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支撑茶叶生命力

发布时间 : 2021-11-21
茶叶与茶文化 茶叶的文化常识 茶叶基础与茶文化

茶叶与茶文化。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叶文化支撑茶叶生命力”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叶,不仅要加强品牌建设,还需要有文化支撑,这样才有生命力。在11月2日举行的茶艺新语首届国际茶艺邀请赛上,记者专程采访了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顾公新,说起茶文化,顾公新直言不讳。安徽省茶叶品种多、质量好,但在市场上,似乎没有浙江的龙井、江苏的碧螺春、湖南的君山银针的知名度高。

对此,顾公新认为,安徽名茶各具特色,具有很强的优势,但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宣传推广也不够。近年来,安徽省涌现出了一批在地方乃至全省和全国都很知名的企业品牌,这是安徽省茶产业、茶叶行业的一件好事。这次邀请赛上,代表安徽省参赛的5支表演队,正好可以借此次茶艺表演邀请赛为契机,把安徽省众多的企业品牌推向市场,让更多消费者认知,从而对安徽省茶叶品牌的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和产业是不能分开谈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顾公新说,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安徽茶叶,就应该很好地用文化这个经济增长点,充分挖掘和利用徽州茶文化的闪光点,普及茶文化,扩大茶的受众群体,让茶文化观念引领人们喝健康茶、生态茶。这次茶艺表演邀请赛对宣传和推动茶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今后,还要多挖掘茶产业的人文文化,如历史、工艺,以及相关的茶艺、茶道等。

采访中,顾公新还对此次比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从整体上看,这次比赛的各支茶艺代表队在茶艺表演中创意新颖,融会了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饮茶习惯、表演形式和方法。在谈到国内几支代表队的茶艺表演时,他说,此次比赛中,茶艺表演代表队在对茶艺、茶道精神的领会和技艺的表演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一招一式中诠释出了茶道内在的静美和谐、清香幽雅,既展示了茶艺,又表现了茶德,显示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茶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cy316.com编辑推荐

中华老字号的生命力在于特色和创新


文化、习俗、传统等在全世界各国都是存在的,老字号在世界各地也都是存在的。

国内的老字号特别之处,在于公有化改革带来的产权不够明晰,这导致了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是中国老字号家族的传承人改行、去世使传承成为困难;其二是非私有房产的经营者逐渐负担不起高额的房租成本,非私有企业的经营者也负担不起非家庭成员的人力成本。

体制问题、房租问题、人才短缺问题是中国老字号发展的主要瓶颈。而老字号自身在产品设计、营销理念、研究市场方面都很缺乏,这些都是老字号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老字号如何更好的生存发展呢?

传统需要创新创新需要融合

老字号的传承需要传统基因的继承,也需要时代元素考虑进去,这是肯定的。老字号的元素有很多,字号、招牌、产品、技艺等都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生活方式等元素。前者是能看到的,后者是看不到的需要人们去感受的,而我认为后者是更重要的,是老字号的灵魂,这就是为什么过度开发、追求规模、连锁扩张使得部分老字号丢失了灵魂、缺失了意义。

所以我认为,传统的一定要正宗,创新的一定要融合。传统的一定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让人一下子能感觉到不同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个不保留就没有吸引力。但是传统也要创新,创新需要融合,不能是与传统完全不搭界的东西。

举例来说,全聚德和东来顺在传统方面保留得都非常好,但是全聚德在创新方面做得更好。保留的应该是内核,创新的应该是服务理念、管理理念、经营理念等,并运用先进的技艺,改良传统中的不足,比如卫生、健康、菜品的丰富性等不足。海底捞在环境设施上非常便利于消费者,服务非常高效,激励政策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积极性,这使得海底捞几年内发展迅速,尽管它的食品口味不一定比得上同类的老字号。

传统型和创新型分类

老字号要做大做强是一定要创新的,但是一部分老字号不利于做大做强,或者没有做大做强的条件,其实也是可以存在的,这种老字号在西方很多,几十年上百年由家族传承,创新对他们没有那么重要。我认为老字号应该进行分类,政府应该对分类的老字号以不同的政策。上述两种老字号都是可以生存发展的。

