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江湖里的那些事

发布时间 : 2021-08-30
绿茶江湖 航江普洱茶 滇江红茶的功效

绿茶江湖。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普洱江湖里的那些事”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炒的沸沸扬扬的普洱注定是个喧嚣的江湖。然而那些奠定了这基础的是那些各个门派的掌门,一如金庸小说里的武林江湖。我们就回头来看看普洱江湖里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就从1、2、3、4、开始说起吧。

云南最早的几家国立普洱茶大厂有1=昆明茶厂,2=勐海茶厂,3=下关茶厂,4=普洱茶厂,第一家昆明茶厂在昆明,第二家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城,第三家在大理,第四家在思茅的普洱县城。

昆明茶厂,在1973年研制熟茶渥堆技术的时候,主要科研人员来自昆明茶厂,尽管后来第一批成品茶是勐海茶厂制作出来的。文化大革命后期,昆明茶厂应省茶叶公司(已经改制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要求生产7581砖,外包装用的是省茶司的标志,连内飞用的是都是省茶司的印记。1994年,昆明茶厂停办解散,大量的技术人员流散到各个坊间继续沿袭昆明茶厂的风格制作砖茶,仍然称为7581砖,由于中茶牌的注册商标无法可管,许多仿制的7581以五颜六色的包装充斥市场,非常混乱。

下关茶厂,成立于1941年(民国三十年),建厂在大理下关,加工紧茶(蘑菇型)沱茶供应西藏和四川。建国后并入省茶司,1956年改制为国营,1959年恢复下关茶厂的称号。1978年由于原料调拨困难,七字饼茶(圆茶)的任务全部交给勐海茶厂生产,1992年松鹤牌商标注册,1999年改制为股份公司,2004年5月又改回民营。

勐海茶厂1938年建厂,1940年生产第一批茶叶,虽然说是生产,实际上是从坊间收上来茶品经过考量加工出口。1976年生产第一批熟茶。1989年启用大益标示,1994年大益商标正式注册。2004年被投资集团博闻公司收购改制为民营。

勐海茶厂风风雨雨70余年就像一个孵化场一样一代一代孕育培养了许多至今已经成气候的名牌普洱茶企业----海湾茶厂、六大茶山公司、勐养国艳公司、杨记天缘茶厂等等。2010后更是疯狂。

邹炳良是勐海茶厂的80年代奋斗时期的厂长,84年邹炳良和卢国龄接过勐海茶厂的接力棒,开始了13年的厂长工作历程,97年二老退休后又成立自己的事业----海湾茶厂,生产老同志牌普洱茶,为了防止和勐海日后产品冲突,远远的搬离勐海茶区来到安宁地界,并选用滇西茶区的茶菁制茶。

勐海茶厂在邹炳良之后迎来了几任厂长的更替,卢云、阮殿荣、郑洋...其中有一位叫做阮殿荣,副厂长董国艳,她们从1998年临危受命带领勐海茶厂度过亏损期走过了2、3个春秋,此时勐海茶厂经历着一些阵痛----老师傅退休或者被小厂家挖走,最突出的影响是许多小厂家打着勐海茶厂的招牌,制作自己的茶品,在市场上出现的赝品越来越多,由于在某些特点上与厂货略有相似,从而对外行的人来说,鉴别起来有些就相当困难。1999年台湾商人来厂家订货,所有的产品已经销售一空,阮殿荣带领技术人员大胆采用非常规配方,利用75年实验室的一个数据开创了7592的品种,圆满地完成了攻关任务。几位厂长带领勐海茶人凭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的精神,继续保持着龙头企业的地位。2000年,阮殿荣和董国艳辞职成立了现今在昆明的六大茶山有限公司,几年后,董国艳单独又成立了勐养国艳有限公司,各自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还有许多出自勐海茶厂的高手正在发展自己特色的普洱茶事业,勐海茶厂不断的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实体独立出去,但是说也奇怪,只有勐海茶厂自己做的大益普洱茶始终无法真正的复制,勐海茶厂无论经历多少风雨,依旧独立潮头。他的越来越稳定的品质不因各种舆论而更加趸定,总有接不完的订单和总也出不完的好茶和存放后不经意的惊喜等着那些跟随的信徒。

