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税

发布时间 : 2021-12-04
唐代茶叶发展历程 唐代饮食的茶文化 黑茶老茶

唐代茶叶发展历程。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唐代茶税”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唐代茶税”相关知识!

茶叶本无税,唐代建中元年,朝廷才对茶叶征税。13年后的贞元九年,由于民间饮茶日益普及,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茶税税源增长势头旺盛,以至于一县之茶税,超过全国的矿产税总量。于是朝廷决定将茶税单独列为一个税种,规定在产地交产品税,运输时交商品通过税,当年全国财政茶税收入便达41万缗。朝廷在征收茶税的敕令中,明确宣布茶税收入专款专用,全额用于增加社会保障设施常平仓的本钱。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常平仓则起于汉代,是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唐初,产茶多在云南、四川,由于僧人云游四方,广为传播,中唐时产茶已遍及50余州。

唐时人们饮茶,并非似今人的开水冲饮,而是烹饮。唐人烹茶、饮茶,十分讲究。由于茶种不同、水质差异、茶水比例不一,烧茶火候不同,每次茶味是不同的,这种非常细微的差别,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极有悟性者,才能辨别出来。

陆羽的师傅智识禅师就是此类品茶高手。一次智识大师被唐代宗召进宫内多时,很想饮用徒弟陆羽所烹之茶,此时恰好陆羽进京,烹了一壶茶由太监送给双目失明的老禅师智识饮用,他仅仅喝了两口,便惊呼:此乃吾徒儿所烹之茶,陆羽可进宫了!

饮茶大有益于延年益寿,据记载,唐大中三年,东郡进一僧年120岁,唐宣宗召问其长寿之秘诀,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到处唯茶是求,或出也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也不下四五十碗,看来多饮茶乃长寿之道。

唐代着《茶经》一书的陆羽是一个孤儿,三岁时被湖北天门竟陵禅寺长老智识大师所收养,青少年时期在禅院接受教育,长期担任为智识大师煮茶的童奴,在唐代全国佛寺中这种奴婢达15万人之多。由于陆羽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对被佛教僧人悉心研究和传播的种茶、制茶、饮茶知识,钻研孜孜不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以致被后人奉为茶圣。

由于饮茶品茗者日众,贩私者有厚利可图。为了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唐法律规定:凡贩私茶三次,数量超过500斤者处以死刑。由于朝廷以重刑禁私茶,天下茶税猛增,唐武宗时,每年茶税收入超过160万缗。

茶经网扩展阅读

唐代的税茶和榷商


我国征收茶税始于唐代,但具体时间记载有些歧异,不厌烦琐,撮要开列如下:

《唐会要》卷84《杂税》:建中元年九月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什一税之,充常平本钱。(《事物纪原》卷l《杂税》文同)【131】

《唐会要》卷87《转运盐铁》建申四年,度支侍邓赵赞议常平事,竹木茶漆尽税,茶之有税,肇于此矣。【132】

《旧唐书》卷13《德宗纪》,贞元九年正月癸卯,初税茶,岁得钱四十万贯,从盐铁使张滂所奏,茶之有税,自此始也。【133】

《山堂考索后集》卷56《榷茶》:茶之有税,起于唐之赵赞。茶之有榷,又起于唐之王涯,如王播、裴休皆主榷茶之议者。【134】

《续资治鉴长编》卷42,至道三年(977年)五月。王禹稱上疏:只如茶法,从古无税,唐元和中,以用兵齐、蔡,始建其法,唐史称是岁得钱四十万贯,东师以济,今则数百万矣。【135】

我们抛开记载中的个别年月差异,可以肯定,唐德宗建中时,开始对茶叶征收什一税。兴元元年(784年),曾下令停止收茶税,【136】所以,贞元九年开始的茶税,《新唐书》卷9《德宗纪》称为复税茶,【137】自此以后,茶税便不再停止征收了。

王禹偁说,元和中开始征收茶税是错了的,但同时存在类似看法的颇有其人。当宋真宗与辅臣讨论茶利时,王旦等曰:元和国计茶税,岁不过四十万缗。【138】其实,自德宗贞元以来,每年收入四、五十万贯的茶税乃是通常的情况,【139】元和时的税茶收入并无明确记载,可能也是四、五十万贯。李珏在穆宗初上疏说,税茶之事,尤出近年。【140】这大概是宋人致误之由。但李珏已指明税茶在贞元中,不得不尔。按理是不应该有混乱了。

