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全国茶产业链

发布时间 : 2020-11-30
绿茶产业 茶文化产业 全国著名茶

【www.cy316.com - 绿茶产业】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整合全国茶产业链”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整合全国茶产业链”相关知识!

近日,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标准名茶联合体”发展论坛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举行。来自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大学茶学系、农业部茶叶科学研究所等机构的茶专家济济一堂,就茶产业链整合,打造中国名茶高端品牌进行研讨。

茶产业历来被认为是整个产业链都比较容易为国人全部掌握的产业,因此茶产业不因局限于做生产,更要做产品设计、终端零售、服务体验等软环节。与会专家表示,以农产品的方式来经营茶叶不是资源整合开发的有效模式,组成横跨整个产业链的联合体能为茶产业的经营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为什么中国如此大的茶产业几乎没有一个全国性的产品品牌?而立顿中国,仅仅瞄准了一个低端的办公用茶市场,就达到了近10亿的年销售额?这是很多爱茶人士心中的疑问。“以前总是接到消费者的电话让我们代买西湖龙井,但是没有人会让我们买立顿,因为立顿本身就是一个标准,非常具有公信力。但是现在国内的名茶良莠不齐甚至以次充好。消费者想买好茶都要多方参考再去买。”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张佳告诉记者,在中国茶叶博物馆的牵头下在杭州组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茶产业的联合体,联合体内包括了浙江、江苏、安徽、云南、河南、福建等主要产茶大省的的名茶生产企业以及茶界专家学者,集中茶界各个领域的力量做一个中国名茶的标准。

“中国的茶企业,都是竖着做,在杭州就做西湖龙井,在云南就做普洱茶,在安溪就做铁观音,每个品牌,从30元到3000元一斤的茶都卖,最后消费者就不能区分这品牌代表的到底是高端还是低端,更不用说什么品牌内涵了。而立顿则是横着做,把各种品种当成口味,仅仅瞄准消费者方便、快捷、经济、卫生地喝一杯茶的需求。明确地细分市场和定位后,就有了明确的营销行为,最后就有了明确的品牌。”联合体的营销专家表示,“茶界联合体要瞄准人们学习和了解中国名茶这一细分需求,开发标准名茶产品。”

据悉,该茶产业联合体在过去一年已经成功推出被喻为“鲜活的中国名茶教科书”的“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标准名茶系列产品”,利用创新的产业链整合模式,联合中国十大名茶产地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打造中国茶行业里首个标准名茶系列。

茶经网扩展阅读

广西:凌云努力拉长白毫茶产业链


广西:凌云努力拉长白毫茶产业链

广西:凌云努力拉长白毫茶产业链

凌云县坚持长期规模化产业化化发展白毫茶产业,不断延长白毫茶产业链,增加白毫茶的附加值。今年以来,浪伏有机茶名牌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同比增长42%,在严重旱情的影响下,全县产值仍高达3608万元。

凌云县充分发挥白毫茶品种的独特优势和全县11万亩的茶园优势,从加工、提升品质、打造等方面推进茶产业向纵深发展,延伸产业链,做强做大做优深加工。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招商引资,从事规模化生产,使加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如今,凌云白毫茶已从最初的绿茶生产逐步向红、黄、白、黑、青等六大类茶产品扩展,向无公害、有机茶等不断提升,从单一品种向料、茶多酚、茶食品等系列综合发展。目前还在进行开发茶糖、茶鸡等食品开发。

白毫茶产业延伸了加工、销售、等产业,呈现立体发展格局。全县现有108家加工厂,5万多人从事采茶、制茶等工作。凌云浪伏还拓展业务,开张了凌云浪伏有机红、百色浪伏、南宁浪伏等从事业服务,在延伸的茶产业链上,更多的人实现了就业。

为了把凌云白毫茶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凌云县在发展和壮大产业的同时,提出了“和旅游联姻,茶旅兴县富民”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出茶山生态旅游项目,既延伸了的产业链条,又丰富了旅游的内涵。茶山金字塔旅游景区就是和旅游成功结合的一个例子。游人在观赏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可参与采茶、制茶、品茶等娱乐活动,既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又能深切感受凌云悠久的茶。

饮茶遍及全国


茶叶是经济作物,它的产量大增,自然是为了满足人们饮用的需要。如果说,直到南北朝后期,华北饮茶的人不太多。那么,到唐中叶情况便显著不同了。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57】说明华北地区的不少城市已开店铺卖茶。王敷《茶酒论》说,茶贱三文五碗,【58】投钱取饮,茶价还是比较便宜的。日本高僧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唐文宗、武宗时,他路经现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苏北等地时,多次沿途啜茶,唐代首都长安永昌里便设有茶肆。【59】玄宗时,长安城东穿广运潭,运来了各地的土特产,其中豫章郡船装运的名瓷多为茶釜、茶铛、茶碗,【60】大量茶具运到华北,.显然是了供应社会上饮茶的需要。北方饮茶的多了,茶叶从江淮以南源源运来。李珏说: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既祛渴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61】他说的情况是概括了南北各方面,很值得注意。

(甲)说饮茶象饭、菜一样为人生所必需,这是广大人民重视饮茶的真实写照。其后,赵宋君臣也有若干类似的论述。王安石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而今官场所出,皆粗恶不可食,故民之所食,大率皆私贩者。【62】说明自唐宋以来,饮茶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了。

(乙)饮茶的人,田闾之间,嗜好尤切。明确讲出了广大农村人民大众嗜好饮茶,这是比王公朝士远为广阔发展茶叶的群众基础。陆羽也说,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渝)间,以为比屋之饮。【63】说明自唐代开始,南北城乡已经饮茶成风了。

(丙)饮茶祛渴乏,这是说出了饮茶的重要作用。经验证明,人们在劳动烦累口渴时,喝杯浓茶,口液生律,精神振奋,消除疲乏。晋朝人杜育早已指出,饮茶调神和内,倦懈慵除。【64】刘琨给弟侄信中说,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汝可信致之。【65】南北朝时,王肃渴饮茗汁。【66】唐人封演引《本草》说,茶能止渴。常鲁公说,茶涤烦疗渴。【67】徐铉也说,解渴消残酒,清神感夜眠。【68】陆羽谈饮茶,茗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69】这都充分说明饮茶有解渴和消除疲乏的作用。

