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中国茶之白雪公主!

发布时间 : 2019-11-13
福鼎白茶白牡丹口感 黑茶白茶 白茶和黑茶

福鼎白茶白牡丹口感。

福鼎白茶是中国茶之白雪公主,乃世界惟中国特有品种。中国拥有六大茶类,数以千计的名丛、奇种,唯白茶品质高雅为茶类之冠。“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 2006年福鼎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这是国家级的权威认定。优良的茶树品种,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山海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产茶历史,细心的栽培管理,精湛的采制技术赋予了福鼎白茶悠远的魅力,独特的产地、独特的品种和独特的工艺,造就了独步天下的福鼎白茶。

福鼎茶业尤其是白茶的地位和成就主要体现在“六珍”: 珍祥福地、珍稀物种、珍贵茗品、珍宝工艺、珍异妙韵、珍奇功效。

●一、珍祥福地

福鼎,福祉鼎盛之地。

福鼎生态环境优异,天时地利,得天独厚,十分适合白茶原料的生长。福鼎地处福建省东北沿海,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气候温暖,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溪流纵横,水源密布, 森林覆盖率为6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达62.96%,位居全国首位),群山大多海拔在500—800米,乃至l000米以上,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似马蹄的独特地势和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环境。

“海上仙都”太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福鼎境内东北部。汉武帝命东方朔册封天下名山,太姥山列为三十六名山之首。名山出好茶,好茶耀名山。追溯起来,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茶经》(公元780年)上引录道:“永嘉(温州)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此即福鼎太姥山。陈椽教授《茶业通史》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

纵观太姥山中,除了蕙、便是兰,除了竹,便是茶。太姥山以“峰险、石奇、洞幽、雾幻”四绝闻名。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为原料茶的太姥山脉白茶种植区雨量充沛,奇草异木弥谷满岗,植被郁郁葱葱,景观绮丽多彩,土层深厚肥沃,茶园环境云雾潦绕,茶树常种于崖林之间,根深叶茂。在太姥山脉较高海拔的多林、多云、多雾,有机质和微量矿物质含量丰富的特殊地理环境的滋润下,孕育了千古茶茗。茶叶叶张肥厚、柔软,内含物丰富,加工的福鼎白茶品质优异。白茶以白毫银针最为名贵,是太姥山纵横无数的石谷崖壑、水云溪涧酝酿出泱泱中华最奇瑞的茶品——白毫银针。茶如其名,白毫银针因其色白如银,细长如针而得名。曼妙的茶香飘过云遮雾锁的太姥山脉,穿透千百年时空,芬芳不绝。

古民居中的福鼎白茶文化是最自然、最朴实的白茶文化。福鼎翠郊吴厝古民居,为吴氏望族的合院住宅。古民居建者系春秋吴王夫差第一百零四代孙,在北京城开茶庄,以经营白茶起家,富甲一方。清乾隆大学士刘墉曾赠与“学到会时忘粲可,诗留别后见羊何”的楹联。古民居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历经13年、耗资白银64万两,建筑格局巧妙,且脉络分明,纵横交错又横纵相连,有如一个古老的围棋大棋盘(长宽约70余米),摆设于幽谷之中,随时恭迎仙人神游于此时席地对奕。翠郊古民居是迄今为止在江南地区所发现的单体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既有皇家宫殿建筑的恢宏跋扈,又融合了江南民宅的精雕细琢,古香古色,堪称中国传统民居中观赏性、艺术性、历史性融合的瑰宝。

Cy316.com延伸阅读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中国白茶,福鼎白茶!


