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来历,茶史

发布时间 : 2021-08-20
普洱茶来历 普洱茶的来历 普洱茶发展史

【www.cy316.com - 普洱茶来历】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普洱茶的来历,茶史”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武侯遗种的传说

在云南各少数民族里,至今还流传着武侯遗种的传说。武侯即是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公元225年,他率军南征到了缅甸北部重镇腊戎,因此打通了通向印度、缅甸的商路。由于云南一带天气湿热、蚊虫众多,军中疫病流行。当地医生用野生茶叶煮水让士兵服用,使得疫病得到控制。

诸葛亮认识到茶叶的功用,在南征后返回蜀国的时候,他看到许多病弱的士兵不能跟随其回国,只能留在当地,于是诸葛亮做了两件对茶叶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事:一是从当地部落首领哪里购得茶籽运回蜀国播种;另一个就是让那些留下来的士兵在当地兴种茶叶,将茶叶作为以后跟蜀国交换的商品。诸葛亮的这两项举措不仅为留下的士兵找到一条生路,还推动了茶叶在当地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当地的基诺族还奉诸葛亮为茶祖,每年举行祭拜活动。

普洱茶史

普洱茶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至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那时候的普洱茶并不叫做普洱茶。在唐朝,普洱市属银生节度,因此普洱茶当时叫作银生茶;宋朝时,朝廷为了与少数民族交换战马,建立了以茶易马的茶马互市,为了运输方便,普洱茶被制成紧团茶,销往川藏地区;元朝时,普洱茶被命名为普茶,是市场上交易的重要商品之一;明朝到清朝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有记载道:士庶所有,皆普洱茶也,而且普洱茶被列为贡品,受到朝廷的赞赏,极大的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

清朝雍正年间,清廷设置了普洱府,普洱府的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普洱县城,在当时,普洱府是滇南重镇、茶叶的集散地,滇南的茶叶均集中在普洱府加工,然后再销往全国各地,因此普洱府的茶就被称为普洱茶,沿用至今。

cy316.com延伸阅读

昔归普洱茶的来历


昔归普洱茶产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帮东乡的忙麓茶古已有名。可是忙麓茶走到今天,茶香依旧,品质未减,但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却越来越少,“忙麓茶”正在被“昔归茶”取代,这是为什么呢?昔归茶是什么茶呢?昔归茶是普洱茶吗?回答是肯定的,昔归茶就是普洱茶。

昔归茶内质丰富十分耐泡,茶汤浓度高,滋味厚重,香气高锐,茶气强烈却又汤感柔顺,水路细腻并伴随着浓强的回甘与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

昔归茶,属邦东大叶种,因为当地的习惯每年只采春茶和秋茶两季,所以茶树保护得比较好,茶质比其他村寨要好得多。

昔归茶开汤,汤色淡黄清亮,入口即香,无杂味,味甘;三泡后回甘更明显,香气高锐,两颊与舌底生津,舌面感觉微涩,化得很快;四~六泡,香气如兰,冰糖香渐显,水质较粘稠,重手泡后苦现,较轻,易化;七泡后汤色几乎未变,淳厚,更佳,尚微涩,喉韵深,回味悠长;十泡后水渐淡,甜味稍减,回甘好,冰糖香尚存。

普洱茶的初始形态及来历


普洱茶的初始形态

就云南普洱茶而言,其种植历史源于古,可考的较详细的早期文字记录,见于唐代樊绰于咸通三年左右(公元862年)所著《蛮书》: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这段简短的文字,既明确记载了当时云南茶叶主产地银生城界诸山,又记述了创造姜饮方式的蒙舍蛮,表明这些地区在唐朝已驯化、利用并开发茶叶。而且,指出了当时的采制工艺是散收,无采造法,结合中国茶叶最初的采制方式来看,应该理解为:采无定时,日光生晒而成。

