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资本激活贵州道真茶产业

发布时间 : 2019-11-13
贵州黑茶 道然黑茶 国易道黑茶

【www.cy316.com - 贵州黑茶】

家住三元村的盛志勇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自己的土地上为别人打上了工,当起了“打工者”。以前起早贪黑的他如今只需要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年下来,比起以前,收入还增加了不少。和盛志勇一样,在道真县大力发展茶叶的今天,尝到甜头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把自己的荒山和不愿意耕种的土地租赁给茶叶种植大户,在缺乏资金投入和生产技术的他们,一边能拿到每年的土地租赁费,一边为这些茶叶种植大户打工,获得较为丰厚的劳动报酬,这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是最想要的选择。同时,茶叶种植大户在承包了农民的土地后,再雇佣当地的农民,一方面利用农村劳动力充足,一方面利用农民的朴实勤劳,这为需要大量劳动力的茶叶种植大户们节约了不少成本。形成了农民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双赢发展模式。正在被改变的身份站在道真县大千镇三元村后的大山顶上俯视,一片片幼龄茶园如今仍不能掩饰脚下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三元村海拔1000多米,长期以来,这就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末,这里的人们还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人均收入还足200元。6年前,当南下打工的浪潮再一次席卷贵州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时候,三元村同样未能逃过此“劫”,半数以上的村民外出打工了,使得大量的土地变成了荒山。在贵州茶叶产业的激励下,道真县君茶实业有限公司三元村在投资200多万元承包了1000多亩的荒山和熟地,建起了茶园,打通了公路。从此,三元村的交通变化了,村子的环境变化了,村民们的身份也从一个农民开始向工人转变了。“打工者”一词一直是盛志勇对当地年轻人的称呼,如今,盛志勇自称也是“打工者”。清晨6点,当三元村整个村庄还在浓雾的笼罩下,盛志勇带着10多名工人(当地村民)背上喷雾器来到了茶园里,开始为君茶实业有限公司的1000多亩茶园喷洒无公害的杀虫剂。当太阳还没有爬上三元村后海拔1300多米的大山时,盛志勇就带着10多位农民“下班”了。他们每天在茶园里工作8小时,工资是25元/天。“从开始种茶叶的那一天起,为茶园松土、锄草、施肥等等每天、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活路要干。现在茶园还未成林,公司还在茶园里套种了花生、白菜、辣椒等经济作物,事情就更多了。”盛志勇告诉记者说。据君茶实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军介绍,农忙的时候,最多的一天有100多人在他的茶园干活,平常时间也有20多个村民长期tieguanyin工作在他的茶园里。再过一年时间,等茶园成林开始大量采茶的时候,还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只要茶园存在一天,村民们就有做不完的事情,就能长期获得可观、稳定的收入。民间资本的力量茶园建设,如今在道真县可以说是轰轰烈烈。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种植大户的不断涌现,使得民间资本大量的投入到了茶产业发展中来。“在我们县发展茶叶的大户,大多数以前都不是从事茶叶生产的企业,在发展茶叶以前,他们有的是从事客运的、有的是承包工程的、还有的是国家公务人员等来自各行各业。”道真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税开伦主任说。据税主任介绍,君茶实业有限公司陈军总经理以前就是跑长途客运的私营老板,去年,陈总转让了自己客车,加上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到了茶叶发展中来。在看准了这条欣欣向荣的绿色大道后,今年,陈总卖掉了自己的一栋房子,再一次加大了对茶园的投入。和陈军一样,从事客运工作赵军总经理,如今已放弃客运这一垄断行业,转向投资茶叶产业,在道真县玉溪镇箭杆山承包了800多亩土地建起了茶园,目前,茶园长势良好,接下来,赵军总经理还准备再投资几十万元建一座茶叶加工厂。作为道真县茶叶发展龙头老大的宏福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杨志福高瞻远瞩,5年前就在道真玉溪镇承包了400多亩良田,建起了高标准的有机茶园,同时,还对500多亩老茶园进行重建改造。今年,该公司又投入了300多万元建起了道真县首座标铁观音准化有机茶大型加工厂。该公司不断的壮大发展,带动了周围一大批农户开始种植茶叶,新建茶园上1000亩。道真县茶茶产业发展办公室税开伦算了一笔帐,从去年以来,道真茶叶的种植大户达到了13户,这些茶叶种植大户少的有200亩,多的有上1000亩,如过每亩新建茶园按1700元/亩的投入来计算,道真县在茶叶发展上,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吸引上1000万元的民间资金。