春天的福鼎,漫山的茶园里,一颗颗茶芽正悄悄探出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今年的春茶即将开始采摘,而一年一度的开茶节也将如期到来,向全世界展现福鼎白茶的风采和魅力。

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福鼎,地处闽浙交界的东海之滨,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不仅坐落着被誉为“海上仙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太姥山,也是蜚声海内外的国家著名茶树良种“福鼎白茶”、“福鼎大毫茶”的原产地,是中国白茶的发源地、中国最大的白茶产区和出口基地,享有“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的美誉。

福鼎白茶的栽培与饮用历史悠久。唐代陆羽《茶经》即有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史料记载,明清时代,福鼎白茶“产银针、白牡丹、白毛猴和莲心等,远销重洋”。

从唐代开始福鼎产茶的记载便不绝于史,至于明清,更是达到鼎盛,俨然一大产茶名邑,而以福鼎白茶中的珍品白毫银针、白牡丹等为代表的名优茶,不但闻名中华大地,更漂洋过海翻山越岭,分别从南从北沿“一带一路”走向亚非、欧美。

正是千年的相依相偎,福鼎人对于白茶的理解,远远超越了作物的概念和特产的概念。

白茶,在福鼎人的生活中,早已升华为一个文化符号,甚至被赋予了一种集体性的精神寄托,一年一度的福鼎白茶开茶节,也成为了一场最隆重的白茶盛会。

中国茶道之文化


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僧人加强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如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武夷岩茶,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君山银针产于君山白鹤寺。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由此产生。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多茶叶著作。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包括茶法、杂记、茶谱、茶录、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茶史、茶记、茶集、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为唐代陆羽的《茶经》。陆羽,名疾,认真总、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的先河。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中国茶道之精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知道“和”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独有的。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儒家重视礼义引控的“和”。道家倡导纯任自然的“和”,反对人为的规范。佛家推崇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的自然美;佛家的“和”,体现规范之美。

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习俗。有客人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通过送茶表示亲友间的情宜。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静”是中国茶道的灵魂,“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也主静。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怡”是“静”的怡,“和”的怡,因为“怡”是灵魂的跳动,是脉博,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丝丝感动和一次次颤抖。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们、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的追求也不同。历史上的王公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显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意在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参禅悟道。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养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腻,享受人生。

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获事活动中获得畅适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它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说“道”,一旦论道,就会执著于“道”,追求道的“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参悟、是透彻、是从容、是圆寂、是宇宙……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是真山真水;悬挂名家名人的真迹;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括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的悠闲。茶事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个环节都要求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健康、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国茶道简约之美


