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优质、高产、高效益的栽培技术---茶树的修剪与采摘

发布时间 : 2019-11-13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老茶树的茶叶 观音茶树

【www.cy316.com -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一)茶树修剪与采摘的目的。茶树修剪是塑造丰产树冠的主要手段;茶叶采摘既是茶树栽培的收获过程。也是养成茶树丰产树冠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它们之间,虽然在方法上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上不一样,但都是应用了同一个原理,其生理作用也是基本相类似。 (二)茶树修剪与采摘的生理基础。自然生长的茶树,以主轴生长为主,分枝少而短,只有通过合理的修剪与采摘,才能改变其这种分枝习性,即变主轴生长为合轴式分枝,从而使茶树逐步形成矮、密、壮、宽的丰产树冠。其主要生理基础是: 1、解除茶树的顶端生长优势,促进腋芽的萌发和侧枝的生长。 2、改变茶树C/N比,加强茶树营养生长。 3、打破茶树的地上部与下部的生理平衡,促进茶树生长。 4、调节茶树的发芽部位,复壮树冠。(三)茶树修剪技术。其主要包括茶树修剪期、修剪方法和修剪后的管理等。 1、茶树修剪期。茶树最适宜的修剪期,是茶树根部营养贮藏量最多时候。茶树在年生长发育周期中,有两个阶段根部贮藏的养分最多:一是茶树从进入冬眠开始至翌年春茶发芽前,其贮藏养分逐步增多;二是春茶结束后到夏茶发芽前。为此,茶树修剪期,其中特别是茶树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的时间,一般可选择在2月中、下旬或5月中、下旬。此外茶树的修剪期,还与茶树栽培环境有关,高峰区茶树容易受冻,宜在3月上旬修剪,低山或丘陵地区,为了在第二年早采春茶,很多地方还把茶树轻修剪时间放在秋季结束后进行。 2、茶树修剪方法。其大体可分:幼龄茶树定型修剪、青壮年茶树轻修剪和深修剪,哀老茶树的重修剪和台刈等5种。 (1)幼龄茶定型修剪。无性系良种茶园在移栽时,一般都离根颈15-20厘米进行了第一次定型修剪,此时春苗若有分枝就只剪主干不剪分枝。之后要相隔1年左右,即9月至10月上旬,结合剪穗扦插育苗,可离第1次剪口10-15厘米打顶采摘,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并将树冠面整理成水平状。再相隔大半年或1年,如果不再留穗扦插,可在春茶末期离上次剪口10-15厘米打顶采摘,以代替第三次定型修剪;如果需要留穗扦插,可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结合剪穗离上次剪口15厘米左右,进行第三次定型修剪,并将树冠面整理成弧形。 (2)青壮龄茶树的轻修剪和深修剪。茶树从完成定型修剪,到最高产量出现下降以前,为了适当控制茶树的高度、保持树冠的旺盛生长,扩大茶树的采摘面和增加发芽密度,以及延长茶树的优质高产年限,在栽培上,常常是隔年或年年在秋季结束后(低山丘陵地区茶园)或春茶发芽前(高山和易受冻害的茶园),进行一次轻修剪。有的地区,为了早采和多采春茶,其轻修剪时间还放在春茶结束后进行。茶树轻修剪的深度,在正常留叶采摘的前提下,一般要剪去当年生长的秋销,留下当年生长的春、夏稍,其每次轻修剪提高的高度为3-7厘米不等。 茶树经过多次轻修剪和频繁的采摘,采摘面的生产枝激增,生产枝的结节也太多,树体的营养物质运输受阻,芽叶萌发多而不壮产量下降,品质变劣。至此茶树得采用深修剪,剪去结节多的生产枝(又称鸡爪枝),从新留蓄新的生产枝。茶树深修剪的深度为15-20厘米,深修剪时间以春茶结束后为宜。 青壮龄茶树,一般其树冠的复盖度很大,甚至达到了100%,这严重影响着茶蓬的通风和透光,以致使茶蓬内的叶子寿命缩短,叶绿层变薄;同时还会给茶树病虫的发生提供了更好条件。为此,在茶树进行轻修剪的同时,将相邻两条茶行的蓬间剪开10-15厘米。 (3)衰老茶树的重修剪和台刈。茶树经过2-3次深修剪,尽管每次修剪的剪口要下移一些,但终究因树龄偏大的关系,再用深修剪的效果就不如原来,这时为了降低茶树的发芽部位,促发出生活力较强的新枝,以更新衰老树冠,可采用重修剪方法。即用离剪或小枝剪于春茶结束后剪去树高的一半,留下高40厘米左右的骨架枝;到第2年3月上旬在重修剪剪口上,提高15厘米修剪,并将树冠面剪成弧形;到第三年3月上旬,再在上年剪口上提高10-15厘米修剪。 茶树经过1-2次重修剪,树龄已长达几十年,其树冠已极度衰老,再用重修剪方法改造作用不大,这时得采用台刈方法,将发芽的部位下移到根颈处。即在春茶前或春茶后,用专门台刈剪或弯刀、锯子,离地面3-5厘米,剪去茶树的全部冠。台刈后的茶树可参照幼龄茶树第二、第三次定型修剪方法修剪。此外要在台刈后第二春,结合定型修剪剪除从茶蔸上发出的一部分纤弱枝,每蔸只留下20根左右粗壮枝。 3、茶树修剪后的管理。其管理除了树冠本身的剪、采措施要运用得当以外,要注意加强茶园肥培管理。其中特别是重修剪和台刈茶树,在建造新的树冠时需要有足够的肥水供应,因此在修剪前应结合茶园的深耕改土施足基肥,在修剪后应注意追肥和防治病虫害。(四)茶叶采摘。茶叶采摘是连结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一顶重要技术环节,其采摘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茶叶质量,而且还关系到茶树生长的兴衰、经济年龄的长短和茶叶产量的高低。