wWw.cY316.COM

小编推荐

“茶云”大数据推动贵州茶产业转型升级


为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近两年来,贵州省运用茶云”大数据,帮助茶品种选育、品质把控和品牌传播,对贵州茶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利用,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记者从贵州省政协了解到,经过近两年的建设,由贵州省政协牵头组织实施的“茶云”包括茶资源数据库,基因分析、生物物联、品质认证、文化传播平台,取得初步成效。

目前,“茶云”已完成搭建包含全省茶树品种、基因、种植和质量监控等数据的贵州茶资源数据库;通过基因分析,对全省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资源进行大规模测序和分析,为选育茶树品种提供数据支持和方法指导;实践建设现代茶园,在贵州省黎平、纳雍、江口三个试点县设置600余个传感器无线节点,对上千亩核心茶园实现实时监测,构建黔茶种植生态模型。

据了解,茶云将汇集目前贵州137万茶农,2336家茶企、1424家茶种植合作社的相关数据;面向茶企、合作社,提供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信息化服务、跨境贸易一站式服务,上下游企业供应链服务,实现黔茶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整合;建立起消费者与茶产业区、茶企之间的信用通道。通过数据采集,挖掘和职能分析,为茶产业政策制定和产业引导提供决策分析。

根据2016年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贵州茶园种植面积达696万亩,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茶产量28.4万吨,产值299.8亿元。茶叶已成为贵州省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根据规划,到“十三五”末,贵州茶叶加工企业将达到5000家,茶叶年产量40万吨,综合产值超千亿元。

贵州石阡大屯村“脱贫攻坚”发展茶产业


为了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近年来贵州省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大力发展茶产业,围绕“建设好党支部、发展好茶产业、连接好利益机制”的工作思路,将解决经济问题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之路。

村级换届时,优先选任爱茶懂茶愿意发展茶产业的能人。班子成员大都成为“五员村干部”,即:发动种茶的宣传员、带动种茶的示范员、茶园管理的护林员、茶叶加工的技术员、茶叶销售的营销员。在现有5名村干部中,3人擅长茶叶种植、管护、加工,1人懂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1人熟悉财务管理,村干部大都是茶产业发展的“土专家”,党员成了茶产业发展的“示范员”。

茶园

大屯村把茶产业定位为“子孙产业”,增强了茶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地位。如今,茶园建设管护和茶园面积已经初具规模。同时,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积极与省茶科所、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团队合作,采取太阳能防虫、以草抑草、茶园机械管护、选育优质品种等方式推动茶产业绿色发展。目前,大屯村实有茶园2230亩,人均0.7亩。通过强化茶叶加工,茶青下树率明显提高,茶园效益逐步显现。206名贫困群众掌握了茶叶种植技术,38人能熟练操作茶叶管护机械;135人熟悉病虫害防治,67人学会了茶叶加工,茶叶产品的品种由1种增加到6种,成功通过QS认证。

今年,大屯村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可分配收益15.6万元,贫困户户均分红302元。今年有23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务工,平均领取务工报酬2100元。其中,最多的一人领取务工报酬12000元。经济日报记者王新伟吴秉泽

贵州思南县:生态茶产业异军突起


生态茶是一种新型的茶叶生产模式,属于生态农业的范畴。生态茶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种植出来的茶叶。思南县是我国四川省的一个行政县,该县拥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近年来,当地一直致力于发展生态茶生产,如今已经颇具产业规模,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生态茶生产基地