茶经网扩展阅读

话说中国茶馆的那些事


茶馆,古称茶坊或茶肆,由来甚久。卖茶现象,始于晋。据《广陵耆老传》载,魏元帝(260—265在位)时,就有老妇人每天清晨提茶罐到市场卖茶。至唐,茶肆已出现于城镇中。宋代饮茶之风极盛,茶肆布满大街小巷,而且花样各异,竟相争奇。从北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即可看到汴河两岸茶坊林立。元明之际,操茶肆之业者更多。至清代,茶肆极盛,种类繁多,星罗棋布,以北京西城论,相继出现了大茶馆、书茶馆、戏茶馆、棋茶馆、清茶馆、野茶馆、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茶馆文化。

大茶馆的特色一是规模大,二是贵族化。老舍先生笔下的老裕泰茶馆,给观众的印象可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但和以恢弘雅致而甲天下的天汇轩大茶馆比较,则相去天渊。书茶馆,即设书场的茶馆。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以短评书为主的茶馆。这种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和晚上请艺人临场说评书,行话为“白天”、“灯晚儿”。茶客边听书,边饮茶,倒也优哉游哉,乐乐陶陶。

比书茶馆更具娱乐性的是戏茶馆。这种茶馆在清代时称茶园,一度改称戏园或戏馆子,民国时改称戏院。北京资格最早的戏茶馆,首推明末开业于前门外的广和茶园,其次便是位于阜成门外桥头西侧的阜成茶园。该茶园始建于明末清初,咸丰末年由内廷升平署重修,成为简拔优秀伶人进宫当差预演的场地。

具有娱乐与竞赛双重性质的棋茶馆,既是弈林高手会聚的“棋艺沙龙”,又是一般爱好者观摩消遣的场所。北京著名的棋茶馆,首推西城义溜胡同路南的东和顺,因掌柜姓吉,排行第二,故俗称二吉子棋茶馆。该茶馆陈设典雅,收费较高,非阮囊羞涩者所能涉足。

以卖茶为主的茶馆谓之清茶馆。民国期间,位于长安街西头的龙海轩,护国寺西口儿的庆盛轩,阜成门内大街的天禄轩,都是生意兴隆的清茶馆。倒退五六十年前,北京城十分空旷,不祥现在这样拥挤的几乎透不过气来,所有的清茶馆都非常宽绰,桌凳疏置,空间开阔。大家伙你一壶“雨前”,我一壶“大方”,他一壶“毛峰”,闷透了之后才一碗一碗地细品,喝得塌实,喝得自在,喝得痛快,喝得够味儿,喝得肚子里空膛了,不用人催,自然四散,各奔东西。

清茶馆的茶客,自清晨至黄昏,有如走马灯,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至于那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茶腻子”,则终日泡在茶馆里,长时间占着座位,而善良的掌柜从不对其下逐客令,恪守和气生财之道,竟至于此。

闻鸡而遛鸟者,作为清茶馆每天第一批顾客,给茶馆带来了繁荣和热闹,也为北京的民俗谱写了历史篇章。这些鸟迷们涉足郊野遛早儿后,进城先奔茶馆,借以歇腿儿、喝茶兼赏鸟。此时不过清晨7时许,懒人尚在梦乡,而茶馆早已是炉火正红、水沸茶舒、清香扑鼻了。竹笼里的百灵、红子、黄雀儿、靛颏儿等诸般训练有素的名贵小鸟儿只只不甘寂寞,一块迎着朝霞,顷刻即仿效出喜鹊、布谷、家燕、大雁、老鹰以及伏天儿等叫法,各逞歌喉,互不相让;其主人则互谈茶经、论说鸟道、叙述家常、评议时政,恬淡的心情溢于言表。