容易做大做强的商号主要包括三类,其一是生产型的企业,比如王致和、六必居、同仁堂等;其二是技艺容易标准化的企业,比如全聚德,全聚德的分店都是电烤鸭,用的是可以标准化的烤炉,标准化的烤制方式、标准化的烤制时间。传统的师傅烤制烤鸭,一方面时间长成本高,另一方面技艺也容易流失。其三是商品品类比较多的企业,比如稻香村、张一元等,它们的商品品类很多,一个店面的流水很大,是容易扩张的。这些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但是传统的基本口味不能变。

而另一部分商号比较难以做大做强,尤其是传统手工艺为主的商号,这种商号主要是保留独特性,比如手工鞋帽、手工服装、手工艺装饰等。这样的商号有利润厚的,也有利润薄的,利润薄的可以开几家分店,也可以在外地定制产品,在质量保证体系下,保留传统的工艺。

法国的商号多是做规模做大做强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在外地生产的产品。而意大利正好相反,意大利的商号大多是家族式的手工艺为主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在现代化的今天都是需要的,也都是能够保留的。所以我常说,买手工艺品就买意大利的,买品牌就买法国的。

传统型和创新型并存

老字号其实是很大众很民间的商号,老字号的生存发展也主要依赖于民间的支持。举例来说,民间博物馆会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西方就有大量的民间博物馆,中国的民间博物馆也在逐步兴起。个性化教育也在许多地方兴起,家庭的、小型私塾的中国传统才艺的教授已经很多见了,这种区别于课堂的标准化教育很有意义,可以与课堂教育形成互补。传统的发展会越来越多元地在民间传承。

特色文化和传统技艺不但是现实生活的物质需要,更是能唤起记忆的情感需要,文化符号有自己的历史价值,老字号的消亡主要是经营跟不上城市的变迁、时代的变迁以及政策的变化,也有很多是家族人员改行从事别的行业,没有传承家庭技艺。消失和诞生都是正常的。政府也提供了很多支持老字号的政策。在一个老字号企业中,可以既在小范围中保留传统特色,又在创新中扩大规模,这可以解决文化需求和规模扩张的矛盾。

比如全聚德的旗舰店会保留传统的烤鸭技艺,而在其他连锁店则是标准化的技艺生产。传统在创新的融合中,也会形成新的“字号”,比如小肥羊就形成没有厨师的特色。在老舍茶馆,可以设置大剧场和小剧场,大剧场可以保留原汁原味的曲艺,小剧场可以针对特殊人群需求特别安排,比如针对外国顾客,可以多设计一些肢体表演的曲艺节目,对年轻人可以设计另外一些时尚些的曲艺节目。

Adidas、Nike等国际品牌也设置了不同的卖场,核心产品卖场还是传统的体育专业服饰,延伸卖场就是休闲旅行类的时尚产品。现代的北京就不是老北京人的北京,而是全国的北京,这就需要老北京的老字号做新的研究,注入新需求的元素和改进。

老字号的生命力在于特色和创新,核心价值在于品牌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文化价值与做大做强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商业价值则是需要做大做强的。传统的一定要正宗,创新的一定要融合,这是不同老字号的不同发展模式,也是同一老字号的多元发展形式,多元存在与发展才是老字号的未来。

茶文化的生命之道


饮茶从神农尝百草的特殊药用价值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发展到今天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这种生活习惯的形成,并作为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外在的表现形式如茶艺、茶道等都只是生活的高雅化、艺术化,茶叶内在的生理属性,即茶对生命健康有益,才是大众爱茶的最重要原因,也是茶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源泉。

人们饭后饮茶首先是感觉舒服,尤其是饮用发酵的茶如普洱茶、乌龙茶、红茶等,其次才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从科学内涵上讲,就是饭后喝发酵茶有利于促进消化。文化是一种习惯特殊的、固定化的表现形式,或是说具有规律可循的艺术形式。茶文化说到底是适应了人的生存需要,即喝茶舒服是生命体征变好、代谢调整平衡的一种表现。

吃茶、饮茶、品茶本质上是一种日常的饮食行为。现代人生活摄入了过多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但人类本可以通过繁重的体力劳动消耗这些能量的,社会进步的结果却是坐车多、走路少,机器作业代替人类劳动,身体出现了能量代谢不平衡问题,也产生了多种疾病。而饮茶恰好起到了双向调节的作用,解决了现代人能量过剩的问题。总之,茶文化能够发展兴盛至今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它调节了人体综合代谢异常的生理功能,适应了现代人生活健康的需求。

请珍惜每一片茶叶生命


想了解《请珍惜每一片茶叶生命》知识吗,丰富的《请珍惜每一片茶叶生命》内容等你来看!