因此,茶叶采摘必需尽量做到合理,以充分发挥这项措施的积极作用。 1、合理采摘的基本要求。茶叶合理采摘,就是人们根据茶树生长发育的一些规律,能动地统一采叶与留叶的矛盾,以达到茶园优质、高产、树势健壮的目的。其基本要求是: (1)及时采、分批按村准采。我国大部分茶区、茶树在栽培条件下,一年可萌发新稍3-4轮,有的还多达5轮。根据茶树在生长季节中,具有不断形成可供采摘新稍的特性,每轮茶都能按标准及时采,就可刺激下一轮新稍和萌发和生长。否则会因上一轮新稍采摘不及时,延误了下一轮新稍的萌发期,以致茶树的年发芽轮减少和不及时,延误了下一轮新稍的萌发期,以致茶树的年发芽轮次减少和降低了茶叶品质。 所谓分批按标准采,也是根据茶树每轮新稍的萌发有的早、有的迟,新稍生长的速度有的快、有的慢的特点,在采摘时每达到标准的一批就先采,没有达到标准就留到下一批采。这不仅可保鲜叶原料大小、长短、老嫩均匀,而且也有利于下一轮茶萌发。茶叶采摘标准,因茶类不同而不同。凡是生产名茶,其采摘标准都要求较细嫩,如英山县天堂云雾茶(现已改名为英山云雾茶)中的极品――春笋,就是只采单芽,春蕊可采1芽1叶,春茗可采1芽2叶。凡是生产普绿茶和红茶,其采摘准则是1芽2、3叶和细嫩对爽叶;心是生产边销茶的,其采摘标准还要粗老一些。 过去计划经济年代,茶叶供不应求的时候,各地都把茶叶产量放在第一位,所以采摘中,低档茶的比例要大些;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茶叶的供求已基本平衡,生产者已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其中特别是都加大了名优茶的产量比重,例如英山县,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改娈以往只生产普通绿茶的习惯,大力研制和发展名优茶生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和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还促进了全县茶叶的大发展。该县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到2000年止茶园面积人5万多亩发展到12.5万亩,茶叶年产从2.86万担增加到了21万担,茶叶年总产值从800多万元增加到2.23亿元,现已成为湖北省最大的产茶县。 (2)留叶采。茶树着生叶片寿命,一般只有一年左右,每年都要有一批新叶交替更新。自然生长的茶树,其新老叶的交替更新,主要靠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外界环境条件来调节控制;人工栽培的茶树,其新老叶交替更新,除上述因素外还受采摘时留叶时间和留叶多少的影响。 茶树留叶采,包括留真叶采和留鱼叶采。留真采是为了统一茶采与养的矛盾,让茶树不断有新叶来替换老叶;留鱼叶采是为了不损害下一轮茶发芽的部位。茶树在采摘时留叶多少,主要是根据树龄的大、小和强、弱而定。在一般情况下,幼龄茶树要少采多留,让其很快形成丰产树冠,青壮年茶树可多采少留以保持其叶面积指数在4左右,经重修剪和台刈后的茶树未恢复树冠前也要少采多留。 (3)应采尽采。所谓应采尽采就是要按不同茶类要求的芽叶标准,在给茶树留下足够的养份的基础上,凡应采的芽叶和对夹叶都要采下来的意思。除此,在茶树年生长发育周期中,不但要采好春茶,还要采好夏、秋茶。 2、不同类型茶树的采摘方法。对幼龄茶树:在第二次定剪后,待到春稍生长末期,可在剪口上提高20厘米打顶采,以促进新稍加粗,夏、秋茶不采或少采以保证对旺盛生长;在第三次定剪(或以采代剪)后,春茶留2-3叶采、夏茶留1叶采、秋茶留鱼叶采;此后每年可按春茶留1-2叶采、夏茶留1叶、秋茶留鱼叶采,直到成园。对青壮龄茶树:可采用春茶早、中期留鱼叶采,晚期适当留下一些对夹叶;夏茶留1叶或留鱼叶采。对深修剪茶树:当年夏茶留2-3叶采。秋茶留1叶或留鱼叶采;;第二年春茶留1-2叶采,夏茶留1叶采,秋茶留鱼叶采;以后按青壮龄茶树的采摘方法进行。对重修剪茶15-20厘米打顶采。秋茶不采或少采;第二年春茶留1-2叶采,夏茶留1叶采,秋茶留鱼叶采,茶树树冠完全恢复。对台刈茶树:当年秋末打顶采;第二年春茶在定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即离地面45-55厘米)打顶采,以代替第二次定剪,夏茶留1-2叶采,秋茶留鱼叶采;第三年春茶留1-2叶采,夏茶留1叶采,秋茶留鱼采,至茶树冠完全恢复。 3、茶叶采摘应注意事项。茶叶采摘,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是制茶的开始,鲜叶采摘和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着茶的品质。为此,必须注意: (1)要安排好采茶的劳动力。茶叶生产的季节性很强,早采三天是宝,迟采三天是草,故在采摘季节,要安排好劳动力,以保证茶叶及时采摘。 (2)要保证鲜叶的净度。茶叶是一种高雅饮料,因此从采摘开始就要讲卫生、采摘过程中鲜叶不得夹带杂草、泥土、石块等杂物,采摘时也不要把鱼叶、老叶和花果等带进来。鲜叶送到加工厂后,其摊放用的工具和摊放场地都要清洁卫生。 (3)要保持鲜叶的鲜度。茶叶采下后是很容易变质,尤其是遭受到机械损伤后变得更快。因此,在采摘过程中要强调用竹篮子装茶,不能用布袋或塑料袋。采下的鲜叶要早送加工。要防止鲜叶在露天下曝晒,在贮藏中堆积过多和压得太紧时间太长。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树优质、高产、高效益的栽培技术---茶树病虫害防治


