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茶的八大茶叶的茶史

发布时间 : 2021-08-29
中国名茶叶 中国名茶叶有哪些 中国名茶有几种

中国名茶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名茶的八大茶叶的茶史”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中国名茶的八大茶叶的茶史”相关知识!

一.

三.红茶类

红茶是在绿茶的基础上经发酵创制而成的。以适宜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工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

红茶属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我国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有我国特有的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也有与印度、斯里兰卡相类似的红碎茶。

红茶是发酵茶,以适宜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工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红茶创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国红茶品种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红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出口量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50%左右,客户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销量最多的是埃及、苏丹、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巴基斯坦、英国及爱尔兰、加拿大、智利、德国、荷兰及东欧各国。

红茶的品种:

小种红茶宁红工夫宣红工夫川红工夫闽红工夫湖红工夫越红工夫祁门工夫红碎茶

四.乌龙茶类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其最负盛名的要数福建和广东二地产的。其中福建的武夷岩茶屈指可数。乌龙茶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的产生,还有些传奇的色彩,据《福建之茶》、《福建茶叶民间传说》载清朝雍正年间,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也是打猎能手,姓苏名龙,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GaoSh.COM)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乌龙和全家人忙于宰杀、品尝野味,已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没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鲜叶,已镶上了红边了,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制好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并经心琢磨与反复试验,经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遂之成了乌龙茶的著名茶乡了。

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

形成乌龙茶的优异品质,首先是选择优良品种茶树鲜叶作原料,严格掌握采摘标准;其次是极其精细的制作工艺。乌龙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为跳动做青、摇动做青、做手做青三个亚类。商业上习惯根据其产区不同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等亚类。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乌龙是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据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现在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乌龙茶的品种:

安西色种凤凰水仙台湾乌龙台湾包种武夷四大名丛武夷肉挂闽北水仙白毛猴八角亭龙须茶铁观音黄金挂永春佛手武夷岩茶

五.紧压茶类

紧压茶是为了长途运输和长时间保存方便,将茶压缩干燥,压成方砖状或块状,为了防止途中变质,一般紧压茶都是用红茶或黑茶制作。紧压茶一般都是销往蒙藏地区,这些地区牧民多肉食,日常需大量消耗茶,但居无定所,因此青睐容易携带的紧压茶。

紧压茶,是以黑毛茶、老青茶、做庄茶及其它适制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蒸、压等典型工艺过程加工而成的砖形或其它形状的茶叶。紧压茶的多数品种比较粗老,干茶色泽黑褐,汤色澄黄或澄红。在少数民族地区非常流行。紧压茶有防潮性能好,便于运输和储藏,茶味醇厚,适合减肥等特点。

紧压茶喝时需用水煮,时间较长,因此茶汤中鞣酸含量高,非常有利消化,但也促使人产生饥饿感,所以喝时一般要加入有营养的物质。蒙古人习惯加奶,叫奶茶,藏族人习惯加酥油,为酥油茶。

紧压茶,根据堆积、做色方式不同,分为湿坯推积做色、干坯堆积做色、成茶堆积做色等亚类。我国紧压茶产区比较集中,主要有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其中获砖、黑砖、花砖茶主产于湖南;青花砖主产于湖北;康砖、金尖主产于四川、贵州;普洱茶之紧茶主要产于云南;沱茶主要产于云南、重庆。

紧压茶的品种:

圆茶竹筒香茶饼茶方包茶苻砖茶固形茶黑砖茶花砖茶紧茶康砖金尖六堡茶米砖茶普洱方茶青砖茶沱茶湘尖茶

六.白茶类

白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白茶为福建的特产,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基本工艺是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白茶,顾名思义,这种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区不多见。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是由福鼎县首创的。该县有一种优良品种的茶树福鼎大白茶,茶芽叶上披满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这种茶片生产出白茶。茶色为什么是白色?这是由于人们采摘了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

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海外侨胞往往将银针茶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种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尤其是白毫银针,全是披满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状挺直如针,在众多的茶叶中,它是外形最优美者之一,令人喜爱。汤色浅黄,鲜醇爽口,饮后令人回味无穷。

白茶主要产地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浙江湖州市安吉县等地。

白茶的品种:

白牡丹贡眉新工艺白茶银针白毫

七.黄茶类

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这种黄色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茶芽叶细嫩,显毫,香味鲜醇。由于品种的不同,在茶片选择、加工工艺上有相当大的区别。比如,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茶,采用的全是肥壮的芽头,制茶工艺精细,分杀青、摊放、初烘、复摊、初包、复烘、再摊放、复包、干燥、分级等十道工序。加工后的君山银针茶外表披毛,色泽金黄光亮。

黄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不同的观察方法却赋予黄茶概念以不同的含义。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概念,不同现今所指的黄茶,是依茶树品种原有特征,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在历史上,未产生系统的茶叶分类理论之前和在众多消费者中,大都凭直观感觉辨别黄茶。这种识别黄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叶品质极不相同的几个茶类,涉及到很多种品质各异的茶叶。如上面所说的因鲜叶具嫩黄色芽叶而得名的黄茶,而实为绿茶类。还有采制粗老的绿茶,晒青绿茶和陈绿茶;青茶的连心、包种等都是黄色黄汤,很易误认为是黄茶。

黄茶的基本制作工艺近似绿茶,但在制茶过程中加以闪黄,因此具有黄汤黄叶的特点,这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有的揉前堆积闷黄,有的揉后堆积或久摊闷黄,有的初烘后堆积闷黄,有的再烘时闷黄。黄茶依原料芽叶的嫩度和大小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黄茶是沤茶,在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而纳米黄茶能更好发挥黄茶原茶的功能,纳米黄茶更能穿入脂肪细胞,使脂肪细胞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恢复代谢功能,将脂肪化除。

纳米黄茶茶根的利用是用来按摩二扇门(无名指本节处)能使微量元素透入穴位,增强穴位磁场产生调节作用,增加脂肪代谢。

黄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此外,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而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叶所不及。

黄茶的品种:

君山银针北港毛尖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霍山黄芽鹿苑毛尖皖西黄大茶沩山白毛尖温州黄汤掌顶黄芽

八.黑茶类

最早的黑茶是由四川生产的,由绿毛茶经蒸压而成的边销茶。由于四川的茶叶要运输到西北地区,当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减少体积,蒸压成团块。在加工成团块的工程中,要经过二十多天的湿坯堆积,所以毛茶的色泽逐渐由绿变黑。成品团块茶叶的色泽为黑褐色,并形成了茶品的独特风味,这就是黑茶的由来。

黑茶是利用菌发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它的出现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黑茶的原料比较粗老,制造过程中往往要堆积发酵较长时间,所以叶片大多呈现暗褐色,因此被人们称为黑茶。黑茶按照产区的不同和工艺上的差别,可以分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对于喝惯了清淡绿茶的人来说,初尝黑茶往往难以入口,但是只要坚持长时间的饮用,人们就会喜欢上它独特的浓醇风味。黑茶流行于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同时也受到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喜爱,现在黑茶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以制成紧压茶边销为主,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主要品种有湖南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边茶、广西六堡散茶,云南普洱茶等。其中云南普洱茶古今中外久负盛名。

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黑茶主要供边区少数民族饮用,所以又称边销茶。黑毛茶是压制各种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各种黑茶的紧压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黑茶因产区和工艺上的差别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之分。

黑茶的品种:

湖南黑茶老青茶六堡散茶普洱茶四川边茶

推荐阅读:中国名茶产地分布和各省名茶详细介绍TagCloud标签导航

福建省十大名茶具体产地和品质特点。

云南省三大名茶:滇红工夫、普洱茶、七子饼茶具体产地和品质特点。

广东省名茶凤凰单枞品质特点和具体产地。

广西省六堡茶具体产地和品质特点。

台湾省三大名茶:文山包种、冻顶乌龙、白毫乌龙。

浙江省七大名茶:西湖龙井、顾渚紫笋、惠明、平水珠、径山、日铸雪芽、天尊贡芽。

江苏省四大名茶:碧螺春、南京雨花、金坛雀舌、太湖白云。

江西省五大名茶:庐山云雾、婺源茗眉、狗牯脑、上饶白眉、宁红工夫和龙须茶。

湖南省四大名茶:君山银针、沩山白毛尖、黑茶、北港毛尖。

陕西省三大名茶:午子仙毫、紫阳毛尖、汉水银梭。

河南省名茶信阳毛尖。

湖北省四大名茶:恩施玉露、仙人掌、峡州碧峰、宜红工夫。

贵州省二大名茶:都匀毛尖、贵定云雾。

四川省五大名茶:蒙顶、文君绿茶、青城雪芽、峨眉竹叶青、川红工夫。

安徽省九大名茶:祈红工夫、霍山黄芽、涌溪火青、屯绿、敬亭绿雪、六安瓜片、太平猴魁、老竹大方、黄山毛峰。

cy316.com编辑推荐

中国八大名优绿茶品种介绍


绿茶为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分布于各产茶省、自治区、市。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目前晋江市面上绿茶专卖很少,不少喝绿茶的人对绿茶品种和产区也是一知半解。本期茶视界对几种知名绿茶进行简单介绍,以期增加读者对绿茶的了解。

一、西湖龙井:龙井一词,既是茶名,又是茶树种名,还是村名、井名和寺名,可谓五龙合一.龙井茶产地分布在杭州西湖西南龙井村四周的秀山峻峰,故名西湖龙井茶.

西湖山区的龙井茶,有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三个品类。狮峰龙井产于龙井村、狮子峰、翁家山一带,香气高锐而持久,滋味鲜醇,色泽略黄,素称糙米色.梅坞龙井产于云栖、梅家坞一带,外形挺秀、扁平光滑,色泽翠绿。西湖龙井叶质肥嫩,味不及前两种。

二、洞庭碧螺春: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则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碧螺春的品质特点为:条索纤细,卷曲似螺,满披白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汤色碧绿清澈,滋味鲜醇甘厚,叶底嫩绿明亮,故素有一嫩三鲜之称。一嫩是指芽叶幼嫩;三鲜是:香气鲜爽、味道鲜醇、汤色鲜明。

三、黄山毛峰:黄山毛峰属烘青绿茶,分特级及1-3级,特级黄山毛峰堪称毛峰茶之极品,其外形细扁卷曲,状似雀舌披银毫,汤色清澈带杏黄,香气持久似白兰,滋味醇厚回甘。黄山不仅茶叶好,泉水也好,用黄山泉水冲泡黄山茶,即使汤色经过一夜,第二天茶碗上也不会留下茶迹。黄山风景区境内海拔700-800米的桃花峰、紫云峰为黄山毛峰的主产地。风景区外周的汤口、岗村、芳村也是黄山毛峰的重要产区,历史上曾称为黄山四大名家.

四、庐山云雾茶:庐山现有茶园5000余亩,分布在整个庐山的汉阳峰、五老峰、小天池、大天池、含蕃口、花径、天桥、修静庵、中安、捉马岭、海会寺、帅家、化城山、青山通远、八仙庵、马尾水、高垄、戚家、连花龙门沟、塞阳、碧云庵等地。其中尤以五老峰与汉阳峰之间,因终日云雾不散,茶叶品质最好。

五、六安瓜片:六安瓜片是中国名茶中唯一由单片鲜叶制成、不含芽头和茶梗的特异名茶。这在中国茶叶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六安瓜片产于六安、金寨、霍山三县之毗邻山区和丘陵,品质上以金寨最优,齐头山所产的齐山名片更为六安瓜片中的极品。六安瓜片叶色宝石绿而泛微黄,白毫多,光泽鲜润,香高味醇,汤色清澈,叶质浓厚耐泡,以第二泡的香味最好。六安茶还常作为药用,具有清心明目、提神消乏、通窍散风之功效。

六、雁荡毛峰:雁荡毛峰产于雁荡山的龙湫背、斗室洞及雁湖岗等海拔800米左右的高山上,尤以龙湫背所产为佳。雁荡毛峰的外形秀长紧结,茶质细嫩,色泽翠绿,芽毫隐藏;汤色浅绿明净,香气高雅。滋味甘醇;叶底嫩匀成朵。

七、信阳毛尖:信阳毛尖产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区的信阳县。茶园主要分布在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潭等群山的峡谷之间。信阳毛尖的外形细、圆、紧、直、多白毫;内质清香,汤绿味浓。口感很好,胜过了许多江南名茶。1915年信阳毛尖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名茶优质奖状。

八、太平猴魁:太平猴魁产地仅限于安徽黄山山脉的猴坑一带,产量不多,其他地区所产统称魁尖,制法与猴魁基本相同,外形与猴魁相似,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但品质风格却泾渭分明,不堪攀比。太平猴魁的外形是两叶抱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花线.汤色青绿明净,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

