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妙茶虫茶的茶典茶俗

发布时间 : 2022-01-03
茶典茶叶 黑茶生虫 神奇普洱茶

茶典茶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神奇妙茶虫茶的茶典茶俗”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虫茶是云桂湘等地苗族的一种传统饮品,虫茶约米粒大小,黑褐色,一碗开水,撮入10余粒,初时,只见茶粒飘于水面,继而徐徐释放出一根根绵绵血丝盘旋在水中,犹如晨烟雾霭,袅袅娜娜,蜿蜒起伏,散落水中,然后如飞絮般缓缓地散落到杯底。虫茶汁水呈淡古铜色,甘醇爽口,香气清郁宜人,颇似高档绿茶。

虫茶是如何被发现的,已无从查考。传说很久以前,一位穷苦的山民吃不起茶叶,用化香树叶代替茶叶作饮料,后来不请自来的化香夜蛾在这位山民积贮的树叶上产卵繁殖,终日劳累的山民开始熬茶时并未注意到这些变化,连叶带虫全放入锅里,直到茶水沸腾、香气四溢时才引起了注意。这位山民通过细心的观察、思索和实践,终于发现了虫茶。还有一种说法,清代乾隆年间,湘西城步苗民因不满封建统治揭竿而起。朝廷派兵前来镇压,将苗民围赶入了深山。这样一来,苗民只能依靠采野菜摘茶叶等充饥。不料,这年野菜因干旱而枯死,茶叶全被山虫啃噬一光,剩下的只是遍地虫屎渣。饥不择食的苗民便将这种虫屎渣撮来冲水喝,发觉其味道不赖。于是日后就改弦易辙,干脆喝起了这种所谓的茶,并命名其为虫茶。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它,饮用了它。但说到底,这总是虫类排泄物,登不上大雅之堂,也许有人对它产生一种不舒服的心理,但如果品尝过它的清香和知道它的保健作用,你可能就会喜欢上它的。早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虫茶是一种很好的医药保健饮料。据记载,虫茶具有清热、去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对腹泻、鼻衄、牙龈出血和痔出血均有较好疗效,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清凉饮料。据说从清代乾隆年间起,虫茶就被视为珍品,每年定期向朝廷进贡。如今,虫茶已闻名海内外。

虫茶的制作过程很奇特。苗族人利用谷雨前后采集的当地野生苦茶叶,或是化香树、糯米藤、黄连木、野山楂、钩藤等野生植物的鲜嫩叶,稍加蒸煮去除涩味后,待晒至八成干,再堆放在木桶里,隔层均匀地浇上淘米水,再加盖并保持湿润。叶子逐渐自然发酵、腐熟,散发出扑鼻的清香气息。

生产虫茶的昆虫很多,而以化香夜蛾分布最广,这种化香夜蛾,在这种香味的引诱下蜂拥而来,并在此产卵。约过10多天后,一条条暗灰色的夜蛾幼虫便破卵而出,布满了叶面,一边蚕食着腐熟清香的叶子,一边排泄着金粒儿。这些小毛毛虫食量惊人,不消多长时间就会把木桶里的腐叶吃光。这时,主人便收集这些金粒儿,剔除残梗败叶,晒干过筛,就得到粒细圆、油光亮、色金黄的化香蛾金茶,即虫茶。更为讲究的是,经阳光暴晒后,还要在铁锅里经180℃高温炒上20分钟,再加上蜂蜜、茶叶,才成为优质的虫茶。

【价值】

虫茶是一种很好的医药保健饮料,据记载,虫茶具有清热、祛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对腹泻、鼻衄、牙龈出血和痔出血均有较好疗效,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清凉饮料。

据初步分析,虫茶的营养价值高于普通茶叶。它含有近20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一定量的粗蛋白、粗脂肪、糖类、单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茶收贮经久,又能消痰顺气,因此它是一种很好的医药保健速溶饮料。经常饮用虫茶,能止渴提神、降压利尿、健脾养胃、帮助消化、顺气化痰、解毒消肿等。据科学分析,它除了具有一般茶叶所含的鞣质和各种维生素外,还含有昆虫激素和止血物质,人们常用它来治疗腹泻、鼻衄、牙龈出血和痔疮便血,久服对预防高血压、心脏病有一定作用。

虫茶有一定的保健功能。虫茶饮起来馥郁甘冽,醇香宜人。

【饮用】

饮用虫茶时要先在杯中倒入开水,后放入适量虫茶,盖好盖子。虫茶粒先漂浮在水面,待其缓缓下沉到杯底并开始溶化时即可饮用。用虫茶泡出的茶水清香宜人,沁人心肺,饮之令人顿感心旷神怡。

cy316.com编辑推荐

苗家虫茶


虫茶是云桂湘等地苗族的一种传统饮品,如果用茶的科学定义来衡量,其实这虫茶并不是真正的茶,它实际上是一种名为“化香夜蛾”的粪便。人们食用这种虫子的粪便的方法与我们饮茶相近,故而将其称作“茶”。虫茶约米粒大小,黑褐色,一碗开水,撮入10余粒,初时,只见茶粒飘于水面,继而徐徐释放出一根根绵绵血丝盘旋在水中,犹如晨烟雾霭,袅袅娜娜,蜿蜒起伏,散落水中,然后如飞絮般缓缓地散落到杯底。虫茶汁水呈淡古铜色,甘醇爽口,香气清郁宜人,颇似高档绿茶。一般来说,500克虫茶能供5口之家饮用一年以上。

虫茶的制作过程很奇特。苗族人利用谷雨前后采集的当地野生苦茶叶,或是化香树、糯米藤、黄连木、野山楂、钩藤等野生植物的鲜嫩叶,稍加蒸煮去除涩味后,待晒至八成干,再堆放在木桶里,隔层均匀地浇上淘米水,再加盖并保持湿润。叶子逐渐自然发酵、腐熟,散发出扑鼻的清香气息。生产虫茶的昆虫很多,而以化香夜蛾分布最广,这种化香夜蛾,在这种香味的引诱下蜂拥而来,并在此产卵。约过10多天后,一条条暗灰色的夜蛾幼虫便破卵而出,布满了叶面,一边蚕食着腐熟清香的叶子,一边排泄着“金粒儿”。这些小毛毛虫食量惊人,不消多长时间就会把堆集的腐叶吃光。这时,主人便收集这些“金粒儿”,剔除残梗败叶,晒干过筛,就得到粒细圆、油光亮、色金黄的“化香蛾金茶”,即“虫茶”。更为讲究的是,在阳光下曝晒后,还要在180摄氏度的铁锅里炒上20分钟,再加上蜂蜜、茶叶,才成为优质的虫茶。

虫茶是如何被发现的,已无从查考。传说很久以前,一位穷苦的山民吃不起茶叶,用化香树叶代替茶叶作饮料,后来不请自来的化香夜蛾在这位山民积贮的树叶上产卵繁殖,终日劳累的山民开始熬茶时并未注意到这些变化,连叶带虫全放入锅里,直到茶水沸腾、香气四溢时才引起了注意。这位山民通过细心的观察、思索和实践,终于发现了虫茶。还有一种说法,清代乾隆年间,湘西城步苗民因不满封建统治揭竿而起。朝廷派兵前来镇压,将苗民围赶入了深山。这样一来,苗民只能依靠采野菜摘茶叶等充饥。不料,这年野菜因干旱而枯死,茶叶全被山虫啃噬一光,剩下的只是遍地虫屎渣。饥不择食的苗民便将这种虫屎渣撮来冲水喝,发觉其味道不赖。于是日后就“改弦易辙”,干脆喝起了这种所谓的“茶”,并命名其为“虫茶”。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它,饮用了它。但说到底,这总是虫类排泄物,登不上大雅之堂,也许有人对它产生一种不舒服的心理,但如果品尝过它的清香和知道它的保健作用,你可能就会喜欢上它的。早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虫茶是一种很好的医药保健饮料。据记载,虫茶具有清热、去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对腹泻、鼻衄、牙龈出血和痔出血均有较好疗效,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清凉饮料。据说从清代乾隆年间起,虫茶就被视为珍品,每年定期向朝廷进贡。如今,虫茶已闻名海内外。

虫茶(也叫虫屎茶)的特色和种类


虫茶在我国的生产和饮用有悠久的历史,属我国湘桂黔山区特有的林业昆虫产品,深受东南亚、港澳华侨的青睐,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出口的名牌特种茶。虫茶是昆虫食叶后排泄的虫粪粒泡制的奇特饮料,入口清香凉爽,余味怡思,润喉益腑,其味甚佳,且具保健功能,是闻名国内外的特种饮用佳茶。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茶蛀虫,此装茶笼内蛀虫也,取其屎用、蛀屑+主治,耳出汁⋯⋯等文。清代《城步县乡土志》卷五中有茶虽粗恶,置之旧笼一二年或数年,茶悉化为虫,余名'虫茶'。

在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人们饮食虫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一种说法,清代乾隆年间,湘西南城步苗民因不满封建统治揭竿而起,朝廷派兵前来镇压,将苗民围赶入了深山。这样一来,苗民只能依靠采野菜摘茶叶等充饥。不料,这年野菜因干旱而枯死,茶叶全被山虫啃噬一光,剩下的只是遍地虫屎渣。饥不择食的苗民便将这种虫屎渣撮来冲水喝,发觉其味道不赖。于是日后就改弦易辙,干脆喝起了这种所谓的茶,并命其名为虫茶。后来长安城的官员们知道了,为了向皇上献媚争宠,便下令当地百姓大制虫茶,用树皮做成精致漂亮的包装盒,外裱红纸0.25Kg一盒,作为珍品每年向朝廷进贡,虫茶又成为了贡茶。虫茶在当地广泛食用,乡民均健康长寿,身体强壮。

虫茶产地主要有贵州、湖南、广西以及四川云南部分地区。

主流产地主要是湘桂贵,这里虫茶传统久,历史长,市场占有率高。既有贡品虫茶,又有出口虫茶。此地区虫茶叶子细分有10几种,虫子也有7、8种,既有老茶树,也有新茶树。由于这些地区都是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区,很多叶子都没有标准的汉语名称。所以网上流传着很多不具体的介绍。

先说湖南虫茶。自从2009年夏天,中央电视台到过湖南城步之后,城步虫茶名气大增。这里是世界最优虫茶的发源地,是作为贡茶的进贡地,也是目前唯一有史料和科研记载的虫茶,价格动辄上万,且市场少见。