步鸟迷之后尘者,是五行八作的工匠。这些人于茶道并无研究且不感兴趣,迫于生计,必须于上午八、九点钟在茶馆聚会,各自沏壶茶慢慢喝着,肚子里没什么油水,因怕“水饱儿”后被茶涮得越发心慌,故只是小口儿小口儿地抿,一旦被雇佣,即弃茶扬长而去,倘无人问津,则耗至中午怏怏而回。

如今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文化活动场所――茶艺馆,已经在各地兴起。它不同于一般的餐饮场所,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还集艺术、休闲、娱乐与一体,既是艺术展示,又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在那里,人们可以品尝各种时令水果、美味茶点;可以嗅到茶芬芳;可以欣赏富有传统美感的乐曲;还可选择久坐不厌、舒适的茶座,充分感受茶馆内色彩的韵律、器具造型的对称、花卉草木的园林意境;还可感受茶艺师神定、气闲、落落大方的姿势、优美的动作、周到的礼节,娴熟的沏茶技艺,富有传统意韵的服饰,所有这些提供给人们一种全身心的享受,这种享受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茶艺馆在香雾缭绕、云气袅袅的饮茶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传播着文化与艺术,给予了人们茶文化的艺术熏陶,提升和丰富了品茶的审美情趣。茶馆不论档次高低,或漏天茶室,或雅致茶馆,品茶喝茶,不仅令人解渴,更使人在茶香袅袅中有神清气爽的感觉。它能祛除烦躁,松弛都市生活的紧张节奏。俗话说“心平气和”,就是这样的人文环境。显然,茶馆对稳定社会治安大有益处。茶馆又是一个小社会,喝茶、聊天、下棋、听书、会友、谈生意,为生活节奏日益紧张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松弛神经的场所。

江湖普洱刀和它的用途


江湖术语:长生剑,世上最锋利的剑,没有出鞘,却已锋利得可怕。

品饮前,用普洱刀把压制成型的普洱茶剥开、拆散,是普洱冲泡的第一步,从这一步开始,普洱刀如长生剑一般,划破普洱茶陈年的历史,把一片片经历过时间历练的茶叶展示在我们面前。

江湖门派金属茶刀:是如今普洱刀的主力军,款式多样,有三角形,也有折叠式,还有茶叶形,合起来如一片茶叶,打开之后就是一柄普洱刀。15元上下,价格较适中。

竹木茶刀:由有些年份的竹或木削制而成,色金黄、坚硬如骨,做工更精细。

骨质普洱刀:用象牙、牛角、牛骨、羊骨等珍贵材质制成的茶刀,这类茶刀体积比一般茶刀大,外形洒脱豪放,透出强烈的民族气息。

银制普洱刀:包括镀银和全银打造之普洱刀,银光四射,甚是高贵。

茶针:一种外形类似锥子的普洱刀,锐利的针尖更利于进入刀刃所不能到达的紧压茶缝隙,不容易伤及枝叶,也适合沿着茶的条索拆茶,不会损伤茶面,专业玩家常用。

独门心诀即便是比较松散的紧压茶,也不赞成用手掰,因为手掰下来都是一块一块的,既不容易泡开,又容易掰碎。但使用普洱刀撬不同形状的普洱茶时,顺序也各不相同。

1、撬茶砖时,一只手按好茶砖,另一只手拿茶刀从茶砖的侧面入刀,将茶刀从边缘插入茶砖内部,再往上提起,这样就能轻松的撬起一片茶。

2、撬茶饼的时候,则需要从饼背中心的凹陷处开始,将茶刀从凹陷处插入到茶中,向四周放射性的撬起。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来从凹陷处入手比较容易撬起,二来可比保持饼面的完整和美观。

3、沱茶的撬法和茶饼类似,也是从中间的凹陷处开始着手,从边缘入刀,向里侧撬起,也可以保持茶的外观,同时比较好着力。

4、用茶针撬茶时,则不论什么形状的紧压茶,都应该尽量沿着条索逐一撬起。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端茶送客” 的那些事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端茶送客”的那些事

随着《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热播,端茶送客这一传统礼仪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老戏骨们又一次给大家带来了惊喜。真是一部好剧,好剧不仅演员演技好,场景细节处理的也好。

