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起源于哪里?安溪西坪

发布时间 : 2019-11-12
安溪乌龙茶 乌龙茶起源 安溪黑乌龙茶

【www.cy316.com - 安溪乌龙茶】

中国六大茶类中,有“青茶”一类,那青茶是什么呢?其实“青茶”与“乌龙茶”是同一种茶的两个名字,因其色泽青褐如铁,故旧名“青茶”。很多人提起青茶可能不熟悉,说到“乌龙茶”那就非常熟悉了。那你知道乌龙茶起源于哪里吗?

乌龙茶起源于哪里?

国家级非遗乌龙茶(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魏月德先生介绍,明末清初,在安溪西坪尧阳暗淡山上住着一位从官场引退的将军苏良,单名叫“龙”,因长期打猎风吹日晒,长得黝黑,人们就称他为“乌龙将军”。动乱年代,为了避祸,苏良将军带来了一个师爷、四个轿夫、数名兵丁,后来,不得已分散谋生。松岩村因而衍生出许多稀奇古怪的角落名:贺姓居贺厝堡,半岭苏居苏厝,高姓居高仑、吕姓居小坑、蒋姓居墘坑、江姓居虎崗厝,洪姓居面前山,潘姓居八斗坑,陈姓居石烛,陈姓居东格寨,亦称陈格寨,其职责是看旗、守望,魏姓居睏狗祖,奚姓居溪仔寮,共11姓。

乌龙茶的来历就源于“乌龙将军”,世代就流传着这么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说法。有一天,苏良将军扛上猎枪背上竹篓上山采茶,当他采完茶叶正要下山时,突然有只山獐跑过,他立刻端枪射击。山獐负伤奔逃,苏良就紧追不舍,终于将它逮住扛回家。一家人忙着宰杀山獐饱尝美味,竟把制茶的事忘了。等第二天才来炒制茶叶,这时的茶叶已经枯萎,叶片周缘呈现血丝般的红边。但是捧在手里发出一股奇异的香味。烘制后的茶叶,芳香扑鼻,冲泡后更是甘甜可口,齿颊留芳。

苏良就有意识将刚采来的茶树青叶放在篮里摇荡,直摇到叶子萎凋,叶边微红为止,再进行烘焙炒制,结果和以前一样。消息传出,人们竟相到苏良家喝香茶;后来苏良把技术公开,让大家都来生产。制茶技术传开后,苏良的名字也为人传诵,将他所制造的茶叶称为“苏良茶”,因安溪方言“苏良”两字的语音与“乌龙”相近,后来就将这种制造方法生产的茶叶称作“乌龙茶”了。

据传说,苏良将军所产茶叶,能治当时一种流行的传染病——“乌珠”。由于救人很多,村民建庙崇祀,庙称“打猎将军庙”,用檀香木刻乌龙将军面貌为像,供奉庙中,四时清茶祭祀,香火不绝。如今庙虽坍塌,但旧址犹存。

乌龙茶制作工艺经苏良偶然发现后,又经过安溪茶人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至今已经浑然天成,不仅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丰富完善中国茶叶的茶系、工艺和品类。乌龙将军庙遗址,承载着厚重的乌龙茶文化,在隐约的茶香中宛若望见,古人品茗的盛景。

小编推荐

乌龙茶起源于武夷山


乌龙茶为什么来自武夷山?作者认为它是从散茶和散茶的制作工艺演变而来的。我们知道,无论是最早记载的唐代武义“晚甘后”的“邀雷采水,拜水行”,还是元代四大皇家茶园制作的武义贡品“石奶”,都是清蒸绿茶或蛋糕茶。由于蒸制捣制的茶球饼不能很好地保持茶叶的天然魅力,制作和饮用的顺序复杂,不能满足人们的饮用要求,影响了茶叶的发展。因此,在明朝洪武年间,政府下令打击龙团,重组松茶。这是绿茶,它的制作工艺比生面团茶和蛋糕茶简单得多,只需要揉捏就行了。然而,分散的茶深绿色采摘精致锋利,没有枯萎,第二个过程正在完成。茶叶将被放入红锅中进行热油炸,以蒸发水分,破坏酶活性,并产生鼻喷剂。虽然坚持茶叶的天然和真实味道,但它缺乏熟鼻喷雾的醇香。