湖南其他地区的虫茶,产茶原料与虫源均与城步虫茶不同。此外,全国各地的虫茶产茶原料跟产茶昆虫都不相同,缺乏可比性。

再说广西桂林。桂林虫茶因为桂林便捷的地里位置,很多桂林虫茶很早就销售到广东。有因桂林是旅游城市,很多游客也愿意带点虫茶留念,所以桂林虫茶销路一直不错。桂林风景秀丽,本人在此地几处山寨建立虫茶茶园。

广西虫茶产量较大,品种不多,所采叶子与其他地区稍有不同,价格适中,质量也中等,虫茶销路不错,又因为桂林及广西本地有饮凉茶的习惯,虫茶认可度比较高,市场也比较成熟。中央电视台拍摄过一次凉茶的介绍节目,就是以广西凉茶配方作为基础,可见广西虫茶在全国的影响。

最后说贵州虫茶,贵州也是虫茶的重要产区。先说赤水:这是最优异的虫茶产地之一,这一带的虫茶给人的感觉就是贵,价格以克计算。四洞沟的虫茶,产量极低。本地又有饮虫茶的习惯,即使价格很高,自产都不够,所以很少对外销售。市场上的赤水虫茶,都是周围区域的。这因为产量底,市场不多见,即使是名贵产区,但还不是市场主流。

贵州东南的苗山侗寨:这里是传统高品质的产区,从清末出口东南亚的虫茶,就是这片土地出产。价格适中,质量不错。在虫茶市场认可度不错。但宣传不够,很多虫茶都是靠外省销售。这片土地,高海拔多云雾之处产的虫茶优异且独特,颗粒黑亮色泽好,品质不差于赤水、长安营。低海拔处,产的虫茶量多,质量一般。这地区的虫茶,性价比比较高,算是比较适合大众的地区之一。

虫茶质量是由产地海拔高低、产地气候、产地云雾、所产虫茶色泽、浓度、口感、功效、是否陈年等综合因素决定。虫茶以产地海拔高,气候云雾适中为佳。老叶虫茶色泽黑中带黄色颗粒,同样为上品,低海拔虫茶色灰无光产量大质量中下。

总之:以上三地虫茶,海拔不一样,虫茶外表光泽有区别,价格差很多,还有广西虫茶叶子与贵州、湖南不一样。

茶俗大全


一、茶与礼仪

悠悠数千年的岁月,浩瀚无际的长江、黄河,孕育出中华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民风民俗。而中华茶俗即是浩瀚的中华民俗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社会经济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那五彩缤纷的茶俗,始终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情趣,在人们眼前闪烁,在人们的身边传播。

茶作为民俗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重视。它上达国家间的礼仪活动,下渗入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切切相关的礼俗。

随着岁月的流逝,各种饮茶习俗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其中,既有宫廷的华章、庙堂的雅乐,又有民间的山歌、野曲。在那极具平民性的茶俗中,却凝积着历史的积淀,同时又富含着清丽的时代气息。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融文化、哲学、宗教学、社会学和民俗学于一炉。千百年来它美化人生、雅俗共赏,源于民间、长于民间,又服务于广大民间,因而最为广大群众所认同、接受。

以茶待客,历来是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的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茶与礼仪已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二、茶与婚礼

茶在民间婚俗中历来是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象征。明代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故历代都将茶视为至性不移的象征。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本,可示爱情紧贞不移;茶树多籽,可象征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以茶行聘寓意爱情坚贞不移,又寓意爱情永世常青、祝福新人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故世代流传民间男女订婚,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了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茶成了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称下茶、定茶,而女方受聘茶礼,则称受茶、吃茶,即成为合法婚姻。如女子再受聘他人,会被世人斥为吃两家茶,为世俗所不齿。

民间向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三茶:旧时在江浙一带,将整个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其中三茶,即为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也有将提亲、相亲、入洞房的三次沏茶合称三茶。三道茶:举行婚礼时,还有行三道茶的仪式。第一道为百果;第二道为莲子或枣子;第三道才是茶叶,都取其至性不移之意。吃三道茶时,接第一道茶要双手捧之,并深深作揖。尔后将茶杯向嘴唇轻轻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依旧如此。至第三道茶时,方可接杯作揖后饮之。

浙西地区,媒人于男女双方之间说合也俗称食茶。媒人说媒后,倘女方应允则泡茶、煮蛋相待。

在浙江德清地区婚姻中的茶俗,则更为丰富多彩,列举如下:受茶:男女双方对上八字后,经双方长辈同意联姻,由男方向女方赠聘礼、聘金,如女方接受,则谓之受茶。订亲茶: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后即举行定亲仪式。这时双方须互赠茶壶十二把并用红纸包花茶一包,分送各自亲戚,谓之定亲茶。大接家茶:女子结婚后,由娘家备发芽蚕豆、茶点分送双方亲邻,谓大接家茶。毛脚女婿茶:未出阁,待字闺中的姑娘家里,来串门的小伙子特别多。因此姑娘家往往要备上好茶,以招待来客中的未来女婿(即俗称毛脚女婿)。亲家婆茶:女子出嫁后第二天,父母看望女儿时,要随身携带一两茶叶(最好雨前茶),并半斤烘豆、二两橙子皮拌野兰麻,称之谓亲家婆茶。新娘子茶:望朝之后,新媳妇的婆婆要至女方家请亲家公、亲家婆及亲家面上的近亲至自家喝喜茶,称为新娘子茶。在我国湖南地区,男子去女方上门相亲,姑娘需给男子递上清茶一杯。男子饮后,置贵重物品或钱钞于杯中回赠姑娘,如姑娘当即接受,即示心许。在结婚入洞房前,要以红枣、花生、桂圆、龙眼等泡入茶中,再拌以冰糖以招待宾客,寓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合枕茶:新人入洞房前,夫妇要共饮合枕茶。这时,由新郎捧茶,用双手递一杯清茶,先给新娘喝一口,再自己喝一口,意味着完成了人生大礼。婚礼过后的第二天,新郎新娘需捧着盛满香茶的茶盘,向长辈们献茶行拜见礼。长辈们喝了茶,即摸出红包放于茶盘上作为见面礼。闹茶:在我国云南地区举行婚礼时,有闹茶的习俗。闹茶于新婚三天内,每天晚上,由新郎新娘在客堂的中间,向亲朋好友们敬茶。茶内必须加放红糖,取其甜蜜之意。闹茶时,可由宾客出题,要新郎新娘以绕口令、猜谜语、咏诗歌等形式回答考题。若新郎新娘不从,宾客们则不饮茶,而若文不对题,众皆哄堂大笑。闹茶取越闹越热之意。开门茶:江苏地区旧俗,大户人家联姻,新郎至新娘家迎亲,进女家的一重门,要作揖一次,一直至堂屋见岳丈岳母时止。然后再饮茶三次后,才能暂至岳母房中歇息,耐心地等待新娘上花轿,谓之开门茶。谢媒茶:男女举行婚礼后,新婚夫妇或双方家长要用茶来谢媒,因在诸多谢礼中,茶叶是必不可少之物,故称谢媒茶。喝新娘茶:我国南方地区历来有喝新娘茶的习俗。新娘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洗漱、穿戴后,由媒人搀引至客厅,拜见已正襟危坐的公公、婆婆,并向公婆敬茶。公婆饮毕,要给新娘红包(礼钱),接着由婆婆引领新娘去向族中亲属及远道而来的亲戚敬茶,再在婆婆引领下挨门挨户拜叩邻里,并敬茶。敬茶毕,新娘向敬茶者招呼后,即用双手端茶盘承接茶盏,这时众亲友或邻里乡亲饮完茶,要随着放回杯子的同时,在新娘托盘中放置红包,而新娘则略一蹲身,以示道谢。在喝新娘茶时,无论向谁敬茶,都不能有意回避,否则被认为不通情理。退茶:有趣的是,茶在我国的婚礼中,不但与订婚、结婚关系密切,且与退婚也有关联。茶不但是联姻的使者,也是断亲的表示。旧时贵州地区,姑娘往往被父母包办婚姻(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婚后女方若对亲事不满意,想断亲时,姑娘即用纸包一包茶叶,选适当时机,在高度机密的情况下,带至未婚夫家,借故与男方父母客套一番后,即放下茶叶包迅速离去,意谓退了订亲礼,称为退茶。但上男方家放茶叶包对,如事先给男方知道退婚的用意,那末女方一旦被男方或男方家人抓住,则男方可立即杀猪设宴与该女成婚。故退茶时,一要保密,选好时机极为重要,一切由姑娘在绝密中进行。一要率先探查去男家的路线,又要探明未来的公婆在家,而又无其他人在场时,才能确保退茶成功。敢于退茶,又退茶成功的姑娘,会得到大众的称赞。退茶后,父母免不了打骂女儿,但过后女方家长,还得正式去男方办理具体退婚手续。三、茶与丧俗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四、茶与宗教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相当密切,最早将茶引入宗教的是道教。

早在唐代时,道士喜饮茶者已比比皆是。由于茶能轻身延年,故茶成了想得道成仙的道家修炼的重要辅助手段,而将茶作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道教在打醮、即祭祀时祈祷作法等场合的献茶也成为做道场的程式之一。道士们品茶,也种茶。凡在道教宫观林立之地,也往往是茶叶盛产之地。道士们都于山谷岭坡处栽种茶树,采制茶叶,以饮茶为乐,提倡以茶待客,以茶为祈祷、祭献、斋戒、甚而驱鬼妖的供品之一。随后,饮茶也进入了佛教的修行。