关于榷与税,章如愚把二者加以区分乃是无可厚非的。榷是专卖,早在汉武帝时,已有初榷酒的记载,【141】《旧唐书》卷49《食货志》也说,建中三年(782年),初榷酒,没有把当时已经存在的税茶称为榷。同书卷17下《文宗纪》:太和九年(835年)十月,王涯为榷茶使,茶之有榷税,自涯始也。王涯建议税茶的一套办法符合汉代以来专卖的涵义。不过,《旧唐书》的记载仍有混乱,长庆元年(821年),盐铁使王播增茶税。已称之为茶税,而记反对王播意见的李珏上疏。今若榷茶加税,颇失人情,【142】则又称为榷茶。其他《唐会要》、《新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书所记唐代税茶之事,也将榷与税二者混用。宋仁宗的诏书说,唐自建中,始有茶禁。【143】这是把税茶也视为榷了。但曾巩在《元丰类藁》中却把唐代有关茶叶的征税一律称税而无榷茶之名。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的按语中却说,嗜茶、榷茶皆始于贞元之间。唐律不见对榷的解释。宋代,诸称禁物者榷物同,称榷货者谓盐、矾、茶、乳香、酒、曲、铜、铅、锡、鍮石,诸违犯禁物,如被盗诈恐喝及因水火致彰露者,并同首原。【144】唐代对矿产的政策与赵宋有所不同,对于茶、酒税的政策是大体一致。由此也可窥见。唐宋人对榷与税之区分已不如汉朝人那样严格讲究了。

唐德宗贞元以后,在郡国有茶山及商贾以茶为利之处。设置税场,分三等估计,以征收什一税。这【145】自此经顺宗以至宪宗一直沿袭了这种收税办法。元和时,李巽为盐铁使,物无虚估,天下粜盐、税茶,其赢六百六十五万缗。【146】当时的茶税收入一定不少。各地州府置茶、盐店收税,被认为是一种权宜之计,诸道先所置店及收诸色物钱等,虽非擅加,且异常制。【147】元和时对茶盐的临加附加税很快便停止了。

穆宗即位,一年内三次变革茶税。首先,对茶、盐等税。每贯除旧垫陌外,量抽五十文。【148】实际已是额外加税。几个月后,茶税钱亦与纳时估匹段及斛斗,【149】以粮绢代茶税,在那钱重物轻的时代,必然是变相加税。再过几个月,盐铁使请求把茶税每百文增加五十文,【150】这个时候,茶税岁收应有较大增加,但史文失载。

唐文宗时,郑注建议,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直分,命使者主之。【151】盐铁转运使王涯也请求改变江淮以南茶法,于是任命王涯为诸道盐铁转运、榷茶使。【152】他上表请求使茶山之人,移树官场,旧有贮积,皆使焚弃。【153】蛮横地剥夺百姓的茶园,理所当然地要招致人们的拚命反抗,令孤楚请罢榷茶使的奏文说,岂有令百姓移茶树就官场中栽植,摘茶叶于官场中造作,有同儿戏,不近人情。【154】充分反映出拥有茶园的人们被榷茶措施激怒了,那些茶商们计鬻茶之资,不能当所榷之多,【155】也表示了很大的不满。震于朝野的反对,王涯的榷茶办法没有通行。令孤楚继续主持茶政后,纳榷之时,须节级加价,理由是商人转卖,必较稍贵,即是钱出万国,利归有司,既无害茶商,又不扰茶户。【156】增加茶税,伤害最大的自是喜爱饮茶的广大人民。

武宗即位,盐铁转运使崔珙又增加江淮茶税,【157】还恢复了元和时曾被废除的茶商往来各地的关卡税,茶商所经过的州县都征收重税,稍有不顺,乃凭借权势,抢掠车船,使它装载的茶叶露积雨中,这种恶作剧的举动迫使人们转而从事走私贸易。前已指出,武宗和宣宗时,曾一再通过法令,严厉惩罚私茶商贩。还对庐、寿、淮南(茶),皆加半税,如此双管齐下,使天下税茶,增倍贞元。【158】即是说。唐末宣、懿之际,全国茶税岁收近百万贯了。【159】