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思南县12万亩投产茶园陆续吐露新芽。3月8日,在思南县许家坝镇长青种养专业合作社生态茶园基地,合作社的技术工人们正在对今年新来的采茶工人进行春茶采摘技术要领培训。在采茶现场,50多名采茶能手正在忙着采摘嫩嫩的春芽,茶农们手托茶盘、腰挎茶篓,一双双巧手上下翻飞。

家住许家坝镇杨家山村马家组43岁的肖文桃有着多年的采摘经验,每年的春茶开采,她都会与村邻一起上山采茶,“基地采出的茶青卖30元一斤,我们一天可以挣160元左右。”肖文桃说。

长青种养专业合作社2200亩茶园已全部投产。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今年开年以来,春季气温都比往年偏高,茶园长势好,发芽多,为了保障茶农和采茶工的利益,农户茶青按照每公斤160元进行收购,基地采摘的茶青以每公斤60元收购。

据了解,近年来,思南县按照集聚资源、合理布局、规模发展、板块打造、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强势推进茶产业发展。今年全县已有12万亩茶园进入丰产期。

为了提高春茶的下树率和产出率,思南县相关部门提前对茶园进行了管护,对采摘工人进行了培训,并帮助企业筹集资金收购茶青,以此来保障茶企、茶农、专业合作社的效益。

贵州独山县:茶产业助推农民致富


近几年来,贵州独山县因种茶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了,该县的茶园面积也在持续增长,近日,在影山镇翁奇村麻基组茶山上,茶农们三五成群正埋头采摘茶,一眼望去,茶山青青,茶叶嫩绿,犹如绿色的海洋。

采茶

“今天收获还不错,不到一会儿功夫,我就摘了一篮子,我得赶快拿去企业加工了,争取卖个好价钱。”村民刘大伟说道。

刘大伟口中的企业就是如今已经闻名独山甚至省、州的新贵茶业。它是一家集生态休闲旅游观光、茶产品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新兴民营企业。当刘大伟把新鲜嫩绿的茶青送入一红一绿两条生产线,两个小时后,经过收青、摊青、杀青、揉捻、整形、提毫等一系列工序,茶青变成一盒盒包装精美的成品茶叶。而这些茶业主要销往浙江、江苏、贵阳、上海等地。

“过去只要一提到麻基组,很多人都会说那里穷,是典型的穷寨子,而如今却因为种植茶产业成为了富裕的寨子。”刘大伟说:“我们寨子有20户人家,现在几乎每户都种上10余亩,产值有12万元,除去育苗、人工等费用,年均纯收入达8万元。”附近村寨听说种茶有搞头,都会选择避开农忙时节过来帮忙采茶,每天都能得到80至100元不等的收入,成为了他们增收的“第二职业。”

“这两年种茶,收入是一年比一年高,你看,我现在住着新房,开着新车。这一切还得感谢我手中的茶啊!”村民陈大哥说。

……

在独山,有不少农户因为种茶、采茶让他们收入得到了持续增收。目前,全县共有茶园12.8万亩,投产茶园3.5万亩,全年茶叶产量达到1160吨,产值近2.1亿元。

当然,像影山镇这样因种茶而助推农户致富的典型,只是独山多措并举加速发展茶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独山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在充分发挥茶产业优势上,因地制宜,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投入等措施,培育发展茶产业。目前,全县有茶叶加工厂29家,涉及茶企业(合作社)14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州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7家。此外,自2015年来,该县已成功举办两届独山论坛--中国茶产业发展智库峰会,通过产品与文化推广,展示了独山和黔南茶产业风采。

“茶云”大数据推动贵州茶产业逆袭


在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产业争相分析利用大数据促进发展,贵州茶产业也利用“茶云”走上了逆袭之路,加速推动了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想不到吧,在瓮安这里还有全国最大的黄金芽集中连片种植基地。”1月7日,在贵州省瓮安县建中镇苗岭雾海欧标茶庄基地,当地的茶旅一体化项目,已经成为了游客的热门景点。

贵州产茶历史悠久,拥有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不过,由于缺乏相应的品牌号召力,多年来,贵州茶一直面临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境地。

