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龙凤团茶

发布时间 : 2021-09-14
团茶怎么泡 说绿茶 花茶说

团茶怎么泡。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史说龙凤团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史说龙凤团茶”相关知识!

在宋代,龙凤团茶作为药材和皇室饮品之用,平民百姓很少饮用。曾经风靡皇室的龙凤团茶,现今为何又很少出现在茶友视野之中,其中原因让我们一同来探讨。

进贡的龙凤团茶

龙凤团茶起先为丁谓所创制,专为进贡而生。其精美的造型,挑剔的选材被誉为是当时宫廷的象征和骄傲,就像是官窑瓷器一样成了当时的阳春白雪。

朱元璋和龙凤团茶

朱元璋是一个真正贫民出身的皇帝,性嗜茶。明初,进贡朝廷茶叶的制作方法仍按宋朝执行,即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制作龙团茶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茶农们负担沉重,怨声载道,困苦不堪。朱元璋也认为这种制作方法太伤民力,乃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九月下旨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

朱元璋自己都不会想到,他的一个体恤民情措施,却引起了茶界有史以来的最大革命,由此而造成的影响贯穿明、清两代,以致影响到今天,解放了四千余年来的泡茶思路,将泡茶与平民更紧密结合,真正地让茶走进了千家万户。

龙凤团茶退出历史舞台

接着炒青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引发出新茶类。红茶、晒青茶相继出现,为其它茶类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cy316.com编辑推荐

史说普洱:普洱茶的发展史


普洱茶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云南茶业发展史。据考证,普洱茶区的种茶历史约为1700多年,晚于巴蜀地区,其产制历史悠久,是云南传统名茶,也是中国名茶,普洱茶贸易始于唐,闻名于宋,极盛于清。

云南是实价茶树原生地,普洱茶非常悠久,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普洱茶是以云南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后加工成散茶和紧压茶

自古以来,云南普洱茶素有普洱典范,国饮世家,云南名片,世界珍宝的美誉。说到普洱茶历史,其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三国至唐宋时期,散收无采造法阶段,生煮羹饮,晒干收藏;

二是清末以前的历史地理意义上的普洱茶阶段,散茶逐渐向饼茶过渡,以团饼茶为主,直至清朝开始逐步出现炒青、茶膏等各花色品种,以团饼茶为主;

三是现代普洱茶阶段,则是自清末以来,自然、社会、商业、科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发展过程,出现红、绿、黑等多茶类分化。

贡茶与龙凤神话


宋代贡茶,多以龙凤命名。以龙凤为贡茶之名者,是一种以龙凤为标志的原始图腾在中国茶文化领域中的象征性反映,也是以龙文化为代表的阳刚之美与以凤文化为代表的阴柔之美的和谐统一。

宋代贡茶有龙凤团茶、龙凤英华、龙园胜雪、龙苑报春等。其中龙凤团茶者,又有大小龙凤之别,因团饼表面饰以龙凤花纹而得名,为蔡襄所造,是贡茶中极品,宋代人雅称之为凤翥龙骧,明代人称誉其为龙团凤爪。龙凤英华者,制造于宣和二年(1120),竹模、竹圈,方一寸二分。龙园胜雪者,制造于宣和二年(1120),银模、竹圈,方一寸二分,以龙纹饰面。龙苑报春者,制造于宣和四年(1122),银模、铜圈,圆形,直径一寸七分,以龙纹饰面。这些雕龙饰凤的贡茶极品,正是一种生命之喻,其中蕴涵着人们祈求吉祥如意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心态。

龙凤,是中华民族先祖所标志的原始图腾。以龙为男性,以凤为女性,龙凤呈祥,阴阳调和,正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人生福寿祥和之美。中国龙是中国神话的一种民族文化性格与民族风格。原始神话中的神话原型,多为人面龙蛇之身。如王逸《楚辞?天问》注女娲人头蛇身;王延寿《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伪列子?黄帝篇》庖牺氏蛇身人面;《帝王世纪》庖牺氏蛇身人首;《淮南子》共工,天神,人面蛇身;《大荒西经》注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海外西经》黄帝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大荒北经》祝融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海内东经》雷神龙身而人头;《中山经》首山至丙山诸神皆龙身人面。龙图腾,就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整个华夏民族和周边夷狄民族就成为龙的传人。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华文化,乃是龙的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人文精神。闻一多说:夏为龙族,夏文化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数千年来我们自称为华夏,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而以龙为其符应,他们的旗章、宫室、器用,一切都刻画着龙文。总之,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伏羲考》)。而凤凰,乃是美丽、善良与吉祥幸福的象征。据最近湘西怀化考古发现,中华民族以凤凰为图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当凤凰展翅、凤凰浴火之际,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就进入到一个最为高尚的境界。