唐代各地征收茶税的具体情况,现存资料极少,时间又前后参差。饶州浮梁县,宪宗元和时,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余贯。【160】剑南道税茶,文宗太和时,由使司自理,每年出钱四万贯送省。【161】常州税茶,文宗开成时,曾由盐铁场改归州县征收,比类盐铁场院正额无数,加数倍已上,【162】于是,便将此数作为茶税正额。唐代,诸道州府都置茶盐店收税,茶商携茶住店,每斤要收塌地钱,所经关口也要收关税,【163】如泗口税场,茶、盐、绫绢一物以上并税。【164】文宗以后,全国诸州县山泽矿冶税收不过七万余缗,不能当一县之茶税。【165】由此可见,各地茶税的收入很不少。

五代十国时期,同样存在茶税。苏辙说:五代之际,孟氏窃据蜀土,国用偏狭,始有榷茶之法。【166】这是说的后蜀税茶。

注释:

【131】《旧唐书》卷49《食货志》,又卷12《德宗纪》,《新唐书》卷9《德宗纪》均作建中三年(782年)九月,《新纪》并称之为初税茶。

【132】参看《宋会要辑稿食货》30之7《茶法杂录》,嘉祐四年(1059年)二月诏,自唐建中.始有茶禁,上下规利,垂二百年。

【133】《旧唐书》卷49《食货志》;《唐会要》卷84《杂税》,又卷87《转运盐铁》;《册府元龟》卷493《山泽》;《资治通鉴)卷234文同。但曾巩《元丰类藁》卷49《茶》,唐正元初,赵赞兴茶税,而张滂继之,什取其一。夏竦《文庄集》卷l5《平筦榷奏》,也记有不同说法。

【134】《事物纪原》卷1《榷茶》:起于唐建中贞元之间,一云,正元八年.张滂奏收茶税。一云穆宗时,王涯始榷茶。记一事,并列三说,作者并无定

【135】《宋史》卷293《王禹偶传》文同。

【136】《唐大诏令集》卷5《奉天改兴元元年赦》;《册府元龟》卷89《赦宥》;《旧唐书》卷12

【137】《文献通考》卷18《征榷》文同,参看《旧唐书》卷123《王绍传》。

【138】《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6祥符九年(1016年)二月庚辰条。

【139】《唐会要》卷84贞元九年之后,自此每岁得钱四十万贯。同书卷87,贞元九年,是岁得缗四十一万。《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五条.近者有司奏请税茶,岁约得五十万贯一