贵乎简约之美。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的俭约化与简易化,这两者则是密切相关连着的:俭约必简易,简易必俭约。而俭约化与简易化作为一种审美风格体现于啜茗生活中,便形成了的简约之美。此种简约之美,恰恰正是中国的优良审美传统的一大特色。若问,这种简约之美,它是在什么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呢?这就是说到我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上就迭迭发生了两种风尚之间彼此殊异和彼此消长之状况。这就是尚酒的奢糜之风与尚茶的俭约之风,两者由于各各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了迥乎其异的物质效应与精神效应,因而也就不能不迫使人们对之作出了不同的评价与抉择。且看其时南北朝廷频频颁布的禁酒令罢----隆安五年(401年),以岁饥,禁酒。(引自《晋书·安帝本纪》)--元嘉十二年(435年)六月,丹阳、淮南、吴兴、义兴大水,断酒。(其后待到元嘉二十年、二十一年,则又在局部地方颁禁酒令。)(引自《宋书·文帝本纪》)--河清四年(656年)二月壬申,以年谷不登,禁沽酒。(引自《北齐书·武成帝本纪》)--太安四年(458年)始设酒禁。是时年谷屡登,士民多因酒致酗讼,或议主政。帝恶其若此,故一切禁之。(引自《魏书·刑罚志》)--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颁的禁酒令中,更有极其严酷的刑罚,谓:“酿、沽、饮,皆斩之。”(引自《魏书·刑罚志》)你瞧,不论酿酒,卖酒,还是饮酒,竟一概都犯了杀头之罪,其严酷程度若此。于是作为对于尚酒之风的一种社会抵制,包括物质抵制和精神抵制,文明而俭约的尚茶之风便就此悄然兴起。而与之同时,茶树的种植,则亦由长江流域的上游而扩展延伸到了中游并下游一带,茶园处处,葱茏生色。特别是在江南的那些产茶区域境内,大大小小茶园更是举目可见,包括有官家茶园,私家茶园,道观茶园,寺院茶园,弥谷披冈,景象不凡。其时尚茶之风,不仅使市井民众深受渲染,而且多少朝廷官吏,以及文人、隐士之辈,也被席卷其中,竞相饮茶。当初文人、隐士圈内,本来是盛行着一种酒佐清谈的世风的,只因在乱世的恐怖政治氛围笼罩之下,他们不得不整日价嗜酒以消遥遁世,醉饮以浇愁释闷,或则借酒以抒悲怀,或则借酒以寄太息。而后来当禁酒令频频颁布之后,他们这才开始转而结缘于茶,从而便也养成了茶佐清谈的世风,这就更其表现出了道家的审美情怀和人生态度。久而久之,那些地方吏,直到帝王将相之辈,亦始效法之。诸如晋惠帝,齐武帝,杜预,谢安,桓温,刘琨,陆纳,王肃,江统,傅咸,孙楚,郭璞,常璩,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甚至在朝廷大臣之中,更有罢办酒宴,兴办茶宴的清廉佳话,盛传于世。随之朝野上下的尚茶之风,尤其是倡办俭约而简易的小型茶果宴之风,则亦兴于一时矣。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这种不施铺张,不设盛馔,佐以瓜果,伴以清淡的小型茶果宴,就蕴含有中国的简约之美这个审美特色,并且人微言轻中国的一种优良审美传统而被沿袭下来,直迄今--我不知当今茶话会之类,是否即乃属于昔日小型茶果宴会遗风耶?当然,毋庸讳言,中国的审美取向亦有其复杂而曲折的历史。即如我国历史上的宫廷和贵族,尤其唐代以降的宫廷和贵族,就恰恰是跟中国的简约之美背道而驰的。只因它们追求的则是森严的礼仪,既有百般繁褥的程式,又有百般豪奢的排场,并还奉行那套不堪斯文、蹂躏文明的跪拜之礼。这些个弊端则全然有悖于中国崇尚简约之美的这个优良审美传统。无怪乎历代宫廷和贵族,尽管堂皇之至,威风之至,凛凛然而不可一世于一时,然而却毕竟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终于随着封建王朝及其封建社会制度被彻底消灭,它们也就不可避免地被现代文明淘汰殃尽矣。而相比之下,中国城乡遍布的那种饮之随意,行之简易且俭约的庶民,尤其是明代以来普遍推行的撮泡茶这种即冲即饮的俗风,恰恰就更体现出了富有自然之美并简约之美的这个审美传统特色。这是中国文化富有顽强生命力并竞争力的一个突出因素。

中国茶文化之“最”


导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也是世界茶叶之“源”,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当您美美地品一杯茶时,您可知道我国的茶文化之“最”?

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

据《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见,神农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的第一人。举世公认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最大的野生茶树

云南凤庆县,因生长了一棵3200年的古树茶王而著名,这棵古树被行内称为“世界茶祖”,这棵树基围5.82米,高10.6米,树冠直径达10米,时至今日仍然在生长中,且年年出茶!

最早的种茶专著

唐代陆羽撰述的《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专著。《茶经》已被译成10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最早引入中国茶叶的国家

公元805年,日本最澄禅师到我国浙江等地留学,把茶叶和种子带回日本。17世纪,茶叶传到欧洲,19世纪传到非洲。

最早的咏茶诗

据史载,西晋诗人张载“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士聊可娱”的诗,被称为第一首咏茶妙诗。

最早的茶话会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赐宴群臣必使之大醉。大臣韦曜酒量小,孙皓为照顾韦曜,秘赐“以茶代酒”。后来,逐渐产生集体饮茶的茶宴,类似今天的“茶话会”。

中国茶的“茶名之美”


中国茶名之美

茶美学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茶名是茶美学的组成部分之一。茶名之美,美在她赋予了人们对茶的无限憧憬,体现了高层次的审美观。从时节、形态、色泽、香味、地域、品德等角度解析了茶名之美,与同仁共同探讨茶美学,弘扬茶文化。