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戒,即不饮酒,戒荤吃素;定、慧,即坐禅修行,要求坐禅时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而进入专注忘我的境界。此种耗费精神、损伤体力的坐禅,正好以饮茶来调整精气,故饮茶历古以来受到僧人们的推崇。坐禅是佛教的重要修行内容之一,而坐禅与饮茶是密不可分的。僧人坐禅,又称禅定。唯有镇定精神、排除杂念、清心静境,方可自悟禅机。而饮茶不但能破睡,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体、茶禅一味之说。意指禅与茶叶同为一味,品茶成为参禅的前奏,参禅成了品茶之目的,二位一体,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在佛教昌盛的唐代,饮茶尤为僧家所好。僧众坐禅修行,均以茶为饮。其中除提神外,也以茶饮为长寿之方。那时僧众们非但饮茶,且广栽茶树,采制茶叶。在我国南方,几乎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茶园,而众寺僧都善采制、品饮。所谓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名山名茶相得益彰。因佛教与茶叶有缘,故寺院与产茶有关,著名佛教寺院多出产名茶。院内住持往往招集大批僧尼开垦山区,广植茶树。而一般寺院的四周都环境优异,因而适宜茶树的栽种,故历代寺院都名茶辈出,像南京栖霞寺、苏州虎丘寺、福州鼓山寺、泉州清源寺、武夷天心观、衡山南岳寺、庐山招贤寺等,历史上都出产名茶,名噪一时。如安徽名茶黄山毛峰,即产于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去谷寺一带;名茶六安瓜片,即产于安徽齐云山蝙蝠洞附近的水井庵。而庐山以云雾著称,茶树长年生长于云雾弥漫的山腰,庐山招贤寺的寺僧们亦于白云深处劈岩削峪,广栽茶树,采制茶叶,成为著名的庐山云雾茶。另外杭州龙井寺产的龙井茶、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宁波无童寺的天童红茶等都为名寺名茶。茶与佛教的紧密程度是空前的。饮茶成了禅寺的日常制度,成了僧众们的主要生活内容,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庄重肃穆的饮茶礼仪。在我国的各寺院中,都专设茶堂,供寺僧或饮茶辨说佛理,或招施主佛友,品饮清茶。一般在寺院法堂的左上角设茶鼓,按时敲击,以召集僧众饮茶。寺僧们坐禅时,每焚完一枝香就要饮茶,以提神集思。有的寺院还设有茶头,专司烧水煮茶、献茶待客,有的寺院则在寺门前站立有施茶僧,为游人们惠施茶水,行善举。寺院还根据不同的功用,分别冠以各种茶名。如以茶供奉佛祖、菩萨时,称奠茶;在寺院一年一度挂单时,要按照戒腊(即受戒)的年限先后饮茶,称戒腊茶;平日寺院住持请全寺僧众吃茶,称普茶;逢佛教节庆大典,或朝廷钦赐丈衣、锡杖时,还要举行庄严、盛大的茶仪。

宋代,不少皇帝敕建禅寺,遇朝廷钦赐袈裟、锡杖时的庆典或祈祷会时,往往会举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宾客。参加茶宴者均为寺院高僧及当地社会名流。浙江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宴,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于世。径山寺位于浙江余杭,其地山峦叠嶂,古木参天,流水潺潺,茶林遍野,向以山明、水秀、茶美闻名于世。寺内僧众达千人以上,享有江南禅林之冠的称誉。径山寺的饮茶之风极盛,长期以来形成了径山茶宴的一套固定、讲究的仪式:举办茶宴时,众佛门子弟围坐茶堂,依茶宴之顺序和佛门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瀹茶、叙谊。先由住持亲自调沏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称为沏茶;然后由寺僧们依次将香茗-一奉献给赴宴来宾,为献茶;赴宴者接茶后必先打开茶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赏茶汤色泽,尔后才启口在啧啧的赞叹声中品味。茶过三巡之后,即开始评品茶香、茶色,并盛赞主人道德品行,最后才是论佛颂经、谈事叙宜。饮茶在寺院中不仅有助坐禅、清心养身之功效,而且还有联络僧众感情、团结合作之功用。据记载:寺院一年一度的大请职期间,在新任西序职事僧确定后,住持即要设茶会,邀请新旧西序职事僧与会,借以对前任职事僧示感谢之意,并希望帮助新职事开展工作。举办茶会之日的清晨,住持特请新任西序职事(西序职事为除住持外寺院中地位最高之人)首座饮茶。入座前,先由住持的近侍写好茶状(类似请柬)当众授于新职事;新职事接状后,先要拜请住持,再由住持亲自送其入首座,并亲为之执盏点茶。新职事受过住持茶礼后的次日早晨,也须邀请寺内其他职事僧及僧众们饮茶。饮茶前也要写出茶状,交干茶头(掌管茶水之僧人)贴于僧堂之前以周知众人。然后挂起点茶牌,待僧众齐集僧堂,新西序职事也须亲自为众僧执盏点茶。点茶后其他职事下茶状,请住持饮茶,最后还要新老职事僧互相请茶,以互示敬意及表示今后通力合作。

宋代时,每遇诸山寺院作斋会时,有的寺庙施主往往以茶汤助缘,供大众饮用,以为佛门子弟乐善好施的善举之一,称为茶汤会。

五、各民族的茶俗和地方特殊茶俗

中华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俗也多姿多采。而饮茶是中华各族的共同爱好,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现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日常饮茶品类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1.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l)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2)维吾尔族: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3)蒙古族: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4)回族: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5)哈萨克族: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6)壮族:打油茶、槟榔代茶。

(7)彝族:烤茶、陈茶。

(8)满族:红茶、盖碗茶。

(9)侗族:豆茶、青茶、打油茶。

(10)黎族:黎茶、芎茶。

(11)白族:三道茶、烤茶、雷响茶。

(似)傣族:竹筒香茶、煨茶、烧茶。

(赐)瑶族:打油条、滚郎茶。

(14)朝鲜族:人参茶、三珍茶。

(15)布依族:青茶、打油茶。

(16)土家族:擂茶、油茶汤、打油茶。

(17)哈尼族: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

(18)苗族:米虫茶、青茶、油茶、茶粥。

(19)景颇族:竹筒茶、腌茶。

(20)土族:年茶。

(刀)纳西族: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

(22)傈僳族: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

(23)佤族:苦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

(24)畲族:三碗茶、烘青茶。

(25)高山族:酸茶、柑茶。

(26)仫佬族:打油茶。

(27)东乡族:三台茶、三香碗子茶。

(28)拉祜族:竹筒香茶、糟茶、烤茶。

(29)水族:罐罐茶、打油茶。

(30)柯尔克孜族:茯茶、奶茶。

(31)达斡尔族:奶茶、荞麦粥茶。

(32)羌族:酥油茶、罐罐茶。

(33)撒拉族:麦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

(34)锡伯族:奶茶、茯砖茶。

(35)仡佬族:甜茶、煨茶、打油茶。

(36)毛难族:青茶、煨茶、打油茶。

(37)布朗族:青竹茶、酸茶。

(38)塔吉克族;奶茶、清真茶。

(39)阿昌族:青竹茶。

(40)怒族:酥油茶。盐巴茶。

(41)普米族:青茶、酥油茶、打油茶。

(42)乌孜别克族:奶茶。

(43)俄罗斯族:奶茶、红茶。

(44)德昂族:砂罐茶、腌茶。

(巧)保安族:清真茶、三香碗子茶。

(46)鄂温克族:奶茶。

(47)裕固族:炒面茶、甩头茶、奶茶、酥油茶、茯砖茶。

(48)京族:青茶、槟榔茶。

(49)塔塔尔族:奶茶、茯砖茶。

(50)独龙族:煨茶、竹筒打油茶、独龙茶。

(5l)珞巴族:酥油茶。

(52)基诺族:凉拌茶、煮茶。

(53)赫哲族:小米茶、青茶。

(54)鄂伦春族:黄芹菜。

(55)门巴族:酥油茶。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赫哲族人历史上很少吃茶外,其余各民族都有饮茶的习俗。

2.藏族饮茶习俗

藏族人民的饮茶史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牧民,还是农民,都喜欢饮茶。而藏族僧侣们饮茶则更多,量也更大。藏族人对茶极为重视,认为茶是吉祥之物。清晨起床,首先进食的即是茶。家中有亲人出远门,临行前,家人一定要敬上一杯茶,以祝愿亲人一路顺风、平安归来。在藏民聚居地的车站、码头、候车室里,经常可看到身围氆氇裙的老阿妈或脚蹬藏鞋的老阿爸,总是在肩上背着装满酥油茶的暖瓶,或提着盛满甜茶的铝壶,在为亲人送行。平时如至医院去探望病人,也照例要带上一壶酥油茶,病人也会因此而感到莫大的安慰。

若至藏民家作客,主人首先敬上的当然也是酥油茶。客人接过主妇双手呈上的酥油茶后,主妇仍需手捧盛满酥油茶的茶壶恭立在一旁,或在几位来宾前轮流斟茶,要使客人的茶碗常满,茶味常温。而客人则需轻啜慢品,还注意不能出声。饮前先吹开飘在茶场面上的浮油,分数次饮,忌一饮而尽,要留一半茶于碗中,待主妇添上茶后再喝,要连续喝完三碗茶,才能起身告辞,这样就吉利。

藏族的男女青年,还将饮茶作为互相之间聚会或寻找配偶的一种礼仪活动,称为茶会。一般藏族男女青年结伴外出野游或赶集,随身必须携带一壶酥油茶,如途中遇意中人时便邀对方一起喝茶,如蒙允诺,男女青年们便欢聚在一起,边喝酥油茶边打闹戏笑。这时一方中的男或女看中另一方的男女,则会借敬茶的机会,出其不意地将对方帽子抢夺过来,并嘻笑着跑离人群,被抢者则作坚决讨回状,紧追不舍,直至远离人群,便会不约而同地双双停下会谈,如双方都有意,便相约下一次相会的时间、地点,如一方无意,则拿回帽子,各自东西。

附:酥油茶的制作法

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脂肪。将牛奶或羊奶煮沸,经搅拌静置后捞取浮于面上的一层黄油,作为制茶的酥油,极富营养。然后将砖茶或沱茶捣碎入锅,注水煮沸半小时后,将茶汁经过滤后倒入碗口粗、有半人高的圆竹筒(又称酥油筒、打茶筒)内,同时放入酥油和盐巴少许,考究的还加进事先炒熟、冲碎的花生仁、桃仁、鸡蛋、牛奶等佐料。这时要趁热用木杵伸入筒内,上下打搅,再抽提、重压,使酥油成为雾状而均匀地溶入茶叶中。打好后倒出,即成浆液状的酥油茶,其色、香、味俱佳,入口则香醇柔润,美味可口。