关于银生节度地域之所在,今存辑本《蛮书》有所混淆,记录了同时并存的银生和开南两个节度的管辖范围,故现多种出版物中以银生和开南同称银生节度,这是不符合地理实情的。

在樊绰著书时,南诏有七节度,而非后来所说的六节度,银生节度驻银生城(今景洪县),所辖茫乃道即今西双版纳地区,诸山应指后世所说的六大茶山区域。今普洱县在当时属位于银生节度之北的开南节度,称步日赕,同属开南节度的奉逸城和利润城是今普洱磨黑、石膏井一带,思茅当时称思么部也属开南节度。南开节度至后期或废,故至宋代收集唐朝末年有关南诏资料编写《新唐书南蛮传》时,只称六节度,不复记载开南节度。

《蛮书》写于咸通三年前后,当时南诏出兵攻打唐朝安南都护府,而作者樊绰为安南经略使蔡袭的幕僚,亲身参与了当时的战争。为了对付南诏的军事进攻,乃作《蛮书》,其写作目的是为了便于唐朝政权对南诏采取措施时参考,故一切记述均围绕军事作战为目的,而非一部风物志,所以,对于记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我们当理解为自古以来西双版纳地区就是云南著名的产茶区,清代西双版纳有名的六大茶山,正是南诏时期的银生城界诸山,在银生节度的辖境范围内。而《蛮书》卷六银生节度辖境内的朴子蛮,正是西双版纳布朗族的祖先。而这里的茶,是泛指南诏境内之茶。

从当时居住在洱海地区(一说巍山)的蒙舍蛮既然能饮用到原产生银生城的茶,可推想茶在当时已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并作为商品,形成一定市场。

但何以要说《蛮书》中所指的茶就是后来的普洱茶呢?我们来看光绪《普洱府志》卷十九食货志所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代。据此可知,云南银生府所产之茶在唐代时就已行销西藏,但尚无精制加工之法,是后来普茶的初期形态。

普洱茶的来历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后,派军戍边,并让中原、江南大批民户到边地屯垦,分为军屯、民屯、商屯三种,随大批外来移民的迁入,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蒸青团茶制法。

明万历年未年,谢肇淛(公元1567~1624年),在《滇略》记载: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太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这是普茶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字记载中。

从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这短短八个字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明万历年间,普茶作为一种商品,已广为流通,被当时云南各阶层所普遍接受,已经是一种畅销商品。

蒸而成团四字则指出了当时普洱的加工形式有所改进,已由唐朝时期的散收,无采制法演变成了将鲜叶蒸揉后制为团茶形式,但制茶技术有缺陷,被当时中原人士认为是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差胜饮水耳。

其后,方以智于明朝未年撰稿的《物理小识》(公元1664年)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此处已明确提出普洱茶之名,并指出普洱茶在当时已远销西番,制法为蒸之成团,而此时距清朝设普洱府尚有百年。

参考《普洱建置历史沿革》:古普洱地方至元朝未独立设府也无普洱地名。到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用普耳为名。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改称普洱;又据明李元阳撰万历《云南通志》(公元1574年)卷十六贡象道路载:由景东历赭乐甸行一日至镇源府,又行二日始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之界,行二日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一山耸秀,名为光山。有车里一头目居之。,而乾隆年间赵学敏所撰《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一书亦载: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

至此可知,普洱茶得名之初是以地得名,其名随地名更替,当时的普洱茶应是指车里军民宣慰使司(驻今景洪县景洪,辖地较今西双版纳略阔)辖地普洱(今普洱县)所产之茶。且由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派遣一头目加以管理,远销西蕃等地,制法参考了中原传入的较先进的蒸青团茶制法,已有所改进,但技术有待提高。

茶史:普洱茶在清宫


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茶的故乡,而云南省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适长著名的云南大叶种茶,代表性的产品便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从这个意义上讲,普洱茶是茶树原产地的故乡茶。