人们如此喜爱饮茶,除了解渴而外,还有别的作用。

第一,饮茶提神止睡。早在三国时,张揖说,饮茶醒酒,令人不眠。【70】晋初张华说,饮真茶者,令人少眠。【71】说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早已认识到茶有兴奋神经的作用。《本草》也说,茶令人不眠。自南北朝以至隋唐,信佛者众,寺院内盛行饮茶。南朝新安王刘子鸾和豫章王刘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大设茶茗相待。【72】李石《续博物志》卷5说,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教禅者不以寐,人多作茶饮,因以成俗。【73】信佛要坐禅,夜不能寐,饮茶令人止睡,于是人多作茶饮。白居易深有体会地说,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午茶能散睡,卯酒善销愁。【74】

第二,茶有消食之功。唐玄宗时,一位并不喜欢饮茶的官员毋煚也承认饮茶有释滞消壅之用。【75】王建诗,愿师常伴食,消气有姜茶。【76】李德裕说,茶可消酒肉毒。【77】那时候,不仅汉人饮茶,边境少数族人民也大量饮茶,吐蕃境内有内地各处所产的茶。【78】契丹常以羊马卖与南唐,买茶药等北归。【79】封演说,饮茶之风,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其实,这是不足怪的。回鹘、吐蕃等族人饮酪食牛羊肉,油腻饮食,不易消化,茶特别是浓茶,有助于消食。《宋史》卷167《职官志》:元符末,程之邵召对,徽宗询以马政。之邵言:戎俗食肉饮酪,故贵茶,而病于难得,愿禁沿边鬻茶,专以蜀产易上乘。诏可。未几,获马万匹。【80】这里说的是宋代情况但可供唐代边疆各族盛行饮茶的旁证。

饮茶好处大,宾客相见,照例以茶相待,有人嗜茶,客至,不限瓯数,竟日执持茶器不倦。【81】代宗派人慰问节度使时。大量赐茶,指令分给将士以下。【82】德宗初,节度使回赠朝廷使节也有黄茗数百斤。【83】官员彼此之间,也往往以茶叶送礼。【84】自中唐以至五代,许多乞假人觐臣僚,朝廷例赐茶果或茶药。【85】宋人黄裳说:茶之为物,祛积也灵,寤昏也清,宾客相见.以行爱慕之情者也。天下之人不能废茶,犹其不能废酒,其特适人之情也,礼之所在焉。【86】他是针对唐宋二代情况说的。实际上是历代相沿,至今还有其现实意义。

陆羽嗜茶,很讲究煎茶之法,被人们称之为茶神。唐人著作《封氏闻见记》、《皮子文薮》、《桂苑丛谈》、《大唐传载》、《国史补》、《因话录》以及宋人所编《唐语林》、《太平广记》、《新唐书陆羽传》等等,都有大量记载陆羽论述茶的事迹。陆羽不仅对茶叶生产和茶叶制作有研究,甚至对盛茶所用茶碗颜色以及煮茶所用的水也都非常讲究。除了《茶经》,还著有《顾渚山记》二篇,是论述顾渚茶的专著,可惜现在已经失传了。

和陆羽同时的常伯熊也很讲究饮茶,他手执茶器.口通茶茗,区分指点,左右刮目。【87】江州刺史张又新著《煎茶水记》,称刘伯刍鉴别适宜煎茶的水为七等,又记载陆羽为李季卿论煮茶之水次第区分为二十种.【88】其后,太原温从云、武威段碼之也都精通茶事,又各补茶事十数节。【89】裴波著《茶述》、前后蜀的毛文锡作《茶谱》,叙茶事又有新的发展。【90】随着饮茶研究的深入,对于饮茶的普及也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注释:

【57】《封氏闻见》卷6《茶》。

【58】《敦煌掇琐》上辑,琐一四。

【59】《旧唐书》卷169《王涯传》;并参看《太乎广记》卷341《韦浦》.又卷70《茶姥》。

【60】《旧唐书》卷105《韦坚传》。

【61】《旧唐书》卷173《李环传》。

【62】《王临川集》卷70《议荼法》。

【63】《茶经》卷下,《六之饮》。

【64】《全晋文》卷89杜育《荈赋》。

【65】《全晋文》卷108。

【66】《洛阳伽蓝记》卷3。

【67】《国史补》,卷下。

【68】《全唐诗》卷755徐铉《和门下殷侍郎得薪茶二十韵》;白居易说.渴饮毗陵新到茶。

【69】《茶经》卷上《一之源》。

【70】《太平御览》卷867引《广雅》。

【71】《齐民要术》卷10《茶》引《博物志》。

【72】《茶经》卷下《七之事》引《宋录》。

【73】《封氏闻见记》卷6所记,文字相同。

【74】分别见《全唐诗》卷448白居易《赠东邻王十三》;又卷451白居易《府西池北新葺水斋即事招宾偶题十六韵》。

【75】《大唐新语》卷11《褒锡》。

【76】《全唐诗》卷299王建《饭僧》。参看《蛮书》卷7;《续博物志》卷7。

【77】《中朝故事》;又《玉泉子》。

【78】《国史补》卷下。

【79】陆游《南唐书》卷18《契丹传》;又卷17《段处常传》。

【80】按:《宋史》卷353《程之邵传》,眉州眉山人元符中,复主管茶马,市马至万匹,得茶课四百万缗。

【81】《因话录》卷2。参看《全唐文》卷628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太平广记》卷243《裴佶》。

【82】《全唐文》卷444韩翊《为田福玉谢茶表》;《文苑英华》卷594。

【83】《资治通鉴》卷225大历十四年六月。

【84】《旧唐书》卷139《陆贽传》,贽曾路经寿州.刺史即以新茶赠贽。

【85】参看《册府元龟》卷484《经典》;《能改斋漫录》卷15《茶品》;《全唐文》卷602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一表》及第二表;《全唐文》卷668白居易《谢恩赐茶果等状》。

