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史概述唐代茶叶是普遍的饮料

发布时间 : 2019-11-28
唐代茶叶发展历程 什么茶叶是茶杆 黑茶是茶叶吗

唐代茶叶发展历程。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唐代茶史概述唐代茶叶是普遍的饮料”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代茶叶的普及与佛事有很大的关系。唐玄宗时有一位名叫封演的进士,在《封氏见闻记》上说:“玄宗开元中,泰山灵严寺之降魔大师普及禅教,当他坐禅时,祗喝点茶。于是一般人竞相仿效,都把茶当作饮料用,遂成风俗。”因茶味甘而香,能振奋精神,当然大受欢迎。随后从山东传到唐代国都长安,而长安城内开设茶馆者,不问道俗,凡是付钱的都可以饮用;至于茶叶的来源,都从江淮一带用船车运过去,种类繁多。此外,唐文宗常请学士们进入内廷,研讨经义典籍,下令宫女准备茶饮赐予学士。由上二例可知,在唐朝,不管是朝廷文武百官,或是贩夫走卒,茶是普遍的饮料了。

事实上真正使茶由药用、饮用变为品饮,并且由一种习惯、爱好、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境界的,应该归功于一位伟大的人物和一部伟大的著作,这就是陆羽与他的《茶经》。《茶经》的出版是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造就了唐人热烈的生活情调以及丰富浓郁的社会风采。从此以后,唐代的茶业充满活力,气象万千;茶产日兴,名品纷呈;饮茶之风,遍及朝野;茶叶贸易,十分活跃;封建茶法,应运而生。不惟如此,它也开启了以后茶文化异彩纷呈的局面,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cy316.com编辑推荐

唐代茶叶经济史


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茶的商品化在当时衣产品中是很具典型的。而且茶学、茶道、茶政、茶文化等开创了历史先河,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唐代茶叶生产大发展的原因

唐代是我国封建让会的鼎盛时期。唐代对各种思想、各族文化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方针,儒、释、道都比较发达,他们一致赏识茶性高洁清雅,赞茶为瑞草魁、琼蕊浆,认为品茗有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添乐趣,甚至羽化成仙。唐代大兴宗教,广建寺院,僧侣深居山林,自然环境优越,广种茶树,名山出名茶。除满足自身供佛、坐禅、赠施主、待香客外,还投入市场,为寺院积累资金,所以他们为饮茶习俗的传播与普及起了积极作用。安禄山反唐,北方遭到严重破坏,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南方各地得到开发。在垦荒造田的同时,茶树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成为山区主要的经济作物。

由于安史之乱,人们背井离乡,田园荒芜,生产下降。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因限制沽酒,对酒课以重税,一斗酒价约三百文,可买六斤茶,诗人社甫有诗云:街头酒价常苦贵,于是嗜酒者转向饮茶,文人墨客大兴以茶代酒之风,把初唐盛行的酒宴,革新为俭朴典雅的茶宴、茶会,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气,在各阶层中广为流传,茶的社会销售量日益增大,刺激了生产的发展。

宫廷倡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他们酒池肉林,淫声欢饮。茶自然成为理想的饮料。宫廷常设茶宴:又赐饮于曲水,蹈午局地,欢呼动天。况妓乐选于内坊,茶果出于中库,荣降天上,宠惊人间。并以茶赐近巨,中央机关饮茶已很盛行,御史台三院兵察常主院中茶,茶必市蜀之佳者。王建也有天子下廉亲考试,官人手里过茶汤的诗句。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出嫁西藏,陪嫁礼品中就有湖南贡茶。1987年在西安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金银系列茶具,就是僖宗为供奉释迎牟尼佛骨而秘藏于塔下的稀世珍宝。凡此种种史实,可见茶在宫廷的显赫地位了。同时地方官吏也教民种茶,据《新唐书韦丹传》载:宪宗时韦丹任容州(今广西北流县)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政府从政策上鼓励种茶。

陆羽《茶经》问世,对种茶、采茶、造茶、煮茶、饮茶、品茶、茶效、茶德等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理论和方法,奠定了我国茶学的基础,使天下益知饮茶矣。同时我国第三个温暖期出现在隋唐时代(600一800年),8世纪初,梅树植于长安,751年,长安种的柑橘结果。有利的气候因素,也促进了茶叶的大发展。

二、唐代茶叶产区产量和种类

茶叶产区:陆羽《茶经》第八章,专门论述了唐代茶叶产区,他根据自然地理,把产区划分为: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八个道,即八大产区43个州。遍及现在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河南、贵州、四川等13个省。云南是我国茶树原产地之一,《茶经》未列入。《茶经》所列产茶州只有43个,未能全面反映事实。笔者根据唐代诗歌、传记等史料,补列杨州、昇州(今属江苏),温州(今属浙江),庐州、池州(今属安徽),饶州、信州(今属江西),封州(今属广东),永州、朗州、岳州、溪州、辰州、沄州(均属今湖南),归州、施州(今属湖北),泽州(今属陕西),燮州、渝州、涪州、资州、嘉州、利州、茂州(今属四川、重庆)等24个产茶州,虽然诗歌,史料中所列的州与上述八大产区州的所辖地域范围不同,但足以说明唐代产茶区域之广阔了。

茶叶产量:唐代茶叶产量史无记载。但根据税额、传记、野史等资料推测约为80万担,还有贡茶、私茶、礼品茶未包括在内,其产量可能要大于这个数字。

茶叶种类:根据《茶经.六之饮》载有:粗茶、散茶、未茶、饼茶四种。唐代以生产饼茶为主,粗茶、散茶、未茶极少。粗茶可能是采摘粗老经简易制作的一种茶。散茶可能是指炒青茶。刘禹锡贬谪助州(今湖南常德)时所作《西山兰若试茶歌》有须斯炒成满室香之句,佐证中唐时期即出现了炒青绿茶。末茶是什么茶?较难理解,因为饼茶也要捣碎碾未才能煮饮。利用水力把饼茶磨碎成为一个品种是宋代的事。陆羽还把饼茶分成八个等级。

关于采茶的季节,据《茶经.三之选》云: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唐代提倡采摘细嫩的明前茶。四月采的茶可能是指气温偏低、季节较晚深山峻岭的野茶。看来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但是根据诗词和传记却有采秋茶的。唐代气温偏高,采摘细嫩,有利于茶树保养,少数地方采点秋茶完全是可以的。

唐代的名茶不少,根据唐代李肇《国史补》记载有: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这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名茶中以四川蒙顶茶为第一,号称仙茶。浙江紫笋茶,江苏宜(义)兴的阳羡茶同列第二。这些都属于国家级的名茶,还有很多地方级别的名茶,不胜枚举。茶中珍品,盛极一时。