(1)茶树主要病虫害种类。常见茶树病害有茶饼病(在高山茶区)、白星病(主要在高山茶区)、云纹叶枯病、轮经病、轮经病、茶苗白绢病等;常见茶树虫害有茶小绿叶蝉、茶尺蠖、油桐蠖、茶叶螨类、黑刺粉懦虱、介壳等。 (2)病虫害防治技术。当前随着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和面临欧盟各国对茶叶的农药残留量提出的更高标准我们对茶树病虫害的防治除进一步搞好茶园的生态建设保护好天敌,搞好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之外,要服从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生产的要求,大力提倡生物防治和慎重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防治(其中有机茶生产是绝对禁止使用农药的),严禁使用DDT、六六六、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脂、来福灵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1、茶园常用生物农药及其防治对象。其主要有苏云金杆菌(BT)乳剂,核型多角体病毒,用于防鳞翅目害虫;有白僵菌,用于防止茶小绿叶蝉;有真菌制剂用于防治黑刺粉虱。 2、无公害茶园可选用和化学农药及其防治对象。有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各1000倍7、),晶体石硫合剂(0.3-9、0.4波美度),用于防治叶部病害;有80%敌敌畏(1000倍)、2.5%敌杀死(3000倍)、2.5%氯氰菊脂(3000倍),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有40%乐果(8000倍)、35%硫丹(赛丹)(3000倍),用于防治茶小绿叶蝉;有10%吡虫啉(3000倍18、),用于防治黑刺粉虱;有73%克螨特(3000倍)。用于防治茶叶螨类。