一、普洱茶名出现到清宫贡茶

云南南部的茶叶,唐宋以来销往西藏。以后历代皇朝常用云南普洱茶同土番交换马匹,是茶马贸易的茶叶。茶叶有了稳定的销路,需求增多,便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逐渐形成云南南部历史上著名的六大茶山(在今西双版纳境内),声誉远播。明末始见普洱茶名记载.公元1644年清朝建立,1659年顾治16年,清朝的统治势力到达云南.雍正皇帝指派满族心腹大臣鄂尔泰出任云南总督,1726年雍正4年,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统治政策(废土司、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加强行政统治),1729年雍正7年设置普洱府治,1735年雍正13年在府属的思茅镇设立行政组织的思茅厅(辖区包括今之西双版纳)。于是思茅的普洱成为六大茶山茶叶的购销集散中心,集市贸易相当繁荣。清朝为控制普洱茶的购销权,鄂尔泰总督于雍正7年在思茅设立官办的茶叶总店,指派通判官员亲自掌管总茶店,推行变相的茶叶统购专卖的土政策,不许私相买卖,独笼其利,剥削山民,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取最好的普洱茶进贡北京,以图博得皇上欢心。

二、清宫赏识普洱茶的原因

云南普洱茶进入清官,经过同各地贡茶比较,茶味与茶性都不同于小叶种茶,深得帝王家青睐,视为罕见名茶。究其原因,在于深山老林原始大茶树的大叶种茶,具有茶味特别浓厚的特殊品质,帮助消化的功力最强,并有治病、保健的作用。普洱茶的特性。明、清时代人士早有体验,并有多种文字记载,明末学者方以智认为普洱茶蒸之成团、最能化物;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以药性观点记载说,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这种茶性非常适合清宫贵族们的需要。

世所咸知,清朝满族祖先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猎民族,肉食为主,进入北京成为帝王统治者后,养尊处优,饮食珍馐无所不极,需要一种消化功力大的茶叶饮料。而普洱茶正具这种特性,于是普洱茶、女儿茶、普洱茶膏,深得帝王、后妃、吃皇粮的贵族们特别赏识,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用于泡饮,有用于熬煮奶茶,尤其每年冬季北方气候干燥,例须多饮普洱茶。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于是云南普洱茶在清代北京名声大振,社会咸闻。乾隆年间,文人曹雪芹有所闻知,便在其描写贵族生活的《红楼梦》一书的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节中写出贾宝王喝普洱茶、女儿茶助消化的文艺反映。

清宫品重普洱茶的风尚传到贡茶产地云南,故有普(洱)茶名重天下之说和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指北京)尤重之的记载,都反映了清代当时的实际情况。

清宫权贵们爱饮普饵茶的风尚,代代相传,直到晚清时期宫中仍然如此.清亡后,一些出宫的太监、宫女们所述宫中见闻中也有反映。例如曾经伺候慈禧太后日常生活八年之久的宫女说:老太后(慈禧)进屋生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杯普洱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茶,图它又暖胃能解油腻云云。

三、思茅是采办清宫贡茶的地方

清朝皇家饮用的贡茶沿用明制,规定岁进茶芽。顺治初,系户部职掌,七年,改属礼部,1650年顺治七年,礼部照会产茶各省布政司,每年谷雨后十日起解,定限日期到部,延缓者参处。而云南普洱茶何年始贡、岁贡多少有待考证,至迟在1726年雍正4年,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期应已岁贡。734年雍正12年三月的官方文告《禁压买官茶告谕》中有每年应办贡茶,系动公件银两,发交思茅通判承领办达等语,可知那时已每年进贡清宫普洱茶,是在思茅采办的。

以后在道光初年,阮福《普洱茶记》中对贡茶记载得更清楚:检(阅)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鲜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官名)领银承办。就是普洱贡茶分团茶,散茶和茶膏三种八个花色,由当地官员办送清官。

接着,同书还介绍了普洱贡茶的采制时节、制造方法: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那时采制时节大体与现在相仿佛,是可信的。