三、唐代茶园所有制和制茶作坊

唐代茶园所有制有三种:即官茶园、集体所有制茶园或称寺庙茶园,即以寺庙道观为单位由僧尼集体经营的茶园,一般都具一定规模,且制作精良、品质优异,多为名茶,在市场上享有声誉,对寺院经济的膨胀有密切关系。第三种是农村个体经营的茶园,包括士大夫,自耕衣,雇衣经营的茶园。士大夫经营的茶园规模校大,雇工采制,如《太平广记》载:九陇人(今四川彭县)张守珪,家甚富,有条园在仙居山,每岁采茶人百余辈,男女佣工杂处园中这显然是一个颇具规模的茶园。白耕农经营的茶园占绝对支配地位,是商品茶的主要来源,是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诗人李商隐说,沪州(今属四川)所管五县百姓作业多仰于茗茶,务本不同于秀麦(《全唐文》卷772年)。雇农则没有自己的茶园,租入耕种,以谋生计。陆龟蒙曾隐居顾渚治山,且置园顾渚洁山下,岁取茶租,自判品第。《新唐书,隐逸陆龟蒙传》说明陆氏把茶园祖给农民。雇农租入的茶园以实物(饼茶)向茶园主交纳地祖,剩余的投入市场,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也是一种商业化生产。所以在唐代除了官茶园外,集体和个体两种所有制茶园,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品化生产,从而促进了茶业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唐代制茶作坊,一股都设在茶山中,目的是便于取薪,选水和制造。皮日休《茶舍》诗云:阳崖枕自屋,几口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乃翁研茗后,中妇柏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反映了作坊是靠着山崖,全家老少都在欢乐地参加劳动,年青人在蒸茶,老翁在捣茶,妇女在拍茶(装模),月亮出来了,他们还在制作饼茶。描述了晚唐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家庭制茶手工作坊的特征,他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植茶多的自耕农,还雇用有技能的帮工,工资多以饼茶支付。这些制茶作坊,都不是以使用价值出现的。制茶作坊的产品普遍商品化,是茶叶商品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

四、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官茶圆顾渚贡茶院

随着李唐帝国建国时间的推移,封建统治者的消费欲和奢侈欲不断增长,官工业制度有所发展。皇室宫廷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也为了实施抑商政策,我国古代的贡茶制度,至唐代更臻完善,而且沿袭一千多年之久。

唐代的贡茶制度有商种:一种是官焙制度,即由官府直接专门设立御用焙茶作坊,如顾渚贡茶院。除朝廷指派京官管理外,当地的州官也有监督之责,属双重领导性质。一种是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地方,每年定额上贡。

代宗大历年间,朝廷择定水陆交通便捷,茶叶品质上乘且产量集中,地处江苏宜兴与浙江湖州接壤的顾渚茶区,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官焙茶园。宜兴原产阳羡茶,陆羽推荐为贡品,湖州产紫笋茶,同列贡品。建宫焙后两地所产的茶统称为紫笋茶。

贡茶院规模宏大,人员众多,职责分明,管理严密。有制茶房屋三十余间,还建有仓库。采、制茶多达三万余人。唐代官工业劳动者来源有三:一是奴隶,即选择官奴隶中有技能者分配到官工业从事劳动,所占比例很小。二是征调民间有技能者从事无侩徭役劳动。三是和雇劳动,即政府控制一批专业户,按社会上一般工资水平雇用,名誉上是两相情愿的工资劳动者,析以称为和雇匠。贡茶院召雇的劳动力即属于这一类。朝廷对和雇匠较重视,为了防上官吏开苛扣他们的工资,曾三令五申严加防范。

顾渚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开始造贡茶院,并于贞元十六年(801年)建成。当时贡茶,岁有定额,鬻有禁令,而且贡额不断增加,由几千斤增到一万八千四百斤,并规定第一批新茶要赶上皇宫清明宴,其余限四月底全部送到京都长安。春茶采制季节,湖、常两州刺史,要亲临督选。并在顾渚山啄木岑建境会亭,共商修贡事宜和鉴评贡茶品质,官员云集,张灯结彩,载歌载舞,盛况空前。如制作不精,运送不及时,是要治罪的。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湖州刺史裴元,便因贡不如法,贡茶制作不精而罢官。

五、唐代农产品中只有茶是典型的商品化生产

在唐代农村自然经济结构中,农业生产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性生产,是一种使用价值的生产,只有茶因为饮用习俗的普及,国内销售量不断增长,市场活跃,而且远销边疆和海外,所以是商品化生产的典型。因而种植逐步形成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安徽祁门县:邑之编民五干四百余户,其疆境亦不为小,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十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四川蒙顶茶区,竟栽茅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江西、浙江、湖北等省也出现类似情况。

茶叶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促进了茶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茶商从经营性质可分为官商(即榷茶)和私商。从经营方式可分为行商和坐商。

行商:即私人茶商从产地采购,按章纳税,从南方运往北方长途贩卖。通过行商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茶山与市场取得联系。茶叶贸易也形成了各自的路线和市场。

由于经营茶叶可获厚利,使一批商贾以起家,资本累积增多,成为富商大贾。经营茶叶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联合起来,勾通官府,相为表里,挺而走险,武装抢劫财物,作为贩运私茶的资本。晚唐杜牧任湖州刺史时曾上书朝廷云:凡千万辈,将贩私茶,亦有已聚徒党所劫商人,皆得异色财物,尽将南渡入山博茶。说明某些私商求利心切,竞到了不讲道德不择手段坑害群众的地步。

坐商:唐代的商业性质已由古代型向近代型转化,城市出现了固定的市肆,商业不单是贩运而与生产有机结合,并向生产者投资、茶商在城市都开店铺或煎茶卖之。井出现了中间商人曰邸店,即如现在的茶栈,代客堆放、卖茶叶,抽取佣金。还出现了经营批发的茶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出现了官办或私办的原始金融组织曰飞钱或曰便换,大大方便了茶商流通资金金的汇兑。农村出现了草市和圩市,犹如当今的集市贸易。杜牧有诗篇描述了浙江长兴茶山草市的情景。

唐代的广州、闽州、扬州和明州(今宁波)是茶叶对外贸易集散地,日本、新罗、印度等国都来华贸易,所有这些新鲜事物的涌现,更加促进了茶叶商品经济的发展。

六、唐代的茶政

茶政是指行政管理的政策和措施,也可以说是茶叶经营的立怯。我国的税茶、榷茶、贡茶、茶马市制度均始自唐代。从茶法也可以窥视唐代茶叶商品经济的发达了。

初唐执行去奢省费勤俭建国的方针,政府全年开支不到三百万,中宗登基之后,渐兴奢侈之风。玄宗后期,政府开支每年竟达一、二千万。赐安禄山宅第,令不限财力,务求壮丽,以上银为厨具。安史之乱,军费开支浩繁,而且藩镇割据,截留中央税赋。致使中唐时期出现了财政危机。到肃宗时,兵灾岁歉,财政更加空虚,到德宗年问,已十分枯竭。而中唐茶叶生产发展很快,购销两旺,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在这种形势下,李唐帝国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开始制定茶叶经济法规,且历代沿袭下去,成为定制。

