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坊里面话说茶[情感茶话]

发布时间 : 2021-08-30
话说茶文化 老生茶话语 茶里面含有多少成分

话说茶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坊里面话说茶[情感茶话]”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坊里面话说茶[情感茶话]”相关知识!

据史料记载,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兴盛于唐宋。茶由最初被当作药用到如今衍变为茗饮,历经沧桑二千余年。

自从神农氏首次发现茶叶,并将茶作为解毒疗疾的良方后,茶叶就逐渐扎根于寻常百姓家,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再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寒夜客来茶当酒,从古至今,以茶会友,客来敬茶,已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

如今现代人饮茶已不再是纯粹为了解渴解乏,而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一种时尚、高雅的休闲、交际方式。迎合着人们的这种饮茶观念,都市中茶舍、茶馆、茶楼大行其道,甚至网络上也开起了茶坊,茶与茶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饮茶有时也要讲意境,可以独自一人置身陈设典雅的茶室,捧一盏清茶,任缕缕茶香掠过鼻尖,看茶花在晶莹剔透中徐徐绽放,听耳边不时传来浪漫抒情的小夜曲,不知不觉中人已悄然远离了浮华与喧嚣,茶香袅袅之间让人浑然忘却了尘世间种种心机较量,紧绷地神经渐渐松驰下来,疲惫的身心亦仿佛得到了短暂地休憩;可以邀一俩好友花前月下,亭台水边,席地持壸,与自然为伍,细细啜品,言尽世间百态,品味人生精华。

茶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对于饮茶的人来说,如果在品茶过程中能够悟出某些类似人生哲理、人生真谛样的东西来,就已达到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了。

至今,茶与茶文化已普及到世界160多个国家,由于信仰不同,对茶道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中国的茶道讲得是:茶禅一味,和敬清寂。而日本的茶道讲究庄重,严谨,饮茶时规矩更是多多,饮茶时不能代手表,茶室内也不应有钟,不能谈论女色、金钱、战争、话题仅限于自然与科学,这种饮茶观念来源于武士道精神,日本武者在战争间隙,希望通过饮茶来得到片刻喘息,从而达到远离战争,进入忘我的境界。

据医学证明,常饮茶(尤其饮绿茶)可以起到延缓衰老、提高免疫、预防龋齿、杀菌抗病毒的功效。

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曾有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的诗句,可见饮茶有益健康的说法由来已久了。

小编推荐

成都的老茶坊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所有人的感受中,成都是平静而安详的。她的那份沉着与自信,犹如那两条穿城而过的江水,终日默默流淌,毫无声张;她的那份闲适与平和,犹如遍布大街小巷的茶坊,身处其中,一杯清清的茶水便会让人消融了红尘的喧嚣,淡化了岁月的苦难。

在专事人类学研究的吕卓红博士眼中,成都的茶馆是她人生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场景:“事实上,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坝子,坐茶馆早已成为一部分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茶馆对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的民众,构成和体现着生活品质和生活态度,建构着一种不言而喻的‘集体记忆’。”在她看来,川西茶馆空间所承载的内涵是其他地方的茶馆所无法比拟的。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场镇,茶馆不仅具有娱乐身心、传播信息的功能,而且是城市和场镇各色人等经济、文化活动的场所,是传统社会民间知识和民间曲艺生产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联结地方社会生活网络的一个枢纽。而对于林林立立的茶馆在川西社会的意义,她认为:在传统的人际交往空间逐渐衰退的近代社会,茶馆部分地替代了它们整合人群的作用,并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条件,产生相应变化,以维持川西社会的正常运转。“从这个意义上说,茶馆的发展是与川西社会近代化的进程相辅相成的,是民众借以重新整合社会和生活世界的一种积极力量。”

在李劼人、沙汀等川籍作家笔下,茶馆是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的主要场所。不过长久以来,与老舍、林语堂笔下的北京茶馆相比,四川茶馆大多“形象”不佳,硬件设施简陋,仅竹椅、木桌、土瓷碗而已,软件更差,多以终日打瞌睡的形象示人,茶馆也往往成了袍哥等闲杂人员聚集的是非之地。