茶树优质、高产、高效益的栽培技术---茶园的土壤管理与施肥


(一)茶园的土壤管理。其主要包括浅耕除草、深耕改土、间作、铺草、灌溉等。 1、茶园浅耕除草。茶园浅耕,一般是指深度不超过15厘米的耕作。浅耕的主要作用是:破除因降雨冲击或人畜踩踏,所造成的土壤表面的板结层,改善土壤的通气和透水状况,消除茶园的杂草,茶园浅耕除草,一年应进行4-5次,即:春茶前结合施摧芽肥1次,春茶后结合施复茶肥1次,夏茶生产期间1-2次,立秋前后1次。新建茶园因树冠覆盖度小,其浅耕除草次数还要适当增加。 2、茶园深耕改土。新建茶园,若是采用“条状深耕,回填表土”的方法开垦的,要争取在建园后头二、三年完成茶园行间的土壤补耕,即:在秋末冬初结合茶园施基肥,对末经过深耕的茶园行间83厘米宽土壤,深挖40-50厘米。方法是:先在茶行一端,挖宽83-85厘米,深40-50厘米、长1.5米的深耕当,并将表土和底土分放两处,接着在按第二个深耕当时便将其表土和肥料混和,放第一个深耕当靠近茶根两侧,底上挖起平铺上面,如此类推。茶园的行间土壤补耕,可分年完成或每年隔行进行;大面积茶园在深耕时,为了便于就近取土回填每条行间最后一个深耕当,相邻两行要相反方向进行。新建茶园,若是采用“全垦”方法开垦的,茶园在丰产前不必进行深耕,其间如果要施有机肥,开沟施肥时也要注意少伤茶根。对投产茶园的深耕要慎重;长期不深耕、不施有机肥,土壤的性状会变坏,茶树生长不良,产量不高,深耕很频繁,茶根伤损太多,亦会造成茶叶减产。其究竟需要相隔多少年才深耕1次,各地的作法不一,有相隔1-2年,有相隔3-4年,这主要与土壤的粘重程度和有机肥来源及数量有关。 3、茶园间作。在低山、丘陵和易受干旱影响地区的新建茶园,一般不应主张间作高杆作物,只能间作矮杆的豆科作物做保肥。在海拔较高,伏、秋旱出现的频率很低的新建茶园,如遇人、畜的口粮、饲料不足,头两年行间可间作1行玉米,第三年以后只能间作矮杆的豆科作物。茶园间作油茶、红苕、芝麻等作物对茶树的生长影响较大,应提倡。投产茶园,茶树的复盖度很大,不能再进行间作。4、茶园铺草。茶园行间铺草,可有效地保持水土和抑制了杂草生长,夏天可降低土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冬天可增加土温减轻茶树冻害。因此应大力提倡。茶园铺草时间,宜在干旱来前和冻害来前进行,每亩干草用量1000公斤左右。 5、茶园灌溉。茶园在7-27、9月的干旱季节,能根据茶树的需水情况反时灌溉,是增加夏、秋茶产量和提高其品质的关键措施。因此应积极创造条件,搞好茶园灌溉。茶园灌溉方法,主要有喷灌和流灌两种。其中喷灌的投资大,但效果好;流灌的投资小,但效果差。 (二)茶园施肥。 茶树在生长发肓过程中,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各种营养元素,但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元素又是有限的,且彼此之间还不平衡。因此,必须通过施肥来补充和调节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素,以满足茶树的要求。 1、茶园常用肥料。其主要有有机肥和无机肥两大类,除此还有徽生物肥。有机肥料,虽然养分含量不多,但养分的种类却很完全,有机质地很丰富,是生产有机茶的必备肥料。无机肥料,虽然养分含量多,对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都极有利,但对土壤和周围环境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为此,凡生产有机茶茶园,是不能施用化学合成的无机肥料的。 2、茶园施肥技术。发展有机茶生产是当代茶叶一个主攻方向,但不能一哄而起,而必须遵守客观实际,在不断开拓有机茶市场的同时,把有条件的茶场(茶园)先搞起来;其它暂时还没有条件生产有机茶茶场(茶园),先从绿色食品的茶叶抓起,即在肥料上,以有机肥料为主的基础上,适当搭配一部分无机肥料。其中含有硝酸根的无机肥料,还是要绝对禁用的。 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对那些一时还没有条件,向生产有机茶茶园转化的幼龄茶园,在施足基肥的同时还可重施氮肥,使茶树迅速形成理想树冠。五峰县1997年初冬定植的650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由于在苗期加大了氮肥用量,即:1998年每亩施尿素20-25分斤,1999年又在上年基础上再加上30-50%,如此至1999年末茶树的树冠基本形成,树高达50-60厘米以上,树冠达80厘米以上。2000年采花乡00亩良种园,仅春季一季在当地名茶生产的拉动下,亩产值就达到1000元以上,其中磨家浣村64.05亩良种园,亩产值达1401元,星岩坪村70亩良种园亩产值达到1508元。 对那些离城市、交通要道较近,根本化的茶园和零星分散的粮茶间作茶园,仍继续推广“一基三追”的施肥制度。即:每隔2-3年在末冬施一次基肥,茶树每年生长季节施三次追肥。基肥以饼肥和农家肥为主,每亩施饼肥100-200公斤、农家肥100-200担、磷肥30-50公斤;追肥以尿素为主,其每亩每年的用量视产量多少而定,一般是每采100公斤干茶,需用尿素30公斤,其中40%用于春茶发芽前作摧芽肥,35%用于春茶结束后作夏茶肥,25%用于立秋前后作秋茶肥。施肥方法:基肥结合茶园秋末冬初管理,开深30厘米、宽25-30厘米沟施;追肥结合茶园浅耕除草开深10-12厘米,宽10厘米沟施。对不是生产有机茶茶园,还可用0.5-1%尿素液或其它微量元素液作根外追肥,但在茶叶采摘高峰期是不能使用的。