抓一把茶叶丢在壶里,从壶口流出了金黄色的液体,喝茶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这杯茶的每一滴水,是哥哥那一把茶叶中的每一片所释放出来的。我们喝茶的人,从来不会去分辨每一片茶叶,常常忘记一壶茶是由一片一片的茶叶所组成的。在一壶茶里,每一片茶叶都不重要,因为少了一片,仍然是一壶茶。但是,每一片茶叶也都非常的重要,因为每一滴水的分芳,都有每一片茶叶的本质。

布施,犹如加一片茶到一大壶茶里,少了我这一片,看似不影响茶的味道;其实不然,丢进我这一片,整壶茶就有了我的芳香。虽然我施的很小,也会充满每一滴水。

我们应以茶叶为师,最好的茶叶需要五六斤茶青才能制成一斤茶,而每一片茶都是泡在壶里才能还原、才能温润、才有做为茶叶的生命的意义;我们也一样,要经过许多岁月的涮洗才能锻炼我们的芬芳,而且只有在奉献时,我们才有了人的温润,有生命的意义。

一片茶叶丢到壶里就被遗忘了,喝的人在喜欢一壶茶的时候并不会去单独赞叹一片茶叶。一片茶叶是不求世间名誉的,这就是以清净的心去施,不求功德、不求福报,只是尽心尽意地奉献自己的芳香。

一壶好茶,

是每一片茶叶共同创造的净土。

说珍惜世界,

先学习在社会这壶茶里,

做一片茶叶!

当我们这样想时,

喝茶的时候就特别能品位其中的清香。

关于本文《请珍惜每一片茶叶生命》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汉民族的茶文化及其融和力


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一个分支的汉民族茶文化,发展至今日,它不仅令人们在美的享受中体会到民族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自我超越,而且在世界范围内编织出一个显示着汉文化巨大融和力的雅洁和谐的茶文化圈。

汉文化基本上是农耕文化,茶为其重要产品,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茶的种植及长江流域及东南,西南广大地区,茶的品种繁多,总括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和紧压茶等六大类。各类中牌品种美不胜地收。自唐陆羽《茶经》至晚清,历代人的论茶著作至少拥有三四十部以上,茶诗文更不可胜数,茶画、茶雕亦属不少,茶歌舞情节优美动人,汇集而成光彩夺目的汉民族茶文化。

以“品”为主的饮茶艺术结晶是为茶道。它体现雅致,表达礼仪,寄托情怀。明代张源《茶录》专立茶道门,以示郑重。其实茶道形成于盛唐,其先驱者当推茶圣陆羽。他的《茶经》中包含不少哲理。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认识到茗饮有“祛襟涤滞”、“致清导和”等净化心理的作用。佛教坐禅将禅机输入茶道,使“茶禅一体”。潮州工夫就是饶有茶道风味而脍炙人口。

早在晋代已有以茶会客先例。茶会又名茶宴、汤社、茗社。盛唐以降,茶宴蔚然成风,且常行茶令以助兴。宋代流行斗茶(斗茗),是集体比赛裁决茶的优劣。范仲仲曾作《斗茶歌》,陆游《剑南诗稿》也有“青蒻云腴开斗茗,翠玉液液取寒泉”之句。自唐代起个人开设饮茶场所有茶肆、茶寮、茶室、茗铺茶坊、茶馆等称。卖茶、侍茶者美称茶博士。清代还有慈善机构施茶之举,饮茶免费。上述场所均供茶水,与今日茶庄只卖茶叶者不同。

民间饮用茶的习惯,渐次丰富了礼俗内容。南北朝时,茶已列入祭品(《南史、齐本记、武帝)。宋代居丧者举茶不用托(即茶舟、茶船),因茶托带米色,丧事所忌(《齐东野语》卷十九)。唐时小女孩美称为茶(元好闷《遗山集》十三)。凡种茶树必下子,若移植则不复生子,因此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日下茶,宋已有之,女家受聘称受茶(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引宋人《茶品录》)。

唐以前茶是与食器不分,随饮茶之风盛行,茶具渐赵专用化、艺术化,构成了茶文化又一部分。古人研茶用瓢叫茶僧,碾茶用具有茶碓、茶槽,煮茶用茶鼎、茶灶,烹茶时调茶小帚叫茶筅。制作茶具的工艺日渐讲究,传至后世,以宣兴紫砂壶、孟臣罐、建盏、潮汕茶炉等最著名,其中不乏匠心独运的精品。成为海内外鉴赏家、收藏家心目中的宠物。最近宣兴陶瓷博物馆为海峡两岸汪辜会议制作的精美礼品--紫砂壶挑茶具,堪称壶中佳作。