安德烈·巴赞曾这样评论摄影艺术:摄影就是给时间涂上香料,使它免于自身的腐朽。其实,作为一座千年古城,使成都免于自身腐朽的,不是摄影行为本身,而恰恰是被摄影镜头一次次定格、聚焦的那些真实的物像。这些物像因为沧桑,而使时间停止了流逝;它们因为沉静,而使岁月回到过去。

对老成都而言,茶馆恐怕是除街头外最重要的公共场所,据清末民初有关资料记载:成都在晚清有454家茶馆,到1931年竟增至620家。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这些老茶馆大多早就荡然无存了,现在露脸的,更多不过只冰冷的楼房与挂满红绿灯的马路,楼舍间,灯红酒绿,广告肆意;街面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在这里,城市躯体装载的骨骼、肌肉与器官越来越高大,越来越华丽,而城市的地图上,只余下一些若有若无的记忆,余下一些怀旧的伤感与怅惘。但身处顺兴老茶馆,这座城市的历史,至少是它的某一部分,便复活了。在老茶馆内那一条条黑黑窄窄的仿古小巷中,不知陪伴着多少人走过童年,在它每一块普普通通的砖石瓦块上,都刻印着无数人儿时的点滴记忆,在他们的记忆中,沉淀下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浮现出它所有平静的时光与平缓跳动的心律。

在美籍学者王笛的眼中,成都茶馆文化的特征,其一是茶馆竭力择址在商业发达或有自愈风光或文化氛围浓厚之地;其二,“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成都,人们以茶为娱乐中心,当然对民间艺人来说,茶馆也是他们极好的舞台。”他断言成都早期的剧场都产生于茶馆。茶馆不仅是市民的“社会俱乐部”,更是民间曲艺演出的“天堂”。据吕卓红博士考证,晚清民初,川剧、评书、扬琴、竹琴、清音等民间曲艺,没有专门的演出场所,没有专门的舞台戏院,它们的演出都在茶园。当时以演戏出名的茶馆有悦来茶园、大观茶园、万春茶园、锦江茶园四家,而成都第一个川剧团体“三庆会”就是在悦来茶园成立的。

成都的茶文化,我认为,它首先建立于成都独特的地域文化之上,没有了卖唱的、说书的、玩鸟的、修面采耳的,少了弹清音、打道琴、唱川剧,成都的茶文化便少了外延的魂魄;没有了心平气和与无挂无碍的聊天,少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神会,成都的茶文化便失了内涵的精气。

这个夜晚,当身着时装束的茶倌茶娘穿梭其间时,各类精美的川菜小吃便摆在了我的眼前,大快朵颐之时,一阵我早已熟悉的川剧锣鼓声响了起来,戏台上,变脸、吐火、扬琴、说唱、蜀宫伎乐舞蹈和茶艺绝技纷纷亮相,戏台下,美食相伴,倾心交谈,舞台装饰的面具与生活真实的人生,此刻便水天一色,合二为一了。

隐约中,我看见这个城市的过客、倾情的男女,在茶馆门口穿进穿出,他们在灯光下彼此倾诉、或者喃喃自语。那些丰盛的美食、清淡的茶水、现代的时装与沧桑的古墙、传统的民乐,奇妙地混合在了一起。脑海中,我记起电影《SomewhereinTime》的主题曲,这是我极爱听的,中文有个极其好听的名字叫《时光倒流70年》。

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我们的人生如水一样的流过,在水的尽头,便是看不到摸到的永远,我们一生也无法知道永远有多远……

北宋开封的茶与茶坊


这座民国时期的建筑坐落在开封市鼓楼街。今年5月,我们采访时,正面临开封市政府对鼓楼进行整修、改造,王大昌能不能保留下来成为当时所有人心里的疑问。

王大昌茶庄自1913年创建于此,距今已有100年历史,门头招牌乃当时的书法名家了然和尚亲书。店内,一桌一凳、一柜一秤,包括镶嵌了黄铜的王大昌柜台,件件物事都有百年历史。

截至发稿,开封方面传来消息称,王大昌终获保留。

河南商报记者马红丽/文邓万里/图

今天,代表着时尚的咖啡运动正在渗透着茶中国的角角落落,咖啡馆在每个城市的扩张速度都与它日日暴涨的营业额成正比。

可一千多年前,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就在那座曾经辉煌的大宋皇城开封,中国的茶是引领当时世界饮料潮流的代名词;点茶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直至今天也是最令日本茶道艳羡和仰止的冲茶艺术;而龙团凤饼更是饼茶的巅峰之作。