【86】《演山集》卷46《茶法》。

【87】《封氏闻见记》卷6《饮茶》。

【88】张又新撰《煎茶水记》,见《全唐文》卷801陆龟蒙《甫里先生传》;《新唐书》卷196《陆龟蒙传》,但欧阳修撰《大明水记》和《浮槎山水汜》二文.竭力反对张又新的意见,说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

【89】《全唐诗》卷611皮日休《茶中杂咏序》。

【90】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太平寰宇记》一书,多次引用了《茶谱》的记事。

安溪乌龙茶产业的演进


一、茶树群体的演进

明朝崇祯元年之前,安溪种茶已遍布内安溪山区千家万户,茶农种茶均系采用茶籽直播之实生苗进行种植,茶农习惯性称为“菜茶”其生物学特性表现为繁殖简单、易成活、主根明显,但叶形变化大,性状不一萌芽期不一,芽叶大小不一,叶张厚薄不一,不便于采收。到了明崇祯年间,茶树压条育苗方法成功发明,茶树繁育方式实现了历史性飞跃,茶树种植开始逐渐向品种纯种化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初,茶树繁殖方式相继有了“长枝扦插法”、“短穗扦插育苗法”的新发明,使安溪茶区品种良种化纯种化程度得到空前的提高;不但在闽南茶区全面推进行无性繁殖,并在五十年代推广至全国各产茶区。安溪茶区茶树群体目前全部实现无性系品种群体。

二、茶树种植方式的演进

过去(泛指解放前)安溪茶区茶园种植方式大都采用“纵向沟植法”方式种植,即在种植时从茶园台面由内向外纵向栽植。但这种种植方式易造成水土流失,特别树冠大的茶树茶事操作不方便。且不利于保水保肥;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种植方式开始顺坡櫎沟条栽法,即根据坡度台面大小按行距1.5m左右顺坡挖种植沟,表土回沟底(增加茶树生长基础有机质含量),然后心土(一般都是红黄色心土)盖面进行定植,并在内侧设置排水沟(隔10m左右增设沉沙水池)这样克服了过去水土流失弊端,而且方便各项茶事操作)。

三、茶园肥培管理的演进

过去茶园肥培管理一般采用农家粪肥、厩肥施用,冬天结合深翻、填客土,以达到改善茶园土壤状况提高土壤肥力,但由于茶园大多数是坡地,肥源输送不方便,基本上处于缺肥状态。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化学肥料的推广使用(大多是氨态氮、硝态氮素化肥),七十年代推广施用含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无疑对茶叶产量的大幅度增加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由于长期的施用化肥,忽略了有机肥,只注重N、P、K三大要素,而忽视茶树生长所需的其他多种元素和微量元素,致使产量虽然增加了,茶叶品质却得不到相应提高。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农村生产机制的转换,茶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对茶园肥培管理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对施用肥料更多的着眼于增施有机肥(含家畜粪肥、饼肥、腐殖酸肥),九十年代进而推广施用经过无害化加工的有机成品肥、茵肥、通过肥料施用结构的变革,茶园肥料的施用方法和品类日趋合理,既能充分满足茶树生长的需求、更为茶叶品质的提高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可靠的保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名茶铁观音为龙头的安溪茶产业正在迅速崛起,茶园肥培管理的整体水平势将随着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增强更合理更科学。

四、茶园树冠管理的演进

茶树是以采摘鲜嫩芽叶为收获目的物而进行栽培的一种经济作物,怎样才能达到采摘更多更好的鲜嫩芽叶,培养理想的树冠是关键的管理措施,其管理的主要特点是最大限度地促进营养生长、抑制生殖生长培养具有强壮的主干枝,冠幅大,叶面积指数高的树势,这样才能达到种茶的基本目的。

过去,茶树树冠管理是个模糊的概念,认为长出来就应该采,长多少芽叶就采下多少,结果是树冠参差不齐或矮小冠幅不大,茶农形容它是“母鸡茶”产量非常低,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全县茶叶平均单产只有20公斤/亩,随着科技进步,作为主管全县茶叶生产职能部门县茶叶科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提出改造低产茶园的几项有效措施,即:

(一)填土填岸以达到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减少水土肥流失。

(二)合理留养、扩大树冠面积,提高叶面积指数,促进增产。

(三)台割更新:去老还童,重新培养树冠,到七十年代全县茶叶平均单产提高到32公斤/亩。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生产责任制落实茶叶生产展现了蓬勃生机,政府职能部门加大导入科技含量力度,从幼龄茶树开始就强调定型剪,培养强壮树冠框架。进入初投产阶段提倡以养为主,采养结合(主要措施是采中养侧,采高留低,采密养稀等)。到了投产树龄这时树冠已达到覆盖率85%以上。采取以采为主,根据树龄树势分别用采、养、剪等措施,到了茶树冠萌芽能力降低或芽头密度过高,长出的新梢弱小,即茶农所称的“鸡爪枝”时,必须采取,深修剪或重剪或台割更新等相应措施。总之要想获取茶叶高产优质就必须营造一个旺盛的长芽基础,叶面积指数要超过100%,因为茶嫩梢是光能产物,据专家测算,茶新梢芽叶的形式有80%依靠自身光合作用营养积累,只有20%依靠肥料补充,要获得多又好的新梢嫩叶就要保证芽梢光摄入量的需求,才能达到品质要求,所以树冠管理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换言之,也就是养、剪、采几个操作方法,因此必须根据树龄树势,该菜则采、该养则养、该剪则剪兼顾操作,才能实现高产优质。

六、茶树植保的演进:

以前茶树植保(泛指病虫防治),安溪茶正常见茶树病虫害主要有、茶煤烟病、茶赤星病、虫害主要是茶毛虫、茶蚕、茶象甲、茶小叶蝉等,防治方法主要是人工捕杀害虫,人工摘除病叶去除病株,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主要用土制植物制剂(如鱼藤精)进行喷杀,或用煤油触杀幼虫但对如小叶蝉或螨类害虫更多的是听任自兴自灭,到了六十年代有机磷农药推广使用,除虫主要用敌敌畏、乐果等,到了八十年代人茶农开始对过量使用农药导到产品出现农药残留量行为重视,茶叶技术主管部门开始宣传生物防治或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病虫害,由此印证安溪茶业对“农残”问题已有了初步认识和重视。从九十年代开始由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A级、AA级标准,由国家环保总局进一步制定了生态型,环保型有机食品相关标准,茶叶植保进一步推广使用生物防治办法和有机食品允许使用的药物进行防治茶叶病虫害,为促进安溪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七、茶叶初制工艺的演进:

查之安溪茶史,早期是通过寺僧道观传播的,最初的制作工艺是以炒青绿茶为主,并延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到了明朝成化年间,安溪县崇信里贺厝乡半岭湖苏良在一次偶然巧合中发现了茶青经摇动会产生叶缘红变,茶青红变后能产生花香和甘醇滋味,同时经过反复试制,掌握其规律,创造出一套独特的加工工艺技术,并将此法毫不吝惜地传授给亲朋好友和邻近村民。后来,人们为尊崇纪念苏良发明的新的茶叶制作工艺,称这种工艺加工制作出来的茶叶为乌龙茶,并使这种制作工艺技术相沿成习,成为全国六大茶类中的佼佼者。首先在闽南地区普及以后又推广到武夷山茶区,配以武夷山诸多单丛名种,使得武夷岩茶身价倍增。随着工艺技术的普及,人们开始配套使用相应的工具如竹制、笳竻、水筛用于晒青凉青,弧形圆筛用于手工摇青、木质薄板茶扒用于炒青,松杂木茶板及扶手靠茶倚用于炒青叶脚初揉,焙笼用于烘焙初揉杀青湿茶坯,复揉湿茶坯及烘干,方块茶巾用于手包揉,白布袋子用于脚包揉。虽然仍然处于手工制作范畴,但由于有上述工具辅助外形条索更加弯曲紧结,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手摇摇青机、手推木盘、揉茶机开始在生产规模较大的茶场使用;进入五十年代逐渐改造成为电动摇青机、电动锅式炒青机、电动瓶式滚筒杀青机;八十年代开始引进使用台式速包机,台式平板包揉机、台式手拉百叶式烘箱等,由于电动机械的推广使用,大大减轻茶叶初制劳动强度、成品外形紧结沉实如珠。与此同时政府技术推广部门进一步引导茶农,导入先进科技含量,在乌龙茶品质形式的最关键工序——做青阶段实行人为创造最佳温湿度条件,即控温湿度条件,即人为控温控湿做青,茶叶品质也随着市场消费需求分衍成清香型、浓香型。安溪茶农在长达四百余年的乌龙茶生产史上,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提高,总结出一套完善的乌龙茶制作工艺技术流程,概括起来分为三个阶段十八道工序,简录如下:

(一)做青阶段

①晒青(主要为了散失一定水份使内含物初步浓缩并在光和热的作用下促使茶青内含物产生初级理化变化),其方式有日光晒青和吹风萎凋两种失水方式,失水程度必须因品种、气候、芽叶老嫩程度灵活控制。

②凉青(主要使晒青萎凋叶静置复原恢复叶梗水份互补平衡)

③摇青主要通过摇动茶青,使叶缘互相碰撞,擦破叶缘细胞流出叶汁使之生产酶促氧化作用,循序渐进使内含物质通过3-4次摇青观察献叶叶色转变情况,气味转变情况,同时在机械力作用下改变茶青失水方式和失水速度(因摇青叶背气孔大部关闭,失水通过叶表面细胞破损处蒸发、改变正常通过毛细孔失水)摇青也必须根据品种,芽头大小和老嫩程度气候,灵活设定摇青转数和静凉时间。

④凉青使摇青后的茶青薄摊在笳笠上达到叶梗水份互补,缓慢地恢复正常失水方式,散失摇青生产的青草气味,摇动和静凉必须掌握得当。“走水”和失水必须正常,内含物变化相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做青阶段是乌龙茶特有工序,是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

(二)杀青阶段

通过高温炒青,固定做青所形成的品质,破坏大部分叶绿素,挥发低沸点芳香物质,保留高沸点芳香物质,抑制酶的活性。为揉捻塑型做准备。

(三)烘焙包揉阶段:

①揉捻:主要使茶青叶在机械力的作用下,产生揉搓、卷曲作用,挤出叶汁和果胶质,是塑形的第一道工序。

②初烘:主要将揉捻后茶坯在热的作用挥发相当部分水,为初包揉提供适当湿度的茶坯。

③初包揉:将初烘茶坯包在方块中或布袋子内或用人力或用速包机扎紧后进行包揉(人力包揉和平板包揉机)在抓压、转、搓等外力作用下使茶坯弯曲成紧结弯曲形状。

④复烘:在初包揉茶坯经松散后进一步去掉部分水份,以备复包揉。

茶马古道:一场话语权的文化整合


雨果说,当时机成熟,一个概念即将形成时,即使是集合全世界军队的力量,也无法阻止这个概念的脱颖而出。

在漫长的岁月里,今天被我们称呼为茶马古道的这条道路并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名字,哪怕是像用公式套出来的滇藏路、大保路等等直白的名字也似乎没有。

这是一副长长的画卷:高山、大江、古道、西风、骡马、茶叶、盐巴、糖、马锅头、马脚子等等中国西部独特的元素,以及它所焕发出来的苍凉意想和惊心动魄。

所以,当茶马古道从六个云南学者的书中走出来时,他们也许意识不到将会发生什么,仅仅10多年的时间,这条古道完成了从概念到产业的转变,梳理这段历程,只是为了确立一种适合的怀想与解读方式。

一、一个学术命题的研究

茶马古道一开始仅仅是一个学术课题,一群青年学者凭着学术兴趣创造了长达20多年的话语乐园。

1987年,云南大学中文系的木霁弘与同学徐涌涛在《中甸历史资料汇编》里最先提出茶马之道,之前这里被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这是相对北方丝绸之路而言的。木霁弘坦言,当时只是为把话语权抓在中国人手里,之前的南方丝绸概念是1877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完成的。而美国学者艾梅霞称呼从云南向北到青海这条茶路为茶文化之弓。