中国名茶历史发现


茶,作为中华文明的基本元素之一,五千年前就深入华夏社会。如今,她灿烂的文化,厚重的历史,已经传遍全球,并在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禅茶一味,心净如洱,便是一趣。

我们虽然天天浸润在茶文化的发源地,但悠闲之中,也少有探究文化知识的根源。常常仿佛间,将本来的中国文化当作外来文化。试举一、二例子,佐证。

许多人,将红茶当作舶来品,深入一点,还把它认为是发酵茶。因为许多教材里,也是这么定义的。这是个谬论!正确的定义是,红茶不是发酵茶,应该称为氧化茶,而黑茶才是发酵茶。

有点茶叶知识的人都知道,红茶是茶叶鲜叶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那红茶发酵工艺是怎样进行的呢?红茶揉捻(切)之后,大量细胞破损,细胞汁与其本源酶发生生化反应和氧化反应,使茶叶变黄,变红。这个过程,从生产工艺控制上,在温度25度左右,只需3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如果这个过程沿长,将会产生茶褐素等物质,茶叶品质变坏。

黑茶初制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黑茶工艺关键在发酵、渥堆过程。部分黑茶精制工艺还有进一步的发酵、渥堆过程。其过程一般较长,发酵或渥堆时间有些超过30-40天。成品黑茶,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

那么,发酵的概念是什么?现代对发酵的定义是:通过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的生长培养和化学变化,大量产生和积累专门的代谢产物的反应过程。

这里就有很大的不同。所谓红茶发酵只是30分钟的生化过程,并没有微生物的参与;而黑茶初制开始就始终伴随着微生物的积极参与。黑茶初制阶段,渥堆一般就有7小时以上,黑茶精制阶段的发酵渥堆则至少在20天以上,而且黑茶毛茶要求至少一年以上的存放,这过程也有微生物的作用(象烟叶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谬误呢?这是我们的传统习惯使然。在制作酸菜或果脯时,新鲜的蔬菜果实渥堆一段时间后,因为微生物以及氧化作用,蔬菜果实自然会发生变化,先变黄、红,再变黑褐,传统上,我们称之为发酵。而红茶氧化过程(俗称发酵)在外观上极类似,因此,我们的先人就将之称为发酵。如是之。

实际上,茶叶分类为六大茶类,也只是20世纪上半叶的事情,并不久远。那时,科学还没有研究或定义到现代发酵是要有微生物参与的。所以,产生谬误不足为怪。改正就是了。

微生物活动导致的发酵过程,使植、动物的生物大分子自然分解为一些中小分子,使人类易于消化,易于吸收。例如,我们生命必须的维生素等,就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的分解产物。

发酵食品是21世纪的主流健康食品。许多商家都趋之若鹜。在事实面前,还是要实事求是。红茶是氧化茶,黑茶是发酵茶,对人体都有益处。茶性温和,润泽五藏。大家可按功能、喜好选择喝茶。

中国名山与名茶的故事


中国名山与名茶的故事大雪山正山古树茶:大雪山位于云南临沧地区双江县勐库镇。若论普洱茶,必言大叶种,勐库大叶茶,品种称英豪,云南双江勐库镇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发源地。勐库大叶种茶属乔木型、特大叶类、早芽种,在茶业界享有较高的美誉度。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评定了第一批30个茶树良种,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榜上有名。

大雪山雄踞双江县勐库镇西北,是孕育勐库大叶茶的摇篮。在大雪山中上部,海拔2200至2750米,人迹难至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着目前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大部分树龄在千年以上。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部门的植物专家和茶叶专家的鉴定,双江县大雪山野生古茶园是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大雪山正山古茶、大雪山正山古树春茶饼均系选用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制成,外观油润呈深墨绿色、无毫。闻之有浓郁的山野夜来香的香气,茶性劲足霸道,存放时间短不宜多饮,特别适宜长期收藏贮存。因地处高山密林,原料采摘艰难,故产量极少。