龙凤茶饼:紧压茶鼻祖


我国古代,曾有龙凤团茶的记载,如宋徽宗之《大观茶论》中云: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再如熊番之《宜和北苑贡茶录》中说,盛朝开实末,下南唐太平与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瞩目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茶饼多采用两种高级优良的陈茶配合,绝不用茶末,茶角等副茶为原料,便与砖茶有别,且加工过程绝不参杂其它原料,使质味纯真。制造过程自原料配合挑剔一蒸熟冷却匀堆压模定型出模修边初烘静置再烘静置补火冷却至包装,须经2至4星期的时间。制造各过程依原料的质及成品的等级种类作适当的控制如蒸熟过度色黄味淡带泥浆气,反之蒸熟不足,则质坚色青易携带草木之气;水多质易变,水少缺少粘性。初烘温度高,再烘宜降低。若制高级龙凤茶饼则静置期中温度保持2529℃,湿度8左右,经10余日即产生色泽金黄夺目灿烂的黄霉菌,俗称金黄花。此菌属子担菌纲曲菌科曲菌属,能分泌淀粉酶及氧化酶等,可使淀粉等转化。

茶叶经此发酵过程,使溲味消失,而产生一种特有香味,当然会产生对人体无害的青霉菌、青曲菌、黑曲菌等。待此菌成长(35日)再行高温覆烘、中温再烘,最后用低温出模后先行阴凉。通风静置数日,不经发花期,直接用长期低温烘干者。其色泽乌润,滋味温和醇厚,作者归入另一级。此等制法尚为作者所首创,可产生不同的茶汤品质。

冲泡时,每一小方块可加沸水1至1.5(浓或淡)升,经35分钟,不加搅拌,即可自动散开,注入茶杯,水色橙黄澄清,毫无混浊,即可供10至15人饮用,连续冲泡3至5此,茶汤尚有滋味。最后其茶渣,亦可入口咀嚼下咽,齿颊留茶香,后香无穷尽。大块的龙凤茶饼,每次全饼冲泡,可供50人至100人之饮用,很适合团体使用,旅行携带也亦方便。若分次碎取饮用,宜妥为密封保存。此饼可耐久存不变质,万一因湿润而发霉,立即复干后仍可饮用,但品质已降。此茶若浓泡宜少饮多品,不可牛饮。

团茶的历史故事


苏东坡在读过唐人薛能的姜宜煮更夸诗后,认为唐人饮茶有河朔脂麻气。所谓脂麻气,即谓茶香混杂,虽浑厚、奔放,但失茶之真香。所以说,杂香料者,香气浓重而浊;而香气浓重,就宜于麻木之俗鼻。冯时可在《茶录中》就明确指出:香重者,非上品也。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明确指出: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而朱权则在《茶谱》中说:因为陆羽过多地渲染和崇尚奇特古朴,所以将茶叶碾成细末,再以其膏脂做成茶饼。

而到了北宋仁宗时,还为这种茶饼设立了龙团、凤团、月团等繁多的名目,茶中还杂有各种香料,茶饼的表面则涂饰金银重彩;不无夺其真味。这些做法或多或少地都侵夺了茶的自然香味。一直到大观宣和年间,才有漕臣郑可闻制银丝冰茶,始不用香,名为胜雪。文震享在《长物志》中记载郑可闻始制银丝冰芽时,也称其以茶剔叶取心,清泉渍之,去龙脑诸香云云。

由于加入了龙脑香料的团茶饮用后令人有头闷心烦的感觉,所以朝廷天子不甚喜欢,于是就有了制作新茶不加香料的命令,也有了顺天意而研制的新茶等等;而民间也逐渐改去了掺杂香料的习俗这恐怕也是龙脑香料熏茶,虽到明清时遗风尚存,却难已发展、延续之重要原因。清人俞樾在《今人瀹茗之法起于明初》一文中说: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云: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为上,犹仍宋制,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

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茶加香味,捣为细末,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便饮,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陆羽有灵,必俯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退矣。

北苑“龙团茶”饼的兴废故事


时值仲春。今日已是二月十三,1000年前的此时,在北宋京城,皇帝家刚刚喝上了今年的第一碗新茶——《西湖志》记载的这桩事,叫“北苑试新”:仲春上旬,福建漕司进第一纲新茶,名“北苑”。

生产北苑茶的,就是现在的建瓯。据说,每年惊蛰雷雨时,建瓯那儿都要由地方官员主持,组织千名茶农“喊山”:台上高烧红烛祭茶神,台边击鼓放鞭炮,台下茶农放声喊:“茶发芽!茶发芽!”喊山之后采茶,然后将茶叶碾成粉末,做成茶饼,再由“漕司”派遣进贡。漕司又称转运使,是宋代官职。蔡襄就干过这个职位,而且做得全国闻名。欧阳修在《归田录》里写了蔡襄发明制作的“龙团茶”: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庆历中,蔡(襄)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宋宣和二年,宋徽宗曾经请亲王近臣喝茶,亲自注汤分茶,用的就是这种“龙团茶”。

那时二两金相当于近30两白银,大概能买3亩地了。好奢侈!