剧中各位大人、老爷们一言不合就端茶送客。

周莹找童掌柜谈棉花生意,周莹要一百二十文,童老板不肯接受,只肯出六十文,说完就端茶送客。

张长清劝赵白石收回陕西机器织布局股份,赵白石不从,端茶送客。

宝丰隆的秦掌柜对江先生,端茶送客。

沈四海对上门要钱的杜明礼,话不投机,直接端茶送客。

《那年花开》的角色们,真是特别爱用“端茶送客”来逐客。

要说端茶送客到底怎么回事,我们先要说说盖碗的由来。盖碗茶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茶托”又称“茶船”,相传为唐四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始为木托,后以漆制。盖碗茶具常有名人绘的山水花鸟。碗内又绘避火图。但是,唐代流行煎茶,一般都是没有上面盖子的,只有茶杯和茶托。要是唐代相关电视剧,出现了拿着盖碗喝茶的,那就真是穿帮了。

经过现代考古发现,盖碗出现在清朝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期才开始大量流行。

清代茶托花样开始繁多,各式各样,有圆形、荷叶形、元宝形等等。盖碗茶盛行于清代京师(就是北京)。首先流行于皇宫贵族使用,以及高雅的茶馆,皆重盖碗茶。并且,盖碗茶宜于保温,所以,后来各地都流行。

再说端茶送客的礼仪。来客人相见,仆役要献茶,主人认为事情谈完了,便端起茶杯请客用茶。来客嘴唇一碰杯中的茶水,侍役便高喊:"送客!"主人便站起身来送客,客人也自觉告辞。这样,主要是方便结束谈话,难免主人和客人尴尬。

这套礼仪,最早开始于宋朝。到清朝以后,随着盖碗的流行,才开始兴盛。

这个盖碗茶并不只是“逐客的道具”,清代官场上的客来上茶,坐久了也是可以喝的。

朱德裳《三十年见闻录》载:下属拜见上司,须上司举手口称“清茶”,并由上司先喝,下属方能端茶品饮。如果,上司只是端起茶杯,而不喝,即按时“逐客”。仆役随即高呼“送客”。这时候,主人喝与不喝就是是否逐客的表达。

茶馆的江湖文化过往


传说100多年前,成都华阳县上有个出了名的闲人叫苏老三,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在茶馆的喧哗中牙牙学语,在茶馆的桌子板凳之间扑爬筋斗地长大成人。因为他家就是开茶馆的,从小跟着父亲在茶馆里混,所得知识不是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就是从茶客们的龙门阵里学到的。所谓耳濡目染,苏老三把这个世界是搞懂了。于是,他不去辛苦谋求什么功名,决定就做个茶馆闲人更安逸。

其实闲人并不闲。别看他成天无所事事泡在茶馆里,只喝茶说话,可张三要认识李四,找苏老三牵线;谢家要卖点啥给王家,请苏老三搭桥;东家跟西家结了梁子,那么摆一桌茶,喊苏大爷来调解调解,这叫吃讲茶.

茶馆就是江湖。着名的四川袍哥组织的码头就常常设置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茶馆里。在民国初年,黑社会买卖鸦片、枪支等也常在茶馆里进行。另外,茶馆也起着江湖救急的作用。一般是求救者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去茶馆喝茶,当堂倌来给茶客加第二次水时,发现找不到茶盖,便对这个茶客起了警觉。果然,只见这个装成茶客的求救者揭起桌上的草帽,露出了先前被他藏起来的那个茶盖。这便是一种信号,一个江湖隐语,或者叫做切口.堂倌见此,马上会意,随即也做出一个隐语似的回应,邀客人后堂说话。与客人对话的就是茶铺老板。他问清事由之后,一般都会拿出一些盘缠,一是解救其眼目下的困境,二来也是给对方指明一条生路。所谓生路,就是将其介绍到另一个码头,入伙做事。