攸乐山正山古树茶:攸乐山在云南普洱茶历史上辈分很高,曾位居六大茶山之首。现今,攸乐山行政名称为基诺山,主要聚居着基诺族。攸乐山区属北来势带高原气候,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栽培着作权,历史上最高产量达到2000担以上。老茶树一年一生的叶芽呈黄绿色,发芽早,多茸毛,是优良的普洱茶种。晒青毛茶为棕红色,茶质较硬,条索分明,青茶味酽,生津味甘;熟普醇厚甘滑,沙化怡爽。

攸乐山古茶园毁坏严重,在世不多,只有深入茶区,用心采集,才能采收到为数有限的优质茶叶,偶得一片攸乐正山古树大春饼茶,亦仅够茶友一尝而已。

老班章正山古树茶:老班章地处布朗山深处。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是着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老班章所产的茶叶,滋味厚重、浓烈、霸道,初饮如伟岸的汉子,风骨刚健,气势雄浑,回味则有刚中有柔、强中有媚的风情。有茶人称赞老班章茶是普洱茶的王中之王,是最优质的普洱茶原料。老章班正山古树春茶饼,白毫显着,叶芽肥壮,是绝佳的收藏品,因产量少而一饼难求。

中国名茶六堡茶的文化寓意


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指出梧州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同为千年中国名茶,六堡茶的文化寓意关键在于“中国红”的特色!中国红,是中华民族的主题色彩,更是中国人的图腾崇拜、文化崇拜和精神皈依,中国红,寄寓着平安喜庆、和谐团圆、兴旺发达!中国红,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可谓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兴旺历史的高度概括,既是民族的主题色,更是民族的哲学观,六堡茶演绎“中国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折中、自然、和谐之美!自此,六堡茶获得了海内外文化界、茶叶界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

六堡茶,红、浓、陈、醇,有独特槟榔香气、越陈越佳,属黑茶类,采摘一芽二三叶,经摊青、杀青、揉捻、沤堆、干燥等工艺制成,分特级和一至六级,原产、主产于中国广西梧州六堡镇,享誉海内外。

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指出梧州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同为千年中国名茶,六堡茶的文化寓意关键在于“中国红”的特色!

关于中国的茶叶史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在今天有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

起初人们将大的茶叶放在水中煮,茶汤用作药用,嫩叶则作为蔬菜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慢慢得成为一种珍贵的食品,只为皇家御用。

茶酒的替代品茶文化的萌芽茶的珍贵,自然而然,茶成为一种奢侈的饮品,有钱人士仅用它来宴请上宾。逐渐的,茶慢慢发展成为了酒的替代品。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养廉示俭的事例。

茶饮料茶文化的形成/兴盛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茶的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如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尝一瓯茗《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来两瓯茗《食后》),晚茶(晚送一瓯茶《管闲事》)。许多著名的诗词歌赋出现于那个时代。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书《茶经》也出于同期。同时,作茶的技术也随之而日益进步,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茶成为了人们间交流的纽带,友谊的桥梁。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吟诗作乐,享受好时光。

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茶叶的健康价值。茶,成为了和谐与温馨的象征。

八大茶故事经典知多少


古代八大茶经典故事,你知道多少?

 

1、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2、王濛与“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事见《世说新语》:“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3、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4、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5、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6、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

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7、谦师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8、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茶源古道宁洱八大景观


宁洱是原普洱府驻地,早在唐代它就是普洱茶的产销地和集散中心,更是茶马古道的源头,商贾云集,马帮不绝的重镇,普洱茶便由其地名而生。来到普洱挂职第一次的下乡调研便是到达这里。它距普洱市府所在地思茅区仅46公里(26分钟的车程)。

秋季的宁洱城外坝子金黄一片,普洱山像一道高耸的屏障护卫着秋收的原野。我行走在茶马古道的发源地,从各个角度解读着这个在重重山峦簇拥的古道重镇。登高俯瞰普洱城像一本展开的大书,城北凤凰山,恰似凤凰展翅,势如衔书凌霄,再细看保存至今的《普洱府志》记载的府城图描绘的当时的古城,其形状像一个马驮子,意示着它同时是一座因普洱茶而兴的重镇。足见当时规划设计者之良苦用心。遗憾的是该城墙在经历了222年历史后因年久失修部分坍塌,到1951年被彻底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过境公路。

陪同我的当地同仁如数家珍的告诉我,古来宁洱曾有八大景观,据传每一景都曾有历届州府官员题诗为证历,经数百年而不衰:

1、天碧晓霞

2、仙洞春云

3、龙潭秋月

4、回龙夕照

5、东岭兰萼

6、城畔菏风

7、西岭温泉

8、茶庵鸟道

虽说这八大景观有些已经消亡但到今天依然为当地百姓引以为骄傲,这初次的造访使宁洱之美在我眼前挥之不去。

古道驿站那柯里

翌年初夏,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为拍摄我的专题片从北京来到普洱,我告诉他们再次来到云南我是带着一个命题:《茶马古道》而来。从历史上看它是一条承载着西南各族人民执着追求与奋斗不息人文精神之路。我的画也就从此落笔,随着生活的不断深入我的画风随之而变。就这样摄制组的镜头也随着我再一次走进了宁洱这个《茶马古道》的零起点。摄制组的一位朋友在到达那柯里后在她的微信中这样写道:从思茅到古道上的那柯里古驿站只有几十公里,逝去的马帮却要用一天的时间走完这段茶马古道,古老的普洱茶也就从这里开始了它漫长的旅程。

在那四面环山,两条小河盘旋相汇与此,山清水秀,自然生态良好,景色十分秀丽。摄制组的小伙子们都为这山景而兴奋,太好了这里到处都是美景。也许是雨季气候的变化之故今天的那柯里确实很有味道,行走在那柯里遗留的古道上,这段只有1.5到2米宽的路面,多数路段用人工打制的条石和砾石铺就,台阶逐级而上,这段古道曾是古代直至建国初期未通公路时思普区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按摄制组的要求我沿着这条古道沉思行走。

古树参天,古道沧桑,景色秀丽,韵味幽长,我仿佛进入了一种意境,猛然体悟到;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之路,马帮们每一次踏上征途就是一次生与死的博弈之旅。它的艰辛超乎寻常的身体极限,而沿途壮丽自然的景色却能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伟大。

从古道走进那柯里的驿站,遥想当年这里每天马帮铃声不断,人声马声交织,南来北往的马帮驻留休整。而今的那柯里在经受2007年6月3日大地震后,结合灾后重建县政府投入几百万元,修复了洗马台、风雨桥、古道流溪储水坝和一系列旅游设施,使这个古驿站依然遗存着悠久的历史的痕迹和深厚的茶马古道文化,百年老马店的楹联更道出了赶马人的艰辛及店主带给马帮的亲切与温暖。

上联是:关山难越谁为主

下联是:萍水相逢我作东

多么豪气质朴的语言啊!让人感从身受。

跨过风雨桥,一家店主正在用传统方式打制粑粑,一锤一杵那样的认真这真是一个难得的镜头,没有做作的摆弄完全真实的写生,言谈之中一幅《舂粑粑的乡民》落于纸端。

寻访古道偶遇马帮

云南的雨季与江南的黄梅天有很大的区别,一阵大雨之后太阳就有露出光芒,很快还会多云转阴,一天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或者说东边日出西边雨。

下午,一阵大雨之后摄制组为寻访古道重镇宁洱出发了,车行驶在通往普洱山的路上,刚刚放晴的天空随着山回路转后,一片黑云从对面山头压来,雨又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一阵紧似一阵。车行至普洱山角下,一队马帮托着一篓篓青草向我们走来,我的眼前一亮,啊!天赐良机。这是我到云南第一次路遇马帮,赶紧叫司机停车,车停路边,下车便与马锅头聊起家常,摄制组的小伙子们也一个个扛着设备冲了过来,找好角度抓紧抢拍。

马帮就住在附近的山上,马锅头是保山人,来到这已经三个月了,糯扎渡电站建好后要沿山修建输电塔,山高林密没有公路只有靠人背马驮将输电设备运上山,我连忙递上一只烟来做自我介绍,这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摄制组,来到我们市拍摄茶马古道,秘书在旁插话说;这是我们市领导我示意让秘书别再说下去了,便说:老表,跟你商量一下,能否借用你的马帮忙拍摄一下马队行走的镜头。马锅头很给面子立刻按我们的要求配合拍摄了这一段镜头--雨中崎岖山路上行走的马帮。望着马帮渐去渐远的身影,听着马锅头吆喝着的声音消失在耳畔,一种对他们的敬意之情,油然而生。