1990年7月,木霁弘倡导的穿越滇、川、藏三省的文化考察,获得云南大学中文系、中甸县志办、迪庆州民委藏学研究室、中甸区划办、云大西南边疆民族文化中心的经费支持,木霁弘与徐涌涛、陈保亚、王晓松、李旭、李林等茶马古道六君子历时100多天的考察,考察成果通过了云南大学学术委员会的认可,最后合著成书《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于1992年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后,6位考察者中木霁弘、陈宝亚、李旭分别刊发论文,继续就茶马古道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价值以及意义各方面做了探讨,之后,茶马古道的研究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引发了重新认识云南研究新体系。这一阶段还是停留在学术层面上的探讨,并没有形成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直到后来各种以影视、互联网、旅游图书为主的传播途径介入,才使茶马古道成为热点。

1998年我到云南大学中文系就读时,茶马古道的研究成果被告知为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一些年轻学生也把暑假去游茶马古道当作一堂必修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重镇西藏、西双版纳、大理、丽江与中甸。茶马古道整合了这些原本就是热点旅游的区域,因为这样的情结,导致以后我和一些同仁出版旅游书籍时,茶马古道区域仍旧是首选。在今天看来,云南旅游的热点也与这一区域有关。

2009年6月16日,六君子阔别十多年后(王晓松先生已经过世),再次相聚丽江,与来自北京、丽江、昆明的30多位著名学者一起讨论茶马古道与生活,同时也为丽江马帮路民族文化艺术馆开馆揭牌。

丽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杨海潮先生专门写过相关的论文,这个区域也在10多年里,飞速发展变化,令许多曾经这条道上的老人感叹不已,所以当他们看到马帮路民族文化艺术馆展出的茶马古道全景具象立体微缩模型时,无不唏嘘。也许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耗资千万、历时3年、1700多名人物、200多栋建筑、500多匹骡马、上千种动植物,我们看到的昔日的生活与今日的情感,缅怀,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最好方式。

二、商业力量,多种媒体形式的参与,茶马古道变成活着的历史

从2000年开始,与茶马古道相关的影视作品开始通过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介走到普通观众眼前。影视娱乐的介入,再现了一个活着的茶马古道,拉近了茶马古道与大众的距离,同时,诸多茶马古道的旅游图书占据了旅游类别图书的市场,文化产品为从看到体验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影视作品以田壮壮、木霁弘的纪录电影《茶马古道德拉姆》(2004年)、何真、王洪波编剧的电视剧《大马帮》(2004年)、康洪雷、兰小龙的《我的团长我的团》(2009年)影响最大。

《茶马古道德拉姆》从1999年有拍摄构想,到上映,历时5年时间(拍了三年)。上映后在国际与国内市场都大获成功,得了许多电影奖项。媒体的广泛参与报道以及探班活动,加之田壮壮的个人影响,以及影片本身的魅力,使得电影在大众的口碑效应被放大,之后许多对茶马古道有兴趣的人开始实地探访活动。网络上走茶马古道成为04年到05年很热门的旅游,当时我经常接到朋友的问询信息。

《大马帮》因为许多美女明星的云集,从开播就受到广泛关注,其故事化的讲述让许多人对云南式马帮生活也产生了好奇与向往。编剧何真与王洪波把腾冲与和顺的过去通过剧本与书的双重传播,让许多人记住了马帮往事。在许多人的努力后,和顺小镇进入了商业化的运作,也因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获得了中国第一魅力小镇的称号,引发了民众对该区域的空前关注。

2009年,《我的团长我的团》让腾冲再次成为旅游热点。这一年,腾冲成为中国首个开通飞机的县级城市。可以说,茶马古道通过影视再现了一种异样的云南式生活,在娱乐年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2001年10月1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宣布,中国云南沙溪区域和万里长城一道,入选为2002年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而云南沙溪的申报理由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

尽管这条古道,之前有电视纪录片《最后的马帮》,获得奖项无数,但由于不具备娱乐元素,得不到大众媒体的追捧。

在旅游书的层面上,从2002年开始,中国书业进入读图时代,这点在旅游图书中体现尤为明显,图文并茂的旅游书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并进一步充实了游客出门的信心。中国旅游书的黄金年在SARS之后尤其明显,这一年,出现了诸如《藏地牛皮书》、《丽江的柔软时光》等等经典之作。这些书的特点有结合点,就是少数民族风情、古道,神秘的文化与独特的风景。这一年,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旅游书达到50多种,《茶马古道》、《图说晚清民国茶马古道》《九行茶马古道》等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文化界的热度。

我从2003年到现在,参与主编出版社的旅游图书有36种,每本都会对茶马古道大写特写。一方面是市场的热度,同时也有自己的情结。

而一些文化商人的努力,令茶马古道具有窗口示范意义。1997年,文化商人聂荣庆以茶马古道为名注册了近20个商标和商号。开始在北京经营茶马古道连锁餐馆,这更像是一种茶马古道体验馆,许多人是抱着好奇的眼光来认识马帮的器物以及普洱茶,十年后,与茶马古道相关的每项商标的转让费一度高达7位数。

2009年,一项名为大茶马古道旅游规划的项目正由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牵头,在云南各地展开调研,相信不久到达云南的游客就会包围在新茶马古道的气氛中。

三、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另一场话语权的争夺

普洱茶的兴起,既是茶马古道产业化效应的体现,也再次让茶马古道成为关注的焦点。马消失,古道消失,只有茶依旧焕发出活力,而这也让与茶马古道相关的元素彻底商业化。具有几千年饮茶史的中国,从来没有像普洱茶这样,让人不得不使用疯狂的字眼。

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最近5年以来普洱茶的疯狂史,很大程度上,我是一个参与者与记录者。

2005年马帮进京,这支由30多个赶马人、120匹马组成的云南马帮,驮着约4吨普洱茶,直奔北京城而去,横扫全国媒体;2006年,云南省普洱茶协会成立,茶马古道临界碑在宁洱确立,这一年《普洱》杂志创刊(其中的两位创始人就是《大马帮》编剧何真与王洪波),老中青三代人开始了对普洱茶话语权的全面争夺;2007年百年贡茶回归故里,思茅改名普洱,政府与商业合力,让这条古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当年,普洱茶成为CCTV年度经济关键词。2008年,普洱茶进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单。2009年,一切还在继续

