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茶诗的发展轨迹及概述

发布时间 : 2021-08-24
茶的发展历史及文化 红茶的诗 白茶诗茶词

茶的发展历史及文化。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北宋茶诗的发展轨迹及概述”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纵观北宋以前茶诗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发现,其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才达到了北宋时期的高峰期。其主要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二是汉、魏、南北朝时期、三是隋唐五代时期、四是北宋时期,而每个阶段都有它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先秦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气候已经比较适合茶树生长,因此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有些茶树分布了,不过在这个时期,南北方人们对茶叶的运用却各不相同。北方黄河流域的人们主要还是将茶用来食用,而不是饮用,而南方的人们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饮用茶叶了。我们查阅先秦的诗歌,发现在在这个时期还没有产生咏茶诗。但是,在古代,茶也叫荼,我们可以看到这时在《诗经》中也有一些诗句提到过荼了。所以,也有学者认为,这三首诗中关于荼的句子就是茶诗的起源,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茶诗作品创作的酝酿和萌芽阶段。

其次是汉、魏、南北朝时期。到了汉代的时候,饮茶之风开始逐渐地发展起来。这个时期不仅饮茶兴起,而且人们还认识到了茶的药用功效,特别是南方的文人们,他们饮茶更是较为普遍,因此茶诗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慢慢地产生了。这个时期是茶诗的初步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些写茶的诗歌。比如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娇女诗》,晋代文人杜育写的《荈赋》等等。特别是《荈赋》,是第一首正面描写茶叶的诗歌,对茶的生产和品饮都有非常充分的叙述。因此,这个时期可以说是茶诗的初步发展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五代时期。到了唐代,茶叶的生产进一步地发展,茶叶贸易开始兴盛,同时佛门里茶事也比较盛行,因此,在这个时期,茶文化开始走向繁荣,并成为我国茶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史称茶兴于唐、茶盛于唐。这个时侯时候,饮茶的习俗不仅开始普及民间,而且还传播到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饮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中唐的时候,人们饮茶也不仅仅是为了治病,而是开始成为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嗜好,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茶诗开始大量出现,而其题材也呈现包罗万象之势:有记载名茶的,有说明茶叶生产的,有吟咏茶具的而茶诗体裁也是多种多样:如绝句、宝塔诗、唱和诗等等,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因此,这个时期也是茶诗的繁荣发展期。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茶诗经过之前的孕育期和唐代的繁荣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茶诗发展到北宋,开始达到第二个高峰。因为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较唐代有所不同,他们喜欢描述清幽的意境,喜欢理性内省的风格,比较注重细节,喜欢参禅问道,而茶的品性正好契合了他们的这些心理需求,所以宋代文人饮茶之风比前代更甚,茶诗发展到北宋空前繁荣,而且还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与特色,比如许多作品都有一种清幽的理性的美。而北宋的许多著名诗人如欧阳修、梅尧巨、苏轼、黄庭坚等也都留下了咏茶之诗,而且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等也十分丰富,相关内容会在以后的章节中进行详细讨论。Www.CY316.com

小编推荐

概述花茶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概述花茶的发展历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花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再加工茶,又名香片,利用茶善于吸收异味的特点,将有香味的鲜花和新茶一起闷,茶将香味吸收后再把干花筛除,制成的花茶香味浓郁,茶汤色深,深得中国北方人喜爱。

花茶的发展历史——源于宋朝

中国在宋朝(公元960年)就有在上等绿茶中加入龙脑香(一种香料)作为贡品,这说明在宋朝已能利用香料薰茶。到宋朝后期,有恐影响茶之真味,不主张用香料薰茶。蔡襄《茶录》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正当不用。”但是这已是中国花茶窨制的先声,也是中国花茶的始型。

花茶的发展历史——始于明朝

明朝是中国茶类大发展时期,已废团茶为散茶,大量生产炒青、烘青、晒青绿茶,为花茶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花茶窨制方法也有很大的发展,出现“茶引花香,以益茶味”的制法。