云南每年向清宫进贡普洱茶的定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前后所有200年左右。皇用贡茶储存在滑官内的茶库里(在今故宫东面的永和宫东)。茶库,设员外郎二员,六品司库二员,无品级司库二员,库使十五名,专司收存管理。

茶地普洱的演变史


青山环抱中的这座小城,位于中国的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的中下游流域。与云南其他赫赫有名的地方如大理与丽江相比,这里城镇的面貌朴素而安逸。然而,它的名字,听起来仍会让很多人觉得熟悉。因为有一种古老的中国饮料正是由这里而得名。这种饮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拥有着显赫的名气,它就是普洱茶。而这里,正是茶地普洱。

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唐朝史籍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这唐代南诏时期的“银生节度使”所统辖之地,正是现今普洱所在的思茅与西双版纳地区。自古以来,这里就因是产茶之地而久负盛名。以其地,作茶名,普洱茶的称呼渐渐出现。中国明代著名的医药典籍——《本草纲目》上说:“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同时代的一本记载云南风土民情的著作《滇略》中更是描述了这样的场面:在当时的云南,无论是士人还是庶民,都在饮用着“普茶”。

来自神秘西南边陲的普洱茶渐渐风行。数百年前的清朝时期,普洱茶在中国盛极一时。为此,朝廷在普洱专门设立了普洱府,府属六大茶山,统辖了附近的各个茶叶产区,生产、加工与运输要用来敬奉皇家的种种贡品茶叶。这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门,在当年就曾是普洱府衙的门庭。当年远上京师,或行销各地的茶叶,都要在这里加盖上普洱府的印鉴作为表记,证明这样的茶叶才是货真价实来自普洱的普洱茶。

作为中国西南著名的茶叶生产、加工与贸易的集散地。当年的普洱府城内商号林立,许多商会会馆显赫一时。眼前的这座酒楼,正是古江西会馆的旧址。茶园中,传来了悠扬的乐韵,人们正在为一位普洱的老人家祝贺寿辰。热闹的场面,依稀带有当年普洱府人来人往、客商云集的影子。虽然在这里品茶的人已换了一代又一代,而不变的仍是杯中那醇厚的滋味。

从最初的地名,演变成了一种著名茶饮所通用的名字。茶地普洱,正是这样随着普洱茶的芬芳,闻名天下。

香港仓储——开启普洱茶的后发酵史


香港仓储,开启了普洱茶后发酵的历史,是香港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特点以及市场需求造就了港仓。香港仓储的特性,除了一般对于湿仓基本认识高温高湿,还有相对不通风的环境,以及多年存储老茶,形成茶仓特殊的味道、微生物菌群以及其它未知的环境微变量。这些条件协同作用形成了香港仓储和港仓茶的特殊风格。而一般所谓湿仓仅仅只是单纯提高了仓储环境变量中的温度与湿度,没有其它变数,与港仓的风格会有明显的区别。

对于普洱茶仓储而言,在高温高湿且环境控制性较强即相对不通风的情况下,会产生港仓的特殊风味;而在温湿度类似但通风性相对较好,环境控制性相对一般的仓储条件下,产生港仓味道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可见通风性对于茶品仓储转化的影响。同样一饼茶在高温高湿不通风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品饮时的锁喉感,相反在通风性较好的环境中,或是茶品占据空间相对较小的环境(茶品体积与空间体积的比例较小)中,茶品不易转化出锁喉感,但容易产生油耗味。对于仓储导致茶品锁喉感的原因,目前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其成因究竟是单纯环境因素的影响,抑或是特殊环境因素下微生物参与形成的特殊风格?尚有待科学研究。