最近几年,贵州正加速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香飘四海的贵州茶正实现着“逆袭”,茶园面积达696万亩,位居中国第一,有470万农民因茶脱贫致富,茶叶已成为贵州省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对茶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利用

运用数据库、生物基因、物联网、理化分析等技术建设“茶云”大数据,对贵州茶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利用,帮助茶产业的品种选育、品质把控和品牌传播——1月3日,记者了解到,经过近两年的建设,由贵州省政协牵头组织实施的“茶云”大数据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贵州茶产业

2016年10月,贵州茶产业官方大数据平台正式启动运行。它由产业云、商贸云、公众云三个子云构成,主要聚焦茶产业发展中的“领导决策盲点、行业管理难点、企业市场痛点、公众消费疑点”四个关键问题,通过数据采集、挖掘、呈现和智能分析,为贵州茶产业的政策制定和产业引导提供决策辅助。

目前,“茶云”已完成搭建包含全省茶树品种、基因、种植和质量监控等数据的贵州茶资源数据库;通过基因分析,对全省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资源进行大规模测序和分析,为选育茶树品种提供数据支持和方法指导;实践建设现代茶园,在贵州省黎平、纳雍、江口三个试点县设置600余个传感器无线节点,对上千亩核心茶园实现实时监测,构建黔茶种植生态模型。

据了解,“茶云”将汇集目前贵州137万茶农,2336家茶企、1424家茶种植合作社的相关数据;面向茶企、合作社,提供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信息化服务、跨境贸易一站式服务,上下游企业供应链服务,实现黔茶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整合;建立起消费者与茶产业区、茶企之间的信用通道。

精心培育“名茶”,破解品牌之殇

曾几何时,多家其他省份的茶企在贵州大建生产基地,产品直接贴牌销售,这让贵州茶产业发展陷入尴尬的境地。品牌之殇,成为贵州茶产业的一块心病。

2014年5月,贵州省政府出台《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实施黔茶品牌战略,重点支持以“都匀毛尖”为代表的“三绿一红”(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品牌发展,建设全国茶叶强省。自此,贵州茶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贵州大力发展一批知名茶企业和茶产品,制定“黔茶”品牌认证体系,定期开展品牌认定活动,评选10个茶产品进行重点扶持,整体宣传推介,推动形成“黔茶”系列品牌产品。记者从贵州省茶协了解到,2016年贵州茶叶产量、销量均实现20%以上的增长,茶产量28.4万吨,综合产值超过了500亿元。随着贵州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集约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些都进一步奠定了贵州茶产业在全国的地位。

老百姓喝上了便宜好茶

过去,由于贵州一些茶企片面追求单芽,只采摘春茶,一亩茶园只能产二三十斤单芽,动辄上千元一斤,虽然价格昂贵,茶农却赚不到钱。对此,相关部门开始对茶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引导企业延伸“大众市场”,让老百姓喝上便宜好茶。

例如,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贵州省农委曾联合发布《贵州茶叶品牌产品标准和技术规程》,规范了产地范围,还调整了鲜叶等级要求,对农残零容忍,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细化了茶叶加工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严格规范加工场所条件,并制定了统一保质期。如今,通过鲜叶等级的调整,鼓励企业生产一芽一叶、二叶、三叶,不仅延长了茶叶采摘期、增加了茶农收入,提高了大宗茶青的下树率,而且还让老百姓喝上了便宜的好茶。

据统计,2017年,贵州茶叶出口量超过2300吨,贸易额超过7100万美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出口量增长超过150%,贸易额增长超过110%,这也是贵州茶叶出口近三年来首次出现出口量和贸易额的双翻倍增长。

看湄潭如何打造贵州茶产业第一县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素有“小江南”美称的我省茶叶大县湄潭,从连片苗圃里忙着育茶苗的妇女,到山岗上整地种茶的农民;从蓬勃发展的基地建设,到茶叶加工龙头企业的崛起……到处感受到茶产业加快发展的铿锵脚步,茶产业已成为湄潭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突破口。

农民争上“合作船”

“你们是在栽茶苗?”

“是喽。”

“为什么这么多人?”