税茶: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户部侍郎赵赞为充盈国库,赡济军费,建议竹、木、茶、漆皆征10%的税。当时是作为权宜之计,所以至兴元元年(784年)下令停征。把税茶法规固定下来是贞元九年(793年)正月的事。盐铁使张滂因赋税不足,国用匮乏,在产茶州及交通要塞,委派盐铁度支巡院设置茶场,由主管官吏分三等定价,每十税一,自此税茶在我国历史上宣告正式建立,年得钱40万贯,一律解送中央,由朝廷直接掌握,成为国家财政重要支往。州县看到中央征收税茶,他巧立名目,投立关卡,敲诈勒索,对正常的茶叶贩卖破坏性很大。

自武宗起开始禁缉私茶,文宗开成五年(840年)规定:纳钱决杖之法:茶农私卖10斤至100斤,纳钱100文,决脊杖20下;至300斤,决脊杖50下,钱如上数。三犯之后,委本州收管,重动徭役。商人私贩,从10斤至300斤,决脊杖15下,其茶并随身物没纳,给纠告及捕捉送本州收管,使别营生。再犯不同多少,准汝处分,三百斤以上即是恣行凶狡。宣宗大中(847-859年)年间,盐铁转运使裴休立茶法十二条,禁止各州层层设卡,并取缔私茶,保障了合法茶商的利益,使商旅既安,课利自厚。但禁令残酷,贩卖三次,每次满三百斤,论死。结帮长途贩运者,不论多少,一律处死。茶农私贩100斤以上,杖脊。犯三次处以重役,毁弃茶园者,以盐法论处,大大强化了茶法。因此天下税茶倍增贞元矣。突破年收税80万贯,盐茶之利溥于丁田。

榷茶:这方面的内容见《榷茶制度》一文。

贡茶:贡茶起源于周武王,但那时只是萌芽状态,仅是部落向王室敬献的礼品,尚未形成制度。唐代贡茶制度有两种,种是官焙制,已如前述,一种是定额上贡制,计有包括紫笋茶在内的十六个州(郡).这是国家级贡茶,地方官吏也自行制定贡额,中饱私囊,所以其数量当不在少。

贡茶是赤裸裸的掠夺,加重了茶农的负担。其特征是产品直接供朝廷使用,不是商品化生产。它绕过商业流通渠道,缩小了商业经营的范围,是抑商政策的重要支柱,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贡茶制作精良,产品质量优异,这就推动了技术进步。同时对增进地区联谊,发展驿道交通,客观上也起了推动的作用。

马市茶:也起源于唐代。安禄山反唐时,回纥曾两次派兵助唐平乱,为酬谢回纥军援,至德二年(757年).唐送回纥绢二万匹,回纥则赠唐骏马二万匹,换回茶和丝,自销之外,运往中亚地区销售,对回纥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此,我国封建社会确立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茶马互市政策,宋、明时期也有所发展,,成为封建国家一项边陲要政。

在唐代,农产品商业化进程并不显着,事实上直接连销国内外市场主要只有丝绸、陶器和茶,所以茶的商业化进程十分典型,商品经济繁荣昌盛.

唐代的茶叶生产


我国现代茶叶的产地是江、浙、皖、赣、湘、川、滇、黔、桂、粤、闽、台、陕、豫等十五个省区。陕、豫产茶主要是秦岭和淮河以南的地带,台湾在唐代是否产茶不见明文记载。除此而外.其他各省区在唐代都已产茶。当然,茶区的分布和茶叶的品种现在早已远远超越了唐代。

唐五代时期的产茶地区,综合唐、宋人们的叙述,有陕、襄、荆、衡、金、梁、光、申、舒、寿、蕲、黄、湖、常、宣、杭、睦、歙、润、苏、彭、绵、蜀、邛、雅、泸、眉、汉、越、明、婺、台、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归、夔、庐、饶、怀、江、循、岳、抚、洪、安、潭、和、朗、容、邕、封、高、巴、渝、涪、简、池、汀、漳、扬等六十九州。【35】

对于唐代的产茶情况,下面作几点简单说明。

第一,我国地形分布,丘陵地区主要在长江以南。这些地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茶。杜牧说: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在唐代,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36】还有人说,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37】天柱山、霍山一带,自唐宋以后长期来是茶叶著名产地,六安茶至今驰名全国。黄山所在祁门一带,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38】四川泸州所管五县作业多仰于茗茶,务本不同于秀麦。【39】嘉陵江南的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40】由于社会上有专业以茶为生的,所以唐、宋时的户籍中出现了茶户,可见,自唐代开始,我国盛产茶叶的基本局面已经形成。

第二,上述唐五代六十九州产茶是不同时期许多著作的综合,其中有些产茶地区是诸书记载比较一致的,如峡、金、梁、寿、蕲、申、常、湖、睦、福、雅、婺、明等州,反映出这些州郡产茶量较多,而且是长期出产茶叶的。至于记载当时各地茶叶品种的以《国史补》所列举比较全面,参照唐宋人的诗文所述。可知最负盛名的有雅州之蒙顶,湖州顾渚及常州阳羡,义兴之紫笋,绵州之昌明,峡州之碧涧,寿州之黄芽,岳州之含膏,蕲州之团黄,建州之蜡面、京铤。那时,江南不少驿中设有茶库,诸茗毕贮。[51]充分反映茶产的丰裕。

第三,唐五代的产茶地域在逐步扩大。如祁门产茶,《茶经》列为下等,《新唐书》和《国史补》等也都不载。但至少自唐文宗以来,祁门茶货实多。【42】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43】直到现代,祁红、屯绿,仍驰名国内外。又如云南产茶,史传不书,唐末樊绰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44】说明滇南墨江乃至普洱地区在唐后期已盛产茶。建州产茶,《茶经》不予重视。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诏,福建今后停贡橄榄,只供进蜡面茶。【45】说明中唐以后,福建早有名茶进贡。宋人著作也反复称赞自唐代以至南唐,建州盛产蜡面、京铤、北苑茶,【46】他们纷纷指责陆羽的记载不符合实际情况。

第四,唐代每年的产茶量现在无从查考。封演说: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47】这些不同品种的茶叶,是由于采摘有迟早和加工方法不同的结果。人所共知,种茶是为了采摘它的嫩芽,由于茶树品种不一,特别是由于各地气候以及土壤等条件的制约,茶树不断生长新芽,需要及时采摘。晋人杜育说: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哗若春敷。【48】说明秋摘茶宛如春茶。唐人陆羽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始抽凌露采焉。【49】他还详细记载了当时采茶所有的工具。事实上,现代江南的茶树,大致在每年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摘柔嫩新茶,陆羽只说二、三、四月,可能存在和宋代官榷茶有某些类似之处。苏辙说:昔茶未有榷,民间采茶,凡有四色,牙茶、早茶、晚茶、秋茶是也。采茶既广,茶利自倍,自榷茶以来,宫中只要早茶,其余三色茶,遂弃而不采,民失茶利过半,今既通商,则四色茶俱复采。【50】当然,一般说来,茶叶采摘过嫩,会减少产量;采摘过老,产量虽多,又要影响成茶的品质。因此,要做到适时茶摘新茶,借以保证茶的质量。