茶与茶馆

如今,做官儿做到一定级别,家里是必有好茶的,无论你爱喝与否。

生意做大了,有钱了,办公室、家里,是必备一套好茶台的,因为那是门面。这情景有点类似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人一夜暴富后,开始疯狂地为自己装修书房并疯狂地为书柜塞满各类图书一样,爱与不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书就在那里,茶也在那里。

在成都等地,无论逛到哪里,总有个茶馆可以喝喝茶、歇歇脚、聊聊天什么的。但在今天的中原地区,想寻一处正经喝茶的地儿,有点儿不太容易。即使寻到一处茶馆,也大都跟棋牌乐有关。想在这些曾经塞满历史的城市里找个茶馆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似乎有点图样图森破。

茶与咖啡

与此同时,咖啡馆在中国各个城市的扩张速度与它日日暴涨的营业额成正比。报载,年初,韩国漫咖啡在郑州店面中,客流量每天稳定在600人次左右,高峰期甚至需要排队。

咖啡运动正在渗透着茶中国的角角落落。

喜欢泡咖啡馆的消费群体基本以宣称时尚、小资、文艺范儿的白领为主,他们认为:当整座城市都上紧发条时,咖啡这扇门,可以让他们暂时逃离世界;咖啡是有价格的,但坐在咖啡店里的时间无须付钱。

但其实,当整座城市都上紧发条时,茶这扇门,也是可以让你暂时逃离世界的;茶是有价格的,但坐在茶馆里的时间也是无须付钱的。

曾几何时,中国的茶是引领当时世界饮料潮流的代名词;曾几何时,中国的茶馆也是小资、时尚的代言人;曾几何时,中国北宋的点茶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直至今天也是最令日本茶道艳羡和仰止的冲茶艺术;曾几何时,中国北宋的龙团凤饼是饼茶的巅峰之作。

茶与奇葩的大宋王朝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大宋王朝是一个特别奇葩的朝代。

一方面经济实力当时全球最强,长于文治,却又短于武功,以至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跺跺脚都会造成国际舆论影响的大宋王朝还要看人家金国、辽国的脸色,年年要给这两个马上民族上贡;另一方面,大宋王朝的好几任皇帝虽然都不算是好皇帝,却能称得上书画家、美食家,皇帝当不好就当某某家的概率超出了中国历史上的其他任何朝代。

比如那位丢了江山、当了俘虏的极品皇帝宋徽宗,这货不仅诗书画皆晓,也是一位茶的热爱者和追随者。因为爱茶到极致,他曾经写了一本《大观茶论》,对茶的采制过程及烹煮品饮、民间斗茶之风都描述颇详。不仅如此,他老人家还针对当时开封城内茶、酒合宴的情形做了一幅《文会图》,对后世研究文人茶文化极具参考价值。

唐朝由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到了北宋,从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历代皇帝都有嗜茶之好。因此,各地贡茶越做越精,民间斗茶之风亦愈演愈烈,以至于当时上至宫廷、达官,下至百姓,茶成了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北宋诸王纳妃的礼品中除羊、酒、彩帛之类外,还要有茗百斤。而后来民间订婚行下茶礼即由此而来。

由于嗜茶,赵匡胤执政时还常常光顾开封街头的茶坊、茶肆。据说,他有次逛到寺东门大街丁家素茶品茶,一时高兴,竟将宫中收藏的三国著名画家曹不兴的画亲赐给店主。店家获此宝物后喜极而泣,悬挂于店中。从此,开封城内的茶坊、茶肆就有了悬挂字画的风俗。

斗茶与茶艺

北宋依然流行饼茶。

但那个时候的饼茶跟现在流行的普洱饼茶是两个概念。无论制作工艺还是技术含量,北宋的饼茶都更加复杂、讲究。

首先,茶叶的采摘强调时节,主张以惊蛰为候,且要日出前采茶,避免日照耗其精华。然后,把采下的芽分出等级,蒸、榨,研成茶末,放进各种形状的模具中,最后再过黄焙成茶饼。龙团凤饼是当时等级最高的贡茶茶饼,制造这种茶有专门的模具,刻有龙凤图案。