据明朝顾元庆(1564-1639年)《茶谱》的“茶诸法”中对花茶窨制技术记载比较详细:“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始摘其半合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而一停花始称。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相间至满,纸箸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又如“莲花茶,仅日末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挚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干,再如前法又将茶叶入别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

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对花茶的窨法,原料选择、取花量、窨次、焙干等原始的窨茶法,开始逐渐走向成熟,与现行的工艺原理是相通的,这时的花茶才称的上是真正的花茶。但其量是不可多得的。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一书中就有“茉莉可薰茶”的记载,证实了茉莉花茶明朝就有生产。

花茶的发展历史——成于清朝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福州已有大规模茶作坊进行商品茉莉花茶生产。当时福州的窨制茉莉花茶运销华北,特别是津、京地区,走海路由福州运至天津,转口北京,深受北京市民的喜爱。因此说福州是中国茉莉花茶的发祥地。有了商品就有了市场,有市场就有买卖,这时北京涌现出不少茶庄,“京味”指的就是福建茉莉花茶特有的韵味。

花茶的发展历史——加工发展

150多年茉莉花茶加工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加工工艺不断发展沿革:①在窨花方式上:从陶罐窨→箱篓窨→囤窨(地面窨)→机械窨;

②方法上:从花一层,茶一层→手工拼和→机械自动拼和;

③干燥上:蒸煮焙干→铁锅炒干→烘笼烘干→机械烘干。

现有工艺是长期以来劳动人民和茶叶科技工作者共同创造的,它适应客观的要求是科学的,但也存在着落后的一面。

1976年商业部下达研制自动窨花机,并已通过有关部门鉴定,适用于生产。

2002年研制出一台日产80-100担茶叶的自动窨花机。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卫生条件,提高产品质量,是比较理想的窨花机械,应该广泛推广使用,彻底改变花茶窨制手工作业的落后面貌。

花茶的发展历史——生产历史

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上等绿茶中加入一种香料--龙脑香的制法。13世纪已有茉莉茶窨茶的记载,明朝(1592)程荣所著的《茶谱》一书,对花茶的制法有较为详细的叙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蕙兰、莲桔、栀子、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放,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扎花为拌。三停茶,一停花,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相间至满,纸箬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清道光年间,吴人顾禄的《清嘉录》载:“珠兰、茉莉花于薰风欲拂,已毕集于山塘花肆,茶叶铺买以为配茶之用者。……茉莉则去蒂衡值,号为打爪”。

清雍正元年(1723年),苏州茉莉花茶批量运销东北、华北、西北市场。花茶较为大量的生产始于1851年至1861年的清咸丰年间。到1890年花茶生产已较普遍。花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

1949年后,中国花茶生产有较大的发展,产销量逐年增加,主销东北、华北、山东等地,出口东南亚各国,行销港澳地区。

1955年起,出口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以及东欧、西欧、非洲等地。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概述花茶的发展历史》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斗茶的发展及由来


斗茶又称茗战,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最早起源于民间(宋人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便是描写市井斗茶的情形),据考创造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但也有说是出自于惠州传统民间风俗之一,逐渐传播到文人雅士的书斋、亭园,甚至传播到皇宫(宋徽宗赵惜就亲自参与群臣的斗茶活动,而且还一定要比个高低。)。是以竞赛的形式品评茶质优劣的一种风俗。斗茶具有技巧性强、趣味性浓的特点,而且对于用料、器具及烹试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以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来衡量斗茶的效果。

要想斗茶夺魁,关键在于操作:一是点,即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二是击拂,即在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