10多年的时间里,茶马古道从一个纯粹的学术概念,发展为一股大众流行的文化符号,再变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品牌,拉动了区域经济的产业化,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到了云南,没有哪里不是茶马古道,随便找个人,都可以吹祖上的马帮故事,都可以谈出普洱茶骇人的身世。这大约就是福柯意义上话语的力量。

2004年,我写了《天下普洱》一书,旨在探讨一种普洱茶式的生活。这书因为普洱茶的大热,2年之内卖出了5万册,如果连同其他普洱茶书籍,从04年到07年之间,出版与普洱茶相关书籍、报刊、报纸专门版面高达60多种。普洱茶进入了新一轮的话语权争夺。我在2006年参与《普洱》杂志的创刊与编辑工作,普洱市市长沈培平先生亲自挂帅,主动担当起《普洱》杂志的总策划,在我的经验里,一位市级领导如此关注一本杂志,非常罕见。

我们把普洱茶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即农业普洱、文化普洱、科学普洱与人文普洱,要做的工作也是在发展中扮演观察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力图为产业和大众输出观念与价值。从创刊到现在,杂志每期发行3万份,这个数字,对于一本茶杂志来说,已经接近天文数字。读者对普洱茶的关注超乎我们所有杂志人的期望。

稍微分析不难发现,普洱茶的话语权一直旁落在外,以台湾为代表的普洱茶文化一度成席卷之势(专著与杂志),他们将文化与产品捆绑,布道者与商人双管齐下,以短时间内赚眼球与赚钱为理念,造就一个虚假的高峰后便撤人撤资。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是,在台湾人没有鼓吹普洱茶之前,即便是云南这样的主产区域,许多人不要说喝,见都没有见过普洱茶。是台湾方面开创了普洱茶的品饮体系,现在这样的理念还吸引着不少人。

普洱茶热潮在2007年开始退潮,茶界也开始反思。一些学者开始了重新定义普洱茶的行动,围绕着生熟之争、概念之争、产地之争,上升到了普洱茶地理(稀缺资源),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化(跨地域合作)等等开放性的讨论之中。

这样一来,普洱茶在2009年出现了三个两极分化。

在以往传统手工与机械化同步进行,比如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益普洱茶。现在这种彻底分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企业开动机械化的流水生产,特色企业则在较少的资金和较少的人力下持续传统手工工艺。

在另一个两级分化中,就是产品的具体形态。手工茶的坚守者自然是砖饼沱的捍卫者,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其他普洱改革者的步伐。如果说便捷式的包装只是换个样子,里面还保留了传统茶形态的话(比如迷你小沱,小方砖,即便是这样,像永年的PK砖还是有了一定革新,开始科技专利的申请与保护),那么诸如龙润头道水、滇红看看茶之类的,就完全看不到茶的样子了。科技力量的注入与广泛运作,茶叶形态给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普洱茶的两级分化还出现在生熟之分上,这是普洱茶界生熟之争后的具体体现。接受较近传统,认为普洱茶生茶发挥不了普洱茶独特功效的人,选择了以熟茶为主的生产路线。

生茶的生产者大部分走传统广州销区路线,尽管收藏普洱茶的市场热情受到过严厉打击,但仍然有收藏者愿意为爱好买单。普洱茶的生命时间与存活时间依旧是它的核心价值,需要界定的也仅仅是,这样的时间究竟有多长?

普洱茶的三个两级分化,正好体现了普洱茶多年来的话语努力,新的观念让这个产业再次成为可能。

凤冈茶产业向集群化迈进


近年来,凤冈县出台50条优惠政策,每年拿出上千万资金,加大对茶叶龙头企业的支持,鼓励茶叶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品牌,使锌硒系列品牌茶先后获得24块金牌,黔风有机茶业公司成为2008年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仙人岭有机茶叶公司总经理孙德礼当选为2008年度中国茶业行业10大经济人物,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使茶叶产业成长为当地竞争力最为强大的支柱产业。日前,台湾神农科技发展协会秘书长廖树洪率台湾神农科技发展协会商贸考察团一行考察凤冈茶产业,对凤冈锌硒茶的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

凤冈县茶叶经过去年雪凝灾害市场大起大落的洗礼,茶产业依然保持着前进的势头。

炎炎夏日,县境内18余万亩茶园里茶叶吐绿,茶浪翻滚,清香袭人。据凤冈县茶叶协会的初步估算,除了与去年行情的上涨不好比较外,今年凤冈县的春茶又遭受霜冻,春茶产值比前年略增,茶农收入也会略为增长。田坝村新华组茶农罗华,屈指一算,自家23亩茶园,自己搞加工,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个家庭费用外,账上还有32万元的余额。

去年,尽管受到雪凝灾害的影响,但由于茶青价格上涨,茶农和茶叶企业还是实现了灾年增收。今年,新栽茶苗遭受霜冻,损失惨重,春茶产量没上去,整个产业发展遇到了困难。但凤冈县委、县政府坚定信心,着眼于全县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坚持把茶产业打造成全县第一支柱产业的战略构想,推动锌硒绿茶为重点的茶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加大了茶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使龙头企业带动、企业集中、规模效应显着的产业集群形态逐步形成。锌硒绿茶产业链从农业、加工业快速向商贸、旅游、有机田园文化等产业领域延伸。2008年,全县茶叶产量达2500吨,茶叶总产值1.25亿元,种茶农户人均收入4000元,茶庄旅游收入近百万元,凤冈成为了全省锌硒绿茶的生产、交易、服务中心之一。

2014茶产业十大趋势


2014年茶叶产业十大趋势

如果非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2013年中国茶界的十大事件,那么网购茶、深加工、国际化、茶叙和茶文化无疑是2013年的热点。解读2013,通过产业延续和趋势,走进2014茶产业,可以从容把握茶行业未来走势。

2014茶产业第一趋势:

茶文化热,茶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2013年底,雾霾全国流行,央视纪录片《茶》让大家忧郁的情绪多了清新和乐观,茶文化热,使更多的人了解茶、喜欢茶,把茶当做生活的一部分;现代人生活紧张,节奏飞快,在繁忙的一天能喝到一杯好茶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咖啡文化的推广,得益于速溶咖啡的开发和普及,让茶成为时尚,成为工作、休闲的伴侣,应该是中国茶行业的发展目标。微电影《茶王》也来为茶文化加火。