【140】《旧唐书》卷173《李珏传》。另外,《册府元龟》卷493《山泽》记王播奏疏,称为榷茶。

【141】《汉书》卷6《武帝纪》。

【142】《旧唐书》卷173《李珏传》。另外,《册府元龟》卷493《山泽》记王播奏疏,称为榷茶。

【143】《宋会要辑稿食货》卷30之7《茶法杂录》,嘉祐四年(1059年)二月诏;《欧阳文忠公全集》卷s6《通商茶法诏》。

【144】《庆元条法事类》卷28《榷货门榷货总数》。

【145】《唐会要》卷87《转运盐铁》,又卷84《杂税》;《旧唐书》卷49《食货志》。

【146】《新唐书》卷54《食货志》。

【147】《全唐文》卷455程异《请勒停置茶盐店》;《旧唐书》卷48作元和十二年;《册府元龟》卷483、《唐会要》卷88均作元和十三年三月奏。

【148】《旧唐书》卷16《穆宗纪》;《册府元龟》卷484。

【149】《唐大诏令集》卷54《长庆元年正月南郊改元赦》;《全唐文》卷66《南郊改元德音》。

【150】《新唐书》卷54《食货志》;《旧唐书》卷173《李珏传》。

【151】《旧唐书》卷169《郑注传》。参看《旧唐书》卷172《令狐楚传》。

【152】《全唐文》卷69《授王涯充诸道榷茶使制》;《册府元龟》卷510《重敛》,又《交结》;《旧唐书》卷下《文宗纪》.又卷169《王涯传》。

【153】《唐会要》卷87《盐铁转运总叙》:《旧唐书》卷49《食货志》。

【154】《全唐文》卷541令狐楚《请罢榷茶使奏》;《旧唐书》卷49《食货志》,又卷172《令狐楚传》;《册府元龟》卷494《山泽》。

【155】《册府元龟》卷501《重敛》。

【156】《全唐文》卷541令狐楚《请罢榷茶使奏》;《旧唐书》卷49《食货志》,又卷172《令狐楚传》;《册府元龟》卷494《山泽》。

【157】《新唐书》卷54《食货志》。

【158】《新唐书》卷54《食货志》。

【159】按,《新唐书》卷52《食货志》,宣宗既复河湟,天下两税,榷酒、茶、盐、钱岁人九百二十二万缗。其中茶税收人多少,我们无从知道。《宋会要辑稿食货》30之11《茶法杂录》,记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君臣议论茶法时,王安石说,榷茶获得太少.吴充说:仁宗朝茶法极弊时,岁犹得九十万余贯,亦不为少。宋代茶税收入少时,犹有如此巨额,唐代茶税比宋代少,最多时,亦不能过此数。

【160】《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道》。

【161】《旧唐书》卷187下《庚敬休传》;《册府元龟》卷504《关市》。

【162】《册府元龟》卷494《山泽》。

【163】《唐会要》卷84《杂税》。

【164】《唐会要》卷84《杂税》。

【165】《新唐书》卷54《食货志》。

【16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6元祐元年(1086年)二月癸未;《栾城集》卷36《论蜀茶五害状》。

明代茶税


明代茶税(TeataxinMingDynasty]明代茶叶税收。明代茶政基本沿承宋制,以榷茶易马为主,辅收茶税,但其法严厉。明代梁材《议茶马事宜疏》: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刘良卿题,切照国家设立三茶马司收茶易马,虽所以供边军征战之用,实所以系番人归向之心。考之茶法,在大明律日:"凡贩私茶者,同私盐法论罪。"盖行于腹里地方者也。至于通番禁例,在太祖高皇帝日:"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以极刑。"太宗文皇帝曰:"透漏私茶出境者,犯人与把关头目,俱各凌迟处死,家口迁化外。《明会典》凡引由;洪武初议定,官给茶引,付产茶府州县,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又各处茶课钞数。应天府江东瓜埠巡检司钞一十万贯;苏州府钞二千九百一十五贯一百五十文;常州府钞四千一百二十九贯,铜钱八千二百五十八文;镇江府钞一千六百二贯六百二十文;徽州府钞七万五百六十八贯七百五十文;广德州钞五十万三千二百八十贯九百六十文;浙江钞二千一百三十四贯二十文;河南钞一千二百八十贯;广西钞一千一百八十三锭一十五贯五百九十二文;云南银一十七两三钱一分四厘;贵州钞八十一贯三百七十一文。终明一代,茶税苛重,茶户深苦。

唐德宗始创茶税


唐德宗始创茶税

在盛唐时期出现了饮茶的空前盛况,王公朝士,无人不饮,无日不饮。那时除了四川和江南地区外,黄河中下游地区饮茶之风也十分盛行。在交通沿线,到处都摆有茶摊、茶铺,任何人只要投钱就可饮,非常方便。于是江南所产的茶源源北上,而中原地区甚至黄河以北地区也出产名茶了。

一次,唐德宗在朝臣们的议论中,看到了茶和盐、糖一样成百姓日常所需之物,对其征税的时机已经成熟。

唐德宗李适(742-805年)为唐朝第十位皇帝。德宗即位时,安史之乱平定还不久,天下仍然动乱。德宗颇想励精图治,然而朝廷势弱,要想扭转局势,就要加强兵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些都需要钱。因此他废除了租庸调制及所有的苛捐杂税,实行两税法,按户等征居人之税,按十地征田亩之税,每年夏秋两次征税。这种变革适应了上地集中、贫富不均的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建中四年(783年),户部侍郎赵赞鉴于饮茶风气已然形成,于是向德宗提议征收茶税。德宗很快同意了,就在这年开始对茶叶征税,茶税是由负责对盐铁征税的盐铁转运使负责征收的。茶税之法自此确立,后来历朝历代逐步修订,渐趋完善。