北宋的饼茶喝起来也有讲究,称为点茶法。点茶,就是把团茶碾碎,滚水冲下去,用力搅拌,使茶与水融为一体,然后趁热喝下去。注意,这个时候,茶末的好坏、搅拌的均匀度就直接影响到茶汤的品相与口感了。如果茶与汤不分离,并且跟茶盏如乳胶状咬合在一起,就叫咬盏,是最高等级的茶汤。

点茶法严重促进了当时开封城内上至宫廷(宋徽宗就爱纠集群臣一起斗茶,估计他最快乐的事就是斗败所有参赛选手)、下至民间的斗茶风。斗茶也叫茗战,有点类似于今天街头巷尾的棋战,过往行人可以集体品评参赛人茶品的优劣和烹茶技艺。

今天,日本所谓的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不过,大概由于当时倭国经济、资源以及自家茶种所限,所以,至今他们向世界人民所呈现的茶道技艺中,茶末总是很粗,茶和汤形成不了乳胶状,因此也就没有咬盏之说,茶艺的观赏性,茶汤的品相、口感也相对降低。

北宋开封的茶坊

市井茶坊的发展在北宋达到高峰,这也是北宋政府取消夜禁后带来的最直接的市井效应。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开封城,凡闹市和居民集中之地,茶坊鳞次栉比。而且大多如朱雀门外一带那样全天经营的茶坊,从早开到晚,至夜市结束才关。

如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就是说,在这一带,除白天营业的茶坊以外,还有一种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和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这种鬼市子茶坊,不但至晓即散,实际上也是一种边喝茶边做买卖的场所。

《水浒传》是明人所著,但水浒故事自宋以来便在民间广为流传,所以,对北宋生活与北宋茶馆文化的研究至今还有较高价值。在《水浒传》里,有专为公人候时、办事的衙门前茶坊,有小镇闲坐的茶坊,也有王婆专门说媒拉纤的茶坊。茶坊中,有闲来无事会茶聊天的,有打发时光等待上班办公的,也有刺探各类情报的外国和本国的间谍分子。反正,在北宋,尤其是在开封城内,吏、卒、工、商各色人等,大都以茶坊为根据地,以喝茶为主要聚会方式。

宋代茶坊pk现代星巴克


大约从宋代开始,茶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日开门七件事”之一:“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今天的小资们以喝咖啡为生活时尚,仿佛不到星巴克喝过咖啡,就不算了解现代都市生活的品质。一千年的宋朝人,就跟现代人爱喝咖啡一样爱饮茶。

因为市民爱饮茶,宋代城市中茶坊到处可见,就如今日的咖啡馆。《东京梦华录》说,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南宋也一样,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临安“处处各有茶坊”,如俞七郎茶坊、朱骷髅茶坊、郭四郎茶坊、张七相干茶坊、黄尖嘴蹴球茶坊、一窟鬼茶坊、大街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茶坊的名字都起得很酷,很抓眼球,很有广告效应。

茶坊构成宋代城市社会的公共空间,而不仅仅是单纯饮茶的私人所在。清雅的茶坊是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高端的茶坊可供“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习学乐器、上教曲赚”;大众茶坊则是“诸行借工卖伎人会聚行”的场所;还有“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花茶坊’的”,“非君子驻足之地也”。

高档的茶坊布置得非常雅致,“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今日一些咖啡馆、酒店为显示清雅,也喜爱挂名家的书画作品。

还有一些茶坊搞特色经营,用歌妓招徕客人:“诸处茶肆、清乐茶坊、八仙茶坊、珠子茶坊、潘家茶坊、连三茶坊、边二茶坊,及金波桥等两河以至瓦市,各有等差,(歌妓)莫不靓妆迎门,争妍卖笑,朝歌暮弦,摇荡心目。凡初登门,则有提瓶献茗者,虽杯茶亦犒数千,谓之‘点花茶’。登楼甫饮一杯,则先与数贯,谓之‘支酒’,然后呼唤提卖,随意置宴。赶趁(买卖人)、祗应(服务员)、扑卖者亦皆纷至,浮费颇多或欲更招他妓,则虽对街,亦呼肩舆而至,谓之‘过街轿’”。