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茶也称品茗,由主人邀请三五知己,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像饮酒那样细细品尝。斗茶则与此不同。斗,按地方话有争斗的意,是在争斗中逞强获胜之意,故也叫斗茗或茗战。它既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也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人们比较新茶质量的优劣,算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当然,在平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也可以常常邀上几个人带上自己的茶叶说茶论道。此活动不拘场所,雅室庭院、临江岸边、饭店茶馆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厮杀,也可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经常三斗二胜,计算胜负的单位术语叫水,说两种茶叶的好坏为相差几水,具有强烈的赛事色彩。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为众多茶农、茶人所关注。斗茶时,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舍。如在茶店斗,则附近店铺的老板、伙计或街坊邻居、过往行人都会争先恐后去凑热闹,特别是当时在场欲购茶的顾客,更是一睹为快。宋代斗茶其法如下:即把一种半发酵的白茶蒸压成饼的茶膏碾细放在茶盏里,以汤注之,并用力搅动调膏,调和茶末如浓膏油,以粘稠为度,茶水表面就如疏星皎月,灿然泛出鲜白色。其茶具主要为盏,调膏之前,还须温盏,再注入沸水。蔡襄《茶录》:盏气热,冷则茶不浮。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衡量斗茶的胜负,一是汤色,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即茶水的颜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蔡襄《茶录》)。第二是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汤花泛起后,一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依据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正如祝穆《方舆胜览》中所说: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决定汤花的优劣有两项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两者的标准是相同的。

北宋的汝窑瓷器


汝窑窑址位于河南省汝州。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首,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汝窑茶具、功夫茶具称。

汝瓷始烧于唐,兴盛于北宋(公元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因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亦称汝官瓷。汝瓷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独特,烧成技艺高超,由于铁还原达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当时所有的窑口,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北宋后期,由于宋金战乱而失传。元以来,历代仿烧不断均难成功,所以弥足珍贵,成为稀世珍宝。

汝窑瓷器在北宋时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汝窑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斗茶的由来及发展


斗茶又称茗战,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最早起源于民间(宋人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便是描写市井斗茶的情形),据考创造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但也有说是出自于惠州传统民间风俗之一,逐渐传播到文人雅士的书斋、亭园,甚至传播到皇宫(宋徽宗赵惜就亲自参与群臣的斗茶活动,而且还一定要比个高低。)。是以竞赛的形式品评茶质优劣的一种风俗。斗茶具有技巧性强、趣味性浓的特点,而且对于用料、器具及烹试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以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来衡量斗茶的效果。

要想斗茶夺魁,关键在于操作:一是点,即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二是击拂,即在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

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茶也称品茗,由主人邀请三五知己,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像饮酒那样细细品尝。斗茶则与此不同。斗,按地方话有争斗的意,是在争斗中逞强获胜之意,故也叫斗茗或茗战。它既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也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人们比较新茶质量的优劣,算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当然,在平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也可以常常邀上几个人带上自己的茶叶说茶论道。此活动不拘场所,雅室庭院、临江岸边、饭店茶馆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厮杀,也可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经常三斗二胜,计算胜负的单位术语叫水,说两种茶叶的好坏为相差几水,具有强烈的赛事色彩。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为众多茶农、茶人所关注。斗茶时,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舍。如在茶店斗,则附近店铺的老板、伙计或街坊邻居、过往行人都会争先恐后去凑热闹,特别是当时在场欲购茶的顾客,更是一睹为快。宋代斗茶其法如下:即把一种半发酵的白茶蒸压成饼的茶膏碾细放在茶盏里,以汤注之,并用力搅动调膏,调和茶末如浓膏油,以粘稠为度,茶水表面就如疏星皎月,灿然泛出鲜白色。其茶具主要为盏,调膏之前,还须温盏,再注入沸水。蔡襄《茶录》:盏气热,冷则茶不浮。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衡量斗茶的胜负,一是汤色,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即茶水的颜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蔡襄《茶录》)。第二是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汤花泛起后,一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依据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正如祝穆《方舆胜览》中所说: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决定汤花的优劣有两项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两者的标准是相同的。

北宋开封的茶与茶坊


这座民国时期的建筑坐落在开封市鼓楼街。今年5月,我们采访时,正面临开封市政府对鼓楼进行整修、改造,王大昌能不能保留下来成为当时所有人心里的疑问。

王大昌茶庄自1913年创建于此,距今已有100年历史,门头招牌乃当时的书法名家了然和尚亲书。店内,一桌一凳、一柜一秤,包括镶嵌了黄铜的王大昌柜台,件件物事都有百年历史。

