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遍及全国

发布时间 : 2021-11-05
全国著名茶 饮茶有哪些禁忌 全国都有哪些茶

全国著名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饮茶遍及全国”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饮茶遍及全国”相关知识!

茶叶是经济作物,它的产量大增,自然是为了满足人们饮用的需要。如果说,直到南北朝后期,华北饮茶的人不太多。那么,到唐中叶情况便显著不同了。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57】说明华北地区的不少城市已开店铺卖茶。王敷《茶酒论》说,茶贱三文五碗,【58】投钱取饮,茶价还是比较便宜的。日本高僧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唐文宗、武宗时,他路经现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苏北等地时,多次沿途啜茶,唐代首都长安永昌里便设有茶肆。【59】玄宗时,长安城东穿广运潭,运来了各地的土特产,其中豫章郡船装运的名瓷多为茶釜、茶铛、茶碗,【60】大量茶具运到华北,.显然是了供应社会上饮茶的需要。北方饮茶的多了,茶叶从江淮以南源源运来。李珏说: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既祛渴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61】他说的情况是概括了南北各方面,很值得注意。

(甲)说饮茶象饭、菜一样为人生所必需,这是广大人民重视饮茶的真实写照。其后,赵宋君臣也有若干类似的论述。王安石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而今官场所出,皆粗恶不可食,故民之所食,大率皆私贩者。【62】说明自唐宋以来,饮茶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了。

(乙)饮茶的人,田闾之间,嗜好尤切。明确讲出了广大农村人民大众嗜好饮茶,这是比王公朝士远为广阔发展茶叶的群众基础。陆羽也说,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渝)间,以为比屋之饮。【63】说明自唐代开始,南北城乡已经饮茶成风了。

(丙)饮茶祛渴乏,这是说出了饮茶的重要作用。经验证明,人们在劳动烦累口渴时,喝杯浓茶,口液生律,精神振奋,消除疲乏。晋朝人杜育早已指出,饮茶调神和内,倦懈慵除。【64】刘琨给弟侄信中说,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汝可信致之。【65】南北朝时,王肃渴饮茗汁。【66】唐人封演引《本草》说,茶能止渴。常鲁公说,茶涤烦疗渴。【67】徐铉也说,解渴消残酒,清神感夜眠。【68】陆羽谈饮茶,茗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69】这都充分说明饮茶有解渴和消除疲乏的作用。

人们如此喜爱饮茶,除了解渴而外,还有别的作用。

第一,饮茶提神止睡。早在三国时,张揖说,饮茶醒酒,令人不眠。【70】晋初张华说,饮真茶者,令人少眠。【71】说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早已认识到茶有兴奋神经的作用。《本草》也说,茶令人不眠。自南北朝以至隋唐,信佛者众,寺院内盛行饮茶。南朝新安王刘子鸾和豫章王刘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大设茶茗相待。【72】李石《续博物志》卷5说,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教禅者不以寐,人多作茶饮,因以成俗。【73】信佛要坐禅,夜不能寐,饮茶令人止睡,于是人多作茶饮。白居易深有体会地说,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午茶能散睡,卯酒善销愁。【74】

第二,茶有消食之功。唐玄宗时,一位并不喜欢饮茶的官员毋煚也承认饮茶有释滞消壅之用。【75】王建诗,愿师常伴食,消气有姜茶。【76】李德裕说,茶可消酒肉毒。【77】那时候,不仅汉人饮茶,边境少数族人民也大量饮茶,吐蕃境内有内地各处所产的茶。【78】契丹常以羊马卖与南唐,买茶药等北归。【79】封演说,饮茶之风,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其实,这是不足怪的。回鹘、吐蕃等族人饮酪食牛羊肉,油腻饮食,不易消化,茶特别是浓茶,有助于消食。《宋史》卷167《职官志》:元符末,程之邵召对,徽宗询以马政。之邵言:戎俗食肉饮酪,故贵茶,而病于难得,愿禁沿边鬻茶,专以蜀产易上乘。诏可。未几,获马万匹。【80】这里说的是宋代情况但可供唐代边疆各族盛行饮茶的旁证。

饮茶好处大,宾客相见,照例以茶相待,有人嗜茶,客至,不限瓯数,竟日执持茶器不倦。【81】代宗派人慰问节度使时。大量赐茶,指令分给将士以下。【82】德宗初,节度使回赠朝廷使节也有黄茗数百斤。【83】官员彼此之间,也往往以茶叶送礼。【84】自中唐以至五代,许多乞假人觐臣僚,朝廷例赐茶果或茶药。【85】宋人黄裳说:茶之为物,祛积也灵,寤昏也清,宾客相见.以行爱慕之情者也。天下之人不能废茶,犹其不能废酒,其特适人之情也,礼之所在焉。【86】他是针对唐宋二代情况说的。实际上是历代相沿,至今还有其现实意义。