茶树优质高效栽培几种修剪技术组合方式的建议


关于茶树优质高效栽培几种修剪技术组合方式的建议

1,早生种茶园 对特早生、早生种的无性系良种茶树,应以培养立体采摘树冠为主。这些茶树发芽早,一般在3月中下旬开采,与倒春寒、晚霜冻遭遇的概率比较高。如果将树冠修剪成平弧形,待整齐划一的新芽刚崭露头角,又不能采摘时,碰上晚霜冻,其损失就很惨重。而立体采摘树冠,枝叶繁茂,新芽都在叶腋间,相同的晚霜冻,其受灾程度可减轻许多,一般受冻的主要是枝梢上部新芽,中下部的有可能躲过一劫。

2,以有性系群体种为主体的茶场 可以将1/3~1/2茶园的树冠改造成立体采摘模式,其余的继续实施平弧形修剪。平弧形树冠的茶园,可以再分2种处理:一部分春茶前轻修剪,一部分春茶前不搞轻剪。这样在不发展无性良种茶园的情况下,可以提前开采,拉长采摘期,抑制采制“洪峰”。

3,无性系、有性系良种并存的茶园 特早生、早生种无性系良种实施立体采摘树冠养成,而有性系群体种茶园可分为3种处理:1/3培养立体留养树冠,1/3为春茶前不轻剪的平面采摘树冠,还有1/3为春茶前修剪的平面采摘树冠。

4,个体茶农茶园 个体茶农持有的茶园面积小,少的2~3亩,多的20多亩。茶园面积小,茶树品种只能保持一个,绝对不能种植几个茶树品种,针对目前早春茶价位较高的情况,为取得较好的效益,应以采摘细嫩芽叶为主,故修剪方式以培养立体采摘树冠为目的,不要采用几种修剪方式的组合。

茶树菇的高产栽培技术


茶树菇属伞菌目,粪伞科,田蘑属,又名茶菇、油茶菇、神菇;菌盖初生,后逐平展,中浅,褐色,边缘较淡;菌肉白色、肥厚;菌褶与菌柄成直生或不明显隔生,初褐色,后浅褐色;菌柄中实,长4—12厘米,淡黄褐色;菌环白色,膜质,上位着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

茶树菇营养丰富,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9.55%,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蛋氨酸占2.49%,其次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总氨基酸含量为16.86%,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齐全,并且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钙、镁、铁、锌等矿质元素。中医认为,该菇性甘温、无毒,有健脾止泻之功效,并且有抗衰老、降低胆固醇、防癌和抗癌的特殊作用。

一、生长条件

1.营养。茶树菇是一种对木质素、纤维素分解能力较弱的木腐菌。野生茶树菇仅着生于油茶树上,经人工驯化后,可利用油桐、枫树、柳树、栎树、白杨等阔叶树作栽培材料。但以材质较疏松、含单宁成分较少的杂木屑较适应茶树菇生长。可充分利用麸皮、米糠、饼肥等作为氮源。

茶树菇除能利用杂木屑外,蔗渣、稻草、棉籽壳、菌草也可提供作为碳源。碳源中以单、双糖为最好,淀粉、纤维素等利用能力较弱。若栽培料配方中仅含有葡萄糖,菌丝生长较疏松,并用少量蔗糖搭配,则菌丝生长致密,长势旺盛。说明菌丝生长过程中需要矿质元素相关。