截至发稿,开封方面传来消息称,王大昌终获保留。

河南商报记者马红丽/文邓万里/图

今天,代表着时尚的咖啡运动正在渗透着茶中国的角角落落,咖啡馆在每个城市的扩张速度都与它日日暴涨的营业额成正比。

可一千多年前,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就在那座曾经辉煌的大宋皇城开封,中国的茶是引领当时世界饮料潮流的代名词;点茶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直至今天也是最令日本茶道艳羡和仰止的冲茶艺术;而龙团凤饼更是饼茶的巅峰之作。

茶与茶馆

如今,做官儿做到一定级别,家里是必有好茶的,无论你爱喝与否。

生意做大了,有钱了,办公室、家里,是必备一套好茶台的,因为那是门面。这情景有点类似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人一夜暴富后,开始疯狂地为自己装修书房并疯狂地为书柜塞满各类图书一样,爱与不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书就在那里,茶也在那里。

在成都等地,无论逛到哪里,总有个茶馆可以喝喝茶、歇歇脚、聊聊天什么的。但在今天的中原地区,想寻一处正经喝茶的地儿,有点儿不太容易。即使寻到一处茶馆,也大都跟棋牌乐有关。想在这些曾经塞满历史的城市里找个茶馆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似乎有点图样图森破。

茶与咖啡

与此同时,咖啡馆在中国各个城市的扩张速度与它日日暴涨的营业额成正比。报载,年初,韩国漫咖啡在郑州店面中,客流量每天稳定在600人次左右,高峰期甚至需要排队。

咖啡运动正在渗透着茶中国的角角落落。

喜欢泡咖啡馆的消费群体基本以宣称时尚、小资、文艺范儿的白领为主,他们认为:当整座城市都上紧发条时,咖啡这扇门,可以让他们暂时逃离世界;咖啡是有价格的,但坐在咖啡店里的时间无须付钱。

但其实,当整座城市都上紧发条时,茶这扇门,也是可以让你暂时逃离世界的;茶是有价格的,但坐在茶馆里的时间也是无须付钱的。

曾几何时,中国的茶是引领当时世界饮料潮流的代名词;曾几何时,中国的茶馆也是小资、时尚的代言人;曾几何时,中国北宋的点茶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直至今天也是最令日本茶道艳羡和仰止的冲茶艺术;曾几何时,中国北宋的龙团凤饼是饼茶的巅峰之作。

茶与奇葩的大宋王朝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大宋王朝是一个特别奇葩的朝代。

一方面经济实力当时全球最强,长于文治,却又短于武功,以至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跺跺脚都会造成国际舆论影响的大宋王朝还要看人家金国、辽国的脸色,年年要给这两个马上民族上贡;另一方面,大宋王朝的好几任皇帝虽然都不算是好皇帝,却能称得上书画家、美食家,皇帝当不好就当某某家的概率超出了中国历史上的其他任何朝代。

比如那位丢了江山、当了俘虏的极品皇帝宋徽宗,这货不仅诗书画皆晓,也是一位茶的热爱者和追随者。因为爱茶到极致,他曾经写了一本《大观茶论》,对茶的采制过程及烹煮品饮、民间斗茶之风都描述颇详。不仅如此,他老人家还针对当时开封城内茶、酒合宴的情形做了一幅《文会图》,对后世研究文人茶文化极具参考价值。

唐朝由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到了北宋,从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历代皇帝都有嗜茶之好。因此,各地贡茶越做越精,民间斗茶之风亦愈演愈烈,以至于当时上至宫廷、达官,下至百姓,茶成了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北宋诸王纳妃的礼品中除羊、酒、彩帛之类外,还要有茗百斤。而后来民间订婚行下茶礼即由此而来。

由于嗜茶,赵匡胤执政时还常常光顾开封街头的茶坊、茶肆。据说,他有次逛到寺东门大街丁家素茶品茶,一时高兴,竟将宫中收藏的三国著名画家曹不兴的画亲赐给店主。店家获此宝物后喜极而泣,悬挂于店中。从此,开封城内的茶坊、茶肆就有了悬挂字画的风俗。