历代封建统治者对茶实行控管,谓之茶政。以茶为贡品始于西周。《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记载周王伐纣,巴蜀地区以茶、蜜等纳贡。唐时与回纥正式进行茶马交易(《新唐书、陆羽传》)。与少数民族茶市贸易,历代不衰。唐德宗时始征茶税,文宗时设榷茶制,实行茶叶专卖(《旧唐书、文宗本纪》)。1044年,宋夏和议,北宋送给西夏岁币中茶占3万斤。明代官府对“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而又不产茶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严格限制茶叶供应(明刘大谟《博马采茶议》)。《陕西通志》有言:“睦邻不以金罇,控驭不以师旅,以市微物,寄疆场之大权,其惟茶手!”可见,封建统治者曾用茶为手段达到安边治边的目的。

我国境内各民族文化互相渗透融合现象,亦折射在少数民族饮茶风俗中。维吾尔族饮用茯砖茶,哈萨克族饮用米砖茶和红茶,蒙古族三餐不闻奶茶,藏族天天饮用酥油茶,且视之为婚嫁珍品,款客厚礼。他们饮茶方法多在保存古代煮茶作美饮的基础上,出现灵活亦通,丰富多采的样式,为茶文化生色增辉。

历来传统中医,重视茶的药用,《本草纲目》所载甚详。今人从事科研,更深入发掘,拓宽药用价值。见之于近年新闻媒介招导者就有茶袍抑制癌细胞生长、抗幅射、防衰老、减肥等等,从而开发出液体饮料茶、固体茶叶食品等新产品。80年代,茶已赢得了健康饮料,安全兴奋剂、美容饮料、口香饮料和原子时代饮料等五个美称。茶叶在当代三大传统天然饮料中,保健功能首屈一指,为咖啡、可可、及众多人工合成饮料所不及。台湾大学农艺教授吴振铎预言:中国乌龙茶将领导21世纪世界饮料新潮流(《汕头特区报》1987、10、21)。目前不少国家,一些高规格的重大宴请,已渐兴“以茶代酒”,“以茶代饮料”之风。(《生活与健康》1993、7、26)

举世公认,中国人以茶奉客是一种高尚文明的生活模式。茶文化又是传播和平友谊、造福人类的天使。当今在西方饮茶爱好已形成国际化趋势,饮茶习惯已流传到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友邻朝鲜、日本,早在唐朝就受到茶文化的影响。日本茶道正是中国茶文化哺育出来的典型。在天平时代或奈良时代末期,唐饮食文化的吃茶风气,主要通过唐高僧鉴真和日本高僧最澄介绍到日本,从此大为游行(森本司朗《茶史漫话》)。17世纪中叶,中国茶始传入美国,乔治一世时期(1714-1729),中国茶进入伦敦市场,欧美饮茶之风渐次开启。1780年,印度首次引种中国茶子。1827年荷兰加可伯逊和中国华侨多次从中国引种茶子,奠定了瓜哇茶业基础。1841年锡兰始引种中国茶。1893年刘峻周等受聘格鲁吉亚作种茶技术指导)吴觉农《茶经述评》)。现在世界上已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产茶,茶是国际消费品市场上大宗的交易之一。笔者通过对汉民族文化汇入世界文化这一伟大进程的思考,深感到过去的和平鸽口衔橄榄枝,而今的和平鸽应口衔茶叶。汉民族如此光辉灿烂的茶文化诚有必要成立专门研究组织,以弘扬光大之。

茶叶文化价值不该是文化负担


为茶艺表演中生僻的解说词做翻译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鲜少接触茶文化的专职翻译往往只好“跳过”不做解释。不仅如此,茶叶包装上的一首又一首古诗,对于国外消费者而言,他们通常也只能停留在对汉字的欣赏层面。对于这样的交流障碍,不适应的,远不止斯里兰卡人。

由于中国茶主要用于原料输出,一直以来,这一点并没有引起重视。但许多驻华的外交人员是茶叶产品的直接接触者和最早的反馈者,他们建议在茶叶包装上,突出饮用方法和产品功效。这一点,“立顿”的包装或可借鉴。清晰的饮用方法图例说明和明确的功能性指示,更加实用。

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对中国茶业的反观应该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与称雄快速消费品市场的国外茶叶品牌相比,中国茶始终以种类多样和文化深厚为优势。并希望可以以此为基础,打一场反击战。

然而,不当的文化宣传,往往把茶叶本身束之高阁,架空出大众消费的视野。同样,在国内的茶叶营销中,文化宣传往往走向深奥不可知的误区,非但没有提升茶的魅力,反而成为传播的阻碍。

如果,完全脱离大众脱离日常生活的茶文化宣传已经成为不必要的负担,是否也该到减负的时候了?