陆羽嗜茶,很讲究煎茶之法,被人们称之为茶神。唐人著作《封氏闻见记》、《皮子文薮》、《桂苑丛谈》、《大唐传载》、《国史补》、《因话录》以及宋人所编《唐语林》、《太平广记》、《新唐书陆羽传》等等,都有大量记载陆羽论述茶的事迹。陆羽不仅对茶叶生产和茶叶制作有研究,甚至对盛茶所用茶碗颜色以及煮茶所用的水也都非常讲究。除了《茶经》,还著有《顾渚山记》二篇,是论述顾渚茶的专著,可惜现在已经失传了。Cy316.COM

和陆羽同时的常伯熊也很讲究饮茶,他手执茶器.口通茶茗,区分指点,左右刮目。【87】江州刺史张又新著《煎茶水记》,称刘伯刍鉴别适宜煎茶的水为七等,又记载陆羽为李季卿论煮茶之水次第区分为二十种.【88】其后,太原温从云、武威段碼之也都精通茶事,又各补茶事十数节。【89】裴波著《茶述》、前后蜀的毛文锡作《茶谱》,叙茶事又有新的发展。【90】随着饮茶研究的深入,对于饮茶的普及也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注释:

【57】《封氏闻见》卷6《茶》。

【58】《敦煌掇琐》上辑,琐一四。

【59】《旧唐书》卷169《王涯传》;并参看《太乎广记》卷341《韦浦》.又卷70《茶姥》。

【60】《旧唐书》卷105《韦坚传》。

【61】《旧唐书》卷173《李环传》。

【62】《王临川集》卷70《议荼法》。

【63】《茶经》卷下,《六之饮》。

【64】《全晋文》卷89杜育《荈赋》。

【65】《全晋文》卷108。

【66】《洛阳伽蓝记》卷3。

【67】《国史补》,卷下。

【68】《全唐诗》卷755徐铉《和门下殷侍郎得薪茶二十韵》;白居易说.渴饮毗陵新到茶。

【69】《茶经》卷上《一之源》。

【70】《太平御览》卷867引《广雅》。

【71】《齐民要术》卷10《茶》引《博物志》。

【72】《茶经》卷下《七之事》引《宋录》。

【73】《封氏闻见记》卷6所记,文字相同。

【74】分别见《全唐诗》卷448白居易《赠东邻王十三》;又卷451白居易《府西池北新葺水斋即事招宾偶题十六韵》。

【75】《大唐新语》卷11《褒锡》。

【76】《全唐诗》卷299王建《饭僧》。参看《蛮书》卷7;《续博物志》卷7。

【77】《中朝故事》;又《玉泉子》。

【78】《国史补》卷下。

【79】陆游《南唐书》卷18《契丹传》;又卷17《段处常传》。

【80】按:《宋史》卷353《程之邵传》,眉州眉山人元符中,复主管茶马,市马至万匹,得茶课四百万缗。

【81】《因话录》卷2。参看《全唐文》卷628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太平广记》卷243《裴佶》。

【82】《全唐文》卷444韩翊《为田福玉谢茶表》;《文苑英华》卷594。

【83】《资治通鉴》卷225大历十四年六月。

【84】《旧唐书》卷139《陆贽传》,贽曾路经寿州.刺史即以新茶赠贽。

【85】参看《册府元龟》卷484《经典》;《能改斋漫录》卷15《茶品》;《全唐文》卷602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一表》及第二表;《全唐文》卷668白居易《谢恩赐茶果等状》。

【86】《演山集》卷46《茶法》。

【87】《封氏闻见记》卷6《饮茶》。

【88】张又新撰《煎茶水记》,见《全唐文》卷801陆龟蒙《甫里先生传》;《新唐书》卷196《陆龟蒙传》,但欧阳修撰《大明水记》和《浮槎山水汜》二文.竭力反对张又新的意见,说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

【89】《全唐诗》卷611皮日休《茶中杂咏序》。

【90】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太平寰宇记》一书,多次引用了《茶谱》的记事。

茶经网扩展阅读

整合全国茶产业链


近日,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标准名茶联合体”发展论坛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举行。来自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大学茶学系、农业部茶叶科学研究所等机构的茶专家济济一堂,就茶产业链整合,打造中国名茶高端品牌进行研讨。