斗茶与茶艺

北宋依然流行饼茶。

但那个时候的饼茶跟现在流行的普洱饼茶是两个概念。无论制作工艺还是技术含量,北宋的饼茶都更加复杂、讲究。

首先,茶叶的采摘强调时节,主张以惊蛰为候,且要日出前采茶,避免日照耗其精华。然后,把采下的芽分出等级,蒸、榨,研成茶末,放进各种形状的模具中,最后再过黄焙成茶饼。龙团凤饼是当时等级最高的贡茶茶饼,制造这种茶有专门的模具,刻有龙凤图案。

北宋的饼茶喝起来也有讲究,称为点茶法。点茶,就是把团茶碾碎,滚水冲下去,用力搅拌,使茶与水融为一体,然后趁热喝下去。注意,这个时候,茶末的好坏、搅拌的均匀度就直接影响到茶汤的品相与口感了。如果茶与汤不分离,并且跟茶盏如乳胶状咬合在一起,就叫咬盏,是最高等级的茶汤。

点茶法严重促进了当时开封城内上至宫廷(宋徽宗就爱纠集群臣一起斗茶,估计他最快乐的事就是斗败所有参赛选手)、下至民间的斗茶风。斗茶也叫茗战,有点类似于今天街头巷尾的棋战,过往行人可以集体品评参赛人茶品的优劣和烹茶技艺。

今天,日本所谓的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不过,大概由于当时倭国经济、资源以及自家茶种所限,所以,至今他们向世界人民所呈现的茶道技艺中,茶末总是很粗,茶和汤形成不了乳胶状,因此也就没有咬盏之说,茶艺的观赏性,茶汤的品相、口感也相对降低。

北宋开封的茶坊

市井茶坊的发展在北宋达到高峰,这也是北宋政府取消夜禁后带来的最直接的市井效应。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开封城,凡闹市和居民集中之地,茶坊鳞次栉比。而且大多如朱雀门外一带那样全天经营的茶坊,从早开到晚,至夜市结束才关。

如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就是说,在这一带,除白天营业的茶坊以外,还有一种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和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这种鬼市子茶坊,不但至晓即散,实际上也是一种边喝茶边做买卖的场所。

《水浒传》是明人所著,但水浒故事自宋以来便在民间广为流传,所以,对北宋生活与北宋茶馆文化的研究至今还有较高价值。在《水浒传》里,有专为公人候时、办事的衙门前茶坊,有小镇闲坐的茶坊,也有王婆专门说媒拉纤的茶坊。茶坊中,有闲来无事会茶聊天的,有打发时光等待上班办公的,也有刺探各类情报的外国和本国的间谍分子。反正,在北宋,尤其是在开封城内,吏、卒、工、商各色人等,大都以茶坊为根据地,以喝茶为主要聚会方式。

北宋时期的民间茶俗


北宋时期,除了作为饮茶生活物质载体的茶馆逐渐地发展起来之外,由饮茶之风而促使形成的各种饮茶习俗也是深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凡事非常地讲宄礼仪。那么到了宋代的时候自然就出现了一些饮茶方面的习俗。这些习俗包括那些方面呢?

一是当客人到来自家作客的时候,为其倒茶表示迎接。这一习俗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因为直到现在,我们也还传承着这一优良的传统。据不少记载可见,以茶待客这种饮茶和接待客人的习俗在北宋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地流行了。据宋代朱弁《曲洧旧闻》记载: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然上自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1这说明这种理解在当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了。

二是在结婚的时候,将上好的茶叶作为聘礼送给女方,这也是当时一种重要的习俗。古人将婚姻视为人生大事,婚娶过程十分繁复,结婚前,必须由男方家庭下定亲的聘礼。而到了宋代的时候,在贵族的婚礼中就已经引入了茶仪。

三是在办丧事的时候也有相关的礼节与茶有关。据资料记载说,宋代人家在办丧事的时候,家人饮茶或者以茶待客时,都不能用茶托。由于丧事忌讳红色,而很多茶托都是红色的,所以一般在办丧事的时候人们饮茶都不用茶托。这种礼俗,不仅一般平民遵守,连皇家也如此。