回顾港仓的成因,离不开香港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香港大时代发展影响的投影。从清朝到民国初年,香港从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国际化都市。在香港城市建设的草创阶段,货物存放仓储成本较低,普洱茶可选择存放的空间较多。而当香港慢慢发展成为国际港口、东方明珠之后,香港的土地亦变得寸土寸金。普洱茶在当时尚属于低附加值商品,其仓储环境也慢慢的从地上转变之地下,选择成本更为低廉的地下室仓库。香港属于花岗岩地形,坐向朝南,年平均湿度超过92%,在香港即使是自然仓储环境相比我国其它地区也是少有的潮湿。普洱茶的香港仓储的演变与形成是一个无心插柳的过程。香港每年的4~5月会出现返潮,花岗岩地形地面发生渗水,地下室仓库即使架高货物,地面还是有液态水,整个仓储环境的湿度达到了过饱和。香港夏季气温特别高(超过35℃),同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茶品自身的氧化反应以及微生物参与的发酵反应都会放出热量,再加上相对不通风的环境,茶仓中会格外的潮湿闷热。

在香港普洱茶存放的仓库有两种,一种是公设仓库,一种是私人设立的仓库。私人仓库在存放普洱茶时会定期进行翻仓,将仓库中的茶品的空间位置进行改换,避免由于仓库中温湿度分布不均造成茶品转化的程度不同,而公设仓库则不会帮助物主翻仓。一般在存放三年过后,茶品会被拿出退仓两年,退仓会选择在一个高温干燥(相对于湿度过饱和的环境)微通风的环境之下。退仓的时间大多选择在冬天,以利用冬天相对干燥的气候将茶品中过量的水分抽出。完成了第一个仓储循环(入仓三年,退仓两年)的茶品会第一次上市贩售,在经过一两年的销售后再入仓,完成第二个仓储循环。(不同的茶庄会有不同的细节调整)。茶品从新茶到仓储完成要经过起码十二年的时间。

对于当时的港人而言,评价普洱茶品质的指标并非是茶品的仓储年份,而是茶品所达到的转化状态,只有转化到适合当地人口感与体质的茶品,方有资格成为好茶。在1995年台湾市场关注普洱茶之前香港茶业没有标识茶品年份的习惯,只是考量茶品是否达到了可饮的标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一种更为贴近茶品品质,摒弃市场炒作,更直观的体现茶品价值的标准。由此再联系近年来普洱茶风潮中的种种乱象,颇为值得玩味。

麻辣普洱茶史,你以为的可能都错了!


1、印级茶的茶字颜色不能作为判断年份的依据

据原勐海茶厂厂长邹炳良讲述,普洱茶原来的外包装是在勐海一个小印刷厂印制的,但是一次只能印制一个颜色,通体红色的红印就是这么来的。后来解决方案是包材在思茅印制,拉回厂里后,茶字用手工盖印,茶字一般应该是绿色,但是那时条件简陋,只能是有什么颜色的印泥就用什么颜色。

根本不存在什么红印是印级茶第一批,绿印是第二批,黄印是第三批的区分,所谓的黄印是60年代,红印是4050年代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2、如日中天的大益,其实在前身勐海茶厂时代并不牛掰

据阮殿蓉讲,98年刚接手勐海茶厂的时候,全年产量只有600吨,而同时期的下关沱茶因为长期负担边销茶的任务,每年的产量大概有3500吨,远高于大益,即使到2003年大益也仅有1200吨的产量,下关却有6000吨。

大益产销量不仅远低于下关,甚至远低于同时期的昌泰茶厂,大益的真正的发家当上老大是在07年以后,因为昌泰和下关全垮了。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比你牛的人全死了,你就是最牛的人!

3、普洱茶台地系列是灌木种?

很多人无耻的笑了,什么智商嘛。是的,这是一个北京马连道据称卖了10年普洱茶的朋友的认识,直到最近才被扭转。他说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这么认为的。

因为普洱茶基地的茶叶种植和生长模式像极了北方南方一些地区的中小叶灌木种,所以由此认为。再次申明,普洱茶的台地系列也是大叶种,只不过是乔木茶的矮化和密植,那位哥们我想不厚道的对你说,你平常读书学习吗?