“我们的土地已租给茶叶公司啦,我们是给茶叶公司苗圃基地打工。”

“一天能挣多少钱?”

“多劳多得,按工作量拿钱,少的每天60元,多的能挣100多元。”

10月28日,在湄潭县黄家坝合同村公路边的一片茶苗圃里,几十个农民正在忙着栽茶苗。记者走进有200亩面积的苗圃和正在干活的农民交谈。一位叫李来芬的妇女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种茶的都成立合作社了,土地租给茶叶公司每年可得几百元租金,在自家土地上打工,比在外打工收入还多,群众积极性高得很。”

有中国西部茶海之称的湄潭县有茶园16.5万亩,一望无际的茶园让当地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图为永兴万亩茶园的农民在摘秋茶。

湄潭县是我省茶叶种植大县。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加快茶叶生产中,把“制定一个规划,扶强一批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培育一个市场,形成一大产业”作为茶叶发展的主攻目标,推进茶产业快速发展。为加快茶叶基地发展、提高茶叶种植质量,增加茶农收入,县委、县政府创新发展模式,以组建茶叶生产经营一条龙的茶叶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种茶合作社组织,用茶叶公司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以“公司+合作社+茶农”的生产模式,使茶叶种植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新路。湄潭县栗香茶叶公司6年时间,先后在流河渡、马山、复兴、洗马等乡镇扶持和组织农民建立一批茶叶种植合作社,现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14000多人,茶园面积2.2万亩。湄潭县兰馨茶业公司采取公司与茶业合作社联结模式,茶农的茶青采摘、收购、销售,都在合作社的组织下进行,茶叶收购体系有了保障,农民入合作社的积极性高涨。在兴隆、马山、复兴等茶叶基地乡镇里,农民入合作社率基本达到了100%。公司现有基地茶园1.8万亩,有合作社成员4000余人。

永兴镇永兴桥村农民吴忠书告诉记者,他家有6亩茶园,未加入合作社前,每亩茶园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加入合作社后,种茶、采茶、施肥都有茶叶公司技术人员指导,不仅茶青产量提高,质量也逐年提高,现每亩茶年收入都在50000元以上。

据了解,湄潭县90%的茶农都加入了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合作社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壮大。2002年,湄潭县只有茶园4万亩。在省农业厅支持下,短短6年时间,已发展到16.5万亩,平均每年增加2万亩。目前,投产茶园已有9万亩,茶叶产量5285吨,产值已突破2亿元,综合产值超过4亿元。茶产业的就业人员超过10万人,农民在茶叶种植上每亩年收入达3500元以上。

规模发展靠“龙头”

在今年10月举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湄潭县可谓“占尽春光”,茶博会共评出17个国家金奖,贵州省荣获10个,湄潭县拿到了3枚。

湄潭县茶叶一次茶博会赢得了3块金牌,绝非偶然。从2000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把做大做强茶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农民致富的重中之重来抓。在迅速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把融资、引资扶持兴建茶叶加工企业作为加快茶产业发展的“龙头”,千方百计兴建具有现代农业规模和科学技术的茶叶加工厂。县里专门出台了扶持茶加工企业的政策措施:凡建厂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企业,贷款贴息3年;投产后县级税收等额奖励3年;优惠安排征用土地;获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分别奖励100万元、10万元、1万元。优惠的扶持政策使茶叶加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走进贵州湄潭县兰馨茶业有限公司,先进的茶叶加工生产线井然有序。这个2006年在政府扶持下兴建的茶加工企业,共投资1360万元,其中政府扶持资金达420万元。公司采用微波杀青、微波干燥、远红外提香等三项专利技术,茶叶加工质量大大提高,加工成本明显下降。茶叶加工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两年获7项加工工艺专利,公司生产的“兰馨雀舌”、“兰馨翠片”连续两年获得国家金奖。目前,该公司已形成年加工900吨茶叶,150吨名优茶的规模。在湄潭县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公司今明两年又准备再上一条生产线。