茶产业历来被认为是整个产业链都比较容易为国人全部掌握的产业,因此茶产业不因局限于做生产,更要做产品设计、终端零售、服务体验等软环节。与会专家表示,以农产品的方式来经营茶叶不是资源整合开发的有效模式,组成横跨整个产业链的联合体能为茶产业的经营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为什么中国如此大的茶产业几乎没有一个全国性的产品品牌?而立顿中国,仅仅瞄准了一个低端的办公用茶市场,就达到了近10亿的年销售额?这是很多爱茶人士心中的疑问。“以前总是接到消费者的电话让我们代买西湖龙井,但是没有人会让我们买立顿,因为立顿本身就是一个标准,非常具有公信力。但是现在国内的名茶良莠不齐甚至以次充好。消费者想买好茶都要多方参考再去买。”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张佳告诉记者,在中国茶叶博物馆的牵头下在杭州组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茶产业的联合体,联合体内包括了浙江、江苏、安徽、云南、河南、福建等主要产茶大省的的名茶生产企业以及茶界专家学者,集中茶界各个领域的力量做一个中国名茶的标准。

“中国的茶企业,都是竖着做,在杭州就做西湖龙井,在云南就做普洱茶,在安溪就做铁观音,每个品牌,从30元到3000元一斤的茶都卖,最后消费者就不能区分这品牌代表的到底是高端还是低端,更不用说什么品牌内涵了。而立顿则是横着做,把各种品种当成口味,仅仅瞄准消费者方便、快捷、经济、卫生地喝一杯茶的需求。明确地细分市场和定位后,就有了明确的营销行为,最后就有了明确的品牌。”联合体的营销专家表示,“茶界联合体要瞄准人们学习和了解中国名茶这一细分需求,开发标准名茶产品。”

据悉,该茶产业联合体在过去一年已经成功推出被喻为“鲜活的中国名茶教科书”的“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标准名茶系列产品”,利用创新的产业链整合模式,联合中国十大名茶产地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打造中国茶行业里首个标准名茶系列。

杭州:整合全国茶叶产业链


近日,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标准名茶联合体”发展论坛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举行。来自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大学茶学系、农业部茶叶科学研究所等机构的茶专家济济一堂,就茶产业链整合,打造中国名茶高端品牌进行研讨。

茶产业历来被认为是整个产业链都比较容易为国人全部掌握的产业,因此茶产业不因局限于做生产,更要做产品设计、终端零售、服务体验等软环节。与会专家表示,以农产品的方式来经营茶叶不是资源整合开发的有效模式,组成横跨整个产业链的联合体能为茶产业的经营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为什么中国如此大的茶产业几乎没有一个全国性的产品品牌?而立顿中国,仅仅瞄准了一个低端的办公用茶市场,就达到了近10亿的年销售额?这是很多爱茶人士心中的疑问。“以前总是接到消费者的电话让我们代买西湖龙井,但是没有人会让我们买立顿,因为立顿本身就是一个标准,非常具有公信力。但是现在国内的名茶良莠不齐甚至以次充好。消费者想买好茶都要多方参考再去买。”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张佳告诉记者,在中国茶叶博物馆的牵头下在杭州组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茶产业的联合体,联合体内包括了浙江、江苏、安徽、云南、河南、福建等主要产茶大省的的名茶生产企业以及茶界专家学者,集中茶界各个领域的力量做一个中国名茶的标准。

“中国的茶企业,都是竖着做,在杭州就做西湖龙井,在云南就做普洱茶,在安溪就做铁观音,每个品牌,从30元到3000元一斤的茶都卖,最后消费者就不能区分这品牌代表的到底是高端还是低端,更不用说什么品牌内涵了。而立顿则是横着做,把各种品种当成口味,仅仅瞄准消费者方便、快捷、经济、卫生地喝一杯茶的需求。明确地细分市场和定位后,就有了明确的营销行为,最后就有了明确的品牌。”联合体的营销专家表示,“茶界联合体要瞄准人们学习和了解中国名茶这一细分需求,开发标准名茶产品。”

据悉,该茶产业联合体在过去一年已经成功推出被喻为“鲜活的中国名茶教科书”的“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标准名茶系列产品”,利用创新的产业链整合模式,联合中国十大名茶产地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打造中国茶行业里首个标准名茶系列。

北京人艺《茶馆》拉开全国巡演大幕


北京人艺《茶馆》拉开全国巡演大幕

多了执行导演,来了新茶客,北京人艺的镇院大戏《茶馆》又踏上了巡演之路。携手保利院线,“裕泰大茶馆”继去年深圳、武汉、重庆三地开设“分号”之后,今年又让郑州、青岛再飘茶香,昨晚,三场天津巡演也已圆满落幕。