此后,崇安招募黄山僧人制作罗松茶(这种茶起源于隆庆明朝,1567-1572年)。它比散装茶味道更好,是仿制的。罗松茶不同于三岔茶的地方,明代龙文的《茶经》说:“煎炸时,必须从侧面扇去热量,否则颜色、气味和味道都会下降。”“煎炸时,放在一个大瓷盘里,还需要风扇,使热度稍微回升。用你的手轻轻摩擦它,然后把它放入锅里,用文火煸炒,然后烘烤。罗松食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由于缺乏绿叶,叶子的内容物没有过度转化,并且鼻喷雾剂和味道不能形成。明代张念烨称之为“莫名其妙的做爱”。周良恭(1612-1672)在《肖敏记》中说,“十天后红色和紫色依然存在”。奖励限制了上述缺点,即探索停止制作绿叶,旨在使深绿色叶在当地发酵,然后炒和烤它们。它花了几十年的探索和尝试才取得成功,包括它偶尔的发明。

还有一个关于乌龙茶制作和歌唱技巧的有趣传说。传说在清朝,一群官兵经过武夷山。提前到了收获季节。工厂主和工人回避,士兵们睡在深绿色上。官兵离开后,工厂认为深绿色变软了,局部边缘变红了,酸楚的心也消失了。如果你做不到,翻炒,揉捏和烘烤它。结果出乎意料。它的茶不仅味道浓浓,而且没有罗松茶甜。作者认为士兵们在深绿色上睡觉时会挤压和转动。这种自觉而复杂的“绿色制造”实际上在当地发酵中发挥了作用,这实在是一种“赤手空拳”。工厂主和茶叶制造商喜出望外,并逐渐对此进行推测,最终探索乌龙茶的制造工艺,乌龙茶当然是低级乌龙茶。

武夷山的茶山散布在山峰和岩石之间。他们离茶厂很远,很远。采摘茶叶时,他们必须从一座山跑到另一座山。深绿色的茶叶在茶篮里摇动和磨碎。此外,茶篮被采摘了很长一段时间,这必然会变软变红,使天气更加恶劣。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的散茶缺乏绿色,所以生产的散茶“充满颜色和香气”,但“十天之后呈红色和紫色”和尚和道士茶老师渴望寻求简单的技术,但他们仍然在努力获得新的法律,因为“扭转和炫耀旧状态的效果”(周良工的“肖敏记”)。然而,清兵们睡在上面的发酵深绿制作的干茶只是适应和发展了他们过去收集的大量红边和发酵深绿的特点。因此,茶叶教师进行了老茶改造和创新,采用半发酵法制作武夷茶,这是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

因为这种精确的结束,在那之后,它逐渐地和暂时地乐于做一些绿色的把戏,例如晒干(雨天烘烤)、摇动、摇动、碰撞、冷却、包围、堆积等。,并根据情况,通过喷鼻空气,越来越多地“观绿造绿”、“观天造绿”,试图准确挥发水分,过度发酵茶叶,炒、揉、烤茶叶,从而形成乌龙茶生产的完美工艺。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比绿茶和红茶简单,制作乌龙茶绿茶需要十几个小时。我要求泡茶者表现出独创性。武夷岩茶以其共同的工艺栽培而成,有着共同的岩韵:“清鼻,甜而活,味醇”。因此,乌龙茶的制作和演唱过程是武夷山的一大贡献。此后,武夷岩茶及其制作工艺“从武夷传播到建瓯、安溪和台湾”因此,郑世保父子引进种植武夷水仙于永春,称之为“武夷苗族台湾茶”。

武夷岩茶的起源与发展,起源于南北朝!


武夷山不仅是武夷岩茶的原产地,也是中国红茶的发源地,又是宋元两朝的贡茶基地,茶叶栽培和制作历史悠久,在茶叶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丰富和发展茶学,繁荣我国经济作过杰出贡献。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武夷岩茶的起源与发展吧!