古典美学大师庄子曰:“名者,实之宾也。实者,名之本也。人们对事物的喜恶从一名可以得其概略。“志士渴不饮盗泉之水,热不息恶木之阴”,并非盗泉不清,恶木不阴,只因其名不良。所以,对世间万物的命名都有讲究。

茶的命名,在我们这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里,更具讲究之道。诸多精心命名而得的茶名,反映出命名者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以及综合素质之高低。如:旗枪、凤眉、瑞草魁、洞庭春芽、山河摘翠……这些茶名凝结了命名者对茶的深情厚意,饱含了对茶的审美情趣,体现了高层次的审美观。

茶的品名众多,归类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类:有根据采摘时节命名的,如春茶、明(清明)前、骑火、明后、雨(谷雨)前、雨后、夏茶、六月白、秋香、白露茶、冬片等等;有以茶叶形态命名的,如枪旗、鹰嘴,横芽、雀舌、麦颗、片(鳞)甲、蝉翼,玉环、龙虾等等;有根据茶叶色泽来命名的,如绿雪、碧芽、竹叶青、白芽,紫笋、绿华紫英,黄汤、辉白等等;有以茶香茶味命名的,如兰花、肉桂、水仙、苦茶等;有根据产茶地命名的,如洞庭碧螺春,寿州黄芽,蒙顶石花,庐山云雾、君山银针、安化松针等等;有以茶的品德为名的,如瑞草、草中英、玉角、苍坚、冰肝、寒洁,灵芽等等;还有以民间传说命名的,如铁观音,大红袍,周打铁茶,昭君毛尖等等。此外,还有一些茶名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有些饱含人们的美好祝福,如千佛岩茶、普陀佛茶,福寿茶、五子登科茶等等。

于枪旗、鹰嘴、绿雪、兰花等茶名之中可以欣赏到茶的色、香、味、形之美,于君山银针、石门银峰、西湖龙井等茶名中可以体会到名山名泉的美,有的茶名甚至可以将我们带入奇妙的境界。品前听茶名,茶的形、色、香即油然而生;待茶冲泡后,芽叶舒展,幽香沁心,至茶入口,细细品之,享受由茶美的滋味而带来的愉悦,此时舌底回甘,心旷神怡;再析茶名,得到一种耳、目、鼻、舌、心意的全方位的美的体验,如此往回萦绕,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中国茶道的简约之美