4、为何很多做茶人并不喜欢景迈山的茶,但是很多消费者则喜欢?

原因在此:一个更加注重后期的转化时间和空间,一个更注重当下口感。景迈山的茶除大叶种外,中小叶不少,这几乎是普洱市的普洱茶都有的通病,先天性的景迈茶内含物并不丰富,显薄,而且在制作中为追求香气(兰香)萎凋过重,进一步削弱了转化空间,导致景迈山的茶新茶好喝,但是后期越仓储越来越薄,与易武茶先薄后厚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不受待见,但是景迈茶做晒红可是很不错的哦!

5、2002年以前市场上几乎没有老班章的产品流通,就茶界人士也没有多少人认识老班章这个地方。

现在普洱江湖一片乱象,而事实是:2001年前老班章人民来勐海一趟实为不易,人走的小山路一天到晚都走不到勐海。公路基本无法通行,在早些年前连公路都没有。那时候老班章古树茶人们嫌太苦,没人要。整个普洱茶的江湖上根本没有老班章茶之说,就连勐海人也几乎没几个知道班章茶是啥样啥味道。

2002年老班章卖十几元一公斤还是没多少人要,真正觉得老班章茶好是从03年才开始的,04年价格就到了80左右一公斤,06年240到280一公斤,至于现在价格早已翻上天。

准确地讲,03年以前市场上没有老班章茶,02年以前老百姓连采不采,事实上的确是送人都没人要!那个年代是芽头白嫩的各种小树茶价格反而比较贵。2002年以后经过科学论证,研究,检测,品鉴,大家才对古树茶重新认识,以前西双版纳多少古茶树都被老百姓砍丢种香蕉,橡胶以及其它农作物。

所以,2002年以前市场上没有老班章的产品流通,就茶界人士也没有多少人认识老班章这个地方。也几乎没有人知道古树茶的稀有和珍贵,更别提那个厂家的产品是那个名山古树。

由于这些年普洱茶市场的乱象和经济利益驱使,很多人眼睛都不眨就会告诉你,我这茶是二十年,三十年的,哪个哪个名山的古树,市场上有太多2000年前的名山古树,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应该明白是神马情况了。

6、普洱茶拼配的目的在于提升口感丰富性、协调品质、分梯次转化。

做好这三点很重要,特别是分梯次转化,所谓分梯次是后发酵先后程度的不同,由梗至嫩芽后发酵时间越来越长。所以要分配好发酵梯次,不能跨度太大,比如梗直接过渡到芽。

否则会滋味分离,喝出两种以上的味道,越喝越别扭,现在中期茶市场上多的很,喝两片试试,你就知道拼配那家强了!

献茶的来历


现在做献礼,尼能我始祖,祭献请享受,裔昌基业盛。

(末祭献之时)闭古成嘎地,红绿树密茂,藤葛相交缠,深林被缠绕,宇宙门不开,不见三神面,日出光不灿,月出不明亮。赤叩和皮乃,为君政不展;比偶和比得,为臣不断案;实楚和乍姆,师知识浅溥;阿徕和阿得,为匠技不高。自从那以后,天毕白头仙,地毕黄牙仙,美酒提九壶,香茶拿八袋,站在天门口,祭献又祭献,祈祷又祈祷,祈祷尼能祖。献祭得昌盛,祈求得顺利。闭古成嘎地,红绿分得清,藤葛不交叉,密林缠绕消,宇宙门也开,得见三面神,日出光辉灿,月出光明亮。赤叩和皮乃(有名的君长),施政权威大;比偶和比得(有名的大臣),臣断案有方;始楚和乍姆(有名的毕摩),毕摩知识广;阿崃和阿得(有名的工匠),为匠技艺高;庶民也聪明。天上所祈祷献,天基业昌盛;地上祈祷献,地上百事顺。靠智慧天神,更英明神献,人聪颖兴旺,地肥粮丰盛。朝昂几夺地(昔日东川府),六祖源流长,八方后裔昌,基业大发展。现在献茶礼;主不叙茶源,恐怕神不知,于此向神述茶源;聪明左撇子,种树撒树子,种茶撒茶子,树种撒高山,茶要种东方,东方还末到,人间鸡已鸣,茶子丢西方,成了茶来源。为首青龙日,实勺时代神;次是月蟾宫,土台地之神;末是星晃动,鸳鸯海之神。三神未到时,茶树鸟栖息,三神到之后,栖鸟即飞去。茶是茶叶尖,摘尖揉制茶,宇宙神前祭,宇宙门开朗,三神也见面,日出光辉灿,月出光明亮。赤叩和皮乃,君喝茶施政;比偶比得,臣喝茶断案;如楚和乍姆,师喝茶作祭;阿崃和阿得,匠喝茶技高。茶香人饮料,茶水献宗祖;茶香献畜神,畜为人食用;茶香献五谷,五谷师食粮。