如果身体太快,灵魂就希望慢一点,茶,是让人们灵魂休息的一种生活模式,而年份茶,更是将时间的味道收藏起来,让人们体会岁月的味道。

基于中国式茶感体验,展示现代茶生活空间茶香书香CHASTORY在上海都市秀出时尚风采;书香和茶香交相辉映,让现代的年轻人在读书的时候能品上一杯美好的热茶,也是茶文化热的一个现象。

2014茶产业第二个趋势:

国际化,中国茶的再崛起

星巴克也经营中国茶了,咖啡、红酒和茶,究竟哪一个更时尚,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答案,有一点是不用质疑的,那就是在美国喝茶,绝对是一件让人惊奇的事情。在美国这个历史上因茶叶纠纷和英国大动干戈的国家来说,好像他们放下咖啡喜欢茶一点也不奇怪。据美国茶叶协会报道,饮茶能给人体带来多种保健作用是吸引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喝茶的原因,茶叶中含有的多酚抗氧化物和黄酮类的化合物能够降低罹患糖尿病和中风的风险,对于保持苗条身材也大有好处,因此美国新兴的饮茶阶层不再是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开始尝试着把咖啡换成茶叶,包括LadyGaga在内的诸多明星也把饮茶当作健康养生的秘密武器。2013年,星巴克旗下首个茶瓦纳茶吧在纽约开张,按照星巴克五年千店的规划,过不了几年,茶瓦纳茶巴就会把中国茶带到全世界。

2014茶产业第三个趋势:

细分市场,高端路线成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竹叶青上榜2013年中国十大奢侈品牌,向国际品牌看齐,倡导茶礼文化的万生堂提出做百年品牌,中国茶企鼓足了干劲,力求创新,不走老路。更是表明了中国茶界的雄心,挑战国际品牌,敢于亮剑。

2014茶产业第四个趋势:

奢华与亲切,酒会变茶叙

茶叙,意思是喝茶聊天,通常适用于比较短暂、形式简单的聚会。伴随着中国的红酒热,酒会成了时尚高端的代名词,而茶叙则伴随着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文化的关注而流行起来了,且不说国家领导人出访会见外宾采取茶叙的方式,甚至茶叙变成了充满温暖和感情的词语,茶叙流行,也许是温情回归吧。尤其是现在汽车的普及,酒驾入刑,而喝茶成了文明的方式,茶叙,透着亲切和温馨。

2014茶产业第五个趋势:

美好口感,健康安全国际范

在国际上流行口感为王的趋势下,我们的茶人还在为本职之外的事情忙碌,轻松选择,更好口感,成了消费者的强烈要求,什么时候买茶如同买可乐那样,中国茶和中国消费者都有福了,那样的话,茶企和消费者都没那么累。打铁还要自身硬,首先茶企要堂堂正正做事,以消费者为核心,处处为消费者着想,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抓本质,让消费者轻松地享受茶生活的美好。

健康安全,品质标准,口感美好,一定是2014茶界的关键词。

2014茶产业第六个趋势:

红茶正艳,白茶受宠

红茶近年来发展较快,福建金骏眉、浙江的九曲红梅,过去主要出口的红茶,近年来被国内所接受,红茶因其适合女性保健而倍受欢迎,在红茶继续走红的趋势下,白茶逐渐受宠,萎凋、干燥,两道简单的工序,化繁为简,反璞归真,回到了茶的本质。

借力黑妹、安利牙膏,一内一外两股力量,把白茶的魅力体现得非常充分,耀莱奢博会上,一款2005年的白牡丹,让与会的嘉宾们沉醉,拍卖市场上,老白茶的价格也是节节高升,所有的一切都预示着白茶是未来的黑马。

仿佛所有的事情都在支持白茶,首部以白茶为主题的电影《高手》开机,传统文化搭载现代传媒手段登上了时尚的T台,经过多年的发展,白茶已经形成一种趋势,2013年,白茶亮相央视,更是种下了白茶在2014年萌芽的力量。

茶客们开始炫耀自己珍藏的老白茶,虽然距大家都藏白茶还有一段距离,但收藏界已经走在了前面。

2014茶产业第七个趋势:

高度重视,做大做强

2013年年底,中国国茶发展战略专家研讨会暨国茶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茶业界、文化界等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国茶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务院参事、农业部原副部长刘坚出任国茶专家委员会主任,聘请张天福、陈宗懋、翟虎渠、阎肃等为顾问。

2013年,民生银行就开始践行民生产业金融,支持中国好茶。国家的重视自不必说,民间的力量也在聚集,涉茶民间力量涌现,2013年,中国茶行业悄然形成几个纯民间茶组织,如深圳华巨臣公司发起行业盛会的中国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欧阳道坤发起的茶企领袖俱乐部和茶智业与茶媒体联盟,周重林发起的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泊园茶人张卫华发起的中华茶馆联盟,华彩传媒发起的中国茶产业链同盟,蕴德堂发起的中国茶品汇这些组织充分整合各自资源,助推中国茶产业发展。

2014茶产业第八个趋势:

跳出格局来做茶,茶饮新革命

一个凉茶,就能成就一个企业,看人家多风光,跳出茶来做茶,也许也是一个方法。

年份茶,站在葡萄酒的对面,从本质来说,茶和葡萄酒的重要成分单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变得柔和与完美。

什么时候,大家拿起一杯茶,能说出它的年份和产地,那么茶就走向世界了。

跳出茶来做茶,才更清醒,跳出茶来想茶,才更理性。

无论滋味如何变化,那份对茶的期待和尊重是让人感动了,2014,中国茶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速溶茶、茶酒、茶牙膏、茶火腿、茶籽油、茶多酚防晒霜,打破了千百年来茶的老形象,虽然我们还不太清楚这条路怎么走才成功,但探索是趋势,创新是趋势,如同春天到来一样,各种想法在茶界盛开着。

2014茶产业第九个趋势:

责任与力量,茶叶品牌化

都怪我太低调,才让别的企业骗了你那么多年,其实,我才是中国茶,2013年,类似的广告终于喊出了中国茶企憋在心里的一句话,凭什么我的茶好却没人知道。一嗓子喊醒了很多人,世界最好的茶在中国,可世界最成功的茶企不在中国,中国有名茶没名企,有好茶无品牌的问题由来已久。在商言商,品牌是现代商业的语言,品牌形象的建立非一日之功,品牌需要样样行,样样行才能给人以可靠,光靠一两招是不够打天下的,放下茶,研究一下品牌建设,就会发现我们差太多。

2014茶产业第十个趋势:

勇敢改变,销售电商化

时代在变化,而且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准备好了吗?