贵乎简约之美。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的俭约化与简易化,这两者则是密切相关连着的:俭约必简易,简易必俭约。而俭约化与简易化作为一种审美风格体现于啜茗生活中,便形成了的简约之美。此种简约之美,恰恰正是中国的优良审美传统的一大特色。若问,这种简约之美,它是在什么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呢?这就是说到我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上就迭迭发生了两种风尚之间彼此殊异和彼此消长之状况。这就是尚酒的奢糜之风与尚茶的俭约之风,两者由于各各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了迥乎其异的物质效应与精神效应,因而也就不能不迫使人们对之作出了不同的评价与抉择。且看其时南北朝廷频频颁布的禁酒令罢----隆安五年(401年),以岁饥,禁酒。(引自《晋书·安帝本纪》)--元嘉十二年(435年)六月,丹阳、淮南、吴兴、义兴大水,断酒。(其后待到元嘉二十年、二十一年,则又在局部地方颁禁酒令。)(引自《宋书·文帝本纪》)--河清四年(656年)二月壬申,以年谷不登,禁沽酒。(引自《北齐书·武成帝本纪》)--太安四年(458年)始设酒禁。是时年谷屡登,士民多因酒致酗讼,或议主政。帝恶其若此,故一切禁之。(引自《魏书·刑罚志》)--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颁的禁酒令中,更有极其严酷的刑罚,谓:“酿、沽、饮,皆斩之。”(引自《魏书·刑罚志》)你瞧,不论酿酒,卖酒,还是饮酒,竟一概都犯了杀头之罪,其严酷程度若此。于是作为对于尚酒之风的一种社会抵制,包括物质抵制和精神抵制,文明而俭约的尚茶之风便就此悄然兴起。而与之同时,茶树的种植,则亦由长江流域的上游而扩展延伸到了中游并下游一带,茶园处处,葱茏生色。特别是在江南的那些产茶区域境内,大大小小茶园更是举目可见,包括有官家茶园,私家茶园,道观茶园,寺院茶园,弥谷披冈,景象不凡。其时尚茶之风,不仅使市井民众深受渲染,而且多少朝廷官吏,以及文人、隐士之辈,也被席卷其中,竞相饮茶。当初文人、隐士圈内,本来是盛行着一种酒佐清谈的世风的,只因在乱世的恐怖政治氛围笼罩之下,他们不得不整日价嗜酒以消遥遁世,醉饮以浇愁释闷,或则借酒以抒悲怀,或则借酒以寄太息。而后来当禁酒令频频颁布之后,他们这才开始转而结缘于茶,从而便也养成了茶佐清谈的世风,这就更其表现出了道家的审美情怀和人生态度。久而久之,那些地方吏,直到帝王将相之辈,亦始效法之。诸如晋惠帝,齐武帝,杜预,谢安,桓温,刘琨,陆纳,王肃,江统,傅咸,孙楚,郭璞,常璩,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甚至在朝廷大臣之中,更有罢办酒宴,兴办茶宴的清廉佳话,盛传于世。随之朝野上下的尚茶之风,尤其是倡办俭约而简易的小型茶果宴之风,则亦兴于一时矣。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这种不施铺张,不设盛馔,佐以瓜果,伴以清淡的小型茶果宴,就蕴含有中国的简约之美这个审美特色,并且人微言轻中国的一种优良审美传统而被沿袭下来,直迄今--我不知当今茶话会之类,是否即乃属于昔日小型茶果宴会遗风耶?当然,毋庸讳言,中国的审美取向亦有其复杂而曲折的历史。即如我国历史上的宫廷和贵族,尤其唐代以降的宫廷和贵族,就恰恰是跟中国的简约之美背道而驰的。只因它们追求的则是森严的礼仪,既有百般繁褥的程式,又有百般豪奢的排场,并还奉行那套不堪斯文、蹂躏文明的跪拜之礼。这些个弊端则全然有悖于中国崇尚简约之美的这个优良审美传统。无怪乎历代宫廷和贵族,尽管堂皇之至,威风之至,凛凛然而不可一世于一时,然而却毕竟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终于随着封建王朝及其封建社会制度被彻底消灭,它们也就不可避免地被现代文明淘汰殃尽矣。而相比之下,中国城乡遍布的那种饮之随意,行之简易且俭约的庶民,尤其是明代以来普遍推行的撮泡茶这种即冲即饮的俗风,恰恰就更体现出了富有自然之美并简约之美的这个审美传统特色。这是中国文化富有顽强生命力并竞争力的一个突出因素。

中国茶之我们为什么要喝茶?


一、自从我们的先人发现了茶有24种功效后

茶先从病用疾病到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宠品再到平常百姓的饮茶消暑,保健延寿,休闲养生,修心养性,滔情交友,社交往来,商务会谈,外交礼尚,不仅是理疗养生保健品,又是崇尚社交往来的媒介品!因此,才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崇尚饮茶!

二、从“查荼茶”到四千年茶文化史

从神农百草的“查”解72毒到陈藏器的茶为万病之药,再到因“茶圣”陆羽的师傅和师叔,一生无它好,仅爱喝茶就活到108岁,才将“荼”字除去一横而正好爱喝茶活到108寿。国人一向将光吃“米饭”不喝茶最高寿活到88叫“米寿”,吃完饭后又喝茶,可活到108岁,叫“茶寿”,并一直引用至今。“茶”发展到今天,理疗保健、休闲养生、修心养性、滔情交友、友好社交乃至外交往来,都有他的用武之地,从而铸就了“宁可一月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光辉灿烂的四千年茶文化史!