就在茶税开始征收的第二年,凼为改元为兴元(784年),需要大赦天下,因此新开征小久的茶税也被免除了。九年以后的贞元九年(793年)茶税才恢此新开征小久的茶税也被免除了。九年以后的贞元九年(793年)茶税才恢复征收,征收荣税的税场设在产茶的州县和茶山外商人所经要路,每年获得财政收入有四十万贯,茶税一下子成了国家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

唐德宗征收茶税,虽然获得了滚滚财源,可是却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有些人为此付出了生命。当时的益昌(今四川昭化)的地方官叫何易于,当开征茶税的诏令送达他手中后,他就深陷两难的困境中,他知道益昌是个穷地方,就算不征茶税这里的百姓也都快活不下去了,若要再强征什么茶税,那百姓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何易于考虑再三,就让小吏将诏令搁置不执行,可是谁都知道,不执行诏令,那是要杀头的啊!

小吏想了一下说:“如果让我来替你顶罪,你会不会被免除被流放的罪责?”何易于却说:“我既然不为了自身一命而使百姓们受害,又怎么会让你们替我顶罪呢?”于是他就自杀了,自杀的方式是人们想不到的——自焚。

何易于的上司在平时就对他非常赏识,在他死后也没有上本参劾他。何易于是由茶税之法引出的第一个死难者。

唐代茶史概述唐代茶叶是普遍的饮料


唐代茶叶的普及与佛事有很大的关系。唐玄宗时有一位名叫封演的进士,在《封氏见闻记》上说:“玄宗开元中,泰山灵严寺之降魔大师普及禅教,当他坐禅时,祗喝点茶。于是一般人竞相仿效,都把茶当作饮料用,遂成风俗。”因茶味甘而香,能振奋精神,当然大受欢迎。随后从山东传到唐代国都长安,而长安城内开设茶馆者,不问道俗,凡是付钱的都可以饮用;至于茶叶的来源,都从江淮一带用船车运过去,种类繁多。此外,唐文宗常请学士们进入内廷,研讨经义典籍,下令宫女准备茶饮赐予学士。由上二例可知,在唐朝,不管是朝廷文武百官,或是贩夫走卒,茶是普遍的饮料了。

事实上真正使茶由药用、饮用变为品饮,并且由一种习惯、爱好、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境界的,应该归功于一位伟大的人物和一部伟大的著作,这就是陆羽与他的《茶经》。《茶经》的出版是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造就了唐人热烈的生活情调以及丰富浓郁的社会风采。从此以后,唐代的茶业充满活力,气象万千;茶产日兴,名品纷呈;饮茶之风,遍及朝野;茶叶贸易,十分活跃;封建茶法,应运而生。不惟如此,它也开启了以后茶文化异彩纷呈的局面,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斗茶始于唐代


斗茶始于唐代,据考创造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每年春季是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排名顺序的一种比赛活动。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唐叫茗战,宋称斗茶,具有很强的胜负的色彩,其实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

在宋代,苏东坡就已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此俗直至民国年间依然在惠城中盛行。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茶也称品茗,由主人邀请三五知己,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像饮酒那样细细品尝。斗茶则与此不同。斗,惠州话有争斗的意思,也有在争斗中逞强获胜之意。当时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私塾老师曾以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来概括斗茶的涵义。

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以具备上乘者为胜。

斗茶的场所,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也兼有房间,老板家人也住在里头。当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也有说斗就斗的。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古旧庭院,或其家临江、近西湖的,便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时,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舍。如在茶店斗,则附近店铺的老板或伙计都会轮流去凑热闹,特别是当时在场欲购茶的顾客,更是一睹为快。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并着书立说,加以理论化。如风雅皇帝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社会上一些文人雅士也流行一种斗茶的生活情趣。据宋、明人写的笔记记述,斗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有时用同样的水煎茶,最能检验茶质优劣。这种斗茶,必须了解茶性、水质,以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历代茶税发展及茶税利弊