美酒醇,茶味香,茶礼备一份,绕一圈做净,一份做祭献。

品茗鉴史:“越陈越香”与普洱茶的革命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品茗鉴史:“越陈越香”与普洱茶的革命》内容,感谢阅读!

早在明清时期,由于普洱茶产地远离中原,从而保留了大量唐宋制茶遗风以及当地原生态的制茶方式。更重要的是:由于普洱茶远离销区,被迫与中原主流制茶方式进行错位竞争,绕开中原绿茶的主流消费市场,主攻藏区与满蒙贵族市场。同时因为长途运输的需要,普洱茶发展出了以饼砖沱为主的产品形态,以及喝陈茶的传统。

清末民国,随着普洱茶南洋通道的开辟,香港成了普洱茶最大的集散地与消费中心。这时,普洱茶因价格便宜耐泡,而成为香港、广东一带普通老百姓的日常消耗品。解放后,普洱茶在绿茶的冲击下极度萎缩,但在港台却完成土鸡变凤凰的神话。

首先,普洱茶具有实惠的特点,因此广受香港引车卖浆之流的欢迎,使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次,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港台经济狂飙突进期,其必然带来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繁荣,文化在向民间扩散,一些文化人深入民间挖掘民俗文化,这其中就包括了不入流的普洱茶文化。在这些茶人的努力下,通过建构普洱茶的文化体系,以“越陈越香”理论为核心创造出了普洱茶的全新价值。这也是中国茶叶的一场革命——对绿茶主张贵新传统的革命。

事情还不止于此,随着90年代以来,港台茶人深入云南茶区,又创造普洱的另一个核心价值——原生态价值。众所周知,港台经济的发展领先大陆二三十年。当大陆国门在八十年代打开,国家拼命发展经济,国民还在为生存而奋斗之时,港台已经由生存型的消费转向了满足型消费。其不再强调消费的数量,而是强调消费的质量,尤其是生态、健康观念的兴起,使得大家将目光转向能尽量保持天然状态的事物。当港台茶人深入云南探寻普洱茶的种植与加工过程,无疑如获至宝,因为中国的茶叶没有比云南的茶叶更天然、更生态的。他们将之称为原生态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宣讲,从而开创了中国精工做茶之外的原生态路径。

到了2000年以后,大陆经济通过20年的发展,国民已经告别了普遍贫困,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享受型、体验型消费,开始有了食品安全、天然生态之观念。而港台人从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越陈越香”“原生态”两个核心价值,这时已经初成体系,这无疑给大陆人消费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指南。于是,以邓时海、石昆牧为代表的港台茶人,就成为大陆茶文化的革命导师,越来越多的大陆人从绿茶、铁观音,转为普洱茶,加上普洱茶具有增值保值的金融属性,使得大家趋之若鹜,从而上演了一场疯狂的全民普洱茶运动。

关于本文《品茗鉴史:“越陈越香”与普洱茶的革命》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