台湾茶叶的茶文化


台湾目前所栽种的茶树品种,是距今两百多年前由福建移民所带来的,而台湾早期的制茶技术亦是由福建师傅所传授。目前台湾所产制的乌龙茶、包种茶等茶类,其产制技术皆来自中国福建省。

清朝后期的台湾,茶叶是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品,也促进了台湾北部的发展,将产业重心从原本的南部移转到了北部,对后来台湾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台湾十大名茶有冻顶乌龙茶、文山包种茶、东方美人茶、松柏长青茶、木栅铁观音、三峡龙井茶、阿里山珠露茶、台湾高山茶、龙潭龙泉茶、日月潭红茶等十种知名度较高的茶。台湾,除了后发酵的茶外,什么茶类都生产,而且都辉煌过。

日据时代的红茶,光复后1950年代到60年代的绿茶都是赚外汇的模范生,70年代至今可以说是乌龙茶的时代,虽然这个阶段不再是以外销为主,但配合茶道文化的发展,将部分发酵茶推到了极盛的状况,而且从台湾影响到了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以至于新马、欧洲、美洲,抓起了世界性的乌龙茶热潮。这个现象从这些地区新兴的茶艺业可以看得出来,这些茶艺业是受台湾影响后的产物,而且卖台湾乌龙茶喝台湾乌龙茶。

在台湾乌龙茶里,清茶与白毫乌龙又是台湾特有的二种茶类。世界乌龙茶主要产区就在福建、广东、广西与台湾,而这些地区所生产的乌龙茶,没有像台湾清茶(或称包种茶)发酵那么轻、焙火那么轻者,这种茶表现更具特色。另外就是白毫乌龙,其它乌龙茶产区也没有将茶发酵到这么重者,而且还要经过茶小绿叶蝉的叮咬,这种茶表现的是娇艳的女性风采,尤其是带蜜香熟果香气更具特色。

至于冻顶铁观音、水仙、佛手之类的乌龙茶,在其它乌龙茶区也生产;但台湾发展出自己的特色,那就是较轻发酵、较轻焙火的清香型与在外形上高度揉捻成的球卷型。这两项特色目前也随台商所及,影响到其它乌龙茶产区。

台湾乌龙茶产业的兴起也扩展了乌龙茶的产区,而这股增殖的力量乃台湾茶农、台湾茶商亲自促成。原本不生产乌龙茶的越南、印尼,现在已经有了广大的乌龙茶园,原本仅限于东南一角的中国大陆乌龙茶区现在扩大了乌龙茶的产能,加上在外形上都走台湾球卷的路子,有利自动化机器装填包装成原片型袋茶,这是扩展乌龙茶饮用人口很重要一环。世界各国在久饮了红茶之后,台湾带动的乌龙茶风潮将被接受,若配合台湾努力推动的茶道文化,更可将人们带进另一个新的生活领域。

文化输出与中国茶的竞争力


“中国:没有名牌的茶叶大国”——这是英国《金融时报》近日一篇文章的标题。据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中国茶叶品牌都难以与国外竞争者抗衡;即使在中国,联合利华立顿品牌的市场份额也高达仅次于它的本土竞争对手的三倍之多,以至于“中国7万家茶场抵不上一个立顿茶”的说法,在媒体中不胫而走。更有甚者,此文还声称中国茶叶行业工业化程度远低于肯尼亚和印度等经济明显较为落后的国家,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售价也低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茶叶。

笔者以为,以国际市场上的平均售价来比较中国与印度、斯里兰卡茶叶总体价格和品质,这种方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方法错误地假定一国内销主导型产业与其它国家出口导向型产业一样,出口平均价格等于整体平均售价。