当我们骄傲地宣称我们有多少专卖店的时候,抬起头来发现来逛店的人越来越少,2013,电商,无疑改变着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慢一步,百年企业易手他人,傲慢一点,下一场竞赛就会失门票。

大气候在变,茶企是否还有避风港?

我们还是不紧不慢地用一把古老的壶来泡明天的茶,我们是等着电商来叩我们的门,还是主动去迎接电商时代的到来?

2013,茶业电商小荷才露尖尖角,2014,会不会上演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

风云变幻的2013过去了,形势决定成败,2014,是站在茶产业潮头看风景,还是不紧不慢地度光阴。

重庆:发展茶产业带动村民脱贫


10月14日,;长征路上奔小康;重庆全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第二小组来到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安镇,近年来,该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计划发展万亩茶叶现代农业示范园,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秀山是我市革命老区之一,辖区内有红军洞、红军川河盖战斗遗址等红色景点。1934年11月,红军黔东独立师在掩护红二、六军团东征湖南后,奉命东进湘西与主力会合。途中遭敌伏击,政委段苏权与部队失散,后在秀山境内被当地村民李木富救治。为了躲避敌军追捕,李木富将段苏权藏在屋后的山洞里,每天为他送药、送饭。红军洞因此得名。

后来,红军洞一带因地势偏远,经济发展日渐落后,周围很多村民因此致贫。为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近年来,红军洞附近的洪安镇引入农业公司,计划发展万亩茶叶现代农业示范园。;洪安镇自古便有种植茶叶的传统,但过去多是;单打独斗;的散户种植,因缺乏技术、营销团队的支持,难以形成主导产业。;洪安镇人大常委会副主席田茂良告诉记者。

目前,整个农业示范园共种植了800多亩茶叶,并带动周边农户进行标准化种植。70岁的侯玉荣是村里的贫困户,今年他共种植了3亩茶叶,一年可采春茶和秋茶两季。侯玉荣告诉记者,茶叶由农业公司统一收购,最上等的茶叶每斤的收购价在80元左右,是过去散户种植时的两倍。据统计,在洪安镇,像侯玉荣这样种植茶叶的贫困户共有200余户,年底他们将实现全部脱贫。

此外,农业示范园还成功开发出;边城功夫红茶;、;边城大缸茶;等茶叶品牌。下一步,示范园还将鼓励农户以土地或资金等方式入股,参与分红。

北京人艺《茶馆》拉开全国巡演大幕


北京人艺《茶馆》拉开全国巡演大幕

多了执行导演,来了新茶客,北京人艺的镇院大戏《茶馆》又踏上了巡演之路。携手保利院线,“裕泰大茶馆”继去年深圳、武汉、重庆三地开设“分号”之后,今年又让郑州、青岛再飘茶香,昨晚,三场天津巡演也已圆满落幕。

近些年,人艺院长张和平提出人艺不能只在一个剧场演出,要有走出去的理念,“人艺不只是演出,还要引领文化现象”。于是,《茶馆》这出庞大的镇院大戏走向全国,开启了全国巡演的大幕。

郑州观众有节奏鼓掌青岛破天荒加座

虽然郑州和青岛一个是省会,一个因奥帆名扬世界的海滨城市,但当地观众对于话剧都尚显陌生。即便青岛与老舍先生还渊源颇深,《骆驼祥子》的剧本便诞生于此,但此前话剧在演出市场的份额却少之又少,北京人艺还是20年前曾在这里演出过《雷雨》,当时的演出效果并不太好。但此次无论郑州还是青岛,票房都突破了200万元,据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泓?介绍,“郑州的观众在谢幕时有节奏地鼓掌,这在以往话剧演出中是很少见的,而青岛的最后一场演出甚至还加了40多个座,这跟青岛大剧院一年280场演出对市场的培育不无关系。”人艺副院长崔宁表示,“青岛是有话剧基础的,当年青岛话剧团是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主力抽调到此组建而成。人艺已经有20年没来过了。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剧院的剧目演出光盘、建院60周年邮折等纪念品在这里的销售甚至比上海还要火。”

传说姜文看过50遍,年轻演员又看过几遍?

虽然此次演出的版本被称作林兆华复排焦菊隐版,但从今年演出开始,《茶馆》的节目单上又多了“执行导演杨立新”。在杨立新手边,一本定价2.85元,1983年再版的《茶馆的舞台艺术》已经被翻得破旧卷边,他不是从担纲执行导演一职才开始重读这本书,自从接演秦二爷后,这本由苏民等人参与编辑的工具书便不离杨立新左右。舞台上8张茶桌每一桌茶客的职业背景、性格特征以及人物关系书中都有详尽描述,比如某某是“替人写书信的”、某某是“吃钱粮的”……在此次郑州巡演前的排练中,杨立新将这些文字放大复印后贴在了每一张桌子上,而他对这出戏的精细打磨也从第一幕开始。虽然是1999年才从蓝天野老师手中接过这个角色,但杨立新从1986年便开始在这出戏中跑龙套,不仅曾经一遍遍地看戏,甚至还跟着换景和拆装台,每一个角色的台词他几乎都能背。“都说话剧是离文学最近的一门艺术,老舍先生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演员只有把人物的前世今生吃透,才能有目的的说话和做动作。传说姜文看过50场《茶馆》,我们的这些年轻演员又看过几遍,看戏的重要在于用心的话总能发现新东西。而作为导演要知道演员究竟需要一面什么样的镜子,这样才能帮助演员打通从自己到人物的道路。过去人艺的戏是外行叫座、内行叫好,这句话听着简单,但做到不易。”(原题《<茶馆>走出京城开启全国巡演执行导演杨立新:要让外行叫座内行叫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