武夷岩茶的起源与发展

武夷茶起源于南北朝

纵观《茶经》及其以后的茶学典籍,武夷茶最早见诸于文字的记载,是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才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孙樵以拟人化的笔法称武夷茶为“晚甘侯”,书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请勿贱用之!”自此,“晚甘侯”成为武夷茶之别称,成名于世。

然而,“晚甘侯”是不是就栽于唐代呢?由于缺少文字资料可考,我国著名茶学家——安徽农学院教授陈椽就以“晚甘侯”出现的时间推断“武夷茶约在南北朝的齐时起源”。陈椽教授考证发现:“晚甘侯”最早出现于南齐(公元479—502年)尚书右仆射王奂之子王肃死后,同人送给他的谥号,以表其节。王肃在南齐是个谏官、诤臣,“御使都谏”。王肃嗜茶,故同人送给的谥号为“晚甘侯”,这是“晚甘侯”最早出现的时间和来源。据此陈椽教授推断武夷茶约在南北朝齐时起源。

武夷茶起源于南北朝,与茶史专家郭孟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茶叶生产已遍及东南各地,茶产区域已初具规模”的观点相一致。由此印证了陈椽教授的推断是正确的。

为什么“晚甘侯”就是武夷茶呢?有三个依据可以解疑:(1)丹山碧水是武夷山特指,是南朝江淹给武夷山的题词。这个题词来自于九曲溪二曲渡口,当时武夷山市的前身崇安县尚未建县,属建阳县,故孙樵写建阳丹山碧水。茶是武夷山的特产,送礼佳品。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实际上是一封夸“晚甘侯”名贵,以期引起受礼人重视的信。(2)古时,古人对茶特别崇尚,认为茶品圣洁森然,品质高尚。又认为做人也要有人品,要刚直不阿,清正廉洁。(3)王肃嗜茶,是一位精于品茶的人,同时又是一位谏官、诤臣,其人品如茶品,故同人为表其节,私谥为“晚甘侯”。因此,可以认为“晚甘侯”是一个双关词,将它称之为武夷茶的名字或别称,就好理解了。

武夷茶四度名冠天下

首度名冠天下于北宋,我们称这个时期为武夷茶崭露头角期。

武夷茶真正名冠天下,是在北宋盛行的斗茶风中脱颖而出,范仲淹的《和章岷斗茶歌》便是北宋时期斗茶盛况的写照。武夷山提供参赛的是按当时制作方法制出的粟粒芽茶,以“味兮轻醍醐”、“香兮薄兰芷”味香双绝夺魁,而闻名天下。北宋斗茶目的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用民间斗茶的方式采集贡茶入贡,这在斗茶歌里已有交代:“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英豪先斗美”。苏轼的“咏茶”诗也印证了这点:“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由于武夷茶香气与滋味好,被时任北宋福建路转运使蔡襄(1012—1067)看中,入选为贡茶。

再度名冠天下于元朝。我们称这个时期为武夷茶崛起期。

据明·许次纾《茶考》说:至元十六年(1279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监制了“石乳”茶数斤入献,受到朝廷重视,至元十九年(1282),朝廷令县官岁贡二十斤,武夷茶的“石乳”品种再度入选为贡茶。大德五年(1301),高兴之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就近到武夷山,督造贡茶。大德六年朝廷干脆在九曲溪的第四曲设立“御茶园”,专制贡茶入贡。建御茶园后,据清周亮工《闽小记》记载:“至元设场于武夷,遂与北苑并称”而名冠天下,入贡数量上仅次于北苑茶,文献记载,元至未六年(1368)全国贡茶4022斤,福建占一半,福建贡茶主要来自于北苑和武夷,北苑1360斤,武夷940斤。

三度名冠天下于清朝,我们称这个时期为武夷茶大繁荣期。

明代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茶,即炒青茶制法,武夷茶的品质又有提高。明末清初,在武夷山桐木村创制出红茶,从此,桐木红茶越卖越红火,风行欧美,武夷山的桐木村成了中国红茶的发源地,成为世界红茶的始祖。

四度名冠天下于当代——武夷茶的再发展时期。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此前,2002年武夷山被国家列为武夷岩茶原产地。

如今,武夷岩茶已走向全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大城市,品武夷岩茶的风尚开始形成,品饮武夷岩茶的人越来越多,武夷岩茶将再度进入大繁荣和大发展时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