第五,摘下嫩茶后,加工方法是与日改进的。现代,我国茶叶通常是加工为红茶、绿茶二种。唐代不是这样,宋人常说陆羽所烹的是草茶,【51】朱翌说,唐造茶与今不同,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干,唐则旋摘旋炒。【52】《茶经》记载了唐代茶叶加工所用之灶、甑、杵臼、规(捲)、朴等工具,唐人诗文中也有很多谈论加工茶叶使用臼碾磨的。但也存在宋人重视的蒸熟焙干法。张舜民说: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53】白居易说,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54】顾况说,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55】

当然,总的说来,唐人很重视炒和焙,宋朝更重视蒸和焙,把摘取的鲜茶蒸之使软,再冷却焙干即成。自唐后朝以至于宋,一般都以碧绿色茶为贵。【56】

注释:

【35】为避免烦琐,六十九州的资料来源。不一一分别作注。概括地说,它们出于陆羽《茶经》、《旧唐书》、《新唐书》、《通典》、《国史补》、《全唐文》、《全唐诗》、《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事物纪原》、《蛮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画墁录》、《东斋纪事》、《能改斋漫录》。

【36】《册府元龟》卷510《重敛》;《樊川文集》卷3《题茶山》。

【37】《全唐文》卷967《禁园户盗卖私茶奏》;《册府元龟》卷494《山泽》。

【38】《文苑英华》卷813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全唐文》卷802,文同。

【39】《全唐文》卷772李商隐《为京兆公乞留泸州刺史洗宗礼状》。

【40】《全唐文》卷795孙樵《书何易于》。另外,(宋)吕陶《净德集》卷l《奏置场买茶施行出卖远方不便事状》说.今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赋税一例折科,役钱一例均出。自来采茶货卖,以充衣食。情况与唐代相同。

【41】《国史补》卷下。

【42】《全唐文》卷871刘津《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

【43】《文苑英华》卷813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全唐文》卷802文同。

【44】《蛮书》卷7《云南管内物产》;《续博物志》卷7文同。参看向达《蛮书校注》190页(中华书局1962年印本)。

【45】《旧唐书》卷20下《哀帝纪》。

【46】参看马令《南唐书》卷2《嗣主书》;《事物纪原》卷9;《铁围山丛谈》卷6;《独醒杂志》卷9;王子安《东溪试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吴曾《能改斋漫录》卷8;黄儒《品茶要录》;沈括《补笔谈》卷1。

【47】《封氏闻见记》卷6《饮茶》。

【48】《全晋文》卷89杜育《穄赋》。

【49】《茶经》卷上《三之造》。

【50】《栾城集》卷39《申本省论处置川茶未当状》。

【51】参看黄儒《品茶要录》;张舜民《画墁录》;佚名《南窗纪谈》。

【52】《猗觉寮杂记》卷上。

【53】《画墁录》卷1,按:常衮死于建中初.此记有误。

【54】《全唐诗》卷436白居易《题施山人野居》。

【55】《全唐诗》卷267顾况《过山农家》,而同书卷242张继《山家》,文字相同,未知确为谁作,参看《茶经》卷上《三之造》。

【56】参看郑侠《西塘集》卷8《耆旧续闻》。

唐代茶叶分布产区


唐代茶业的兴起,如杨华《膳夫经手录》所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已后盛矣。《膳夫经手录》成书于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6年),所记唐代茶业的发展,有的是亲目所睹,有的是距之不远的事情,因此内容是较为可靠的。这也即是说,根据《封氏闻见记》的记载,所谓茶兴于唐,具体来说是兴盛于唐代中期。这一点,也和《全唐诗》、《全唐文》等唐代各种史籍的记述相一致。在初唐的文献中,很少有茶和茶事的记载;至唐代中期和晚期以后,对茶的论述和吟哦,就骤然增多了起来。那么,唐代中期茶业是怎样发展起来,又发展到怎样程度呢?先说茶叶产地。唐代以前,我国到底有多少州郡产茶,是无从查考的。直至陆羽《茶经》中,才第一次较多地列举了我国产茶的一些州县。其八之出载:

山南:峡州,襄州,荆州,衡州,金州,梁州;

淮南:光州,义阳郡,舒州,寿州,蕲州,黄州;

浙西:湖州,常州,宣州,杭州,睦州,歙州,润州,苏州;

剑南: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沪州,眉州,汉州;

浙东:越州,明州,婺州,台州;

黔中: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江南:鄂州,袁州,吉州;

岭南:福州,建州,韶州,象州。

《茶经》中上列的这些地名,不少人把它们概之为八道四十三州。其实,四十三州是对的,而把州之前所列的山南、淮南、浙西等说成是八道,就未必妥当了。

因为,这八地在唐时虽然确曾作过道名,但是,它们并不是同一时期的建制和同样的性质。如八地中,山南、淮南、剑南、江南、岭南,是唐贞观时划分的全国十道中的五个道;而黔中,是开元时从江南道中分出的新道;至于浙东、浙西,历史上虽也一度称过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但实际上是后来江南东道所属的两个观察使理所。不仅这八地设道和称道的时间不同和或有矛盾,其下面所列的州名,与当时的行政建制也不完全吻合。如建州、衡州,历来属于江南道,但在《茶经》中,却把建州划入了岭南,把衡州归入了山南的范围。众所周知,陆羽一生著述很多,他不只是一位杰出的茶叶专家,也是当时有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写过多种山志、地志和图经一类的地理论著,以陆羽的地理知识;他要按行政建制的道州隶属关系来写,是决不会出现如上混乱情况的。所以,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州之前的地名,不是指道,而是指茶叶产区,是陆羽最早提出或划分的我国八大茶区。

这里还要附带指出一点,在我国有些论著中,不但有把《茶经》八之出的地名,称之为八道四十三州者,甚至还有根据这些道、州的行政建制,把它们所辖的州、县悉数都算作产茶地域,错误地提出唐代产茶有多少州、多少县。很明显,陆羽提出的茶叶产地,是其在评定各地茶叶品质时所列出的典型和代表,而不是全部茶叶产地。如巴蜀,其时产茶就遍及各地,而《茶经》所列,仅剑南八州。第二,在所谓八道和四十三州中,也不是每一个道的各州、每一个州的各县全都产茶。如斯西的苏州届县很多,但唐时真正产茶的,只现在的吴县一地。其三,唐代的地方行政建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时有所变动。所以,仅仅根据《茶经》的记载而要提出唐代产茶州县的确数,是不会也不可能正确的。

