赏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他除了喝龙井、平水珠茶外,还喝过六安茶、太平猴魁,“都觉得好”,广西的横山细茶、桂平西山茶和白毛茶“味道温厚”,但碧螺春在北京“要碰运气可以在市上买到”。

周作人颇向往“清茶闲话”的生活。1923年他在《雨天闲话·序》中有“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着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为愉快的事”。一年后,在《喝茶》中又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种喝茶,已充分透露了周作人内心深处固有的传统士大夫气息了。

周作人以茶待客也很有特色,许多友人记忆深刻。“书房桌椅布置得像日本式的,洁净漆黑茶盘里,摆着小巧玲珑的茶杯”(碧云《周作人印象记》)。梁实秋在《忆岂明老人》中细致地回忆了他在周作人家中吃茶的情景,“照例有一碗清茶献客,茶盘是日本式的,带盖的小小茶盅,小小的茶壶有一只藤子编的提梁,小巧而淡雅。永远是清茶,淡淡的青绿色,七分满。”梁还在《喝茶》中再次提及“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有清茶一盂,淡淡的,涩涩的,绿绿的。”

周作人还对佐茶的茶食自有一番经验之谈。认为“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合适”,“茶食应当是清淡的”。

石瓢壶的来历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是一种形象比较高的器皿,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沙土或金属制成,煎药或烧水用。

北宋大学士苏轼在《试院煎茶》诗云:“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北宋时还不是沏泡茶,所以这里的“石铫”是用来煮水的。在苏东坡时代,还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紫砂壶,但原本作水壶或药壶之用的“铫”,已被苏轼移作饮茶之用。

与苏轼同朝为官的周禾童(宋泰州人,字仁熟)曾送给东坡一把“石铫壶”,苏东坡还写了一首《谢周仁熟惠石铫诗》:“铜腥铁涩石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煎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后来周送苏的这把“石铫壶”被尤荫有幸藏到。尤荫,清乾隆年间文人,居白沙之半湾,自号“半山诗老”,著有《出塞》、《黄山》等集。他还是一位画家,擅绘山水花鸟,尤长兰竹,传世作品有乾隆十三年作《石铫图》。史书记载“荫家藏周禾童赠苏东坡‘石铫壶’,容水生许。铜提有籇书‘元祐’二字,因名所居曰‘石铫山房’……因广写‘石铫壶’,并画有苏诗与其上以赠人,驰名远近。”后此壶被送进内府,但尤荫仍怀念不止,叫人用紫砂仿制石铫壶,壶腹镌东坡诗句二句,款署“水邨”。这里应注意的是,尤荫收藏的“苏轼石铫”为铜壶,与泡茶用的茶壶还有区别。尤爱其壶而藏之,因嫌铜腥铁涩味,或送至内府因怀念之而请紫砂陶人仿制苏东坡“石铫壶”,所以应认为尤荫当为创制紫砂“石瓢壶”的先驱。因尤荫广写《石铫图》赠人,所以该图流传甚广,影响了许多人。

受尤荫石铫图的启发,清末著名紫砂艺人王东石也曾仿制“石铫壶”,并题“石铫”二字,并说“尤水邮画东坡石铫图,仿其意作茗器”。酷爱壶艺的陈曼生大概也看到过该图,并受到启发遂制“石铫壶”,并题铭云:“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禾童。”就是说这里的石铫壶,并不是周禾童的石铫壶,而是紫砂抟制的,且由我曼生亲自设计的,已有了继承和创新。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从此改称“石瓢”。

庐山:“三石一茶”