三、还茶一个本来面目

自从2005年以来,以云南,福建,湖北省政府为代表,在积极富民强省政策引导下,名不见经传的云南普洱,湖南黑茶立即引领国人饮茶之风,接着是享有盛名的福建闽红潮起了中国红茶热!同时也让一向是六茶老大哥,也是世卫组织名列世界六大保健品之首的绿茶遭受到强力冲击变成了不争的事实!

然而还有少数一些急功近利的猴急般的生产商,生产了些看上去很有些年份的,看似刚出土的文物似的,弄个脏兮兮的茶来欺骗“雾里看花”的茶民去相信有些年头而花高价买入!虽只是少数,但影响非小,需知因“太脏”或“太雾”的茶要洗去三遍才能喝!而茶是世界上顶级理疗保健品,100度开水泡出茶汤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体健康必须的有机物,被洗去三遍后可想而之!为不让急攻进利者扰乱安全健康的茶市,望广大茶民多了解一些专业知识,如将理疗保健功效最高的绿茶、红茶市场份额消弱,饮茶热情就会大大消弱,是不利国茶发展的!希望各类茶商应生产高效`安全`健康的绿色茶叶!不要盲目生产几乎面目全非的脏兮兮不良茶!还茶一个真实自然面目!

四、怎么促进既是产茶大国又是饮茶大国

也许没有太多的中国人知道,不产茶的英国人均消费茶2750克,而我产茶大国,人均300克.不足英国的一个零头。这是如何?爱吃烤羊排,烤牛排这七成熟的食品,会引起消化功能和胃病,是靠消化排毒极强的红茶得以解决胃病化等疾病。虽说我国最先发现的理疗保健功效的,但热情不高,懂茶少,真正会饮茶的人更少,图省事,方便,快捷的人多,尤其是年轻人!因此,加大普茶文化,科学宣传刻不容缓!

让更多人懂的喝茶的重要性!可以说再不喝红茶绿茶`真的对生命健康过不去!喝茶减肥,世纪健康的大革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营养过剩,是每年发生引肥胖引起的心脏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新脑血栓等2.3亿人,其中还有死于药物不良达2钱万人!在因环境污染,日本的核辐射,电子辐射,压力增大等.因此才有今日笔者的呼吁“最不能省的是茶钱”要使全国知道之日,便是饮茶大国之时!

五、谁来拯救下一代茶民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多年轻人图省事,图快捷,而选择像可口可乐这般的高热卡饮料和其他饮料!加上他们又受父辈花大把钱买的成捆成团的大宗茶,用锯,斧,刀,锥子忙活了半天才弄上一杯茶在烧上100度的水慢慢泡上饮之,而饮过三年五载的也没见白发减少,肥胖减瘦,胃病见缓,血压见低的影响下,才对茶不屑一顾,因此专家的担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生产茶叶的商民,更要为年轻人生产高效快捷安全的又适价的好茶来留住年轻茶民并发展下一代茶民的积极消费群,方使国茶永远振兴不衰!

六、如何更好得激进全民饮茶积极性

笔者认为,还是加大普及茶专业知识,尤其是科学饮茶知识然后规范市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茶喝没有污染没有农残,霉变的安全,卫生适用的好茶致力于科学饮茶尤为重要,不能再出现该喝红茶的某胃痛胃寒的人喝不该喝的绿茶。

而该喝绿茶的某容易上火,虚热,疲软,精神不振,视觉不清的人喝红茶!六类茶因产地不同,加工不同,其属性自然不同,理疗保健功能也自然不同,如绿茶性苦微寒属寒性茶,白茶于绿茶同属,因此专家建议,买茶英据自身健康需求来选购方为科学,身强体壮者可按春夏季以凉性绿茶,秋季以为中性茶,不冷不热不温不火的青茶,黄茶,黑茶;冬以热性红茶。先知先之,先有茶商知道,方有茶民知道,承接中华茶文化积极发展的重任,在于茶业经销商,尤其是仅是生产商又是经销商的茶商。