3.维吾尔族饮茶习俗

茶也是维吾尔族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饮料,可以说是不可一日无茶。

若至维吾尔族人家作客,一般由女主人用托盘向客人敬第一碗茶。第二碗开始,则由男主人敬。倒茶时要缓缓倒入茶碗内,茶不能满碗。客人如不想再喝,可用手将碗口捂一下,即是向主人示意:已喝好。喝完茶后,还要由长者作都瓦(默祷)。作都瓦时,要将两手伸开合并,手心朝脸默祷几秒钟后轻轻从上到下摸一下脸,都瓦即告完毕。主人作都瓦时,客人不能东张西望,嘻笑起立,需待主人收拾完茶具后,客人才能离席,否则视为失礼。维吾尔族人分居于新疆天山南北,饮茶习俗也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别。北疆人常喝奶茶,一般每日需二茶一饭。喝奶茶时,常以一种用小麦面制成的圆形面饼馕(为民族传统面食)佐食。北疆伊犁地区的妇女还有在喝完奶茶的液体后,再将沉于壶底的茶渣和奶皮一起放在口中嚼食的吃茶习惯。南疆人则常喝清茶或香茶。维吾尔族人的饮茶方式仍是沿袭我国唐宋时的煎茶或煮茶法。煮茶用具,北疆大多使用铝锅,而南疆喜用铜质长颈茶壶或陶瓷、搪瓷的长颈茶壶。喝茶时均用茶碗,一般用小碗喝清茶或香茶,而用大碗喝奶茶或奶皮茶。此外,还有人喜食将糖放进茶水煎煮的甜茶和用植物油或羊油将面炒熟后,再加人刚煮好的茶水和少量盐的炒面茶。

附:南疆人喜喝的香茶的制作法

将打碎的茯砖茶和研成细末的胡椒、桂皮、姜等香料一起放入铜质或瓷质的长颈茶壶中的开水中,放火上烹煮,煮沸2-3分钟后即可饮用。香茶可开胃。补气、提神。北疆人喜喝的奶茶的制作法将小型或中型的茯砖茶放锅中煮沸,再放入茶汤四分之一量的新鲜牛奶、盐或已熬煮的带奶皮的牛奶即成。奶茶可在用餐时和拌有酥油或蜂蜜的馕一起进食,亦可混在炉灶上当饮料用。

4.回族饮茶习俗

我国回族同胞的先民在古代时大都居于我国西北地区,从事游牧业,并以牛羊肉、乳酪为主食。故其对茶之消食除腻作用特别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尤其爱好饮茶,并以茶代酒。因而长期以来,回族的各种茶俗甚盛。民间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斋日散茶、节日宴茶和喜庆品茶等诸多茶俗,且长盛不衰。

回族喝茶的一大特色是都喝盖碗茶,即俗称的三件套、三炮台,由茶碗、茶盖、茶托组成。有的茶盖上还绘有蓝色的花纹或红色的小花朵,有的还绘有绿色或黑色的阿拉伯文清真字样,精巧美观,方便耐用。

用盖碗茶喝茶,既防尘又保温,又能边喝边刮(茶汤、茶叶),回族人不但自己喝,还用盖碗茶招待客人,以示欢迎的最高礼遇。客人远至,盖碗先上。回民家中来客,都以盖碗茶招待。先将盖碗擦洗干净,放入茶叶和佐料,揭开茶盖(半遮半掩)将沸水注入,在茶碗中冲出一圈一圈的浪花,冲泡5分钟后,双手递给客人,并说请喝茶。客人边饮边用碗盖刮茶场面,还得注意不用嘴吹或吸出响声,否则视为不懂礼貌,无教养。饮茶时不得一次将茶喝干,要留存茶汁,边喝边由主人续水。刮时,用左手捧托盘,用右手大拇指和二拇指抓住盖顶,用第四指卡住盖口,刮一下喝一次,茶要露汤色,常喝常有,清香爽口,连续不断。

回民以茶待客,注重轻、稳、静、洁的饮茶礼节。轻,指冲、刮、喝要轻,不得出声。稳,指沏茶要稳要准,落点准,似蜻蜒点水,不溅不溢、不漫不流。静,指环境幽雅,窗明几净,无干扰,无噪音,凝神品味。洁,指茶碗、茶水清洁卫生,一尘不染。回族的茶谚说:吃油香要掰呢,喝盖碗子要刮呢!回族人吃油香要用手掰开,一小块一小块地吃,切忌囫囵吞咬,不然为不懂礼貌。而喝茶时要用碗盖一下一下地刮动,使茶叶和佐料加速溶解,使汤汁尽快变温,喝时不烫嘴。回族茶谚又说: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即是说,刮第一遍时只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甜味,刮第二遍时,茶叶与佐料经过泡制,香味则完全散发,其时味道最佳。而刮第三遍时只剩下茶叶淡淡的汤色,只能起解渴作用。

回族饮的盖碗茶非常富有营养。盖碗茶亦茶亦药。因其不但放置茶叶,还要放入糖、红枣、核桃仁、枸杞、元肉等多种营养果品,营养价值较高,故常饮盖碗茶对健脾生津、强身健体大有裨益。回回老人寿数长,早起礼拜喝茶汤。回族老人长寿的较多,仅宁夏地区的百岁回族老人就达50人之多。这同他们戒烟酒,嗜饮茶,讲卫生有较大关系。

5。蒙古族饮茶习俗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只有到晚上放牧归来,才能吃一餐晚饭,因而他们平日的饮食习惯,则习惯于三茶一饭。早上、中午只吃茶(饮用用碎砖茶如牛奶烧煮的奶茶)、乳和乳制品,称为早茶和午茶。同时也吃些炒米、奶饼、手扒肉一类的点心。晚餐以牛羊肉为主食,为帮助消化,至临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如有客人至蒙古族人家作客,总会受到敬奶茶的款待。主人在客人面前放置小几一张,几上碗中分别放有盐、糖、炒米和奶豆腐。女主人将一碗茶献上后,可根据各人爱好,在茶中添加盐或糖,炒米要放于奶茶中一起饮用,奶豆腐则可蘸白糖吃(此为耐饥食品)。奶茶不可一次喝尽,而要有剩余,可让主人不断添加,以示礼节。喝完最后一碗奶茶后,客人可施礼道谢,主人则要出帐送行,奶茶敬客之礼也至此完毕。

6.侗族饮茶习俗

(1)侗族的豆茶

贵州黔东南一带的侗族同胞,将喝豆茶象征为吉祥如意的喜茶。豆茶是用米花、包谷、黄豆、炒米等经过特别加工后和茶叶一起入锅煮制而成,喝之香甜可口。豆茶又分清豆茶、红豆茶和白豆茶三种。

清豆茶每于节日饮用,饮时各村各寨的人会聚,将各自自制的豆茶献出,大家一起吃,并边吃边唱边跳舞,成为侗乡的一大游艺茶会。

红豆茶用于子女行婚姻大礼时喝。煮红豆茶时还要加入猪血汤。喝红豆茶时,新郎新娘同站于堂屋门前迎客。将一碗碗豆茶放于托盘上,由新郎新娘共同托着,向贺礼宾客献茶。

白豆茶用于长者过世时喝。煮白豆茶时则要加入牛血汤。喝白豆茶时,由死者儿女用托盘托茶,向前来祭奠的来客献茶。

(2)侗族的打油茶

广西一带的侗族同胞,喜喝油茶(打油茶)。打油茶所用茶叶,有砖茶,也有新采摘的鲜茶叶。

清明前后,侗族姑娘们成群结队地上山采茶。鲜叶采回后,先放锅里蒸煮至叶黄,取出沥干水,加入少许米汤揉搓后用明火烤干,装入竹篓,吊挂于灶塘上熏烤。制打油茶时,先将铁锅烧热放油入锅,油熟后将茶叶倒人锅中翻炒,至茶叶发出清香时加入芝麻。生姜等佐料炒片刻,然后加水煮沸即成。待客时,将沸茶水盛入装有肉丁、鸡丁、豆粒、葱花、香菜、花生等食品的碗中,美味可口,油而不腻。但喝油茶时,需当心让滚烫的茶水烫伤嘴唇。

打油茶是侗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一天到晚可随时制作,随时饮喝。侗族人好客,并总以茶待客、以茶交友。客人至主人家喝油茶不能客气,不然是对主人的不恭。喝够了只要将主人发的一双筷子架到碗上,主人便不会再斟茶给你。侗家男女青年还以喝油茶作为相恋相爱的媒介。

(3)侗家的十五茶

十五茶流行于广西侗族自治县等地。每于农历十五夜晚,男女青年三五成群地去他村走寨。寨中的姑娘则会聚集于某一姑娘家,待小伙子们到后以打油茶款待。喝茶前还要先对歌,由女方问,男方答,答对者方能喝茶。女子献茶时先于一只碗上放二双筷,目的是试探小伙子是否有对象。待双方用歌对答后再行第二次献茶。这时,则有碗无筷,以试探小伙子是否聪明。再次答歌后则开始第三次献茶,这时一只碗放一根筷子,是探问男方是否有情于女方。答对后再第四次献茶,这时即一只碗放一双筷,表示成双成对,两心相印。

7.白族饮茶习俗

在我国云南白族,凡青年男女订婚或结婚,男方送女方钱物可不论多少,但一定要以送茶为主的四样彩礼。四样彩礼即茶、酒、糖、盐。但每样都要有六包、十六包或六瓶、十六瓶的数字。因六与禄。乐谐音,借以讨口彩,寓吉利。

(l)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的三道茶是一种宾主共同抒发情感,互致祝福,宾主同乐的一种饮茶方式。当家中有亲朋好友来访时,给客人献上的第一杯茶是加糖的糖茶,以示欢迎。如客人饮后感到高兴,主人即献上第二道不加佐料的苦茶,这时主客们边饮茶边谈家常。当宾主们谈论得十分融洽时,主人再献上第三道象征吉祥美好的米花茶。客人能饮上米花茶,则会十分高兴,认为是祥瑞之兆,宾主们遂互致祝福,尽欢而散。

饮白族的三道茶,另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头茶是以土罐烧烤绿茶泡制而成的苦茶,味香苦;二茶是以红糖加核桃片和牛奶冲沸水泡制的甜茶,味香甜;三茶是蜂蜜泡开水,味益醇甜。品饮这三道茶,口中有苦甜混合的舒适感,饮后回味无穷。

(2)白族的雷响茶

白族的雷响茶颇具趣味性。将茶叶放人砂罐内烧烤一定时间后,冲入沸水,这时砂罐内会发出一种似雷响的声音。其时在场的宾客都会集中注意力等着聆听这种雷响声,且自身的情绪也会随着响声的大小而起伏,发出发自内心的微笑。都认为是一种吉祥幸福的象征。接下来即行煮茶,煮好后将茶汤倒入茶盏,一般要由家中的少女用双手捧茶向客人献茶,以示主人的敬意。

8。裕固族饮茶习俗

聚居于云南的裕固族同胞,凡家中来客时,即献上酥油茶为来客洗尘。且必先敬茶后敬酒,再吃饭。向客人敬茶时,先由男主人敬,再由女主人敬,并家中所有人按长幼次序轮流为客人敬茶。每次敬茶都必须为双杯,如客人不知当地习俗,只肯喝一杯,主人即会说:好事成双,您是用双脚进来的,而不是单脚进来的。喝了双杯,才能万事如意。