到庐山后,三石一茶的名字就会不绝于耳,它们分别是指庐山石鸡、庐山石鱼、庐山石耳和庐山云雾茶,这些都是庐山上名贵的东西,一定得尝一尝。

庐山三石可算得上是世间罕有的美味,在庐山要吃到这些东西可不便宜。金舟大酒楼是庐山最大的酒楼,在那里可以吃到庐山的各种美味。

至于庐山云雾茶,那也是我国数一数二的好茶,来庐山时千万得找个空闲,坐在山间品上一壶。

1、庐山云雾茶:庐山云雾茶,系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始产于汉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栽种历史,宋代列为贡茶。庐山云雾茶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负盛名。畅销国内外。仔细品尝,其色如沱茶,却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于碗中。它的味道,类似龙井,却比龙井更加醇厚,若用庐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更加香醇可口。朱德同志有诗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2、庐山石鸡:庐山石鸡是一种生长在阴涧岩壁洞穴中的麻皮青蛙。又名赤蛙、棘脑蛙,体呈赭色,前肢小,后肢强壮。因其肉质鲜嫩,肥美如鸡而得名。庐山石鸡昼藏石窟,夜出觅食。形体与一般青蛙相似,但体大,肉肥,一般体重三、四两,大的重约一斤左右。

3、庐山石鱼:庐山石鱼体色透明,无鳞,体长一般在30--40毫米左右,同锈花针长短差不多,就是长上七至八年,长短也不超过一寸,故又名锈花针。庐山石鱼因长年生活在庐山泉与瀑布中,把巢筑在泉瀑流经的岩石缝里,故称石鱼。石鱼生长在庐山的峡谷溪流中,体小,长而略扁,其肉细嫩鲜美,味道香醇,因而遐迩闻名。石鱼不论炒、烩、炖、泡都可以,营养成分丰富,尤为产妇难得之滋补品。

4、庐山石耳:庐山石耳与黑木耳同科,是一种野生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的肢菌植物,由于它形状扁平如人耳,又附着在岩上生长,所以称之为石耳。石耳营养价值极高,内含很多的肝糖、胶质、铁、磷、钙及多种维生素,营养十分丰富,是一种高蛋白滋阴润肺之补品。

石瓢壶名称的由来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木鱼石茶具和麦饭石哪个好 木鱼石益处最多


听说木鱼石茶具泡茶对人体好,但也有人认为对身体有害。那么麦饭石茶具会不会比木鱼石好一些呢?两者哪个更胜一筹接下来就让Audrey告诉你~

【木鱼石茶具和麦饭石哪个好】

日常生活中紫砂茶具是最受欢迎的,而比较冷门的木鱼石茶具倒没有那么多人熟知。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木鱼石富含偏硅酸,锌以及锂等对人体有好处的微量元素,并且有着很好的保健作用以及改善水质。而麦饭石中富含着动物所需的微量元素,有着很好的净化作用。

那么木鱼石茶具和麦饭石哪个好呢?其实这也是要根据个人需求来选的。有人认为木鱼石比较好,因为木鱼石比较珍稀并且有着许多对人体的功效好处。用木鱼石茶具泡茶,在五分钟后就能达到优质矿泉水的标准,喝起来的茶汤不仅爽口且甘甜。正是因为木鱼石有着这些神奇的作用,所以被人称为中华第一神石。

长期使用木鱼石茶具泡茶或喝水的话,能为我们带来延年益寿以及减缓衰老的好处。同时更具有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防止动脉硬化以及软化血管的好处呢!可以说木鱼石的好处就是这么大了,这些奇特功效好像紫砂壶都没有呢!

日本高知县大丰町碁石茶的衰微和复兴


日本高知县大丰町的碁石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和德岛县的阿波番茶,爱媛县的石鎚茶并称日本三大黑茶。今年笔者走访了碁石茶唯一的产地——大丰町。

从JR高知车站坐JR土讃线大约1个小时到了大丰町的大杉站。因为下着大雨,负责碁石茶产品开发和销售的大丰YUTORIFARM株式会社的董事长大石雅夫先生特意开车来车站接我。汽车行驶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大石先生告诉我说,碁石茶的原料就是这山上野生的山茶,海拔430米的山上云雾笼罩,适合茶树的生长,在江户时代和明治时代,碁石茶一直是大丰町的一张名片。说话之间便来到了大丰町的碁石茶博物馆。当我接到大石先生递给我的那纸质罐装的碁石茶饮料时,便感到曾经濒于灭绝危机的碁石茶在复兴之路上已经迈出了不小的步伐。