这类高端茶坊,不论是品位,还是价位,都要比今日的星巴克高出几个段位。不过宋人并不会因此而质问“为什么一杯茶汤卖得这么贵”。显然,高端茶坊卖的并不是茶汤,而是格调,是生活方式,是身份识别标准。

茶话花茶


苏州市农产品质量与环境监测站站长

高级农艺师国家一级评茶师

花茶,茶又称熏花茶、香花茶、香片茶,是初制毛茶和采摘的香花按一定比例拼配窨制所制成的茶叶吸收花的香气所制得的茶,它是六大茶类之外独特的一个茶叶品类。最普通的花茶是用茉莉花制的茉莉花茶,花茶主要以绿茶、红茶或者乌龙茶作为茶坯、配以能够吐香的鲜花作为原料,采用窨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根据其所用的香花品种不同,分为茉莉花茶、菊花茶、玫瑰花茶、金银花茶等等,其中以茉莉花茶产量最大。花茶的起源于唐朝,形成规制于宋朝到明朝已有多种花引所制花茶的丰富品种,唐朝在制作团饼、贡茶时在茶膏中加入微量的龙脑香料,以增加茶香,宋朝时制作花茶已有规范的技术,据南宋《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产四月开花,直至桂花时尚有玩芳味,古人用此花焙茶”。明钱椿年《茶谱》(1539)“茉莉、玫瑰、梅花、桂花皆可作茶”,开花季节采摘含苞待放的大花苞用于窨茶。也因用不同的花,如茉莉、玫瑰而制成相应的花茶,花茶名称一般在茶字前冠以花名,如以茉莉花窨制的就称茉莉花茶,商店在销售时如需标名花的产地,用苏州茉莉花窨制的还称之苏州茉莉花茶,因不同产地同种花的香型味也有一定差异,消费者有不同喜好。

人们对茉莉花茶起源地也有四种说法:一是福建传说:御花园中美丽的小白花(茉莉)与灯下苦读读书郎下凡男耕女织,造福人间的神话;二是北京茶商陈古秋邀大师品尝,将一位南方姑娘珍送的茉莉花置于茶中而获“茶中绝品”之称誉的起源典故;三是流传于四川的遍地种茉莉,香飘几十里,茶仙姑得花香而得花茶的动人故事;四是江苏苏州虎丘夫妻情育茉莉,感动上苍得花茶的颂德寓意。据史料记载:茉莉花原产波斯(今伊朗),早在1700多年前经丝绸之路的商人就传入我国福建、广东一带种植,后来扩移到浙江、江苏一带栽培,主要用于观赏。

花茶的规模生产是从清代开始的。清咸丰年间在江苏苏州(时称东吴)、福建福州就有大生福、李祥春等茶号窨制花茶,运至天津、北京、陕西、东北等地区销售,深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也发展形成了稳定的消费群体,也由于经营茉莉花茶利润丰厚,形成了北京张一元、天津正兴德、沈阳中和茶庄等销花茶的茶庄。先后形成了福州、苏州这二个主要的茉莉花茶制作中心。而苏州是由在苏徽商将窨花技术从福州输入苏州,至抗战期间苏州成为最大(全国)的花茶制作中心(即苏州茶厂);改革开放的30年多来,广西横县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温光水气条件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基地和茉莉花茶加工中心。

宋代茶坊,古代星巴克


今天的小资们以喝咖啡为生活时尚,仿佛不到星巴克喝过咖啡,就不算了解现代都市生活的品质。一千年的宋朝人,就跟现代人爱喝咖啡一样爱饮茶。

大约从宋代开始,茶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日开门七件事之一: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需要提醒的是,宋人的饮茶法,跟今人以开水冲泡茶叶的喝法不同,而是将茶叶研成末,再以开水冲之,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这叫做点茶。日本的抹茶,即从宋朝点茶山寨过去的,日人《类聚名物考》承认,茶道之起,由宋传入。宋人点茶,对茶末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非常讲究。