茶税为历代官府搜刮民财、压榨茶农的一大手段。自唐德宗建中元年始,一直是重征茶税,且历代有增无减。

唐朝茶税

《唐食货志》载:唐德宗建中元年,即780年,唐德采纳户部侍郎赵赞的建议开始征收茶税,以做朝廷常年之用。

唐德宗兴元元年,即784年,时任皇帝李适曾一度废除茶税,但不久到贞元九年,也就是793年,李适又下令恢复茶税,以茶税代水旱田租常年征收。诸道盐铁使张谤也向李适奏明,凡出茶州县和茶山,就地征税。茶商往来要道,收运销税,以三等定估,十税其一。对产自江淮地区的大模茶,规定每斤增税钱5。收税的将这称为剩茶钱。到唐穆宗时,茶税率每百钱增加50,天下茶加斤至20两(旧制)。到唐文宗开成5年,即8妁年,盐铁转运使崔珙又增加江淮茶税。茶商所过州县均征重税,或将茶商运茶的车舟就地扣下,以抵茶税。收税的将这种方法称做榻地钱。到了唐宣宗大中二年,即848年,朝廷下令庐、寿、淮南增加半成税,导致全国茶税倍增。《新唐书食货志》载:开成年间,朝廷收入矿冶税,每年不过七万余缗(每缗千文),抵不上一县之茶税。可见茶税之重。

宋朝茶税

宋初实行榷茶制,比唐代茶税的剥削更为残酷。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即977年设榷茶场,规定岁课作税输租,余则官悉市之。其售于官者,皆先受钱而后入茶,称之为本钱。输税愿折茶者,称折税茶。茶农生产茶叶,一部分作茶园租税缴纳官府,剩下的全部经系商实给官办山场,不能自由销售。至宋真宗景德三年,即1006年,宋朝实行三税法。所谓三税法就是官府对商人虚估给卷,以茶作税。这样做,商人得利大,不利官府。到宋仁宗天圣元年,即1023年,宋仁宗废除三税法,改行贴射法。贴射法就是茶商与茶农交易,官府以实物向园产征收茶叶,向茶商收息钱。到宋仁宗嘉佑四年,即1059年,榷茶法被取消,改行通商法。通商法就是官府直接向园产收租钱,以3倍旧税为率。至宋徽宗崇宁元年,即1102年,宋朝又恢复贴射法,以茶园产茶量多少而定税。至宋高宗建炎一年,即1128年时,又变更茶税法,不再实行由官府直接买茶,而是向茶商出售称为引票的特许证,规定茶商每斤茶定额引票,春茶收引钱70钱,夏茶收引钱50钱,另加贩运钱1~1.5钱。宋高宗绍兴年后,茶司马又增加引钱,致使民众悲绝。

元朝茶税

元代废除了榷茶制,改为引票制。引票制最早实行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即1262年。当时,潭州路总管张庭瑞变更引法,每引纳2缗,茶叶自由买卖。于是茶税也年年增加。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以三分取一,第二年增到三分之半,此后仍不断增加。至元二十一年,也就是1284年,正税每引增1两5分,合旧制3两5钱。至元二十三年,每引价由3贯600文增到5贯。至元二十六年增到10贯。在1276年至1314年的38年时间,茶税增加360倍。茶税苛重,商贩售茶价就高,造成百姓无力购买,销路受阻,茶叶生产惨遭破坏,茶农忍无可忍,起而反之。元末,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即1351年5月,颖州刘福通等率红巾军起义,其根据地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的桐柏山脉均为着名茶区。制茶工人和茶山雇工纷纷响应,加入起义军,成为红巾军的主力。

明朝茶税

明代实行的是榷茶引税两制并行制。以榷茶易马为主,收税为辅。明初招商中茶,上引2.5吨,中引2吨,下引1.5吨。每3.5公斤蒸洒1箱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中茶有引由,产茶地皆有税。明洪武初时,即1370年前后,税率为茶引,一道纳铜钱千文,熙茶30公斤。