由《茶经》和唐代其他文献记载来看,唐代茶叶产区已遍及今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而其北限,一直伸展到了河南道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也即是说,唐代的茶叶产地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唐代茶艺


唐人陆羽著《茶经》,从茶的源流、产地、制作、品饮,总结了包括茶的自然属性和精神、社会功能在内的一整套有关茶的知识。由于陆羽第一次对茶学进行了如此详细的总结;同时,又创造了包括茶艺、茶道、茶事在内的一系列文化思想,基本勾划出了茶文化的轮廓。茶艺是茶文化的艺术形式,茶道是以茶艺为外在形式,以精神为内核的的理论阐发;茶事是这种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它们共同构成茶文化的总体面貌。所以,我认为,《茶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茶文化体系的正式形成。

陆羽的这些思想不是偶然出现的。唐代茶文化发展有一个过程,它包括了许多人的创造,陆羽是集其大成。

茶艺,不仅是指技艺,而且表明要从文化学和艺术的角度来看待整个饮茶过程。唐代茶艺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选茗

古人对选茗十分讲究,它是茶的品质优劣加上艺术想象的结果。名茶不仅论其质量,而且结合产地、形状,起些美妙的名字。唐人对此已十分注意,如在《茶经,八之出》中,陆羽对各地所产茶叶以次第列出品位。不过,应当指出,唐人泡品还比较务实,而不像后来的浮华……如到宋代,贡茶搞什么龙团、凤饼,目的已不光在饮茶,而是把茶制品变成了清玩。 蓄水

好茶需有好水,水之于茶,犹如水之于酒一样重要。对水的鉴赏是唐人的重要贡献。陆羽在《茶经》中提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所谓“乳泉石池”之水,即现代所说矿泉水,古人在实践中已发现其对人体有益。江中之水,取于人烟稀少的地方,则必然少污染。总之,陆羽强调水质的清洁,强调以活水煮茶。

后来,唐代不少人进一步发挥了这些道理。对天下名泉名水加以鉴别品第。唐人张又新作《煎茶水记》,说陆羽于代宗朝曾与湖州刺使李季卿相遇于扬子释,经陆羽口授,评定天下名水前二十位,以江州庐山康王谷谷帘水为第一,常州无锡惠山石泉为第二。对于这种说法,后人曾有不少置疑。陆羽在《茶经》中曾强调:“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而在这二十名中,却有洪州西山和召州天台西南峰两项瀑布水,为陆羽所定,岂不矛盾?((煎茶水记》又载,刑部侍郎刘伯当曾鉴别对烹茶相宜的名水七处,以扬子江南汾水为第一,无锡惠山泉水为第二。以上所说二十水品、七大名水,是陆羽鉴定,或是刘伯当所评,还是张文新冒名家之言加上自己的见解,都无关宏旨。因为,适于煮茶的好水在中国决非七处、二十处。何况,现代人还可用更科学的方法鉴定水质。但它说明,唐人对饮茶水质的好坏已十分重视。这不仅有益于饮茶,而且给茶事活动带来更多浪漫色彩。目前,日本茶道过分注重仪式,显得非常拘谨。而我国古人饮茶虽也强调精神,但更多注意好茶、好水、好景相谐调,注意自然美。强调思想感情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这是唐人茶艺的一大特点。从此,文人把依山傍水,自煎自饮当作一种乐趣。 煮茶

煮茶的技艺是唐人的创造。陆羽曾论煮茶之“三沸”:热气初升,水面气泡如鱼睛微露,谓之一沸。古人煮茶喜加姜、盐等佐料,一沸便可加盐,舀出一碗尝其味。水面波浪翻腾,谓之二沸,是品饮的最佳时刻。三沸之后,便认为是老汤而不堪饮了。煮茶生沫,初如枣花,如青萍,如浮云;沸腾时则如冬日积雪。现代科学证明,煮茶时间过长会使水中的氧和二氧化炭等气体散逸,不利于高分子蛋白和氦基酸分解。唐人论火候甚有道理。后来,唐人苏膨又著《一卜六汤品》,专论火候,进一步阐发了这个道理。唐人还把煮茶过程艺术化,对茶沫、茶花、汤色用最美妙的词句来形容。使你在饮茶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物质效益,而且精神愉悦,进入诗一般的意境。这正一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 茶具

饮茶既是精神享受,器具必然也向艺术化方向发展。一般说,只有在社会安宁、经济生活比较丰富的时期,物质生活的艺术化方有可能。唐朝中期逢遇开元盛世,不仅朝廷库藏充足,“小邑犹藏万家食”,起码中上层生活较稳定,所以有闲情雅致。陆羽曾列煮茶、饮茶二十四具,其器具并不奢华,但强调什么样的环境应有什么样的器具。如在郊野寺庙,或在深山茶地,大家亲手采摘,新茗及时蒸造,器具自然酌减。或在松林山石之间,诸器可置石上,“列具”便可省去。或临甘泉清溪,盛水器具又可减略。“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可见,陆羽重视的是因地制宜。不仅要饮茶,还要懂茶的知识,所以陆羽主张以茶画来增强意境、情趣。

总之,唐代茶艺总的倾向注重质朴、自然。

唐代茶税


茶叶本无税,唐代建中元年,朝廷才对茶叶征税。13年后的贞元九年,由于民间饮茶日益普及,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茶税税源增长势头旺盛,以至于一县之茶税,超过全国的矿产税总量。于是朝廷决定将茶税单独列为一个税种,规定在产地交产品税,运输时交商品通过税,当年全国财政茶税收入便达41万缗。朝廷在征收茶税的敕令中,明确宣布茶税收入专款专用,全额用于增加社会保障设施常平仓的本钱。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常平仓则起于汉代,是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唐初,产茶多在云南、四川,由于僧人云游四方,广为传播,中唐时产茶已遍及50余州。

唐时人们饮茶,并非似今人的开水冲饮,而是烹饮。唐人烹茶、饮茶,十分讲究。由于茶种不同、水质差异、茶水比例不一,烧茶火候不同,每次茶味是不同的,这种非常细微的差别,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极有悟性者,才能辨别出来。

陆羽的师傅智识禅师就是此类品茶高手。一次智识大师被唐代宗召进宫内多时,很想饮用徒弟陆羽所烹之茶,此时恰好陆羽进京,烹了一壶茶由太监送给双目失明的老禅师智识饮用,他仅仅喝了两口,便惊呼:此乃吾徒儿所烹之茶,陆羽可进宫了!