近些年,人艺院长张和平提出人艺不能只在一个剧场演出,要有走出去的理念,“人艺不只是演出,还要引领文化现象”。于是,《茶馆》这出庞大的镇院大戏走向全国,开启了全国巡演的大幕。

郑州观众有节奏鼓掌青岛破天荒加座

虽然郑州和青岛一个是省会,一个因奥帆名扬世界的海滨城市,但当地观众对于话剧都尚显陌生。即便青岛与老舍先生还渊源颇深,《骆驼祥子》的剧本便诞生于此,但此前话剧在演出市场的份额却少之又少,北京人艺还是20年前曾在这里演出过《雷雨》,当时的演出效果并不太好。但此次无论郑州还是青岛,票房都突破了200万元,据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泓?介绍,“郑州的观众在谢幕时有节奏地鼓掌,这在以往话剧演出中是很少见的,而青岛的最后一场演出甚至还加了40多个座,这跟青岛大剧院一年280场演出对市场的培育不无关系。”人艺副院长崔宁表示,“青岛是有话剧基础的,当年青岛话剧团是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主力抽调到此组建而成。人艺已经有20年没来过了。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剧院的剧目演出光盘、建院60周年邮折等纪念品在这里的销售甚至比上海还要火。”

传说姜文看过50遍,年轻演员又看过几遍?

虽然此次演出的版本被称作林兆华复排焦菊隐版,但从今年演出开始,《茶馆》的节目单上又多了“执行导演杨立新”。在杨立新手边,一本定价2.85元,1983年再版的《茶馆的舞台艺术》已经被翻得破旧卷边,他不是从担纲执行导演一职才开始重读这本书,自从接演秦二爷后,这本由苏民等人参与编辑的工具书便不离杨立新左右。舞台上8张茶桌每一桌茶客的职业背景、性格特征以及人物关系书中都有详尽描述,比如某某是“替人写书信的”、某某是“吃钱粮的”……在此次郑州巡演前的排练中,杨立新将这些文字放大复印后贴在了每一张桌子上,而他对这出戏的精细打磨也从第一幕开始。虽然是1999年才从蓝天野老师手中接过这个角色,但杨立新从1986年便开始在这出戏中跑龙套,不仅曾经一遍遍地看戏,甚至还跟着换景和拆装台,每一个角色的台词他几乎都能背。“都说话剧是离文学最近的一门艺术,老舍先生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演员只有把人物的前世今生吃透,才能有目的的说话和做动作。传说姜文看过50场《茶馆》,我们的这些年轻演员又看过几遍,看戏的重要在于用心的话总能发现新东西。而作为导演要知道演员究竟需要一面什么样的镜子,这样才能帮助演员打通从自己到人物的道路。过去人艺的戏是外行叫座、内行叫好,这句话听着简单,但做到不易。”(原题《<茶馆>走出京城开启全国巡演执行导演杨立新:要让外行叫座内行叫好》)

饮茶史——饮茶的起始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献和考古的支持。

关于饮茶的起始,到目前为止还存在争议。大致说来,有上古说、先秦说、两汉说、三国说、两晋说多种。

首先是,唐代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其成书在汉代以后。饮茶始于上古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材料证据。

有关先秦的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直接可靠的材料来证明。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认为饮茶始见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因为西汉时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东汉末的华佗《食论》有苦荼久服,益意思,所以郝懿行此言不虚。

晋代陈寿《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荼荈当为茶饮料。据此,有人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三国时代吴国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居长江下游,东吴之茶当传自长江上游的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唐代裴汶《茶述》和杨华《膳夫经手录》都认为饮茶始于晋,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云,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认为饮茶始于魏晋。佚名的《南窗纪谈》说,饮茶或云始于梁天监中,事见《洛阳伽蓝记》。如果是说中国的饮茶习俗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则是正确的,但若说饮茶始于魏晋南北朝就过于保守了。

应该说,中国人饮茶不晚于西汉。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既然用来待客,不会是药而是茶。《僮约》订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

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以确定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饮茶最初发生在四川,最根本的原因是四川地区巴蜀民族的文化,浓厚的神仙思想以及与这种思想相呼应的发达的制药技术造就了茶叶饮料。