(l)裕固族甩头茶

裕固族人还有一种特殊的饮甩头茶的习俗。裕固族人的甩头茶是在熬制好的砖茶汁中,加入鲜奶、炒面、酥油、食盐等佐料和茴香、姜粉等香料。用开水冲入后,化开的酥油如同盖子,呈金黄色盖住碗面,喝时须用筷子搅成糊状,盛入碗中趁热饮。因太烫,喝茶时,茶碗要从左至右不断转动,同时要用嘴往茶碗中有节奏地用力吹风,从吹几次喝一口到吹一次喝一口,每吹一次需甩头或摆头,故称饮甩头茶或摆头茶。

(2)裕固族人的烧新茶

在裕固族人的婚俗里,婚礼的第二天天亮之前,由新娘首次在婆家灶房里点燃灶火,称为生新火。接着要用新锅熬煮第一锅新茶,日烧新茶。茶烧好后,新郎即请来全家老小,按辈份-一向新娘介绍称谓。新娘则为全家每人舀一碗新茶(酥油奶茶)献上。

9.纳西族饮茶习俗

纳西族的龙虎斗是将茶与酒同饮的一种特殊饮茶方式,故称龙虎斗。饮龙虎斗茶酒时,先将茶置小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黄后,冲入开水熬煮。像熬煎中药一样,将茶熬煮浓。然后将煮好的茶水冲入预先盛入半杯白酒的茶盅。有的还加入辣椒一只。这时杯中会发出悦耳的响声。过后由家中的少女端茶敬客,以示对客人的敬意。

饮龙虎斗茶也是治疗感冒的良方。人患感冒后喝一杯,即浑身出汗,睡一觉后头不昏,人也感到精神有力。居住在深山老林的云南傈僳同胞也有此饮茶法。

10.布朗族饮茶习俗

布朗族的青竹茶,是一种简便实用又特殊的饮茶方法。一般在出远门,远离家中或野外劳作时采用。都为就地取材,砍伐碗口粗的鲜竹简为煮茶工具。注入山泉后放于火堆上烧烤,水煮沸后放入茶叶,煮成茶汤后倒入短小的饮茶竹筒内喝饮。青竹茶融茶香和青竹香为一炉,喝之香醇爽口、回味无穷。饮青竹茶,一般常在吃过竹筒饭和烤肉后饮用,具浓郁的地方特色。

11.傣族、拉祜族饮茶习俗

云南特产竹筒香茶,产于云南普洱茶的故乡--美丽的西双版纳州。该地的自然环境特别有利于云南大叶种茶树的生长,采摘的茶叶芽叶肥大,白毫显露。竹筒香茶为云南傣族和拉祜族共同的别有风味的饮茶方式。

其制法是:采撷细嫩的一芽二、三叶的鲜叶,经杀青、揉捻后装入已生长一年的甜嫩竹(又称香竹)简内,边装叶边用小棍筑紧,再用甜竹叶或草纸堵塞筒口,置于离炭火高约40厘米的烧茶架上,文火烧烤,过5分钟要翻动一次。待竹筒由青绿色变成焦黄色,筒内茶叶全部烤干时,剖开竹筒,取出茶叶,即成竹筒香茶。竹筒香茶芽叶肥嫩,白毫多,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气馥郁,味鲜爽甘醇。饮时用沸水冲泡,入口既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制好的竹筒香茶可用牛皮纸包裹贮藏、保质,向为少数民族招待客人的珍品。当人们去西双版纳旅行时,走进傣族、拉固族同胞的竹楼,热情好客的主人即会主动为你沏上一杯清香可口的竹筒香茶,以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敬意。

12.擂茶

源远流长的擂茶习俗,按文献记载,始创于南宋时期。而在民间传说中,则为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武陵壶头山的五溪蛮时,路经乌头村(今湖南桃源县桃花源村)时,因军中发生疾疫,遂制擂茶以避瘴。又说是在三国时,诸葛亮命张飞率军至湘中取武陵郡(今常德地区),行至乌头村时,因有大批军士中暑,至酿成大疫,由当地一老妪献出祖传三生饮(即擂茶)治之,竟一服便愈。擂茶是用生米、生姜、生茶叶擂制而成,故又名三生饮、三生汤,俗称擂茶脚子。饮之可消暑散寒、清肝明目、润肺健胃、祛温释烦避邪。擂茶的制饮,在中华大地可谓名闻遐迩。以至在我国的湖南桃江、桃源,福建将乐县,广东揭西县一带都有擂茶的制饮,成为当地的特产,但各地的制配略有所不同。

(1)桃源擂茶

喝擂茶是湖南桃源的特殊习俗。一年四季,无论寒冬、酷暑、暖春或凉秋,都要饮擂茶。制作擂茶,用生米、生姜、生茶叶,为提高香气也可加入芝麻、花生仁等。将三生置于上宽下窄、内径约一尺半,壁内有沟状竖纹的陶瓷擂钵中,然后用几尺长的山楂木或上等油茶木制作的擂棍旋捣,并加入少许冷开水,使成糊状,冲以沸水即成。擂茶制成后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气扑鼻,入口滑溜柔润、甜爽。现代饮擂茶时,还要另摆上一桌丰盛的小吃佐饮,像包米谷、炸黄豆、炒花生、油炸豆、锅粑、酱萝卜等。

(2)桃江擂茶

湖南桃江擂茶的制法大致和桃源相同,只是在吃口上各有不同。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为甜饮。而桃源擂茶则放盐,大多为咸食。桃江的妇女怀孕后,有特别要喝擂茶的习俗,谓喝擂茶越多,养出的婴儿越白胖。

(3)将乐擂茶

请吃擂茶也是闽西北将乐县招待宾客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将乐制作擂茶的主要工具,也是陶土烧制的擂钵。内径约一尺左右,内有沟状竖纹。用油茶木制成的擂茶棒,长约二尺许,还有供过滤渣滓的竹编笊篱。制擂茶的用料为:白芝麻、芳香型绿茶、花生仁、橘皮、甘草等(盛夏时要加入金银花,寒冬时加入陈皮)。制作时,先将芝麻、茶叶、花生仁等置擂钵内,用擂棒均匀压磨,至成浆状后用沸水冲泡,再用笊篱滤去渣滓,制出的擂茶色雪白,味芳香,清醇爽口,生津止咳。将乐人逢婚嫁寿诞、新居乔迁、亲朋欢聚,甚而邻

里串门、至现代的高考人榜、应征入伍等一应社会活动,都要以擂茶待客。饮茶之余也以糖果、饼干、瓜子等佐茶。

(4)揭西擂茶

广东潮汕除著名的功夫茶外,还有制饮擂茶的习俗。揭西擂茶的主料是品质好的红绿茶或苦丁茶。所用佐料与桃源、将乐有所不同,且名目繁多,除有炒花生仁、炒黄豆(或绿豆、赤豆)、炒芝麻外,还有薄荷、金不换、苦刺芯、黄荆嫩叶芯、芫荽等当地土产,再加入葱、姜、蒜等调料。制作时,将主、佐料放入特制的瓷擂缸中,用山苍子树制成擂棒,用力在缸内擂捣,将茶叶和佐料擂成浆糊状,加入少许食盐,用沸水冲泡即可,入口香气浓郁。

13.凤庆百抖茶

百抖茶是云南凤庆独特的传统茶俗,也是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群众一种颇具当地特色的饮茶方式。当地的彝族、傣族老年人,特别喜饮瓦罐烤茶。烤茶时,先把小瓦罐放于火上烤热,再放入茶叶,然后边烘烤边轻轻抖动,直至茶叶颜色变黄,发出焦香气味时,再将其倒入杯内,用沸水冲泡饮用。须注意的是,茶叶如烤不到火候,就透不出特有的焦香,但如烘烤时间过长,则会导致茶叶焦糊而失去茶味。这就要求茶烤至恰到好处,故须经上百次的抖动而使茶叶受热均匀,这百抖茶名称也因此而来。云南凤庆的百抖茶,亦称土法功夫茶。因其制作颇费功夫而得名。有客至凤庆人家,主人就会一边烧水,一边将小茶罐放于火塘里预热至一定火候,即放入茶叶并快速抖动,以让茶叶在茶罐里翻腾。从茶叶发泡至微呈黄色,需有节奏地抖动上百次,直到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时,即冲沸水入罐(注入部分水,不满罐)。这时罐内发出嚓嚓声,茶汤化作茶沫、茶泡罩在罐口上下涨落,如此反复冲入沸水三、五次,至茶汤不溢出罐口为限,这茶香四溢的百抖茶就大功告成。百抖茶的功夫在于一个抖字。抖是百抖茶的关键。要注意的是,抖时罐始终不离火苗,且要不紧不慢地科,以让茶叶在罐中受热均匀,既不焦,也不夹生,这样制作出的百抖茶才能剔其涩苦味,而入口香气四溢,舒心爽口。凤庆百抖茶既是当地农村喜闻乐见的传统饮茶方法,又是当地群众用以治病的土方、良方。在百抖茶中滴入白酒几滴,可治风寒感冒;如加些焦糊的大米又可治痢疾;添上少许经火烧过的食盐,又可成为止泻的良方;而放入姜丝或姜片,又能治疗流感。凤庆百抖茶以其独特的制茶方式和浓郁的清香,成为凤庆县对外交往的一种别具特色的传统礼仪活动,当地经常以百抖茶的制作表演及百抖茶的品饮,招待各方来宾。

14.苗族虫茶

虫茶是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乡长安村的著名土特产,已有二百年的历史。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当地横岭峒一带的少数民族起义,被清军镇压后逃进深山。因一时无食物可充饥,无奈即采嚼灌木丛中的苦茶枝鲜叶为食,始嚼时感苦涩,食后觉回味甘甜,遂大量采摘,并用箩筐、木桶等储存起来。不料几个月后,苦茶枝叶被一种浑身乌黑的虫子吃光了,筐中、桶中只剩下一些呈黑褐色、似油菜籽般细小的渣滓和虫屎。人们惋惜之余,走投无路,被逼无奈,只得试探性地将残渣和虫屎都放进竹筒杯中,冲入沸水,只见顷刻间,泡浸出的褐红色茶汁,竟香味扑鼻,欣喜之下饮之,觉分外舒适可口,且清香甜美。从此,当地的苗族同胞们便刻意将苦茶枝叶喂虫,再用虫屎制作成虫茶,成为苗寨的一大特色条,至今风行。今日人们如到苗寨旅行,仍可品尝到风味独特的苗族虫茶。