传说苏老三在茶馆时兴张贴莫谈国事这一类标语之后,就从茶馆这个舞台彻底消失了。

茶之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茶界本无恩怨,因为有了人,茶界就有了纷纷扰扰。

茶也分山头,这个山头和那个山头都有固定的信徒,都有着执著的门户之见,互不想让,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参加茶会也要事先打听有哪些茶人参加,权衡再三再决定是否出席,如此避讳可见内心抵触之深。学茶人越来越多,茶人带出很多徒弟,但对徒弟往往也有很多防备,未必倾囊相授。虽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真正做到无私也需要境界。名师未必出高徒,高徒未必出自名师。我的学茶之旅,拜了很多师父,管中窥豹,看到的人间万象,甚是有趣;国学圈盛产“岳不群”,茶人圈高产“炫技派”,各自都有一套绝活笑傲江湖,我等自叹不如。但我未想过做茶人,我的思想隶属于逍遥派,闲云野鹤才是我的生活,那种德高望重受万人推崇也比不上逍遥似神仙。

上周接受一家媒体的采访,主题关于“青桐茶仙的新都市生活”。记者问我:“习茶的经历是否有遗珠之憾?”我说:“人生若没有遗憾,那该多无趣啊。正因为遗憾,才知道努力的方向。电影《一代宗师》里八卦掌宗师的女儿宫二说过:‘我爹常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见过自己,也算见过天地,可惜见不到众生。这条路我没走完,希望你能把它走下去。’其实茶道境界也是一样,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天地众生,因为我们只见到自己。什么时候能把‘我’字放下,什么时候就能见到更广阔的天地了。一个人修炼到什么境界,决定了他看到的风景,所以人生有很多的盲点。我泡茶的盲点就是人在泡茶,心已忘了茶。更多的关注外在的人和事,而不是内在的茶和心,人在江湖总身不由己,难以做到”无我“,茶心一乱,茶味尽失:茶心不乱,方出真味。最美妙的茶味,便是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了茶,而你成了配角,奇妙的共振才会降临。有时候忘记自己,才能成全自己,某一天不再证明自己时,便是更上一层楼了。茶,真正的大师,让人学会追求完美但不执着于完美。”

江湖有深浅,但不分国度,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江湖则更深了。今天主流的日本茶道“三千家”,始祖是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在其孙子隐居时,千家流派分裂为三派: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表千家为贵族阶级服务,里千家实行平民化。除了主流的三千家,还有二十几种茶道流派,百花齐放。但我想不管江湖中有多少流派,茶的本质是不变的。甚至茶本身就是佛法,她如如不动,毫无分别心,告诉我们习茶之人,放下成见,在茶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下之分。一旦有了高下之别,便再也不能入茶道之门了…

茶杯里的江湖,你看懂了吗?


想了解《茶杯里的江湖,你看懂了吗?》知识吗,丰富的《茶杯里的江湖,你看懂了吗?》内容等你来看!

闽南人待客,必须有茶。

江湖有江湖的规矩,喝茶也有喝茶的门道。如果你不懂规矩、不懂门道,那就是瞎混。

作为客人,你必须明白这些茶道规矩,进退才能从容。

古人说得明白:“七分茶八分酒。”倒酒倒八分,倒茶只能倒七分,不是我舍不得一点茶水,确实是因为尊敬你,怕你烫着,只倒七分,留了杯口不烫的位置,让你喝茶。

如果哪一位主人把茶杯斟满了请你喝茶,那多半是他并不是很欢迎你。

有时候,你上门造访某人,主人家已经有客人在了,如果你够格,主人是必定得重新换一包茶用来接待你的,“旧茶不待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如果你是常客,你是主人的兄弟,那就可以忽略不论。

这年头,分秒都是可以折换成金钱的,所以,若找别人闲聊,千万别耽误了主人家的正事。有些人,很客气,又很有修养,他不告诉你他正忙着,让你自己泡茶,还一次次地添水,把茶喝到寡淡无味。这时候,你别还是木头一根,人家其实已经很不耐烦了:你快点走吧!