因为对饮茶的热爱,宋人形成了一套很有讲究的茶艺,叫做分茶,是一种将点茶点出了新花样的高超技艺。高明的分茶技术,能够利用茶末与开水的反应,在茶碗中冲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北宋《清异录》记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幻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这有点像今日咖啡店玩的花样:利用咖啡与牛奶的颜色搭配,调配出有趣的图案。据说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便是一名茶艺高人,擅长活火分茶。

宋朝也流行斗茶,即几个热爱茶道的朋友,聚于一起,分别煮水分茶,看谁的茶叶、茶水出众,茶艺更高超。不仅士大夫中盛行斗茶之风,平民也喜爱斗茶。南宋画家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便非常传神地描绘了市井间几个茶贩正在斗茶的生动画面。

因为市民爱饮茶,宋代城市中茶坊到处可见,就如今日的咖啡馆。《东京梦华录》说,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南宋也一样,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临安处处各有茶坊,如俞七郎茶坊、朱骷髅茶坊、郭四郎茶坊、张七相干茶坊、黄尖嘴蹴球茶坊、一窟鬼茶坊、大街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茶坊的名字都起得很酷,很抓眼球,很有广告效应。

茶坊构成宋代城市社会的公共空间,而不仅仅是单纯饮茶的私人所在。清雅的茶坊是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高端的茶坊可供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习学乐器、上教曲赚;大众茶坊则是诸行借工卖伎人会聚行的场所;还有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花茶坊的,非君子驻足之地也。

高档的茶坊布置得非常雅致,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今日一些咖啡馆、酒店为显示清雅,也喜爱挂名家的书画作品。

还有一些茶坊搞特色经营,用歌妓招徕客人:诸处茶肆、清乐茶坊、八仙茶坊、珠子茶坊、潘家茶坊、连三茶坊、边二茶坊,及金波桥等两河以至瓦市,各有等差,(歌妓)莫不靓妆迎门,争妍卖笑,朝歌暮弦,摇荡心目。凡初登门,则有提瓶献茗者,虽杯茶亦犒数千,谓之点花茶。登楼甫饮一杯,则先与数贯,谓之支酒,然后呼唤提卖,随意置宴。赶趁(买卖人)、祗应(服务员)、扑卖者亦皆纷至,浮费颇多。或欲更招他妓,则虽对街,亦呼肩舆而至,谓之过街轿。

这类高端茶坊,不论是品位,还是价位,都要比今日的星巴克高出几个段位。不过宋人并不会因此而质问为什么一杯茶汤卖得这么贵。显然,高端茶坊卖的并不是茶汤,而是格调,是生活方式,是身份识别标准。

话说陆羽其人其事


“不羡黄金酹,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一首“六羡歌”,引出一段辉煌茶史,也引出茶圣——陆羽。

话说这陆羽,生时不详,父母不详。733年深秋,被遗弃在竟陵(今湖北天门市)西湖边,为龙盖寺智积老和尚收留。九岁,老和尚欲为陆羽剃度,不料这小孩一口拒绝: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十二岁,陆羽逃出寺院,在一个戏班子做了丑角,而且还创作编写了若干笑话剧本。

在这以后,陆羽结识了李齐物,到火门山学习儒学;结识崔国辅,获赠白驴、乌牛、文函等,并得以游历川蜀等茶区,为后来创作《茶经》积累了大量资料。

760年,陆羽在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闭门著书。从开始考察茶事到著成《茶经》,前后历经26年。陆羽之前,茶叶多为药用;陆羽之后,茶才风靡于世,成为一种最普及的饮料。

陆羽当时,已被奉为茶神。

关于陆羽其人,笔者一直很纳闷。陆羽从小寄身佛寺,按说剃度出家应该是他最顺理成章的选择,何以一个九岁的孩子,会以儒家学说来反抗救命恩人的安排?既然信奉无后为大,又为何终其一生,不事婚娶?有传陆羽九岁之前被智积禅师寄养在李姓友人家,这李姓友人,饱读诗书,生养一女,便是唐朝日后有名的风流女才子道士李季兰。陆羽另有一字为季痴,据说便是李公所起。陆羽隐居湖州,交游最密者便是李季兰和一个皎然大和尚。后李季兰被杀,陆羽终老于湖州。