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茶产业,从一百多年前问世之初就是出口导向的,至今其茶产量仍然绝大多数出口,本国消费者对茶叶的消费模式与出口茶叶类别大体相同,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的平均售价与其整体平均售价基本相当。

然而,中国是茶叶和茶文化的故乡,中国茶产业总体上是内需导向的,产量很大一部分供应国内消费。而且,我国外销茶叶与内销茶叶品种类别差距甚远,出口茶叶多数按照目前占据海外市场主流的欧式口味制作,内销茶叶则以按中国传统口味制作为主。由于最能欣赏茶文化的消费者绝大多数集中在国内,因此,越是高档茶叶,销售就越是集中在国内。相应地,中国出口茶是本国所产茶叶中相对中低档的部分,中国出口茶叶平均售价与整个中国茶产业平均售价相差甚远。

中国拥有众多名茶,其品质绝非快餐式茶叶的立顿之辈可以相比,如果要龙井、冻顶乌龙、普洱之辈向立顿看齐,无异于让范思哲降到与真维斯一个水平。我们何必要选择如此可笑的发展道路?那么,如何去改变国际上中国茶档次不高的形象?笔者以为,其中最重要莫过于,向世界输出中国的茶文化。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向全世界推广中国的茶文化,让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改从中国饮茶习俗,欣赏和追求中国茶叶风味的精妙之处,我们就不仅能够为中国有限的农地,赢得最大的收益,而且还可以把越来越多的海外农地,发展成为我们的原料供应地。

无须讳言,殖民时期的印度茶业问世不久就将正在清末的中国出口茶打得一败涂地;在立顿茶进入中国市场初期,在杭州也出现过“立顿入口,龙井洗手”的现象。但清末的中国积贫积弱、屡战屡败,任何一个欧洲小国都可以欺负中国而无须承担多少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化必定被视为弱者、落后者,而不会受到多少外国人的追捧,但现在已经大不一样了。中国已经树立了一个国势蒸蒸日上的大国形象,我们为什么不把这笔无形资产充分利用起来,为自己取得更大利益,而不是要一味惟西方风尚是从。

石阡茶叶文化历史悠久


石阡茶叶文化历史悠久。据《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盛于明朝.据唐。陆羽《茶经》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石阡即为过去的夷州。

明万历三十年(1620年)《黔记》载:唐高祖黔安清江内各属费州(思南府)夷州(石阡府).明朝万历年间的《贵州通志》和民国初年的《石阡县志》记载,黔省各属皆产茶,石阡茶皆为贡品,经当年茶圣吴觉农考证,夷州即指石阡一带。清人张树《续黔书》也称,今石阡、思南为夷州之夜郎也.宋代,石阡开始以茶进贡。北宋,乐史(987年前后)撰《太平寰宇记》江南道载有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上贡.清代《贵州通治》云:黔省各属皆产茶,石阡茶,湄潭眉尖皆为贡品.1938年石阡茶人龙尧夫在县城开办鸿云茶庄,聘请10人搞精制加工,畅销湘、川和两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杨大恩教材辑要》,民国二十九年贵阳开全省展销会,石阡茶获优质奖章,据贵州日报所载,贵州茶之多,首推安顺,年产约1700余担,茶味美,则以石阡为巨擘焉,今年商会主席龙尧夫改良装潢,石阡茶大有畅销全省之势。前中央农业实验所贵州湄潭实验(即贵州茶叶研究所前身),民国三十一年调查,全省当年产茶11511担,其中石阡产茶1000担。产量仅次于安顺、湄潭之后,位居第三。

1930年,石阡人龙尧夫在外设茶庄,用石阡苔茶制作的青毛茶走俏市场,在黔、湘等地茶市占有一席地。新中国成立后,石阡茶优势更加明显,1958年,石阡县新华村生产的茶叶送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大会,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还得到了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茶叶生产前途无量的锦旗。1999年,石阡县茶叶公司生产的泉都云雾茶,获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生产的泉都碧龙茶获第三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

2008年,夷州翠牙获中国(北京)国际茶博览会名优茶评比和上海第十五届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业博览会中国名茶评比金奖。2009年,南天公司所属茗茶公司生产的泉都坪山牌石阡苔茶获贵州十大名茶称号,在日本国际茶业博览会和上海十六届茶博会上获得金奖,石阡藤茶在中国(贵阳)农产品博览会和(重庆)农产品博览会上深受广大人士青睐,参展产品被抢购一空。长期以来,石阡茶叶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石阡县的三大经济作物之一,是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