如果主人平时是一个有品位的人,有客人来,泡茶时,他不会长时间拿着手机低头刷屏,如果他一直这样做,你呀,就知趣点。

作为主人,有半生不熟的客上门,泡茶、喝茶,同样需要察言观色。

把茶喝得“咝啦”乱响的主,多半是“吃没吃相喝没喝相”的人,他不品茗,他只牛饮,如果你需要牛饮喝水的小弟帮你做事,这种人也许凑合,但绝对没办法培养他成为与你同等次的益友。

玻璃茶几都容易弄出声响,端茶杯放茶杯之间,每每弄出响亮的磕碰声,这样的人,粗鲁、不拘小节,最容易给你惹事的,就是这样的小弟。

有的人,在你倒茶或者他接茶的时候,会用食指中指轻扣桌面。很多人懂得这样做,但不懂什么意思,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种说法是,古时某人与皇帝一起品茗,这皇帝是个茶痴,坚持要自己倒茶,也帮臣下倒茶。做人臣的,受不起,皇帝每倒一杯,便要起立跪倒谢恩。这是喝茶呀,跪了起,起了跪,多麻烦,最后便以两指代两膝,表示下跪谢恩。

若是进你家门的客人,有此修为,那多半是谦谦君子,至少表面上为人厚道实诚,此种人,可以交也。

关于本文《茶杯里的江湖,你看懂了吗?》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回顾普洱茶的那些历史


第一个给滇西南的大叶种茶里洒清水的人是谁?第一个用湿润的笋叶包裹饼茶的是谁?历史永远地遗忘了他们。但是,关于普洱茶的奇迹,就来源于这两个偶然的细节为使茶叶在运输中不碎裂,茶农朝茶叶中洒上些清水。运往思茅或普洱的总茶店,需要10天左右。时光加上清水,完成了大叶茶的第一步冷发酵。在思茅或普洱的总茶店,散茶被蒸压成饼,外包笋叶同样,为了使它软柔,笋叶被水浸湿。

第二道冷发酵发生在茶马古道上。经滇藏线到拉萨,全程约需100天。在迢遥长路上,大叶茶伴着风声、雨声,揉入阳光、霜雪以及那层笋叶的清香水汽,它开始在马背上不为人知地、静悄悄地酝酿一种不可思议的陈香。天地自然参与了这一制作过程。马背上的时光,完成了普洱茶的最后一道工序。

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思茅举行,会议解决了有关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一大悬案:世界茶叶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思茅。在一些专家的解读里,普洱,乃哈尼语,意为水边的寨子。普洱茶,是包括哈尼族、基诺族在内的滇西南人民的共同创造。这次学术研讨会成为普洱茶热的预演。

整个90年代,一批台湾茶人关于普洱茶书籍的出版,将一股追捧的热力漫漫传往大陆。传奇与玄妙的身世,赋予普洱茶一种文化价值,它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有文化意味的商品;而越陈越香的直接表述,成为最好的广告词,暗示它无可预知的升值空间。

2003年以后,普洱茶的知名度在大陆如同井喷。拍卖会上,一饼普洱茶以几十万到一百多万元不等的天价,抢尽风头;市肆坊间广泛流传着一两百年普洱等价一两黄金的说法。2005年春,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活动从思茅起身,沿着百年前马帮进京的路线蜿蜒,一路北上。这一有关普洱茶的最大的行为艺术,在全国引起轰动。全民性的普洱风潮呼之欲出。

很快,普洱茶的收藏、囤积、投资者,远远多过了普洱茶的消费者。作为高端礼品的普洱茶,在各种社交场所送来送去。更多情况下,普洱茶成为身份的表征、品位的标志、时尚的代言。终于,普洱茶市场一片丧失理智的疯狂。此时的普洱茶,渐渐被抽离其物质载体,陷入深度异化。

鉴于普洱之名如日中天,思茅市做出了更名普洱市的决定。2007年1月,思茅市如愿以偿。与此同时,云南的普洱茶生产被带入一个群雄逐鹿、你争我夺的时代。

然而自始至终,普洱热背后,商业运作与茶商炒作的魅影时隐时现。当普洱茶疯涨的价格远离其价值,泡沫越吹越大,破裂在所难免。2007年5月起,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普洱茶价格出现迅速下滑的局面。很快,普洱茶市场面临不可挽回的崩盘现象。