这种奢侈,结束在明太祖朱元璋手里。沈德符《万利野获篇》里记载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废止龙团茶饼,“惟芽茶以进”,茶叶不再碾成粉末,而是搓揉焙干为条索,茶饮也从明代开始,由煮茶改为泡茶。

明太祖朱元璋与普洱饼茶、团茶


唐宋时期,斗茶活动风行天下,以此为乐。而当时国内各地出产的茶叶绝大部分都是蒸而饼之、蒸而团之的,工艺流程很是讲究,资源投入甚大,颇为奢侈。那现在为什么只剩下普洱茶(及其他个别茶种)保留饼、团等各种形状呢?这其中的趣闻还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了。

话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是草根出身,儿时放牛,后出家当和尚,还行过乞,生活非常穷苦,是十足的屌丝。他看着当时人们的各种奢侈生活极不顺眼,心中很是反感。其中就包括斗茶,他认为茶农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饼茶、团茶,而达官贵人们花费大量的金钱来斗茶玩乐的生活方式是错误的,是对资源的一种挥霍。

于是朱元璋在逆袭成功,当上了皇帝之后,废团茶兴散茶的新政就出台了。公元1391年,朱元璋一旨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让当时的斗茶之风一扫而去。贡茶改革很快在各地实施,并由此带动了社会风气向平实朴素的转变。于是,国内的各种茶叶都跟着改头换面了。

在这次改革浪潮中,由于普洱茶产于云南,地处偏远,文化迥异,新政的实施鞭长莫及,普洱茶饼、团等各种形状的工艺才得以保留至今,值得庆幸。

鹿苑茶史


鹿苑茶以鹿苑寺而得名。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在距县城鸣凤镇西北七公里的鹿苑山麓建一寺庙。此地兰香幽谷,鸟鸣空山,清溪山脚转,白云山顶缠。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没,嗷嗷而歌,故山名鹿苑山,寺名鹿苑寺,茶名鹿苑茶。可谓山因鹿名,寺随山名,茶随寺名,名山名寺名茶,天设地造,一脉相承。

乾隆年间,鹿苑茶被选为贡茶,相传乾隆皇帝饮后,顿觉清香扑鼻,精神备振,饮食大增,于是大加夸赞,并封其御名为“好淫茶”。请代光绪九年(1883年),高僧金田云游来到鹿苑寺讲经,当它品尝了鹿苑茶后遂题诗一首,称颂鹿苑茶为绝品,诗云:“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

制作好的鹿苑茶风格十分独特,它外形色泽金黄,白毫显露;条索呈环状,俗称”环子脚“;内质清香持久;叶底嫩黄匀称;冲泡后汤色绿黄明亮,滋味醇厚甘凉。

在80年代初商业部的一系列评优,鹿苑茶榜榜有名。可是,进入90年,至少在北方城市鹿苑茶其名不彰。这可能主要是因为产量有限,导致外地人只知其名,难闻其香。

云南茶史


云南普洱谁人不知,云南产茶自有其优越的自然气候,四季如春,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加之人为破坏少,出产的茶叶都是最健康的饮品。普洱茶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今天就给大家说说云南茶叶的历史。

云南是茶树的发源地。云南出好茶,云南人爱喝茶,云南聚集的26个民族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酷爱、品饮着云南的茶、云南人家中那永不熄灭的火塘边,驿道、马帮歇脚的箐火旁、山间清澈如许的清泉畔、无不飘荡着云南特有的茶香。在思茅、西双版纳境内,发现最古老的茶树,高达32.12米,主干半径达1038米,树龄估计在1700年左右。全世界约有制茶植物380种,云南就有260多种。

云南茶叶中以普洱茶最为有名。《红楼梦》中对女儿茶的描写仅是普洱茶的一种。普洱茶汤色褐红,口味醇香回甜,香气郁郁而茶心温和。除普洱茶外,凤庆红茶、滇绿、大理沱茶、大理雪茶、昆明十里香等云南名茶都是上品。云南的茶文化犹如一幅长轴的记情画,色彩斑斓而亮丽,使人陶醉、使人瑕想云南茶文化中心就诞生成长在这片沃土中,根深叶茂。向海内外传播着民族茶文化的精华,在国内外茶界领导茶友,云南省各级领导同志的关心帮助支持下,多次代表云南参加国内国际茶道茶艺表演,并多次获奖。在国内外同行中赢得广泛的赞美和称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品质茶叶从云南茫茫的原始森林中走出,走遍了中国,走向了世界。随着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渴望。茶在人们生活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云南许多民族对茶有其它称谓。布朗族称茶为腊,傣族也称腊。哈尼族刚称为诺博。但诺博的含意,不是某种植物,而是代表虔诚的祭祀和奉献以及美好的祝愿。诺博即是奉献吉祥之物,哈尼人便将茶叶取名为诺博,它的社会文化已远远超出了茶叶本身。云南茶学界的人士,把哈尼族诺博文化,称为云南茶文化的摇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