饮茶大有益于延年益寿,据记载,唐大中三年,东郡进一僧年120岁,唐宣宗召问其长寿之秘诀,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到处唯茶是求,或出也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也不下四五十碗,看来多饮茶乃长寿之道。

唐代着《茶经》一书的陆羽是一个孤儿,三岁时被湖北天门竟陵禅寺长老智识大师所收养,青少年时期在禅院接受教育,长期担任为智识大师煮茶的童奴,在唐代全国佛寺中这种奴婢达15万人之多。由于陆羽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对被佛教僧人悉心研究和传播的种茶、制茶、饮茶知识,钻研孜孜不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以致被后人奉为茶圣。

由于饮茶品茗者日众,贩私者有厚利可图。为了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唐法律规定:凡贩私茶三次,数量超过500斤者处以死刑。由于朝廷以重刑禁私茶,天下茶税猛增,唐武宗时,每年茶税收入超过160万缗。

唐代的茶税


唐代茶叶大发展唐代的茶税

我国的茶税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是始自中唐时期的。

一、唐代茶税的形成。大唐帝国开元天宝盛世期间,爆发了安史之乱,虽然时间不长、地域不广,但政权内部体制遭到削弱,藩镇势力形成割据,成为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点。自广德元年(763)至永贞元年(805),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安徽地区,都为军阀节镇所占据,他们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在政治、军事、财政上完全独立,实际是各自独立的军阀王国。

德宗建中二年(781),成德节度使李惟岳(原为其父李宝臣,其父病故后由其袭位,要求朝廷承认,德宗不许)、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遂联合起兵反唐,史称四镇之后。由于长期的军阀割据,进一步加深了唐朝政抬、经济危机,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困境,唐朝统治者采取了许多苛细酷烈的办法,搜刮民财,其中之一就是建中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于诸道水陆要冲之地征收商税,每贯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皆什税一,以充盈国库,赡济军资。四镇之乱结束,德宗下诏罪己,罢除茶叶等项杂税,看来,当时征收茶税只是权宜之计,但打破了历史上茶叶不征税的先例。

建中四年(783)十月,正当四镇与淮西叛乱之际,长安告急,调兵不至,德宗被迫逃往幸天(陕西乾县)避难,下令泾原节度使率兵五千赴援保驾,士兵不满朝廷给养,因粝食莱啖而叛,史称注原兵变。叛军推举罢归故里的大尉(武官之长)朱泚为王。朱泚自称大秦皇帝,建号应天,率兵围攻奉天。德宗因有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师勤王,朱泚乃从奉天退至长安。次年六月,唐将李晟率神策军收复长安,朱泚西走,其部将斩之降唐,泾原兵变方告平息。

从历史时序上看,征收茶税在前,径原兵变在后,德宗回到长安时已是兴元元年(784),因此,笔者认为,德宗征收茶税为起因是四镇之乱而非泾原兵变。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到唐玄宗天宝年(755),中经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和玄宗的统治,约一个世纪,这段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重大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有显著的进步,社会生产力有一定的提高。茶叶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迅速发展。唐初饮茶之风尚局限于山林寺院、皇宫富邸和东南、西南等地,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文化的发达,寺院僧侣的传播,饮茶之风迅速向北方漫延,宫廷常置茶宴,帝王以茶赐大臣,进茶成为官廷礼仪,德宗也很嗜茶,其因兵变出走奉天,韩滉遣使运粟帛入关中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以夹练囊缄茶未,遣健步以进御。社会对茶的需求日益迫切,茶由野生到山林寺院少量种植,发展到成片集中的大量生产。安史之乱后,出现了家庭手工制茶作坊,茶农种茶的目的转向商品交换,茶在农产品中是独一无二的最发达最典型的商品化生产,为封建王朝征收茶税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唐代税茶法规。唐代把茶税固定下来,列为国家财政收入是德宗贞元九年(793)正月的事。《食货志下》载:盐铁使张滂奏曰,伏以去岁水灾,诏令减税,今之国用,须有供储。伏请于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定三等时估,每十税一,充所收两税。其明年已后所得税外贮之,若诸州遭水灾,赋税不办,以此代之。诏可之。仍委滂具处置年奏,自此,每岁得钱四十万贯,然税无虚岁,遭水灾处亦未尝以钱拯瞻从张滂的奏折,说明贞元九年朝廷决定征收茶税的原因是去岁水灾,倘后赋税不办,所以要征收茶税以此代之,目的在供锗。税率定位较低,估价征10%,但从此税无虚岁,以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成为封建国家的专利,我国茶税法规正式宣告成立。

宪宗时期,先后平定刘辟、李铸、吴元济等藩镇叛变,其他藩镇也表示归附,形式上获得了全国的统一,但还未根除藩镇势力。此时期提倡屯田、营田,重视农业生产,对维持残破的北方生产局势有积极作用,使大唐帝国曾一度出现中兴时期。可能是由于时局的安定,财政情况的好转,将原先置茶盐店收税的措施罢除,但不久又予恢复。

晚唐是唐政权由衰落趋向瓦解的历史时期,朝廷日益腐败昏聩,宦官檀权与藩镇割据想始终。皇权低落,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死亦为宦官所掌握。穆宗长庆元年(821)七月,成德、魏博两节度使又叛乱反唐,穆宗发兵十五万讨伐。以致国库空虚,盐铁使王播图宠以自幸,乃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大幅度提高茶税。

武宗即位(841),盐铁转运使崔珙又增江淮茶税,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塌地钱,正税之外,又加横税,可以说茶叶杂税始自晚唐武宗时期。

到宣宗大中初期,庐,寿、淮南(茶)皆加丰税,每斤增税钱五,谓之剩茶钱。天下税茶,增倍贞元,即茶税提高到20%。正税之外,还有横税,而且由初期的按值计征改为按重量计征。

由于诸道关卡林立,茶税苛重,流通渠道不畅,市场供应偏紧,私贩茶叶就更有利可图。大中五年(851),湖州刺史杜牧上书:几千万辈尽贩私茶,亦有已聚徒党。大中六年(852),盐铁转运使裴休立茶法十二条,其中有厘革横税,以通舟船,禁止各州层层设卡,使商旅既安,课利自厚,保护了商人利益,有利于促进滴品流通,但对私贩的处罚极其严酷。

三、剖析与评仪。唐朝征收茶税,初因四镇之乱,复因水灾用赋减免,是在物质条件已具备的特定时间和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当初税率1O%,并不算高,经商纳税,无可非议,不能把封建杜会的合理税收笼统斥之为掠夺。但茶税伴随着宦官擅权、藩镇割据而一再加重,正税之外,又有横税,且直线上升,税重价高,厚敛伤尺,不能不说是蠢政,应该受到谴责。唐朝的茶税,初按三等估价,后按重量计征,很不完善,属首创期。四川的茶税体制,唐朝起就有别于东南各地,且沿袭到后世,在我国茶叶税制史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封建国家时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捐税就少,反之则重。从唐朝茶税的征收和或征或停以及由轻到重的全过程,突出地反映了这个可题。