宜饮茶时且饮茶


生活中被油腻食物、过咸的食物包围着,当大汗淋漓的时候,您该饮杯普洱茶调整一下自己的身体,同时享受饮茶的乐趣。

油了

油腻食物大多含有丰富的脂类或蛋白质,其在胃中的排空时间较长,食物在胃内滞留太久,会产生饱闷感和口渴,此时饮些浓茶,茶叶中的咖啡碱和黄烷醇类化合物可以增加消化道蠕动,茶汁和脂肪类食物形成乳浊液,消化道蠕动加快食物排入肠道,使胃部舒畅从而有助于消化,可防止消化器官疾病发生。为了“消脂”饮茶时,茶可以适当泡浓一点,但注意要饮热茶,且量不宜多,否则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

咸了

吃太咸的食物会过量吃入食盐易造成血压上升,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更不宜吃的太咸。体内盐分过高,对健康不利,应尽快饮茶利尿,普洱茶中含有的咖啡碱、茶碱通过扩张肾脏微血管,达到利尿之效,从而排出盐分。有的腌制食品还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食用后亚硝酸盐还易与其他一同吃下的食物中的二级胺发生反应产生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致癌物。因此适当多饮茶,可以抑制致癌物的形成,增强免疫功能。

唐宋如何饮茶,怎么饮茶


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条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

因茶叶有不同种类,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

宋代饮茶法是怎样的

到了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在候汤和击拂。点花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陆羽《茶经》说:“花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阉茶的特点是投茶入瓶,以汤沃之。而点茶是由阉茶发展而来的。点茶沿阉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骤是将茶投入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谓之“调膏”,然后将沸水倒入深腹长嘴瓶内,再倾瓶注水入盏,或以瓶煎水,然后直接向盏中注入沸水,与此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茶主要特点是,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钞茶一钱匙,先注汤调令极度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神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4月23日至24日,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2017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唐山,邯郸,保定,太原,东莞,深圳,南宁,贵州,昆明,西安,武夷山,河南,湖南等地方秘书处秘书长、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李守望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主要围绕评审委员会运营中遇到的问题,中国星级茶馆评审推介活动方案,中国星级茶馆增值与货源优化服务平台建设等主题展开。

会议中,各地秘书处首先讨论了茶馆运营的问题。现在许多茶馆倒闭,运营模式有着自身的问题。茶馆经营多是以个体为单位,分布较为分散、乱,对于消费者来说,进入茶馆消费有一定的门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地秘书处提出了改善茶馆运营的方案,武夷山秘书处徐文珺建议,经营茶馆,需要重新定义茶馆的概念,改变茶庄、茶企、茶民宿自身对茶馆概念的认识。太原秘书处认为,茶馆经营可以多借鉴大企业的商业模式,横向发展其附属产品,为茶馆引流,针对喜欢茶馆附属产品的客户,慢慢培养客户对茶的兴趣。

除了在经营上优化经营策略之外,参与全国茶馆等级评选,评选星级茶馆,可以让经营的茶馆被纳入到全国茶馆经营的大团队中来,实现一定程度的人才共享、资源共享。

就中国星级茶馆评审推介活动方案,中国星级茶馆增值与货源优化服务平台建设两大主题,会议上各秘书处代表也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各种方案,让茶艺走进高校,河北秘书处希望能推广少儿茶文化培训等等。

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工作会议对当下茶馆行业形势进行了整体分析,讨论了中国星级茶馆增值方案、推介活动的方案,提高了茶馆经营者对茶馆行业的认识,对完善茶馆行业标准化体系、推广星级茶馆评选、提高民众对茶馆行业认知度具有积极意义。

避免饮茶失礼 先知饮茶暗语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很多中国人在待客时都会用茶,看着很简单的杯茶其中暗含了许多学问,除了泡茶讲究,斟茶、品茶、添茶都有讲究。你不可不知道的中国饮茶暗语,分享给大家,学学茶礼仪,用最纯正的传统对待一杯茶。

一、“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二、“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

1、长辈向晚辈:食指或中指敲击桌面,相当于点下头即可。如特欣赏晚辈,可敲三下。

2、晚辈向长辈:五指并拢成拳,拳心向下,五个手指同时敲击桌面,相当于五体投地跪拜礼。一般敲三下即可。

3、平辈之间:食指中指并拢,敲击桌面,相当于双手抱拳作揖。敲三下表示尊重。

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看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四、“强宾压主,响杯檫盘”

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五、“喝茶皱眉,表示弃嫌”

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六、“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后倒掉不可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圾“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七、“新客换茶”

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八、“暗下逐步客令”

主人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人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投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九、“无茶色”

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欲有“某人无茶色”。

十、“茶三酒四秃桃二”

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于俗语“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