15.江南水乡阿婆茶

江苏昆山周庄镇,历史悠久,自然环境独特。其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需舟辑的水乡文化积淀,使其饮食文化也独具一格。闻名遐迩的周庄阿婆茶,即是江南水乡的一种独特的茶道。

周庄人吃阿婆茶年代久远,始于哪一年则很难考证。直至今天,许多人家还保持着祖辈传下来的各式茶具,在现今周庄镇众多的明清建筑群中,有的曾是徽帮(安徽商人)的茶叶栈房,如徽帮茶商吴庆丰开设于清初。程义泰开设于乾隆年间的茶叶栈房,至今遗迹犹存。镇上的各种茶叶店、茶楼也有数十家之多。周庄的阿婆茶之所以称之为吃,而不是喝,是因在男女老少围座品茗时,必须佐以当地土产腌菜、酱瓜、酥豆和糖果等茶点。吃阿婆茶以侃和品尝茶点为主,说累了、吃咸了,才喝一口茶,润润喉咙。边吃边谈,说说笑笑,有茶有点,这便是阿婆茶。周庄中老年妇女较常见的喝茶方式,每天分早、午、晚三道茶。阿婆(家庭主妇)们边喝茶边做针线活,边聊家常,成为一种带有温馨水乡风韵的家庭社交,阿婆茶由此命名。当然喝茶时,主人必在桌上置放几碟土制小吃以佐茶。

在老一辈的周庄人中至今还保存着古老的喝茶方式--炖茶。村民们家中的陶质大水缸内存放用明矾漂洗过的洁净河水,吃茶时,将水舀入陶瓦罐中,放在风炉上用枯树枝烧沸,沏茶时用密封性好的盖碗或紫砂壶,放置茶叶后,先用少量沸水点好茶酿,盖盖,稍顷再冲入较多的沸水。这样泡出的茶汤,清香浓郁,甘洌爽口,色、香、味俱佳。

吃阿婆茶一般由街坊邻里轮流作东,定下日期后,由东家先在家中洗涤好茶具,摆设桌椅,备好各式茶点后四出邀请茶客。客人至后,主人热情招待,天南海北、海阔天空,边谈边吃,至吃过三开后,客人方可离席,辞别时一般都约定下次吃阿婆茶的东家和时间。

周庄人吃阿婆茶时,往往在谈山海经中互通市面、聊行情,不但能促进睦邻关系,也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社交攻关,文化娱乐的一种方式。

周庄人还流行每年喝春茶。喝春茶(即每年春节期间饮茶)时,都从大年初一开始吃茶,每天更换一家东家,直至附近每一户人家都轮到才收场。举办春茶的主人,则要于清晨即去邻居家相邀,喊吃茶(喊是吴语邀请的意思)。

16.江南水乡吃讲茶

江南水乡历来流传一种古老的茶俗--吃讲茶。吃讲茶是在平民百姓间因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纷或矛盾,在双方争持不下时,既不愿私了,又不愿打官司解决时,为争吵双方举行的和解茶会。

吃讲茶时,由争斗中的双方约定日期至某茶楼吃茶评理,并邀请双方都信任的调解人(调解人亦即纠纷裁决人,一般都由社会上有名望、办事又公道、双方都信得过的长辈来担任)居中调停、评判,以化解双方的纠纷而握手言和。

吃讲茶有专门的程式。双方指定茶馆吃讲茶后,茶馆会为双方安排好座位,桌上一般放置两把茶壶(须壶嘴相对),此即示意有人在此吃讲条。待双方入座后,茶博士在壶中沏好茶,为当事人和调解人及陪吃茶的茶客各沏一碗茶。双方当事人边饮茶边各自申述自己的理由,或相互争论,过后可让双方陪吃讲茶的茶客们发表意见、看法,或评判、开导,最后由调解人判断谁是谁非,提出公断,并征求双方当事人对事端的处理意见,最后合议出妥善解决的中间意见。如吃讲茶的双方经调解后愿意和好,调解人即叫茶博士泡上一壶红、绿茶叶混合的茶汤,倒于双方碗中,双方皆须一饮而尽,以示和好。吃讲茶如经调解不成,则往往酿成凶斗。故清末民初,上海滩上有许多茶馆皆悬挂奉谕严禁讲茶的木牌以避祸端。

六、现代茶俗(各地茶馆)

茶馆之风,风靡中华而历久不衰。应该说,芸芸众生聚集茶馆,是因为茶馆是一最具平民性的公共娱乐场所。在茶馆中,文人墨客,清茶一杯,谈风论雅;芸芸众生,一茗在手,照样海阔天空。

历古以来,它既是平民大众纵横议论之所,又是三教九流汇集之地。道听途说,市井传闻,谈天说地,家事国事,为八方信息汇集之地,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人们坐在茶馆除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受到平民文化的熏陶而有利于人情练达。

时至改革开放的今日,神州大地的茶馆、茶楼又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茶客日益增多,这再次说明了平民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同时,新时代的新的茶馆文化也正在形成、发展。

1.京都茶馆

北京是五朝古都,历来是中国的心脏。其茶文化当也集天下之大成。各种茶馆种类繁多,功用齐全,文化内涵极为深邃。

清代时,饱食终日的八旗子弟经常泡在茶馆中,消磨时光,而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各式茶馆又成了官僚政客、有闲阶层经常出没的场所。

北京的茶馆中大多供应香片花茶,兼售红绿茶。茶具则多为古盖碗茶。馆中备有象棋、谜语等供人消遣。

而当代北京的高档茶馆则装潢考究,陈设华丽。清一色的红木八仙桌,室内悬挂名人字画,服务小姐身着旗袍。茶客们边品茗边尝京式小吃,同时也可欣赏京剧、曲艺等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节目。

(l)旧北京的茶馆

在旧北京时,茶馆有各种类型,常见的有: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野茶馆和戏茶馆等。大茶馆:旧北京的大茶馆门面开阔,前堂后院,内部陈设考究,有的茶馆前还有空地,在空地上也置茶桌供茶客品茗、下棋、聊天。作家老舍笔下的《茶馆》,即是描写的此等茶馆。清茶馆:清茶馆以卖茶为主,专供生意人、手艺人集会聚谈生意、行情,互通信息及市民百姓进行民间互助储蓄抓会、摇会的喝茶场所。书茶馆:书茶馆一般文化气息较浓厚。每日两场评书开讲,书前卖茶,并兼售茶点、瓜子佐茶,开书后即不卖茶。野茶馆:野茶馆是设置于乡村野外的小茶坊,泥坯

土房、芦苇屋顶、上砌桌凳、砂包茶壶、黄沙茶碗。所沏茶色黑味苦,而饮茶环境则清雅幽静,富田园野趣,空气也清新自然。去野茶馆品茗,当然独富一份自然大成的情趣。戏茶馆:戏茶馆是设有专门的戏台,让茶客喝茶。看戏带小吃的茶馆。

(2)当代北京的茶艺馆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茶馆、茶艺馆在京城兴起,下面介绍几家著名的茶艺馆:五福茶艺馆位于地安门大街的京城五幅茶艺馆,早在1994年就开门迎客,是京城文化茶社的先行者,也是北京第一家引进潮州功夫茶和台湾功夫茶的茶艺馆。茶馆分二层。一层售茶,二层品茗。环境布置均极为幽雅,室内装饰是融入了日本茶室风格的古典中式布置。进门即见高悬着日本茶道精神的和、敬、清、寂的茶道匾,并不时地播放清幽淡雅的背景音乐,呈现一般浓郁的文化气息。五福茶艺属南派、南方的饮茶习俗。茶具茶叶与北方不同。服务小姐一律身着中式旗袍。茶馆内供应中高档茶叶,用现代纯净水烹沏。茶客一边品茗,一边可欣赏服务小姐那揉和了日本、台湾和潮州功夫茶的茶道表演。茶馆的氛围显得温馨高雅,别具一格。而其康宁、富贵、好德、长寿、善终的五福观即使在当今,也颇具韵味。北京老舍茶馆著名的北京老舍茶馆,环境典雅,陈设古朴。漏窗茶格、玉雕石栏,顶悬华丽宫灯,壁挂名人字画,清式的桌椅,充满了传统的京式风味。茶馆一侧的廊沿设置专门的雅座。男女服务员身着长衫、旗袍,提壶续水、端送茶点,穿梭不停。在上下午还售卖饭菜。入晚茶馆还有北京琴书、京韵大鼓、口技、快板。京剧昆曲票友彩排等文艺表演,为茶客添兴助乐。老舍茶馆的茶客来自全国各地,甚而外国友人,也纷纷在老舍茶馆领略传统的中华茶馆风情。据说,老舍茶馆是从前门售二分钱一碗的北京大碗茶起家发展而成的。故至今该茶馆经理还在老舍茶馆的金字牌匾旁立一老二分的铜牌,意曰不忘二分一碗的大碗茶。该馆至今仍在前门设摊售卖大碗茶,以方便群众。这也是现代企业的广告意识,是重视广告

效应的一种反映。京式小茶馆在茶馆应运而生的当今,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的一条陋巷里还开设了一家地道的京式小茶馆,颇有特色。该茶馆按旧北京书茶馆的样式布置,陈设较为古朴。在窄小的屋内挤放着六张八仙桌,还在屋角一隅设置了演双簧的专用案子。馆内供应三个等级的茉莉花茶,分别为三元、五元和十元一杯。该茶馆的特色是身处陋巷,幽雅僻静。顾客入内点茶后可不受时间限制随意品斟,随饮随续开水;而来客则大都为在京的老外和在校的大学生们。除品茶外,可欣赏北方曲艺表演以助茶兴,文化气息浓厚,有旧京式风味。

2.成都茶馆

我国历来有最大的茶馆在四川、四川最大的茶馆在成都的说法。旧时成都最大的茶馆有三厅、四院之巨,设茶位达一千余只之多,蔚为壮观。

成都人喜爱喝茶,茶民之普及、嗜茶之程度超过了驰名中外的产茶大省、四川的紧邻--云南省。成都人早起清肺润喉清茶一碗;酒后饭余消食除腻清茶一碗;劳作之余解乏提神还是清茶一碗;三二至好海阔天空也是清茶一碗;亲朋邻里消释纠纷当然也是清茶一碗。

成都无论市区、乡镇、闹市、野外,大者茶馆,小者茶摊,比比皆是。仅有音乐伴茶的音乐茶座就有数百家之多。直至现代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成都人的闲气仍在,好茗依旧。据说每年消耗的茶叶数量就达数万吨之多。