清朝茶税

清初仍实行榷茶引税并行。康熙二十二年,即1684年,茶税范围广,税率高,正税之外,还有厘金。每引茶税,低者1钱2分9厘3毫,商者3两9钱至10两5钱。到清未,战乱不息,茶叶贸易以税收为主,增加库入,补助地方行政费用。十六世纪,外国资本入侵中国,鸦片战争爆发后,外国资本家与内地官僚地主买办相勾结,对茶行、茶栈、茶客、茶贩大肆盘剥,茶农受尽其害,茶叶生产衰落。

茶税利弊

茶税的征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一定时期内,对促进和规范茶叶经济发展,完善法律条文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茶税的重征收也极大地打击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是剥削茶农的一大手段。

唐代茶艺


唐人陆羽著《茶经》,从茶的源流、产地、制作、品饮,总结了包括茶的自然属性和精神、社会功能在内的一整套有关茶的知识。由于陆羽第一次对茶学进行了如此详细的总结;同时,又创造了包括茶艺、茶道、茶事在内的一系列文化思想,基本勾划出了茶文化的轮廓。茶艺是茶文化的艺术形式,茶道是以茶艺为外在形式,以精神为内核的的理论阐发;茶事是这种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它们共同构成茶文化的总体面貌。所以,我认为,《茶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茶文化体系的正式形成。

陆羽的这些思想不是偶然出现的。唐代茶文化发展有一个过程,它包括了许多人的创造,陆羽是集其大成。

茶艺,不仅是指技艺,而且表明要从文化学和艺术的角度来看待整个饮茶过程。唐代茶艺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选茗

古人对选茗十分讲究,它是茶的品质优劣加上艺术想象的结果。名茶不仅论其质量,而且结合产地、形状,起些美妙的名字。唐人对此已十分注意,如在《茶经,八之出》中,陆羽对各地所产茶叶以次第列出品位。不过,应当指出,唐人泡品还比较务实,而不像后来的浮华……如到宋代,贡茶搞什么龙团、凤饼,目的已不光在饮茶,而是把茶制品变成了清玩。 蓄水

好茶需有好水,水之于茶,犹如水之于酒一样重要。对水的鉴赏是唐人的重要贡献。陆羽在《茶经》中提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所谓“乳泉石池”之水,即现代所说矿泉水,古人在实践中已发现其对人体有益。江中之水,取于人烟稀少的地方,则必然少污染。总之,陆羽强调水质的清洁,强调以活水煮茶。

后来,唐代不少人进一步发挥了这些道理。对天下名泉名水加以鉴别品第。唐人张又新作《煎茶水记》,说陆羽于代宗朝曾与湖州刺使李季卿相遇于扬子释,经陆羽口授,评定天下名水前二十位,以江州庐山康王谷谷帘水为第一,常州无锡惠山石泉为第二。对于这种说法,后人曾有不少置疑。陆羽在《茶经》中曾强调:“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而在这二十名中,却有洪州西山和召州天台西南峰两项瀑布水,为陆羽所定,岂不矛盾?((煎茶水记》又载,刑部侍郎刘伯当曾鉴别对烹茶相宜的名水七处,以扬子江南汾水为第一,无锡惠山泉水为第二。以上所说二十水品、七大名水,是陆羽鉴定,或是刘伯当所评,还是张文新冒名家之言加上自己的见解,都无关宏旨。因为,适于煮茶的好水在中国决非七处、二十处。何况,现代人还可用更科学的方法鉴定水质。但它说明,唐人对饮茶水质的好坏已十分重视。这不仅有益于饮茶,而且给茶事活动带来更多浪漫色彩。目前,日本茶道过分注重仪式,显得非常拘谨。而我国古人饮茶虽也强调精神,但更多注意好茶、好水、好景相谐调,注意自然美。强调思想感情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这是唐人茶艺的一大特点。从此,文人把依山傍水,自煎自饮当作一种乐趣。 煮茶