唐代茶叶生产的历史发展


⑴唐代茶叶产地

自唐代始,茶叶的产地快速增加,到中唐时期最为兴盛。正如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记载的: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已后盛矣。开元、天宝之间,即公元713-756年,至德、大历间,即公元756-779年。建中即公元780-783年。陆羽《茶经》中第一次较多地列举了我国产茶的一些州县。

由《茶经》和唐代其他文献记载来看,唐代茶叶产区已遍及今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而其最北处,已达到河南道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从总体上看,唐代的茶叶产地已达到了与近代茶区相似的局面。

⑵唐代的茶叶生产和贸易

生产的大发展,反映出消费的需求在增大,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说明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已嗜茶成俗,而西北及原地区不产茶,因而南方茶的生产和全国茶叶贸易就空前地发展起来了。

由于茶叶的利润很可观,引发了许多人都来种茶卖茶。《膳夫经手录》中还记述到:元和(806-820)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竟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全国在此时已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茶叶贸易集散地。白居易《琵琶行》中有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的诗句。《元和郡县图志》也有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的记载。都证明了浮梁(即今江西景德镇是当时东南的最大茶叶集散地。

唐代茶叶贸易的极大发展,有力地带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茶叶制作技术和品质的大幅提高。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的入贡,突出表明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唐代晚期,我国茶叶南北贸易,分江东和华中两路进行。李肇的《唐国史补》中,就记载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饮茶的一则典型事例。唐时各地和一些少数民族,风俗均以茶叶为贵。有一次,唐朝的使者到吐蕃,在烹茶帐中,吐蕃的赞普问他在煮什么?他故弄玄虚地说,这是涤烦疗渴的所谓茶也。赞普说我亦有此,便拿出来一一指给使者看,这其中就有寿州、顾渚、蕲门、昌明、湖等地所产的许多名茶。

自中唐以后,饮茶之风大行于西北塞外,因此,当地的牧民便驱赶着良种骏马,到内地来进行茶叶交换。后来又通过使者和商人,进一步扩大,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交易。

由于茶区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多,及贡茶制度的促动,各地茶叶生产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新品、名品不断出现,唐李肇的《唐国史补》中就列举了二十一种名茶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在唐至五代的茶叶专着和文学作品中,对唐代的茶叶名品也多有记录和描写,据有关资料统计,唐代生产的主要茶叶名品约有150多种。

唐代的茶商和茶叶贸易


茶叶是饮料,茶农生产它,主要是为了出售。生产决定流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通常识。出售茶叶在当时是一种为买而卖的商品流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简单商品流通。

茶叶主要产于南方的丘陵和山地,平原和湖泽地带的人们以及广大华北地区的居民和边疆高原一带的住户,都需要从江淮以南运茶,可以推想,唐以前已是这样。唐代舟车相继,所在山积的茶,充分反映了这一情况。吐蕃所在的西藏地区不产茶,但在那里却有产于淮南(寿州、舒州)、湖州、岳州、绵州、蕲州等地的名茶,那一定是由商人贩运去的。杜牧说,茶熟之际,四远商人皆将锦绣缯缬、金钗、银钏,人山交易。【91】在祁门,贾客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因为祁茶质地优良,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92】所以商人们蜂涌而至,争加选购,肩挑、车运、水运,兼而有之,繁忙已极。这些专门经营茶叶生意的商人当然是为了营利。天宝中,刘清真等二十余人在寿州买茶,人致一驮,然后北去。【93】这些从淮南贩茶北去的人自然是去北国境内销售。白居易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94】洛阳商人王可久,岁鬻茗于江湖间,常获丰利而归。【95】吕用之的父亲吕璜也以卖茶为生,来往于淮淛间。【96】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97】中原地区的茶叶贸易一派兴旺。剑南产茶,北商也多来贩易,直至唐末,西川富强,祗因北路商旅,托其茶利,赡彼军储。【98】四川地区的茶利,足以弥补唐政府的巨大军费开支。由此可见,当地产茶和茶叶贸易的盛况。唐代曾出现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制度,很有利于茶叶贸易的展开。

马克思说的好,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99】封建社会里的生产和流通不能不打上封建的烙印,封建专制主义强迫全国各地将优质茶进贡朝廷,使这些优质茶不能投入市场进行贸易。对于在各地贸迁有无的茶商,封建政府一方面准敕条例,免户内差役。【100】另一方面,又向他们征收商税,通过税和榷茶,使茶叶的生产和流通严格地为其封建制度服务。这不仅束缚了茶农的生产,而且使茶商的贸易无法获得正常的发展。唐文宗说,榷茶本率商旅。【101】榷税多了,商人为了保持其高额利润,必然要高价出售茶叶,到头来受害最大的还是广大人民。当时已有人指出,今收税既重,时估必增,流弊于人,先及贫弱。价高则市者稀,价贱则市者广,榷茶加税,颇失人情。【102】然而,这种不景气并未因此有任何改变。各地方镇设邸阁,居茶取直,因视商人它货横赋之,道路苛扰。【103】由此可见。封建统治者的种种措施严重妨碍了商品贸易的正常发展。

人们喝茶的嗜好已经形成便不易去掉,而从事茶叶贸易既是有利可图,社会上便一定有人为此奋斗。大批私茶商贩冒禁深入茶区,贩卖私茶。官府惊呼,兴贩私茶,群党颇众。【104】在寿阳,有货茶盗,斗变难制。【105】对于众多的私茶贩,大致可以分为二类:

私茶贩中有很多是一般商人,统治阶级称之为贩茶奸党,【106】这些商人为了对抗官府的迫害,往往结党成群,武装自卫。史书说,江吴群盗,以所剽物易茶盐,不受者焚其室庐,吏不敢枝梧。【107】他们买到了茶叶,北归本州货卖。【108】这些茶叶,没有向官府交税,又因集体武装自卫,沿途没有交纳各种横税,所以。茶叶出售价格较低,深受饮茶人们的欢迎。于是,正税茶商多被私贩茶人侵夺其利。【109】很使封建统治者深感不安。

另一类私茶盐贩是地主富豪。唐文宗说:江淮富豪大户私贩茶盐,颇挠文法,州县之弊,莫甚于斯。【110】这些人拥有经济上的实力,又和封建官僚勾结,场铺人吏,皆与通连。【111】更有甚者,度支、盐铁、户部三司茶纲,欠负多年。原因在于将茶赊卖与人。【112】封建官僚机构将茶赊卖的对象无疑是富豪大户。这些富豪兴贩茶盐乃是乘人之危,凶狠地向人民榨取钱财。