七、喝茶其实只是一种修养,喝茶其实只是一种爱好,喝茶其实只是一种习惯,喝茶也可以消脂轻体。

人体的大部分都是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的液体环境,我们的生命离不了水,所以我们要喝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肉类摄入量越来越多,脂肪在我们体内剩余堆积越来越多,喝茶有利于消除这些多余脂肪,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最直接的好处是喝茶可以提神,刺激人体兴奋,所以很多人喜欢喝茶。

喝茶的好处还在于能使人保持良好的身材,使人保持持久的健康状态。由于经常喝茶的人身体灵活,动作敏捷,所以他就易于运动,爱好运动,避免了懒惰造成的不良循环。

现代社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体内摄入沉积了大量的化学毒素等不良物质,喝茶可以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还能帮助人体有效排出体内沉积的不良物质,抵御污染物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这正在成为我们喝茶的更为主要的原因。

八、茶的历史

饮茶是一年四季、男女老少皆宜的营养保健饮料,也是最廉价的大众饮料,人们每天在饮茶过程中,体内不知不觉地吸收着茶中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用来调整身体的机能,增益健康,给人们生活带来欢快。

为什么喝茶与喝开水不一样,这一点古人在实践中早巳有所认识,唐代《本草拾遗》中指出:“诸约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日本《吃茶养生记》中也说,“茶为养生之仙叶,延令之妙术”,欧洲诗人亦称茶为“灵魂之饮”。但其中隐藏的真正秘密,直到二十世纪初期才为世界的科学家、医学家、药学家逐步得到揭示和证实。原来茶叶中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的为茶多酚、咖啡碱、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芳香物族化合物、各种锥生素和矿物质等,而且这些成分都能相互作用,调和一致,各自发挥其独特的天然功效。

茶具有:生津止渴、清心明目、利尿解毒、消食去腻、补充营养、解除疲劳、强心降压、抗癌抗辐射、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延缓人体衰老等功能。此外,茶是大自然的产物,也是人工的杰作,喝茶可让人们领略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人文典故等诸般韵味,具有良好的精神调适作用,有利于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我国审美文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即乃虚静之美也。

追溯历史,早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对于虚静之说,就曾经有过种种论述,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也……虚静之说,本是根底于道家的审美学说。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就大处来说,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至于就小处来说,即如我国审美文化中的这个虚静之美,其“虚”与“静”之间的辩证关系则亦不例外。这就是说,静乃始于虚也。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之真谛,即在于此。

中国的虚静之美,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四规”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是因为,日本文化属于禅道文化,亦即佛门文化的性质。故尔就日本来说,他们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在审美的过程中,其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需要表达佛门的教义并教规。这就正如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的那样:茶意即禅意也,因此舍掉禅之外,就没有茶意;不知道禅味的话,也就不知道茶味。这证明,日本就其本质来说,它只不过是一种禅道模式。他们奉行的美学,则是禅味至上主义的禅道美学,始终至虔至诚地追求充满禅道理念的枯寂之美。所以,就日本来说,他们很难体悟中国的虚静之美。试想,若让心界的全部空间充满宗教的教义、教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如此境况,怎能有感悟的虚静之美可言呢。当然,日本的宗教信仰,本是无可厚非的。这里作出两种不同性质的审美文化的比较,旨在说明因两国国情的不同,因而彼此在审美文化方面亦殊有差异。正视这一点,则更有利于彼此之间开展文化交流,便于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关于中国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并非空泛,仔细品味,有助于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其实虚静之说并不玄奥,只需明白一点,即静乃始于虚也,在内心世界的空间里,在受到外物之苦时,在品茗审美之前,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堆垒之物,尽量排解开去,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以及赏鉴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这一切,不正是属于虚静之美的境界么﹖  