目前,湄潭县的茶叶加工企业有相当规模的已发展到7家。过去那种村村加工茶、质量没保证、好茶缺名牌的历史已经结束。县里最多时曾有200多家加工厂和作坊,现在只有20余家,而打造金奖的企业主要靠兰馨公司、栗香公司、茗茶公司等7家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工艺的规模企业。今年茶青上市时,龙头企业平均每100斤茶青收购价比其他企业高20元至30元,不仅小企业无法竞争,个体户和茶农也感到加工无名茶不如卖茶青了。

湄潭县委书记田刚告诉记者,加大扶持茶叶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力度,使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在县里按每万亩茶园设立一个茶青交易市场,企业与茶农直接交易,茶青90%都是本县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加工的,卖茶青给外地收购商的现象大大减少,龙头企业加工的高品质名牌茶还打响了湄潭茶叶的品牌,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产业化开发“生财之道”

走进位于湄潭县工业园区的遵义陆圣康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立刻给人不同的感觉。众多的先进机械,工人们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戴着口罩,让人感到产品的神秘。

陆圣康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投资5200万元,今年9月才刚刚投产的以茶叶为原料生产茶多酚的企业。茶多酚是茶叶中茶素、酚素等提取物的总称。茶多酚具有清除人体自由基、降血压血脂、扩张微细血管和抗衰老等多种作用,目前已广泛用于食品、药品生产。在欧美、东南亚市场十分畅销,发展前景广阔。茶多酚每吨30万元,公司投产仅一个多月,已生产40吨,创产值1200万元。可喜的是,生产茶多酚原料是加工茶叶不用的老茶叶和低质茶,仅此一项,每亩茶园将为茶农增收数百元上千元。茶叶种植加工产业链延长,给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全国仅有茶多酚生产企业10余家,300吨生产规模的仅陆圣康源一家,公司还将进行二期扩建,形成1500吨的生产能力,届时每年可利用废茶叶1.5万吨以上,对茶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在湄潭县南方嘉木有限公司,茶籽生产线又让人耳目一新。茶籽是茶叶生产的副产品,除少量用于繁殖外,大都自生自灭,腐烂地间。南方嘉木公司从2002年从事茶籽油开发研究,2005年小规模生产成功,2007年投资1300万元,兴建年加工能力2000吨茶籽油的生产线,今年5月正式投产后,目前,已生产茶籽油718吨,创产值3500万元。

茶籽油生产不仅使茶籽变废为宝,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对增加食用油供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省现有茶园150万亩,每亩产茶籽按35公斤计算,年产茶籽5万吨以上,如果全部加工成食用油,每亩可为茶农增收100多元。

茶多酚和茶籽油的开发成功,为湄潭县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增添了活力和后劲。今年凡卖废茶叶和茶籽的茶农,每亩增收300元左右。为茶农开辟了新的生财之道。据了解,如果荒山荒坡上种茶以收茶籽为主,每亩可产茶籽2000公斤,茶籽油加工的潜力很大。

贵州印江县:改革茶产业 力推梵茶出境


3月21日讯 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我国一个名茶之乡,3月20日上午,这里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以“地标引领.梵茶出境”为主题,深度变革产业发展方式,打造武陵山出口茶生产基地,发布会现场,全国3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聚焦印江,帮助将“贵州茶”推向纵深宣传领域。

据介绍,印江县发展茶产业历史悠久,拥有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生态功能核心区重点县四张“国字号”生态名片。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发展茶产业已有基础、有优势,有规模、有品牌。特别是近年来,印江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机遇,按照“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将茶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强势推进茶产业发展。

据统计,目前,印江茶园面积达37万亩,其中投产茶园21.6万亩,获有机认证茶园5000亩,无公害认证茶园16.48万亩。现有茶叶生产加工经营企业131家,其中,省级茶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茶业龙头企业11家。“梵净山翠峰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梵净山茶”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荣誉称号和“中国重点产茶县”,茶产业发展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

据介绍,印江县按照“按股融资、按股分享、按股收益”的原则,整合了县内16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组建成一家国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茶叶企业,即贵州梵之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使之成为“集聚资源、集群加工、集中精制、集约经营、集团发展”的新型市场主体,引领全县茶产业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