2.温度。茶树菇属中温型食用菌。在PDA培养基上,在26℃条件下孢子经24小时就能萌发,经48小时后,肉眼可见到微细的菌丝。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23—28℃,超过34℃停止生长,在零下4℃可保存3个月。子实体原基分化的温度范围是12—26℃,最适温度为18—24℃,较低或较高温度都会推迟原基分化。温度较低,子实体生长缓慢,但组织结实,菇形较大,质量好;温度较高,易开伞和形成长柄薄盖菇。

3.水分。茶树菇栽培的培养基含水量应掌握在60%—65%,即用手抓一把培养基,用劲捏,指缝间湿润,稍有水滴但不流下,手指松开成块,落地后散开为宜。但不同种类的木屑及粗细不同略有差别,应灵活掌握。菌丝生长时,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70%以下;子实体形成发育期为85%—95%,生长期适当降低,以延长产品保鲜期。

4.空气。茶树菇属好气性大型真菌,对二氧化碳十分敏感,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易造成菌丝生长缓慢、子实体菌柄粗长、菌盖细小、早开伞、畸形菇等现象。

5.光线。茶树菇是需光性真菌,子实体具有趋光生长特性,适宜的漫射光是完成正常生活史的必要条件。菌丝体培养期间,在无光条件下仍然生长,但不形成子实体。子实体没有光照不易分化,适宜光照强度为50—300勒。

6.酸碱度。茶树菇菌丝喜弱酸性环境,最适pH5.5—6.5,pH值4以下或6.5以上菌丝生长稀疏、缓慢。

二、栽培技术

茶树菇栽培按季节分春栽和秋栽。春季栽培,菌丝培养阶段需适当保温,子实体生长后期气温升高,生长快,子实体朵形较小,品质相对较差,易受病虫危害;秋季栽培,接种后,菌丝培养温度较适宜。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的子实体,朵形较大,品质好,病虫害污染少,生物转化率较高,经济效益好。栽培场所,既可室内栽培也可室外栽培,栽培形式则分为层架式袋栽、墙式袋栽和床式覆土栽培等。各地可因地制宜加以选择。

(一)培养基配方

配方1:杂木屑76%、麸皮20%、糖l%、过磷酸钙1%、碳酸钙1%、石膏l%;

配方2:杂木屑68%、麸皮15%、茶籽饼粉15%、糖1%、石膏粉1%;

配方3:杂木屑58%、棉籽壳20%、麸皮20%、糖1%、石膏粉1%;

配方4:杂木屑60%、甘蔗渣18%、麸皮或米糠20%、过磷酸钙1%、石膏粉1%;

配方5:杂木屑60%、玉米芯20%、麸皮或米糠19%、石膏粉1%;

上述配方含水量为60%,自然pH,秋季栽培应加入0.1%—0.2%的多菌灵;油茶栽培地区可加10%的茶籽壳粉,能有效提高产量。

(二)室内袋栽

室内袋栽可利用温室、菇房及闲置空房屋等,自发菌至出菇均在同一场所内完成的栽培。室内袋栽的环境小气候易于人为控制,管理方便,易获得优质、高产,也适宜于工厂化栽培。

1.选场和消毒

用于室内袋栽的场所,要求干净、卫生,远离作坊、仓库及家禽家畜栏舍,调温和透光性能良好。栽培前须进行全面杀虫和消毒,首先打扫清洗干净后用500—800倍的敌敌畏溶液喷洒杀虫,隔3—5天后,再用硫磺或甲醛溶液熏蒸消毒,以防治杂菌孳生。

2.拌料分装灭菌

按照选定的栽培料配方,称取各种原料,加水拌匀使含水量达60%—65甲e,用手工或装袋机分装人17×33×0.005厘米的聚丙烯折角袋内,松紧一致,料面平整,装料高度为13—15厘米,上加无棉盖体或套环棉塞封口。常压100℃保持10小时,闷过夜或高压0.138兆帕保持1.5小时灭菌。

3.接种培养

经灭菌冷却后的料袋,在无菌条件下接人1接种铲栽培种,套塞上无棉盖体或套环棉塞。菌种尽量成块状,避免过碎以防死种。将接种后的菌袋竖立排放在室内的层架上,在25i2℃条件下培养45—55天,菌丝即可发满全袋。发菌期间,室内尽量保持黑暗。

相关文章