由此可知,历代诗人兼茶人在从事咏茶的创作生活中,在审美的感悟并吟咏中,自然皆离不开亦虚亦静的精神氛围与精神境界。尤其当心灵世界的静氛形成之时,则更给审美感悟并咏茶创作营造了最佳契机。禅有禅悟,茶有茶思。就审美与咏茶创作来说,茶悟出茶思,茶悟出茶情,茶悟出的是不失茶氛的灵气,茶悟出的是不失茶韵的美感,这一切皆跟所谓禅悟迥乎其异。需知,由茶悟而升华,即堪达于无穷美妙的艺术境界,甚至达于像卢仝在《七碗茶诗》中所讴歌的那般如梦如幻,如恍如惚,如通仙灵,如御清风的诗性境界。这正是中国及其审美文化,包括虚静之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或问,这虚静之“静”,是不是意味着自始至终需“静”得鸦雀无声,需“静”得肃穆庄严,如日本那般地枯寂呢﹖当然不是这样。中国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实质上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至于外界环境的宁静,兼顾即可。只要自我心灵不失虚静,则茗叙也罢、说笑也罢、听曲也罢、赏戏也罢,在啜茗中兴之所至,或则朗吟,或则放歌,或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皆无不可。无怪蜀都一带茶馆,历来盛行摆龙门阵,那就叫做静中有闹,闹中有静,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我想,这可以说是虚静之美的一种动态样式,动态风貌罢。

中国茶文化之饮茶礼仪介绍


饮茶时中国的传统习俗,客来敬茶以及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社会礼仪了,随着社会的发展,饮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不管是在待人处事方面,还是饮茶敬酒的时候,都是有很多的讲究的地方。下面就跟着小编来学学看看饮茶的礼仪吧!

茶具

1、茶具要清洁

所有茶器茶具从外观上看必须是干净透明的,杯子里没有茶垢、杂质、指纹等之类的异物附着杯子上面。许多人喜欢使用老物品,因为上面残留着岁月的痕迹,这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不包括玻璃公道上黄褐的茶垢,也不包括渣方、壶承、茶盘上面残留的令人不悦的水渍或茶渣。这些个人喜好和不拘小节,请尽量不要应影响到他人的感官。

2、茶席布置简单

无需奢华,但需洁净,不使用的器具尽量在桌面以外,如为干泡,必须出现在桌面的渣方(水盂),应尽量放置在顺手,但不抢眼的地方,杯子及用具。花器等装饰,应符合主题;盖置一类的小件装饰,颜色、材质应细细选择,尽量与茶席融为一体或与主泡器具呼应。避免喧宾夺主。

3、茶水浓度要恰当

泡茶,茶叶用量要适当,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泡出的茶没有味道。泡茶前,不妨先问问宾客的饮茶习惯,再根据客人的口味浓淡习惯冲泡。

4、茶满欺客,七分茶三分情

俗语有说: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倒茶给宾客,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以倒七分满为宜,留下三分人情给客人是礼法。

端茶

5、端茶要得法

中国的传统习惯是只要两手健全,都必须用双手给客人端茶。此外,双手端茶也要有讲究,有杯耳的茶杯,一般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

6、顺时针的讲究

一般茶主人都以右手持壶或公道为宾客倒茶,应自左到右顺时针倒茶,这样壶口或公道口是倒退着为宾客分茶,因为如自右到左逆时针则口向前冲着为宾客倒茶,壶嘴不断行向前如一把利刃,变成一种含侵略性的动作,大家就会坐立不安。当然,如习惯左手持壶,则可自逆时针。

7、逆时针的讲究

在进行回转注水、温杯、烫壶等动作时用双手回旋。一般使用右手,按逆时针方向,类似于招呼手势,寓意“来、来、来”表示欢迎。反之则变成暗示挥斥“去,去、去”了。若为左手则为顺时针。

8、添茶要及时

要时刻关注客人的杯子,需要添茶时,要义不容辞及时去添茶。添茶时,必须先给客人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茶点

9、茶点

正规场合,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视为对茶的不尊重。食用的茶点,并不推荐重口味的蜜饯、奶糖类茶食,坚果类的零食比较适宜。茶到深夜,当备茶点。

以上就是一些有关饮茶过程中基本礼仪的介绍,由于地域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可能人们在喝茶上的礼仪也会有些不同。但是入乡随俗,每去到一个地方,必须尽快学好喝茶的礼仪这是对主人的尊敬哦,同时也可避免让自己难堪出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