(1)旧成都的老茶馆

成部旧有很多老茶馆,大多为老年人占据。清晨就有顾客光顾,有的老人一边喝茶,一边还叨着一米长的烟杆。烟头熄了,将打火机揿在地上,似钓鱼似地再行燃点。喝茶时还可旁若无人地朝地上吐口水,且可光着膀子在茶馆内喝,煞是优闲。这老茶馆内人员嘈杂,均来自五湖四海,一般都互不相识。龙门阵一起摆,茶钱各自付。兴之所至,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街谈巷闻、国家大事,无话不谈,喝完讲完,各奔东西。

成都的老茶馆朴素自然、古色古香,别有一番情趣。茶客一到,茶博士应声而至,主随客便,泡上一壶香茗清淡,经济实惠。店内还不时有刮脸、扦脚、梳辫子等手艺人待客。馆内家具大多为竹椅。四川多竹,因地制宜。也有藤椅。而所用茶具一般都用四川式盖碗。那碗盖用于搅合茶叶,茶碗置茶托中。茶过三巡,往靠背竹椅上一靠,比之广州茶楼的高背椅、红木椅、沙发更觉舒服惬意,悠闲自在。在成都茶馆喝茶有一股浓浓的人情味。花一杯茶钱可消磨一整天,如中途有事需暂时离开,走时只须将茶盏盖揭开放于坐椅上,店家即不会收茶,茶客也不来占座。茶客们在茶馆泡多久也无人厌弃,不会遭人白眼,这是与广州茶楼截然不同之处。成都的茶馆只是吃茶,不供应饭菜,佐茶也只是瓜子、花生,也与广州的茶楼不同。

(2)成都的新茶馆

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社会生活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所触动,而深知成都人永远都需要一个从容饮茶聊天的场所的成都广大商家,即不失时机地捕捉商机,故各种高档茶坊也纷纷应运而生。茶馆的装修动辄数十万、上百万,装饰得似皇家宫殿,富丽堂皇。室内均为西洋陈设,茶具典雅,席间还播放轻音乐,弹奏的是钢琴。装饰如此豪华,当然茶价也随之大增。茶品已非往日的三花(三级茉莉花)之类的档次,饮一杯茶少则十几元,多则几十元,甚而还分男士茶、女士茶。茶客则以年轻人为主。西装一族、出入自若,穿着大多时髦、漂亮。相约而聚,饮茶间谈情说爱、洽谈生意、业务策划、信息交换,皆有备而来,成为一种新茶俗。而

茶馆氛围也为之大变,物欲外露,生意人习气弥漫,缺乏了往日老茶馆的那份闲情逸致。成都现今的三江茶社已成为成都人洽谈生意。传递商业情报的信息中心。某些专事长途贩运的业主就经常在该茶社签订君子协定。而成都人民公园内的紫藤阁茶厅,则为当地文艺界人士的雅集之地。茶厅中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讲座及文学辅导,成为了青少年校外学习的好去处。在当今的成都,甚而还有一些文人作家们将文章拿到茶馆中来写作,贪图茶馆中冬暖夏凉的舒适环境。有的文学青年也往往邀上三二知己好友去现代茶馆开神仙会。也有准备参加各类考试的学生,去茶馆喝茶醒脑,复习功课。在成都有五百多座位的悦来芳音乐茶厅,每天从天不亮开始营业至晚间十点过后,仍是人满为患,座无虚席,且为清一色的年轻一族,成为新时代出现的新茶俗。不但是新茶馆,即使是成都的老茶馆现今也都改换门庭。高背桌椅依旧,排放却有了新的阵法。与过去不同的是都是一排排整齐地码放,且一律朝向里间摆放着的电视机。入晚,黑压压一片坐满了打工一族,民工们化上块把钱,可在茶馆中悠闲地喝茶看录像。

(3)成都喝茶的三件套

成都地方的喝茶习俗,对于茶具历来用三件套,即茶盏、茶盖、茶托三位一体的盖碗茶。

成都茶馆沏茶一般不用茶壶,用宜兴紫砂壶泡茶则更不多。一般茶盏、茶盖用景德镇的瓷器,而茶托则用锡制品,冲水的铜壶为铜质茶壶。用这一系列茶具泡成的茶汤,其色香味形处处到位,可谓地道的正宗川,饮来清香宜人。

3.广州茶馆

广州人在家饮茶与潮州人有所不同,一般均用大壶大杯。有客来敬茶也形式简便。茶斟满后,待客人饮完后方再续水。但广州人日常在家中烹茶待客的较少,大多热衷于上茶楼饮茶,且乐此不疲。

(1)广州茶楼的饮茶

广州人上茶楼,要分早、午、夜三茶。其中以饮早茶为多,风气最盛,人数也最多。广州人饮茶不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从清晨四点多钟起就有众多茶客,陆续至各茶楼门前等开张。全市数百家茶楼常常坐无虚席,人满为患。茶客进茶楼后,可自择座位。其时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服务小姐,会在茶楼内笑脸相迎茶客们。

日韩茶俗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因为土地、气候、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的不同,饮用的茶叶和流传的茶文化也不尽相同,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习俗。就算是和我们毗邻的日韩,关于茶也有着不同的讲究和运用。

韩国的饮食茶

韩国人也喝茶,但大都喜欢饮食茶,喝绿茶或红茶的人不多。朝鲜半岛在新罗和高丽时代,王公贵族中盛行喝茶,但种茶被加以重税,百姓无缘问津。不过,穷人自有穷人的办法,用煮米饭剩下的锅巴做成米茶,以享饮茶之乐。韩国人主张医食同源,故形成了独特的饮食茶,如人参加蜂蜜的人参茶、生姜茶、枸杞茶、桂皮茶、木瓜茶、柚子茶等等。

最有意思的是每年于5月25日举行的茶文化祝祭,这一天也是韩国的茶日。其主要内容有韩国茶道协会的传统茶礼表演,如成人茶礼和高丽五行茶礼以及新罗茶礼、陆羽品茶汤法等。

成人茶礼是韩国茶日的重要活动之一。具体是指通过茶礼仪式,对刚满20岁的少男少女进行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其程序是司会主持成人者赞者同时入场,会长献烛,副会长献花,冠者(即成年)进场向父母致礼向宾客致礼,司会致成年祝辞,进行献茶式,成年合掌致答辞,成年再拜父母,父母答礼。这是韩国礼仪之邦对礼节的至高重视,借此来培养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

日本以绿茶为主

日本茶大都是绿茶,没有发酵或半发酵的,制法是蒸熟烘干。也有炒制的,如九州的嬉野茶和柳青茶,但极少。日本人泡茶与中国不同,他们抓一把茶叶放入壶中,冲水后马上就倒,每杯倒一点,轮番几次,使茶汤浓淡均匀,一般只上一杯。茶道用的抹茶,是将茶磨成细粉,冲搅后浓稠如粥,碧绿清香。据考证,日本的制茶与饮茶方法,可能还保持着中国唐宋时代的古风。

日本还有樱花茶、大麦茶、紫苏茶、海带茶、梅花茶等,但这些实际上不能算茶,类似于中国的菊花茶,只是保健饮料而已。如樱花茶,清水中漂几朵腌渍的樱花,美则美矣,但与喝茶是两回事。据说元旦饮之,一年无病无灾,当然,这只是一个承载着人们期待的美丽传说。最近,日本的年轻人也开始喜欢喝中国茶,很多曾一度痴迷于葡萄酒的二三十岁的男性也成了新的品茶一族。

各地茶俗


1、茶与茶俗茶作为民俗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重视。它上达国家间的礼仪活动,下渗人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礼俗。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的诗句,都说明了我国人民自古好客,有以茶敬客的风俗习惯。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谊,既简朴又方便,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高尚礼节。也是礼仪之邦的中国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

2、茶与婚礼《七修类稿》中说: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茶在民间婚俗中历来是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象征。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植,可示爱情坚定不移,所以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从唐代将茶作为高贵礼物伴随女子出嫁,到宋代又有了吃茶订婚。这以后,吃茶成为男女求爱的别称。故世代流传民间男女订婚,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男女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

三茶。旧时在江南一带,将整个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其中三茶即为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也是将提亲、相亲、入洞房的三次沏茶合称三茶。举行婚礼时,还有行三道茶的形式,第一道是白果,第二道为莲籽或枣籽,第三道才是茶叶,都取至性不移之意。吃三道茶时,接第一道茶要双手捧之,并深深作辑,而后将茶杯与嘴唇轻轻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依旧如此,至第三道茶时,方可接杯作辑饮之。

退茶。是贵川三穗、天柱等地区的侗族姑娘退婚时所用的一种方式。退茶,侗语叫做退谢。被父母包办订婚的姑娘,假如看不中对方,不愿意嫁给对方,就用退茶的方式退婚。这种方式不知起于何时,一直流行到20世纪四十年代来。

3、茶与丧俗在我国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并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493年)在遗书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蛊象征茶叶为祭。

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的记载。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南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或三杯茶水与其他祭品一起摆放于炆前祭祀先人的习俗。

此外,茶叶还是随葬品。因故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的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保存遗体。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物品中我们可以得知,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就有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了。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被阴间鬼役饮迷魂汤,以使死者忘却人间之事。故一般成jian时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饮茶后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因而,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是重要的信物。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要用茶叶做枕头。其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茶泡;而是茶叶放置棺内,可消除异味。

非洲的茶礼茶俗


中国盛产茶叶,在不同的民族中繁衍出了各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

譬如,畲族有三碗茶和烘青茶的习俗,苗族有米虫茶、油茶和茶粥的茶习,土家族有擂茶、打油茶的茶俗,蒙古族有喝奶茶的习俗,藏族有奇特的油茶羹和酥油茶的茶俗。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是纳西族的盐巴茶的习俗及其茶艺。

对于远方,我们常常充满好奇;对于其他国家,我们这些好茶者最关注的是他们的饮茶文化。他们喜欢喝什么种类的茶叶?他们是怎样泡茶的?他们请茶时有哪些礼仪?他们还有哪些关于茶文化的活动呢?今天,小编与大家说说非洲的茶礼和茶文化活动。

非洲大部分人是信奉伊斯兰教的,该地区的穆斯林人数占了世界穆斯林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众所周知,伊斯兰教具有严厉的教规,其中就有禁止喝酒这一条。代替酒的则是茶,他们常是以茶来接待四方来客的。