《水浒传》中的“王婆茶坊”


用热血和义气搅动在一起的惊心动魄的水浒故事中,一直凸显着一个王婆茶坊,它裹挟着一个香艳风情故事,流传在南宋至明初的四百年的书场茶肆中。后经施耐庵和罗贯中的淘洗、加工、再创作成小说《水浒传》。

王婆茶坊出现在《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中,当时,茶馆也称茶坊。是众所周知的西门庆、潘金莲风流韵事发生的第一现场。茶坊这一场所随着这千古流传的故事展现,从而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南宋茶馆的经济活动。

西门庆是王婆茶坊的顾客,在第二十四回的书中,不到两天时间里,就进出王婆茶坊五次,喝了四次四种不同的茶:他第一次进王婆茶坊,就利用茶坊传播信息的功能,迫不及待地讯问了王婆,潘金莲是谁家妻小?过了两个时辰,第二次走进茶坊,王婆用茶里放入乌梅煎制的梅汤奉上;第三次走进茶坊,是在天黑点灯之时,离第二次仅个把时辰,王婆主动递上了一碗和合汤的甜茶,宋代风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第二天一早,西门庆第四次上门,王婆便浓浓的点两盏姜茶递给他喝,姜茶就是在茶中放入几片生姜的茶。他喝完姜茶离开茶坊后,并未走远,在潘金莲门前转悠一会儿,又第五次入茶坊,王婆边问吃个宽煎叶儿茶如何?边递上。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在南宋的一个个体茶坊,经营者表现的专业水平。对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可以因客而异,供应品种繁多的茶水。茶馆经营者可以酌情处理,因时而变的不同茶水。

一个小小的王婆茶坊,反映的是南宋茶馆功能,在这个特定的典型的茶坊环境,它已具备了多样化的社会功能,茶坊已不是唐代的只供休息、解渴的茶馆,它除了具备休息解渴的原始功能,还可传播信息、休闲会友、说媒做掮、文化娱乐等,开始作为一个公共交流空间,承载着较多的社会功能。茶馆消费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茶馆业的兴盛成为宋代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标志。

宋代是我国茶馆业第一个发展兴盛期。文献记载,南宋时的临安(今杭州),更是处处各有茶坊。就连都市以外的乡村集镇,茶馆同样十分兴盛。南宋洪迈《夷坚志》记载涉及茶肆和提瓶卖茶者,多达一百多处:如临川人苦消渴,尝坐茶坊。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记载,当时首都杭州茶坊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卖七宝茶、馓子、葱茶。

《水浒传》第三十三回中也有那清风镇也有几座小勾栏并茶坊酒肆的描写,这也正是王婆茶坊出现的时代。是南宋茶馆业的成熟,为后来我国茶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至今遍布全国的大大小小茶馆、茶艺馆的大部分功能,也仍难以跳脱宋代茶馆的窠臼。

话说黄山名茶“猴魁”


某朝某代,在黄山的山腹中,住着一位终年以打柴、采茶为生的老汉王魁。在他家的屋后面,是一处高峻的悬崖,怪石嶙峋的峭壁之上,自然生长着十几棵茶树,因其生长在云雾缭绕的半天云中,根扎在悬崖的缝隙间,吸收日月之精华,这些茶树因此长得分外鲜灵,终年郁郁葱葱。也曾有人想上去采摘这些仙茶,结果摔到山崖下丧了命。

老汉王魁在山中时常见山猴们在悬崖峭壁间自由嬉戏,灵机一动想了个招:何不捉些猴儿训练它们去崖上采茶?寒暑几度,王魁终于训练出一批可以采茶的猴子。

这年春天总算从那高高的悬崖上摘回了茶叶,他使出家传绝活手艺,连夜将其制成香气清雅绵长、胜似幽兰的茶叶子。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到地方官的耳中。官老爷立即差人前去强行收购,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献给皇帝老子品尝。皇上倒是个识货的,饮后只觉喉底回甘,齿颊留香,不觉龙颜大悦,便赏了地方官一个五品官官衔;对这茶也大加赞赏,问其来历,得知是一名叫王魁的老汉用猴子采下的这人间仙品,就给这茶赐名猴魁。从此,这猴魁茶便成了贡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