茶庵鸟道遐想

茶庵鸟道是普阳八景之一,为了拍摄古道上遗留的马蹄印迹我们追踪到这里,从史料上记载这是一条古时普洱府通往省城昆明、直至京城的第一个驿站,是当年清朝政府出资修建的官马大道中保存最好的一段。这里山高坡陡,峰危路险,古木参天,云雾缭绕。传说只有鸟儿才能飞过所以又被称为茶庵鸟道车停靠在茶庵茶厂边,趁着摄制组的小伙子们拍古道蹄迹,设定机位的空闲我便与茶场的厂长聊起茶厂的生产经营情况。

茶厂建于1962年,是在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从1954年起经过八年筹备在茶马古道源头上海拔1888米的山林中开垦兴建的一座889亩的茶园。到2007年茶厂改制做为林业局的职工这个叫吕玉祥青年与茶场签订了50年承包合同,自己当起了厂长,多年来他精心守护着茶园,他同全场十几个工人一起从采摘到加工、销售到修剪茶枝,样样都要事必躬亲。我问他咱的茶要不要打农药?不用。我这劳动力少,顾不上打药,完全是自由生长的生态普洱茶。喝一杯用清澈的山泉水冲泡出来的新茶味浓清香、色泽明亮,叶底柔软。入口难忘。言谈之间,工人们将一筐筐揉捻好的茶叶晾晒在晒棚的木架上,走进晒茶棚茶香扑鼻而来,吕厂长告诉我:雨水茶的叶子薄香气不大,适合做红茶,这几年红茶市场行情不错我正准投入红茶的研制和生产。我夸赞吕厂长有思想敢担当。出门时他指着门外的两个花岗岩的建筑墩石说:从这两个墩石上看当年的庙宇应该很高大气派,将来若要恢复寺庙时这可是一对真物件。

脚下的古道用硕石和长条石沿着密林遮盖的山岗箐头铺砌而上,林木葱葱,鸟语虫吟,风光独特。随同的当地同仁随口为我吟念着清代普洱贡生舒熙盛的《茶庵鸟道》:

崎岖鸟道锁雄边,一路青云直上天。

木叶清风猿穴外,腾花细雨马蹄前。

山坡晓度荒村月,石栈春含野墅岩。

只顾中原从此去,莺声催送祖生鞭。

诗句生动的描写了茶庵鸟道的雄奇险峻,和运茶马帮过茶庵鸟道的情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条茶马古道一直是官员往来、商旅行人及骡马运输茶盐的必经要道。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国道213线建成通车,昔日的繁忙古道被人遗忘了,山民曾无不遗憾的在山歌中唱道:

林深苔滑茶庵坡,猴子打秋鸟唱歌。

自从汽车通普洱,官道长满茅草棵。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茶马古道才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与保护。2000年以来为开拓旅游,县政府从紧张的财政资金中先后投姿400多万元重新恢复古道原貌。如今修复的茶庵鸟道不仅周边植被保护良好,而且在宽约1.5-2米,长约5公里的一些光滑的石板路上还保留着马帮踩踏出深深的马蹄印窝。

坐在古道的条石上,感慨万端,看着千百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成群结对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马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消散了。而眼前留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的烙印仍依稀可见。马帮们的那种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的拼搏奋斗精神,唤起了我对远古的遐想及千丝万缕的记忆进而在我的脑海里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伟大而又坚强。它必将在民族发展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挥!

中国有怎样的茶叶史


茶叶的传说:传说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中草药和蔬菜茶叶的发现?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

起初人们将大的茶叶放在水中煮,茶汤用作药用,嫩叶则作为蔬菜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慢慢得成为一种珍贵的食品,只为皇家御用。

茶酒的替代品茶文化的萌芽茶的珍贵,自然而然,茶成为一种奢侈的饮品,有钱人士仅用它来宴请上宾。逐渐的,茶慢慢发展成为了酒的替代品。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养廉示俭的事例。

茶饮料茶文化的形成/兴盛?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茶的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如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尝一瓯茗“《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来两瓯茗“《食后》),晚茶(“晚送一瓯茶”《管闲事》)。许多着名的诗词歌赋出现于那个时代。世界着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书《茶经》也出于同期。同时,作茶的技术也随之而日益进步,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茶成为了人们间交流的纽带,友谊的桥梁。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吟诗作乐,享受好时光。

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茶叶的健康价值。茶,成为了和谐与温馨的象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