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非洲的“三杯茶”习俗。毛里塔尼亚人习惯将茶叶、糖还有新鲜的薄荷叶,加入清水,而后一同放进铜质的壶里面加炭火烧煮。待茶水浓后,斟倒在茶杯内,款待客人。因为喝这种茶一般不可超过三杯,故名“三杯茶”。

在非洲,还盛行着一种茶文化活动,它就是“茶诗会”。在节假日或者晚饭后,当地人就会聚在一起,一边喝着“三杯茶”,一边谈论社会万象,或者他们会一个接着一个的吟诗作对。非洲的这一茶文化活动与我国的茶话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神奇的茶膏


茶膏,是茶中精品、珍品,是制茶工艺的创新,它把饮茶提高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

茶膏产饮历史悠久

据记载,茶膏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有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据此记载可以认为,陆羽在这里所记载的膏,还不是制作而成的茶膏,而是指在制作饼茶时,茶汁溢出后的膏化现象。

唐代李肇《国史补》中记载的唐代贡茶中有岳州邕湖含膏。据此记载,唐代湖南岳州(今岳阳)已生产贡品邕湖含膏。

唐代张舜民《画墁录》中记载:贞元中常兖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耐之,谓研膏茶。据此记载,唐贞元(785~805年)中期真正意义上的茶膏出现。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陶谷所著《茗苑录》中记载有贡品茶膏玉蝉膏和缕金耐重儿。茶膏开始有名称,并出现了多个品种。

据《十国春秋》记载,南唐文通二年(937年)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据此记载,南唐文通二年(937年)福建建州生产的茶膏耐重儿已作为贡品入贡,但数量少,仅8枚,尤显珍贵。茶膏名称正式出现。

北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自己编著了《大观茶论》,对茶膏油以饼面之事认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说明赵佶对珍膏油其面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优劣作为鉴别茶叶质量优劣的标准,认为膏稠者是珍品。

至明代,因罢造龙团凤饼贡茶而全部改为散形茶,茶膏亦随之销声匿迹。

到了清代,茶膏再次出现。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茶膏,并通过茶马古道输入西藏,而受到西藏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青睐,特别是活佛级以上僧侣和宗教领袖中更成为茶膏爱好者,同时又禁止民间人士饮用茶膏,因此很多大寺院自建制茶车间,自行熬制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后来茶膏以入贡形式进入清廷,成为皇室贵族的高级茶饮。至清雍正十年(1729年),普洱茶膏等正式成为贡品。

茶膏加工工艺

至清乾隆年间,清宫内建立御茶房,开始御制茶膏,供皇帝及皇宫内享用。但地方加工的茶膏仍然作为贡品上贡。清道光年间,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记载,云南制作的茶膏仍是专供皇帝和皇室成员及大臣们饮用的八色贡茶之一。在云南的茶膏贡品中有两种包装,供皇帝专用的用雕龙画凤的木盒子包装茶膏,木盒外还要用黄绸缎包裹;分送内府中官员以及六部堂官饮用茶膏,仍用木盒包装,但木盒外包裹的是红绸缎。

贡品茶膏的制作,分为地方的高温熬制和宫廷御茶房的低温制取两种不同工艺方法进行加工,宫廷御制的茶膏品质优于地方熬制的茶膏。

民间制作茶膏,首先选择高等级晒青绿茶50公斤,加入150公斤泉水,置于大铁锅中,以中火熬煮,待全部茶汁被熬煮出来后,捞出全部茶渣,用细纱布过滤茶水,滤出茶渣细末;然后用猛火熬制,让水尽快蒸发;最后将浓茶水置入中号铜锅中,以中火熬制;至茶汁成稠状时置入小号铜锅中,以小火熬制;并用削制好的竹片匀速搅拌,待茶汁适度时趁热倒入模子,冷却凝固后取出贮存于竹器或陶器内,或包装后待用。土法熬制茶膏,是中国制茶工艺的创新,创制出了一种新的茶品,成为一种茶中珍品,并为朝廷中上层统治者所接受,成为贵族之茶。

清宫御茶房制作茶膏是在借鉴宋代首先将茶原料蒸熟后用清水淋洗数次,然后入榨,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榨取工艺基础上,改变高温提取方法,采用低温榨汁,分层析出,低温干燥的新工艺。这种制作茶膏的新工艺,已具有现代生物工程中的低温萃取,低温成膏工艺的雏形。这在科技落后的清代,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提取和科学检测方法的条件下来加工茶膏,采用的是人工操作,经验控制,智慧制作,优质出膏,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创举,凝聚的是中国人2000年制茶工艺的精华,代表了中国制茶业的不断进步与创新,也使饮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中去,至今仍对中国制茶业的创新与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宫廷御制茶膏至辛亥革命而终止,但土法熬制茶膏还在断断续续地进行,但却与宫廷御制茶膏有非常大的区别。御制茶膏的加工工艺比民间土法生产茶膏工艺繁杂精良,其制作工艺达186道工序,加工周期长达72天。御制茶膏品质优,汤色红浓艳丽,呈玫瑰红或宝石红,滋味浓郁厚重,口感鲜醇润滑,用开水冲泡即时溶开,似如今速溶茶膏。但是,宫廷御制茶膏的工艺技术在辛亥革命后失传了。

茶膏的花色品种

茶膏品种,古代主要有玉婵膏、耐重儿、邕湖含膏和黄色、青色、紫色、黑色茶膏。现代茶膏有10余种,主要有黑珍珠、玉龙胜雪、红运当头等几个品种,外观及品质均有一定差异。

茶膏品质的优劣,一是外形色泽,二是茶汤色泽与亮度,三是滋味是否纯正。如果茶膏外形色泽呈黑色并光亮如漆,表示茶膏生产时间较短;如果膏体表面呈白霜状,表示生产已有一定时间;如果膏体表面白霜明显,表示出厂时间更长;如果膏体表面呈现灰色,表示茶膏开始变质。当冲泡后,汤色红艳清澈明亮,说明茶膏质优,杂质少,工艺精;若茶汤暗褐混浊不清,带悬浮物,产生沉淀,杂质多,说明其制作工艺及提纯方法落后所致,像采用土法大锅熬制的茶膏,极容易出现上述现象。正常品质的茶膏,冲泡后茶汤色泽红艳明亮,滋味浓厚醇润甘滑,生津止渴,回甘持久,显现沉香(中药香),使人饮后心旷神怡。

黑珍珠,外形呈蜂窝状,具光泽,反光性极强,在光照条件下,反射出一个个亮点,犹如镶嵌的珍珠,故名。黑珍珠香气高正持久,滋味醇爽甘滑,汤色红艳明亮,是最佳质量的茶膏品种。

玉龙胜雪,外形色泽呈重度白霜颜色,又似青石上覆盖的瑞雪,故名。玉龙胜雪汤色呈宝石红,乳络状,滋味浓厚甘醇,品质仅次于黑珍珠。

红运当头,外形色泽黑润,膏体轻飘,放入水中可悬浮其上。冲泡方法与常规冲泡方法不同,先将开水冲入玻璃杯,然后放入茶膏,使茶膏悬浮于水面上,缓缓溶解,茶色由上向下呈雾状落下,慢慢弥漫茶杯,极具欣赏性,使人产生一种美感。

茶膏的药用功效

清宫御茶房制取的普洱茶膏,采用的原料为云南绿茶,因此其提取物仍属绿茶的提取物,茶膏的性质仍属绿茶性质,药用功效、营养价值仍与绿茶相同。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称: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肿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的药效。据现代研究证实,普洱茶膏具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抗疲劳、抗衰老和改善微循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类疾病等保健功效。难怪近代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便以普洱茶膏治病。据鲁迅之子周海婴先生回忆说,他自通人士之时就知道家里存放有茶膏,但父母总舍不得喝这些茶膏,只是逢年过节食完丰盛大餐后,如若家人感到肠胃不舒服时,母亲许广平才会拿出一小块茶膏,泡成茶汤给喝,喝完茶汤后不用多久不舒服的感觉就消失了。中医认为,普洱茶膏同时具有清热、祛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止咳、生津解渴、祛风解表、延年益寿等保健功效。

奇妙的邦崴古树茶


一壶邦崴古树茶,众人围桌齐品,邦崴古树茶采天地之正气,积岁月之磨炼的山野之奇妙,令茶友品茗甚欢。浮生若茶,感悟茶在沸水中厚重齿香的韵香、纯真、清雅。

品茶活动开始时,茶友最先品饮到的是邦崴王。只见茶艺师投茶至瓷杯,注水、静置、出水、分汤其间,围成一桌的茶友纷纷虎视眈眈地拿着杯子,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品佳茗。闻茶香、观汤色,茶友们在品茗中听茶艺师娓娓道来邦崴古茶树茶品的前世今生。

茶品

邦崴地处澜沧江以南的崇山峻岭,为澜沧五山六水的扎发谷山脉分支之一,是澜沧江畔很早就人工种植茶的古老原始沃土。特别是这里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海拔高度、雨量和温湿度构成了特别的生存环境,孕育了众多的古山茶科植物,最终演化为野生古茶树群落和过渡型、驯化栽培型古茶树群落。这些茶科属植物群体的存在,充分论证了澜沧江中下流域是古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的论说,其中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王的惊现和专家的科学论证,对野生古茶树驯化为栽培型古茶提供了理论和实物直接证据。到目前为止,在邦崴古茶山有纯野生古茶树,有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型古茶树,有上千百年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

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生长在海拔1900米的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为乔木型大茶树,树姿直立、开张,树高11.8米,树幅8.2米9米,基部干径1.14米,茶树包括富东乡的邦崴、小坝,文东乡的帕赛、芒糯等村落,均有大量的古茶树和古茶园分布。其中邦崴村一带干径10厘米以上的老茶树有上千株。

品茶

邦崴王:精选邦崴古茶园单株树径最大的54株古茶树定株采摘,精制而成。邦崴王古树茶,白毫显露茸毛长。

汤质入口水细绵长,清幽中喉部透出清凉,犹如太极手轻柔中隐约透露出甘洌,四五泡后顿感后背有丝丝细汗冒出。汤质黄亮浓稠透油光,茶韵依然饱满,散兰花香,叶底肥壮显毫,古树革质脉络清晰显活性。

邦崴:邦崴古树茶,大叶种野生茶特点,山野气韵强,苦重甘烈。入口香甜质量饱满,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微苦涩甘韵强而集中于舌面,饮后喉头清润微凉,香型层次明显,滋味醇和,回甘稍慢但持久。

耐泡,后期汤气气韵犹存,汤甜微散兰花香,叶底匀整肥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