反思终于来临。人们记起:上一次国土上出现此种非理性狂热,是上世纪80年代的君子兰热。

但无论如何,在整个市场的波峰浪谷之中,普洱茶作为一种质朴的民族文化,其本质并无改变。事情的实质是:当某些民族传统文化被包装成商品投放于市场时,它有可能被改写,被涂抹。所以,普洱茶事件的启迪,意味深长。

有关普洱茶的那些历史


第一个给滇西南的大叶种茶里洒清水的人是谁?第一个用湿润的笋叶包裹饼茶的是谁?历史永远地遗忘了他们。但是,关于普洱茶的奇迹,就来源于这两个偶然的细节:

为使茶叶在运输中不碎裂,茶农朝茶叶中洒上些清水。运往思茅或普洱的总茶店,需要10天左右。时光加上清水,完成了大叶茶的第一步冷发酵。在思茅或普洱的总茶店,散茶被蒸压成饼,外包笋叶同样,为了使它软柔,笋叶被水浸湿。

第二道冷发酵发生在茶马古道上。经滇藏线到拉萨,全程约需100天。在迢遥长路上,大叶茶伴着风声、雨声,揉入阳光、霜雪以及那层笋叶的清香水汽,它开始在马背上不为人知地、静悄悄地酝酿一种不可思议的陈香。天地自然参与了这一制作过程。马背上的时光,完成了普洱茶的最后一道工序。

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思茅举行,会议解决了有关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一大悬案:世界茶叶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思茅。在一些专家的解读里,普洱,乃哈尼语,意为水边的寨子。普洱茶,是包括哈尼族、基诺族在内的滇西南人民的共同创造。这次学术研讨会成为普洱茶热的预演。

整个90年代,一批台湾茶人关于普洱茶书籍的出版,将一股追捧的热力漫漫传往大陆。传奇与玄妙的身世,赋予普洱茶一种文化价值,它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有文化意味的商品;而越陈越香的直接表述,成为最好的广告词,暗示它无可预知的升值空间。

2003年以后,普洱茶的知名度在大陆如同井喷。拍卖会上,一饼普洱茶以几十万到一百多万元不等的天价,抢尽风头;市肆坊间广泛流传着一两百年普洱等价一两黄金的说法。2005年春,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活动从思茅起身,沿着百年前马帮进京的路线蜿蜒,一路北上。这一有关普洱茶的最大的行为艺术,在全国引起轰动。全民性的普洱风潮呼之欲出。

很快,普洱茶的收藏、囤积、投资者,远远多过了普洱茶的消费者。作为高端礼品的普洱茶,在各种社交场所送来送去。更多情况下,普洱茶成为身份的表征、品位的标志、时尚的代言。终于,普洱茶市场一片丧失理智的疯狂。此时的普洱茶,渐渐被抽离其物质载体,陷入深度异化。

鉴于普洱之名如日中天,思茅市做出了更名普洱市的决定。2007年1月,思茅市如愿以偿。与此同时,云南的普洱茶生产被带入一个群雄逐鹿、你争我夺的时代。

然而自始至终,普洱热背后,商业运作与茶商炒作的魅影时隐时现。当普洱茶疯涨的价格远离其价值,泡沫越吹越大,破裂在所难免。2007年5月起,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普洱茶价格出现迅速下滑的局面。很快,普洱茶市场面临不可挽回的崩盘现象。

反思终于来临。人们记起:上一次国土上出现此种非理性狂热,是上世纪80年代的君子兰热。

但无论如何,在整个市场的波峰浪谷之中,普洱茶作为一种质朴的民族文化,其本质并无改变。事情的实质是:当某些民族传统文化被包装成商品投放于市场时,它有可能被改写,被涂抹。所以,普洱茶事件的启迪,意味深长。

相关文章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