唐政府为了制止方兴未艾的大量私茶贩,武宗即位后,制订了园户私卖茶和贩私茶的处理办法。它规定园户私自卖茶十斤以上、百斤以下的罚钱一百文,并决脊杖二十。私卖茶在一百斤以一L的处罚更要加重。如果犯法三次以上便由地方官收管,重加徭役,以戒乡闾。凡贩私茶十斤以上、百斤以下的茶商,是决脊杖十五,其茶及随身物并没纳,还将本人押交当地州县收管,使别营生。【113】武宗的这一禁令影响深远,直到宋代还被模仿实行,《国史食货志》说,自唐武宗始禁民私卖茶,自十斤至三百斤,定纳钱决杖之法,于是令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而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人之。【114】不过,禁令虽严,买卖私茶之风并未停息。唐宣宗即位,实施了更严厉的禁令。凡是私自卖茶三次,数目在三百斤以上的一律处死刑。如果是结伙、长途贩运,不论茶叶多少,一律处死,那些被茶商雇用的车夫,运载私茶,连犯三次,达五百斤的,也一律处死。那些旅店主人和经纪牙人介绍进行了四次私茶买卖,贸易额达千斤以上的也都要处死。园户私卖茶百斤以上杖背,先后三次私卖茶便加重徭。如果茶农气愤,砍伐了茶树,地方官必须及时进行阻止,否则也要受到惩处。封建国家还派人在各地出茶山口及庐、寿、淮南界进行侦察,号召私商自首,量加半税。【115】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茶农和茶商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五代十国时期,政治上南北分裂,出茶地区基本上是在江南九国境内。各国统治者竞相垄断本国的茶叶贸易。前蜀与秦王(李茂贞)和亲,稍稍以麻布、茗草给之。秦王大喜,率强丁及驴马,悉遣人蜀搬取,其来也载青盐、紫草,蜀得其利焉;其去也,载白布、黄茶,秦得粗货矣。【116】这是把四川的茶叶输入陕西出卖。马殷在湖南抑买民茶,在汴、荆、襄、唐、郢、复州置回图务,运茶于河南北卖之,以易缯纩、战马而归。【117】他每年向中原王朝贡茶由几万斤以至二十五万斤,这是一种变相的官方买卖,史称他于中原卖茶之利,岁百万计。【118】与之相类似,两浙的钱镠向中原进睦州大茶三百一十笼,或是大方茶二万斤,【119】有时还差使押茶货往青州回变供军布衫段送纳。【120】淮南杨行密也派部下运茶去后梁汴宋地区进行贸易。【121】吴和南唐多次向中原王朝进贡细茶,少则几百斤,多达五十万斤。【122】后来,南唐与赵宋南北对立,也常向宋政府贡纳茶和瓷器。【123】

南北对立的五代十国时期,茶商贸易自然也还是有的。南唐境内的茶叶常常被运到契丹出卖,【124】河北的富商也往往到淮南买茶叶,【125】湖南曾听民自采茶卖于北客,收其征以赡军。【126】据说是岁人万计,由是地大力完。【127】后汉也曾派人往湘潭买茶,【128】不过,这些商贸往来常常受到地方官吏的掠夺.后晋时,平卢节度使房知温积货数百万,在他死后,其子房彦儒以之进献于目家,其中便有茶叶一千五百斤。【129】襄阳是南北商人进行茶叶贸易的枢纽地,襄州节度使安从进曾在一年内两次向北方王朝进献茶,每次都有一万斤。【130】安州的李金全也一次进茶三千斤。没有疑问,这些进献的茶叶都是来自茶商的,官吏们的暴力掠夺行为必然损害正常商贸关系的发展。

注释:

【91】《樊川文集》卷11《上李太尉论江贼书》,《全唐文》卷751文同。

【92】《文苑英华》卷813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全唐文》卷802,文同。

【93】《太平广记》卷24《刘清真》。

【94】《全唐诗》卷435白居易《琵琶行》。

【95】《唐阙史》卷下《崔尚书雪冤狱》;《太平广记》卷172《崔碣》。

【96】《太平广记》卷290《吕用之》;《全唐文》卷897罗隐《广陵妖乱志》。

【97】《全唐诗》卷300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

【98】《桂苑笔耕集》卷2《请巡幸江淮表》。参看《通鉴考异》卷24引《续宝运录》记侯昌业上书。

【99】《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第133页。

【100】《文苑英华》卷423《会昌二年4月23日上尊号赦文》。

【101】《册府元龟》卷494《山泽》。

【102】《唐会要》卷84《杂税》。

【103】《新唐书》卷182《裴休传》信.

【104】《全唐文》卷967《禁商人盗贩私茶奏》。

【105】《文苑英华》卷916路岩《义吕军节度使浑公(侃)神道碑》;《全唐文》卷792。

【106】《全唐文》卷967《禁园户盗卖私茶奏》。

【107】《新唐书》卷54《食货志》。

【108】《樊川文集》卷11《上李太尉论江贼书》,《全唐文》卷751文同。

【109】《全唐文》卷743裴休《请革横税私贩奏》。

【110】《全唐文》卷74文宗《追收江淮诸色人经纪本钱敕》。参看《新唐书》卷55《食货志》;《册府元龟》卷507《俸禄》。

【111】《册府元龟》卷494《山泽》;《全唐文》卷967《禁园户盗卖私茶奏》;又《禁商人盗贩私茶奏》。

【112】《文苑英华》卷422《大中二年册尊号赦书》。

【113】《册府元龟》卷494《山泽》;《全唐文》卷967《禁园户盗卖私茶奏》;又《禁商人盗贩私茶奏》。

【11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乾德二年(954年)八月辛酉条引。

【115】《新唐书》卷54《食货志》;《文献通考》卷18《征榷》。参看《唐会要》卷84《杂税》;《册府元龟》卷504《关市》。

【116】《鉴戒录》卷4。

【117】《资治通鉴》卷266开平二年(908年);马令《南唐书》卷29《楚马氏传》。参看《新五代史》卷39《王锫传》。

【118】《旧五代史》卷133《马殷传》;《册府元龟》卷485《济军》;《资治通鉴》卷266。

【119】《册府元龟》卷197《纳贡献》。

【120】《册府元龟》卷484《经费》。

【121】《资治通鉴》卷259乾宁元年(894年)十一月。参看《册府元龟》卷484《残酷》,记燕人在淮南买茶。

【122】《旧五代史》卷31《唐庄宗纪》,又卷118《周世宗纪》;《江南野史》卷2《嗣主》。

【123】参看《宋会要辑稿食货》30之7景祐元年(1034年)条;《宋史》卷478《南唐李氏传》。

【124】陆游《南唐书》卷]8《契丹传》。

【125】《旧五代史》卷107《史弘肇传}。

【126】《资治通鉴》卷266开平二年;《新唐书》卷190《刘建锋传》。

【127】马令《南唐书》卷29《楚马氏传》。

【128】马令《南唐书》卷3《嗣主》保大十二年(954年)条;《江南野史》卷2《嗣主》。

【129】《新五代史》卷46《房知温传》;《册府元龟》卷485《输财》。

【130】《册府元龟》卷485》济军》。

相关文章

; } }; addLoadEvent(toug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