由此可见,在当时,茶俗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不仅在日常的生活中,就算是在办婚礼或是办丧事这些人生重大的仪式的时候,也会用到这些与茶有关的礼仪,甚至有些习俗,比如客来敬茶等直到现在还在流传,可见茶俗对当时人们的生活影响之大。

斗茶的形成及历史发展


斗茶,又叫斗茗、茗战,它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

何谓斗茶?斗茶,即比赛茶的好坏之意,是惠州传统民间风俗之一。

斗茶始于唐代,始创于的广东惠州,又一说为以贡茶闻名于世福建建州茶乡。

斗茶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人们比新茶优劣的一项茶事活动。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茶农、茶人所关注。唐称茗战,宋呼斗茶,名异而实同,都具有强烈的赛事色彩。

在宋代,苏东坡就已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此俗直至民国年间依然在惠城中盛行。

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茶也称品茗,由主人邀请三五知己,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像饮酒那样细细品尝。斗茶则与此不同。斗,惠州话有争斗的意思,也有在争斗中逞强获胜之意。当时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私塾老师曾以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来概括斗茶的涵义。

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以俱备上乘者为胜。

斗茶的场所,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也兼有房间,老板家人也住在里头。当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也有说斗就斗的。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古旧庭院,或其家临江、近西湖的,便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时,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舍。如在茶店斗,则附近店铺的老板或伙计都会轮流去凑热闹,特别是当时在场欲购茶的顾客,更是一睹为快。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并著书立说,加以理论化。如风雅皇帝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社会上一些文人雅士也流行一种斗茶的生活情趣。

据宋、明人写的笔记记述,斗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二人或多人共斗,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蔡襄《茶录》)。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有两项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两者的标准是相同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细匀,有若冷粥面,就可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会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会成为汤花优劣的依据。

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有时用同样的水煎茶,最能检验茶质优劣。这种斗茶,必须了解茶性、水质,以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宋代范仲淹有首《斗茶歌》说得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宋徽宗曾说: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苏轼在《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此诗句说明在南屏山谦师道人斗茶时,亦是使用为时人所崇尚的兔毫盏。宋朝任福建漕司(监制贡茶事)的蔡襄在奉旨修撰的《茶录》一书中,对黑瓷兔毫盏同品茶、斗茶的关系说得更明确: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火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之不用。因为斗茶先斗色,而茶色贵白、青白者受水昏重,青者受水详明。建安人斗茶,茶色以青白胜黄白。由于斗茶喜用白茶,黑白对比分明,故以黑瓷茶盏最为要用。

宋代斗茶

宋代斗茶,其法如下:先用瓶煎水,接着调膏。所谓调膏,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的沸水,调和茶末如浓膏油,以粘稠为度。调膏之前,还须温盏。蔡襄《茶录》:盏气热,冷则茶不浮。再注入沸水。衡量斗茶的胜负,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程度;一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淳淳光泽,民间称其为冷粥面,意即汤花像白米粥冷后稍有凝结时的形状;汤花均匀适中,叫做粥面粟纹,像白色粟纹一样细碎均匀。汤花保持一段时间后就要散退,此时盏内沿就会出现一圈水痕,以先出现水痕者为负。正如祝穆《方舆胜览》中所说: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厮杀,经常三斗二胜,计算胜负的单位术语叫水,说两种茶叶的好坏为相差几水。

乌龙历史及发展


乌龙茶简介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的产生,还有些传奇的色彩,据《福建之茶》、《福建茶叶民间传说》载清朝雍正年间,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也是打猎能手,姓苏名龙,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乌龙和全家人忙于宰杀、品尝野味,已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没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鲜叶,已镶上了红边了,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制好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并经心琢磨与反复试验,经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遂之成了乌龙茶的著名茶乡了。

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 健美茶”。

形成乌龙茶的优异品质,首先是选择优良品种茶树鲜叶作原料,严格掌握采摘标准;其次是极其精细的制作工艺。乌龙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为“跳动做青”、“摇动做青”、“做手做青”三个亚类。商业上习惯根据其产区不同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等亚类。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乌龙茶是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据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现在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