煮茶的技艺是唐人的创造。陆羽曾论煮茶之“三沸”:热气初升,水面气泡如鱼睛微露,谓之一沸。古人煮茶喜加姜、盐等佐料,一沸便可加盐,舀出一碗尝其味。水面波浪翻腾,谓之二沸,是品饮的最佳时刻。三沸之后,便认为是老汤而不堪饮了。煮茶生沫,初如枣花,如青萍,如浮云;沸腾时则如冬日积雪。现代科学证明,煮茶时间过长会使水中的氧和二氧化炭等气体散逸,不利于高分子蛋白和氦基酸分解。唐人论火候甚有道理。后来,唐人苏膨又著《一卜六汤品》,专论火候,进一步阐发了这个道理。唐人还把煮茶过程艺术化,对茶沫、茶花、汤色用最美妙的词句来形容。使你在饮茶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物质效益,而且精神愉悦,进入诗一般的意境。这正一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 茶具

饮茶既是精神享受,器具必然也向艺术化方向发展。一般说,只有在社会安宁、经济生活比较丰富的时期,物质生活的艺术化方有可能。唐朝中期逢遇开元盛世,不仅朝廷库藏充足,“小邑犹藏万家食”,起码中上层生活较稳定,所以有闲情雅致。陆羽曾列煮茶、饮茶二十四具,其器具并不奢华,但强调什么样的环境应有什么样的器具。如在郊野寺庙,或在深山茶地,大家亲手采摘,新茗及时蒸造,器具自然酌减。或在松林山石之间,诸器可置石上,“列具”便可省去。或临甘泉清溪,盛水器具又可减略。“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可见,陆羽重视的是因地制宜。不仅要饮茶,还要懂茶的知识,所以陆羽主张以茶画来增强意境、情趣。

总之,唐代茶艺总的倾向注重质朴、自然。

唐代茶道思想


道,在中国有广泛的解释,一般是指事物的本源和发展规律。所以,饮茶亦有道,是指饮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目前人们提起日本茶道,多注意其仪式,其实,历代茶道大家都是思想家。

唐代茶道思想,集儒、道、佛诸家精神,而基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陆羽本身就是小和尚出身,又与诗僧皎然、道士李季兰为好友,但他更重视儒家的“入世”思想。

首先,唐代茶人主张以茶修德。

《茶经》开篇即云:饮茶者,应是“精行俭德之人。”这在唐人著作中得到普遍肯定。韦应物有《喜园中茶生》诗云:

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佘,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诗中说,茶是性情高洁的植物,不得有半点沽污。饮茶可以涤荡尘世间的烦恼,可见它是通达灵性的。它本是山中的精英,如今虽在荒园中与众草共生,但仍不失其高洁本性,只与高贤雅士共语。这里在讲茶,也是在讲人,借茶来言志。这种观点继承了自两晋以来以茶表示高洁清操的遗风。故明人陆树声论茶之人品说:

“煎茶非漫浪,要需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得传于高流隐逸,有云霞泉石磊块胸次间者”。此论确实悟到中国茶道的精神要旨。中国人重德,道家讲道德,佛家讲功德,儒家讲品德,茶道的要旨在于以茶修德。

其次,是贯彻和谐、中庸的思想。

中国人讲孝友、仁义,抛开其封建时代的虚假部分不说,这确实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办法,有人说中庸就是滑头、和稀泥,其实是中国人的智慧。中国茶道强调和谐,正是贯彻这一精神。唐代宦官刘贞亮说茶有“十德”,除自然功能外,强调要: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比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内容更广泛。至今中国人以茶表示友谊,正是继承了这种优秀传统。

第三,是把佛宗、道家的“内省”思想引入茶道。这一点,在卢全的七碗茶诗中得到体现,强调饮茶过程中消解胸中块垒,激发自己的抱负,净化自己的灵魂,乃至羽化登仙。以往,人们理解这首诗,主要从浪漫主义手法来看,其实,它是说饮茶自修内省的过程。

现代气功科学中,就强调内省,许多大气功师以茶助功,或许他们更能领会卢全的本意。

最后,修身、雅志还为用世,这一点从陆羽所制茶釜、茶鼎中得到体现。一支茶釜,要“广其缘以务远”,“长其齐以守中”,“方其耳以气正”;一只鼎,要铸上“盛唐灭胡明年造”,唐代的茶人并非闭门不闻天下事,而是于鼎壶之中装了一个天下。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积极向上的表现。至于后来,明清文人全以饮茶当作避世消闲之举,便失去了唐人的本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