据文献记载,碁石茶可追溯到400多年以前的江户时代初期。碁石茶是一种经两次发酵的微生物发酵茶,在日本经济高度增长时期,受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等原因的影响,大丰町生产碁石茶的农户只剩下最后一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植物性乳酸菌含量较高的碁石茶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碁石茶的生产采用传统的手工制茶法。茶叶的获取不是用手采摘,而是用镰刀割取茶树枝叶,因此不叫“采茶”而称为“刈茶”。茶农把从山上连枝带叶割下的茶树枝叶装入约1米多高的木制蒸桶内蒸2小时后,从蒸桶中取出枝叶摊放在室内地板上,用手捏住树枝轻轻抖动,蒸熟的茶叶便被抖落下来。将熟茶叶铺成约40公分厚的堆积,并盖上草帘渥堆数日,使之产生有氧发酵。渥堆期间的温度是碁石茶成败和品质好坏的关键,所以茶农每天必须多次把手伸进草帘内探测茶叶渥堆的温度。全凭经验和感觉,不用温度计、湿度计什么的。完成渥堆过程的茶叶被装入高约160cm、直径约120cm的杉木大桶内,人站在上面将桶内的茶叶踩踏得结结实实,并压上大石头让它进行无氧发酵。约两周后,从桶内取出形成块状的茶叶,将大块的茶叶切成约三四公分见方的小块,然后整齐地放在草帘上靠太阳晒干。黑黑的茶叶小块整齐地排列在草帘上,远远望去犹如围棋的黑子。据说,这就是碁石茶名称的由来。

和云南布朗族的竹筒酸茶相比,碁石茶的制作过程和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两者的微生物发酵原理是一致的。碁石茶冲泡的汤色和湖南安化黑茶相似,但有明显的酸味。有专家分析,碁石茶的酸味、苦味、涩味等形成的综合口感接近于红葡萄酒,只是不含酒精而已。

直至上个世纪20年代,碁石茶的消费主要集中于濑户内海地区。大丰町的山民用碁石茶和濑户内海的岛民交换盐巴,濑户内海的岛民不仅用碁石茶泡茶喝,还用来煮茶粥。濑户内海地区因受海水影响,水中碱性含量较高,用碁石茶煮茶粥,最为合适。因此,日本的茶文化研究家曾说,是大丰町的碁石茶支撑了濑户内海地区的茶粥文化。用碁石茶给渔网染色,是濑户内海岛民对碁石茶的另一种需求。据说,茶的儿茶素等成分可以增强渔网的牢度。但是,后来自来水技术的提高和尼龙渔网的普及使碁石茶的需求急剧下降,把碁石茶推向了濒危的境地。

现在,大丰町的碁石茶生产农家已恢复到7家,每年生产的碁石茶还不到10吨,收成不好的时候,年产量仅三四吨。由于产量较低,因此,和其他的日本茶相比,碁石茶价格昂贵。一般的日本绿茶100克的售价通常为700日元到1000日元,但碁石茶50克就标价1500多日元。

我们回到JR大杉站附近时,已经过了晌午。站名之所以叫“大杉”,是因为这里有一棵据说树龄超过3000年的日本最大的杉树。大杉树旁有一家名为“道之驿”的土特产商店,我们在店里领略了碁石茶产品开发的成果。不仅有各种包装的碁石茶的销售,含碁石茶的食品也非常丰富,如碁石饼干茶、碁石茶果冻、碁石茶馓子等等,不一而足。另外,碁石茶肥皂和碁石茶粉霜等含茶化妆用品也颇受消费者青睐。碁石茶的罐装饮料,目前只在高知县内销售,随着碁石茶产量的增加,将不断扩大销售范围。大石先生介绍说,在家庭里还可以把碾成粉状的碁石茶加入糖果、巧克力、果子露等,碁石茶的利用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高知县和大丰町都很重视碁石茶的复兴事业。在“产学官”,即生产者、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三方协作下,大丰町的碁石茶产品开发有了较大的发展。2006年,碁石茶被财团法人日本食品产业中心认定为“本場の本物”(相当于我们说的本土正宗产品),开启了碁石茶复兴之路。经过数年的努力,碁石茶已重新成为大丰町的名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